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外经济形势

国内外经济形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外经济形势

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 政策 滞后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6-0115-06

近期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格局的基本特点就是内外经济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国内市场的痼疾和经济金融领域的突出矛盾。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对“流动性过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已采取多种方式来减少市场过多的流动性。例如央行频繁运用向市场投放央票及债券、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息率等手段冻结银行资金,并逐渐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力促国际收支平衡。然而,央行的频繁出手却收效甚微,这些“抽水机”式的货币政策手段,并未能遏制货币信贷的较快增长,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在内外经济严重失衡的情形下,从更广泛的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去分析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并寻求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综合性举措应是当务之急。

流动性过剩的表征及负面影响

在整个2006年至今的中国经济讨论中,“流动性过剩”概念出现得频率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经济学术语。大家在各种语境中使用着“流动性过剩”概念,虽然在过剩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内涵却较为杂乱。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及表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界定。

1.流动性过剩的含义及表征

要解释“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了解“流动性”的含义。在经济学中,流动性的概念,应该是最早源自于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巨著中,凯恩斯讲到了人们对“货币的偏好”即为“流动性偏好”。[1]但从开始使用这个概念起,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流动性也许成了迄今为止定义最模糊的概念之一。前美联储副主席Roger Ferguson就曾指出:流动性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但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讲“流动性”(Liquidity),应该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而在微观层面,流动性即为人们的货币偏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2]

而关于所谓流动性过剩,在理论界和相关部门也未形成权威和准确的定义。根据经典货币数量论公式,给定货币流通速度,且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通胀率处于理想水平,那么,流动性过剩就是现实的货币供给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需求,表现为某层次的货币(在我国主要指M2)供应增速超过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速度;按照马歇尔k值(Marshallian k)这一衡量标准,流动性过剩则为狭义货币M1或广义货币M2总计数与名义GDP的比值;根据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的界定,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了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那么银行体系的资金泛滥就是其突出特点。

依据这些界定标准综合考量,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现象至少有三个突出表征:一是货币供应增速远超GDP增速。除2004年外,2000―2006年广义货币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M2增长率平均比GDP名义增长率高3.6个百分点。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到2007年6月末,M0、M1、M2同比增长分别为14.54%、20.92%、17.06%。更应该关注的是从2006年12月开始,出现了M1增长持续超过M2,资金活期化现象加剧,短期资金流通量迅速增加的情形。二是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正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目前已由2000年的1.36上升为2006年的1.65。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金融资产持有量大幅增加,广义货币(M2)的大幅攀升,表明货币作为交易中介和投资中介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进而提高了国民储蓄率。[3]三是金融机构存贷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率持续处于高位。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速远快于贷款增速,存贷比持续走低,银行系统资金来源充沛。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是由居民、企业、财政机关团体三大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增长最快的是财政机关团体存款。2006年这三者余额分别为16.16万亿元、11.32万亿元和2.6万亿元,分别增长了151.3%、156.7%和353.8%。到2007年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94万亿元,同比增长16.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高于贷款总额即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到11.86万亿元。与此同时,由于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强制性,因而流动性过剩就主要表现为较高水平的超额准备金率。虽然在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下,超额准备金率在逐年下降,但依然持续处于高位。2001―2006年分别为:6.8%、6.5%、4.5%、4.2%、4.0%和3.4%,特别值得注意得是2006年第三季度的超额准备金率为2.52%,到第四季度却突然上升到了4.8%。

2.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

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由于容易催生资产泡沫引发经济过热,在短期内会造成经济数据繁荣的假象,往往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现象。

首先,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是大量资金进入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领域,会推动形成资产泡沫,蕴涵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发展。[4]目前国内经由银行信贷、企业拆借、社保基金挪用等多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已使得国内两大资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2006年沪深两市股指分别增长了130%和132%,两市A股总市值和流通市值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而且日成交额也在不断创出新高。2007年的中国股市延续了2006年的大牛行情,上证综指只用了2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2005年6月6日最低998.22点到2007年8月23日站上5000点的大步跨越。而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沪深两市总市值也累计增长了约7倍。房地产方面,2006年以来,即使在政府部门大力调控的情况下,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仍然大幅上涨,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上涨幅度都超过一成,尤其是北京、广州、深圳等区域中心城市,涨幅更为惊人。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后,固然有城市化步伐加快、居民购房需求释放等因素,但流动性过剩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换句话说,正是国内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强烈刺激了投机氛围,资产泡沫正在逐渐形成和扩大。

