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口;流动;教育;影响
一、流动人口对社会的影响
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流动人口对于城市是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流动人口解决了城市很多的困难,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流动人口可以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和人才,未来城市的的发展还是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努力,流动人口也是消费人群,对城市经济有促进作用,流动人口对城市的文化发展也有好处,因为不同地区文化美食都不相同,外地人口的进入也会将文化带入城市中,促使城市文化多元化。流动人口还可以提高社会效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少,如果只靠着种地百姓很难富起来,国家很难强大起来,而且农村也用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但是城市的劳动力是短缺的,这就形成了如今的流动大军,只有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建设做贡献,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二、流动人口对教育的好处
流动人口对教育的影响积极地,外出务工人员对流出的职业教育是有推动性的,流人地可以对本地劳动者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也可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人口得流出减轻了流出地政府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压力,由于流出人口大多为年轻人,有的未婚,有的子女会随父母流动,对于经济贫困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可以给子女好的教育环境,流动人口可以对城市的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教育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流动人口每年都在增长,虽然流动人口为社会和城市作出贡献,但是其子女教育问题却成为难题,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确保他们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流动人口就会减少,这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和人才流失问题。流动儿童学校以相对低廉的收费吸引并解决了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难的困难,简陋的办学条件,缺乏配套的师资设备,流动性强的师生资源,,政策规定无证办学应被取缔,但是取缔以后学生就没有地方上学。
由于城市的学校外地人上学都要交借读费和赞助费,而对于大多是外出打工的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甚至有的根本拿不出这些钱,而收费低的学校环境差,教学质量低,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还有就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低,对子女教育不关心,最后导致失学严重的问题。
有些流动人口会将老人和子女留在家乡,而由老人照顾孩子,这样孩子是什么也不缺,但是他们缺少关爱,与其他同学交流少,性格孤僻,对于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由于公立学校借读费和赞助费过高,但是家长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学习环境,认可拿出多年积攒的存款供孩子上学,但是孩子上学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在那些私立学校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差,孩子不能很好的得到教育。
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与城里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也不相同,彼此相互排斥,在学习方面也会比城市孩子差上一些,这种差距感会使他们感到自卑和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区,各种方言也不同,流动人口子女在上课的时候不敢发言,怕同学笑话其说话时的方言,随着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子女就会产生厌恶学习、害怕学习的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退学。
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地增多,有些人对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在所在地进行学习教育,但是政府的管理不完善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公办学校中,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相对集中,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不足,政府也没有大力支持,民办学校为了减少开支获得最大利益就会加收各种费用。公办学校里的资源得不到完全释放,而私立学校没有资源可用,致使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用良好教育资源。
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统筹经济的协调发展,缓解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国家、政府应当加强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对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当地发展好了就业机会高了,当地农民就会在附近找工作,而不会去跑向外地,这样人口流动性减少,子女教育问题就不那么困难了。政府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管理问题,处理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时出现的困难,政府应要求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多部门互相配合,真正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多层次地进行保障。
社会和个人办学应当满足最低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使办学向着规范、优质的方向发展。要加强办学管理。当前一些学校并没有经过相关的部门认可,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不足,所以应当提高办学标准,规范办学质量,政府应加大管理制度,加强对办学者、教师的资格认定,对于违背办学、教学规定的实施严厉处罚。
人口流动未来的走向
我国实行城市化建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有效地劳动力,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就很难实现城市化的发展,只有让流动人口没有后顾之忧,对社会和所在城市感恩,才能更好地对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社会和政府总是提倡人人平等,但是流动人口的子女也是祖国的未来,也应该有良好的教育。政府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应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实施可行有效地方法,让社会更加稳定团结。
参考文献
[1]朱景坤.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
关键词:城镇化;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44―02
1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习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学习成绩、学习态度非常令人担忧,64%孩子感觉到在学习上有困难。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孩子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学习上,有53%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差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其中不少学生迷恋上“网络”,还有的孩子会跟社会上一些人混在一起,于是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在孩子身上出现。缺少亲情的关爱、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偏离正常轨道越走越远,甚至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这和他们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直接关系。部分农民工潜意识中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有9%的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出来打工挣钱,比上大学后再担心找不到工作要实惠的多,所以“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影响到孩子。再加上双方距离比较远,缺乏沟通,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成绩每况愈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城市流动儿童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1.2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城市流动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流动儿童的父母为挣钱养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有的孩子甚至是单亲监护、他人监护,使流动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数据表明,64%以上的父母不能及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根据调查了解,由于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委屈难过,性格内向、抑郁,孤僻,消极人格品质突出,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身心的发展。有的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也缺少家访。孩子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疏导,导致流动儿童的情绪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敏感自卑,内心矛盾冲突非常强烈,做事情缺乏理智,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极端行为,对自身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1.3生活问题
