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的措施

人才培养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的措施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第1篇

健全制度。今后可以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特别是在奖励人才市场薪酬待遇方面,根据不同技能操作队伍的特点,细化技能人才层次,扩大覆盖面,鼓励更多技能操作人员立足岗位成才。

丰富开发方式,建立“五型人才”开发模式。进行技能人才开发,需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技能型人才。他们熟悉各项工作业务流程,掌握较高的工作技巧,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动脑,在职业技能竞赛和各种比赛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技能水平。这些人员可以在日常的学习、比赛中进行观察和选拔,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型人才。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对一些机械原理、工艺技术特别感兴趣,喜欢学习一些专业书籍,经常进行一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针对这些人员的特点,企业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实验资金上积极提供帮助,提供必要的革新场所,单位定期举办一些创新成果展和评比,推广他们的革新项目,对那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成果进行重奖,不断激发他们创新热情。复合型人才。他们兴趣面广、肯于学习,不仅掌握本职工作的一些工作技能,还同时掌握其它工种的一些工作技能,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这些人员,要鼓励他们参加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不同工种的培训,逐步达到“一岗精、二岗通、三岗会”的目的。紧缺型人才。是指工种稀缺或技术含量高的技能人才,如:汽车修理工、电焊工、中式烹调师等,这些工种尽管从业人员少,但是岗位重要、人员接替困难,一般需要较长工作实践才能达到岗位所需的技能。这些人员是企业宝贵的技术财富,单位要积极安排他们外出参加培训或外出考察,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技能,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用型人才。是指那些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处理生产中出现的各类疑难问题,技术全面、工作积极的技能人才。这部分人员是我们培养的重点,也是我们技能人才开发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培训、反复引导,尽快把我们的职工都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

充实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一是通过开展岗位素质达标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岗位素质达标,即根据岗位说明书制定的岗位标准,对每个岗位进行必要的考核,素质达标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班组评议,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由班组成员对被考评人日常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评议,确定岗位素质是否达标;另一部分采取技能素质考核,由四级单位成立3~5人的考评小组,根据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对每名职工进行考核。通过广泛开展岗位素质达标活动,使每名职工都能胜任所在岗位要求,消除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大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确保高技能人才队伍长效发展。如:2005年油田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三支队伍管理,设置了高技能人才岗位,为广大技能人员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平台,但高技能岗位设置了、待遇上去了,现实中作用发挥却并不明显。关键是没有给他们下达明确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形成了“有岗无责”的尴尬局面,在今后的技能人才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些高技能人才,聘任之初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年度进行业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享受相关待遇。通过严考核、硬兑现,使聘任到高技能岗位上的人员能上能下,保证岗位上的人员最优、最强,引导高技能人才自我加压、自我充电、自我超越。

二、引导兴趣,改变职工的学习观念

一是设计职业生涯。每个基层队可以针对每个职工的特点,帮助职工进行自我设计,使其明确自己职业的目标和成才的路径,找出实现职业目标的机会所在。结合职工当前实际的文化和技能素质水平,对职工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细分,鼓励职工分阶段逐步提升,循序渐进,增强职工立足岗位成才的信心。二是推行员工价值管理。根据技能水平高低划分出若干个等级,并相应制定出若干档次的岗位技能系数。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及岗位要求自报岗位档次,各基层队组成考核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技能考核,对职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水平进行验证,技能水平高的挂靠高档次技能等级,享受高档次岗位分配系数,技能水平低的则挂靠低档次技能等级,享受低档次岗位分配系数,把职工的价值落实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落实到相应的待遇上来。三是建立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可以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现场学习观摩,经常组织一些小组之间的对抗赛,学习小组根据培训需求,聘任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讲解。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艺术设计 培养 改革措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快速的发展促使了对建筑业等相关的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原来也只是专业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培养,但是其数量已经远远达不到国家发展的需要了,随后便有了理工类院校、农林类院校、经济类院校以及各地的民办的独立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

全国各院校在教学中如何能够有效的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如何采取的相关措施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能力来迎合市场需要,让更多的毕业生能都顺利参与艺术类市场的职业竞争,毕业生如何为毕业院校赢得用人单位的好口碑,诸多的现实都为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严峻的考验,尤其是三本类的独立院校,面对社会需求的压力,教与学的突出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对人才培养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对民办高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对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1、 形成具有独立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到艺术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和给内重点的几所大学比较,人文能力和综合能力稍显欠缺,多数的本科类院校主要以培养艺术类的研究人才和高级设计人才,针对这几点情况,我们应该进行人才市场调研,根绝用人单位需求、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及市场上急需或受欢迎的课程及时反馈到学校来进行课程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调整的同时还应及时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专业市场。

