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症康复护理

重症康复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症康复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症康复护理

重症康复护理范文第1篇

随着现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神经外科许多疾病的死亡率明星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大多

会留有吞咽障碍、失语、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丧失自理能力等后遗症。早期的正规康复治疗,不仅使大脑皮层运动动作定型的完成,在运动过程中协调性也能得到训练,并能有效地防止废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肢体痉挛和肌肉萎缩,最大限度地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患者在伤后2―7d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改善预后,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对减轻致残率、提高生命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2]。现将我科116例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

1.临床资料

2016年1月―10月,我科共116例生活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男67例,女49例,年龄23岁―62岁,平均年龄46岁。病种为脑出血术后4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39例,颅内肿瘤术后29例。

2.护理方法

2.1 肢体功能护理

2.1.1 昏迷期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及关节的功能位,给予保护性制动。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肩关节呈“敬Y”位,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屈30°~40°,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背伸90°,应用硬板靴预防足下垂的发生。

2.1.2 被动活动各关节。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上臂后旋及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每天2~3次,每次每关节活动10~15下。

2.2 语言功能护理

术后偏瘫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后,康复要分阶段为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掌握患者不同阶段语言能力,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指导患者家属选择适当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可以将实物和图像结合指导患者语言训练,也可以把手势和语言结合在一起指导患者语言训练,将单词发音和词组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的训练刺激,使患者通过训练愿意主动开口讲话。对于完全失语患者配合眼神、表情及语调等方式,与患者通过非口语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3]。

2.3 吞咽功能护理

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星改善吞咽功能,经过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后,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康复或障碍减轻,增强用口进食的能力及安全性,从而增强康复信心。

2.3.1 基础训练 脸及下颌的运动: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微笑、皱眉、鼓腮、伸舌训练和双侧面部按摩,每日3次,每次20回。

2.3.2 吞咽训练 喉上抬无力患者按摩患者颈部,轻捏上推喉部固定5秒。

2.3.3 进食训练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选择不易出现误吸的食物,使用小而浅的勺子喂食,每次喂食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以利于吞咽。在训练中,防止食物残留造成误吸。

2.4 定向力训练护理

着重训练病人有关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定向力训练要求医务人员和家属在与病人的谈话中反复提及某一时间、某人名及物品,以此帮助病人形成时间概念、熟悉人名和环境。整个训练需要反复多次,循序渐进,次日要求病人回想昨天所训练的人名、房间中的物品,并让病人进行阐述。对一时无法复述的病人,护士需保持耐心,通过有关暗示方式引导病人表达。在整个训练中事物和人名需要有鲜明特色,或者护士采取令病人记忆深刻的方法引入人名和事物。

3.总结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康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视病情的稳定情况和全身情况指导患者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助力、主动运动的原则,逐渐进行训练;从坐位训练到站立训练,患者逐渐适应,多次重复至最后徒手站立;随着患肢负重能力的提高,开始进行行走和上下楼梯的训练。整个锻炼康复过程需要按计划逐步进行,每次训练前评估患者病情,遵循训练原则,避免患者劳累,循序渐进,保证训练动作正确,逐渐增加活动度。康复训练需要较长时间,应调动家属的支持和参与,共同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覃艳玲,黄春丽.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老年医学, 2008,17(4):193

重症康复护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41-01

随着医学的发展,颅脑外伤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许多严重颅脑创伤的病人虽然保存了生命,但丧失了自我生存的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处于持续的植物状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降低致残率,颅脑外伤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1]。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病人31例,经积极的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病人31例,年龄16~84岁;重度颅脑创伤、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16例;严重脑干损伤4例;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11例。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3分4例,4~6分16例,7~9分11例。

1.2方法

1.2.1早期康复护理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4~5d,病情趋于好转,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以1年为训练评价阶段。

1.2.2评价标准 ①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语言、思维恢复正常,肢体活动无残疾,已经恢复工作。②轻残:生活可以自理,但语言、思维运动迟缓,肢体活动存在不协调等残疾。③中残:生活自理需要别人帮助,协助进食,能做简单的语言交流及肢体无阻力运动。④重残:持续植物状态。

