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工艺酿酒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您或者您的家人喝酒不?
您当地有没有人卖传统散装酒?
您所在的县或者省内有没有人做传统酒?
中国96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有没有人做传统酒?
答案只有一个字:有!
酿酒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那些传统做酒的到底赚不赚钱?肯定赚!不然何以存在几千年?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本机械在吸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研发了新工艺酿酒技术。该技术不但简化了酿酒工序,使操作更简单,真正地省时、省力、省燃料;还提高了20%-40%的出酒率,降低了近1/3的酿酒成本;更是大大提高了白酒的质量……新工艺酿酒技术正以其不可抵挡的优势影响着中国的酿酒行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新工艺酿酒技术,越来越多的人投资了新工艺酿酒项目!
新工艺酿酒技术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它究竟凭什么赚钱?又凭什么可以稳赚不输?下面我们仅从工艺上和产量上就传统酿酒与新工艺酿酒稍稍进行对比,您就会一目了然了。
从以上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以100斤粮食计算,传统酿酒与新工艺酿酒所使用的粮食和水是一样的,传统酿酒需要酒曲3元、燃料费30元、人工费用20元,合计53元;新工艺酿酒需要酒曲15元、燃料费15元、人工费用5元,合计35元。通过对比可知在工艺上新工艺酿酒技术要比传统酿酒节省53-35=18元,即每做100斤粮食的酒就可以少花18元的成本。如果每天都做100斤粮食的酒,那一个月就可节省18元/天×30天=540元,一年则是540元/月×12月=6480元。
产量对比:
由于新工艺酿酒技术采用的是一本机械十数年来精心研发的高产优质酒曲,能使粮食中的淀粉充分地进行糖化和酯化,大大改善了粮食的发酵成效,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白酒的出酒率。又加上一本机械近十年来不断改进的酿酒设备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冷却性,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白酒在生产过程中的挥发,从而保证了白酒较高的出酒率。正所谓:“丰产靠酒曲,丰收靠设备”。
据权威部门统计,一本机械的新工艺酿酒技术能比传统酿酒工艺高出20%-40%的出酒率,即每100斤粮食产50度的白酒,新工艺酿酒技术能比传统工艺多出20-40斤酒。就以最少的20斤计算,50度的白酒最低价2.5元,即可得2.5元/斤×20斤=50元。假如每天仅作100斤粮食的酒,一个月就可多得50元/天×30天=1500元,一年就是1500元/月×12月=18000元。
相比传统酿酒,新工艺酿酒技术光在工艺上和产量上一年至少可以多收获6480元+18000元=24480元!十年最少都有24万元!
每年2.4万元差不多是一个打工仔一年的全部收入,足足够一个6口之家一年的口粮!足够两个大学生一年的所有开销……
这还只是新工艺酿酒技术光在工艺上和产量上所带来的独特优势,何况一本机械的新工艺酿酒技术还拥有质量、销量、辅料和养猪等众多的优势,当然能让人们稳赚不输!
当做酒做了近三十年的孙大爷掐指算利润时,他不禁感慨:三十年,每年两万四,一共就是七八十万啊!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钱!竟然都白白地流向大海了!
这么庞大的数字,可能很多做酒的人都不曾注意过。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才受穷”!就算传统做酒一分钱不赚,只要使用新工艺酿酒技术,光凭着工艺上和产量上的这两点优势,就可以每年带来2.4万元的利润,难道我们回家做酒还不能轻易地打败其他的传统竞争对手?!
难题一:黄酒没有找到卖点
《食品商》:在啤酒和红酒的冲击下,黄酒的地位非常尴尬。虽然经过了这几年的振兴行动,似乎已有起色,但今年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福建老酒:黄酒的卖点没有找到。黄酒是我国传统的酒精饮料,特别是在福建地区,福建老酒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比如祭祖、婚丧嫁娶、修房动土、产妇保养、佐餐料酒、老人养生等,都离不开福建老酒。但是,这仅仅是一种传统,还不能上升到与白酒、红酒、啤酒一样的消费层面,并且本来就已经狭窄的消费群体正在萎缩。我是说坚守黄酒传统的消费群体正在缩小,而新的消费群还没有培养起来,因为我们不知道该用什么理由来告诉他们。为了健康?还是为了买醉?为了交友还是为了商务?为了传统还是为了文化?几乎每一个理由都缺乏说服力。
《食品商》:我们看到一些企业正在努力寻找这样的卖点,花了很多钱做广告,表面的浮华泡沫消失之后,留下的是不是一地鸡毛?
