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方面,教学性实训通常以模拟实训室为主,虽然能够完成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但存在真实性差、实训环境缺失、练习因子呈样本状、情境非立体化和过程断链等弊端,容易造成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片面性,影响实训效果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尽管酒店管理专业都非常重视校外实训环节,也和校外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如上海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首创上海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喜达屋亚太酒店与度假村国际管理集团、洲际集团等建立了长期而又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通常情况下,实际的实习效果和预期的实习目标之间还是会存在某些偏差。如学生实习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实习生角色转变慢,不能很快适应酒店的工作节奏;酒店分岗挫伤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初入酒店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等等。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较好地克服上述两个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酒店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场所,包括校内酒店、酒店管理公司等。一方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克服校内实践环节以模拟性为主的局限性,将传统的“模拟式教学”提升为“体验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稳定、真实的实训场景,使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岗位,深度体验酒店管理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形式,把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包括学生自行运营和管理的超市、教师指导下运营与管理的客户服务中心等等,其实训内容和效果是一般教学性实训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相对校外企业来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初识职场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学生不仅可以深度学习和体验酒店服务和管理的程序及技巧,并且能够从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为日后校外实训及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2.1真实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一般教学性实训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真实性,这里不再是“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等单一项目训练,老师和学生所服务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顾客,所有的产品、服务、经营环境都是真实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员工”,师生以“教师———经理”、“学生———主管、领班、员工”的双重身份进入各个真实的工作岗位,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与锻炼。

2.2生产性

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个实际经营场所,面对的是真实的顾客,因此,基地需要面对顾客进行各类产品的生产,实训内容需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也就是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相应经济效益,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实训过程中的“做”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以顾客的满意度和货币投票作为教学和经营效果的评价标准。这就需要在实训过程中所有人员以真实生产的标准要求自己,基地管理也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组织规范、严格的组织纪律。

2.3教学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校外生产性实训最大优势是其主体功能的教学性特点。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往往是一些高星级酒店,如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喜达屋和洲际集团。酒店需要保证对客服务质量,维护酒店的经营利益,短期的实习生往往面临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实习生较难有机会多角度地了解酒店运作,也较少有机会独当一面,自主处理对客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性的特点则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其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度体验企业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化管理,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建

3.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筹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筹建是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必要条件,筹建资金可以是学校独资,也可以由学校、政府、行业及企业多方共同出资建设。但一个现代化的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日常物品材料投入、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仅靠学校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是解决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的资金引入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和管理压力,另一方面,融入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更有利于把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酒店”,保证实训质量。

3.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员配置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虽然是以学生为主力,由学生全面参与实训基地日常的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但是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保证实训基地产品的质量,必须要由酒店管理专业委派相关教师担任实训指导老师,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因此,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保障。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呈现高学历但缺乏行业经验的特征,不利于对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指导效果。对于这个问题,建议通过以下两种路径解决:一是“送出去”,即专业教师进酒店挂职锻炼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使得教师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酒店经营管理的能手;二是“请进来”,即引进企业名师进行全程指导,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人事制度,适当放宽学历限制、偏重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聘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改革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相关的课内实践和专业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运营需要教学和实训模式的改革,需要专业领导和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新的实训任务,使学生的实训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酒店生产过程。即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一项项具体的、形象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实训基地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工作、自我管理,在实训中逐渐成长、深刻领悟,从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真正成为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有效补充。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矛盾

4.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大利益群体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常涉及企业、教师和学生三大利益群体,这三大利益群体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企业在筹建和运营中起到投资、管理等重要作用,并且其主要目标指向经济效益;教师是学生实训的直接指导者和管理者,并且借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强化了职业素质,能够更好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直接的受益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大量岗位由学生负责,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直观地认识酒店管理这个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而且其创造性和潜能也被极大地激发。

4.2教学与经营的矛盾

如上所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真实的经营场所,其经营权往往归属企业或承包者,运营中往往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经营利润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参与者和使用者,由于角色身份的原因,老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往往更倾向于从教学需要方面考虑实训内容和程序。可见,教学和经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集两者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便不可避免地在运营过程中产生某些矛盾和冲突,如经营方为保证产品质量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对学生的实训环节产生或多或少的限制;初上岗位的学生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才能保质保量地提供对客服务等。这就需要校方在整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筹建和运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作用,明确基地的实训性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训为主要内容的原则,并将相关细则落实到合同文本。

