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俗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妈妈,是她让我们在摇篮里读书写字,一天天长大,可是,她正在遭受空气的污染,垃圾的环绕,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她擦净污渍,披上漂亮的绿衣裳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保护环境黑板报,供大家参考。
保护环境作文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们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必须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地球。是的,我们的世界是庞大的正是这一难题把我们困绕------怎样节能环保我们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经过五十九亿年的演变原本有的石油木材天然气等等的大地赋予我们的财富然而,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
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成浊流。树林少了,青山秃了,草原荒了,清水黑了,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
当你走在大街上,如果你想吐痰,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选择了吐在地上,那么你想过没有,你在害自己吗?一口痰含有大量的病菌,当太阳着时就会繁殖、传染。同样,当你砍伐一棵树,当你挖掉一片草,当你把脏物倒进河流,难道你没有觉得这是在破坏环境,“伤害”自己吗?俗语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给了我们大片大片的森林,绿地,我们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是光秃秃的荒漠,还是茂密的树林,你肯定选择的是茂密的树林。那还有什么犹豫的,让我们大家一起自觉保护环境,自觉爱护环境,自觉绿化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创造美好的未来!
保护环境作文2睡了一觉起来,发现身边的垃圾又堆积如山。唉,这讨厌的人呐!一趁我不注意,就开始偷懒,把垃圾丢在我的身旁。没办法,只有等清洁工来清理了。
我真是想不通,你们人为什么不可以爱护爱护环境呢?我现在是明白了:为是么天空会变得灰蒙蒙的?为什么全球会变暖?为什么……原来这些为什么,都是你们人造出来的呀!你们为什么还不知道保护环境?我真为你们感到无比的悲愤呐!
“叮铃铃”学校里又传出了这熟悉又悦耳的铃声。我知道,同学们有放学回家了。我真希望他们能帮我把我旁边的垃圾给塞进我的肚子里。这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把从前多么美丽的我,多么受人欢迎的我,弄得脏兮兮的,使我不像从前那么光彩耀人。就在这时,有两个小朋友改变了我刚才的想法。我身旁的垃圾的恶臭向他们扑去,他们马上捂着鼻子走开了,我沮丧的想:“唉,指望他们是没希望了!”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又回来了。原来,他们之前是去拿工具。我非常感激他们俩。
他们开始动手了,突然,小男孩说:“我想出一个好办法,莉莉,你先捡,我有一点事。”于是,他便飞快地走了。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一支笔和一瓶胶水。小女孩也捡好了。便跑到小男孩身边,问道:“强强,你在写什么呀?”小男孩故作神秘地说道:“待会儿,你就知道了。”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突然站起来,大声念道:“文明,只差一步。”小女孩突然笑起来:“是啊,如果人人都往前走一步,那么,垃圾就不会堆积如山了!强强,你真聪明!”他们又将我抹得干干净净,并将那张纸贴在我的背上。
【关键词】俗语,生物教学,教学效益,应用
从古至今,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许多都用脍炙人口的俗语概括,对后人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警示作用。有些俗语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道理,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合理地加以运用,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本人近几年来收集和整理的与中学生物教学相关的俗语列举如下。
1.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俗语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中“遗传和变异”一章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更是难点内容,又是高中生物中“遗传和变异”模块的基础。而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更是本章内容学习的奠基石。
以往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和资料、对比自己和双亲的特征等形式,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把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适时地运用到新课导入中,则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听说过吗?学生立刻很兴奋,教师马上说出这两句都反映的是自然规律,学生便能很快指出是“遗传”。紧接着再带着学生分析出俗语中包含的深层含义是生物的物种会在上下代之间遗传,还包括生理特征上也具备遗传的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再乘机提问:还有无这样的俗语了?学生很快说出:“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虎父无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这时教师加以恰当地引导,不仅能帮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就是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还能进一步明白遗传不仅限于物种遗传,还有性别、形态、生理特征、结构特征等性状的遗传。
