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与美育

艺术教育与美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教育与美育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审美情感

一、改善艺术教育设施,强化师资队伍水平,为美育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创作空间,学校应保证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课程时间的投入,这是美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部分新建的学校虽然校舍外观气派,但缺乏艺术教育设施和展示空间,器乐设备、教具比较陈旧,尤其是一些偏远学校,艺术教室被置于偏僻旧房,桌椅配套陈旧。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艺术教室和艺术课程,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和重视。我国的艺术教师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艺术教师是美育教学的主力,打造一支甘于奉献、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艺术教师队伍是艺术教育开展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认真按照国家课标要求开展艺术课程教学,并积极开发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材施教,探索美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这些是学校美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国家要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引导,吸引高校艺术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到中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任教,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选拔和引进专业技能水平和艺术修养高的教师,经过教研和实践,构建艺术修养和人文涵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培养专业带头人,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美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艺术教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美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濡染、陶冶,要将高雅的审美品位渗入学生的心灵,除了教师的影响之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很重要。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现代学校的发展中,许多学校为追求办学特色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书香文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儿童闻《韶乐》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校园课间的林荫道、湖边或是绿色的草坪、操场上,美妙和谐的音乐响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希望。学校在合理时间段内安排文化设施,利用广播电台,或者组织开展小型的音乐会等,都可以使学生愉悦地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提供艺术方面的独特功效。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小到黑板报、大到手绘校园文化墙,将纯真的视觉图像融入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陶冶学生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文化育人的目的。由此滋养的品位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丰富课程内容,突出特色,把观念教学和情感濡染相结合,重视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

作为艺术教师,应该具有教育家的眼光和胸怀,从素质教育的层面考虑美育课程开发,为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发展创设环境,结合当地艺术资源和地域特色形成特色课程,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对人才的培养。学校应重视以德树人、以美化人的艺术教育作用,纠正部分教师挤占艺术课时、把艺术边缘化、只重视文化课等行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科学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科学可以避免让人无知,艺术可以使生活变得有趣。当前的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让学生在艺术世界里获得自由、创作、想象,而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术,这样其实就正好走向了艺术的反面。教师不能让艺术教育伤害学生的天性,每一名学生天生都是艺术家,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教师要在音符、色彩、线条、想象之中,为学生打造一个超越现实之外的艺术世界,一个亘古传递、优美典雅、崇高善良的境界,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普及。教师要尊重个性和成长,不强制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而要让学生与艺术结缘,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授课方式独特,具备综合性、多视角的特点,教师要从多个角度点拨、解读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节奏、韵律、线条、色彩,不断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与思考,发散思维,领悟作者赋予艺术作品的意义与灵魂,从而激发创造力与审美情感。美育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死板的教学模式;是多种途径的情感审美的感化,而不是功利性的教育。教师要将美育真正成为和美、优美、纯美的自觉接受,追求美育的纯正性。艺术教育不是某一个阶段的技能培养,而是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教学目的。

四、积极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教育家顾明远曾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不仅能为校园文化增光添彩,而且对美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艺术节展演笔会、合唱团、鼓号队、校园美育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戏剧课本剧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社团、兴趣小组等。创新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开展美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切身感受到美的享受,充分获得艺术实践的机会,培养艺术兴趣和爱好,达到以美激趣、以美激情的目的,为健康成长打好基础,为幸福人生增添能量。

五、艺术比赛和校本课程、艺术专业课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美育需求的催化剂

艺术比赛展演和校本课程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的需求。从小学到中学,教师要按照美育的要求和课标内容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即使是一门课、一次比赛、一项审美实践活动,教师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做到连贯、完整、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开展美育工作。学校应鼓励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表达能力开设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中小学生的艺术兴趣方向。对于艺术创造性强、艺术造诣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正规的艺术比赛,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信,满足高层次的审美需求。教师要在兴趣和理想的促进下,带领学生学习艺术专业课程,引导有艺术天赋和灵性的学生走向艺术专业道路,培养国家艺术后备人才。

