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无人机;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测量;土地综合整治监管
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据初步了解,目前全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达到l万多个,国家、省、市、县投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每年达到1000亿元[3,4]。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作为航空遥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刚刚从军用领域扩展到民用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低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系统,具有高机动性、低成本、小型化、专用化、快速、实时对地观测众多的优点,可弥补卫星遥感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影像获取周期长、影像分辨率不够等弊端,有望进一步拓展应用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各个环节[5,6,7]。本文立足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的技术特点,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际需求,就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一体化应用模式进行研究。
1 解决思路
按照项目的进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以分为选址、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和工程监管6个工作环节[1]。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作环节,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可以按照如下解决思路一体化应用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全过程[8,9,10]。
2 工程试验
2.1 实验区概况
为探索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一体化应用的可行性,按照图1中提出的解决思路,选取了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作为实验区。试验区内耕地分布集中、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30m,土地综合整治区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
2.2 试验过程
按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进程,整个试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用图测制阶段。
2011年10月,采用“两外两内”的技术路线应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获取了整治区内地面分辨率0.14米的航拍影像。在像控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空三加密,制作0.14米高分辨率正射影像(DOM)。在立体下采集35平方公里的1:2000地形图,并将内业采集的线划图叠加DOM作为外业调绘底图,按照边调绘边上图的流水化作业模式,完成了整个测区35平方公里1:2000DLG合格产品的生产,如期地移交规划设计部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设计。鉴于无人机姿态不是很稳,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对道路、沟渠的高程精度要求较高,为确保成图的精度,对区内道路、水沟等野外补充采集高程点。
(2)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测量阶段
2012年4月,在土地综合整治施工完毕后,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按照规划设计测量阶段航飞的技术参数,再次获取整治区相同分辨率的航摄影像,并成功地测制了35平方公里满足《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测量的要求》的1:2000地形图,制作了0.14米分辨率的DOM。
(3)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提取分析阶段
基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竣工测量两个不同时相的DOM,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在ERDAS Objective模块下分别设计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防护树木种植等工程量的自动化提取方案,应用于本项目中各项工程量的提取,并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自动化提取的结果进行了少量的人机交互处理,得到最终的工程量。将最终提取的结果按类别逐层输出为.shp格式,并利用特征信息转换功能,将每个类别的属性参数写入所输出矢量文件的属性表中,在Arcgis软件中进行工程量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分析
(1)测图效率分析
如表1所示,与传统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模式相比,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一体化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整治前期地形图测量和竣工图测量的效率。本文的方法缩短了成图的周期,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
(2)设计效果分析
由于DOM影像数据应用到了规划设计中,一改以往单纯地基于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的弊端,向设计人员直观地再现土地综合整治区的原貌,降低了设计人员读图需要的时间,促使项目的设计更加地合理、客观、科学,进而提高设计的质量。
(3)竣工成果分析
与传统全野外方式相比,采用本文的工作模式进行竣工测量,除了能提供竣工测量图外,还将提供清晰的正射影像,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竣工测量的成果,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后期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4)工程量提取精度分析
为验证工作量提取精度,在项目区内施工前后分别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测量、记录,提取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防护树木种植等工程量。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和采用无人机技术提取的工程量高度吻合,但采用无人机技术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传统方法,解决传统方法定位难、丈量难、记录难和分析难的问题。因此,应用无人机低空技术辅助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程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3 结语
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能够提高规划设计测量和竣工测量中的测图效率,能够提高设计的质量,降低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丰富竣工测量的成果;同时基于高分辨率的无人机影像能够快速提取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量,用于辅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监管,从而提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监管工作的水平,有效避免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重大损失,促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管工作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
[2]孟宪素,李少帅.遥感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复垦开发项目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实践[J].资源与产业,2009.4,11(2):66-70.
[3]高世昌,王长江.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工作回顾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 2009.8,11(4):51-54.
[4]刘晓丽,.3S 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管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2010,(11):147-148.
[5]韩霁昌,成生权,张红凯. 测绘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发挥作用[J].中国土地,2003,(7):39-41.
[6]李忠仁. 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C]. 重庆市测绘学会2005-2006年学术论文集,2006:447-449.
[7]汤江龙.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技术及应用[C].华东六省一市学术交流会,南昌,2007.6:105-109.
[8]郭云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遥感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8.1.
[9]吴云东,张强.立体测绘型双翼民用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6,V26(3) :161-164.