2结果

本组31例病人中,恢复良好13例,轻残6例,中残7例,重残5例。

3康复护理

3.1知觉训炼

3.1.1昏迷期:听觉是人体最后丧失的功能,有作者认为,在病人昏迷期间,视其为清醒者进行对话,呼唤病人的名字及做解释工作。做各种操作时都主动与病人交谈。打针时说“某某,你忍一下,打针不会很疼的,它就像是蚂蚁叮的一样”;吸痰时说“我准备给你吸吸痰,请你坚持一下”等等。鼓励家属与病人交谈,呼唤他“醒一醒、睁开眼”等鼓励性、刺激性话语、给其听受伤前喜欢的音乐、广播等,使病人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语境中,改变大脑皮质的抑制状态,达到自身调节而加快意识恢复。

3.1.2苏醒期:在病人意识的恢复中,使用语言的暗示或实物做视觉、味觉、听觉的刺激。清醒后让病人张口,将舌尽力外伸舔涂有蜂蜜的上下唇及口角,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咀嚼,以锻炼颊肌。使用鼻饲管的病人,如吞咽功能恢复,及早拔除胃管,经口进食,以促进味觉及咀嚼能力的恢复。早期饮食以流食为主。昏睡及嗜睡病人,应多鼓励,予一定的刺激,使其保持在清醒的状态下进食。

3.2触觉训练

昏迷期,在做护理操作时,要用手轻轻地为他翻身拍背,触摸一下病人的皮肤。指导家属每日6~8次拉病人的手,抚摸病人的脸。另外,白天反复给予适当冷热、疼痛、抚摸等不同的刺激,使其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其他时间让患者安静休息,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人为地创造觉醒睡眠周期以促进触觉的恢复。

3.3视觉训练

3.3.1昏迷期 采取光照刺激,每天用手电筒的光照射病人,一方面起到观察瞳孔的作用,另一方面让病人对光产生反应。

3.3.2恢复期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扶病人坐于病室内不同位置,或者让病人收看电视节目,以动态的画面训练病人视觉的适应能力。

3.4运动训练

3.4.1昏迷期 病人大脑皮层受损,常出现一些异常的姿势,这种姿势将加重病人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恢复期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应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摆放。每日进行四肢肌肉的拍打、揉、捏,以防止肌肉萎缩。肢体被动运动对大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帮助病人苏醒和预防关节挛缩。护士站在病床一侧,从近端至远端进行四肢关节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展的被动运动。

3.4.2恢复期 鼓励病人床上活动,对肢体各个关节以手法施加阻力锻炼,加强肌肉收缩力。鼓励早期下床活动,先作站立练习时,开始在有依靠下站立,如背靠墙、扶拐等,每次10min~20min;指导坐站练习、登台阶练习以改善下肢肌力,可协助病人抬腿、迈步、转弯等。同时从生活中每个环节,如穿衣、吃饭等方面进行肢体精细动作的训练,尤其是偏瘫患侧肢体的练习,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始学习用手提物、放下,逐步提放较大和较小物件。练习各种捏握方法,学习使用匙、梳、刷子等。在学好抓握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刷牙、梳头、洗澡。

3.5语言训练

3.5.1昏迷期 使用语言刺激,积极与病人交谈,使病人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3.5.2恢复期 ①强化口语训练。指导病人先学会噘嘴、鼓腮、叩齿、弹舌、舌舔上腭的运动,再教其学习发“啊”“喔”等单音字、数数字、念自己的名字及一些简单的会话,注意语言、表情、目光的交流诱发其发声说话,由词、词组、句到文章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对于严重的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人,指导其看训练者的口型和声音联系,并配以物和图,以达到理解的目的。②强化读写训练。让病人写亲人姓名、住址,并编小故事以恢复记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图片、字片、实物等强化病人的记忆。个体训练与集体训练相结合,每隔2~3d检查训练效果,记录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大部分病人可恢复语言功能[2]。

