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技术

康复护理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护理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护理技术

康复护理技术范文第1篇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2例(76指),男23例,女9例,年龄13~52岁。致伤原因,切割伤52指,电锯伤13指,绞扎伤11指,新鲜损伤49指,陈旧性损伤27指,急诊手术修复59指,二期手术17指。术后随访3个月~1年,肌腱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82.88%。

护 理

分析患者心理给予正确疏导:由于肌腱的损伤通常会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患者存在心理压力,精神痛苦,常因担心肌腱再次断裂,拒绝进行功能活动,因此,术前即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使其认识到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以乐观积极情绪接受正确的早期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的方法:肌腱缝合或移植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主要采用控制性的被动活动为宜,以避免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瘢痕粘连,可以更好的恢复其滑动功能,增加抗张强度。①早期:肌腱愈合期,术后24小时~3周。方法:屈曲腕关节30°,掌指节屈曲45°,背侧石膏托固定,制动24小时后护士立于患者旁边,一手扶住患侧掌腕关节处,解释锻炼的要点,另一手指自患指的远端向近端按摩2分钟,逐步进行小范围的指间及掌指关节的被动屈曲,同时嘱患者配合主动屈伸活动,边进行锻炼边听音乐,与患者聊天分散注意力,使患者坚持锻炼,2次/日,每次2分钟。此时正是术后局部肿胀疼痛敏感时期,活动时往往由于疼痛而使患者缺乏勇气和信心,本组有6例因疼痛敏感拒绝进行被动活动,经医护人员耐心解释、鼓励,患者才忍受了一定的疼痛,接受锻炼,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3例在锻炼前口服强痛定片90mg,在护理人员再三鼓励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锻炼。②中期:无阻抗的功能恢复期,术后4~5周。拆除外固定开始较大范围的被动屈曲运动,屈曲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用力以轻柔为宜,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主动伸展运动及被动辅助下的主动屈指运动,以达到手指关节全范围的活动,同时置腕关节中立位及掌指关节最大屈曲练习,充分伸展患指,3~4次/日,每次6~8屈伸运动。手指轻度酸胀为宜,避免暴力性动作,用力过猛可引起肿胀和出血,甚至肌腱断裂,手法轻柔可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情,增加锻炼勇气和信心。对急躁的患者,则应说明锻炼的渐进性和长期性,防止过度锻炼引起不良的后果[1]。锻炼间歇期,对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以改善血循环及肌腱滑动性,无阻抗的恢复关节活动度。③后期:逐渐增加阻抗的功能锻炼期,术后6~10周。方法:除去一切制动,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即主动屈伸手指活动,练习时必须掌握肌力练习要领,即每一动作都须用最大力量,持续2~3秒。要在10~20次练习中感到明显的肌肉疲劳,否则就说明用力不够。除加强功能锻炼外,还要给予心理支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2]。

预防修复术后的并发症:术后的功能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早期的主动屈指活动,防止再次断裂。本组1例术后32小时因主动活动过度而致吻合部断裂,经2次手术吻合而愈合,对小儿和不配合的患者不宜进行,要采用早期制动。术后控制感染,改善手部的血液循环,早期活动有效防止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减轻肌肉萎缩和肌腱的挛缩,促进肌腱早期愈合。

讨 论

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修复损伤肌腱时,恢复肌腱鞘的完整性不仅利于肌腱的滑液营养,促进肌腱损伤的愈合,而且能形成屏障,防止影响腱滑动的瘢痕性粘连形成。同时,完整的腱鞘膜也是肌腱滑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效果与肌腱损伤的部位、伤情程度及有无骨折等因素有关系。早期活动能减轻肌腱粘连,保持肌腱滑动性,对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指导患者手法的轻重程度,否则有造成肌腱再次断裂的危险,因此康复医师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各种治疗剂量,同时应具备熟练的训练技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手外伤术后采用制动措施,因而致手技能水平明显下降,如果再加上不当的制动,很容易造成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直或畸形,若不尽早实施康复医疗,致残率高。

肌腱修复后,应注意早期功能练习。这是防止粘连,改善功能的重要措施。多数实验研究得出结论:⑴损伤肌腱有完全愈合能力。⑵术后5天内即开始保护下的被动活动,具有:①促进外膜细胞增生及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②增速肌腱腱痂的塑型,恢复光滑的腱表;③增加愈合腱物理强度;④改善肌腱修复的功能效果。⑶“无人区”双肌腱修复术后早期被动活动可显著减少深浅屈肌腱的粘连。⑷游离肌腱移植术后,始终保持自身活性。通过临床观察,术后早期保护下的被动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能加快修复、移植肌腱表面的早期愈合和塑形,增加修复肌腱的光整滑,活动度,减少周围的粘连,对改善肌腱的滑动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3]。

总之,早期保护下的被动活动可促进肌腱愈合,减少粘连,最大限度的改善功能。同时为更好的防止和减少粘连,也应该重视术后理疗的应用,采用正确的保护下的早期功能锻炼,使损伤的肌腱获得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孙秀英,刘小玲,曲秋楠,等.手部肌腱黏连松解术后早期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2011,3:141.

