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艺接待礼仪

茶艺接待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艺接待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艺接待礼仪

茶艺接待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39-02

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由于其发病迅速,疼痛剧烈,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本科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2例患者均来源于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通过筛查,排除同时患其他疾病者。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2.7±8.5)岁;其中男48例,女34例;病程为2~12 d,平均病程为(5.12±1.49)d;患病部位有31例位于腰、腹部,22例位于四肢,有15例位于胸背部,10例位于头颈部,4例患者皮损位于骶骨部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病前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全身倦怠等前期症状;②皮肤感觉明显的激惹征,尤其痛觉异常敏感;③皮肤损害特征性表现:初起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皮肤沿皮神经呈单侧独立分布,排列呈带状;④神经痛为病主要的特征,疼痛的性质大多数为剧烈的自发性刀割样痛、闪电样痛或烧灼样痛,患者常常坐卧不安,夜不能寐;⑤春秋季好发,痊愈后获终生免疫,但极个别患者可能再发。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治法:①局部围刺:局部常规消毒后,使用1.5寸毫针,先在疱疹起始部位(蛇头)和疱疹终止部位(蛇尾)边缘正常皮肤处各斜刺1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然后在两针之间沿疱疹区域周围每隔l寸等距离针刺1针进行围刺,针尖方向均指向疱疹区。进针后略加捻转提插,采用泻法,稍有得气即可。得气后对称加电针,留针30 min。加TDP照射,②远部取穴:考虑患者证属肝经火盛,湿热蕴结,远端配穴取双侧太冲、支沟,均用泻法,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均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1 mL、聚肌胞注射液2 mL注射于疱疹周围俞穴,隔日1次,西药: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治疗。

1.3.2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方法,常规抗病毒(阿昔洛韦注射液或更昔洛韦注射液静滴)、营养神经(甲钴胺注射液或硫辛酸注射液静滴)、提高免疫力(干扰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如疱疹化脓、血常规提示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患者痒、痛症状完全消失,皮疹全部消失,仅余下沉着色素或者是干结的痂皮;显效:患者痒、痛症状明显缓解,大部分的皮疹消失;有效:患者痒、痛症状有所缓解,皮疹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痒、痛症状未见好转,皮疹消失情况不明显,甚至有所扩大。

1.5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

2结果

2.1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抗病毒及消炎镇痛或神经阻滞和营养神经等方法治疗,不良反应多,且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高,围刺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剌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意在截断病灶发展的途径,阻断邪气的扩散,激发体内释放多种内啡肽类物质达到镇痛效果。中医认为用局部围针的方法具有泻火泄毒,调和气血之功能,使病变部位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之功。同时远红外的热效应,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使疱疹结痂,疼痛消除,也即“以热引热,拔引郁毒”。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可增加神经血供应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增加神经束内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微血管生长,改善神经突触肾上腺素能反应,从而缓解神经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聚肌胞注射液将抗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更直接,且药物注入穴位后能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起到了针刺及药物双重作用,该法经济、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其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茶艺接待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是春季易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而且一旦染上病情十分严重。民间把这种病称作“串腰龙”,文献上叫“缠腰火丹”。据最新国际医学数据统计,20~50岁发病率稳定于3‰,50岁以上为5‰,60岁以上为7‰,60岁以上患者疱疹消退后约有半数遗留顽固的疹后神经痛。可见随着老年人抵抗力的降低,发病率不断提高,而且病情较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我们于2008-09―2010-03对11例老年带状疱疹的患者在日常常规护理及西医抗感染、止痛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汤剂及针刺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设对照组观察,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疗养员治疗患者,共20例。回顾性统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5岁;病程在3 d者,沿周围神经分布有明显簇集性水疱,并伴有明显神经痛者9例;皮损疼痛剧烈,引起耳鸣者2例。对照组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60~80岁,平均68岁;病程同前,沿周围神经分布有明显簇集性水疱,并伴有明显神经痛者7例;皮损疼痛剧烈,引起耳鸣者1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资料均经统计后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2]312及《皮肤病学》[3]30拟定:①发病初期。轻度发热、疲倦、乏力、全身不适以及患部灼痛等前驱症状。②发病期。在一定的神经分布区发生红斑、斑丘疹或丘疱疹,继而发生多数簇集性水疱,高亮至黄豆大,疱壁紧张发亮,内容澄清透明,疱周有红晕。③恢复期。水疱内容混浊或化脓,水疱破裂成糜烂面,直至干燥结痂,痂脱后,自行治愈,可留有一时性的暗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但可以留顽固性神经痛。④实验室检查。水疱液中分离病毒或检测VZV、HSV抗原或DNA是鉴别诊断唯一可靠的方法。⑤剧烈神经痛时排除肋肌炎、心绞痛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药治疗属热重于湿者,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 g、青连翘15 g、干生地15 g、建泽泻6 g、车前子12 g、淡黄芩10 g、生栀仁10 g、粉丹皮10 g、苦木通10 g、生甘草10 g),水煎2~3次,2~3次/d,温服。属湿重于热者,内服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6 g、厚朴6 g、陈皮10 g、滑石块12 g、炒白术10 g、猪苓12 g、炒黄柏12 g、肉桂3 g、炙甘草10 g),水煎2~3次,2~3次/d,温服。配以针刺疗法:根据皮损的部位取穴,发生在上肢胸部者,取曲池,合谷;发生在下肢者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或者阿是穴[2]40。西药:三氮唑核苷(病毒唑)10 mg/k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滴,1次/d,布洛芬(芬必得)300 mg,口服,2次/d,治疗周期为1周[3]31-37。

