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活体验 无蔽之域 现象学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15—04

传统认识论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发达的学科,在现象学看来这种表述是不完整的。艺术性是饱含自然人性的,它超越了感性与理性的区分,其包含了敏感性、感悟力、理性以及情感等,它要求将机械的理性转化为一种自然的理性。现象学要求对人的感受性给予尊重,并希望对人的感受性以及意义感作系统性的研究,要求在生存过程中关照意义感。教育应出于真诚,而非出于对权威知识的迷信,它旨在挖掘与拓展人的可能性,解放人的创造力,摆脱工具理性衍生的规范、概念、程序与方法的束缚,实现在未被规范之前的人的可能性、完整性以及意义性。其终极目标指向人的生活意义与生命的归属感“幸福+意义”的诗意的栖居——一种超语言的、超理性的、意义感充盈的、自然的、圆满的生存状态。

一、现象学人文本体论

现象学美术教育的本体论维度是人文本体论。它聚焦于如何使人超越异化世界,使人的生存获得意义。它的目的不在于以科学理性的方式去创建一大堆美术与教育的概念,并以此去构建美术教育的方法理论体系。它的立足点是人世的生活世界,要求美术教育返回老师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身,恢复因功利化而麻木的感性敏感度,对“当下的”体验做出“当下的”察觉和事后的不断反思,形成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现象学认为体验的过程是无法取代的,体验获得的知识是波兰尼所说的“个人知识”,里面不仅有理性的“客观知识”,还包含大量的“缄默知识”,或曰“隐性知识”。基于这种“个人知识”,人的生活与艺术创造才真正成为可能。有意义的经验在杜威所说的“不断改组与改造”的生活积淀中,人获得成长,也在人与世界的对话体验之中获得了意义,意义与成长同在。而在客观对象化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遭到“客观知识”和各种功利性目的的绑架,人类生存的意义物化为功利性的目的,内在的本我痛苦不堪,人被世界撕裂,人的意义悄然滑落。

胡塞尔(E.Edmund Husserl,1859~1938)特别重视“直观”的方式,他在“意识”的探索中采用“悬置”去除已有理论成见的干扰,以恢复人的自然状态,关注人类体验的纯粹意义。他主张经由“纯粹意识”对经验世界保持一种超越的态度,强调本质直观,目的是让存在的意义自明式地获得显现。“本质直观”就是“洞见”。这告诉我们,在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之中,“感觉”是不应该被排除于现场的,人不应该成为技法和理论的奴隶,人应该成为驾驭技能和理论的主人,体会“法无定法”之妙,让身体的感觉复苏,而感觉的敏感度是我们当代人所缺乏的。

现象学追求的是人本真的存在。现象学美术教育归属于人文本体论,它有超越的追求,不仅仅是自然世界物质的存在者,而旨在成为海德格尔的“有根的存在论”。现象学认为“艺术意识”的养成是对“生活世界”有更多意义的关怀、审美的期待,而不是庸俗世界里常人无目的、散漫的生活。现象学关注美术教育的“能存在”和“去存在”,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存在是如何显现的。艺术本来具有超越的意义,艺术教育养成(或许是唤醒)生命的灵性,去除生活中的庸俗化,使生活产生崇高的意义。这和主张的“美育代宗教”其实并无二致。如此看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技能与知识的传承,不仅仅具有伦理的德育目的性,更在于美与心灵相通,在源头处可以和世界的本体一起涌动。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 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道德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09-01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观念的更新、大学生道德教育被关注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道德教育设备的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强等,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必然带有时代的气息,经济时代的道德滑坡一样会渗入道德教育中。从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看,其艺术性亦使向美的探索趋之若骛,对意义世界的涉猎开始萌芽,而对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作为生活世界的存在却有所忽视,因此,建立现代化的道德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完善的艺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社会性培养

道德教育建设作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现的路径之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宗旨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合理的行为准则。即为艺术院校大学生行为立伦理之“法”,提供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模式。当然,不具有强制性,只是为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者的行为活动设立一个路标,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规范。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社会性要求不能仅限于院校教育本身范畴,作为社会和教育的一个因子,它的性状、态势、品格等早已被涂抹上外界环境的颜色而带有外生的意味,其伦理建设一定渗透诸如公平、民主、人道等社会以及教育的要求,,具有普适性意义,体现出社会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期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规范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和谐,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规范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的价值要求,避免因某一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部门或个体在领悟和把握社会价值期待过程中的主观意识所造成的可能的分离,尽可能增大道德教育规范和社会价值要求的契合程度,以保证道德教育活动的社会向度上的科学性。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内生性培养规范