4.3规范管理

要使教学和经营两者能够避开矛盾,相互促进,除了如上所说进行细则的书面约定外,还应进行日常的规范管理。第一,要组织各方团队力量共同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见并给出常规的应对措施;第二,要针对人员、设备、物品、资金等各种资源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做到人人知晓、人人遵守;第三,以规范化为前提,以系统化为保证,以数据化为标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从而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总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规范管理,使教学与经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实训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计和教材的选用不够严谨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扎实、能力要求细化的特点。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准确定位,部分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酒店管理者。培养高级酒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从业务方面来看,高级酒店管理者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经历,培训者的眼光和阅历要有足够的说服力,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很缺乏这种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在校三年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岗位精英,已经是不错的成就。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将酒店的管理人员分成五个层次:基层服务人员、初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依目前的教学和实践水平来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初级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上,扎扎实实培养一至五级员工。从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用来看,课程的种类繁杂,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教材的状况,照本宣科难以避免。不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甚至存在着因教师设课的现象。就单个课程来看,尽管我们开发了很多教材,也翻译了部分国外优秀的教材,但敢于采用国外优秀教材的教师仍不多。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在专业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框架体系不统一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大多数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主任的行业水准。每个学校都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自己设计课程、自己指定考核标准,看似都取得了相当的专业开发的成果。

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用人单位的反映是: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直接反馈是:所学与行业严重脱节。即使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聘请了相关专家,这样的专家是否代表当今酒店管理行业的最高行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我国的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管理集团之间还有着相当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

3.教师是制约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实际的从业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缺乏行业和政府的宏观支持很难深入开展。这主要与现行的学校的质量评估体系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有关。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方面对于教师的企业背景,并没有给予待遇方面的重视,导致这一相当重要的指标,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的人才学历普遍偏低,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由于学历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机会到高职院校任教。即使将来可以放开,但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很难吸引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但无职称、学历低的高级管理人才来校任教。

4.偏重学历教育,忽视岗位技能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等方面依然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实践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形式进行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技术、规则等因素的制约,建设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培训认证体系的标准,有没有通过相关行业的评审验收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相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标准严格按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

(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业标准)执行的话,取得学历证书就意味着技能的掌握。而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学历教育由教育部负责,酒店管理职业技能证书是由旅游局颁发,导致教学计划很难贴近行业要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想1.管理与教学体制的创新———“双证合一”行业的发展要求完善酒店管理体制。从概念上来讲,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隶属于旅游管理方向。而在国外,酒店业是接待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职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其规模、数量以及专业化的程度,都要求我们成立独立的酒店管理、认证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酒店,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外方管理酒店,其市场销售份额中旅游散客与团队仅占市场的20%左右,绝大部分是会务和商务散客。饭店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也应做相应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应有自己独立的能力培养体系,而不只是几门旅游专业课程的更改。技能证书的考评应与学历相结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参考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体系,获得学历证书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避免出现餐饮资格证、酒店英语合格证、客房资格证等“多头”现象的出现。

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应当“双证合一”。

2.开发标准化的酒店管理教学包产品现代国际著名的酒店集团高速扩张,但酒店的服务质量却相对稳定,靠的就是服务的标准与程序。把“培训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喜来登日常的工作格言之一。酒店高质量服务水准得益于培训的规范和统一,这里我们不多探讨培训体制如何形成,就培训的规范性来看,国际品牌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包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行业标准化出发,需要社会专家组的参与、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需要有相应的由政府牵头的专家评估组的鉴定。酒店管理培训包要跟上酒店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确定有效的生命周期。

建立酒店培训包的目的:可以集中财力和物力,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单干,提高教学质量,规范行业水准。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有效地解决行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管理人才。3.教材建设要围绕能力目标块,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高职院校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形式不应仅仅以课本为主,应该是依照某项工作流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料的综合,如教材中应规定场地的选择、资料的准备、操作过程的模块的控制、每个模块的时间安排等,教材应建立在能力模块的基础之上。例如,酒店前台收银员这一环节,传统教材把它划归为“饭店前厅管理”这一章,只是一个概念的阐述。至于收银员必备的能力模块,如外币知识、退房、收银员的报告等并未涉及,每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工作标准与程序,如退房工作的具体操作标准与程序,也没有明确的阐述,而这些恰恰是将来学生工作中如何操作所必需的。以“退房”为例,我校教学安排如下表:

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酒店管理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同时,酒店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的稍加演示,实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考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相结合的考评体制,做到公平、公正、客观。4.建立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加快合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制约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来高职院校任教的障碍之一就是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尤其是后者。目前,酒店乃至整个服务行业缺乏相应的技术职称评定体系,相当部分的酒店管理人员尽管有着较高的职位和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但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转评体系与之对应。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建立起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高职院校也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出发,在评定体系还不完善情况下,进行政策倾斜。针对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的现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势在必行。教育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保障,组织和邀请行业相关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

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把教师输送到一流的酒店实地兼职,加深对培训包的理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行业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订单式”培养中要求和效果相脱节的问题。

5.加强与跨国连锁酒店集团的合作,确保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酒店管理专业的日趋成熟,校企合作日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小集团或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单个企业和小集团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有限,学校与之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和请酒店管理人员辅助教学的可能性不大。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跨国连锁酒店集团可以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整的培训。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持续稳定的特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澳大利亚TAFE制度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2]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5,(10).

[3]刘艳华.旅游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4]周丽洁.对培养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基本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5).

[5]在竞争与发展中创新高职教育论坛[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6]孙天福.“订单教育”刍议[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7]冯伟国,徐静谬.高职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借鉴应用要点

当澳方老师来到黄河水院进行教学时,也希望中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对应的专业教学。但是,黄河水院并不具备与布里斯班北部职业技术学院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包括学校开设的对公众营业的餐厅、酒吧等商业场所,这也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与本专业服务相关的角色扮演练习显得十分必要。

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不过,在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时,以下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酒店管理课程都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只能选择那些实际操作性强的课程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

2)角色扮演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分析角色,并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

3)酒店中的角色种类繁多、重要程度各异,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参与表演的机会不能完全均等,而且不一定刚好能选择到自己所擅长的角色。因此,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做好安排。

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施和考核评价

1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施

1.1角色分配

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条件以及黄河水院所具备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在使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时,可以扮演的角色有迎宾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顾客及酒店管理人员等其他角色。应在角色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配。

(1)迎宾员。迎宾员是顾客到达酒店后遇到的第一位员工,代表着酒店的形象,可以说是酒店的“门面”。在角色扮演法教学中,其角色定位为酒店管理机构的代表,是酒店内部矛盾的调和者以及对外形象的宣传者,能够对酒店客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有效地予以妥善解决。迎宾员的主要岗位职责是迎接顾客入门、安排就座、送别顾客,这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经营情况。其工作职责及具体细节要求都应在分配角色时讲清楚,并要求扮演者深切体会。

(2)餐饮服务员。餐厅是酒店除客房外盈利最多的部门之一,而餐饮服务员是酒店中占员工比例最大的工作人员之一。其主要岗位职责是:在领班带领下,按照酒店服务标准和程序,为客人提供餐饮服务,包括摆台,清洁保养设备工具、准备和调制含酒类及饮料,并积极收集客人对本酒店和本餐厅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3)客房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是酒店入住顾客接触最多的酒店服务人员。其岗位职责包括保持所负责辖区域和客房的清洁、整理、恢复工作;准时保质保量提供可出租的房间;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并做好详细记录,完成上一班未完成的工作;掌握所辖楼层和客房状况,为顾客提供准确、快捷、周到、安全、舒适的个性化服务,等等。这些岗位职责及具体细节要求在分配角色时应当讲解透彻,并要求扮演者心领神会。

(4)顾客。顾客是酒店服务的对象,顾客的满意是酒店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评价酒店服务质量的标准。但是酒店中的顾客形形,去不同部门购买商品享受服务的角色背景也不同。因此在进行顾客角色扮演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分配,不同性格的人表演方式不同,创造出的矛盾大小、等级也不尽相同。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他的面部表情以及说话时的语音语调都能将顾客的想法很恰当的表现出来,而比较腼腆的同学在表演时则无法较好的表现出难缠的顾客的无理取闹等状况。所以,教师在分配顾客角色时,应提前给出相关的背景资料,比如场景、时间、矛盾持续的时间长短、顾客的要求是什么等。