2.2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伴水泡破裂可用2.5%龙胆紫溶液涂患处,病程同治疗组,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及油腻食物,戒烟、酒等。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2]312-314及《皮肤病学》[3]30-31拟定。治愈:水疱内容混浊或化脓,水疱破裂成糜烂面,直至干燥结痂,痂脱后,自行治愈,留有一时性的暗红色斑或色素沉着,无明显瘢痕,无遗留神经痛;显效:水疱明显减少,水疱干瘪或结痂,有轻微神经痛的症状存在,耳鸣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水疱仍然存在,并有向头面部延伸、增多趋势,神经痛剧烈,甚至影响睡眠,耳鸣症状加重。

3.2治疗结果治疗组:1周内治愈8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1周内治愈6例,显效1例,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该病毒具有亲神经及皮肤的特性。其发生、发展与机体的细胞免疫缺陷有关,老年人患此病后常常疼痛难忍,皮损恢复慢,易留后遗神经痛。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生理及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免疫力相对低下,神经感知力相对低下。根据其临床表现,簇集性水疱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神经疼痛的特点,治疗多反复运用抗病毒、抗甾体类镇痛药物[3]37,使得病程长,疗效差,副作用大,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成本,加重了经济负担。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合理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在老年干部保健工作中应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4]。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情志失调,肝胆火盛,挟湿蕴阻皮肤,加之患者年老体弱,正气不足,病邪难除,故老年患者的病程长,其中热重于湿型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加以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湿重于热型除湿胃苓汤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燥湿健脾,除湿散满,并用滑石块、炒白术、猪苓燥湿利尿,消肿渗湿,加以黄柏清热燥湿,肉桂温经通脉,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燥湿除湿利尿之功[2]271。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健康与疾病的相关信息,应用辨证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症型,制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中西医治疗及健康指导。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注意营养,还应穿清洁柔软的棉制内衣,以减轻摩擦。如疼痛影响睡眠,可适当服些镇静止痛药[4]。春季是多种传染病流行季节,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应尽量少去空气不洁的公共场所,以免感染。平时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钱信忠.中国老年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郑志忠.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茶艺接待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围绝经期抑郁症;逍遥散;黛力新;HAMD评分;KMI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2-0141-03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围绝经期以情绪忧郁、焦虑、紧张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一组症候群[1],严重影响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其晚年的生活质量及寿命的长短。对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副作用较多。围绝经期抑郁中医属“郁证”范畴,系因肾气渐衰,肾精不足则天癸衰少,不能濡养温煦其他脏腑,肝血渐亏,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致肝气郁结[2-4]。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有效降低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生的重要手段。笔者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30例,应用逍遥散联合黛力新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围绝经期抑郁患者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治疗病例,排除既往有精神分裂症、脑部或躯体及精神活动所致的精神障碍者。其中年龄最小45岁,最大56岁。60 例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年龄40~55岁;对照组30例,年龄41~56岁。两组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黛力新(氟哌噻吨0.5 mg,美利曲辛10 mg,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早饭后1片,口服,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连服6个疗程,共3个月。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联合中药逍遥散治疗。逍遥散组成[5]:柴胡15 g、当归15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15 g,丹皮10 g、炙甘草10 g,煨生姜 5 g、薄荷5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3个月。

