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当前工业化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很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出自纯艺术专业,甚至很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生由于受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对艺术设计的认识也存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情况。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正在面临着如何适应学生发展的问题,要持续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首先要转变的自身的教育观、学生观,对自身在教育中的位置不断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通过角色的转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优化,以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发展。以前,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沉迷于知识模仿,这种教学已经不适用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学生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来消化知识,并不只是满足于“WHAT”,还要知道“WHY”,学生通过探究知道“HOW”,最后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学才可以说是有效的、成功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对学生学习的重要的作用,教学不是简单传授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实际能力。艺术设计教师的综合水平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与市场接轨的学习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该站在市场的前沿,拥有教育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感性工学等知识体系,同时具备现代教学的手段,有丰富的实战教学经验。就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来说,应该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2]
二、对艺术设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反思
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系,基本没有在一个统一的规划下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当前艺术设计课程大致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和专业实践课三部分构成。很多学校三大课程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之间又容易形成交叉性的空白,割裂了课程之间应有的有机联系,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艺术设计专业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置下,一直游离于相对孤立的课程学习中,导致学生非常迷茫,很难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由于很多新课程的增加,使得艺术设计各方向的原有课程的课时量被无序地压缩。如何根据专业特性对各专业方向课程进行系统调整?专科生和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应各占多少比例?是否还有补充课程的必要?当前很多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不了解材料特性、产品构造、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环境艺术设计学生注重学习视觉表现力;平面设计也把重点放在所谓的形态上,在设计上求怪、求新等所谓的变,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只能成为技工,设计作品没有文化内涵、没有科技含量、没有附加值、没有竞争力,大多是在模仿别人的作品和不合情境地设计。包豪斯学院的教育体系“教育———研究———设计生产”为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包豪斯学院,教学是研究和设计生产的前提,研究为教学与设计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设计生产为教学与研究提供检验标准和物质基础。
三、对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艺术设计教育上出现了与中国工业化不相适应的情况,从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是很正确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现代工业化提供着滞后或超前的服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往往按照参考书填鸭式的授课或沉醉于自我的忘他式的教学,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存在,更谈不上考量学生如何吸收。[3]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首先要做的是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探索出与之相对应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来,培养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人才。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让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工作方法,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具体教学上除有理论知识作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以及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式教学方法必然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变化,要想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科学发展,需要重视创新策略的运用,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文章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高校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是集艺术与科学于一体的学科,具有跨学科性和集成性特点。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传统技法的教育,也是创造性地开发智慧与想象力的综合性教育。①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一定要重视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本文提出几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保证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同步,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更新相应的理论知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一定要重视教师培训,有效提高其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以保证教学全面展开,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同时,支持教师对艺术设计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以便更加透彻地理解专业知识,从而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高校还需要有效拓展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化素养、增强创新意识,以此实现创新教学。
二、创新课程体系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需要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学科设置与教育思想大部分是借鉴西方教学经验,忽视了西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并不符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在借鉴西方教学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以此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从突出办学特色、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办学目标,结合办学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并根据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予以确定。②在课程安排上,需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并且结合一些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内容,充分实现课程体系的创造性、科学性与综合性,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确保教学内容全面落实。此外,应重视选择优质教材、设置精品课程,保证教学内容不仅广泛,还要新颖、有深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专业角度来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较宽泛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为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内,而应面向时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实践工作需求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以此提高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学方法是保证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根据不同的课程阶段与特点,教师应灵活利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最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质疑、释疑、解疑,全方位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四、运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同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教学与学习实践的环境,并且教学环境是开放式的,更加重视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发展,实现教师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的双向提高,有效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而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加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③在实际教学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在各学校党委的指导下构建的,具有机构完善、制度规范、职责清晰的特点,对外服务与宣传也比较到位,能够承揽一些课题项目,如学科竞赛创作、毕业设计、企业项目研究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充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有助于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目标。
五、突出艺术设计教育特色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现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必须对艺术设计教育目标与特色进行深入探讨,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加大对教育广度与深度的研究,以此建立特色教育,突出办学优势,以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此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吸收,对当地的文化研究成果予以整理,明确特色教学体系,加强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突出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突出高校特色教育的主要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西方先进教学经验的借鉴,结合本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注释:
①李晓帆.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8):45.
②章一而.实现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的途径与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63,180.