康复护理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骨折;肩部;损伤;手术;康复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肩部骨折病人的围术期术前术后的康复护理护理措施。[方法]对47例肩部骨折病人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给以对症及康复护理,如早期给予止痛、合理、心理护理及肩关节康复训练等;观察病人骨折愈合和肩关节活动情况。[结果]47例病人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经随访,锁骨和肩胛骨骨折均愈合良好,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结论]术后肩部及关节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能达到防止肩关节僵硬,恢复肩部及关节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  骨折;肩部;损伤;手术;康复护理

肩部骨折除单纯的锁骨和肩胛骨骨折外,还有一种即浮肩损伤是指同侧的锁骨干和肩胛颈同时骨折而造成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结构双重破坏的一种少见的肩部严重损伤[1]。浮肩损伤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多见于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肩部损伤47例,其中浮肩损伤病人11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在术后给予精心护理及康复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肩部损伤病人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30岁~55岁,平均42岁;右侧肩损伤29例,左侧肩损伤18例;车祸伤35例,高处坠落伤12例;伴多发肋骨骨折16例,合并肺挫伤10例;11例浮肩损伤病人中,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干骨折7例,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外侧端骨折2例,同侧肩胛颈骨折+肩锁关节脱位2例。

1.2 治疗及结果

47例病人均采用锁骨、肩胛骨重建钢板固定,术后给予抬高患肢,协助并指导关节和肢体功能锻炼以及系列护理措施,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4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6个月~15个月后,42例病人肩部无疼痛,外展肌力5级,肩关节活动不受限,恢复正常工作;5例病人肩部有轻度疼痛,外展肌力4级,肩关节活动略限(外展45°以下),能正常工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创伤早期护理

肩部损伤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多数都伴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及肩胛和胸壁间的软组织有严重挫伤[2]。因此要先处理危及病人生命的损伤,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及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在早期局部给予冷敷治疗,以减少局部出血,达到减轻局部水肿的目的。创伤早期积极抗休克治疗,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和病情合理安排和输注晶体和胶体溶液,根据血压和心肺功能状态等控制补液速度。输液部位选择健侧,禁止在伤侧上肢输液。

2.1.2 胸部损伤的护理

维持有效气体交换,对气胸及血胸病人应立即通知医生,行胸膜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指导病人有效咳痰,及时排出肺内分泌物和血性痰。病情稳定者取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有利呼吸[3]。若病人咳痰疼痛不适应,指导病人或家属双手按住病人胸壁,以减轻疼痛。如胸部伤口疼痛影响呼吸者,按医嘱给予镇痛药。

2.1.3 护理

病人放置非常重要,术前放置情况可影响病人疼痛程度,肩部骨折术前需要固定以防止再损伤为目的。因此病人应为舒适不疼痛。护理人员应协助摆放病人舒适。

2.1.4 心理护理

由于骨折是突发性的,病人没有思想准备,加之治疗、检查及疼痛的刺激,使病人紧张、恐惧[4]。护士应向病人、家属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手术后所采取的治疗、护理,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2.1.5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

如胸部x线片、ct、心电图、血常规及凝血等,同时做好手术前健康教育。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并监测血氧饱和度,1 h观察心率、呼吸、脉搏1次,并记录。观察病人患肢远端温度、颜色及活动情况。触摸桡动脉搏动能否扪及。注意听取病人主诉,有无胸闷、胸痛、患肢麻木。如果有患肢远端皮肤发白、发绀、病人自诉麻木、胀痛,应立即通知医生。

2.2.2 护理

给予病人平卧位,患侧肢体外展并用一软枕抬高20 cm~30 cm,10°~15°外展;半坐卧位时,将软枕置于患侧胸肘之间,患肢抬高置于枕上,这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病人下床时保持患肢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置于胸前,保持挺胸提肩姿势。