再用到“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样的俗语则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变异是亲子间及子代之间的差异,还对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这一本质做深入理解。
2.与生物体结构有关的俗语
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生物圈中各类生物的结构特点的内容较多,可以适时用一些俗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植物体“开花和结果”内容的学习时,学生虽然对果实的各部分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但总是理不清位置关系及子房发育时由外到内各部分对应的果实各部分,这时插入老百姓经常用于启迪智慧的俗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学生一下就能猜出这是描述花生果实的,并能依次指出“麻屋子”指的是花生的果皮,“红帐子”指的是种皮,“白胖子”则是花生的胚,教师随即提出问题:“当植物在开花之后,经历了传粉和受精两个过程,雌蕊中的子房会发育成果实,那么子房的各个部分发育为果实的哪些部分呢?”学生只需要把子房由外到内的构成与果实的构成一一对照,便能顺理成章地整理出对应的发育关系,既避免教师过多的讲解和引导,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的空间,真可谓事半功倍。
“红花还需绿叶配”是生活中经常用来调侃的俗语,当学习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突然想起,这句话中不也包含着生物学道理吗,绿叶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是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之一以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其理解,效果非常好。
在以家鸽为例学习“鸟类的结构”内容时,有部分学生会误以为只有会飞的鸟类才具备相应的结构,教师很快说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俗语,其实是简单明了地涵盖了所有鸟类的共同之处。
3.与生物体生理活动有关的俗语
关于植物体水分代谢与矿质营养的教学内容,可用这样的俗语:“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植物体对水和矿质元素的需求及二者在植物生理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分析得比较透彻。
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可以推动和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方向就不是平常人们说的“水往低处流”,而是“水往高处流”,把常用俗语稍加修改,既引起学生兴趣,又对蒸腾作用的意义有了深刻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预防传染病的俗语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但是在具体操做时有很多方法,但根本目的就一个,那就是在生产和劳动安全教育中常说的,“要防患于未然”,而“饭前便后要洗手”和“便前饭后要洗手”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知识时常用到的俗语。
5.在生物与环境关系教学中的俗语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较广,巧妙利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俗语,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又对拓宽学生知识面有所帮助。
“鱼儿离不开水”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好说明,但同时也要辩证分析出在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俗语的应用既透彻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又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作了延伸教育。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中,讲到生物之间关系时可以用俗语列举很多例子:“一山不容二虎”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用于突破难点知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则形象地指出了种内斗争的结果。
在种间关系的学习时,用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由学生讨论得出:老鼠毁坏作物,盗食粮食,人人都痛恨。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可谓一举多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用于指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准确分析可以说恰到好处。
6.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俗语
生物学的很多知识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方面大有裨益。