其次,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快速飙升,会同时推动其他行业的价格上涨,特别是与房地产相关行业价格的上涨,比如说原材料、能源、公共服务等行业价格快速上涨。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也必然会带动食品等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因为当流动性过剩、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时,商品价格的上涨就已经是非常自然的了。2006年我国CPI上升1.5%,2007年上半年则达到3.2%,其中6月份CPI上涨幅度达4.4%,到了7月份更是加速至5.6%,创下了34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

第三,流动性泛滥使得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低,难以抑制自身的放贷冲动,同时低廉的资金成本也促使企业上马更多更大的项目,过多的流动性必然进入固定资产领域,从而加剧银行系统的风险和产能过剩,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未来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最终影响我国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流动性过剩尤其是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节节上扬,已经意味着经济发展对银行体系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第四,为了回笼源自外汇占款过多而增加的流动性,央行主要通过发行票据、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来对冲,这不仅使得对冲成本日趋增大,而且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日益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同时由于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相当部分以外汇占款投放方式为主,就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制造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服务业资金少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政策调整滞后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表面看是资金问题,实际却是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内外经济失衡下对内对外多种政策调整滞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外汇管理及汇率政策调整滞后

近些年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由于十多年来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不断攀升,加之升值预期、本外币正向利差的作用,短期国际投机资金也大量涌入,使得央行的外汇储备随之持续快速增长。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达到2006年末的10663亿美元,到2007年6月底又创新高达到13326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其中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在各种渠道涌入的外汇源源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央行在形成外汇储备的同时也被迫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因而就为银行体系注入了巨额流动性。资料显示,2006年全年央行为收购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年全部基础货币投放的90%以上。虽然从2004年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冲销了部分基础货币供应,但外汇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流动性因而依然迅速扩张。由于我国外汇管理政策调整滞后,总体上依然是“重流入、轻流出”格局,资金流入较容易,而流出则需层层审批。强制的结售汇制度,使公众不能凭意愿持有外汇,包括银行、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外汇需求受到高度抑制,致使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持续供大于求。因此如果能及时在外汇管理政策上加以调整,提前几年在供应上采取意愿结汇,藏汇于企业,在需求上放松限制,提高用汇自和拓宽外汇投资渠道,让需求充分释放出来,我国未必会有这么高的国际收支顺差以及这么强的货币投放压力。[5]与此同时由于汇率政策调整滞后,汇率变化幅度的限制过于严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少弹性,虚假的“供”大于“求”,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相背离,不能有效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2.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滞后

