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才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们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农村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村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来说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农村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一直比较落后,近年来我们党为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农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和内部因素—农民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新农村建设需要哪些人才推动自身的发展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十六字方针的要求,建设一批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人才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让能人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农业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农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富裕程度。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影响,农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如何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培养合格农业人才,是当前亟待认真研究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现状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差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直接导致农村体力劳动者缺乏,大量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这种情况下更不用提高素质的劳动力了。2007年7月中国农学会组织开展了“农民文化素质”专题调研活动,对分布在全国东、西、中部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10个省市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数据显示86.4%的受访者文化水平不超过初中水平了,11.6%的受访者文化程度仅为小学以下,目前在农村,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以上教育层次的农民较少,接受过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只有15.4%,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2.4%。

另外根据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只占0.4%,仅及我国城市居民比例3.1%的1/8,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为70%~80%,农业科技转化率达80%~85%,而我国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仅为30%,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

三、解决人才困境的方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人才队伍,改善农村人才结构加强农村人才储备,是我们走出农村人才缺乏困境的有效途径。

首先,广大农村应当提高自身发掘和培养人才的能力。农民对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对于自身面临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发掘自身人才是农村走出人才困境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劳动力有5亿余人农村富裕劳动力有2亿多。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应当提高农村自身发掘人才的能力,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模范和榜样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当发挥的服务职能,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整体规划中。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市场需求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

第三,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缺乏的销售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与高校协商开展课程,组织定期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改善人才的培养结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农村人才。

第四,解决农村人才外流问题,农村人才匮乏不是先天的,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大量的农村人才外流是农村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应当赋予这些人才以责任感,例如:可以让他们担任农村的领导。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大力倾斜保持对人才的引力。

第五,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必须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发展。农村村办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劳动力就地转移,整体解决农村精英外流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少,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这也就是说农村精英流出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需要精英留在农村,因此推动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将精英就地转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利措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慢慢减弱,。为此,各地区应大力促进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来实现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工业化的最明显特征是农村中农村工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断下降,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转向主要依靠农村工业,农村经济逐步由农业主导型转向工业主导型。发展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防止精英流失从而实现精英的就地转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的有利措施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昕昕.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支持问题[J].新疆农垦经济,2009,(7).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子商务人才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互联网+农业”成为农业大跨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网络市场的多元化衍生出新的行业,产业链的延伸以更灵活的方式来捕获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农业市场产业链的延伸,需要更多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参与,通过变幻莫测的市场动态,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迅速调整产品线、拓宽销售渠道、制定适宜的促销策略。只有专业电商人才才能实现网络农产品产业链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大跨度发展。

(二)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对滞后亟需大量电商人才

随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及惠农政策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从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趋势来看,市场对电商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加强电商人才供给成了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最关键因素。充足的电商人才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网络时代的“新农民”实现创业梦想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经济下的新商机,为许多人创业提供梦想的平台。电子商务为优质的农产品创造更大市场,“新农民”通过电商渠道,实现低成本的创业梦想,互联网的经营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脱贫致富。

二、农村地区电商人才建设现状

(一)农村电商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电商观念接受程度低,专业电商人才缺口较大。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化程度低、传统观念和消费习惯,加上农村普遍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电商氛围还不够浓烈,对电子商务的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浅表层。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非常专业化、多学科交融的技能,需要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农村目前缺少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电子商务人才。2.优秀的农村电商人才引进效果不明显,流失情况严重。农村生活环境落后、缺乏文化氛围,本就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而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多属于初创型企业,本身技术化程度低,人才管理意识缺乏,对人才能力的发挥有明显的局限性,薪资待遇又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媲,导致优秀电子商务人才不愿意驻扎农村,更难以留住优秀人才。3.缺乏系统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培训效果有限。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渗透,农村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地方电子商务发展[1],注重地方电子商务人才技能的培养。各地出台相关政策,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由于人才需求目标不明确,对培训者能力素质缺乏了解,培训内容、形式等随意性较大,又缺乏评估机制,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4.地方高校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定位。地方高校应服务于地方企业,为地方企业发展输送合适人才及技术支持。由于传统的落后观念,高校少有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服务农村;而农村电子商务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杂性,高校难以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针对农村市场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难以实现。