如在讲到消化系统的知识时,“食不言,寝不语”,“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通过提问其中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然后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和分析,最终获得正确认识,同时提醒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学习到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反射时,对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介绍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列举了一些实例之后,引入这样的俗语:“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再引用“镜子越擦越亮,脑子越用越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中重点强调的就是多次反复的条件刺激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学习中只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让学生从科学角度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俗语
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在许多内容的学习中都可以渗透。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句俗语形容母亲怀孕的艰辛,由此加强学生尊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胎儿在母体的发育时间也同时被强调出来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的时候主要是借用已知领域的知识来认识未知世界的。而受众在欣赏招贴设计作品的时候存在相同的心理,他们常常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寻找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并借此来理解图形在该作品中的创新语义。在招贴设计中,设计师同样用已知来隐喻未知,这样能方便受众接受和理解,最终准确求得该图形的内涵。以《保护水资源》海报为例,画面中是一只背上带有驼峰的狗。众所周知,驼峰里边贮存着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经过代谢之后可以为骆驼提供水分,而这只带有驼峰的狗向世人展示了在水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生物的进化过程,向大家敲响了“保护水资源”的警钟。在这一设计中,设计师正是利用大家都知道的这些知识来帮助人们展开推理想象,并得出关于图形的正确解释的。尽管未来的世界是未知的,但是我们可以依靠已知的经验和现状来推断未来世界,这就是现代招贴设计中以已知隐喻未知的典型的图形处理模式。
二、以简单隐喻复杂
在招贴设计中,设计篇幅和形式对设计内容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既要求简明,又要求能让受众看得懂、看得明白,否则便不能称之为一幅成功的招贴设计作品。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求简律也认为一般的思维都比较倾向于在复杂的事物中看见简单的格式塔,即“倾向于简单的形状”,这一定律也揭示出了“以简单隐喻复杂”的图形的表现形式。“以简单隐喻复杂”的认知模式能让人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简单的道理联想到另外一个比较深奥的道理,也能将抽象、繁琐的事物转化为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新的视觉形象,有利于招贴设计中信息的传达。例如,在保护北冰洋的海报宣传展中,一幅获奖作品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整幅作品十分简洁,画面中并没有出现一个文字,而是采用淡蓝色作为设计的底色,然后用白色组成了一个北极熊的形状。整幅画面简洁明了,喻体也很明确,它向我们传递出人类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过量排放二氧化碳,那么气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加快,北极熊就会因此而失去其生存的家园的讯息。在这种以简单隐喻复杂的表现手法下,设计师没有用一个字,仅靠一个简单的图形就把原本复杂深刻的问题表达了出来,并获得了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三、以通俗隐喻深邃
这里所说的“通俗”比较倾向于通俗文化层面,它是比较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和趣味的。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只有用具有通俗语言形式的图形作为载体的招贴设计才可以被广大的受众接受,其所蕴含的语义科学也才能得到普及。尤其是现在许多的招贴设计都蕴含着很深邃、难懂而又高雅的意义,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播,而通俗的表现手法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架起了受众和作品相互沟通的桥梁。美国著名设计师西摩•切瓦斯特在这方面的运用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卡通、漫画等通俗易懂的文化符号来表达美国社会中所沉积的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如《消除口臭》就是一幅典型的以通俗隐喻深邃的以“反战”为主题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切瓦斯特创作于1968年用来宣传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反战海报。该海报是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主题的,海报中男子的嘴大张着,口中描绘的是飞机狂轰烂炸的场面;海报的标语“EndBadBreath”则是用通俗的“BadBreath(口臭)”来映射出战争的残酷,表达出对和平的期冀。此外,该海报还以夸张的美国星条旗作为整体背景,对美国民众形成了强烈的刺激。总之,切瓦斯特用这种通俗的漫画形式反映出了深邃的社会思想和深刻的社会主题,同时也传递出了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文主义情怀。