如上所述,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内外需关系不平衡加剧,国际收支盈余型失衡居高不下的结果,那么,这与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未能及时调整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但是无条件刺激和鼓励外资流入的做法还没有得到及时完全的修正。在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依然决定于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政治激励表现为地方官员的晋升,经济激励表现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无论哪种激励,最终都体现在GDP上,所以地方政府惟GDP马首是瞻,具有追求高经济增长目标的迫切要求,加之政府依然保持着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就很容易在经济增长指标压力下动用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扩大投资挤占消费,生产需求膨胀便成为高速增长的伴生物,加剧了总供求、结构供求和生产与消费日益尖锐的矛盾,于是政府出于政绩,企业出于生存,必然是不计效益地层层加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招商引资,各级政府竞相出台地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为其提供减免税、廉价土地、超低价劳动力等“超国民待遇”,甚至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和大量消耗短缺资源的外资企业也顺利进入中国,致使外资的市场占领、资金挤出效应远远大于其产业联动、技术溢出效应,利用外资的数量、速度和项目个数的政绩效应远远大于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本地化效应,造成了外资增长的巨大“外部不经济”,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粗放增长的巨大惯性。与此同时,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形下,在华外资企业未汇出利润巨大,同时企业境外融资、关联企业内部资金的运作等也无疑加大了资本金项下的资金净流入。如此一来,国际收支中来自资本项目顺差的重要性日渐增加,而来自经常项目的顺差日渐减少,这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基础货币的调整很不利。一旦人民币升值,这些资金将迅速要求售汇并汇出,这样的资本流动逆转肯定不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再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的试点开放不同步,越发加剧了资金流出入的不平衡,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调整滞后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更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消费率过低造成的储蓄率过高,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调整滞后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应该是严重制约消费倾向和消费率难以提升的根源所在。[6]近些年来,解决日益加大的收入差距的思路更多地是强调利用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而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理念和做法应该是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在初次分配领域努力平衡劳动和资本的利益关系、政府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利益关系、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真正从全局上平衡社会总体利益关系,从根本上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目前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职工工资总额在GDP中占比逐年下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特别是对以政府官员或特权阶层为核心的违法非法及“灰色”收入的打击更加缺乏权威规定和监督程序。正是因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的调整严重滞后,致使我国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即消费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多一路下滑到2006年的51%,而我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不断攀升且居高不下,2006年国民储蓄占GDP比重达到44%。从宏观经济恒等式我们知道,过高的储蓄率表明消费水平低下,而且支持了高投资率。一方面国内消费相对疲软,使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导致经常账目出现大规模顺差,迫使央行被动向银行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储蓄率过高,银行存贷差不断加大,加之连续多年3%左右的较高存贷款利差,使得银行的贷款冲动强烈,就又助长了投资膨胀。如此循环往复,无疑更加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4.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调整滞后

由于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储蓄率过高导致了消费率过低,因而央行在政府管制下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即使目前央行已多次上调了存贷款利率,但2007年上半年实际利率依然是负值。在低利率政策之下,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资金成本过低,钱太多了,所有的资金都在寻找出路,因此过多的流动性必然使大量资本不仅在金融市场,而且在房地产等实物资产市场上寻求投资获利空间,推动资产价格上扬。实际上,在目前的人口结构下实施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非但不会使国内居民储蓄下降,反而却同时造成了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高。而且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同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财富转移机制,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地向房地产等资金密集产业转移,也使居民财富迅速减少,消费力不断下降,使得整个金融系统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增强。利率的功能是分配稀缺资本的标准,由于资本稀缺性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应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资本利率的高低,让有效的投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让无效的投资在竞争中淘汰,这样稀缺的资本效率才能有效地加以体现。[7]因此如果不改变中国的低利率政策,不发挥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宏观调控要想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是很困难的。

综合性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调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效缓解内外部经济失衡的逐渐加剧,单靠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加快政策调整步伐,采取综合性措施多管齐下,形成政策合力逐步加以化解。

1.进一步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进一步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体制,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首先,实现官方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多元化,减少央行购买、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源头上缓解流动性过剩。例如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发行特种债券对冲外汇头寸,割断外汇占款被数倍放大形成基础货币投放的链条,就是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良好平台。其次,在严格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的同时,拓宽外汇流出渠道,改变“宽入严出”的倾向。按照“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思路,在外汇使用上,企业与居民应拥有更多自,不断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鼓励企业和居民购买、持有外汇,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尽快实现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第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汇率弹性,适时退出事实钉住美元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8]因为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只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应适时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让人民币按照市场力量适当扩大浮动范围,加快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波动存在双向走势,加大投机进出的资金风险成本,从而稳定预期抑制投机。对于投资性的资本流入也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重点对资本流出管制进行相应的放松,进一步发挥汇率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独特作用。

2.积极修正涉外经济金融政策

加快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改变“奖出限入”的倾向,遏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一,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努力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设置结算门槛,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设置门槛。第三,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增加高新技术及资源性产品进口。例如,从2007年7月1日开始,财政部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的37%,其中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决心。第四,有序有效扩大对海外的产业投资、金融投资和资源开发性投资,并努力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最近,银监会、证监会先后放宽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范围,从中可以看出,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正在因势而变。