另外在课程中还可以加入实习或实训的课程,这是对专业课的后续教育,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的实训场地进行训练也可以选择在公司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之间的存在的问题。也能在学生学习上的有效性和自主性上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艺术专业的扩招,使得国内二本和三本类院校生源质量都有了明显下滑,对于这些绘画能力和文化课能力都差的学生了来说,光是增加课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如果将绘画基础课改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会好一些,如可以将素描、色彩课程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把另一门形态构成课程的立体构成部分改成与专业课结构和空间构成,这样学生既锻炼的基础能力,同时在学基础课的时候也能与专业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

3、 多样化的成绩评定方法

学生成绩评定的单一性,不能有效合理将学生的实际水平体现出来,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与成绩的评定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沿袭传统的考核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将成绩的考核方式多样化,因为传统模式只能体现学生最理论知识的把握,而忽略了其本身的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的实现由很多,如可将学生的设计作业以展览的方式展出,在评定的过程中可以听取学生自身的意见,最终成绩的评定可以有多名教师共同给出。在上学期间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对于在赛事中取得的各种成绩可以适当的加在专业课成绩中,也可以算作专业素养课中的学分。在竞赛中就算不能取得成绩,也可以以赛会友,在比的过程中查找自己的不足,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也会用人单位的欢迎。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独立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高素质、高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我们必须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其需求。

在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不断的结合独立院校的专业特点增加新的设计理念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地得到更新和拓展;在教学课上也可以将课堂带入施工工地中,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还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也可以将实际的工程作为学生的设计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摆脱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的困扰了,以上这些教学手段的改革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5、 有效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师资范围,将具有实际设计经验的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或客座教师,对学生的生产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参与指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提升本校教师的综合实力。

对于教师定期的组织年轻教师进行脱产或者半脱产的进修活动,进公司实习,参与各高校、各组织机构办的短期培训,也可以利用假期到各大设计院和设计公司进行实战训练,当教师利用这些途径获取了相关的实践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能贴近实际,能更好的吸引学生了。

教师要多方位的参加各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中不仅可以评定讲师,也可以在活得技能后评定“工程师”、“园艺师”“工艺美术设计师”等各种职称证书,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也是适应独立院校师资培养的一项需求。

二、 结语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形成具有独立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如何能将教学体系符合社会希需求,学生成绩评定的如何能多样性,如何培养多元性师资队伍等,这几者如何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讲师对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课题。

但只有重视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才能使本校的学生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学生毕业后才能收到用人企业的欢迎,也会为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骆萌:《探析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理论观察,2009(2)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艺术类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艺术设计是涉及文化、社会、科技、市场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有着更新的快速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并且其专业创作与各领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随着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基础与应用并重已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这就对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

艺术设计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它是新颖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虽然它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仍然要受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的制约,但是艺术设计学科在专业教学中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

艺术创作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创新,因此,艺术类专业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课知识以外,还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对其个性化的培养,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所表现的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因子,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就与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尤其是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使艺术设计学科跟一般学科相比,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

艺术专业学科特殊的教学培养特点要求我们在对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在共性里面强化个性,在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

许多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模糊,无法从中得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及特色,以致于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完成,所以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明确学生在经过培养后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素质标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是很多院校的通病,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理解及把握不整体、不系统,使学生对各课程之间以及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汇贯通产生困难,进而影响到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开发以及自主性研究、运筹能力的综合培养。

2.2 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方法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桥梁,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当前讲授式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一些院校的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实际案例的理解不深刻,并不能有效地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及判断与分析。

实践教学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从中得到提升。但是,有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以理论为重、实践为轻,缺乏实习基地和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引导,从而出现专业教学实践与市场对接机制不健全,使得市场文化品位无法通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得以提升。

3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措施

3.1 突出专业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基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应该由传统的“供给者本位”转换为“需求者本位”,不能仅从教育者的角度思考,还需要将受教育者的期望、偏好和需求考虑在内。人才培养目标要从“现在”着眼向“现在与未来”并重,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 (下转第50页)(上接第41页)

地方院校在进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对市场人才需求与本院校的办学特点进行统一考量,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并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一些工科院校在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工科类课程,例如:设计制图与透视、人机工程学等,不但可以体现出工科院校的特色,而且使学生更加理性化和综合化。

3.2 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

从课程类别上,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即通识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各大模块分别针对于学生的素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艺术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模块融合,学科交叉,建立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除此之外,完善学分制,将学分进行相应的压缩,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时间,以充分尊重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3.3 创建以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强调的是思维方式,实践强调的是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则必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外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加以强化。并且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例如:大广赛、金犊奖等,在这些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能力,使其做到了解自己、了解学科动向发展。