(二)农村电子商务对人才需求分析

农村电子商务具体包括农村信息服务、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进行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2]。因此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农业生产、农产品种养殖技术,熟悉农产品特性及农产品市场等。具体包括:1.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人才。农村电子商务是将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开拓更大市场,因此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知农产品、懂得相关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掌握互联网技术应用、美工、品牌开发与运营,网络营销、线上客服等能力,通过网络平台的营运,带动农产品销售的线上发展。2.农村电子商务技术人才。技术是电子商务的支撑,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运营的效果,传统电子商务技术包括美工、网站开发、数据分析等通常由专业人员完成的。农村电商要发展,需要专门的产品素材拍摄、处理等美工及网站管理、页面设计等技术人员。为了更好把握市场,预测产品的生产、销售、产品推广等,还需要数据分析人员。3.农村电子商务战略管理人才。农村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的农村发展规划,科学的管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使农产品市场的拓展、产品品类的增加,农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物流等各环节要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者掌握品牌管理、农产品管理、营销管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及惠农政策等综合素养。

三、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体系构建

根据目前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的现状,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需多方力量合作,制定系统而科学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根据当地人才需求具体情况,明确培训内容,多元化培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其中制度化是根本,贯穿于培养内容、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人才结构培养和培训对象选择过程中,而培训的专业化、培养方案的复合化和结构层次化才能满足人才模式多元化需求,人才本土化是人才能更好服务于当地农村的保证。

(一)人才管理体系制度化

建设高质量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规范而科学的人才管理与引进制度非常的关键。具体包括优秀人才引入相关政策内容、培训制度、人才激励制度、人才晋升制度等。为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驻村,地方政府需制定合适的人才引入福利政策和发展机会,让引入的人才能安心驻扎下来服务地方电子商务发展;对于新农民再就业培训方面,从培训对象选择、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等各方面也要明确制度化以保证培训效果[1];为防止人才流失,明确的激励、晋升制度既有满足引入人才的物质需求,也要制定丰裕的精神需求。完善而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是建设稳定又科学的电商人才队伍的根本保障。

(二)人才建设专业化

健全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程,人才情况直接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专业化。首先,电子商务人才引入制度专业化。农村电子商务起步晚,农村生活、发展机会各方面相对落后,要引入电子商务人才政府需要制定人才引进、薪资待遇政策,创造适宜的生活、工作的物质与人文环境,从而吸引并留住引进的人才;其次,电子商务人才建设团队专业化。电子商务知识的综合性,需要专业师资才能保证培训效果。地方政府制定培训目标,可以委托地方高校、企业培训团队方式,开展各层面人才的培训活动。最后,进行绩效考核,保证培训活动的效果。

(三)培养方案复合化

由于农业领域的复杂性和电子商务技能知识的复合性,高校难以提供各方面知识完整、技能熟练的教学师资,因此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很难培养出懂得农业知识与电子商务技能的有效融合的综合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高校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改变观念,根据当前市场人才需求,调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为农村输送电商人才。另外,为了能培养出直接适应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人才,高校需要调动电子商务师资与农业专家的配合,协作培养出能将电子商务技能熟练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复合实用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现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到多元化。一是政校合作模式。高校依据自己专业的师资力量和配套设施,开展企业相关人员电子商务理论提升培训;地方政府制定相关定向招生的人才培养政策,高校为农村地区提供精准的“智力扶贫”;地方行业协会与高校联合,组织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短期培训与实践操作,以赛促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电子商务业务技能;二是培训形式多元化,开展各种“线上+线下”内容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根据自己所需来学习,从而提高培训者的积极性和效果。

(五)人才结构层次化

企业发展需要不同教育程度和岗位的人才,人才培训既要满足企业需求又不能资源浪费,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基层的电子商务操作人员注重信息化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培训要让其了解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电子商务技术及方法的培训;基层干部强化电子商务基本理论、行业发展及作用、对社会活动影响的培训,为农村后期宣传提供理论支撑;中层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是企业电子商务规划与决策层,因此培训重点放在系统的理论知识上,同时注重与电子商务示范区交流学习和取经,对以后开展电子商务的工作规划和指导工作有借鉴作用。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成人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人才,但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成人高等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现状予以调查、分析和研究,主要涉及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人员。调查问卷为分层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0份问卷,回收率97.5%,其中有效问卷为382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模式、培养资源、培养需求以及培养效果等内容。

