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矿安全形势

煤矿安全形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矿安全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煤矿安全形势

煤矿安全形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矿现场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无法保证安全,一切经济效益都是空谈。煤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确保安全生产的良性机制,煤矿施工现场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和控制安全隐患及其他不利于生产的环境因素,而且可以保证煤矿企业长效久治及持续改进的制度落实。目前,我国较多的煤矿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在煤矿安全设施施工贫乏的情况下,进行煤矿生产活动,这大大地增加了煤矿事故的发生率,给企业名誉、效益及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从我国煤矿现场施工现状入手,探讨安全管理重要性及煤矿现场施工中的管理新举措。

1 煤矿现场施工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煤炭行业重大事故居高不下,因安全事故死亡的人数仅次于交通行业,因此,加强煤矿施工安全管理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为施工人员生命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我国煤矿生产中,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煤矿现场施工中的安全事故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除了客观复杂的地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主观因素[1]。

(1)煤矿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现有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能满足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另外,施工人员从业素质偏低,一方面缺乏施工安全理论知识,作业技能低下,另一方面安全意识薄弱,无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施工人员对施工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操作标准不了解,安全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事故隐患的存在。

(2)煤矿现场施工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未意识到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重大,未能严格贯彻和落实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与此同时,施工监管部门监督不到位或监督力度不足,领导口头上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及安全施工,实际经常为了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投入,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及时处理。上述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煤矿现场施工安全,导致事故发生。

(3)施工监理单位没有发挥作用或有的煤矿无施工监理单位。有的监理人员安全意识模糊,直接导致安全监理不到位、监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从而,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被有效排除。

(4)有些煤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形同虚设,无明确的施工安全责任体系,施工过程中不能签订明确的安全责任,致使无法考核安全生产。

(5)技术手段落后,科技投入不足。很多煤矿的安全管理人员只能够凭借经验性的主观判断来排查隐患和预防事故发生。

上述管理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对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为确保煤矿施工安全生产,确保煤矿企业持续性发展,必须加强煤矿施工安全管理。

2 煤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要性

长期以来,安全生产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其对保护劳动者安全、顺利开展生产、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幸福线和生命线,只有确保安全生产才能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保持煤矿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1)安全生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安全的条件和环境是人们开展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的前提。对煤矿企业来说,安全第一尤为重要,良好的安全形势使煤矿施工员工在开展生产活动中既创造财富、保存自己,更使得煤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安全生产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都将安全生产提高到“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2]。煤矿企业作为事故频发的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到企业生产,严重的还会导致社会问题,这不仅容易引起煤矿企业生产率下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和社会信誉造成严重影响。每一次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都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若处理不当将会影响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上讲,安全生产是社会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3)安全生产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管理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的化的的过程中,要将企业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企业如果不能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这既不利于劳动者安全,又不能确保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安全即效益,安全生产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3 煤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3.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煤矿施工单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安全生产放在施工作业的第一位,在日常施工作业中,加大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力度,营造安全生产氛围,切实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施工安全生产人员责任感及自觉性;加强领导安全管理,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明确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提升煤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另外,煤矿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体系,制定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及相关规程,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依法督促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追究体制,配备专业化的安全管理人员,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的检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汇报,严厉制止违章操作,杜绝煤矿现场施工安全事故。

3.2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

煤矿施工单位定期组织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升施工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考核不过关的人员,拒绝录用;一线新员工在入职前要进行基本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施工单位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时要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在加大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投入的同时,要确保施工过程中新技术、新设备、 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安全使用,做到以规章制度为基础,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煤矿施工的安全生产能力及水平[3]。

3.3重视施工安全动态管理,整改潜在的隐患

煤矿施工现场情况复杂,现场施工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麻痹和松懈的思想,实时、动态地对煤矿现场施工进行安全管理;同时,施工单位领导要总结过往安全事故教训,并根据以往经验制定整改措施根治现场施工的通病,在日常施工作业中,要善于发现隐患,善于剖析原因,并积极整改。

3.4规范施工操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

监督不到位是煤矿施工现场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施工中要加大施工现场监督力度,发现危险源,消除危险源。施工监理人员要进行不定期的施工现场检查和指导,严格规范施工的每个环节,对于施工总存在的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要做到坚决杜绝因操作不规范引发的安全事故。

4 结语

煤矿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煤矿现场施工中要以安全管理技术为指导,强化管理,落实责任,最终确保煤矿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袁吉义.浅谈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J].科技风.2008,3(14):90