关键词: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现状发展思考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范畴,也即我国普通学校教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美”的范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历来有重视审美教育的传统,多年来培养了一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的音乐教育这块净土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状不能让人乐观。如何使这些“象牙塔”里的学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真正感受到美的教育,这是每一位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正在完善,但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音乐教育体系在教育部领导和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正在不断的完善。据深圳大学“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题组”2006年对全国大学排名前100名本科类大学的音乐欣赏教育情况的初步调查情况显示,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大绝大多数大学已经将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纳入了正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①音乐欣赏课程的周学时数、课程门类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有的大学在课程建设上已经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学校加大了对课程建设的投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并预见,我国普通大学音乐教育将会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逐步纳入正轨并取得完善,从扭转现在存在的不良局面。
其次,就目前而言,普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着比例较大的“音盲”(音乐盲)。尽管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基本上是流行音乐),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真正懂得音乐,知道如何欣赏音乐。根据一项对苏北某大学的学生进行的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321人中有291人爱好音乐,占总受调查人数的90%左右。其中,只有99人识简谱,9人识五线谱。在受调查者写出的443首最喜欢的歌曲中通俗歌曲多达368人,占80.17%。②这些数字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但基本局限于通俗音乐,但是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基本懂得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古典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音乐鉴赏水平及音乐素质处于低水平,普通大学生音乐教育亟待加强!
二、导致不良现状的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的音乐教育基础是不牢固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基础薄弱的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国当前正大力提倡国民素质教育,但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之下,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及升学压力不减反增,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为了提高升学率,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十分的激烈,想尽招数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出现了学校、老师、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学习的倾向而忽略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很少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作者在对本校大学的学生进行的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之中,认为在初中阶段上音乐课的同学占了很大的比例在60%以上,在高中阶段不上音乐课比例在90%以上。
由此可见,中学阶段学生的音乐教育基础是不牢固的,另一方面贫穷是导致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基础薄弱的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艺术师资的匮乏上面。首先,艺术师资不足。因为我国高师培养的美术、音乐师资总量总体上满足不了全国中小学对艺术师资的需求,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尤其突出,并且现有师资素质处于低水平;其
次,经济贫困,养不起艺术师资。一般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受到办学规模、教师编制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养不起数量足够的美术、音乐教师,许多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课开不出来,教学得不到保证。
三、普通大学音乐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大学音乐教育虽然较中小学生阶段的更为系统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着教材质量不能保证、师资数量与质量不高、教学硬件不足等问题。
首先,教材建设情况。有人认为大学音乐欣赏属于选修课程,将其当成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大学教育内容。这显然不是对待大学生音乐教育的正确态度,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对于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还不够深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教育部推荐了音乐人文教育的一些教材,并不作统一规定,但大多数大学中没有使用正规教材,这些大学教师一般使用教师备课教案或者课件。有些是未经严格审查直接授课,这样势必导致鱼龙混杂、香花和毒草并存的教育状况,给学生成长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紧缺空间。教育部高校《课程方案》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拿我区高校为例,目前我区仅有几个高校成立了音乐公共课艺术教研室,但教研室的教师都只有几个,而这几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都有两万多,平均三千多学生配一位艺术教师,这样的师生配比,根本保证不了每一位学生在校四年都能选上至少一门艺术必选课。有的高校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只是艺术学院教师在承担和完成本职专业任务之外,还要为全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这种音乐教师紧缺的编制现象,导致的是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门数和容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四、加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与突出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在《乐记》说:“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他认为优美高尚的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可以陶冶一个人高尚的情操,能使人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因此,在全国教育系统内,突出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将成为艺术工作者的目标。
五、几点思考
1、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教育,不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全社会都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另外,国家可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增加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多为县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小学配备良好的艺术师资,制定好的政策奖励那些志愿到县级以下部门工作的艺术教师,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音乐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培训。国家每年要拨出专用经费用于音乐教室的建设,为这些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也是音乐教育良好进行下去的必要物质前提。