3.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治本之策还在于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建立居民消费主导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继续完善再分配制度,而且要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第一,提高城乡劳动者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至少达到50%以上,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9]例如从提高劳动力要素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调节,要从劳动力要素主导分配规则的制订上调节,在全社会强制实行劳动力全成本进入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劳动工资要包括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再培训等全要素人力成本。第二,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消化“财政存款”,不断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供给,特别是要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最终促进居民消费。第三,彻底打破行业垄断,要加快推进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垄断利润收归国家财政。近日中国政府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就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的重要举措,这对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加快提高存贷款利率并缩小存贷差

在我国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外贸出口仍然保持强势、CPI和资产市场价格膨胀、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继续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显然是缺乏适当理由的。首先,为了化解流动性过剩,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使经济过热、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扩张从根本上加以逆转,其关键就在于限制银行金融杠杆对资产市场投资者的便利性,尽快上调利率,让银行信贷利率水平达到民间信贷市场的水平。其次,在利率上调的同时,还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缩小银行存贷差,缩小存贷差不仅可以使银行减小对政策保护的依赖,以促进其自身市场生存能力提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过度的放贷冲动,同时也有助于吸引资金回流,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走向全面上涨,避免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注释: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1)

[2]曾康霖.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

[3]肇越.金融资产膨胀与货币政策困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4]成家军.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5]刘光溪,王大伟.贸易政策调整滞后与人民币升值的“虚拟性”.国际贸易,2006(2)

[6]尹世杰.再论以提高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社会科学,2006(12)

[7]易宪容.低利率政策才是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证券报,2006-08-15

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第2篇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相对起步较早,目前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的改进与创新。

一、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

1.美国模式

美国的商业银行多建立了总部一级制的稽核组织,直接实施全辖稽核监督。许多银行的稽核部门只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再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与驻地分行没有任何经济、人事上的关系。首席审计官不对总裁负责,而是对董事会负责。以上种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英国模式

英国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发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共同作用。董事会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责任,准确全面地注意本行的风险以及知道如何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委员会作为银行董事会的内部控制咨询机构,为董事会提供经营管理情况的有关信息,保持同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内、外部审计部门的信息交流,对内部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业务部门行使检查职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合理的流程和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来源。以嘉诚集团为例,嘉诚集团是英国仅有的一家具有两百年历史的独立投资银行,它在英国投资银行界一直排名第一,并跻身于世界最佳投资银行之列。嘉诚集团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管理、评价和服务职能,嘉城认为内部审计不只要看财务信息,也要看内部控制的部署实施,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不能凌驾于企业之上,内部审计的成果是建议性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益,显示审计的附加值。

二、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运行经验的启示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己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它继承了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的理念,代表了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其经验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极具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重要的启示。

1.构建合理的审计模式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功能集中在总部,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窗口,因此,在内审机构的设置上是呈“倒金字塔”型,即在总行均设置了阵容强大的内审机构,而多数分支机构则没有设立。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一般归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有权对行长及全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检查,这种体制下,内部审计的权力最大,独立性最强。为了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不受阻碍地接触银行的所有业务和辅助部门;内审部门一般都隶属于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报告的渠道通畅;董事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参谋智囊机构,审计委员会包括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非执行董事;审计业务领域的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问题的确认及处理均由内审部门独立完成。另外,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发达国家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了庞大的内部审计队伍,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2.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内部审计的职责不仅仅是查处问题,而应通过审计达到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重点仍是银行业务合规性合法性,在制度执行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较多,而就如何完善规章制度、改进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提出的审计建议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应充分发挥审计咨询的作用,注重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的研究、分析,针对决策机制、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和经营风险提出相应的审计咨询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决策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等制度建设。

