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 “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结合扩招生的特殊性,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及工具,充分利工余时间,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

校外教学点将充分利用自身的软、硬件条件和学院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采用媒体教学,从学习和辅导两个教学环节出发,网上辅导、面授辅导和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环节包括面授辅导、小组活动、实践活动等,面授辅导中可以使用网络、课件、电子教案等媒体,每次小组活动、实践活动应有主题,要有老师指导,实践活动结束,学生应当提交小组活动、实践活动的报告、小结,作为考核形成性成绩的依据。

因此,根据开放教育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我院校外学习点将坚持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改革方向,强调各个教学环节穿插安排、多种媒体综合运用;面授辅导主要是讲授重点、难点,并给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远程教学模式

根据我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和借鉴全国进行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扩招生的特性,在高职扩招院校中开展远程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学院将制作全套教学视频,扩散教学课件,建立每门课的教学微信群,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有效地发挥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拟开办校外教学点教学模式

成立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学习中心,设立:教学计划与运作、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与评估等教学管理事务、学生管理五个管理机构。校外教学点是学院的分校区,其持续时长至少是专科教育的一个培养周期。地理位置将优先考虑初设点当年录取新生地理分布的集中地。校外教学点是学院的派出机构,被视为学院的分校区。学院将配置每个教学点具有本校区相同的功能。

具体如下:

教学环节组织与实施: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包括: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课,上课,提问与答疑,讨论,作业,考试,学分记载等。

辅导教师,除本校提供的师资外,我院为每个专业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1名,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管理。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1方法

1.1院校双方签订培养协议

院校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培养协议,包括学生选拔条件、学生在校学习及医院参与培养情况、顶岗实习标准及毕业留用情况。根据院校协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报名,由院方组织专家来校选拔学生,组成以医院命名的订单班。

1.2培养模式

1.2.1确立“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定岗”指根据护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双元”即我校和合作医院。为了保障“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更贴近临床实际的特色教材,修订订单班的课程标准,按照合作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加入医院特色课。

1.2.2重新组合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医院实际工作过程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融入医院特色课。为使学生“定岗”前奠定理论基础,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含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糖尿病病人护理、精神护理、中医护理和口腔护理等。

1.2.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医院临床护理优秀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学校教师参与医院管理和临床护理工作,并不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合作医院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掌握临床护理新进展并应用于教学中,校院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合作医院每学期根据学校安排定期选派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

1.2.4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领部分专业课、核心课、操作课走出教室、走进医院、走上临床,在临床中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定期参观医院、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加归属感,在教学过程增加临床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情景模拟,实训过程增加各个科室常见问题、多发问题的处理方案培训。

1.2.5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服务病人的过程中,护理服务质量与护士人文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充分认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入人文课程并融入医院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将医院文化引入学校文化,让学生更早了解医院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以及竞争机制。在管理制度上借鉴医院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操行分制度,操行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将来合作医院对学生的录用结果。1.3健全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医院制定选拔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选拔学生;医院构建激励机制;学校与医院的文化对接,加强制度文化管理。

2结果

通过2年的在校学习,订单班的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沧州市人民医院订单班51份、中国人民总医院订单班58份,共109份,收回109份,回收率为100%,合格率100%。

3讨论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眼视光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从2007年开始,笔者担任了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眼视光专业的教学和带教实习任务,深入教学实习第一线,了解了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笔者深深感觉到,如何针对市场变化和问题,培养应用型眼视光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眼视光相关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调查

1.眼视光相关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湖南省约有4000家眼镜行(店、公司),长沙地区约有600家眼镜行(店、公司)。按照行业要求,平均每家店应拥有2名视光师,而湖南省目前高级验光员仅有40多名,90%的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加上全省二级以上医院眼视光中心98%以上为未受过专业培训的社会人员承包,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眼镜行业80%以上的屈光检查记录仅有验光结果,而没有进行视功能检查;验光不准确,眼镜装配质量不合格发生率很高,部分地区眼镜装配质量不合格率竟高达60%以上;有关眼镜的投诉很多涉及眼睛健康、视力保健、验配、产品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2.高职院校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