(5)其他角色。其他角色主要指酒店中其他部门的服务人员,包括权力较高的管理层员工(如餐厅领班和各部门经理等)及游泳池服务员、俱乐部服务员等。这些角色目前在我校的实训室里还没有条件进行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但管理层人员和顾客之间有互动的角色扮演还是可以进行的。因此,在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时,应为学生设定明确的相关背景资料,比如矛盾产生的背景、顾客的背景资料、员工的权限和解决矛盾的条件、要求等。

1.2角色扮演

表演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关键要素。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应做到分组安排学生参与表演,尽量做到全员(包括老师)参与表演,正确把握、指导表演,表演结束后,组织讨论,评议本次角色扮演是否成功、有何问题、矛盾解决成功与否等。真实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参与者都应当把角色所处的环境当成真实情景来对待,所以端正态度是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参与者在第一次饰演角色时,都会出现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或胆怯等现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过于僵硬、模式化、做作。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应时刻牢记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准确、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角色扮演法的价值和目的,使其更加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扮演、更加投入。在端正学生态度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扮演需求。如,在进行酒店服务员推荐预订包间扮演教学时,应当对学生提出做好班前准备、预订可行性掌握、询问客人预订要求、推荐房间、征询客人意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按照要求上岗,做好交接班,准备好各种用品;掌握当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可预定的包间数量、类型、位置和价格等情况;询问客人的具体预定要求;根据客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包间;推荐后询问客人是否满意等。在学生选好各自所要扮演的角色之后,应做好实景布局,模拟演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入戏”。

在学生表演的过程当中,教师应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表演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观看表演时,教师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既要认真地看,又要在适当时候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方法来表达对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而不能抱着挑剔的眼光去看,更不应心存偏见。对学生表演上的小失误,教师不应在表演过程中当场指出、打断学生的表演,而应该在表演结束之后,通过恰当的途径、运用适当的语言指出,从而让学生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切实意识到自己在角色表达上的不足。如果表演未能顺利完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那么可以让其余小组重新表演,或对人员进行调整、交换角色进行表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一些表演欲望强烈且想法独特的学生自己安排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让渴望通过表演来表现自己才华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表演过程中,对于未能参与表演的同学,教师应要求他们对表演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并且发现扮演者的瑕疵。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将表演者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还能让其他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同学进行集体讨论,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先后顺序是什么,怎么做能不失偏颇,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问题对引导学生思考有着现实意义。

2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考核与评价

2.1考核与评价的内容

通过观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评价其角色把握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团队合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指标。

与此同时,应结合学生扮演的角色的岗位职责、具体服务程序和标准进行考核,比如在扮演餐饮服务员时,应当对所扮演角色的职能、说话方式,以及专业技能熟悉程度进行逐一考核,给每个考核项目定出具体要求和分值,以及所占比重,以此来对扮演者的表现进行打分。比如,在对餐饮服务员摆台进行考核时,其内容包括摆台前的物品准备是否符合酒店规定,有无遵守职业健康安全卫生要求(员工个人卫生是否达标,摆台所用物品是否干净、无瑕疵、无污渍);摆台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酒店规定佩戴手套、使用托盘,没有对餐具造成二次污染;摆台流程是否符合酒店规定和流程(刀叉摆放的顺序,餐具、餐盘和玻璃器皿之间距离是否符合酒店要求);摆台结束后有无再次确认台面整洁、整理桌椅等(澳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操考核时,通常会根据该职位所需服务知识及技能等具体要素制作出一个表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逐个打钩,所有要素都达标者才算符合要求,给予通过的考核评价)。同时,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应在评价时多做肯定评价、多说鼓励的话,同时也要从表演中看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表演中的不足适时进行指正,为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考核与评价的方式

实施角色扮演法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由于这种模式不再以获得书本知识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技能操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传统的课业评价方法(如课堂测验、期末考试等)已经不适应于对这一学习过程的考查。在整个酒店管理中,员工的技巧都是柔性的,而非硬性知识点。而不同的角色扮演类型要求也不尽相同,其采用的评价方法也不同。对于课堂即兴角色扮演,只需根据学生表演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对于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角色扮演,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就像澳方考核一样,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格,对参加角色扮演的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采取平时检查、课堂观察、个别谈话和典型行为测评等真实性评价方法,来考核学生经过角色扮演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进步。