六、以家校合育,参观美术馆、歌剧院、博物馆、民间工艺美术工作坊等方式共同推进美育工作

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暑期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剧场、美术馆、少年宫、民间非遗工作坊等,丰富课外艺术实践形式。学生经过传统优秀历史文化艺术的洗礼,提高了理解美的能力,认识到美的价值与精神内涵等,把实践和情感濡染相结合,形成以美养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修身的良好习惯,从而获得精神情感的升华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这对健全学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丰富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结合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使微电影、网络等成为美育的新途径

网络时代,艺术搭载网络的快车迅速前行,青少年对网络有着较大的兴趣。有内涵的新媒体艺术、微电影等,可以开创和发展美育的新局面。通过对网络新媒体艺术多种形式的审美把握,如电脑美术、计算机动画、微电影以及新媒体数字摄影等,可以了解到其带来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是美育所不能忽视的传播途径。美育需要与时俱进,美育的育人方式需要不断开发。网络艺术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播放时间短、传播信息量大,对于影像短片、摄影作品、音乐创作等传播能力强。这种新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必须通过审美介入评价。学校和教师要正确发挥网络艺术的优势,将微电影、计算机动画等引入课堂。青少年学生是移动媒体的最大接受群体之一,校园内外的网络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学校丢弃这一部分的艺术教育,将直接影响美育的效果。因此,美育教学应利用网络传播提高艺术课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创设美育网站,开设系列网络美育课程,开创当下美育教学传播的新途径。对于农村学校的美育工作而言,网络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意义

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对人才培养的综合发展,这不仅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们自身对人格塑造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现在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教育,其是向人们传播美育知识、美育内涵等方面内容的主要途经。所以,现今许多的学校应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意义,强化美术教育的地位,创新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促进美术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美术教育的主要介绍

当代素质教育将美术教育定义为学校为了能够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能够促使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形成,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在应对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学校等管理机构在与美术教育人士的相互协作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生开展有关美术教育教学等工作。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的学科项目,能够使学生在面向社会、人生、生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人生态度。所以,美术教育能够从态度、意识、创造力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创新发展。

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无论是从实际上还是从理论上都不能磨灭其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具体如下

1、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个阶段的学生接受教育放在首位的教育项目,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非常复杂的过程。12至18岁阶段的学生处于社会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教师除了通过专业的思想道德课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性的贯穿学习。所以,美术教育作为一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学习项目,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化道德素质,促进综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现今,在面向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赏析和美术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当然贯穿于这两个项目之中的还有美术交流、美术展览等方面,教师可以综合利用这些不同的美术教育项目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凝聚了作者非常大的心血,能够明显的表达高尚道德素质的作品。如,选用中国传统美术作品,能够向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一贯所提倡的传统道德的印象,教师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将其所能感受到的或者想要表达的道德品质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出来,这样一种道德和美术作品之间的互动能够在长期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而言,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色彩形象、视觉冲击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高尚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精髓让学生在感悟美术魅力的过程中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培育和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中非常注重的一个工作,这不仅是现在物质化社会急剧变迁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心理健康对于保证学生正常的行为、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人能否为社会所用的表现。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非常内在的事物,在面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力图保证学生正常心理的存在,能够乐观积极的相对学习和生活,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美术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的基础性教育对于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现代专业美术教师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美术理论知识、美术训练方法、美术素描教育中等融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美术教育能够辅助学生正常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理论融合在一起,在进行结构原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主动的引导学生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让学生明白在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时不要让事物外表的现象所迷惑,以此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起辅助作用。所以,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美术知识学习及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享受这一过程、愉悦自己的心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促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需求诉诸于美术创作中,学会正确的发泄自己的阴暗面及不合理的情绪,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个性发展,所以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化人才是非常必须的。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不是特立独行,而是要求其具有足够创新的精神,对事物能够发表独特的想法,拥有时展所需要的自主意识,并且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发展。那么,美术教育是如何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而言就是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在现代学科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接受专业性的美术教育,一般所有学生接受的都是与美术相关的基础知识,而那些进行专业性美术教育的学生是在遵循自己对美术具有兴趣及具有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所以现在美术学习及美术创作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属于艺术人才,这与社会所普遍需要的人才是不同的,这同样是个性化人才的一种。总体而言,美术教育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感悟将美术作品进行独家解析,从个人不同的立场出发解析出具有独特性的含义及内容,而且可以通过美术创作将自身所要表达的想法通过美术作品创作出来,独特的、具有创新性的美术创作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主要的美术教育途径。