大学生道德教育规范的内生性是指生道德教育规范的特殊性。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规范正是出于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的特殊性而确定的,规范的设定应切入到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性,而不是仅仅契合社会、教育的普遍要求而流于一般。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具有其自身的风格和品性。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目的的全面性、形式的开放性、沟通的便利性、过程的艰苦性等方面。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经由艺术专业的教育,对艺术专业教育的达成只是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之一,关涉德育、智育、美育之教育寓于其中,与其他教育对比,既突出了艺术专业教育,又将各种教育融会一起,使之功能在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充分得以发挥,相得益彰,互为华彩,衍生出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众多目的。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规范在目的的设定上应是有层次的,既有相对于各种教育的,又有相对于道德的,还有相对于教育的,体现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目的的相对全面性。教育是以传授为主的实践活动,而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却因由个性特点而独树一帜,开放性的教育形式是它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艺术专业的开放意味着活跃道德教育的开放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艺术专业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情感与情绪较易启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高峰,也极易在正极顶点转化成负面,使情绪、行为失控,历经不良的情感体验。因此,艺术院校道德教育伦理应有针对行为操控方面的要求,确保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活而不乱”的规范轨道上顺利行进。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形式上的开放性必然带来参与者之间的近距离接触,而且这种交往不限于学问上的沟通、精神上的交流,还包括动作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艺术专业上的帮助以及组织形式变换下的互动等,为社会性的外生要求提供了实验场所。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的艰苦性是由道德的特点所决定的,对艺术专业的锻造是主要靠智慧的力量,而在以自身为改造对象的艺术专业修行中,除了智慧的力量,对象化了的艺术专业还需承受加于自身的各种各样的负荷考验,呈现出过程的艰苦性,如果没有教育者隐忍、坚毅、顽强的精神作支撑,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想终会因缺失基垫而遥不可及。

总之,符合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教育特殊性的正确认识上,掌握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历程、深刻体悟道德教育的生长规律和道德教育的教育本质,才有可能揭示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伦理本身具备教育的价值内涵,它才能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者必须信守的行为准则。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 批判精神 认识图式 提高教师能力

关于大学艺术教育的弊端和解决思路可谓是高见纷呈,作为从事大学艺术教育工作者之一,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艺术教育的目的被定位为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良好人格的培养。但迄今为止,姑且不论中学教育,很多大学教育者起到的仅仅是灌输知识、练习技能的作用,仍然停留在机械教育的模式和程度上,而没有起到真正的知识传授和人格培养相长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首先是通过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从事研究。如何学习比学什么远为重要。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教师素质等的提高等,目的无非是教会学习如何学习,怎样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因此,艺术教育的目的一如教育的最高目标,即尽可能早地达到“可以不教”的目的。

当年提出培养受教育者“服从真理”、“独立不羁之精神”。没有方法指导的独立不羁一定是放浪不羁,没有方法指导的知识呈现的只是“真理”的表面。从方法论的意义来说,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方法会带动一系列目标的实现:良好的性格、心态、行为模式、自理能力、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有品味的生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这正是大学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他着重强调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如何利用客体、利用认识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教育的着眼处之一。

一、培养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的共同弊病之一是眼高手低,拥有华而不实的理论,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十分薄弱,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职责是“答疑解惑”,学生没有主动的“惑”,师者作用何在?

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因为,问题意识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习惯于接受而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在未来没有希望的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中就明确提出教育即解放的口号。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完善的人格和发展的、创意的思维。大学生的心理发育也是从同质和简单的心理功能形式向复杂和专业化发育的。大学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真正具有审美现代性的创新层次人才是大学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从课程编写、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等诸种环节加以关注。

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考察就指出了中国课程的弊端,即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而到了1996年,美国学者迈耶指出,勒温的研究将近10年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大多数方面依然如故。而过了十多年,我们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基于质量意识和特点意识的一部科学的、合格的教材,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融而为一,使学生掌握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和价值观,鉴赏的把握知识与技能,实现对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同西方相比,我国大学的艺术理论教材及课堂教学,只注重艺术欣赏而忽略艺术批评。其内容大都是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形式分析,艺术审美欣赏等;而批评本身即是极有活力、极为开放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对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能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所必需的。