关键词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监管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42-01
土地整治项目是国家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其特点在于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好。通过治理,可使农村达到“田成方、树成林、路相通、渠配套、村规范、增耕地、增高产”。对于如何实施好项目以达到预期目标,笔者现结合实地走访思考如下。
1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联动机制,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
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大,投资强度高,为了达到规划设计合理,资金运用规范,首先政府应搭台制订规划设计方案,相关土地、水利、设计规划院等部门参与,共同协作,村级为主,大力做好宣传[1],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根据当地水纹特征、风俗习惯、村庄整治进行合理设计,设计专家要到实地勘测,听取群众和部门意见,反复论证,做出合理规划。笔者曾走访2009年实施的一个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区,该项目由于当初部分设计不合理,实施过程中反复修改,导致工期延误,资金浪费。
2 灵活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程序问题,做到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该土地整理项目区,建设规模1 554.9 hm2,项目投资规模2 839.82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83万元/hm2,涉及5个行政村。主要工程挖斗沟25 704 m3,农沟78 880 m3,涵洞157座,钢架桥16座,石拱桥48座,混泥土田间道31.15 km,生产路52.3 km,新建机井262眼,植树52 884株,大沟清淤5条。房屋拆除237间,108处,拆除面积5 159.38 m2,通过平坟、砍伐林地、废弃沟、塘的回填以及对堤坝平整、废弃路面平整等复垦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97 hm2。
以上数据显示,土地整治项目涉及的工程多,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程序进行,避免重复作业。一是要成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这就要求抽调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二是要入住项目区,对项目区各项工程内在联系充分研究把握好,指导好,时刻牢记指挥司令部的职责。三是建立工作联系人制度,定期编发信息简报、刊发各类新闻稿件,加强舆论宣传,及时沟通协调,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在当地电视台新闻黄金时段定时向全县播放土地复垦整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在政府网站开辟网上专题宣传栏;四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把握各工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堤坝整理与填沟填塘相结合、挖农沟、斗沟与填沟填塘相结合、路基用土就近与以上取走土源相结合等,这样可同时解决取土与用土的问题。在做招投标的预算中,衡量其中的厉害关系,可对以上所列工程进行自由组合,统一招投标,同时解决单一做某项工程存在的个性问题,减少重复作业。具体做法:首先,认真研究规划设计,做好业务指导。这就要求相关参加指导实施的专家充分了解规划设计情况,精心研究,实地调研,反复论证,拿出一整套的工程实施方案;其次,做到程序正确,避免重复作业。如根据计算好的土方量取堤坝土,清淤沟土,挖农沟斗沟的土,先就近填废弃沟塘,垫路基,然后修桥,修路,解决取土用土难及道路畅通的问题;平坟、废弃路平整、砍伐林地、房屋拆迁、打井、植树等工程都可同步进行。
3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整治至关重要的关口
由于该土地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时间在2006年,当时国家刚刚提出土地整理,正处于探索阶段,规划设计还没有涉及到新农村建设,虽然就工程来讲,实施后效果比较明显,但美中不足的是村庄建设没能彻底整治,散乱空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土地整治最终目的,由于该项目土地调整难、实施周期长,所以土地整治要与旧村改造紧密结合,彻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在规划设计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当地政府、村要重点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商业、文体等设施,充分发挥引导联动作用,调整好土地,广泛吸纳各部门、阶层资金[2]。可采取政府先建设,群众定期付款的方式等。同时,还要充分把握其他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的时间,以免影响整个项目区的验收。
4 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监管力度
一是认真研究制订项目建设监管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二是建立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抽调土地、农业综合、公安、规划设计等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有业务指导组、农民质量监督组、监理等组织。同时,建立重大示范项目,推进工作周例会、月通报、季考评、年总评及定期督查等,坚持联审联批制度,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三是明确项目责任分工。对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复垦整理、拆迁、服务均确定分包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更好地推动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2-3]。
5 强化资金监管和资金整合
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投入比较大,必须封闭运行,不能搞一个项目,倒一批干部。在资金运行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招投标的程序,单独核算,统一管理,以便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镇村要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整个项目涉及到的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自觉接受群众、纪检监察监督。招投标方面,在公告、报名登记资格预审、现场比选、公示、协议签订等环节加强监管。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农村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有效引导和整合涉农、产业结构调整、传统文化保护等相关方面的财政投入,充分引导当地农民自主自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持续,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规范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有效保障工程后期管护的资金需求[4]。
6 后续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该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在工程验收后,要进行有效地后期工程管理:一是当地县政府要成立土地整治项目管护领导小组,土地整治部门及时与该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签订项目工程管护责任书并附工程清单。二是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可层层签订工程管护责任书,明确到人。三是聘请农民工全程监控,对存在的问题直接上报土地整治项目管护领导小组。四是县政府专门建立土地整治工程管护账户,对已验收工程项目定期督查管护情况,根据需要及时拨付管护资金,确保工程项目完好无损,真正做到让群众参与项目的设计、决策、实施、监管、验收、管护,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5]。
7 参考文献
[1] 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4,19-23.