1.3 疗效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Kupperman绝经指数(Kupperman menopause index,KMI)进行评分。根据HAMD、KMI评分评价疗效。(1)显效:月经恢复正常,HAMD评分下降>80% ,KMI评分下降>80%;(2)有效:月经恢复正常,HAMD评分下降50%~79%,KMI评分下降50%~79%;(3)缓解:月经恢复正常,HAMD评分下降30%~49%,KMI评分下降30%~49%;(4)无效:月经基本正常,HAMD和KMI的评分治疗前、后无改变[6]。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月末、第2个月末、第3个月末的HAMD评分、KMI评分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判定疗效,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6.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第1个月末、第2个月末、第3个月末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疗第1个月末、第2个月末、第3个月末的HAMD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2.3 两组治疗前后 KMI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第1个月末、第2个月末、第3个月末的KM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第1个月末、第2个月末、第3个月末的KMI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治疗前后 KMI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围绝经期抑郁是妇女在围绝经期发生的一种精神疾病,常发生在绝经前后,年龄约45~55岁[7]。患者出现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表现为心动过速、潮热或畏寒、胸闷、烦躁不安、易激动、喜怒无常、情绪低落及悲观抑郁等,甚至出现绝望、自杀的想法或行为[8]。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为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脑内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导致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中枢功能失调[9,10]。

黛力新有效成分是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氟哌噻吨为神经阻滞剂,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促使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发挥其抗抑郁、抗焦虑作用[11-12];美利曲辛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的再摄取,促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增加,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而发挥其抗抑郁作用,二者联用共同发挥抗焦虑、抗抑郁的双重作用[13-14]。孙华等[15]选择6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心理精神障碍患者分别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雌激素替代疗法或单纯雌激素替代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HAMA评分显著改善,且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进一步证实黛力新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较好。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主要病机为肾精不足、肝气郁结、心神失养。妇女进入围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之脉虚衰,月经失调而致绝经。部分妇女因为体质、营养、疾病、社会环境、生理、精神等方面的差异,不能适应和调节这一生理变化,肾中阴阳失衡而发病[16-18]。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功效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逍遥散方中的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皮清泻虚热,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能够温胃和中。诸药合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逍遥散具有调节中枢单胺类递质、调整体内激素水平,调节免疫、保肝、抗自由基和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19]。宝丽等[20]研究证实逍遥丸对应激性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小鼠大脑皮质五羟色胺(5-HT)水平相关。

本研究将黛力新与中药逍遥散联合应用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结果证实,观察组治疗后仅1例 HAMD和KMI的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逍遥散联合黛力新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 自拟解郁汤联合心理调摄综合治疗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44例[J]. 中国药业,2014,23(7):80-81.

[2] 黄灵坚,李滟岚. 阿戈美拉汀与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对照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 (5):663-664.

[3] 皮璐. 清心舒郁方联合高电位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60例[J]. 江苏中医药,2013,45(9):42-43.

[4] 任颖,黄俊,胡国平,等. 性激素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 四川精神卫生,2014, 27(1):75-76.

[5] 陈慧,姚奏英,卢俊明,等. 中西医联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36-37.

[6] 熊辉,张倩平,陶玉玲,等. 中西医结合与单纯性激素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2):76-78.

[7] 汤艳娟. 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治疗进展[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0):175-176.

[8] 许凤全,张莹,张琳园. 补肾疏肝化瘀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82例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2013,35(3):333-334.

[9] 付建国,于颖慧,温玲.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焦虑的疗效观察[J]. 四川精神卫生,2013,(1):41.

[10] 罗小琴,伍小敏. 滋水清肝饮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6-17.

[11] 史晓岚,杨帅,王元惠,等. 针药三种不同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及白介素-6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1):70-73.

[12] 邢兰访,董艳,朱爱华,等. 自拟更健汤联合高压氧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药,2012,34(22):3498-3499.

[13] 刘丽伶. 中西医结合加心理调摄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12,34(4):543-544.

[14] 强立新,张倩,刘玉洁.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障碍150例[J]. 河北中医,2012,34(3):389-390.