笔者对本校2007年毕业至今的51名三年制眼视光(中专)毕业生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目前从事工作种类、工作地点、对视光行业的看法等。从反馈结果看,51名中专毕业生中,目前有35人从事视光相关工作,占68.6%,16人从事营销或改行做其他工作,占31.4%。从事视光工作的35人中,30人对视光仍然感兴趣,其中27人表示愿意继续提高学历层次或加强专业培训。从眼视光专业市场新变化以及毕业学员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湖南省包括长沙市在内对眼视光专业人才需求仍有较大缺口,迫切需要相关院校提高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满足行业发展对高职院校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二、高职院校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策略

1.优化理论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制定眼视光专业培养方案时,应紧贴市场变化,一方面注重打牢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应与医院、大型眼镜店等相关院企联合设置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结构,将眼科学基础和视光学基础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实行医理结合、多学科结合,使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趋向科学合理。在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上,建立起“校内演示模拟,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内校外的实践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能力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2.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医卫类高职院校教师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但实际临床经验不足。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选派自己的相关专业如眼科、五官科老师深入医院、眼镜店等进修验光和配镜技术、眼镜装配技术等,使学校教师能够了解市场变化和最新技术,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聘请院企医生、技师负责眼视光技术专业验光技术、配镜技术等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和实训,充分发挥其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市场就业需求、企业文化等情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拓展院校与企业医院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职业型、就业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采取与医院、企业单位相互联合、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与医院、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实现人力资源、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资源共享,签订学生实习、就业协议,采取订单式培养。例如,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建立由院校、医院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在学生就业和继续教育上,签订就业协议,提高就业率,为医院企业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1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以医院领域信息为研究对象、以医药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以解决医药工作人员在处理医学信息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介于医学与信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医药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学比国外医学信息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培养了许多能适应计算机和网络化办公环境的医学信息学毕业生,输送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科、信息科(病案科)等岗位。但医学信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医院信息领域工作,既熟悉医院管理、医疗需要,又熟悉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1]。制约我国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的因素如下。

2.1入学生源有限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医学院校尚属年轻专业,高校对外宣传较少,很多家长、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之前对此专业了解甚少,无从选择。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很多是被调剂到医学信息专业,影响了本专业入学生源。

2.2培养目标不清晰、授课方向不明确很多人对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有些医务工作者也认为它像计算机专业一样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技术。因同时涉及医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方向学科,各高校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本学科的专家、教师在不断探索,试图改变开设课程多、授课方向杂乱的现状。当前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以培养专科生、本科生为主体,培养模式单一,大量的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是纳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群体。

2.3师资力量有限(1)教师的学历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各医学信息类专业的教师大多由以前的数学、计算机、医学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图书馆图书情报学专业、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外调使用[2],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专业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虽然任课教师完成了本专业所分配的课程教学任务,但其对于该专业的整体把握性和发展性均不能做到统筹兼顾,不能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重点和工作向导给出明确、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3]。(2)教师的实践技能差。医学信息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基础理论加上教学实践才能相得益彰。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教师缺乏医院信息系统的运作、链接等实践能力,对医学卫生信息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把握也不太准确。

3培养策略

3.1加强对外宣传,吸引优秀毕业生进入医学信息学专业,从源头上控制学生质量。在信息时代,医学信息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及降低就医成本等方面的应用潜能已经被开发和应用。作为医学院校的朝阳专业,应加大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此专业,提高本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3.2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1)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医学信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为完整的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和计算机理论,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的能力[1],以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信息技术、管理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否则无从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综合性使其存在课程门数多、课时少、课程重复交叉、实践薄弱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实行每4年调整1次教学方案,增设和更改课程和相应课时,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注重医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各方向课程配置比例和交叉融合。(2)人才培养层次:以专科生、本科生等在校学生为主,包括本专业的学生和医学生。前者是主要目标群体;后者作为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也应借助医学信息学的力量,培养自身的信息学素养,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动向,熟悉现代诊疗设备和信息化手段,也应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而不再局限于文献检索课。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应该掌握医学信息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电子病历、影像系统、远程医疗等,成为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群体之一。随着医院信息化的稳步推进,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但多停留在收费和管理上,没有实现信息化系统的潜在利益。要从根本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和培训。另外许多国家也在探索面向病人与公众的健康医学教育[4],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医学信息学教育针对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医务工作者、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等,根据其对医学信息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开展短期培训、证书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探索。