课堂教学方面的操作应该体现出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论意义。按照皮亚杰的看法,思维的发育是有机体与环境(客体)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思维适应了经验,然后以不同的方式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再进一步适应,经历一系列的突变,得到更多新的先进思维。恰如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看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考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适宜问题情境,将理论教授与知识运用环境紧密结合,启发学生脚踏实地,具有怀疑的接受和批判的继承思维,能够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能力审美的去解决问题。从而使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论免于口头的倡导。在具体的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则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实现“头脑风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师生关系,保证“快乐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身体力行”,从而营造一个对话、协商、思考、理解、共建的学习空间。比如可以通过对形象直观、内涵丰富的中外艺术作品的鉴赏、分析、理解,与对中外文化特点的比较认识相结合,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学生实际的审美生活体验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生动直观的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结合美术实践,将本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为一种生动活泼、创造表达的美术体验过程,这对于改变旧有模式造成的弊端是十分有益的。

可是,大学的老师们太急于让学生去了解、去懂得,他们忽视了大学学习也需要游戏性、连贯性和探索性。艺术就是一扇门,通向内心的门,老师是站在远处山顶上的召唤者,而不是那个拉着他们的手,陪他们一起走进的人。

二、建构认识图示: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意识培养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前提是,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为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则取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

我们生存在一个充斥着符号和摹仿符号的图像世界里,现代图像的空间表现出很明显的被动性、机械性、征服性以及一种人为的、不确定的、虚拟化的体验,因此伪艺术化的浅薄和表象随处可见。原因之一在于形而上理想的缺乏和认识图示的文化底色和人文气息的不足。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认为,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必须保有它的智慧,以及对其自身及自身条件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不断地予以更新。大学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和建构的就是这样一种有智慧的、有自我意识的能够不断更新的认识图示。而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觉的、自律的、超然的、诗意的、人性化的体验和品质是建构现代认识图示的立足点。

美国人佛莱斯纳在《大学》中说,大学是一个提供理想主义精神的场所,它首先表现在对于伟大、文明的传统的继承。现代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和社会运行机理。而真正有意义的现代认识图示应该基于传统文化模式,这才是真正有深度的文化模式,它让民族文化以一种新的面目获得复活的空间,这种空间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传统的深度空间意境:“自然”(老庄之天人合一的“自然”)与“和谐”(儒家之情与理的“和谐”)。

延续艺术、人文传统,是大学艺术教育的起码职责,也是大学艺术理论教育的作用之一。在教育和教学中,以传统的艺术图示对心理的慰藉应对数字图像世界对视觉的征服,赋予数字化冰冷金属般的环境更多的人文和文化色彩,这是建构大学生认识图示的途径之一。

三、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的能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而教育的失误教师难逃其咎。已故教育家梅贻琦指出,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可试问,如今中国的大学里,能称为大师者几人?那么,怎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大师?

大师也许包含太多的内容,但最基本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绝大多数大学教师确是有责任心的,他们也认识到了现在艺术教学的巨大不足和缺陷。可是要改变这个现状,最根本可也是最困难的是真正提高教师的能力,(注意,是能力而不是素质),可是这是个积重难返的问题。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大学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是可堪忧虑的。

世界、社会、知识甚至学生自身本为一个发展的、连贯的整体,大学的艺术教育却并没有教会学生认识这个整体,不过给了学生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满足于片面的、断裂的知识获取和局限的能力培养,使学生不具备长远的价值和竞争能力。一个教授艺术理论的大学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历史、人文、科学、心理,关键的还是专业素养,他本身就是一个加工厂,然后给学生的是一剂配好的中成药,而不再是配方。但事实上,这样的老师并不多,比如大学的很多院系开设有《艺术学概论》课程,但到头来,音乐学院的《艺术学概论》上成了音乐学概论,文学院的《艺术学概论》成了文学概论,美术学院的成了美术学概论。片面、断裂、狭碍,如何能起到艺术理论教育的目的?史论结合、知识连贯,学科打通,这是身为大学艺术理论教育者的最起码的素养,