流动儿童家庭经济基础较差。据调查,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经常不在家,有55%的孩子还要帮助家人做家务。他们生活上很节俭,能够保证一日三餐就已经是奢望了。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不能保证,影响了孩子身体发育。由于营养跟不上,孩子抵抗力减低,经常生病。生病后有18%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往往出现小病扛一下,大病又耽误的情况。因此,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1.4安全问题
流动儿童安全方面的隐患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显示,农民工住房条件远远低于所在城市居民水平,由于他们居住条件简陋,有的居住方式甚至是借住亲友家或宿舍、廉价旅社、居无定所、环境安全保障较差,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强,且自制力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在调研中发现,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如触电等意外伤亡事件,学校的教师及监护人由于精力有限、力不从心等方面的原因,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从而导致流动儿童被伤害或伤害他人等事件的发生。
2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2.1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以公办教育为主,接收城市流动儿童入学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地区不平衡,一部分流动儿童就读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此类学校没有政府的扶持,教育经费的负担转嫁到农民工家庭,导致收费高,教学条件普遍较差。由于农民工教育投入大,生活负担重,也是导致一些流动儿童初中毕业即辍学的原因。
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社会流动。改革开放后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有所放宽,农民有了进城打工、就业的自由。但是据调查还有48.8%的农民工子女在原籍学校接受教育,农村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增加就业,更无法促进当地教育文化建设的进步,使得大量农民到外地打工,而其子女留在农村上学,教育质量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另外,社会环境对流动儿童的负面影响。在调研过程中,接受访谈的教师、家长及监护人普遍提到“网吧问题”,他们对网吧“深恶痛绝”,纷纷说:“网吧把孩子毁了!”。据调查,发现每个学校都有迷恋上网的“问题留守学生”,并且上网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尽管我国政府明文规定在学校周围不得有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并且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吧。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落实,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欠缺,一些开网吧的老板见利忘义,挣昧心钱,给孩子创造上网机会,使不少孩子染上网瘾,不能自拔,家长及学校老师为此非常苦恼。
2.2学校原因
教育问题始终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但是教育资源的不足、教育经费的短缺是造成城市流动儿童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有的城市贯彻义务教育工作未能尽如人意。一是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校教室简陋,至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是奢望。二是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整体偏低。教师的流动性较强,有的通过关系进来,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占有一定比例,他们能力低,缺乏教学经验,授课效果不好。有的学校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老师十分缺乏。不少学校的老师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负担重,他们每天忙于上课,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流动儿童的思想、心理和生活情况。三是学校缺少发展资金的支持,甚至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育质量也随之下降。在有些经济条件相对好点的地区建立了流动儿童学校,或者是在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实行了寄宿式管理。据调查,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解决农民工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孩子的教育、安全方面也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资金、师资、管理漏洞大,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流动儿童教育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2.3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港湾,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从家庭中获得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是导致他们教育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分多聚少,缺乏交流关怀,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孩子情感的缺失。部分孩子随父母外出,在打工地入学,部分随父母一方外出,尚有跟随其他的亲戚朋友外出,代为抚养监护,这种状况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一是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学习方面无法辅导帮助孩子。二是是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孩子,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亲戚有时不便对孩子严加管束,孩子本身也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三是受经济条件限制,生活过于简朴,基本营养不能保证,只满足吃饱就可以,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不少流动儿童的身高明显低于城市生活的同龄孩子。还有的父母对待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缺乏耐心,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非打即骂。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更加叛逆,形成恶性循环。
3流动儿童教育引发相关问题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流动儿童生活状况和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出现。
3.1对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在流动儿童家里,父母也考虑到孩子需要照顾和教育问题,以及家里有农活,因此父亲外出打工的占62%,而大多母亲留在家中。这些未走出农村打工的妇女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既要忙地里的农活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让她们感到身心疲惫,有些人过早地患上了生理疾病;还有些家庭由于夫妻长期分居,缺乏交流沟通,再加上外界的各种诱惑,部分流动儿童父母的婚姻状况出现了问题,家庭逐步走向瓦解。面对瓦解的家庭对于留守妇女和儿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调查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偌大的村子,最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本应该让人照顾,结果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年迈的他们还要承担起照顾孙(外)子女的任务,有的在农忙季节还要下农田干农活,苦不堪言。家庭危机和过重的家庭负担使他们享受和谐家庭的天伦之乐成了一种奢望。还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缺失父爱或母爱,家庭不和谐,变得沉默、离群,甚至走极端,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危及到社会安定。
3.2对流动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教育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成败。目前流动儿童教育出现的系列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现代化国民的素质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影响。据相关部分统计,近两年一些农民工子女通过勤奋努力考上大学,但在综合能力、心理素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不少孩子勉强上到初中就不再上了,他们或在城镇打工,或在家“闲逛”,还染上了抽烟、泡网吧的不良习气,更严重的还走上了犯罪道路。