2.2.3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乳制品。卧床病人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因此要求病人进食粗纤维食物,多饮水,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5,6]。

2.2.4 闭式胸腔引流的护理

保持管道的密闭,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应双重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并保持通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以便胸腔内气体和液体排出,促进肺扩张[2]。

2.3 功能锻炼

肩部损伤长时间固定易造成肩胛、胸壁之间纤维粘连,肩关节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肩关节康复,故锁骨、肩胛固定后要尽早功能锻炼。术后1 d指导病人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屈伸运动,每天5次~10 次,以后每天增加,重复次数为20次~30次。术后3 d 胸腔引流管已拔出,可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可行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术后1周可指导病人进行耸肩、摆臂等练习,但应限制上举运动和患肢负重运动。锻炼过程循序渐进,在病人无痛或疼痛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术后2周~3周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锻炼应以自主锻炼为主,练习肩关节的外展、前伸、后伸、前屈、环转动作。术后4周病人开始肩关节活动度锻炼,先做钟摆样运动,随后增加运动范围、运动量和幅度。方法:①双手握一木棍,左右摇摆,尽量以健肢推动患肢外展,以增加活动范围,每次10 min,每日3次~5次。②外上方固定一弹簧拉力器,患侧手握手柄,牵拉并做环绕运动,每日3次~5次,每次至少5 min。

3 小结

肩部骨折损伤占全身骨折的比例较少,不过医疗护理工作者应重视这种损伤。应选择正确的主动治疗,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并给予及时、分时段、有效的康复锻炼,以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egol ka,connor pm,karunakar ma,et al.the floating shoulder:clin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 [j].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8):11881194.

[2]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5407.

[3] 金鸿宾.创伤学[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32438.

[4] 卢立锦.护理干预对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suppl 1):3637.

康复护理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训练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因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骨肿瘤等疾病需要实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可矫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的功能状态、消除关节疼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有一定风险,术后并发症多。手术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除假体的选择及精湛的手术技术外,正确及时的围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也是获得理想疗效的重要环节。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笔者对27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和康复训练,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60~81岁,平均67 岁,男17例,女10例。其中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6例,单侧膝关节置换21 例。

2 结果

27例(100%)患者均对疾病恢复充满信心,所有患者9 d内均可下床活动,术后2周均可在助行器辅助下独立行走,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随访6 个月后参照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评分将临床疗效分为优(大于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小于59分)四级。27例患者评分均大于85分。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因该手术对于高龄患者有一定风险,有些患者对手术情况不了解,对手术效果产生恐惧及疑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要求、智能等详细解释手术目的、效果,使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有初步的认识,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的配合。可以带患者参观成功病例,消除顾虑,增强信心。为患者播放人工全膝关节手术康复光盘,使其对手术有大概了解,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1.2 一般准备 ①了解病史:了解患者以往的过敏史、药物史、手术史及对麻醉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心、肝、肾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该手术多为老年患者且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对这类患者要针对相应疾病给予护理指导,并遵循医嘱进行调整;②术前3 d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为术后做准备;③皮肤准备:严格备皮,膝关节上下各20 cm 剃毛,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无破损,并用无菌敷料包裹;注意全身和局部皮肤清洁,观察关节周围皮肤的条件,如有皮肤破损、虫咬瘙痒、化脓性感染病灶、足癣等需治愈后才能手术;④按医嘱用药给皮试,备同型全血;⑤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必要时术前予以留置尿管,为手术做好准备;⑥对于过于紧张的患者,术前晚要适当应用镇静药,以保证充足睡眠。

3.1.3 康复指导 应加强患肢股四头肌的静力性收缩练习,以及踝关节的主动运动,要求股四头肌每次收缩保持10 s,每10次为1组,每天完成5~10组。患者坐于床上,进行患肢的直腿抬高运动及踝关节抗阻屈伸运动,次数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每天重复2~3次。此外,还应教会患者如何使用拐杖行走,为术后执杖行走作准备。

3.2 术后护理

3.2.1 常规护理 术后禁食禁水6 h,去枕平卧位,下肢抬高15°,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减轻伤肢肿胀,同时观察末梢血循环、感觉活动情况,如伤肢足背动脉的搏动、甲床色泽、足趾运动等。每小时测血压脉搏1 次至平稳。术后6 h可将床头摇起至患者舒适位,在可以耐受情况下指导患者行踝关节屈伸运动,每个动作5 s,然后放松,重复练习。术后伤口一般予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注意其松紧是否适宜,过松易引起关节腔内积血,过紧易引起血循环障碍,同时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如渗出较多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早处理。术后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色、质、量,每隔两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防止堵塞。活动膝关节时要夹闭引流管,一般24~48 h后引流液少于50 ml可以拔除。