福建老酒:我很赞赏这些企业为黄酒行业付出的努力,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都希望黄酒能够复兴。可以说,所有企业的努力都是在寻找黄酒的卖点,但至今没找到。所以黄酒市场暂时的低迷甚至更长的低迷,都是可以理解的。
难题二:黄酒工艺无法适应规模化运作需求
《食品商》:作为传统饮品,按理说应该与经济的发展共同成长,但是发展黄酒的声音也仅仅在近几年才听到,以前黄酒企业在干什么?
福建老酒:工艺没有改变,传统的酿造工艺无法适应规模化市场运作的需求。
这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大家都在努力探寻这个路子。相比红酒和啤酒,黄酒的出酒周期很长,占用资金很大,一般企业无法承担这样的压力。福建老酒虽说是百年老字号,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信赖而根植于日常生活,凭借的全是传统工艺。它选用上等糯米、福建特有的古田红曲和60多味名贵中药调制的药白曲为糖化发酵剂,每年利用天然气候,低温长时间发酵,冬酿春成,酒液经3-5年或更长时间自然陈酿、生香,既具有典型红曲黄酒的芳香气味和自然形成的红褐色酒体,又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香味剂成分,被民间赞誉为“开坛香万里,洗瓮醉千家”。但是,酿造过程的自然和全人工操作,以及巨大的藏酿酒窖和数量庞大的容器,非一般小企业或家庭作坊所能承担得起的,所以,多年来,黄酒企业很少有能力操作规模化市场,即使有企业操作了,传统工艺也很难跟得上市场需求。
《食品商》:作为福建黄酒的龙头企业,你们怎样突破工艺局限,使福建老酒走向全国的?
福建老酒:担当行业道义,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义不容辞。在工艺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上,我们一直在探讨。福建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导福建黄酒产业工艺进步,同时还要求我们整合这方面的资源,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集合众多企业,形成合力,开拓福建黄酒产业的全国市场。
目前我们在保持传统工艺和口感、坚决照顾喜欢传统工艺产品的消费者的同时,正按照市场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扩大消费群体,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难题三:工艺门槛太低,品牌溢价能力薄弱
《食品商》:黄酒的传统性表现在很多地方家家户户都可以酿造,说明它是大众化产品,但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很多黄酒卖价动不动就成千上万,不少企业产品定位在高端上,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福建老酒:家家都会酿酒,虽然是黄酒的一种传统,但是也表明了黄酒酿造工艺的简单和低下,门槛很低,所以出现了众多的家庭作坊。正因为它的传统和普及,造成了黄酒产品的溢价能力非常薄弱,产品价格卖不起来,利润率很低,这也是黄酒产业缺乏规模实力企业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古越龙山、会稽山等为首的企业不断尝试通过年份酒、概念酒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档次,但如果一个产品远远偏离了其价值,就会伤害消费者的感情。目前出现的很多高端黄酒无疑是对白酒、葡萄酒概念炒作的一种跟风,对行业是有害而无益的。
《食品商》:那么怎样提高黄酒的利润呢?福建老酒是如何做的?