(一)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合理。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培育的农村实用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周期较长、获益较慢的行业,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营销等方面人才较少;二是技术结构不合理。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有技术无职称,有职称的多数也是低层次的初级人才,高级人才奇缺。本次调研有45.1%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学员希望参加有技能证书的培训;三是年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在农村实用人才中,达到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很少,40岁以下青壮年大多数出外打工,在家的多是老年人和妇女,对科技的认识和接受能力较差,导致农村实用人才年龄偏大。本次调研中年龄处于40~50岁之间的学员占到了56.76%,未能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从学历构成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总数的48.65%,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目前,农民获取农业技能的渠道,仍然是世代相传和农技推广站的推广,政府设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构发挥作用还不明显。调研中仍有6.76%的学员不知道有成人高等教育,参加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是他们首次接受的成人高等教育。政府组织的培训一般以乡镇为单位,每年培训次数一般不会超过三次。调研中发现,过去的一年里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各种形式的培训,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和参加次数三次以下的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从调研统计数据得出,21.30%的人对成人高等教育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有19.56%的人认为不满意。影响满意度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培训内容理论性过强,不符合生产需求,操作性差;二是讲授的知识不够全面;三是时间短,缺少后续培训;四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应与农民家庭增收相脱节,培训内容用处不大,调研当中有67.57%的人认为面授加现场指导是较好的培训形式。由此可见,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只有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培训工作与农民家庭增收相联系,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讨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亟待壮大。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把握好农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建立新型成人高等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农”字当头,实行专业及课程设置改革。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大量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正在向小康方向去努力,但是要看到现在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1/3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我国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个差距现在还在继续扩大。所以,在这种状态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农民增收了才能够成为我国工业品最大的需求市场,工业品有了市场,我国的内需和消费才会日益旺盛。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针对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应开设生态农业、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检测、农产品营销等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兴专业,增加技能型、实践型、应用型课程的比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民,科学设置培训专业,保证通俗易懂、先进实用,能够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都在尝试改革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应力求形成多层次、多目标、多样化的培养体系,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积极探索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调动广大农民参训积极性,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效果的关键。建立科学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构建人才培训平台。利用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本土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脱产培训;二是增加学员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的次数,在本样本中,调研学员认为采取何种方式开展培训效果较好这个问题时,有75%的学员有想去外地进行考察、学习的强烈愿望,这样既能开拓他们的视野,也能迅速提高他们的技能;三是对重点实用人才重点培训,积极推行人才交流制度,全方位、多角度培训人才;四是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多元化教学、按需施教。采取集中教学、基地实践、网络教学与引导农民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着力推行“订单式”“、点菜单式”、脱产培训、现场培训、网络培训、送教下乡、送教入企等培训形式,根据农民培训愿望、学习时间,“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培训。同时,建立培训学员档案,实行积分制,详细记录参训对象理论学习情况、基地实践情况、考试成绩等。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 医技人员 高职高专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0.11Z54)。

我校通过调查陕西省200家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现状,探索适用于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实用性医技人才的培养模式,最终提出四点建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显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调查

调查的200家乡镇卫生院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地区,其医技人员5人以下规模占10%;5人至10人规模占26%;10人至15人规模占34%;15人至20人规模占24%;20人以上规模占6%。90%的卫生院认为现有医技人员数量及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业务及发展需求。

1.年龄结构、学历构成情况

所调查的卫生院中,有51%(102家)其业务骨干主要学历为中专,38%(76家)为大专;56.5%(113家)的业务骨干年龄段主要分布在46岁-55岁之间,30.5%(61家)主要分布在36岁—45岁之间。

2.人才流失和引进情况

调查显示,28%的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72%的卫生院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条件差,设备少,病种单一,不利于个人的自身发展;(2)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3)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子女教育、职称晋升等满足不了基本需求。

3.人才需求调查

200家卫生院中,有90%(180家)在未来三年内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将增加,学历层次需求主要集中在专科,占总需求的60%-70%,而对本科的需求比例为30%-40%,其他3%。

4.乡镇卫生院对医学人才培养意见调查

约85%的卫生院认为目前地方医学院存在以下问题:(1)偏重医学理论教学和大中城市医院实习,忽视医疗卫生实践技术训练和农村医疗机构实践;(2)从专业设置到教学着力点以城市医疗卫生职业为本,忽略对农村医疗卫生职业特色的适用性、实用性;(3)课程设置偏重临床医学和专科医学,缺乏农村所急需的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调查的75%卫生院认为地方医学院应扩大高职(专科)办学规模,60%的乡镇愿意与地方医学院共同开办“订单式”大专班,在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设卫生院常见病、多发病教学,增加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