[2] 刘俊,周旋,蒋艺.农民联户实施土地整治模式研究——以垫江县白家乡湖滨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416-418.
[3] 王瑗玲,李占军,张建国,等.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2008(5):49-52.
关键词:土地整治 新农村建设 作用 问题
1.土地整治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作用重大
1.1为了使农村生产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生产发展”得到实现,土地整治是最有效的方法:第一、对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不仅能够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还能够使耕地质量得到提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第二、土地能够在产权调整后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中,从而有利于改进生产方式、推广农业技术,保证集约生产效益的发挥;第三、人们对饮食调整的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农业的过程中而得到满足;第四、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经营规模、农产品区域布局等通过土地整治而得到了改善、扩大和优化,从而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
1.2在挖掘农村生产潜力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实现“生活宽裕”方面,土地整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田、水、路、林、村、山、坟”七位一体是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方式,在封山育林、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合并田块、植树造林、拆村并点、集中墓葬等措施的帮助下,土地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在使耕地面积扩大的同时使非农业建设用地面积间接地减少了,最重要的是使耕地质量及种植条件得到了改善;第二、高价值、好效益、特色化、规模大的产品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的同时使农业增长方式得到了转变,而且还使农业效益得到了增加。第三、使农业技术得以推广,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得以建立,从而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得以促进。
1.3适度集中农业用地,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
分散的农业生产、较短的有效生产时间是我国农业的显著特点,因而,没到农闲季节村民便无所事事。如宁远县柏家坪的王家冲土地开发项目,通过土地开发,新增耕地500亩,与湖南敬和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全部种植金银花,目前该公司需常年招集工人100余人种植,管理、采摘等。
1.4搞好挖潜。充分挖掘农村非农用地潜力,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通过硬化村内道路、改建污水沟、厕所、修建沼气池集中收集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使用沼气等新型能源,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可为实现“村容整洁”提供保障,使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提高。
目前,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点的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人均占地面积严重超标,查处难度大;农村居民用地具有分散性,在建筑方面具有零乱性,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并且容积率,土地利用率低;宅基地使用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土地的粗放利用严重的存在于农村居民点中,建设外延粗放扩张,普遍存在“空心村”的现象;污水多,畜粪遍地,落后的基础设施,居住生活环境差。
2.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2.1.1部分乡镇对待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差
土地开发整治工作是一项有利于我国提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实事工程,同时又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土地开发整治就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原则,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经营水平,使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土地整治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7]。部分区县、乡镇党政领导和干部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认为土地整治项目是招投标项目,也不需要农民投工投劳,干好、干坏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其无关,对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的社会问题上配合积极性不高。
2.1.2协调难
因土地开发整治按规划设计,需要占用一部分土地用于机耕道及沟渠建设,由于土地承包到户,村组集体经济缺乏,若补偿或调整未达到村民要求,会导致部分村民对此产生抵触情绪,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农民向项目施工队要占地补偿费等,但这不属于项目规划范围解决的事,村民达不到目的就阻挠施工,甚至破坏项目工程,对项目工程施工有较大影响。
2.1.3缺乏统一规划
土地开发整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治规划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尚无全国的统一规划,这样就难以从大局、全局来计划和安排部署土地整治的各项工作。
2.1.4规划设计的实用性差
从目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看,普遍存在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脱钩的情况,一些规划设计方案为了达到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的目的,不顾当地实际情况,把道路、沟渠规划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改变了原来自然形成的合理的布局,加大了投资成本,同时按照标准田块统一规划,打破了原来农地的布局及灌溉、排水方式,造成项目实施困难,有的甚至实施不了,导致被迫中途停工,修改方案。
2.1.5后期管护不到位
体现在土地开发项目上,就是应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实施土地开发整治是手段,增加农民收入才是真正的目的。目前,项目投资预算中没有后期管护资金,业主单位的后期管护制度执行上存在困难,单靠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及村组管护,力量有限,难以到达“整治一片、保护一片、显效一片”的目标。更有的项目由于种值措施不到位,导致项目一验收就荒芜。