福建老酒:当然首先要卖得起价,才有利润,有了规模才有利润。但是价格不能高得离谱而超越了其内在的价值。福建老酒由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只能定位在适合大众消费的低价位上,一瓶老酒几块钱,家家户户必备,或做料酒,或日常饮用,老百姓承受得起,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而成为传统。我们也开发了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务、礼品用酒,比如闽越江山系列,目前最高的价格只有8年陈酿的168元,从文化、历史、工艺和包装等方面赋予了酒内在的价值,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所以非常受欢迎。我们也有40、50年的窖藏酒,但是不会去盲目开发,因为量不大。我们不会做假年份,不会以此为借口让福建老酒名不副实。我们还开发了适应市场新潮口感的清爽型产品,但也不会虚高价格。
难题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难以取舍
《食品商》:传统饮品市场却大兴口感创新、消费创新之风,比如清爽型的、低度型的黄酒;比如在酒里面加上其他东西,使江浙一带的黄酒企业在上海掀起了黄酒消费热潮,这似乎让黄酒企业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希望。
雕酒和黄酒各有好处。
1、雕酒。雕酒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太雕酒是绍兴咸亨酒店注册专利的传统黄酒,按传统工艺酿造,经八年以上陈年储藏,按最佳比例勾兑,酒质醇厚,香气浓郁,品种独特,回味无穷。绍兴黄酒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蒸馏白酒不具备的增加营养和调节营养的双向功能。
2、黄酒。黄酒是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其中以浙江绍兴黄酒为代表的麦曲稻米酒是黄酒历史最悠久
(来源:文章屋网 )
与大时代共同成长
蒋英丽是土生土长的四川古蔺县二郎镇人,去过那里的人都知道,大山深处,赤水河边的小城市盛产美酒,当地的孩子去酒厂上班是当然的选择,所以,17岁她就进了酒厂。郎酒虽名声在外,当年还是完全遵照传统工艺在酿造,所谓“品酒师”的行当,也属于刚刚起步,过去是并没有这一专门人才的。
和她同时进厂的同学们各自有不同的岗位,有的担任行政,有的穿起白大褂当了化验员,这些行当都有他们的热闹和好处,相比之下,每天学习尝酒的蒋英丽的工作显得枯燥乏味。“我是被挑选出来的,大概老师傅觉得我比较安静,性格中固有的因素。”没想到,这种静,多年后成就了一位酿酒行业的大师。
酿酒行当的严酷性也在这里:再聪明的人,包括感官体验再敏感的人,没有漫长的时间的积累,也还是学不出来,只有不断品尝,不断建立自己的系统,才可能有所成就。不过入门的感觉很好。“感觉像是有一个宝库在自己眼前慢慢打开了。”那种感觉是发自内心的,觉得酒的世界神秘而丰富,微妙之处更是难以言说。
而一个优秀的品酒师,必须具备在酒中捕捉细微差异的能力,一口下去,能马上判断出来水是什么水,植物是什么植物,包括储藏的空间是什么状态,这在当年品酒行业刚刚起步的阶段,没有具体要求,蒋英丽完全跟随着师傅杨大金摸索,从传统酿造相对模糊的状态里理出一条清晰化的品酒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当年各个优秀的酒厂都在不约而同做的事情。
就拿水来说,要品尝出酒的差别,必须要品尝出水的差别。蒋英丽会经常品尝赤水河的水,哪怕是上游洪水暴涨,水中泥沙俱下的季节也不例外,那些小变化都要靠自己的身体来分辨;除了河水,还要尝试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和自来水等各种水,只有一一分别清晰,才能把自己变成更好的“仪器”。正因为有蒋英丽为代表的郎酒酿酒团队这种精密仪器式的品质管控,所以郎酒才坚持高成本采用深山矿泉水作为酿酒用水,这成就了郎酒在国内唯一采用深山矿泉酿酒的佳话。这种对液体细微辨别的玄妙,在常人看来犹如天书,经过学习之后,在她脑子里逐渐一清二楚。
了解中国白酒行业的人都知道,中国白酒行业出现酒体设计非常之晚,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四川白酒行业的酿造大师们学会了用不同批次的酒互相调配,让酒更饱满,香味更醇厚,而一位优秀的酒体设计师,必须保证自己品牌的酒能保持独特的风味,性格鲜明,让顾客一喝就能分辨出来。而蒋英丽,也在这种要求下,把自己由最早的品酒大师蜕变成为勾酒大师。
“多种信息,多种风格的酒,要传递给人一致性,靠得就是酒体设计。"那几年是蒋英丽快速成长的年代,一切都是新的,时代和人共同成长。"总觉得自己学习得还不够。”