三、小结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中一门基础性的教学课程,其对于促进学生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心理健康健全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可以将这三方面的知识贯穿在美术作品学习及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王宝华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第3篇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 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 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 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 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 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 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 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 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 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 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 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 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 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 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 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 。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 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 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 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 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 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 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 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 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 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 体验和创造性地表

现生活中的美。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美也产生了更为深入的追求。美育政策的倡导与文化的传播,促使人们对美育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些教育者对美育的理解存在一些片面性和倾向性,歪曲了美育的目的和意义,把美育当做单纯的艺术教育,仅仅局限在学习美术或音乐等某一项艺术技艺的层面上。

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也是“大国工匠”的后备力量,对中职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先生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而在当下中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对于学生的美育培养定位出现偏差,片面地把美育当做某种艺术项目或技能而进行的艺术教育,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忽视了人才的个性化、创新性和生态化环境意识的培养。 一、艺术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曾赞扬刘海粟先生的画虽有塞尚和梵高的味道,但又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东西,能够突出自己的个性,是中国人的本色,拥有中国画的韵味。当即赠送一本《塞尚选集》并谆谆叮嘱其不要失去自己独有的面目,要拥有自己的个性。此例主要是从绘画角度论述,但对音律、戏曲、设计等艺术门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

中职院校的教育对象是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他们处于思维相对灵活的阶段,接受知识的速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快。相对来说,受自身发展或外部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接纳知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得当。

美育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循循善诱地启发,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要被他人所左右、不要被他人同化自己的思想,要吸收他们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发展自己的特性。就艺术教育而言,艺术家把艺术个性看做自己的生命,而教育者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要过于约束学生的思想,而是要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完成任务。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中,大多学校均采用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照常理论述,这种方式是有利于个性的发展的,但一方面,由于受社会商业化“重技轻艺”理念的冲击、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影响等,使学生接受教育具有目的性与功利化,只重视将来工作的需要,片面倾向技术上的优势。而有些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懂得反问和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没有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在老师的教学中,把艺术教育的职责当做单纯的培养艺术尖子或天才,片面地强调技能与技法的训练,在中职学校更多的是机械化的从事艺术教育。如对计算机软件的运用训练,只是单纯的训练工具的使用,没有对设计的作品进行分析与欣赏,更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自主创作的空间。

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没有对个体才能和潜能进行挖掘,把学生培养成为了“工具”,而不是塑造热爱艺术、懂得欣赏美的人。在这种形式下,容易导致学生绘画千人一面的状况,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不利于学生自身艺术造诣的发展,这是艺术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

兴趣是进行某项活动时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作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兴趣也能够带动人体的多重感官体验,促使活动者能够克服现实状况的阻碍,最终取得活动的成功而获取精神上的满足,享受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学生如果在接受艺术教育时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使课程更流畅顺利地进行,也能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中职的艺术教育目标不是为了培养造诣深厚的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体验美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陶冶性情、领悟人生真谛。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不同角度体验美的内涵与美育精神。 二、艺术教育贵在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个性是艺术家的生命,失去个性就等于扼杀艺术家的生命,拥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其作品必定具有独特的??性。在艺术教育上同样也要具有创造性。