5.存在的问题

所调查的卫生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卫生院业务骨干学历偏低,年龄构成偏大;(2)卫技人员数量不足,人才引进难、流失较严重;(3)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与卫生院人才需求脱节。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1)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比例欠缺;(2)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推广,乡镇卫生院对高技能、高素质的医技人才需求比例增大;(3)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卫生院实际需求有偏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实际贴合度不高,考评体系与实践脱节;(4)政府缺少有效的引导和鼓励,且因人事体制限制,乡镇卫生人才的进编、调整、交流学习受到限制。

加强乡镇卫生院医技人才建设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加强卫生院医技人才的建设,需从三方面着手:(1)地方政府部门给予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并配备足够的资金支持;(2)各地方医学院校对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3)卫生院自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的改革。结合以上情况,笔者单从医学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给予几点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教高2009【4】号文件,提出农村卫生事业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且目前人才市场上,本科生和硕士生成为主力军,专科生已失去了竞争力。综合国家的政策、医学专科生面临的困境、乡镇卫生院对人才的需求三方面因素,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以“培养乡镇卫生院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2.凸显专业特色

以“培养乡镇卫生院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医学专科教育,不应是本科教育的压缩,应根据卫生院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特点,如临床医学教育应突显四点:(1)急诊医学教育,对突发性急重症患者进行初步抢救和护理,为上级医院的诊治争取时间;(2)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教育,解决广大农民看病贵、就医难的问题;(3)慢性病诊治教育;(4)预防保健教育,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普及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不可或缺。

3.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床边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熟悉乡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及条件,了解以后所要面对的病人群体,增强从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4.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强化其职业操守、道德素质,培养他们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并在未来的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从而为乡镇基层卫生机构培养“留得住”的人才。

结语

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下人才市场形势所迫,也是医学专科生较好的就业出路,地方专科医学院校应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学生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技人员。

参考文献:

[1]杜翠琼,刘小玲.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高高等医学教育,2009,12:91.

[2]吕凤军.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研究[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66-69.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1],我省农村人口约3080万左右,乡镇卫生技术人员37215人,村级卫生所医生27445人。每千农村人口仅有医疗卫生人员为1.21名,低于全国每千农村人口医疗卫生人员1.41名的平均水平,且明显低于浙江、江苏、湖南、福建等周边省的比例[2,3]。从我省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职称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但从数量和质量分析却不尽人意。据我们的调研结果表明,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①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笔者近期在宜丰、新建、南昌三县8个乡镇调查中发现:卫生技术人员连续五年(2000-2004)呈负增长,有的乡镇卫生院几乎难以维持日常工作。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服务人员为10名,而我们离此距离较大。②卫生服务人员队伍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WHO推荐的高、中、初级职称比为1∶3∶1,我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为1∶9∶115,我省为1∶16.2∶99。③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78%左右,且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有的乡镇卫生院非专业人员达半数以上,严重制约医疗卫生工作质量的提高[4]。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相对滞后。尤其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江西,农业欠发达,人均收入偏低,用于农村的教育和卫生支出明显不足,人才培养缺乏经济基础;②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视,政府对城乡卫生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仅从2000-2002年我国人均卫生事业费用投入看[5,6],城市分别为:61.75、69.30、73.71;农村分别为10.60、12.19、13.75;城乡比为:5.83∶1,5.68∶1,5.36∶1。同时,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也呈现显著差别:据2000年统计,我国63%的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在人口不到40%的城市,而占人口60%以上的县级及以下的乡村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仅占37%。城市每千人口中医生数为2.31人,县及以下每千人口中医生数为1.17人[7];而且95%左右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集中在城市(含县城),农村及边远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基本都是中专学历或以下者,且有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③由于城乡之间卫生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差别巨大,农村卫生工作难以开展,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低,甚至没有保障,如笔者在宜丰县调查时,不少乡级卫生院反映,本、专科毕业生月工资仅为250-270元,且大部分单位没有给职工交纳养老保险金;④高等医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忽视或缺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视野(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滞留在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大医院。这无疑加大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局面。

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现状的反思

1.就政府而言,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采取的大多数政策和措施,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未能“标”、“本”兼治,往往是治“标”多于治“本”。笔者认为,政府和职能部门在改变农村卫生人才匮乏状况难题中,有两大问题需要加以思考:其一,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足够数量和质量方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是什么?其中该队伍的主要来源是立足城市,还是立足农村本身?技术人员培养水准,是以全日制高等教育渠道为主,还是以中专和职业教育培训为主?业务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担任,还是由相关专家担任并统一组织考核?其二,保证这项工程实施根本措施(或办法)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卫生经费、卫生资源的投入和配置比例能否加速缩小,以尽快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在这一前提下,是否能给农村卫生工作更多一些优惠或倾斜政策。同时,卫生经费和卫生资源直接通向农村的渠道是否畅通,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农村卫生事业费用与其他费用的支出比例是否恰当等。