四、以具象隐喻抽象
在招贴设计中,有时设计师所要传达的理念和精神都是较为抽象的,此时就需要借助一些具象的东西作为传播的媒介来沟通设计师和受众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而这就是以具象隐喻抽象的具体运用和表现方式。因此,在图形的创意中,设计师要灵活运用这种用具象来隐喻抽象的图形隐喻方式,以提升受众的感知度及设计作品的认知度。以海报设计作品《空洞的人生》为例,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大大小小的竹笛一字排开面向受众,且每一支笛子中的每一个音孔都正面朝上,看似是一个个的空洞,但是只要吹奏者去吹响,它就会发出美妙的声音。设计师设计这幅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向我们传递一个人生道理,即每一个人的人生看上去好像都是空白的、迷茫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努力拼搏奋斗,就一定能获得精彩的生活。
考生可能对“考纲”关于文学类阅读的种种“专业性”表述感到迷茫和困惑,以致“知难而退”。如果用通俗的话语表达,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我们理解鉴赏文本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文本材料、表现技巧、作者倾注字里行间的情感倾向和作品艺术形象意义的能力。
具有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现代文化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做“现代人”的需要。
为了便于大家具体地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基本内容,这里,我们先看一道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学作品试题,探讨其中的阅读答题规律(限于篇幅,试题文本有删节)。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
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的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城,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肃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15.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16.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17. 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题误区】
回答这样的试题,不少考生的得分很低。其主要原因,一是答题缺乏科学思路,“跟着感觉走”;二是理解句子不懂得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去把握句子内涵。如上述第15题,有考生的答案是,等到回去时,太阳下山了;有的答案则是,说明大家都很疲劳了。这样作答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不得要领,内容不完整,自然得分就很低了。
第16题,我们看到了考生这样一些答案:①比喻做事很艰难;②用针挑土,比喻方法不对;③表现了这里的人做事效率很低。
除了第一个答案还有些靠谱,第二、三个答案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这样的答案都是考生不懂得阅读规律,“跟着感觉走”的结果。
【答题思路】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这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上述第15题这样的“句子”理解题,答题基本要点是:第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第二,分析该句子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第三,指出该句子与文章主旨意义的联系。
第16题是一道文中“词语”意义的理解题。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词义”决不是词典意义,也不是像一些考生所理解的脱离文本的所谓“深刻含义”。回答这样的试题,就要“以本为本”,“以旨为据”。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把握词语的基本意义,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明确词语的情感意义。
我们以上述高考试题为例,解说如何运用我们所述的答题思路。
按照上述答题思路,第15题句子理解题,我们首先容易抓住其关键词是“倦容”,其意义为“疲倦的样子”,其次,太阳“疲倦”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作者的目的则是借此表现人物(黑妮)为了湘西旅游发展而奔忙的辛劳。