2.1.6技术力量薄弱
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实现土地开发整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力打造优良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是实施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分测量队伍、设计队伍、施工队伍、监理队伍、管理队伍缺乏土地整治工作要求的技术能力,不能满足土地整治的技术要求,甚至存在施工队伍通过非法挂靠和承接项目现象,这就存在自己没有施工技术力量,不懂项目管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又不能协调与当地的关系,工程质量无法保证,造成工程纠纷不断,工程进度缓慢等,给项目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离不开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管理单位,若这些部门专业技能低,工程质量就很难保证。
2.2解决的措施
2.2.1认真落实各项制度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3〕122号),《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要求,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及公告制“五项制度”的具体要求,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为规范项目实施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五项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好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的相关制度,主要有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变更制度、工程验收办法、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甲方代表工作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工程奖罚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实施,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
2.2.2规范设计工作。
目前规划设计工作的规范性不够,设计单位的设计工程中很多具体项目的标准与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有差距,如沟渠、道路铺砂标准、砂浆等问题,没有统一具体规范,这需项目承担单位应在测量单位、设计单位进入项目区之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以使项目规划设计更符合实际实施要求。
2.2.3加强技术力量。
加强技术力量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从土地整治前期工作入手,在测量单位、设计单位进入拟定项目区时,选派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测量、设计工作,向测量单位、设计单位说明当地具体情况及技术要求;二是在项目招标时,设置相关条件,保证有实力、懂专业的企业参加竞标;三是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管理,同时要保证懂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管理。
2.2.4进一步加强后期管护工作
为确保竣工项目长期、稳定、有效发挥效益,巩固土地开发整治成果,在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整治中心要会同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按照经批准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公平、合理地分配土地权益,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权利,将土地和有关设施移交给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同时整理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项目基础设施后期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职责。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与所在地的村集体、村集体与村民小组或承包人逐层签订承包合同,落实好种植措施,做到“谁使用,谁管理,谁受益”,形成专业管护与群众管护相结合、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整治一片、保护一片、显效一片”,土地开发整治成果由农民共享,有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3.新农村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前景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在众多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中,土地整治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建设村镇的过程中,应该以综合协调、有机整合、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扶持共同推动完成代替单纯的抓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土地整治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仍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新时期的土地整治不仅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要积极开拓新的整治模式和管理方法,以适应各种新问题。未来的土地整治工作将会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操作方式、管理人才和新的科学技术上,更体现在参与土地整治的主体构成上,企业及私有资本的加入为土地整治增添了新的活力,变政府指挥为政府引导,农民服从为农民参与,在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改变土地整治完全由政府计划、拨款、操作的旧模式,动员社会各个层次的力量,为土地整治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真正使农村村民感受到土地整治带来的实效,这样,土地整治才能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利根.土地法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5-17.
[2]钱铭.21世纪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7.
[3]高向军.土地整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5-48.
[4]国土资源部.2320个土地开发整治项目效益显现[EB/OL].(2007-07-17)[2009-05-25]http://省略/gzbt/2007-07/17/content_686982.htm.
[5]樊志全.土地确权理论与制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45-160
关键词:农地整治;三维可视化;Skyline;3ds Max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61