3.运用先进审计技术保证审计效能

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网络,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借助内部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在内部审计各级部门之间、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及时传递内部审计信息,包括内部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法规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审计方法上,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普遍采用通过评审内部控制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这一方法。在内控制度评审中,他们十分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如银行岗位设置,若审计中发现该岗位只设一个人做某项工作而没有他人可替代,则认为这个岗位的安排是有问题的,舞弊的机会比较多,是银行内控的弱点。

4.严格审后检查及内审明示制度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审计-建议-再审计的循环式审计制度,每项审计或每个审计阶段结束以后,可通过内部网络将各个审计阶段的情况明示化。明示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影响力及影响面,并要求对影响力的大小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被审计单位落实情况,即什么人、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审后检查情况;对审计结果的评价。通过审后检查,能够督促被审计单位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审计明示,有利于其他单位进行对照检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并且,这种审计过程,都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而且对风险程度的描述以数字化的量化分析判断为主,有利于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被审计单位纠正其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使有限的审计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经营管理行为。这样,既维护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又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义乌 仿真饰品 出口 现状 对策

仿真饰品是指以贱金属、树脂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个人佩戴的小饰物,区别于金银、钻石、珍珠等昂贵珠宝首饰。仿真饰品行业是从珠宝首饰、工艺礼品行业中分离出来综合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义乌的支柱产业之一。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依托义乌市场的优势,义乌仿真饰品出口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口量逐年增加。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产业的发展,一些制约因素也逐渐显现,限制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义乌地区仿真饰品出口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出口现状

1.出口企业情况

目前,义乌地区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的仿真饰品出口企业233家,其中出口免验企业1家,实施一类管理企业2家,二类管理企业53家,三类管理企业177家。

2.产品出口情况

2012年度,义乌检验检疫局共受理出口仿真饰品检验21868批,货物数量20461.61吨,货值20528.06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批次、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23.99%、59.22%、16.42%。这些仿真饰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出口仿真饰品的品种主要包括合金饰品、塑料饰品及其他材料饰品。

3.质量情况

2012年度,义乌检验检疫局共检出不合格出口仿真饰品268批次,货值88.6万美元,其中生产企业出口55批,货物数量33.01吨,货值32.65万美元,其余为市场采购出口不合格。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义乌市场采购出口仿真饰品处于流通领域,目标市场不确定,而各国对仿真饰品的技术标准要求不一,导致检测不合格的情况发生;二是由于部分企业出口高峰期订单量大,自身来不及生产,将订单任务外发给其他饰品厂进行加工,因此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是仿真饰品行业原辅料品种繁多,很多配件直接从市场采购而来,并且没有做到批批检测,使得最终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在出口企业及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义乌地区仿真饰品出口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口的数量和金额逐年增多,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制约因素逐渐显现,给出口产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影响。

1.欧美等国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对我国仿真饰品等产品出口不断设置严苛的技术壁垒。以欧盟为例,欧盟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94/27/EC指令,对某些与人体有直接和长时间接触的物品中镍释放量做出严格的规定,要求不得超过0.5?g/cm2/周。随后欧盟又通过出台新的指令对镍释放量要求进行调整,目前,有关镍的指令要求已被欧盟REACH法规(EC1907/2006)附件ⅩⅦ规定替代。2012年欧盟委员会在官方公报上了836/2012号条例,将铅的限量要求添加到这个附件中。该条例规定若珠宝产品的任何单个部件的铅含量大于或等于0.05%(重量百分比),则不得投放市场或者在市场使用。这些新的技术壁垒导致仿真饰品等产品出口周期延长,出口成本增加,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2.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给义乌仿真饰品出口带来新的冲击:一是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美经济复苏前景依然不明朗,而仿真饰品不是生活必需品,经济形势紧张将直接降低市场需求;二是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影响,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30%,削弱了我国仿真饰品等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企业的出口意愿;三是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融资成本高,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些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义乌仿真饰品的出口前景。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仿真饰品行业的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首先,从国际竞争来看,我国出口仿真饰品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从世界仿真饰品贸易来看,我国仿真饰品出口额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出口量占比远远超出出口额占比。而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出口净重不到1%的仿真饰品达到7%及以上的贸易额,我国仿真饰品竞争力之弱可见一斑。其次,从区域竞争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仿真饰品行业形成了义乌、广东、青岛三个中心,这三个区域在仿真饰品出口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相互间充满激烈竞争。最后从企业之间的竞争来看,当前义乌仿真饰品企业的产品雷同率较高,同质化严重,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4.企业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了“新光”等知名大型企业。但企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企业规模、研发能力还是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整体上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营销、质量管理等方面整体水平不高:一是经营上还是保持着“前店后厂,看样订货”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影响下的新市场;二是对品牌建设缺乏足够重视,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出口企业不多;三是缺乏设计、研发等专业性人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只能采取压低价格的竞争方式,使得出口仿真饰品行业持续存在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对策