除了课外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各类设计大赛这些实践环节以外,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平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科研立项给予本科生一定的经费,为其提供科研条件及机会,使之较早地接触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SRTP是基于问题的课题探究式实践教学,能在最大程度上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引导,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为平台,构建出“做、研、学”互相融合的实践训练体系。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渠道和方式、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融资预算等多专业、多领域进行研究和学习的专业,具有注重实效性、专注应用性、开拓创新性等特点,是一项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战略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现有的经营模式、管理结构的研究和分析,找出阻碍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同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制定、员工岗位职能界定提供建设性意见,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并同时具备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我国经济并入世界经济轨道之后,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越加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在高等院校中专门设立工商管理专业,扩大工商管理专业收生规模、对工商管理人才就业提供“绿色通道”等方式以扩大国内工商管理人才规模,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推动国内工商管理人才体系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体系培养当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造成工商管理人才体系失衡,学生的理论能力超过实践能力等等。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式、师资队伍力量和实践操作等方面与现实发展状况不符,因而造成工商管理人才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进行运用。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的现象。据研究表明,78%的工商管理专业将课程设置的过于细化,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资管理专业等等,而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当是对与企业建设和发展有关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在专精某一部分或某一类专业的情况下,对其他属性的专业也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下为企业寻求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和优胜的竞争机会。偏离实际的课程设置,使得工商管理人才局限到单一的目标下,与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不符合,也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就业机会缩减了途径,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在进入市场后只能被动的选择单一工作岗位,而不是有效的掌握到主动性,成为就业的主宰。同时,课程设置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还对工商管理人才造成的很大问题是加深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误解。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一定年头,但是许多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力和制造力占据市场的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人才的认识并不多,认为工商管理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是处理行政类事务的,对企业的发展可有可无,现行的单一化课程设置方式使得工商管理人才在市场中选择企业和进行就业时更容易遇到阻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造成受教育者的学习程度受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并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国内的教育改革,但是,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处于基础水平。我国教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员,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并入过来的,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教师,因而,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呈正比的关系。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模式的采用、教学理念的引导等方面都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意见,因此也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程度造成一定限制。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差异性的原因就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对现有的工商管理发展掌握程度的不扎实,导致了人才进入市场后的偏差。

二、改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一)找准自我定位,寻求多元化发展

作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场所,教育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所在的院校首先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与社会不适应的问题。院校对自身性质进行认真分析和探究,找出所在的工商管理专业与自身文化元素、政治元素的共通点和差异性,如学校是以研究性质为主的,那么专业也应当偏向于研究化和理论化,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属于理论型的,专注于对影响和推动工商管理发展的知识和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学校是实践性为主的,那么专业也应当偏向于实战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的,能够进入到社会当中,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战略性意义的人才。当院校找准自己的定位之后,受教育者才能依据其定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性质的选择,从而解决了工商管理人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困惑,为其自身寻求到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二)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要为进入社会服务的,是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因此,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课程设置比重进行调整,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课程比例按照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受教育者个人意愿,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也不要放松对实践的掌握;其次,从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受教育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由被动吸收转为主动学习。

三、结论

日益严重的人才过剩与工商类管理人才奇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在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西方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为自我寻求多种就业体验机会和就业渠道,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发展中不断提升,符合社会和企业对自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人才培养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说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

一、培养应用型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社会关注、产业培育等各个方面相关,是一个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多方面的体系,并且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创新性人格为基础,创建创新型社会氛围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就高校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类型的特征订制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针对理工科教育,创新型人才可分为三类: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1]。应用型人才兼具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征,应首先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把握社会需求,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从历史上,人才培养目标历经多次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主[2],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划分为铸造、锻造、焊接等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也很明确;之后,技能型培养转变为大类培养,取消了类别划分,在“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单一瞄准具体专业方向来学习,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专业实践相比前者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学习深度也相应降低。在该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有宽的知识面,对未来的就业选择也更自由;另一方面又带来所学知识深度不够,动手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

当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总体的培养模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要是增加了通识教育和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这些举措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但培养应用型人才仍面临种种挑战,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虽然增加专业实践机会,但针对课程内容的大部分实践都是浅尝辄止,很难深入。对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大多数的专业实践,出于设备操作复杂性、课时压缩等的考虑,以及考核仍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参考,致使大多课程实践过程仍以参观为主,实践停留在表面。由于欠缺实践深度,对于专业知识的感悟和应用相对也较少,大部分学生停留在完成实践过程,而非从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与实践过程相对应的项目对接也较少,学生的创新活力没有充分释放。