我们若将这样的理解整理好写成连贯的句子,就可以得到该题的完整答案。高考评卷参考答案: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同样,根据我们的答题思路,回答第16题,首先明确“针挑土”的基本意义是指做事情的过程漫长而艰难,而在文中几处不同的语境中其具体意义又有差异,在文章开头引用的意义则是指的是“针挑土”的基本意义,而在记叙了黑妮工作的难度及其坚持精神后,再度引用其俗语,显然是指“援湘游”工作进行的难度和黑妮工作的坚持不懈(语境意义),表现黑妮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精神(主旨意义)。这样,我们将这一分析整理后,就可以得到该题的比较完整准确的答案了。高考评卷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生存的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眼睛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20.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回答这种试题,我们要注意这样三点:一是明确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二是指出运用这一手法的作用;三是概括运用这一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意义。
这样,我们容易回答该问题:首先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用小船比喻地球,把因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比喻成小船触礁;其次,理解到这样的比喻明确了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责任,人类应该将自己破坏的“小船”(地球)修补好,而不是实行抛弃小船(地球)的逃跑主义;第三,其情感意义上强调了人类对于地球的责任和义务,突出了人类对于地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责任性。高考评卷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修辞分析要求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在文章中结合内容详细分析,不可泛泛而谈。答案要素包括修辞名称、表现形式、作用三部分。
可见,回答文学作品类的试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容易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脉络,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当然,文学作品讲究“涵咏”和“意会”,很多“情味”不是通过“科学”分析能够“一言以蔽之”的。但高考答题却是要求有“科学评价”的,而文学既有艺术的复杂意蕴,也体现科学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掌握并运用科学规律回答高考试题,是获得文学类阅读试题高分的有效“法宝”。
【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拾豆子
刘庆邦
下过一场秋雨,天放晴了。午后我和妻子在京郊的田野里闲走。霜降的节气过了,杂树的树叶已经有所变化,有黄有红有紫,呈现的是斑斓之色。田里的玉米棒子都收走了,玉米棵子有的被放倒,有的还在田里站立着。躺在地里的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田边的牵牛花儿正在开放,越是到了秋天,它们的喇叭花儿开得越密,色彩愈加艳丽。有的牵牛花儿把“喇叭”牵到酸枣树的最高处,仿佛在对天鸣奏。结满红珊瑚珠一样的酸枣树,似乎并不反对牵牛在它们头顶吹“喇叭”,或许它们正想借力宣传自己的果实呢。
来到一块割过豆子的地边,我提出到地里看一看,看能不能拾到豆子。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每年秋天都到地里拾豆子。
豆子收割得很干净,乍一看只见豆茬,还有聚集在垄沟里的一些豆叶。但不管豆子收割得再干净,总会有一些豆粒在事先炸开的豆荚里跳将出来,散落在地上,并埋在浮土里。妻子先发现了一粒豆子,捏在手上给我看,很欣喜的样子。我发现的豆子比她还多,我一下子拾到了三粒豆子。我从随身挎着的背包里翻出一个塑料口袋,把我们拾到的豆子集中放在塑料袋里。若不是下雨,这些小小的黄豆粒是很难被发现的。黄豆粒大概也不愿被埋没,它们盼着:给我雨,给我水!雨下来了,雨水拨开了浮土,淋在豆粒身上,豆粒很快便以又白又胖的姿态呈现出来。被雨水淋湿的豆叶巴巴地贴在地上,散发的是一股股糟香。用手搂开垄沟里的豆叶,常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禁不住叫出好来。因为豆叶下面往往藏着一窝白胖喜人的豆粒。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里的把戏是豆粒。
我记起小时候有一次拾豆子的事。夜里下了雨,第二天一早,母亲就把我和两个姐姐喊起来,让我们到西南地里去拾豆子。
拾豆子的小孩子太多,我那天拾的豆子并不多,该回家吃早饭时,我拾到的豆粒只有半茶缸。而我的两个姐姐提的是竹篮子,她们拾到的豆子都比我多得多。母亲看到了,会不会嫌我拾得少呢?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我拾到的豆粒,和村里的一个小伙伴交换了一些豆荚子。我把占地方的豆荚子垫在茶缸子下面,把豆粒盖在上面,这样一来,从表面看,豆粒几乎是一茶缸,就显得多了。湿豆子需要晾,两个姐姐一回到家,就把拾到的豆子倒在堂屋当门的地上了。尽管我把拾到的豆子跟两个姐姐拾到的豆子倒在了一起,我弄虚作假的事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很生气,认为我做下了一件错事,还是严重的错事。母亲说我从小就这么不诚实,长大了不知怎么哄人呢。为了让我记住这次教训,母亲不仅严厉地骂了我,还对我作了处罚,不许我吃早饭。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只要一看到豆子,或只要一提到豆子,我都会联想起这件事。
我和妻子心里都清楚,我们踩着湿地在地里拾豆子,并不是因为我们家缺豆子。人家送给我们挺好的豆子,我们拿回家就放下了,老也想不起吃。我们不在意豆子本身的价值,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
(选自2011年11月21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1. 文章最后说,“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如何理解这里的“宝贵”一词的内涵?