解决当前义乌仿真饰品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扩大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保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

针对欧美国家在仿真饰品上设置的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结合义乌仿真饰品出口实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加以应对:一是要积极关注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要求的最新动态,对国外新的法规标准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二是加强与进口商的沟通与联系,共同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合力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三是检验检疫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加强宣传,使企业及时了解国外要求的变化并积极引导企业加以应对;四是企业应根据国外新的要求,及时更新生产工艺,使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最新要求,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2.多措并举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出口仿真饰品企业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采取多项措施应对不利的经济形势:一是在利用好义乌国际商贸城这一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国际上的相关展会,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市场开拓,重点是南美等新兴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保持和促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三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3.提升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当前国内外仿真饰品行业竞争激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行业竞争力:一是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仿真饰品行业充分支持,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二是明确义乌出口仿真饰品的定位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保持区域竞争优势;三是政府部门间加强协作,加强质量监管,为仿真饰品企业提供出口便利;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恶性竞争,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氛围。

4.苦练内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出口仿真企业应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重视研发设计人才,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端研发设计人才、与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二是拓宽出口渠道,改变销售观念,更新销售理念,突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尤其是在电子商务运用方面,应加大投入;三是加快转型升级,饰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降低劳动力的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稳定产品质量;四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力争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仿真饰品企业,引领义乌饰品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前.浅析义乌饰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83-84.

[2]刘崇华,黄理纳,邢力,等.出口仿真饰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安全要求及检测[J].检验检疫学刊.2011,(05):28-31.

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第4篇

1、强化信息服务职能,为我市进出口企业提供优质的国际经贸信息服务。拓宽信息来源,加强同国家贸促会经济信息部的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原有《国际市场参考》进行改版和扩充,获取丰富的国际一手经贸信息,为出口企业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更好地了解国际经贸动态和政策法规。

2、积极配合省贸促会大力组织出国展览,帮助和带领更多地企业“走出去”,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贸易机会,推动产品出口。

3、开展业务培训。今年计划举办展览、涉外法律、出证认证三个培训班,对企业骨干实施大规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举办一期经济形势研讨会,使企业决策层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提高驾驭决策企业发展的能力。

4、发挥会展管理职能,繁荣会展经济,促进拉动内需。全年计划全市举办54个展览会,加大会展营销力度,突出专业特色,为企业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5、充分利用*国际经贸洽谈会和“9•26”农交会平台,做精做实贸易展览和“世界华商‘相聚河北’项目洽谈会”、世界500强法国欧尚集团“河北(*)招商采购会”,借助大型经贸活动,邀请有实力的外商参会,促进我市企业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6、巩固和扩大对外联系,邀请7个以上国际经贸团组来我市考察访问,与我市企业进行对接洽谈,开展实效性合作。

7、提高出证认证服务水平,开展优质高效地服务。大力推行网上办证,提高网上办证率,使企业办证时间缩短至3-5分钟;除5天法定工作时间外,向企业提供预约办证业务服务。如在节假日办证可提前预约办理。同时公布两部24小时值班手机电话,为企业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