3.3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素养,提供多样化教学手段。加强医学信息学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储备高学历的师资力量。参加国际医学信息学交流,开展医学信息学重点课题研究。充分认识到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三甲医院和医疗卫生信息中心进行实习,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各医疗机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多、专业性强,对专业人才要求尤为突出。多元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金凤,赵强,董瑞国.医院信息人才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12):646-648.

[2]白家铭.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师资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5):87-89.

[3]王元强,郝尚富,张晓.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4,30(1):103-107.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人才 新形势 管理 模式

一、新形势下医院人才的管理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疗需求和诊疗水平的期望值也在不断上升。所以,提高医疗水平,给予患者更为优质的服务,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心。新形势下,医学人才的管理一是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所谓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指的就是医院实行政事分开制度,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由先前的事业单位逐步转变为社会企业。具体的表现就是由院长负责;创建医院法人机构;采用绩效管理的方法对医院进行管理;建立并执行以公益性为重心的考核体系;实行灵活流动的人事制度;对医院分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实行以工作绩效为基础的分配方案。医院精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使用程序化的手段,促使医院的各个部门精准、高效,合作、有序持久运行。这种管理方法在医院管理中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二是要加强全成本核算管理,这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在对医院进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而实现对医院成本的有效控制,再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方法,最终实现医院质量高、消耗低、效益好的发展目标,完成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信息化是医院人才管理的主要手段,医疗管理和运营管理是医院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紧缺,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相当匮乏。有些医院由于自身的局限,引进人才极为困难,不仅学术顶尖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数量不多,而且年龄较大,后备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临床、科研、教学能力都很强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2.人才队伍流动性强,人才资源严重流失。很多医院没有建立先进的人才促进机制,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缺乏包容性,这会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失。

3.人才结构急待优化。人才的年龄、专业水平、学历等结构不合理现象在各个医院较为突出,大部分临床医生学历较低,医学技术人员的学历更待提高,科研人才严重匮乏,这些都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4.人才管理模式落后。很多医院都注重人才的使用,忽略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三、新形势管理之下的人才培养

1.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实行人才成长战略。首先,医院对人才培养的方向、目的等要有明确的定位;其次,医院要重视、爱护、抚育人才。

2.注重人才的分类、分层次培养。要针对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初级医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是抓好“三基、三严”、计算机学习;中级医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是专业培训;高级医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是研发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并且加大对年轻医务人员的扶持。

3.对学术领头人进行选拔和管理。把学术领头人、年轻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坚持以“公开透明、人人平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为原则,严格筛选学术领头人,并且定期对他们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双向目标、动态管理,对于那些成绩显著的学术领头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并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

4.加强继续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著名学者来院指导授课,使得医院医务人员可以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进而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5.注重对学术领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医院要制定出合理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后备人才的培养名单,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不但要给他们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而且还要投入资金,把他们送到有名的大医院学习、参观、交流。

综上所述,医院要建立“培养与引进并行,侧重培养”的人才理念,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不但要考虑人才学历的高低,更要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摒弃“有高学历的就是人才”的传统观念。人才引进之后,要为他们提供科研资金、安家费、相应的补贴等,并且解决好住房、配偶工作安排、子女上学等问题,这样可以使得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研究,没有后顾之忧。基于精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要点面结合,全面,有重点有层次,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叶锋,贾殿和,许杰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临床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3):46-47

[2]黄利华,陆雁.医院人才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69-2870

[3]张亚男,程之红.徐德武等.科主任目标责任制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