评价既要实事求是,以利于帮助参与者改进和提高,又要不伤害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积极性。评价的人选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扮演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评价的主要内容也要根据扮演角色的不同有区别地进行。教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其他小组同学之间的评价可以肯定其中的优点,指出其中的不足,从而能够使学生的表演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小组的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一转变的基础是大量新建本科院校的涌现。这一转变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开始,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1年4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5.49%。[1]到2014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02所。虽然从总量来看数量可观,但在办学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即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在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对现有的教育体系纷纷开展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基本都认为应该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渴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等纷纷加入应用型高校的队伍,力图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运用客观规律使其产生综合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根据其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应用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和创造应用型人才。操作应用型人才是指专业技能娴熟,毕业后能直接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依靠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校来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准确理解理论知识及客观规律,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社会产品,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其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来培养。创造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能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其主要由重点大学及一流高校来培养。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并不是低人一等的人才,相反,是具有巨大活力且不可或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分布于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并承担相应的任务。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应地定位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即熟悉并理解酒店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创造产品以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人才。这要求该类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熟悉行业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较好地与学术型人才对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思路

1.以专业为导向,体现行业特点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理解是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2012年,酒店管理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地位被正式确立。[3]酒店管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升格为与旅游管理平等的旅游大类的专业,足以证明其行业的发展性及其与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首先,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马勇提出要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理论创新,打破酒店管理专业低技术、低门槛的印象,转变大众观念,塑造酒店管理专业高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品质内涵的崭新理念。[4]因此,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办学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把实践的内容从传统常规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向信息技术、网络服务等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扩展,避免实践内容低层次的重复化。其次,关注酒店管理的延展性。如果仅仅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解为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培养人才就过于狭隘,可向住宿业和旅游业两个方向延展。随着人们个性化的发展,酒店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的住宿业相继出现,对酒店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酒店管理专业不仅要学习酒店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其他住宿业发展规律。酒店与旅游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曾有学者提出要将酒店从旅游中剔除,但遭到其他学者的反对。事实上,酒店与旅游早已融合,完全割裂并不现实。在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适当向住宿业和旅游业延展,有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2.以理论为基础,提升实践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不重要或位于次要地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文教空间2016年第17期总第446期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其前提是对理论及客观规律有深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运用。因此,注重理论课程设置是提升实践内涵的重要途径。理论课程应分为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两部分,前者是指支撑本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后者是指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基础学科理论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主干学科无须多言,语言学包括中文和外语,语言是沟通的载体,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应该高于其他专业,除了英语还应基本掌握第二外语。文学作为奠定学生基本素质的学科应该受到重视,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基本知识。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学基础教育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及想象能力,笔者大力提倡增加文学类基础课程或相应加大比例。专业理论包括基础专业理论和特色专业理论。前者主要指酒店营销、酒店心理学等这些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开设的课程,特色专业理论则根据该院校特点、师资、培养方向等方面来设置。总而言之,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

3.以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根据社会需求,其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各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又分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拓展实践操作能力。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技能,拓展实践操作技能包括会展、导游、景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服务技能。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比如,导游词创作、主题宴会设计等能力。拓展能力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全部需要,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堂之外或毕业之后向社会主动学习,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途径共同培养。围绕上述能力体系,课程设置中也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含素质课程和平台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课程则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可以拓展视野的课程。

4.以课外为补充,打造第二课堂

重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培养计划以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包括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等。第二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包括专业认知、系列讲座等。高校应将社会认知纳入学分系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充分接触社会,在完成规定时间的认知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由专业认知和非专业认知两部分构成,专业认知限于酒店行业,非专业认知则涵盖旅游业、餐饮业、营销业等其他行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系列讲座是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为了完成讲座任务,只注重讲座数量,忽视讲座质量,既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了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讲座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规划。酒店管理专业讲座平台应涉及行业及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视野拓宽知识三大方面,既可以邀请其他高校专家主讲,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介绍,无论是主讲者还是主讲内容都应有层次和梯度,避免低水平讲座及无益的重复。另一类是纳入学分体制但不是必须完成的学分。比如,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奖项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但比赛并不限制于专业竞赛,也鼓励学生参加非专业竞赛。又如,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可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活力。积极鼓励酒店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创业,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各种硬件及软件条件帮助学生创业。第三类是不纳入学分的各种社团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第二课堂,社团是学生自己成立自己组织管理的组织,也是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的重要平台。可成立专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开展对内及对外服务工作。