4小结

神经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再通,功能的恢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代偿不会自动发展,有赖于学习和训练。颅脑损伤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还可防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同时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刺激对唤醒和强化病人神经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早期性:康复护理应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开始;②适量性: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在病人能力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③持续性:康复训练须长达数年之久不间断、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④培养自我独立性: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一定要让其自己独立完成;⑤心理支持:去除不良焦躁情绪,以饱满的态度积极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重症康复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23-02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加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有资料显示,作为人类三大危急重症之一,脑梗死经急性期治疗后患者临床病情多可稳定并度过危险期,约30%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会合并出现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等后遗症、复发率高。目前,临床针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尚无统一方法,主要治疗原则以防止脑梗死复发、改善临床症状为主,但实际治疗中的方法各不相同且疗效千差万别[1-3]。本次研究对82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近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的脑梗死病史,经MRI、CT等影像学资料可确诊;②经系统的脑梗死治疗后,脑梗死后遗症病程1年以上;③生命体征平稳;④患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意识障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障碍。将患者按照盲选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74.2±2.4)岁,平均病程(2.2±0.5)年,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8例,腔隙性脑梗死11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脑干性脑梗死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70.6±4.3)岁,平均病程(1.9±0.6)年,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9例,大面积脑梗死7例,脑干性脑梗死13例。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脑梗死基础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①环境护理:保持病房舒适清洁,空气清新;②排便护理:对便秘、尿潴留及大小便失禁者进行相应处理;③皮肤护理:每2h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以防出现皮肤感染、皮肤完整性受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患肢运动及语言康复护理等措施。两组均给予护理3个月。

1.2.1 心理护理 脑梗死后遗症病情、肢体功能的康复较为缓慢,个人自理能力受影响,患者极易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放弃治疗等消极态度,不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患者康复。护士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从不同角度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脑梗死后遗症通过正确治疗,肢体功能是可以逐渐恢复的,并列举实际好转的例子,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部分脑梗死后遗语言障碍而不能有效语言表达的患者,护士仔细观察患者眼神、表情,准确分析患者想表达出来的意思、心理,在护理工作中帮助患者排忧解难,最大程度让患者感受到被他人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其心理健康。

1.2.2 肢体运动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因运动神经通路损伤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肢体瘫痪,护理中针对个体差异、肢体瘫痪者的康复需求而制定适用于个体的不同康复方案,内容如下:①护理:护士指导并帮助患者以健侧手、下肢分别带动其患侧手、下肢进行活动,以改善患者脑梗死遗留关节的活动范围,促进患者提高对自我身体的控制能力;护士嘱患者在进行自身患肢关节被动活动时,防止患者用力过猛、活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而造成患侧关节损伤;在保证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患侧下肢处于屈曲位的前提下保持其自身感受最合适的。②电疗护理:借助理疗方法指导并帮助患者开展康复训练,适当使用功能性电刺激,不仅能有效预防患肢肌肉萎缩,还能一定程度上维持患肢关节活动度并促进有效形成正常运动模式。③中医护理:以中医针灸疗法取患者患侧合谷、悬钟、曲池、足三里、肩k等穴位(临床合并口眼歪斜症状表现的患者另外加入人中、伏兔、地仓、太冲、阳白等穴[1])中的5~9个穴位施灸;而虚寒证者施灸时加电针进行刺激(由轻渐重)或艾灸交替。

1.2.3 语言康复护理 脑梗死后患者大多存在语言中枢受损,表现出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语言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尊重理解患者,以适当奖励的方法鼓励患者。对于能够理解他人话语的运动性失语患者,指导患者从最基本的字的训练,进而过渡到词、句能力的训练方法,具体如识字说字、看图描述、识物说词、复述长短句等;对部分尚有说话能力但不能理解他人话语的感觉性失语言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视觉、肢体与语言的综合训练,如穿衣服时教导患者说“穿衣”、做洗脸动作时指导患者说“洗脸”;对能识别具体物品但无法准确描述物品名称的命名性失语患者,采取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实物入手的逐步训练方法。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评估[4]: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②以简式Fugl-Meyer[5]对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积分法评估;③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语言恢复正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效:临床症状好所好转,语言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勉强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运动功能恢复比较 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虽脱离生命危险,但极大部分患者遗留偏瘫失语、记忆力障碍、肌力下降等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使其易产生消极心理。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是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常见疾病,患病人数约58%,绝大部分患者合并有抑郁、焦虑的心境状况改变,显著影响其预后[6]。另外,有研究认为脑梗死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产生机制上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并彼此影响[8]。本次研究不仅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还对患者的肢体、言语功能恢复实施康复训练。康复护理是根据康复医学神经功能重组原理[9],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早期、科学、全面、早期[7]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在确保患者血压、体温、呼吸及心率保持稳定,在其脑梗死后第3天[2]就可实施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实施越早越有利于恢复患者脑功能、降低并发症,有效奠定患者后期治疗中的生活质量基础。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利用SAS、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况进行评分,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通过有效地康复训练、积极的护患沟通,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还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理状况。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缓解患者心理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窈.52例脑梗死后遗症老年患者康复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3,7(19):123-124.