3.2.2 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主要并发症是感染与下肢深静脉栓死(DVT),此期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①预防感染:给予患者营养饮食指导,增强抵抗力;切断感染源;保持病室及床单的清洁,严禁探视,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动态观察患者体温;术后连测体温3 d,并按医嘱输液,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② 预防健肢DVT:麻醉消退后即鼓励患者健肢的主动屈伸活动,陪护人员及护理人员给予适时的被动按摩;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促进静脉回流;麻醉未消退即给予由足至大腿的按摩,术后1~3 d,按摩10 min/2 h;麻醉消退后即开始足趾的主动活动,做躁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抱大腿屈膝活动等,在患者能力及病情允许的范围内做到限时限量完成; 有条件者可以应用下肢脉冲静脉泵辅助治疗:2次/d,2 h /次。术后3 d在医师及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下床扶助行器行走。

3.3 康复训练

3.3.1 术后第1周 此期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力。①术后当天维持膝关节伸直位,用石膏托板固定膝关节,并保持足高髋低位;②术后第2~7 d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保持10 s,每组10次,每天10组;③患肢做直腿抬高运动,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 s左右的滞空时间;④做患侧踝关节的背屈运动使该关节保持90°,该关节做环绕运动15次,每天2~3次;⑤应用持续被动运动(CPM)机给予患肢在无痛状态下的被动运动,起始角度为 0°,终止角度为20°,2 min内完成一个来回,每天4 h,1 周内尽量达到或接近90°。

3.3.2 术后第2周 重点改善关节主动活动范围。①使用Maitland 手法第Ⅰ级,在无痛范围内,由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有节律地来回松动关节;②患者坐于床上,以臀部为定点,患侧脚下放置滑板,并以其为动点,自主完成①的内容;③进一步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轮,用吊带一端托住患侧踝关节,另一端由患者控制,通过助力运动完成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侧踝关节,另一端由患者控制,通过助力运动完成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高度,并逐渐减少手的帮助,向主动完成这一运动过渡;④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3 d在病情允许下可下地站立,并逐渐延长时间。此时重心在健侧,患侧不负重触地;第2周开始加强患肢主动运动,行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和进一步加强直腿抬高运动,改善关节主动活动范围;⑤CPM 机使用角度增大至90~100°。

3.3.3 术后第3周 继续主动直腿抬高运动巩固以往训练效果,恢复患肢负重能力,加强行走步态训练,训练患者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①解除石膏托板后,了解患者平衡能力;②待病情允许,鼓励患者脱离拐杖在平行杠内行走;③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伸直膝关节作外展运动,踝关节呈90°,在此基础上做前后摆动练习;④ Maitland 手法第Ⅳ级;⑤卧俯位,主动弯曲患膝关节,也可由护士帮助完成;⑥在股四头肌训练器帮助下,弯曲膝关节,由90°开始,质量为1 kg,2次/d,每次15 min。⑦在跑步器上进行行走训练,患者目视前方抬头挺胸,臀部不能翘起;⑧在固定自行车上进行蹬车运动,坐垫由最高开始;⑨患者在此星期内尽量独立完成穿裤、袜等日常生活动作。

3.3.4 术后第4周~3个月 回家后继续功能锻炼,增加患肢活动范围、负重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功能锻炼时必须有家属陪护,保证患者安全。伤口愈合后方可洗澡,术后2个月调整座椅高度,避免坐矮凳。身体过胖会增加关节劳损,应适当减肥。定期理疗及复诊。①可在轻度倾斜坡面上独立行走;②独立完成穿鞋、袜、裤等日常生活之动作;③除了弯膝功能训练之外,还应注意伸膝的功能训练,如坐位压腿等;④上下楼梯活动,早期主要依靠拐杖上下,健腿支撑,患肢以下负重到部分负重,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待患者适应后脱离拐杖。

4 讨论

4.1 术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术前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术后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的方法,有助于患者的恢复[1]。临床中证实此项护理工作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4.2 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术后对患者全身及局部的护理保障了手术的效果,并且对预防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3 术后康复训练是手术后达到良好功能的关键 康复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手术前后指导。研究证明,CPM 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止痛剂的用量,防止粘连,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其周围的肌肉力量来维持[2],增加股四头肌肌力能够增强关节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