2.就社会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普遍认识。许多人片面的将其视为政府单方面的事务,特别是一些身体健康的农村居民对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卫生事业漠不关心,在较为富裕的地方或家庭,其闲散或富余资金多用于寺庙修建、求神拜佛、红白喜事、甚至聚众赌博等,很少想到为农村卫生事业捐资出力。因此,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开拓多种渠道引导社会闲散资金于农村卫生事业建设,是一项不可轻视的工作。

3.就医学教育而言,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机制是不是真正确立起来了有必要反思。作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和发源地———高等医学院校,在引导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解决社会难题、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在发挥更大更多的效能上尚有不小距离。譬如针对农村卫生人才市场的现状和需求,怎样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三个层面去研究和设计,并加以培养不够关注。相反,部分院校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表现出狭隘的功利思想;另一种倾向是,部分条件较好的、知名度较高的院校始终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培养“研究型”和“高精尖”人才、服务于上层作为办学的唯一目标或宗旨,而服务于基层和农村的卫生技术人员培养认为是中专或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和其提供的社会效益,只有学科与社会行业之分,而不应有服务客体的社会阶层之分。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内涵不仅仅是使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成果与资源能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享受。目睹世界高校发展的历史,任何一所高校决定其存在、社会地位、知名度最关键的不仅是其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贡献。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系列批示,以及我省相继出台的农村卫生工作政策为指导,把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作为改善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关键点,开拓思路,进一步深化卫生工作和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搞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工作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革全日制医学教育,探索适宜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模式。

1.高等医学院校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放宽办学视野。将高等教育重在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于上层为主的传统观念转变到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现代观念上来,并做到“高精尖”与“大众化”两者兼顾。

2.从国情、省情出发,针对农村社会特点、人口对健康的需求、卫生工作和人才现状等,调整学科结构、拓宽专业领域,如创建或组建农村医学、农村保健与护理学、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学等专业,并从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新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人才,走自己的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新格局。

3.在招生中,采取以农村生源为主的政策;在培养中,实施特殊机制。以往的“三定”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政策,应该加以改进,坚持下去。一方面,在定向招生(坚持生源以农村为根本)的同时,实行招生签约,确保毕业后面向农村统筹或交叉安排(实行计划分配过渡);另一方面,应考虑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现实,招生实行单列、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确保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源。定向培养应针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乡镇卫生工作条件与环境设置课程,重在于实践应用,可确定为本科教育,压缩适当的基础理论课程,把学制控制在四年为宜。村级卫生室(所)的医疗技术人员培养应实行大专教育,生源也以农村高中或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在录取和培养过程中同样给予倾斜政策。

(二)加强农村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善和提高现行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本职岗位。农村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是长期以来历史所形成的,但这支队伍目前仍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力军。从现实看,由于其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等诸多因素,通过实施学历再教育来改造和提高是不现实的。在新的队伍尚未形成、尚未规范的过渡时期,作为承前启后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的继续教育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已就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作出了规划,并出台了《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大纲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国各省市已开始实施培训,预计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县乡两级卫生管理人员和乡村卫生机构在职技术人员轮训一遍,这是一项富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工作,应从“三农问题”的高度上认识,政府职能部门和承担任务的医学院校要认真对待、精心安排,从教学组织、师资选拔、课程设置、时间保证、质量监督和检查(考核)等各项工作务求实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达到学有所用;同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农村卫生人才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切不能一阵风,更不可流于形式或走过场。

(三)积极出台扶持政策,营造农村卫生人员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农村卫生人才真正“下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改善农村卫生人员工作与生活环境上,政府和行政职能部门应花更大更多的力气。

1.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比重,并确保地方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集社会或民间资金,如建立省、市级农村卫生工作协会等,既可开展业务交流与指导,又可接收社会和民间资金捐赠或募集。做到多个积极性相结合,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卫生经费来源的渠道。

2.有效地利用资金,除增加技术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住房等投入以外,政府在培养农村卫生人才方面应留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比例,以用来对“三定”方案中招收的医学院校学生的学费适当减免,和对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的学费完全免收后的教育补贴。

3.严格管理农村卫生建设投资费用和事业费用,建立和健全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公平、公正、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