如在美术或设计教学上,不要鼓励学生一成不变地临摹范本,真正美的作品不是“丝毫不变”的,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意。艺术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大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自然中寻找美育的素材和灵感,并言传身教地陪同与指导。每个学生因性格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关注的事物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的乐趣和自然的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发挥美育的功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在当今中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不要机械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而是要把知识性、趣味性和创新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开拓智慧。

艺术教学本身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初期学习阶段,初学者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模仿学习,教师的良好示范是学生的学习榜样。但若是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达到“真美”的境界,必定要在学习和借鉴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身能动性,经过不懈的训练和努力,创造出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最后结合自身经历和领悟提出自身独到的见解。

中职的美育课程应包含一种新的思想理念,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分析和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从课后效果与反馈中归纳反思,寻求新的方式从事艺术教学活动。这对中职的艺术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更是一种机遇,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实际需求热情投入,积极尝试和探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活力和参与感的最优教学方法。

当然,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中职艺术教育工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摸索。美育教学策略的逐渐合理、教学内容的拓展、?W习兴趣的增长等方面,都是师生之间相互配合、长期努力的结果。 三、艺术教育要有浓厚的生态化环境意识

生态化环境意识贯穿在先生美育思想与实践的方方面面,他要求人们善待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美的欣赏不同于衣服和食物,别人吃过或穿过的大家都不可再吃或再穿。人们对自然抱有的态度是观赏而不是占有,生活的环境和自然景观可以使欲望得到化解和节制。大自然与人类一样也有生命,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相处的关系,美育的教育也要关注人存在的状态。

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社会,先生非常注重对城市和园林等公共场所建设的规划、环境的保护和文物古迹的保存等,身体力行地进行环境美化,防止缺少规划的建设破坏原有的特色,致力于建设适宜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生活环境。

美育方面的生态化意识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用艺术创造的特色精神去体现人生。教育者要重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近现代美育的骨干。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媒介,必然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完整、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身心方面平衡发展,达到适合人类本性的生存方式。

艺术源自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与物质财富的增长促使人们产生了唯技术主义,偏向对功利主义的追求,忽略了对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导致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尽管教育力度的加大使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了提高,但传统的环境教育方式与目的需要重新思考。保护环境不是因为它的物质意义,而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精神价值。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

艺术教育与美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美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7

1 概述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就是情感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材料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教材中蕴含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审美属性,使其独具感性特质,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 现状及分析

2.1 教学目标偏重知识性积累

美育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我国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只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育人的大目标。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视“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很难从整体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蕴藏的美感,阻碍了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2.2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束缚了语文美育教学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仍然是抱着课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就算学生们记住了种种关于美的“精辟”分析,也很难受到美的熏陶。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的教学气氛,完全扼杀了学生自我思考及再创造的能力。

2.3 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一位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又怎么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结构,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创造欲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美学修养。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偏重智育,现在的新语文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开始呼吁美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激发审美情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创造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愉悦之感,这种愉悦之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一起“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激起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如在教《落花生》一课的时候,笔者手里拿几颗花生展示给学生看,讲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让学生对花生有个主观印象,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再开始教学,使其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学完课文,为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吟诵,品味语言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精心选编的佳作,很多读起来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审视文章的美感,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3.3 想象,感受意境美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创造形象时常常会有大量的留白,供人想象,因而完全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如学习《海燕》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进而感受文章饱含的意境美。

3.4 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达美

语文课文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美和意境美上,还体现在形象美和结构美上。这些美感,只有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其主动想象,小学生才能在这种感召下如临其境,顺利融入作品角色,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将他们视为审美主体,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使其置身与美的熏陶中,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来。如学习《望月》一文时,教师可设计生动的旁白,“此刻,月光正洒在我们的身上,大家感受到了吗?让我们继续望月”。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中,主动去想象月光洒在身上的情境,感悟那朦胧月色之美。

4 结论

小学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来。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充分研究学生的审美需求,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爱美的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领略美、享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2):89-91.

[2]孙达宏.让美育在阅读教学中延伸[J].考试周刊,2008,(49):36.

[3]刘铸,仲利亚.对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93-94.

[4]钱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