[15] 孙华,齐连生. 黛力新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焦虑抑郁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4(13):25-26.

[16] 谢艳红. 黛力新治疗80例围绝经期妇女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2(2):101-102.

[17] 冯秋霞,姜大珍,金季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40-1441.

[18] 方惠玉,徐涛.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症35例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52-53.

[19] 郑春艳. 逍遥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抑郁的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4,49(7):490-491.

[20] 宝丽,陈婧,黄琳,等. 逍遥丸对小鼠行为绝望和应激性抑郁的影响[J]. 中药材,2008,31(9):1360.

[21] 熊辉,张倩平,关红,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6,7(11):128-129.

茶艺接待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龙血竭胶囊;疗效观察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ongxueji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Methods Select January 2012 ~ 2014 years 1 month of 82 cases with typic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erformanc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n=40) service cimetidine; treatment group(n=42)service Longxuejie capsule and vitamin B1, vitamin B12. For 15 days for a cours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83.3%,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2.5%,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wo group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Postherpetic neuralgia;Longxuejie capsule;Clinical observation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属于带状孢疹并发症范畴,其出现的频率极高,且病程长,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临床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人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应用龙血竭胶囊(西双版纳雨林制药有限公司)治疗PHN 42例,临床疗效显著,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就研究对象而言,其临床表现较为典型。以Schmader定义为参考依据[1],待疱疹完全消失,某些患者仍旧会遭受病痛(疱疹引发的持续疼痛或神经痛)的折磨,时长一般大于30d。其中治疗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48~75岁,平均62岁;病程1~18个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4岁;其病程,皮损分布情况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高血压及严重内脏疾病;精神病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西咪替丁0.2g,3次/d口服给药。

1.3.2治疗组 龙血竭胶囊1.2g,3次/d口服给药。

两组都采用神经营养剂,促进恢复缓解疼痛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服用,均以15d为1疗程。

1.4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消失,无任何后遗症状发生;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但尚有感觉障碍等不适症状;有效:疼痛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接受治疗之后,治疗组31例痊愈、4例显著、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19例痊愈、6例显著、9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62.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副作用观察 治疗组2例出现头晕、恶心、乏力、1例出现轻度腹泻,未经处理,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

3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急性带状疱疹后的并发症,属于慢性神经痛,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身健康危害。据研究显示,带状疱疹的急性期治疗对PHN发病率具有很大的影响,损伤神经及变化的神经系统信号处理直接关乎着该病的发病率。就神经节炎症来讲,其由孢疹病毒(水痘一带状)引发而来。一旦伤害被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到,其便会对通路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致传入神经无法正常发挥机能。此种情况下,患者的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会表现出极高的活性。由此可见,带状疱疹的疼痛与年龄有关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症状的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由现存文献及相关报道可知,主要采用物理方式(超短波、三环类抗抑郁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该病。然而,物理治疗不仅副作用大,而且疗效不理想。中医认为PHN可因情致内伤,以至肝胆炎盛,化火与肝火凝结,阻于经络乃全血不通,不通则痛,龙血竭胶囊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树脂凝固后打碎研末而成,它的主要功能为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用于淤血阴滞等症侯[7]。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血竭含有血竭皂苷,具有强大的抗炎镇痛以及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含有植物防卫素,属于一种天然的抗菌防腐物质,具有祛腐生肌、消炎镇痛作用[8]。本人采用龙血竭胶囊治疗4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使用方便、快捷、易于吸收,总有效率为83.3%。而对照组西咪替丁具有抗病毒和抗过敏以及解痉止痛作用,但止痛作用没有龙血竭作用强,总效率62.5%。龙血竭胶囊在提高治愈率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Schmaderk.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immunocm petent eldrly people[J].Vaccine,1998,16(18):1768-1770.

[2]康尔恂,李强,孙乔丽.帽状腱膜下封闭治疗头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5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13):173-174.

[3]徐慧珍,张春兰.苦参素确炎舒松A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1):17.

[4]陶永清.5%布洛芬乳膏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3):156.

[5]管学峰,梁玉华,屠玉亭,等.扶他林乳胶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13(6):374.

[6]许卫平,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4):245-246.