当前学校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影响到教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成效,比如职称评定的现实问题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使教师敷衍教学专心于狭碍的专业研究: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脱离实践,学术文章无病、唯少数圈中人看得懂;学生给教师打分引发的一些教师处心积虑的讨好学生:迎合学生的低级趣味,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教育的市场化趋势使教学过分关注一时的物质性价值而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出现所谓的"为教育、学术而经济"还是"为经济而教育、学术"的问题,无限膨胀的欲望笼罩在大学教师头上,世俗的浮华和势利的贪欲滋生一连串的教育腐败:教育目的的异化、教师的唯利是图、学生的市侩品质。一连串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问题令人忧虑、难逃其咎。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5篇

1 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的内涵

革命纪念馆讲解工作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口语表达,为了能更好地传递革命历史知识,弘扬革命精神,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革命纪念馆讲解还是一项复杂的讲解艺术。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是讲解人员在对革命纪念馆参观者进行相关讲解时,针对参观者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等,综合运用语言、体态及相关辅助手段等的技巧。

1.1 专业知识与口语表达的融合 每一个革命纪念馆的设立都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的,因而革命纪念馆讲解需要具备比其他文博讲解更高要求的专业知识。具体来说,对革命纪念馆所陈列的相关革命遗物等,对其历史背景、陈列环境、教育意义等要有专业的认识,特别是相关历史事件时间的准确性、过程的清晰条理化等。

1.2 不同讲解对象的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是我国著名大教育家孔子的观点,对待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同样地,面对不同的讲解对象,也就是不同的革命纪念馆参观者,也要有不同的讲解内容、讲解方式等。简言之,就是说,在革命纪念馆讲解过程中,还应运用不同讲解对象区别对待的艺术,处理好革命教育与观众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

1.3 与参观者的有效互动 从表面上看,革命纪念馆讲解只是语言的运用,是讲解员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成效更多地取决于讲解员的语言魅力。但参观者作为有意识的活动主体,其参观革命纪念馆本身就是一个寻求人际互动的过程,因而,革命纪念馆讲解的艺术中,还应包括与参观者的有效互动。运用与参观者有效互动的讲解艺术,如眼神交流、语言交谈、适当问答等等,就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参观者的兴趣,调动其了解革命知识,挖掘革命精神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实现参观的目的,达到革命精神的弘扬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2 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的提升

在明确了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内涵的同时,还应意识到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的运用是一个技巧性的工作,需要讲解员的自我运用意识,其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相关组织部门的重视,更需要讲解员自身内在素质的提升。

2.1 注重专业知识的整合 以史育人,是革命纪念馆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革命纪念馆设置的初衷,这些革命史实就是革命纪念馆讲解的主要内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革命纪念馆的讲解艺术就是更巧妙地将革命史实传递给参观者,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而这个讲解艺术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巧妙运用各种讲解技巧的过程。但讲解艺术毕竟只是专业讲解中的一个亮点,革命纪念馆讲解的基础还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的提升,要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更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整合。将相关知识纳入讲解员的认知系统,并做相关的知识整合,使专业知识能以更优化的方式传递到参观者那里,满足参观者的精神需求,更实现革命纪念馆设立的教育目的。

2.2 加强语言表达技巧的培训 培训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讲解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提升讲解艺术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培训的作用,使讲解员有组织地参与到讲解艺术的提升过程中。讲解作为一个语言类实践,语言表达能力是基础,更是提升的关键。总的来说,作为一名专业的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其语言表达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语言表达技巧则需要结合讲解实际不断优化。不同的讲解员对同一革命史实的讲解是不同的,同一讲解员针对不同的参观者,其讲解也应有所不同,这些是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的要求,而要运用好这一讲解艺术,就需要加强语言表达技巧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以是革命纪念馆组织的专业培训,专家的讲演,优秀讲解员的经验传授,也可以是讲解员在实践中探索的适合自我风格的语言表达技巧。

2.3 增强讲解员自我素质的提升意识 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加强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相关培训的同时,要深刻意识到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提升的关键在于讲解员自我素质提升意识的高低。也就是说,只有讲解员真正意识到提升的必要性,并发挥自我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提升讲解艺术的活动中,这些活动才会实现最初的目的,有效提升讲解艺术。

“作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而要提升革命纪念馆讲解艺术,则需要讲解员将讲解工作作为自己所应专注的事业的一部分,增强提升自我素质的意识,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各种培训中,并积极主动地利用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讲解艺术。在实践中强化讲解艺术的运用,更在实践中提升讲解艺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