煤矿安全形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为安全 煤矿 行为分析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72-03

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事故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确保煤矿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纵观现有的研究资料,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煤矿安全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事故的发生离不开“人――机――环境”,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以及管理的不安全水平等。煤矿生产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而煤矿事故的发生也与人的行为不当有重大关系。采矿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只有通过工程控制技术和管理监测手段才能有效提高煤矿安全,从行为理论的观点出发,关注工人的安全行为能够减少其冒险行为,从而最终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因为人因失误是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关键性因素。《中国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分析显示,导致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所占比率,实际上高达97.67%。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煤矿安全中人的因素,有心理学角度、动力学角度、文化建设角度等,分析了煤矿安全中人的行为因素,为研究煤矿安全开拓了思路,为避免煤矿事故探明了方向。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ABC行为分析法运用到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贯穿于整个煤矿的生产体系,加深了煤矿安全管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对提高人的可靠性、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为安全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观察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通过分析人类行为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调整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实现组织目标。行为科学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提出以人为中心来研究问题,具体包含有个体行为研究(个体行为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基本单元,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动机与激励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群体行为研究(主要探讨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群体的特征、群体的内聚力等)以及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建立在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及在生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总结出人类在生产中行为的规律)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实践中大多研究解决由安全、环境、生活等客观条件所引起的思想问题。

1987年,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学术讨论会上,有关专家提出“要弄通安全与行为科学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这一问题,把“安全行为科学”列为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一个学科内容。1990年4月出版的《安全知识实用大全》一书,就如何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有关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如需要层次论、强化理论等)、群体动力学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表明行为科学已正式进入我国安全管理领域。而行为安全分析是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内的各种行为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掌握员工思想的细微变化,有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其他各种不同的安全方案和介入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行为安全管理(Behevior Based Safety,简称BBS)是建立在行为分析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安全管理,是心理学、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能够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培养安全习惯和安全意识,促进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水平的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行为安全管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注重员工的积极参与,主要通过增进员工的主动应对能力、提升主人翁责任感以及发展与员工安全有关的行为的共同作用,来提升安全水平。

在我国的煤矿安全领域中,行为安全管理已有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和运用实践,有的学者运用蚁群聚类算法对煤矿安全中人因事故进行分析,有的从行为分析控制的角度探讨煤矿安全管理对策,有的分析煤矿安全行为中的“百猴效应”等。然而在安全建设的过程中,煤矿企业实施行为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误区,多数煤矿一味地强调无事故目标,在安全考核中“重结果、轻过程,重事故、轻隐患,重处罚、轻有效”,这并不符合行为安全管理的实质,也不利于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在煤矿生产中,行为安全管理应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为基本目的,借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人类行为规律和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等理论,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刺激因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建立安全考核和激励机制,进而形成和维系煤矿安全行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人的行为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运营过程中,对于煤矿企业,人员行为更是一个影响安全的关键因素,行为安全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煤矿的生产活动之中。为达到煤矿员工行为的系统管理,本文采用如图1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进行ABC行为分析,减少或杜绝不安全行为,激励安全行为形成习惯,进而减少人的行为隐患,降低煤矿发生事故的频率。

二、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分析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煤矿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规范行为或不安全行为所诱发的。而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是可以管理的。将ABC行为分析应用到煤矿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以人为本”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一)定义关键行为

煤矿安全中的关键行为主要是指不安全的、危险的,造成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因。所谓不安全的行为是指已引起事故发生或可能引起事故发生的人的行为,包括引发事故发生概率较大的行为和在事故中不利于减少损失的行为。而煤矿企业的不安全行为可看作是煤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可能造成煤矿事故的,或已经因此而发生煤矿事故的失误行为。

专家和煤矿管理人员需要深入煤矿生产一线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总结来定义关键行为,分析煤矿安全管理中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什么是安全的行为”、“什么是不安全的行为”,从而总结科学、安全的行为经验,指导煤矿生产实践,促进煤矿生产安全。

(二)组织煤矿行为安全管理队伍

在煤矿企业中,应组织成立一支BBS(Behavior Based Safety)队伍,其成员应该由企业的领导、主管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一线生产的班组长以及各个岗位的职工代表等组成。领导的参与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执行,安全管理人员拥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有利于深入指导煤矿生产,一线工人代表最了解矿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制定安全措施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三)行为观察,收集数据