4.4 康复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每个患者的心理、生理、膝关节具体情况及手术方式不尽相同,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此项手术患者普遍趋于老龄化,术后疼痛减少后,存在对功能康复不重视的情况;因训练的时间比较长,每日的训练项目比较多,同时训练时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膝活动范围受限等情况使老年患者意志下降、康复欲望降低,阻碍了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诱导,对病情做充分说明,每日设立专人护士定时提醒、督促、协助其功能锻炼。参观其他人的锻炼及锻炼后的效果,通过效果好的患者与之交流锻炼体会,树立目标,增强信心。此类手术患者尽量安排在同一病房,可相互学习,共同锻炼,减少锻炼乏味感及孤独感。

4.5 康复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术后康复训练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软组织的修复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因此术后康复运动强度和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避免影响软组织修复。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临床经验证明,出院后只要坚持锻炼,活动范围将继续增加,到术后1 年运动弧将不再变化[3]。医务人员同时做好定期随访,保证患者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杜精.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35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3):32-33.

康复护理技术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就常规护理与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相较对照组肌力在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有明显改善(P

【关键词】康复治疗;护理干预;脑出血;术后运动功能

脑出血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和常见,具有高致残疾率和高死亡率,即使患者抢救成功,通常会伴有多种运动、感觉和语言障碍,临床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1-71岁,平均58.3岁。文化程度:32例初中以下,48例初中以上。患者均经磁共振或CT确诊,其中脑叶出血14例,基底节出血25例,脑干出血16例,丘脑出血25例,16-81mL出血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行常规脑出血治疗,临床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在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停止发展、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2d内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早期康复治疗 在患者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停止发展、生命体征稳定后的2d内,此期以保持良好的仰卧位和侧卧位,并以训练及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为主。具体方法为:患者行交替侧卧、仰卧或半侧卧位,床为备有气垫的功能床,主要为健侧卧位,为防止患肢肩关节或上肢牵拉受伤,2-3小时行1次翻身。患侧肢体在每次变换后用软枕垫好,预防肌肉挛缩和足下垂。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外旋、肩外展、前臂后旋上肢,同时做五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屈伸膝关节、内外旋髋关节、屈伸足趾及屈踝关节运动。采取坐位法,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在训练前后做好密切观察,若有出冷汗、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需立即取平卧位纠正。

1.2.2稳定期康复治疗 发病3-4w开始,以在床上开展主动运动为主:桥式运动:平卧,屈曲双膝,护理人员协助扶患者的双膝关节,协助其臀部抬起。Bobarth握手 将患侧五指帮助患者分开,患侧手由健侧手带动作上举运动。起坐训练:属患者在患侧腿下方将健侧腿伸直,将患侧腿带动至床边,后向侧卧位转换,躯干用健侧前臂支撑,渐呈直立位,并在床边坐立。

1.2.3恢复期康复治疗 从发病后3-4w至半年,嘱患者在此期行站立、床椅转移、上下楼梯及步行的训练,并做好日常生活的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食等,可对患者在训练时做好鼓励和诱导,并调动患者及家人参于的积极性,同时应和家属做好沟通,使其可督促患者正确完成训练全程。

1.2.4护理干预 心理干预:患者心理均因机体突然瘫痪、工作生活及自理能力丧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紧张、焦虑、恐惧,并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极度消沉,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做出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给予耐心的开导、解释和抚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应对治疗和康复。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呼吸道感染、褥疮、便秘、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正确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健康宣教:就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同时包括基本病因、对机体的危害等,让患者对预后了解并充满信心,注意饮食调节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做好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w,选用6级评定法(Brunnstrom布伦期特伦),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进行评定,基本痊愈:肌力恢复至Ⅵ级;显效:肌力恢复至Ⅱ级以上;有效:肌力提高至Ⅰ级;无效:肌力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数据行t检验,数据以均数±平均差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相较对照组肌力在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有明显改善(P

3讨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科技的提高,脑出血临床病死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存活患者中大部分均遗留功能障碍,呈不同表现程度,致残率达75%[2-3],对患者及家庭带来了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工作能力。

脑出血以运动功能障碍形成的偏瘫为最常见的致残方式,但其中有部分患者并不是因瘫痪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而是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未采取正确措施,致使关节发生畸形、性痉挛、肌肉萎缩及挛缩等,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为大脑可塑性和神经再生性,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科学、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治疗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及修复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临床上行常规护理时需提高警剔,临床一般认为在脑出血2w内病情会因功能锻炼而导致出血再发和病情加重,但也有报道指出脑出血患者在行早期活动后脑出血病情加重及再发的比例并未增加,故临床采取正确,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防止痉挛的发生,减轻病情,通过早期、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及心理、日常生活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神经功能的致残程度显著降低,促进了恢复肌体肢体动运功能的进程,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国良主编.脑外科危重急诊抢救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1-373.