[2]杨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3):80-81.

[3]黎华,李雨峰.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C].武汉: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2012:245-255.

[4]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6.

[5] Fugl- Meyer AR, Jaasko L, Leyman I, et al.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J]. 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3-31.

[6]邓素玲,刘连娣.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 5(7) : 34-35.

[7]张荷,刘君,刘敏.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326-327.

[8]张荷,郑冬图,胡海燕.脑梗死后遗症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94-96.

重症康复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家庭护理健康指导

一、家庭环境指导

由于患者行动不便,保持一个干净、舒适的室内环境很重要。室内温度20~24℃,湿度50%~60%。注意室内的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应避免直接风吹患者。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可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让患者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

二、指导功能锻炼

这是偏瘫患者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患者长期卧床不能活动,肢体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全身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1完全性偏瘫阶段:帮助患者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可采用按摩、推拿和被动活动。先按摩患肢,由指(趾)开始,向上向心按摩,揉、捏、拍打及屈伸关节,动作应该由轻到重,循序渐进。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以不使患者感到不适为塬则,切忌强力牵拉,每次全身锻炼约15-30分钟。瘫痪肢置要适当,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踝关节保持90℃。由护理人员先向家属作示范,然后由家属每天3~4次实施。也可用红花、当归、等中药泡酒给予按摩。

2.2部分功能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患者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拉绳、肢体简单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逐步提高肌力和关节功能。

2.3基本恢复阶段: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抓握、捻动、穿脱衣服,扣钮扣、用匙筷、翻书报、打算盘、提物等精细活动,以提高生活技能,并进一步训练手的精细动作。

三、言语训练

失语者要帮助语言功能恢复锻炼。中风患者语言和运动功能康复训腰大肌肌间沟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练效果的快、优、劣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关心程度。语言训练贯彻总个过程,从日常用语开始,由简到烦练习时先从一个字开始,逐渐到一个词组,一条短语,循序渐进。

还可通过写字、手势等身态语言以弥补和完成讲话内容。对讲话时出现单音、音调不正确不连贯者,应加猜测并予以澄清,使病人知道他的讲话已被听懂,使他乐于接受反复矫正,重建语言功能。

四、饮食护理指导

饮食原则:饮食应营养丰富品种多样,并尽量作到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低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海蜇、虾皮和虾米,适当进食鱼肉、鸡肉、蛋和奶及奶制品,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者要控制食盐,一般每天2~4克为宜。不能自己进食的患者要协助其进食。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卧位时将患者的头和身体偏向健侧,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喂食时,速度不宜过快,每口量不能过大,不要催促患者。糊状饮食以1茶匙为宜,流食用匙喂,饮水不要用吸管。进食后,令患者咳嗽或拍其背数下。进食有困难者要喂食或鼻饲。鼻饲前应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误入气管,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次食物灌注完毕,要灌注少量温开水清洗管道,然后夹紧鼻饲管。长期鼻饲者应每周换胃管一次。及时清洁鼻和口腔。

五、心理护理指导

中风后遗症患者在经抢救治疗后,大部分神志是清楚的,由于突然的疾病造成残疾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和挫伤,最令病人难以接受的是半身不听使唤,讲话发音不清,以及大小便失禁等问题,使病人有惊恐、烦躁、悲观、抑郁的情绪,对康复失去信心,甚至愤世,故恢复期家属的心里关怀更为重要。因此,正确指导家属从语言、行为上做到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周到,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患者能力范围内,鼓励其作适当的家务,当患者有一点成绩时,要随时给予表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自卑心理。鼓励患者以坚强的信念、愉快的心情接受康复治疗。