郎酒和茅台与别的酒不一样,因为酱香酒的独特的储存状况,所以,他们两家还发明了盘勾技术,就是新酒在一段时间储存后就将之和别的酒混合后再行储存,这样一来,风味会完全不同。相比起一般的勾酒,盘勾要求的技术难度更高:必须明白尚未成熟的酒的特性,必须能预测出勾好的酒未来的特性,也必须保证自己的勾酒技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个不是比喻,是真的时间考验五年后要拿出来见分晓,看自己当年勾酒比例是否完美。
这种创新的工艺,蒋英丽谈起来却很轻巧:“一切技术,到了最后最神秘的地方,其实完全来自于设计者自身,自我强大,则判断能力变强。”一个女性自我强大起来的过程听着很简单,背后却有许多艰难困苦。
不过,辛苦的回报是巨大的。酱香红花郎酒和兼香新郎酒获得赞誉无数。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评价说:“郎酒一直保持很高的质量,53°红花郎酒入口醇厚柔绵,不仅没有高度酒的辛辣味,还有着其他酒没有的回甜感,非常难得。38°新郎酒酒体丰满,浓酱和谐、回味悠长、兼香风格突出。”著名白酒专家高景炎评价新郎酒“具有香不艳、甜不腻、净不寡的特点,非常难得。”
与前辈大师们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酿酒行业老一辈师傅们多是从实践中得出心得,很少上升到理论层面,蒋英丽却不同,默默地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在杨大金的教导下,和酱香技术人员一起,对酒的酿造和贮存探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多篇论文,先后在《酿酒科技》、《酿酒》等国家白酒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酱香专用调味酒的生产及在浓香型白酒中的调味作用》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此后,蒋英丽陆续被聘任为国家级白酒特邀评酒委员、国家白酒评委,逐渐具备行内影响力。
一个酿酒女大师的诞生
酱香型酒之所以这些年销量稳步上升,并非仅靠名气,更多的是类似蒋英丽这批优秀品酒师的努力。
上世纪70年代郎酒用后来著名的天宝洞、地宝洞来储酒,那时的蒋英丽刚工作不久,没几年,洞里面开始长出黑色的酒菌,看上去很脏,可用手一摸,什么都没有,像烟雾一样散去。一开始,酒厂的人很紧张,总是将之清理掉,最后经过酒体对比发现,这种酒菌和好酒是共生的,反过来还会促进酒分子的聚合和酒的醇化程度,这些都是他们在摸索中慢慢掌握的。无数细节的累积,使蒋英丽开始逐渐掌握独到技术,成为酒体设计的中心力量。
目前郎酒酒体设计中心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代的黄金传承格局,郎酒集团总工程师杨大金是蒋英丽的师傅,他主持研究、勾调成功的39度酱香型郎酒,获得中国名酒称号,并被定为中国酱香型低度酒品鉴标准。蒋英丽带出的徒弟沈毅,以26岁的年龄所创造的最年轻的国家资格评委纪录,迄今无人打破。沈毅还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蒙上眼睛分毫不差的品尝出了香型不同的10种酒,朱军和霍尔金娜给他颁发了"挑战英雄"奖。蒋英丽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坚代表,带领酒体设计团队不断进取,使红花郎酒体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个新时代的酿造者,不能是只会造酒的老工匠,必须掌握全局。传统的盲品喝酒辨味相比之下显得简单化了。蒋英丽却说自己很喜欢这种变化:强迫自己去学习,去掌握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差异,还强迫自己去全国各地寻找别家白酒行业的优点和缺点,这些都使她迅速成长。酿酒大师并不是天生的,是慢慢靠细节堆积起来的,这种细节的学习,开始可能痛苦,一旦掌握之后,只有愉悦,这个道理,是她早年在天宝洞的酒菌里领悟出来的:学习是一种巨大的财富。
“我有个特点,一点没弄清楚,我会持续下去不放弃。比如一种酒我要是有一丝不明白,我就会一直品尝,直到弄明白再说。”
这种特点,使她能够在历次的品酒竞争中不落下风。“行业要求越来越复杂,比如说光是浓香型的白酒,要能喝出产地的区别,哪个是河南的,哪个是江苏的,各个样本心里要有数。”曾经听一位品酒者介绍过,酿酒大师头脑里得有个信息库,能够储存几百几千个样本,喝到一种酒的时候,要立刻拿自己脑海里的样本去对照。“白酒12种香型,每个香型又有很多种代表,而每个代表中,都有不同年份、不同环境和不同工艺酿造的酒,这些我都要在品尝中尝出来。”