行为观察和收集数据是行为分析的开始,为安全行为分析提供原始资料和数据。行为观察应贯穿于整个煤矿生产活动,渗透煤矿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指出不安全行为,提倡和鼓励安全行为。在观察和积累各个行为资料的过程中,要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同时有着重点地选择可能对安全产生影响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避免行为观察的繁琐和重复影响行为分析的有效性。

(四)ABC行为分析

所谓ABC分析法是“Activator―Behavior―Consequence”的英文简称。A代表前因,属于刺激或促动因子,它出现在行为之前,促使、激励或鼓励人完成某种行为,鉴于前因总是先于行为的特点,可以用前因来引导行为;B代表行为,是可见的人的一系列由激励或促动因子所导致的可测量动作,包括说话、动作及执行任务等举止行动;C代表结果,是发生在行为之后的并且能改变这些行为在将来再次发生的概率的事件,后果可以转变成前因。前因、行为和后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关系如图2所示。

在图2中,煤矿企业中的激励或促动因子主要包括编制安全教育手册、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各个岗位操作程序说明以及各种安全警示或强化等。结果则主要指一些奖罚制度,这是目前煤矿常见的一种控制职工行为的手段,结果在对激励进行反馈之后也可以改变和修正激励或促动因子,从而对煤矿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正、负强化的效果。煤矿安全管理应高度重视前因和结果的双重作用,单一地靠通过结果来决定处罚和奖励对人员行为进行控制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方式、工作习惯、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煤矿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ABC行为分析时,可以描述不安全行为和行为者,确定问题的严重性,并总结这一行为的前因和后果,为设计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五)交流安全行为,反馈信息

煤矿安全管理部门要对ABC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交流和总结。交流安全行为一是通过系统观察,明确安全行为并鼓励煤矿职工继续保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树立榜样;二是指出不安全行为,并认真分析和研究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前因与后果。同时,相关责任部门应该编制安全行为研究报告,及时将ABC行为分析结果向BBS队伍、各级领导和煤矿所有员工反映,以便提出警示并及时作出积极的对策。

(六)校正不安全行为

对于煤矿生产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需要及时予以校正。BBS队伍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对现行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对不安全行为者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通常新的方案需要通过煤矿生产实际操作的验证,这就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总结,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

(七)员工行为的转变

通过循环的行为安全管理过程,不断对煤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对安全行为进行鼓励,从而不断完善煤矿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的安全操作行为,让员工的行为依次经历意识、行为、习惯、潜意识的发展和转变,直至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进而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水平,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基于行为分析的煤矿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随着煤炭生产的现代化和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统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从煤矿的整体出发,把重点放在危险源的控制上,实行全员、全面、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煤矿生产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单调作业因素、重视程度不够、操作不熟练等等。行为安全管理着眼于对人的行为的有效管理,因此,为促进煤矿生产系统更加安全、和谐,煤矿企业应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措施。

(一)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在煤矿企业实行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培训,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安全意识深植于每一位员工的脑中,如晋煤集团寺河矿所实行的“五个一”安全培训工作,该方法的实行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加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全培训能够使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使员工了解和掌握其工作岗位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源、危险程度、预兆、防范措施、自救常识等,促使员工安全地遵章守纪地进行每一个环节的操作。

同时,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可实施结对、帮促制度。一名管理人员对一个班组或一个岗位进行结对,从班组管理到现场作业,帮助其监控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分析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制定消除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措施。发生不安全行为的班组灵活参加BBS队伍,形成从上到下有效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循环网络。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安全生产行为通过长期的积累,即可产生“百猴效应”,进而促进全员安全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二)加强煤矿生产现场管理

煤矿安全管理中应加强技术和人员的现场管理。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要定期的视察生产一线的情况,实时掌握掘进环境、顶板岩质等的变化,对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操作规程进行审查,并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定期对各种安全设备、仪器、仪表进行检测检验,定期对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做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尽量消除会对员工操作产生影响的一切不利因素。现场管理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员工操作实时监督和纠正,把隐患和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员工在工作中相互观察,相互分析,通过反馈调整个体行为或向组织反映对管理制度、方法的意见,使组织及时调整制度,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制度

煤矿企业要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各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各个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分层管理、层层落实。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和约束现场作业行为,强化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同时,制定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生产运作和安全管理的考核办法,促进通风、巷道、运输、洗选等各个环节安全管理工作的到位。实行生产任务、管理绩效的逐项分解量化考核。对生产一线的职工中可开展定期考评,将职工的业务素质、日常工作表现与评定结果挂钩,激发职工创优争先、奋发向上的热情,进一步调动职工主动提升安全意识的积极性。