2、建立完善的普通大学音乐教育体系。首先,针对高校普通音乐教育教材不完备的情况,可以考虑由国家牵头组织编写统一的质量过硬的普通音乐教材。其次,加大对师资培养的投资,完成专职普通音乐教师编制。独立的专职普通音乐教师是保证普通大学音乐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最后,针对大学生音乐知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弥补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不足。大学在保证正常的音乐欣赏校选课之外,可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1)学校可以请一些专业艺术团体或者音乐专业院校的交响乐队来校进行高雅音乐的演出活动。(2)多举办音乐知识讲座。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些音乐知识引导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以及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鉴赏美的能力。(3)学校定期举行音乐创作比赛有助于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充分发掘学生的创作潜力。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教育;发展视域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世界各国纷纷瞄准这一新兴产业,采取各种鼓励扶持措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同时,力争提升国家软实力。而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提升文化创意人才质量来实现。高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承担着人才培养输出、传统文化创新的重任,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为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艺术教育不断变革,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一)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数字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其核心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从专业设置上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艺术类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产业链上的管理人才,即“创意专业群”人才;通过高校艺术学专业培养的则是产业链上的创意人才,即“创意核心群”人才,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专业人才。弗罗里达认为“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可见文化创意的发展离不开能够制定相关政策的管理类人才,更离不开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艺术类专业人才。而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知识、技能、艺术精神的传授,不断启迪人的思维智慧,挖掘人的创意潜能,正是承担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一历史使命。彭吉象认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挖掘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核心群”人才。因而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创意产业促使艺术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高新科技和全球文化创意市场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艺术形态快速升级、更新换代,比如新媒体利用网络、数字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研发出动漫、网游等多种艺术形态,而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出现的“艺考热”便是最有力的证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千所大学开设动漫专业,在校生数十万人,各类艺术专业正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规模化发展。但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也对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政策推动、市场驱动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与文化产业等相关的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瓶颈越来越突出,高端、复合型创意人才稀缺,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旧突出,这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了解目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措施。
(一)过度分散学科,导致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缺乏。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范围较大,在知识领域、研究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仍停留在分学科培养模式上,一种是以艺术学院为主的传统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管理学院为主的文化市场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状况导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缺陷。比如艺术设计、传媒专业的学生在视觉传达、影像处理等方面受到了专业训练,但是作品因缺乏哲理思考而显得人文内涵薄弱;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语言艺术方面有较好的感悟,但是在形象塑造、图像感知等方面显得牵强。由于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过度分科,学生缺乏全面成长和个性整合的机会。
(二)教学结构单一,实践创新能力缺乏。一是艺术类人才不仅要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当前我国艺术类院校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这个问题,教学大纲陈旧,仍然沿用固有的技法课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并且专业教育中知识面涉及较窄,难以达到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二是目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课程少,参与项目的机会少。而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忽视实践教学就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只会一味模仿,作品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欠缺。从文化为圣,为文化到文化为新、文化为用、文化为民,文化不能缺乏灵魂。但目前很多文化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急功近利、艺术精神缺失、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一是目前艺术类高等教育中只注重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缺乏深入的了解,更不懂得如何去灵活运用;二是由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得到解放,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令人松懈,学生不再愿意继续勤奋读书,放纵的态度使他们忘记了最初的理想与抱负,导致缺乏对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渐失去社会责任感;三是一些消极社会风气和文化日渐增长,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理想信念模糊、萎靡消极。这些因素致使部分文化创意人才人文素养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存在学历高、素质低等现象,又何谈创作出具有灵魂性、深层次的优秀作品?
三、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深化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高校艺术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推动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高度结合,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正确处理文化创意产业链中艺术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文化创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仍停留在分学科培养模式上,导致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走向两个极端方向,即艺术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一味强化创意方向,容易忽视大众化的文化需求,认为只要通过创作出一个经典作品,自然会有人去欣赏、消费,这将难以被大众所认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则强调艺术品的经营、管理,认为任何作品不管被认可与否,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被大众所接受,这种意识忽视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削弱了文化产品持久的品牌影响力。这两种现象都在于没有正确处理文化创意产业链中艺术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之间的关系,极大地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教育部门应尽力在专业设置、招生模式方面予以调整,增进跨学科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互相排斥的现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进行人为干扰。
(二)注重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及创新性。一是建议更新现有的学科目录,鼓励学生多观摩、参与国际赛事,拓展世界观,提升国际视野;二是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比如在艺术类专业中,实行“2+2”教学模式,即用两年时间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参与项目实训,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合作项目相结合。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引导学生关注市场化需求,培养学生对共众认知度的准确把握,拓宽设计思维,从公众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文化的表现。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于更好地进行跨学科思考、交流与合作,以适应当代艺术教育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