[2] 王爱红,王云,胡培.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1A):37-39.

[3] 燕铁斌主编.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51.

康复护理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骨颈骨折;术前护理;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96-02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常常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肌力减退,动作迟缓,稳定度差,而跌倒所致。骨折一旦发生,因局部血运差,体质虚弱,骨折愈合相对缓慢。而老年人伤前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伤后又因较长时间的卧床及被动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各种并发症,即使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院外康复期较长,因此,做好老年人的临床护理和康复指导至关重要,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收治的48例患者,男21例,女27例,年龄57-83岁。其中摔伤32例,车祸11例,坠落伤3例,其他2例。伤前伴高血压15例,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8例,心脏病3例,糖尿病4例,6例合并有其它部位损伤。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肾功能不全1例。入院时有褥疮1例。

1.2 治疗及结果: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伤肢皮牵引或骨牵引,其中经牵引3~5d后行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3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12例,因不能耐受麻醉刺激行保守治疗4例,给予牵引、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治疗。本组所有病例出院后随访2年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功能满意,内固定术后的骨折基本愈合,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其中1例因慢性多脏器衰竭死亡。

2.护理体会

股骨颈骨折对老年人身体打击较大,加之骨折后的长期卧床又加重了多脏器机能衰退,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做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进行护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接受此类手术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很难恢复正常的骨结构,所以患者心理负担较重。这种焦急的情绪不利于正常医疗和机体的康复,所以护理人员既要重视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也要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们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实践表明,接受心理护理后的患者,92%的患者精神愉快,病程缩短,病情愈后较好。

2.1.2 术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术前排便训练,嘱患者在床上训练使用大、小便器,避免术后发生尿潴留或便秘,训练腹式呼吸及肌肉收缩,使患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配合好手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术后除进行常规的护理和观察外,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足背搏动强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老年人髋部损伤后活动极为不便,需有一定时间卧床,因而易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及下肢静脉炎等合并症。因此,鼓励咳嗽和深呼吸,注意排痰。已安管者,应注意无菌操作。

2.2.2 患肢固定护理: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常规卧硬板床10~14d,采用牵引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足穿“丁”字鞋,防止后脱位。抬高患肢15~30°,以便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周内屈髋不能超过60°,2~3周后可坐卧位但屈髋不能超过90°,避免关节过度内收或前屈防止发生脱位。

2.2.3 增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2.2.4 并发症的护理: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加之手术的双重刺激,使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①肺部感染的护理:加强呼吸练习,以增加肺活量。保持口腔卫生,病室清洁,防止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②泌尿系感染的护理:留置导尿管者,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保持低位尿液引流,每3~5天更换引流袋1次,恢复自主排尿后拔除尿管。③褥疮的护理:每2小时定时翻身1次,翻身时在患肢制动的情况下,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呈轴样翻身,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受压。若皮肤发红破溃时,用2%的碘酊每2小时涂擦1次,至表皮老化脱落为止。本组发生褥疮1例,经积极处理后痊愈。

2.3 功能康复护理:

2.3.1 术后回病房平卧,头偏向一侧,患肢抬高,呈外展位。麻醉清醒后,即可主动或被动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肌。

2.3.2 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术后第1天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包括深呼吸、上肢外展、扩胸,上身可抬起45°,由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小关节的主动运动。第2天可做收缩股四头肌训练,先做健侧练习,再移向患侧;此后不断增加下肢伸展,足跖屈,背屈,趾关节伸屈运动,防止关节僵直。术后1周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每天被动活动髋关节6~8次,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来固定股骨头,为下地负重做准备。

3.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14天可拆线,观察1-2天后若无不适可出院。由于术后恢复期较长,应给予详细出院指导。护士应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髋关节脱位时出现的症状,如异常疼痛、肢体短缩畸形等,并教会患者在家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继续进行屈髋锻炼扶拐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不要盘腿。嘱咐患者补充钙质,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豆类等含钙较多的食品,多晒太阳以增加骨密度,帮助患者戒烟,少饮酒。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介绍加强体育锻炼方法,增强体质,防止再跌倒发生骨折。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须复查,术后1年到医院取内固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