煤矿企业要重视激励方法的应用,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制度,并不断完善奖惩机制。本文主要强调煤矿采用一些基于行为控制的创新性的激励手段,即行为控制型和行为改造型的激励方法,通过研究环境、管理等刺激或促动因子,及时采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手段,以实现员工行为的转变。如有的煤矿以违章积分的手段代替罚款,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有的煤矿制定执行了安全处罚行政复议制度,使被处罚方有了申辩的权利,体现了全体员工在安全管理上的平等性,(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在复议过程中,当事双方得到了互动学习,有效避免了类似行为的重复发生。

(四)塑造新型的煤矿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是组织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安全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煤矿安全行为也离不开安全文化,煤矿企业有良好的安全文化有利于安全行为的形成和发扬,有利于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生产的能力。煤矿企业应结合从个体、群体的不同情况营造煤矿相应的安全文化,从而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及组织行为实行安全综合控制和利用,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管理。

四、结论

行为科学在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行为安全分析和管理引入到煤矿安全领域,是煤矿安全管理手段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运用到煤矿安全管理中,从BBS的管理理念、分析方法入手,通过对煤矿员工行为实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状态的提升和煤矿安全管理的优化。在我国煤矿规模日益壮大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煤矿企业中的行为分析和管理,对有效减少煤矿事故,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提高煤矿安全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捷帆,李文俊.中国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百度百科.行为科学[EB/OL].baike.省略/view/57757.htm

3.黄文达.行为安全模式[C].第九届京粤港沪铁道学会学术年会(深圳),2005

4.曹佐勇.基于“百猴效应”的煤矿安全行为模式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9(7)

5.陈宝智.安全原理(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7.何刚,张国枢等.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行为影响因子系统动力学(SD)仿真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9)

8.王应德,李丰军等.对煤矿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2007(3)

9.马小平,金珠.蚁群聚类算法在煤矿安全评价人因事故分析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9(5)

10.王翰锋,张彬.基于行为控制的煤矿安全管理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08(4)

11.诸葛福民,周刚等.人安全行为的构成模式理论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9(1)

12.程,王以群等.人误模式与原因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

13.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煤矿安全形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实践研究;问题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38.052

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矿生产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其工作环境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某些不安全因素无法预见,需要进行动态的、完善的、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才能进一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1 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及要素

基于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而言,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状态,相应地,安全管理就是在特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群体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等各项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无法达到的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的预定目标。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主要以企业单位负责任、生产管理者及全体员工为对象,按照煤矿安全管理的一般原则,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以实现安全生产活动。煤矿安全管理根本任务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分析、消除、控制各种危险,降低煤矿事故、职业病及各种损失的发生率,促进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实现其经营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机、法、环等四个方面。其中“人”是指煤矿生产相关的所有人员,包括一线员工、间接单位员工、基层管理队伍、中层管理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等。可以说人的因素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机”即煤矿生产中涉及的各类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劳动工具及劳保用品等,煤矿生产设备正常、稳定地运行是保证煤矿安全、稳定生产的基本要素。“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煤矿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等,另一方面则是指煤矿企业的井下作业条件,包括煤矿企业所处地域的地质条件、水、火、瓦斯等自然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完善性、安全救援及紧急避险系统的有效性等。“法”主要指制度的落实及执行,每个国家针对煤矿企业均制定了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操作准则及规范等,只有保证落实、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才能进一步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2 某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其主客观因素包括煤炭生产超负荷、违规开采、煤矿资源匮乏等,此处不作重点讨论,主要针对主观因素展开分析。先看某煤矿几个实例。实例1:某日该煤矿某矿井地面压风机房风包释压阀保护套打出击穿机房一角,分析原因可知操作人员未按规定对压风机风包进行每班排污,风包内油水化合物积聚造成风包温度急剧升高,风包超压,释压阀瞬间高压释放拉断阀杆,导致保护套打出击中机房。实例2:该煤矿某采区皮带运输巷延接风水管路皮带停止运转,由于管路在皮带机里侧,两名职工就登上皮带机延接管路,在延接第二根管子时皮带机突然运行,其中一个作业人员在惯性的作用下拖闪在地,另一个操作人员手持管子无法放开,管子撞到巷帮导致其右手扭伤。该事故是由于严重违章操作所致,两名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在皮带机上延接管子时未与皮带司机做好交接,是一起明显的违章事故。分析上述两起事故可知,发生煤矿事故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存在较多漏洞,企业未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投入不足。煤矿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煤炭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很多企业过于侧重提高产量,降低了安全生产的标准。很多企业未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虽然我国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要求均比较高,但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的人才资源出现了很大缺口,但是企业却未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安全教育,导致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制度,未落实安全责任制。其次,安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管理缺位,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缺乏有效、持续的监督。即使有监督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检查,但仅针对操作人员是否违反操作规定等细节问题进行检查,忽略了整体的、宏观方面的检查,比如矿井设计、设备的整体运行等。此外,安全监督需要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但是职工,特别是一线生产人员通常将精力都放在了生产上,企业对职工定位不准确,对他们的安全责任承担不足。最后,安全教育工作未落实。煤矿企业一些领导安全观念淡薄,企业中未开展真正有效的安全管理,仅针对设备的安全性、如何通过合理的技术操作避免事故等方面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且行政部门较少参与企业的安全教育。