5.重视毕业论文,理论实践结合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撰写毕业论文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将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校毕业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重于理论分析的毕业论文,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操作的毕业设计。应用型高校应要求毕业论文围绕企业或行业实际,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研讨,限制空而泛的陈旧问题的探讨。同时,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控制撰写理论性论文的比例,鼓励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减少在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低水平重复。

三、健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另一种是民办本科高校。部分教师积淀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两方面同时出发。通过派教师赴高校进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其理论素养,通过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实践素养。此外,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充实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体制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把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5]

2.教学设施保障

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酒店管理本科实训室分为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基础实训室包括礼仪、网络、英语等实训室,主要开展基础实践技能的教学;专业实训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茶艺等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综合实训室主要围绕智慧酒店建立高水平且紧跟时展的实训室。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按照标准严格遴选,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选取部分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实训基地与高校的双赢。再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校为主体建设兼具教学与经营的实体。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类高校较为成功的办学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鉴其经验开设酒吧、酒店、健身房、茶吧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学生参与经营与服务,使学生综合掌握相关服务及管理技能。

3.时间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课内及课外时间做保障,适量的学分既能保证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又能保障课外实践时间。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总体学分一般控制在170学分左右。如前所述,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认知、创业实训等方面的练习,过多的学分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实践。相较于学分的整体控制,实践类学分比例的控制也很重要。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50%。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6]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5%,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宋欢 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2]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07-210.

[3]宋欢.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4(6):83-86.

[4]马勇,孙兴美.新专业目录下酒店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建议[N].中国旅游报,2012-11-14.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Hotel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xists in problems,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low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 graduates, lower employment rate and high loss rate. 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hotel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rget at professional managers,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 managers, following market-oriented, international and applied value orientation, taking case teaching as main line, taking internship and training as a fulcrum,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taking occupational cultivating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strengthening hotel management discipline, quality courses,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er, to explore new model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n hotel management.

关键词: 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职业经理人

Key words: hotel management;undergraduate education;professional manager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63-03

1 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国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立基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建立了规模较大、层次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本科教育在酒店管理教育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地位,为酒店业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其办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酒店业人力资源质量,承担为酒店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

1.1 教育质量提升未能与规模扩张匹配,酒店管理本科教育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实践 教育部《2012能够在高星级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具有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适应星级酒店发展需要,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酒店、高级住宿业机构、高级餐饮业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从事酒店管理、接待服务及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显然,这一培养目标相比过去的培养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而得出的更为精准的研判和定位,更能反映酒店行业要求和酒店管理学科本身特点,这一规范的指导性基本思想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然而,尽管我国现有旅游院校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数量发展很快,但是培养的学生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酒店业的不断发展,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未能引领行业的发展,对行业的智力支持也不够,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实践。

1.2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竞争力与酒店业蓬勃发展未成正比 我国酒店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领域,高档酒店、经济型酒店发展势头很猛。我国迅猛发展的酒店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和先进服务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人员。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旅游院校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只是立足于理论本位。其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往往还不如酒店管理职业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实际上,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为它的应用性比其他的专业要强。

1.3 酒店业高素质专门人才缺口与酒店管理毕业生对接有偏差 国内酒店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有较大缺口,从现有酒店行业招聘高校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使用情况来看,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 “眼高手低”,与酒店业的用人要求匹配度低,业界认为现有旅游高校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本科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酒店企业还需要在对本专业毕业生花费较大的代价。这实际上是由于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造成的。

1.4 酒店管理毕业生专业认同感低,行业就业率走低与流失率居高并存 通过笔者对广州几所大学酒店管理本科生初次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调查,数据表明,初次在本行业就业率一般在30%-40%之间,酒店管理毕业生不太认同所学专业,造成了酒店行业的低就业率,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酒店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致使酒店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大多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两年后仍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不到20%,五年后仍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不到10%)。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着较高的流失率,大多不稳定。