引言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应用、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活动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1]。土地整治是区域规划的重要一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的、直观的进行土地整治,确定最佳合理的整治方案,是摆在土地整治工作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2]。传统的土地整治项目中大多采用CAD软件在二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上来进行规划设计,但由于二维平面规划设计的不直观,使得规划设计时受设计者的主观性影响较大。同时,基于CAD的规划设计成果单一,并且专业性强,非专业人员在无专业人员指导下很难看懂。因此,在规划设计、成果展示方面应突破二维平面设计,体现出田、水、路、林、村等地理信息的空间特性,实现规划成果的三维立体化、直观化,使得规划成果让非专业人员也能轻易看懂。
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将GIS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引入到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3-9],m然在成果展示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土地整治三维场景效果表现一般以及场景细节展示不够,无法完全体现出三维GIS能够真实表现现实世界的优势。本文从这点出发,力求在土地整治规划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整治前后的三维地表景观进行真实表达,使土地整治变得科学化、直观化,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起到重要辅助作用,从而提高土地整理规划的效率。
1 前期准备
1.1 农地整治规划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包括土地平整工程规划、田间道路工程规划、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和其他工程规划。农地整治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对田、水、沟、渠、路、林、村等土地上各大要素的进行统一安排,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1.2 技术路线
通过地形图提取高程点构建整治区地形模型,在地形上叠加高分辨率影像纹理,对地形模型进行编辑表现出真实水田、道路、沟渠等现状地貌特征,并嵌入其他三维地物模型,对场景进行组织整合,完成农村真实三维农田景观的构建与展现。根据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数据,在现状场景的基础完成农地整治规划的三维地表景观,表现出道路、条田、水平梯地、坡式梯地、单体工程等工程的整治效果,实现规划前后农村土地整治景观的可视化。
1.3 数据处理及平台选取
1.3.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收集到试验区 1:500地形图及在地形图上进行的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图以及0.26m的Google最新影像。
对地形图进行高程点、现状道路等数据的提取,根据需要通过ArcMap完成数据格式转换、坐标投影变换和影像配准处理等操作。建立地形之前,在ArcMap中对地形图中的高程点数值进行检查,对有异常的高程点进行处理。异常情况包括高程点为0以及该点高程值和周围相差很大等。
1.3.2 平台选取
操作平台是建立三维可视化的基础。本文选取ArcGIS作为基础数据处理平台,选取3ds Max作为场景构建的基础平台以及选取Skyline作为三维场景的展示平台。ArcGIS主要用于基础数据的处理、地形模型构建及输出。3ds Max作为功能强大的建模、动画制作软件,主要用于对地形模型进行编辑以表现出真实水田、道路、沟渠等农田景观特征。skyline主要用于构建地形数据库、农地规划前后三维场景的展示、功能应用、场景出图、、打包及共享等。
2 地物三维可视化的表达
2.1 农地整治现状三维场景的构建
2.1.1 地形不规则三角网
不规则三角网 (TIN) 以数字方式来表示表面形态,是基于矢量的数字地理数据的一种形式,通过将一系列折点采用某种插值方法组成三角形来构建,通常采用 Delaunay 三角测量法。离散多点是 TIN 中的主要输入要素,它们将作为 TIN 网中的结点,由它们来决定表面的总体形状。在表面变化程度较大的区域使用较多的离散点来模拟,而在表面变化程度较小的区域使用较少的离散点来模拟,这样可以对非均匀表面进行有效建模。TIN 通常用于较小区域的高精度表面建模。本文利用ArcMap中的 3D Analyst 工具箱对高程点内插生成试验区的TIN文件。
2.1.2 影像纹理映射
地形表面模型生成后,在ArcScene中叠加Google影像可以浏览地形表面形态,了解地势高低起伏情况。将场景导出为.wrl的3D数据格式并导入3ds Max中,将影像以贴图的形式映射在地形模型之上,构建出初步的土地整治现状场景,可以观察当前土地利用分布情况,便于从整体上对区域进行规划布局。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准脱贫;基础设施:国土资源;农民增收:经济增长
土地整治是中国重要的政策工具。如何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各地国土部门要在做好保发展保红线保权益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好行业的优势,做好土地整治项目与精准扶贫工作精准对接,利用土地整治项目涉农投资的平台,争取更多的土地整治项目大力支持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积极申报土地整理项目,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增加土地整理项目储备,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力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一、农村土地整治作用与现状
项目有效对接,光山县土地整理中心依托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支持光山县精准扶贫工作。信阳市土地整理中心指导下先后选取了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赵湾村,马畈镇中寨村等6个乡镇7个行政村作为光山县土地部门首批精准扶贫点,以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土地整治效益凸显。实施土地整治项目72个,总投资3062.03万元,总规模1412.79公顷,推动扶贫工作的进展及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等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交通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广开脱贫致富门路。
(一)耕地质量及其数量明显提升
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全县新项目区平整田块72.34公顷,动土33.85万立方米,整修坑塘106口,提灌站1座,渠道6065m,管(板)涵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等工程建设98座。整理后的土地,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和配套农业设施齐全,为农民土地流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方便,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落实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报告显示,耕地质量较整治前提高。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水泥田间路和排水灌溉工程的实施,使农民耕作更加便利,排涝抗旱得到有效保障。据统计,自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以来,光山县寨河等两个乡镇土地整治项目,吸收投资建设资金10438.91万元,帮扶农村贫困致富。项目区涉及寨河镇东林村、罗湖村、谢小寨村、段寨村、杜岗村、陈兴寨村,十里镇姚寨村、代楼村、徐寺村、李堰湾村、吴明村、高大店村、王岗村共13个行政村,项目建设规模5283.12公顷,项目区计划整修坑塘280口,提灌站5座,渠道34736m,农门627座,生产桥53座,涵管1022座,变压器2座,架设高压线406m,田间主道58023m,田间次道152816m,植树72792株。通过村庄整治,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变。