3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借鉴

煤矿安全管理是世界性问题,人类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世界各国在安全生产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3.1 美国完善的安全培训体系

首先,美国早在20个世纪70年代就通过了《联邦矿业安全与健康法案》,对煤矿安全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比如每年至少每季度全面监察矿井生产安全情况,调查死亡事故及严重的非死亡事故;审核煤矿经营人员提交的顶板控制、通风方案及培训计划,此外,在《煤矿安全监察程序》中,对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必须履行职务程序也做出了详细规定。其次,美国对监察人员的录用条件及过程十分严格,不仅对其学历做出要求,还对其工作经验做出要求,必须具备5年以上现场工作经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监察人员初选合格后还必须经过国家安全及健康学院的培训,对安全法规、事故处理技术等进行系统培训,再进行考核,合格后实习1年才能负责真正的安全监察工作。最后,美国煤矿企业将安全培训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足见其对安全培训的重视,其在矿山安全健康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如果发现煤矿企业未按要求对矿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则劳工部长就会签发命令要求撤离该矿工,直到其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为止。

3.2 澳大利亚高昂的事故成本

作为全球第四大煤产品开采国、世界上最早的煤产品输出国,澳大利来的煤炭生产水平位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其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职工生产安全法》《职工生产健康法》等,且间隔几年会进行修订、完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澳大利亚发生煤矿矿难的成本非常高,澳大利亚政府在确定煤矿企业发生了突发事件后,会对其实施较高的罚款;如果出现矿难事故,则煤炭企业的经营者及相关事故责任人等均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如果煤矿企业发生矿难而导致矿工死亡的,责任人可能会承担数百万以上的罚款,如果特别恶劣,则该煤矿企业就会被停产。在高昂的事故成本压力下,企业自然而然会增加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因此虽然澳大利亚有十多万的矿工,但是事故发生率却非常低。

3.3 加拿大的“避险港”

加拿大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煤炭开采、煤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然,加拿大煤矿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也体现在其是“煤矿开采零死亡率”的国家之一。21世纪初加拿大某煤矿有上百位煤矿工人在下井时发生了火灾,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救援,所有矿工均安全被救出。这次矿难中的近百位煤矿工人均安全无恙,就是得益于事故发生时他们藏身于一个钾盐矿的“避险港”里,整个钾盐矿分布很多“避险港”,这种避险港可以有效隔绝有毒气体,发生矿难时可以保证矿工在港内正常地生存、呼吸。加拿大政府强制要求每个煤矿均设置这种“避险港”。此外,加拿大煤矿委员会还要求每个煤矿工人必须配备紧急设施及供氧装备,这种个人应急装置在加拿大地下矿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通过土壤、岩石向外界发送求救信息,便于救援。

4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4.1 加强人员培训

上文中提到,人的因素是影响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一线员工在生产操作时违反设计、不按操作规程操作等,均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该煤矿将人的因素作为安全管理整改中的重中之重。

首先,加强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我国一线矿工的整体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均相对较低,培训是增强其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该煤矿将安全思想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内容,以增加一线矿工的安全意识及责任感;为一线矿工提供更多学习专业技能及安全知识的机会。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煤矿生产机械设备的操作、生产过程中的自我安全防护技能等,具体包括机电安全的相关知识、化学品仓库的相关知识、起重机及框内运输的安全知识、有毒有害作业防护知识等。教育培训中以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为主,收集企业内部或行业内的安全事故案例,让事实说话树立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责任感。员工培训必须持续化、常态化,定期组织项目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到行业先进企业或国外进行学习培训,借鉴先进经验,再由他们回到企业内部培训其他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及安全管理水平。