2. 请你理解句子“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的意义。
3. 文章第二段里有“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宝贵”包括过去农村艰苦生活的经历、体验和记忆,少年时期获得的诚实做人的品质。
2.“甜丝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农田气息带来的美好愉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3.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表现拾豆子的愉悦感,真切地表现从土里发现豆粒的惊喜之情。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联系、发展、原因结果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地、;明确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法建议
关于第一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明确联系是讲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是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相互"的关系。这两个相互的范围,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一般称为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无论内部联系还是外部联系,我们统称为联系。
哲学上的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辩证法的范畴,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如黑格尔所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命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列宁很欣赏这句话,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这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的一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个联系包括横向联系和从相联系两个方面。鹿群和狼群的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指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人类对世界由浅入深地认识史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前后相继的联系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是指事物之间纵向联系。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的内部、人的意识内部,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之间,都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第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市无条件的,绝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都联系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我们必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乌鸦叫丧,喜鹊报喜”、“888代表发发发”等;“杀鸡取卵”等掠夺式开采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现,都是十分有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制止的。
第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现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是因果联系。如四季更替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不是因关联系;发展经济和污染环境也不是因果联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二是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顺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可见,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原因和结果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能成气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原因来说,结果才成其为结果。二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这是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注意:第二种情形的转化只是在一些因果联系中存在,而不是在一切因果联系中普遍具有的。
(4)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由于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研究和认识他的结果。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就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寻因究果。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一定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懂得这一点就能使人们自觉地从某一行动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懂得这个道理能使人们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指导实践活动。
第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不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如钟表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钟表的计时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三人其心,其力断金。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条件是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的共性方面,即两对关系都是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等方面。关于第一节的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2)、具体建议:
①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可尝试用小组协作调查法。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又是普遍联系的。调查的内容包括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方面。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以及这三大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组调查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的,调查的内容包括:无机自然界内部包含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受到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是什么关系?无机自然界的发展史是怎样的?等。第二组调查人类社会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从经济领域来看,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组调查认识领域的小组调查的内容包括:我们现在所学的科目它们之间有联系吗?随着文综和理综的出现,你认为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请结合事例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之谜吗?第四组调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调查内容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事例加以说明?在调查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填写下表:
②对“人和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关”"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的主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的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各是什么?人类在开采自然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哪些?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怎样才能协调发展?人类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针对上面六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在探究的基础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
③对"因果联系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由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的事例导入,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因果联系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列举一系列联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因果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因果联系区别于其他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对"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事先让学生先预习本框题内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全班讨论解疑。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银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想:设计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通过小组调查、事例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究意识,改变政治课“一言堂的”的教学模式,积极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5月20日,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井下十五人遇险;5月18日,四川宜宾市南溪青龙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9人被困井下;5月14日,云南省曲靖地区富源县一家煤矿发生爆炸,有15人被埋在井下,等等。
学生调查: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寻因究果,防范于未然。
导入新课:这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联系中的一种。那么什么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板书)
材料: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博学多才,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马、恩称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为什么如此博学多才呢?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最大快乐。他曾经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探求因果联系。
提问:你认为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在诸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因果联系等等。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诸多联系中,我们经常遇到,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2、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电脑展示:风蚀地貌图和蛀牙形成图
提问:风蚀地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蛀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现象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是现象之间存在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如:风蚀地貌图的存在,“风”是引起的现象,“地貌”是被引起的现象;“蛀牙的形成”中“糖”是引起的现象,“蛀牙”是被引起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设疑: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在哲学上称为什么关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板书)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哲学上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其他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角度列举事例,教师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从以上的分析中你能看出因果联系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作为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先,结果作为被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后,我们常说的“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可见,因果联系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设疑:那么,是不是说事物之间具有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教师可要学生列举一些存在先行后续关系但并不是因果联系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构不成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设疑:那么,因果联系除了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还必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二者关系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因果联系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的因果联系既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一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叫因果联系,这就是因果联系的特点。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板书)
(2)因果联系的特点(板书)
教师设疑:一种关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才构成因果联系。这两个特点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起被引起的关系更重要。因为,事物之间光具备先行后续的关系,而不具备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不能构成因果联系,而具有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一定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就一定是因果关系。所以,它是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
设疑:原因和结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板书)
材料一:电脑图画《痛痛病》
材料二:厦门远华案
厦门远华案是“目前涉及走私金额最大的”。该案涉嫌的走私范围也很广,包括化工、油品、汽车、百货,“什么都有”。厦门远华案涉及的走私金额“大概有400多亿人民币”(约80多亿新元)。
提问:(1)材料一中谁是原因?谁是结果?二者是否构成因果联系?(2)材料二中改革开放是否是走私这种经济犯罪出现的原因?(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材料一中水受污染是原因,居民饮水并得病是结果。水受污染引起了痛痛病的出现。在二者关系中水受污染出现在先,居民得病出现在后,二者构成因果联系。材料二中改革开放并不是走私出现的原因,二者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板书)
投影显示:
教师分析:正因为原因和结果有这些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们混淆。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我们不能随意颠倒原因和结果的顺序,否则,将会闹出笑话。例如:在“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这个因果联系中,因果就不能颠倒,否则,将是非常荒谬的。
设疑:原因和结果能否相互分离呢?