3.3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要靠科学知识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流动儿童的父母为了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进城务工,虽然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他们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应有的教育和关爱不足,成了困扰父母、学校和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体现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流动儿童教育现状不能继续改善,就会影响到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这些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后备军,知识能力达不到标准就会影响城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为社会弱势群体,在受教育、社会接纳等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不是靠家庭和个人解决的,因此,国家和相应的社会政府机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积极为处境不利的流动儿童提供更多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
一个国家的儿童状况,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进程。解决好好流动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千家万户的家庭稳定,还关系到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针对流动儿童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积极探索一个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逐步改善农村流动儿童生活和教育状况。
参考文献
[1]苏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6(1).
一、存在的问题
1、隔代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人们常说“隔代亲”,有一定的道理,但有的缺乏正确的引导。现在农村大多数是2个孩子,因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隔代家长把对家庭、对孩子的爱全部倾注在孙辈身上,对孩子充满柔情蜜意,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小宝贝”等,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一味地顺从迁就,百般溺爱,缺乏严格的管束和正确的引导,甚至当孩子有过失时,认为他们小,不懂事,无原则地纵容姑息,包庇护短等。现在家长们并不意识到这种娇惯溺爱却使孩子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无所顾忌、自私自利、胆大妄为等不健康人格特征。
2、“留守”学生成为学校教师的心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在学校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留守”学生因为家长不在家,家庭监管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些调皮的学生利用这个空当,在校欺骗老师,在家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有的甚至在学校、在班上出现拿别人的东西、偷同学的零用钱、闹事等等,违反学校纪律的事常有,使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
3、“留守”学生成为社会治安的难题。“留守”学生在校有教师的监管,放学后就“解放了”,有的进网络游戏厅玩游戏,有的到同学家玩耍等,这些儿童缺乏家庭的严格教育和亲情关怀,有的甚至受到邻里的讨厌,干脆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鬼混,有的到学校闹事,欺压、抢劫学生。这些“留守”学生抓起来又达到不处罚年龄,不能进行处罚,只有从教育出发,他能接受教育吗?这使农村社会治安成为头痛的难题。
4、是学习成绩不稳定。大多数“留守”学生是比较聪明的,学习成绩也是比较优秀的,但在农村由于农活的繁忙没有严格的监管,任其自由,使这些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据调查某校四年级(二),有“留守”学生18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2%,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有56%的没有完成,并且很马虎;从成绩方面看,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有68%出现下降趋势。这些“留守”学生中,55%的人学习成绩处于班上中等以下水平,有30%的人属于“差”。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学生已成为拖教学成绩后腿的一块“心病”,是目前教师们感到困扰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筹管理,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心理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方面。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作好城市规划,在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适当增加学校教育设施的投入,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建立社会监管体制,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办理好子女就近入学的需要,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使农村“留守”学生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2、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老师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代监管人要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成长记录卡,家长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从小树立“知识改革命运”的观念。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亲情电话”,随时让孩子与父母联系,也可以让家长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3、加强农村寄宿设施的投入,有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为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必须加强农村寄宿制度学校的建设。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环境中接受监管,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有效地得到发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隔代和断代教育造成过份溺爱,物质上得到满足,心灵上缺乏父母关爱,产生各类不良心理现象。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来看,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养由于隔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由于隔代人年龄相差甚远,老人的文化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祖辈们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错误行为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溺爱。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隔代教育与断代教育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
(二)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
(三)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家庭方面。
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
(二)学校方面。
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学校可安排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三)社会方面。
要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一、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介绍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城市学校“费用太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75.2%;认为“没有城市户籍”的占15;待遇不公平的占6.2%。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教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
2、公办学校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
1、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新形式。如:建立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办具备优质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方面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需求。
2、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建立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信息反馈渠道,当农民工子女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予以及时维护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