其次,在企业内部加强了安全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持续的、长久的、潜意识的,该煤矿充分认识到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因为企业安全管理的对象大部分学历不高,安全意识薄弱,向其灌输安全理念、用科学的安全制度约束其生产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可促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更加严格,预防、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当然,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人的心理、情感、道德等各方面塑造文化、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与穿透力,尤其是针对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一线操作人员来说,情感方面的文化塑造可以对其形成心理暗示,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

4.2 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

首先该煤矿在企业内部实行了安全目标责任制,并将其作为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保障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以安全生产领导、管理为核心,将各项目部负责人任命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从项目经理到中层管理人员,从总工程师到基层的技术人员,从安全副总经理到安全员,从生产副总经理到一线矿工,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在安全生产方针的指导下,遵循“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个职能部门、项目部门及员工个人安全管理的责任与义务。此外,项目部还将岗位制度、岗位操作规范、安全责任标准等采用书面的形式汇编成册,并在生产现场采用现场标志管理、可视化管理,以提高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其次,制定了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所谓目标管理即企业在特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在安全管理方面,则以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目标为指导核心,将其逐层分解至各个部门、员工个体,保证各个部门均有明确的安全管理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协调各种关系,保证各个职工均处于科学的组织目标体系内,明确自身的地位、作用、责任及义务,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再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安全管理预案。该煤矿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每个季度均进行了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持续化的安全管理专业预案可以保证在发生重大事故时,企业及员工个人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灵活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该企业还针对重大事故的汇报、处理、抢救等一系列流程制订了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保证安全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减少三违现象,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增强其安全工作的责任心。最后,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将安全管理的成效与相关负责人的个人工作绩效结合起来,制定专项的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并将奖惩结果与行政处理结合起来,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重视。此外,该煤矿还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管理专员,主要职责就是深入井下实地勘察,及时发现危险源,监督矿工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等,以保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

4.3 加强煤矿的安全与技术投入

煤矿生产体现出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其生产技术涉及多个专业,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是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的核心,也是提高其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核心。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监测、科学技术研究等会得到国家相应的政策扶持及资金支持,其中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费用更是逐年提高,以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该煤矿在加强企业的安全与技术投入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2013年增加了生产设备的研发与采购预算,以改善煤矿开采挖掘的工作环境,并成立了专门的设备检测检修部门。分析煤矿事故的发生原因可知,很多情况下正是没有对一些较小的、精密的仪器进行定期检修,才会导致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该煤矿借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企业内部成立了专门的设备检测检修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针对各种精密仪器进行检测、维护,及时更换不合格的仪器;保证生产部门应用的各种仪器均是经过检测部门确认合格的,最大限度上保证设备、仪器的安全性。其次,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该煤矿在原有道路建设标准的基础上,使用在主井铺设的洁净客场,并设计一个固定长度的避难硐室,保证特定区域内的镀锌管车间直接连接地面。避难硐室要求可有效隔离各种有害气体,并储备氧气、食物、水等物资,以保证矿工的基本生存条件。最后,优化信息传送机制。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对挖掘机械、电气设备的环境参数要求较高,现场传感器采集到实际参数后上传至局域网,再由专门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才会得到具体的监测结果。该煤矿以前采用的是FSK模式传输信号,通信过程使用的是普通信号。但是在应用过程中,由于煤矿生产环境十分恶劣,雨水、屋顶密封性不好等因素,会导致信号电缆连接错误等问题,而且这种通信故障修复十分困难,需要通信维修部门连续工作十天左右才能恢复正常,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及安全管理。因此该煤矿对信息传送机制进行优化,采用了无线通信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及稳定性。

5 结 论

自该煤矿实施安全管理改革以来,其安全管理体系得到了完善,职工学习、培训的机会更多,安全意识也不断增强,特别是一线矿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素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强。该煤矿建立了立体的安全管理网络,实现了安全管理飞跃式的发展,不仅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完善与落实,在科学的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下,各种的漏洞也大大减少,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健康的轨道。自2013年以来,该煤矿各种伤亡事故显著下降,实现了死亡事故为零的安全管理目标。由此可见,该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改革初见成效。当然,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并非一蹴而就,企业必须正视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吸纳优秀人才,采购先进设备,不断增加安全管理投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坚决落实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提升煤矿企业的自身水平,以满足新时期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从而保证煤矿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玲,马凤才,白侠.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与调查――以人为本安全管理模式再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4):44-45.