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第5篇

裴长洪(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学会给我一个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我讲讲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与供给侧结构改革。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应从世界经济讲起,世界经济形势总体的特征叫“六低一高”。所谓“六低”,第一低是GDP低增长,这个国际组织的预测都不乐观,因为2015年最低是3.1%,今年预测不断在调低;第二是低贸易流动,今年的世界贸易增速很可能会低于世界经济增长,包括贸易链可能今年都会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第三叫低投资,FDI投资比较复杂,2015年虽有反弹,但是2015年的反弹主要是并购,绿地投资没有增长,今年的情况受资本流动的影响很大,未必有一个更大幅度的增长;第四是低利率,自美国实行了量化宽松以后,全世界基本上是低利率,美国去年调了一次利息以后,联邦基准利率是0.15%,现在美联储很纠结,增加利率到底调不调,成了一只还没有落地的靴子,现在全世界六大央行都在实行负利率,所以西方国家有了一种新产品叫负利率债券;第五是低通货膨胀,CPI过去是0.1%,今年他们想搞成0.2%,美国也是1%以下,现在中国搞得还可以,2%左右,但是PDI仍然是负数;第六是大宗商品低价,今年石油价格虽然在反弹,但是仍然还是低价位,其他的产品,包括能源产品、农产品都还是低价位徘徊。所谓“一高”是高债务,现在全世界债务都累计得非常高,特别是日本,我是5月30号在日本开会,日本国内现在正在争论的是消费税要不要提高,安倍说不能提高,财务大臣说不行,日子过不了了,要提高消费税,现在两党掐起来了,因为日本的公共债是全球最高的;除公共债务外,西方国家私人债务也比较高,但中国的情况不同,我们的私人债务比较低,公共债务也不是很高。

中国的宏观经济今年前四个月的情况:一季度是6.7%,这个已经公布了,到今年4月份是6.0%,这个形势总的来讲还是不乐观的。但是经济效益有好转,原来我们去年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都下降了,都是负数,今年变成正数了。从三大需求来看,固定资产是回升的,一到四月份是10.5%的增长,这里主要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今年全国的房地产价格回涨,一线、二线城市都在涨,有的是翻倍的,这是非常特殊的现象。去年是上半年股市涨,今年上半年是楼市涨,这说明咱们现在的资金追逐的是资产,所以大量的中小企业,包括外贸企业贷款难,贷款资金价格高,这个恐怕在今年都很难避免。商品消费的增长是平稳的,外需仍然是低迷,吸收外商投资略有增加,实际是同比增长4.8%。CPI温和上涨,PPI依然是负数,一季度4.8%,还是负数,这说明产能过度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金融情况,市场流动性总体宽裕,因为政府今年的控制目标是13%,去年也是13%,当然一季度末是13.4%。总的来讲,中央银行控制得并不紧,用周小川的话来讲现在我们是第四档次,他把货币政策流动性划分成五个档,第一档是从紧,后面有适度从紧、稳健、稳健略有宽松、宽松,现在的情况用他的话来讲是稳健略有宽松,实际上中国也是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跟全世界是差不多,程度略有一点差距,但是总的方向是一致的。

还有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还有能耗结构的改变,工业结构的升级也有一些好的回升,像新型的制造业增长比较快。就业增量还是稳定的,失业率大概在5.2%左右,从2014年以来,国家统计局间断性地公布调查失业率,大概是5.0%到5.2%。应该说这个失业率在全世界表现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我查了查资料,大概维持在五点几的水平全世界有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像欧洲,南美洲等等失业率都是在10%以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去年11月在中央财工作领导小组上讲的,他的原话是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两句话,一个是适度扩大,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他在国际社会也讲了这个话,针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各国主要靠货币刺激政策,他认为单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再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这也就说明他这个看法对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持相同的看法。那么到底什么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说一点个人的理解:市场经济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供给侧,一个需求侧,它的平分点就靠价格来平衡,这个道理很简单。西方经济学里的宏观经济学讲的总需求,是一个价值总量的概括,有三大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进出口需求,它是一个价值总量的概念,这里包括货币供应、财政支出、投资总量、消费指数总量。宏观经济讲的总需求,它没有商品和服务的量、类别,比如投资需求、消费支出需求到底到哪儿去了?是买烟抽了,还是买水、买面等等,它不讲这个,只讲价值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