2 现行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模式与酒店业脱节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较低,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人才存在严重错位,国内旅游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不能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2.1 师资队伍建设尚不能适应酒店业的发展,专业教学设施匮乏 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已归属于旅游服务类,酒店管理专业过去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现在与工商管理类并列,但是,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于其他专业,在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方面仍然滞后于其他经济类、管理类,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尚不能适应酒店业的发展,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酒店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使得教学活动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方面,如餐饮酒吧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前台实验室等,一些院校更缺乏能够供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模拟实验室。

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按知识体系设计课程,更多考虑的是学生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我国现有旅游院校的课程安排大都是按知识体系进行组合设计的,对酒店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重视不够。国内的专业教学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在课程安排的系统性和突显专业特色方面有一定欠缺。“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模式,教学活动仍然延续传统,不太重视在课堂上讲授实践理论,认为实践知识只能通过实习获取,大多对教学活动有一种误解。所以,往往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后发现,课程安排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竞争激烈、高度细分的酒店市场发展,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理论的学习,学校教育难以与实践有效对接。

2.3 缺乏特色和品牌号召力 无论是从“985”、“211”院校还是一般院校,国内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 大多都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课程设置安排,能从塑造特色品牌出发的高校很少,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

2.4 一些高校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缺乏清晰度 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酒店业实践性非常强,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教育上,必须熟悉服务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能够做到对酒店企业较好的管理。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酒店管理本科生,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他们大多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不太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3 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分析

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素质。本文认为,将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酒店业职业经理人,将极大缓解酒店业管理人才缺乏和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自身发展困境,实现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和酒店业的协同发展。针对职业经理人的素质结构和市场细分,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保证办学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品牌专业。

3.1 课程设置贯彻市场化、国际化和应用性理念,体现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要求 在具体课程安排上,我们要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照酒店产业体系和职业经理人体系的结构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性,突出综合性性,坚持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加强外语、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要突出学科融合性,强化人才一体化培养,构建具备终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智能结构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成为具备全面素养的一代优秀人才。

3.2 酒店管理学科建设,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三位一体 酒店管理学科建设,最根本的是通过建立起以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核心的学科架构,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学科应用提供先导和根基,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理论基础是学生就业后施展才能和创新发挥的源泉,因此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运用不容忽视。精品课程的创建势必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质量,从理论基础、科研水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成就学生的专业素养。因而酒店管理专业亟需通过科学规划、缜密思考,通过有效的载体将教育资源与教育要素联结,创建高水准的精品课程,全面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切实操作、施展才能的实践动手能力。优秀教材的编写依托于精品课程的设置,在新的专业目录公布的这一契机下,一方面,引进国际先进原版教材,在国际化过程中推进本土化,另一方面,组织一批研究能力强的专业学者、实践经验充足的酒店实践者,编写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水平优秀教材。在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的双轮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3 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 从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来看,酒店管理属于典型的商科教育模式,案例教学应用非常广泛,这点有别于旅游本科的教育。过去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通用一个“旅游管理”来涵盖所有旅游类的本科教育,显然不能反映旅游类学科的全貌,定位不清晰,教学计划方面总是顾此失彼。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案例,管理情景再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激发学生能动及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适应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要求。

3.4 以实习实训为支点,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是课程实验。在设置递进式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仿真实验等课程体系,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运用自主性、拓展性、互动性教学方法,建设全仿真、综合性、系统化实验室平台。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专业实习。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全面加强实践教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5 开辟以职业养成教育为核心的第二课堂 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全面拓展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这些职业素养包括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特质、优良业务素质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制度上,通过学分认证将第二课堂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和学生测评体系,同时通过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酒店业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内容上,以职业道德养成、法规教育、生涯规划、情感塑造、资格认证等为重点;在形式上,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行业实际,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化于文化活动。

3.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师资水平,创新型师资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定力量。师资建设的重点放在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兼备、教师素质和职业经理人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机制。比如,专任教师方面,实行教师赴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兼职制度化,规定教师必须具有酒店业经营管理一线背景,提倡教师取得职业经理人等资质、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评、参与酒店类企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并将上述工作直接与教师工作量和职称评聘挂钩;兼职教师方

面,实行职业经理人来校兼职制度化,规定主讲教师中来自酒店业一线人员的比例及授课学时间,反映酒店产业发展前沿的内容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做学术讲座,逐步在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毕业论文、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全过程引入兼职教师,形成一种职业经理人培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