[2]卢慧,陈红,杜巍.组织管理制度遵从行为内涵、结构与测量研究――以中国国有大型煤矿企业为例[J].软科学,2015,29(2):101-105.

[3]汪永芝,吴健斌.浅析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煤炭工程,2015(5).

[4]林杨.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全与健康,2014(3).

[5]朱靖,李达权,李刚.论我国矿山安全标准化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228.

[6]陈红,刘静,龙如银.基于行为安全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813-816.

[7]朱靖,李达权,李刚.论我国矿山安全标准化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3):228.

[8]宋泽阳,任建伟,程红伟,等.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缺失和不安全行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1(11):128-135.

煤矿安全形势范文第4篇

(一)安全生产知识教育

安全生产知识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能够有效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增强岗位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安全生产知识教育,不仅对缺乏安全知识的人是必需的,而且对于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人同样是必要的。知识不断更新,学习永无止境,通过不断地教育,及时更新和丰富煤矿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防止知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安全生产技能教育

安全技能教育是对作业人员所进行的实践能力的教育,是在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帮助煤矿职工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技巧,提高现场作业的技术水平。安全生产技能包括作业技能、熟练掌握作业安全装置设施的技能,以及在应急情况下进行妥善处理的技能。

(三)安全生产态度教育

安全生产态度教育是针对在煤矿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以后,仍有可能发生的“虽然知道怎么做正确,但不按要求去做”的现象而进行的教育。安全态度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使每个职工克服麻痹大意思想,自觉做到文明生产,遵章守纪,从思想意识上把“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真正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觉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二、提高煤矿安全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安全教育能够提升煤矿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丰富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当前,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教育,切实发挥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为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一)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思想

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清安全教育的长期效应,从思想上树立起安全教育是生产力,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源头的观念。摆正安全教育的位置,使其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同时,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根据煤矿企业生产发实际进行周密计划,认真组织,合理安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规定安全教育的任务、对象、内容、要求、目标等,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从上到下,狠抓落实,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教育内容上求新,是煤矿企业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具体来讲,安全思想教育上要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安全教育既要传授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又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安全人才。同时,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以增强安全教育的时效性。

(三)改进安全教育的方法

要培养造就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安全人才,还必须改进安全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具体来讲,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既能做到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又能加强学员的切身感受,增强教学效果。其次,现场讲解要查出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或进行事故应变、急救演习,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此外,还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新闻媒介和宣传工具进行教育。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研讨会、座谈会等,利用多种形式对煤矿企业员工进行广泛的、连续性的安全教育。总之,安全教育要务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四)建立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

在正确的安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将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贯彻到煤矿企业从业人员的头脑中去,以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安全生产教育的目标。要检验这一目标是否实现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就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指标。这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安全教育的考试标准,考试是对所掌握知识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习态度的一种激励,充分运用考试这一手段,可有效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此外,实行安全资格证书制度和安全操作证书制度,只有接受过安全教育,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关安全证书。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五)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常态化

安全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新的煤矿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需要掌握;而已经掌握了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也需要经常温习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安全生产观念,如果不经常学习也会逐渐淡漠;在生产任务紧急的情况下,“安全第一”的思想可能发生动摇,安全态度会发生变化。因此,煤矿企业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更新和反复巩固,始终伴随煤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由此方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三、总结

煤矿安全形势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行为安全与安全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煤矿安全工作中,许多伤害事故是由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而不安全的行为则是由于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所引发。只有理清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从提高安全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入手,才能使安全制度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强安全制度的效果,最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行为安全研究的重点是员工的“不安全的行为”。在煤矿安全工作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因。但是员工的冒险行为反映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员工自身的行为错误。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发现,许多伤害事故是由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而不安全的行为则是由于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缺陷所引发。作为事故多发的中国煤炭行业,从行为安全研究入手,提高安全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使安全制度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最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从实践中看行为安全的重要性