茶艺接待礼仪范文第5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80

Nursing observation of colon hydropathy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complicated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UN Yi-chun. Guangdong Zhongsha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ursing effect by colon hydropathy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complicated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with or without complicate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ere divided by receiving colon hydropathy or not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therapy of antivirus, liver protection, diet guidance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additional JS-308A colon dialysis machine for colon hydropathy.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mental state, asterixis and venous blood ammonia concentration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6 cases with changed mental state (12%), which was less than 18 cases (36%)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had less case with different asterixis degree as 6 cases (12%) than 18 cases (36%)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abnormity elevatory blood ammonia in 7 cases (14%) than in 20 cases (4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on hydropathy;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Nursing observation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患者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引起肝性脑病的原发病有很多种, 其中以肝硬化为主, 特别是肝炎后肝硬化是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的原因[1]。国外报道肝性脑病的发病率为10%~84%[2]。国内报道肝硬化患者轻型肝性脑病发病率为50.9%[3], 肝性脑病的发病率随着肝功能的变差而增高, 肝功能Child-Pugh A、B、C级发病率分别是39.9%、55.2%和71.8%[4]。本研究??结肠水疗防治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包括门诊、住院部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 既往有或无肝性脑病病史的患者100例临床资料。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3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符合《内科学》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②本人同意并接受治疗。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②有明显腹水、凝血功能差, 有出血倾向患者;③患有严重痔疮、女性患者在经期、有狭窄者、人工者、肛管肿瘤; ④合并心脏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腹腔内肿瘤的患者。依据是否进行结肠水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30~78岁, 平均年龄(49.3±9.6)岁;观察组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32~76岁, 平均年龄(51.2±8.3)岁;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对照组:A级19例, B级24例, C级7例;观察组:A级17例, B级27例, C级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包括抗病毒、护肝治疗。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进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适量优质蛋白蛋, 并保持大便的通畅。心理支持:此类患者往往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改善患者负性情绪,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1. 2.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护理基础上, 使用JS-308A结肠透析机进行结肠水疗, 一次性结肠透析肛管部位有两个接口, 一端连接进水管, 一端连接排污管, 治疗前先肛管前端, 缓慢送入肠腔约10 cm, 打开进水管, 关闭排污管, 先将经过滤的纯净水(温度控制在39~41℃)流进肠腔内进行肠腔清洗, 进水量500 ml后, 机器停止注水, 自动进行排污, 将肠腔内的粪便毒素经排污管排出体外, 速度在250 ml/min

左右, 治疗时间30~40 min, 治疗频率1次/周。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温、压力、流速的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腹部及排泄物的情况, 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 指导患者做深呼吸, 放松心情, 并针对性进行饮食指导。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患者精神状态、扑翼样震颤、静脉血氨浓度的情况。①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是肝性脑病程度分级的重要指标, 包括3方面因素(意识丧失、思维变慢、行为举止怪异程度), 其分级:0级:未发现任何异常;1?:轻微认知障碍, 欣快或焦虑, 注意力降低, 思维变慢, 加减法运算障碍;2级:嗜睡, 时间定向障碍, 明显的性格改变, 出现不适当行为;3级:昏睡至半昏迷, 对刺激反应迟钝, 意识错乱, 严重定向障碍, 行为怪异;4级:昏迷, 无法检查精神状态。②扑翼样震颤:受试者两臂平举, 并将手掌背屈持续30 s, 其分级如下:0级:无扑翼样震颤;1级:偶见扑翼样震颤(40次/min);4级:无法进行测定。③血氨浓度:清晨空腹静脉抽血或末梢指血:0级≤正常值;1级:1.0~1.5倍正常值;2级:1.5~2.5倍正常值;3级:2.5~3.5倍正常值;4级:>3.5倍正常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精神状态情况比较 经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88%的患者精神状态可, 未发生性格、行为、举止的异常, 12%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格、行为、精神的改变;对照组64%的患者未发生性格、行为、举止的异常, 36%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格、行为、精神的改变;观察组精神状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扑翼样震颤情况比较 经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88%的患者无出现扑翼样震颤的体征, 12%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扑翼样震颤;对照组64%的患者无出现扑翼样震颤的体征, 36%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扑翼样震颤;观察组的扑翼样震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静脉血氨浓度情况比较 经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86%的患者血氨浓度在正常范围内, 14%的患者出现血氨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照组60%的患者血氨浓度在正常范围内, 40%的患者出现血氨不同程度的升高, 观察组的血氨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