这简直是个超级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蒋英丽甚至能分辨出来某种酒是不是用传统工艺酿造,或者是用半传统半新工艺酿造出来的。人毕竟不是机器,如何做到?“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比感性更重要。在品尝的时候,抛弃一切杂念,静下来,保持自己最优秀的状态,只有用心去品尝,才能分辨出那些极其微妙的变化。”每次在酒体设计时候,她都面无表情,弄得周围的人们也紧张起来,觉得她是个极其严肃理智的人。
很多人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而且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作行动。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有句名言这样说:“用言语羡慕别人,不如用行动追赶别人。”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只有行动才是成功的保证。任何目标、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实现。就像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是很多人的梦想,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实现,有的人还在原地踏步?关键就在于他们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其实,行动就是成功背后的翅膀f
在2009年的春节,韩勇利用工厂放假的时间回贵州老家探望亲人。他大包小包的提着行李走在回家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听到一声喇叭声,回头一看,是辆小车,韩勇停在路边,打算让小车先走。可不知道为什么,小车经过韩勇身边时,突然停了下来,就在韩勇觉得奇怪的同时,小车的车窗慢慢地降了下来,韩勇定睛~看,居然是同乡的汪正!本来碰到开车的同乡并不奇怪,可怪的是为什么是汪正!那个去年跟他同样在一家工厂打工的同乡!为什么汪正能从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转变成开车的老板?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汪正和韩勇从小就在贵州的一个小镇上长大。两人结伴到深圳打工。刚开始,因为两人都没有什么技术,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在一家制衣工厂里当~名生产工,经过每天14小时的加班加点,一个月的工资基本能有2000多元。他们都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一起回家自主创业,结束离乡别井的生活。因此,他们每天都在思考找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是最适合他们的。
在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汪正看到《故事会》上关于新工艺酿酒的广告,“酿酒养猪,全家富有”,越往下看就越觉得~本机械的新工艺酿酒这个项目是他回家自主创业的最佳选择。他自己想了~下:“家乡有很多人喜欢喝酒。朋友相聚、结婚喜宴等都要用上……”汪正越想越有信心,于是打电话咨询并利用工厂放假的时间到一本机械了解。通过在~本机械学习以后,汪正觉得新工艺酿酒这个项目完全符合他的要求:投资小,白酒产量高,质量有保证,对比传统工艺酿酒不但节省了很多成本,而且酒是没有保质期的,存放的越久价格越高……于是他回去找韩勇商量一起创业的事情。韩勇听了汪正的分析以后,也觉得这个项目很可行,不过想起要回家创业,肯定要辞掉工厂的工作,现在找工作很难,辞了怕自己以后找不到;再加上创业是有风险的,怕自己这几年所积累的资余化为乌有,渐渐地,也不想创业了。汪正见韩勇合作创业的意愿不高,就打算自己独自创业。他打电话回贵州老家,跟家人商量做酒的事,对于汪正的创业,家人很支持,因此他毅然辞掉工厂的工作,买了一套设备回家准备酿酒。
汪正回家以后按照一本机械老师策划的营销方案开始创业生涯。他找个人流集中的地方现场蒸出精品五粮液并让路过的行人免费品尝,喝过的人都纷纷表示这酒口感饱满,醇正鲜甜,都要求购买。三斤、四斤、五斤……一下予,汪正的一百斤白酒就全部销售完了,还有的人闻讯过来购买,看到没有白酒后还要求预订,单是一天,汪正就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只是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汪正就凭着销售白酒在家建了小酒厂,盖了新房,买了小车,还雇了两名员工,自己当起了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