在我国,煤炭行业的事故发生率远高于其它行业。据国家安全监察局统计,每年全国煤矿发生一次10人以上的事故40起以上。2009年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发生1687起,死亡2535人。根据对统计结果的科学分析,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由以下因素引起,一是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企业组织程序、企业文化和规则等管理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人的行为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而在这些事故中,又有70%-80%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认为,在所有发生的事故中,有88%的事故由人为因素引发。在对现代工业企业事故的统计中,由人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事故大概占85%以上,在一些大型的事故中,比例也高达70%-80%。在我国煤矿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中,97.67%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引起。正因为行为安全如此重要,通过制度的力量对其进行制约才成为了必要。

2.行为安全与安全制度建设的关系

亚当斯在其因果连锁模型中认为,组织中的政策、规则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其中的政策规则归结起来即为煤矿企业的制度,实证结果也显示,制度因素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煤矿工人和管理者对制度因素的认知来看,二者都认为制度的健全程度、监督有效性以及制度执行力度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存在显著性影响。要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从制度入手,完善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从监督方面来说,需要加大企业中监督人员的配置比例,增加其数量监督的频次,将煤矿的生产过程置于监督之下,从而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做好煤矿职工的行为安全,必然离不开制度建设,从行为安全研究入手设计与执行制度,可以增强安全制度的有效性,预防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员工为什么会产生不安全行为,其违章的动力在哪里呢?研究发现,员工产生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自觉及时地进行利益判断,进而采取主观上认为完成工作任务代价比较小的行动。与遵章行为相比,违章行为是行为人所认为的代价比较小的行为。仔细分析煤矿工人违章行为及其后果,可以给违章者带来如下好处:一是金钱。由于一般是根据完成的任务量兑现金钱,容易造成职工冒进求成,急功近利。二是心理满足感、幸福感和。有时部分员工会只是把违章作为一种发泄对企业不满的简单手段。三是时间与力气的节省,疲劳的恢复,这种情况一般在快下班时容易发生。四是便利。五是关爱、表扬、奖赏。在诱因理论中,一个人有某些行为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原因能满足这些动机。而违章行为,正好满足了职工获利的动力。尽管违章有诸如死亡、受伤、发现以后进行处罚等手段,但由于发生这些情况的概率比较低,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利益判断的结果还是违章的获利大于为此付出的风险,由此也造成了违章行为的屡禁不绝。

4.实践中保证安全制度有效性的思路措施

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控制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减少伤亡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因此,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需要从制度入手,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使职工的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这才是提高安全制度有效性的关键。

4.1加大奖惩力度

通过奖惩手段,一方面抑制职工的违章动力,另一方面是鼓励职工遵章守纪。一要加大对遵章行为的经济回报奖励力度。并且对遵章行为的经济回报奖励力度远远大于对违章行为经济回报的奖励力度;二是加大对遵章行为的处罚力度。给矿井作业人员的违章惩罚力度越大,因为是负回报,其违章的动力也就越小。当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奖惩不能过头,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力度过大给矿井作业人员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提高了安全管理的代价与复杂性。

4.2加大监督力度

研究发现,在矿井实际操作中,违章行为效价具有即时性和累加性特征,行为成本具有迟滞性和一次性特征。与此相反,遵章行为效价具有迟滞性和一次性特征,成本具有即时性和累加性特征。这就使得违章行为的自然回报期望值大于遵章行为的自然回报期望值。这就是作业人员选择违章的动机。也导致违章行为具有自主性和经常性特征,给治理安全带来很大难度。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有必要加大企业监督管理力度,配置合适比例的安全监督员,或者在危险地带设置监控、加强对现场人员检查、声光提醒等手段,以便及时发现违章行为,使违章行为成本趋近于即时性,弱化违章作业人员对自然回报的期待。

4.3合理制定规章

研究发现,有些煤矿制订的规章过于苛刻,职工很难遵守。因为规章越苛刻,职工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就越多,因此需要把规章制订的更合理与人性。同时应该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应该体现对遵章行为的倾斜,加大遵章行为的效价,减小遵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遵章行为效价的累积性。比如,可以在制度中做出规定,对遵章行为设置科学的评判与监督程序,并及时通过收入、培训、晋升等激励措施给以鼓励,让作业人员对遵章的期待大于对违章的期待,从而遵章的动力更大。二是增大违章阻力,减小违章行为的效价,加大违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违章行为成本的累积性。主要操作手段有,通过认知教育设计来提高个体对违章惩罚的认识;运用学习理论,利用事故案例加强学习,及时兑现处罚,增加违章成本;设置更为科学合理与人性化的制度,关心职工工作与生活;加大对违章指挥者的处罚。

实践证明:制度建设对于约束员工不安全行为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文化管人,才能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