(三)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力量应该为青年创意人才的成长搭建更多实践平台。一方面,鼓励国内相关企业与高校进行项目合作,有关部门可制定如“服务外包”等优惠政策,为青年创意人才搭建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培训基金,这样既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又可以为创意企业提供人才再培训等支持,以实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注重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创意人才的素质基础。文化创新应当以丰厚的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是教育部门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自我培养,建立慢下来沉下来创作的意识,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寻求真正的文化内涵;二是积极探索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引导学生从小注重优秀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艺术类招生政策方面,合理安排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成绩的比重,构建以人为本,兼顾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知识积累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三是将人文素养知识的传授渗透到艺术专业教育中去,比如增设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通过知识讲授、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应当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育的同时,注重其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培育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创意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2]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12
[3]韩海燕.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1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视觉文化环境;教学模式改良;艺术市场
一
讨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首先须清楚其所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环境的现况,明确其定位才能为其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当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种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社会图像已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充满艺术设计感的各种视觉符号载体――广告、影视、摄影、多媒体、卡拉OK、建筑、美容、形体等――构建了这个社会主要视觉形象,因此对这个世界的“观看”而非“阅读”、“聆听”几乎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视觉影像成为后现代社会中资讯传递最主要的媒介,视觉文化也日益成为艺术教育的新养分之一,意味着“看”成为人们接触世界的首选方式。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是人类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变迁的过程。与以往对文化背景的关注相比,“视觉文化”更加关注视觉与自我构建、社会文化构建之间的互动。
(二)、新艺术氛围逐渐确立。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的视觉图像化转变,这种转变不可忽视,因为它首先带来的就是艺术环境的转向,就艺术设计而言,形象设计在文化生活、艺术实践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注重对图像理解实质是要求对艺术设计创作本质的理解;也是注重有艺术思维的艺术设计对人们理解、构建、交流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视觉文化”下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在教会学生解读图像、体验视觉时代的同时意识到图像与自我认同、社会构建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得到提升,高职艺术设计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变化的需要,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环境发生的新变化。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以及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社会脉搏。首先,教育模式的综合化应该重点关注。这种模式有利于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创造能力的迅速提高,有利于加快我国设计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在走向综合化的过程中还会遇到种种阻力,还需有科学的实践机制来实现这个目标。其次,教育功能上的市场化趋势。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性、社会性、市场性越来越明显,这种本质转变要求在施教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必须做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熟悉市场的驾驭力以及全新的创造力的改变,以尽快适应艺术本质、教育本质和市场本质的发展变化。再次,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走向多元化趋势。当前,中国的一些商业性银行、社会机构、企业集团公司,已把高职院校作为投资的选择目标。这体现出企业和教育在优势互补之中的紧密多元合作。这种市场多元格局和多元理念的变化,对相关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划既要有教育学属性,又要有管理学属性,更要具有企业属性。
二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所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环境的新局面,笔者从三个方面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应对新挑战的策略:
第一,敏锐地感受文化环境的最新走向,建立适应当今文化趋势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总结为两大取向。首先以学科本位为取向。艺术设计教育以学科本位为取向的价值观将逐渐取代纯美学观和纯教育观,而加入更多的社会、人文内涵,力求更大程度上结合日常生活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细致反思当今视觉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包括艺术环境在内的精神领域,抓住新的理解方式以及影响该方式背后的学术根据,例如对认知心理学、符号学的学习,并将这些学科的实用价值拓展到加强学生的交互认知能力的层面之上。其次,以社会本位为取向。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背后的价值归属――艺术和教育属性都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社会本位取向就要求引导学生的理性批判与感性体验的更深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设计实践中对图像的话语权;利用自己的艺术素养积极参与到当代社会生活中。
第二,教学模式的改进,针对教育环境的改变,顺应发展的方向。新形势下的中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环境出现的新走向要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根据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综合化趋势,确立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力戒“唯艺术”和“唯软件操作能力”的两种教学思想极端,在不延长学时的情况下,把艺术造型能力的教学和软件操作能力的教学进行最大化的教学结合,是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着手解决的。此外,根据不同院校师资结构特点制定富有该院校特色和优势的课程,突出体现该专业在短学时内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特色。
第三,充分认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对市场因素的积极作用加深认识,允许两者的适度结合并推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思维和新战略,关键是实现服务社会与面向市场的结合,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争取广泛的社会依托和支持;实现学科建设与市场的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本学科建设。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客观而公正地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应把评价标准侧重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上。
三
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明确其所处的文化、教育以及艺术环境的新形势,正确看待其职能和作用,方能促进它的发展与完善。同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必须符合时代、社会、市场的要求,明确在教学中实践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的正确施用度,更有利于该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服务意识;艺术设计教育要有合理的结构,要和现代产业结合,更要有前瞻的、带有科研性的探索和研究,这样更能促进设计产业的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促使其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文化建设的三重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