2.技能培养缺少平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当有相对自由的技能培养平台,学生在创新想法的指引下应用技能解决问题。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来说,专业性质偏机械和金属材料学,但也与物理、化学、力学等学科关联,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适宜的平台,以加速学生创新想法和创新素质的提高。而当前由于学科间的壁垒导致现有的专业资源配置并不能灵活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养平台,学生可能有好的想法和设计,但缺少条件和资源去实现。

3.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向的思考。创新人才素质包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创新性人格。创新知识由专业知识的深厚广博为表征,创新能力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作为表征,创新性思维以思维深刻、敏捷和独创为表征,创新性人格包括了坚持、自信、批判、求知欲和想象力、好奇心和兴趣[3]。对于金属材料专业,需要做好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和认识,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一步使教学内容优化和改进,明确教学目标的定位等,加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二、培养应用型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总结起来作者认为,金属材料工程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既要强调“专”,又要强调“博”。“专”要求加深专业深度的学习和实践,“博”要求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给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这就要使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得更为灵活、专业性更强,应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改善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提供一些想法。

1.专业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参与度。在提高学生动手和参与度方面,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有些高校在本科二年级分配指导教师,给学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通信、电子等专业借助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让学生提升自己等等,这些都给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从项目中开发学生潜力,从实践中提升学生技能,无疑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在该过程中,应关注到专业特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项目对接一般是间接通过导师来牵引,导师应对学生特点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思考,并给予他们在分析和整理技术资料、处理数据方面的指导,启发学生将知识迁移,开展产业和市场调研,认知产业需求和关注,引导创新想法的产生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此外,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说,应更加关注专业实践方面的“专”,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实践活动集中于特定领域,如:焊接、压力加工等。本科教育时间有限,侧重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义更大,学习目标集中有助于挖掘他们思维的潜力,激发他们学习热情,让自己不仅“专”,而且“博”。校企联合是未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未来创新型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在工作中要能够开发新产品,解决工程问题,并整合产业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实战是关键要素之一。校企联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解决企业关心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项目咨询和开发、科学研究等形式,学校利用科研平台和学生资源,企业利用市场和经验,这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前,校企联合的方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资源配置链条,学生是否在企业中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还很难说,这种模式需要进一步细化,优化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分工,对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和创新环境。

2.平台建设应更加健全。随着网络技术等的发展,当前如创客等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已经较为成熟,而学校的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却相对滞后。一方面,学校内部存在学科壁垒,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多元化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平台,在项目和实践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开展跨学科实践,开放学科间的交流,并提供公开的学习指导平台。针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者认为应该把力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纳入到创新平台建设中,相应的软件使用和测试分析设备也需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开放程度,让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设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提升创新技能。另一方面,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带动则依靠企业和社会需求,加强更加面对面的交流无疑十分重要。可以在原有通识课基础上,让更多的产业精英和技术团队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让技术发展前沿和产业规划贴近学生,提升对创新目标建立和技术开发的理解。特别对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来讲,所涉及到的前沿产业和规划大多关系到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难题,邀请专业人士共同进行课改,有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接触到前沿的创新目标,根据创新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此外,学校的创新能力展示平台也很重要。创新平台不仅仅是达到功能上的完善,提供场地、经费、实验设备等,也应该作为激励手段,把创新动力发挥出来。当前,针对专业的创新创意竞赛也应该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在产品创意、加工工艺设计等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让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从小的创意创新激发对创新的乐趣,为今后更大的创新想法的产生提供基础。

3.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符合人才发展规律。当前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关键是做好对各专业人才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引导他们在专业创新方面发挥潜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侧重技能培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加大实践是开发人才潜力的途径;此外,创新型人才发展有其以兴趣为引导,从小创意到大创新的递进规律,我们所见到的很多“天才”,都经历了从小想法到大创新的过程,因而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开展不同层次的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另外,学生的专业学习要配以相应的创新人格,这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团队精神、坚持、努力、打破固有思维等都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同伴,才能共同将产业和事业做好。此外,要求在建立学生的学术规范、诚信度评价体系,以及促进学生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措施。

充分认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特点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律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基础。以学生兴趣为参考,更加明确地对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并以学生创新项目和创新目标为指引加深实践深度和知识扩展。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建立更加全面和合理的技能培养平台、企业实战平台、前沿领域和技术难题交流平台、创新动力平台等,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条件。此外,学校教育应做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展顶层设计,以创新规律引导教学和实践,培养具有良好创新人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