②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板书)
分析:第一,原因离不开结果,一定的原因必定引起一定的结果;同样,结果也离不开原因,一定的结果必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环境污染在工业排出的废气废水中是结果,在危害人体健康中就成了原因。损害人体健康在环境污染中是结果,在影响工作和学习中就成了原因。可见,一种现象,在这一场合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说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转化的第一种情形。
如: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是因,消费是果。而消费反过来也影响生产的发展,能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因,生产是果。可见,在这一关系中,它们是互为因果,这是转化的另一种情形。
投影显示:
综上所述:二者关系如下:
设疑:掌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事物和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3、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板书)
(1)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板书)
材料:
牛顿有一天正在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从苹果树下掉下一个苹果,这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却引起牛顿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不蹦到天上,又为什么不会水平地向外飞出,而偏偏落在地上呢?他认为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正是这一因果联系之谜促使牛顿不断的去探索、研究、试验。最后他发现苹果之所以落在地上,是由于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在其基础上他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惜的是,牛顿晚年确认为地球的运动是由于上帝的推动,因而想方设法去寻找所谓的“第一推动力”,这样就否认了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自己的研究引向企图,结果是一事无成。
提问:(1)牛顿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正确认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会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牛顿的事例生动的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它又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列宁说:“物本身中,含有因果依存性。”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连接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又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问卷调查:
1、你知道的历史上重大的人类对环境的重大破坏作用以及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案例有哪些?
2、你认为现在人类仍在进行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行为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制止这类现象继续发生?
3、你知道的最近几年我国境内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案有哪些?
4、你认为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何?为了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我们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5、沙尘暴是最近几年让老百姓头疼的事情,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控制这一现象的扩展和蔓延呢?
6、北京申办奥运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绿色奥运”,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北京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7、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如上海、大连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家、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
8、你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其中的2个问题,填写好调查问卷回班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设疑:最近几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退湖还田;一些城市也特别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也提出西部开发,环保先行等,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经验教训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人和自然只有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更好的回报人类。这从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因必有果,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科学只有寻因究果,才能有所建树,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日益深入,因此,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下列板书)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板书)
材料:
据《光明日报》报道: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开垦,加上过度放牧,遭到掠夺式破坏,草地鼠虫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西北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草地沙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先后大力治理了淮河、太湖、滇池,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西部开发战略中游强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现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已付诸行动。
提问:这两段材料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二段材料的决定是根据什么做出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结果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自己活动的自觉性。
电脑展示:课本50页图片《找原因》
提问:这段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提高对活动的预见性。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结果,必然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危害。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学习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大指导意义。
课后练习:
1、单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四季更替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牵一发而动全身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辨析题:
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所以,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
答案:选择题答案B
辨析题答案: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污染这句话有道理,但因此得出“环境污染必定是发展经济引起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二者不构成因果联系。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许多,如环保意识差等,我们应该提倡边发展边治理。
板书设计: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
(1)含义
(2)特点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1)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探究活动
节能--是一个落伍的话题还是紧迫的话题?
1、探究目的: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资源意识、节约意识。
虽然节能对我们国家来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但有些学生认为,我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浪费资源没有关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从某种角度说,浪费资源反而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那么,如何看待节能问题?它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探究。
2、探究活动的程序: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8个组,围绕8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然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什么是能源?其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拥有量如何?
(2)、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要保证我国每年7%-8%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能耗量是多少?这些能源是如何保证的?
(3)、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如何?和过去相比有什么进步?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什么差距?国家在节约能源问题上有哪些措施?
(4)、发达国家如何看待能源问题?他们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
(5)、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结合案例分析说明能源利用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