(三)项目区内农民受益立竿见影
在项目实施中,当地群众与施工单位从事劳务合作,农民工工资并且受当地政府保护,项目区内的农民踊跃加入到工程建设之中,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实施后。由于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等级的提高,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条件。据统计,全县以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带动的土地整治面积占全部整治面积的比例达60%以上。
二、土地整治工作的矛盾与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加大农村设施建设。在项目资金、扶贫产业、道路规划与山坪塘修建的问题上,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立足长远。然而,从近几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下列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融资渠道不畅,主体发育不足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金融政策限制用流转的土地及临时建筑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导致部分经营大户后续资金难以保证,持续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缺乏扶持措施。政府尚未出台具体的奖励帮扶政策,使很多流转大户在经营中遇到无力解决的实际问题而难以为继。三是保障环境较差。当流转大户效益好时,存在一定的干预流转大户经营现象。
(二)土地整治规划统领作用不优
从光山县土地整理调研情况看,城郊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乡镇(办)土地流转速度较快,而山区丘陵地区、土地分散贫瘠、农田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耕地流转较慢,大规模流转仅是刚刚破题,甚至少人问津。国土部门虽然编制了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其现实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指导项目选址和设计的要求,受项目投资主体的制约,规划的统领作用发挥不够,所实施的项目与规划项目脱节。
(三)规划设计文件指导作用不佳
规划设计文件应该是项目实施的纲领性文件,由于规划设计单位盲目地追求美观,没有结合现场实际,充分考虑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户的生活习惯,放弃了原有生产路,改变了自然形成的合理布局和田块的分配方式,不仅影响了农户的出行和引起矛盾纠纷的发生,而且导致工程变更频发。调查显示,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多数是农户之间以口头形式约定的自发流转,有流转合同的仅占8.2%,存在引发矛盾纠纷的隐患。
(四)项目区群众参与作用不到住
群众参与本可以使项目在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更趋合理,事实上受项目规划周期、测绘程序倒置、设计人员素养等方面的影响,群众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仅为形式和过场,不仅没有走访座谈,连相关的信息公开就没有做到位,群众的真实意图根本没有体现在设计之中。少数农民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或对政策理解不透,心存顾虑不愿签订长期流转合同。
三、土地整治助推精准脱贫策略
加快土地流转,助推精准脱贫。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各地依法、规范、有序推进。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面积逐年增加、流转规模逐步扩大、流转主体日益多元、产业发展更加多样的良好态势。鉴于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整合各项政策资金
土地整治助力脱贫的主要形式,围绕“投资拉动脱贫”工作,加大农业农村设施建设。以农村扶贫开发为主导,政府部门要总揽全局,整合发改、国土资源、财政、水利、农业、交运、烟草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各部门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总体规划,不得片面地追求美观,切实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合效应,真正实现项目助推精准脱贫的目标。
(二)坚持科学选址,打造搬迁脱贫基地
在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过程中,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推进”的原则,项目选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村级发展规划有机结合,针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粗放、布局散乱的现象和高山孤寡老人留守的现状,通过集中规划新建居民小区,将原有房屋拆除进行整治,研究制定合理补偿政策。针对抛荒地、荒草地、没有发挥效益的柑橘场、茶场,要集中连片开发,宜果则果,宜叶则叶,宜发展新型农业则发展新型农业,尽可能地对分散居住和无发展动力的贫困户实施整体搬迁脱贫。要谨防新开发的土地整治项目成为新的抛荒地或低产田,明确耕地保护责任,引入市场机制,认真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三)坚持群众参与,促使各方履职尽责
土地整治项目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群众。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要教育引导群众支持项目推进,从长远利益出发,大家的事情大家齐心办。同时要加大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让群众参与过程管理,把群众的意愿体现在设计理念之中,确保工程质量。从项目的立项选址到竣工验收,必须坚持群众参与,落实主体责任,确保项目投资效益。
(四)坚持责任追究,着力建设满意工程
在项目实施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操作模式,统一考核体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让土地整治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阳光下运行。凡是在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中出现任伺违规违纪行为,以及因放松监管,造成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的失职读职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查处,绝不姑息迁就。该处理的处理,该移交的移交,切实将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打造成人民称心、政府放心、助推脱贫的千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