六、指导大小便护理

因患者行动不便,大小便后要及时帮助其用温水清洗会阴,保持衣物及床单的清洁干燥。长期卧床患者,肠蠕动减弱,为防止便秘,除饮食中应含有纤维素外,每次饭后可顺时针按摩腹部数分钟。如有便秘,应早期给予缓泻剂。

七、指导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床铺整洁,无渣滓,每天定时翻身,2~4h/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患者,以防损伤皮肤,检查受压一侧的骨骼隆突处,防止褥疮的发生;受压出可用气圈垫起,充血时可用红花油按摩,用红外线灯照射。冬季注意保暖,防止烫伤、冻伤。定期用温水给病人擦澡、擦背,保持会清洁。

八、指导口腔护理

重症康复护理范文第5篇

1 系统化整体护理带来的变化

1.1 新形势下的整体护理工作的特点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护理人员为了适应新的护理方式,必须在各方面得到提高、锻炼。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疾病为中心,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嘱,完成治疗计划,是从属型医护关系;护士对病人不善交流,不听取意见,让病人绝对服从护理人员,是服从型护患关系。这两种关系严重制约了护理事业的发展,适应不了21世纪护理工作的需要。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针对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教育为特色,以基础护理为突破口。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既是决策者、实施者、教育者、组织者,又是联络者,护士对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医师的协同下让患者得到最佳的预后。

1.2 转变了护士单纯执行医嘱的从属地位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而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它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它的出现标志着护理人员从单纯的“操作者”转变成为“思考者”,这是因为护理程序是科学的系统论在护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过去护士把全部时间花费在执行医嘱、做护理治疗上,实施整体护理后,护士有自己的护理诊断,有自己的工作模式――护理程序,除了执行医嘱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健康问题的解决上。这样,护士掌握病情更全,护理更仔细,医护合作更密切。病人由于文化、社会环境、信仰不同,对健康有不同认识和需要,护理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等,护士不仅是床边护理提供者,还可能是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

1.3 健康教育纳入护士的日常工作 疗养院是疗养人员健康疗养或康复疗养的场所,它利用各种疗养因子作用于机体,达到预防、保健、治疗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我们根据这些服务对象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身体状况的不同,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结合疗养计划安排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采取文字、图片、讲解、影视资料、专题报告、小型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使疗养员易于接受,避免简单枯燥的说教和单调的书面标准教育计划,以疗养员乐于接受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疗养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了疗养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并使大多数疗养员建立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纠正了不良卫生行为,促进了身心健康。

1.4 改变了原有医护和护患关系 在整体护理的要求下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摆脱常规护理方式,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时时刻刻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以解决病人问题为目的,医护主动交流自己看法,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充分了解病人的需要,对待病人热情、周到,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及有关疾病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

1.5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心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也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是通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些中介来起作用的。应急、精神压力、负性情绪刺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心身疾病。心理因素既可以致病也可治病,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愈后具有重要意义,它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患者的疾病。其特点在于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因此除了用药物解除其躯体的痛苦外,还应让疗养员从护士的语言中感受到被关怀、被尊重。体现在热情、亲善、和蔼、温暖、体贴、轻柔、谦虚等方面,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促进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

2 制约我院系统化整体护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1 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 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缺乏的原因,一是编制不足,二是泛用人力。目前护理人员仍存在缺编情况,护理任务重、工作繁琐致使护理不到位,服务跟不上,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繁忙而纷杂的工作,势必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引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另外,护士泛用,护士承担着很多护理以外的份外之事,无形中耗费了护士的人力和精力,使她们无法专心致志地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2.2 护理人员素质和技能亟待提高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护士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补充新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护理技术,跟上时展的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技能直接影响到本职护理工作的开展。疗养院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要适应整体护理的要求,必须加强学习和专业培训,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表现在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性,执行护理标准的严谨性。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缺陷,易造成对患者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而未采取措施,或采取措施不及时而造成护患矛盾,使整体护理功能链失去主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