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5-01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强化学生对于物理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其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了解自然科学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不断引入新方法、新思维,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也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社会实践对人才的需要为基础,转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焦点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 新课程教育设计基本原则

1.1学生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应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和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应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实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1]。

1.2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依据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应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其主动探索的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主页包括故事情境和实物情境两个方面。故事情境指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2]。

2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2.1学习目标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针对性设定,做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加突出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二,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经自身的概括和分析来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第三,初中物理教师应对新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而不能仅仅依靠可能,而应实现一定的突破。

2.2学习条件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计。

2.3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拓宽其掌握知识的宽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4学习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其唯一目标,而是要充分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开发其物理学习潜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标准和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估,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3 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宝”是2010年世博会的吉祥物,为迎接世博会,某公园大门口的水平地面上安放一个大型“海宝”雕塑,其重力为3.6×104 N,与水平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为1.2m2/g取10N/kg。计算:(1)该雕塑的质量是多少?(2)雕塑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在20s内将该雕塑匀速抬高了2m,则起重机对 雕塑所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3600kg;3000Pa;7200W。

评析:该案例将简单的浮力问题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时事的同时,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学习浮力相关知识。

案例二:“海鸥300”是由航空工业605研究所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水路两栖轻型飞机,并在今年10月经过首飞实验成功,该机型能够打在4至6名乘客,且配置有现代化的航空仪表设备和高性能发动机,适用于海岸巡逻、货物运输和公务飞行等多个领域。该机型总重量为4000kg,g取10N/kg。计算:(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排开水的总体积为多少m3?(2)如果飞机以360km/h的速度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则其所受的水平方向阻力是飞机总重量的0.1倍,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W?

答案: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F=G,也就是pgv=G,

因此:V=■-■-■-■-4m■

2,飞机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时,阻力等于动力,也就是:

F=0.1G=0.1mg=0.1×4000kg×10N/kg=4000N

飞机的功率为:

P=■=■=Fp=4000N×■=4×105W

评析:该案例将功率问题以分析飞机飞行实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2篇

纵观我国如今的初中物理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被严格地定义为“考上一个好高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只是不停地将书本上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口头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在座位上听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是物理学科其本身就是源于对生活的发现,是众多前辈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理论知识和根据。物理的产生和实验探究是分不开的,而现如今的初中物理课堂的说教教学模式,对于需要团队协作的研究讨论和物理实验的内容教师都一带而过,只讲考试需要考的知识,因此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此以往,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熟练,考试的时候题目也可以快速地解答出来,但是,学生根本上的学习能力和物理概念都是不明确的,要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物理帮助自己实现终极学习目标,更是难上加难。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也有着一些差异,导致各地的物理教师队伍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有许多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就不够完善,无法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也很难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去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初中教学的改革,不仅要及时地转变教育观念,研发新的教学模式,更要不断地对教师队伍进行素质上的提高,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哲学家兰德尔首先提出并且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的,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逐渐涉及了许多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一个案例放到课堂之中,以案例为中心,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讨论,并且在讨论之中逐渐摸清知识脉络,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手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进课堂之中,不仅集中了注意力,兴趣也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是一种学习效率非常高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往往呈现以下的优势: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从物理的教科书和教学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原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也同样来源于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十分符合物理教学的内容。并且,由于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真实性,能够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容易,对物理的兴趣愈发浓郁。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热烈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无疑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需要进行讨论,才能得到结论。在讨论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高度。

再次,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质使得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讨论成为结论得出的关键所在,教师不再起到主体作用,取而代之成为课堂主体的变成了学生。这样的位置互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找到学习方法之后,不仅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更能够在长远的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最后,案例教学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在不断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学生一旦在生活中发现了物理问题,就会自主地运用已学得的物理知识去加以解决,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如果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案例教学法的位置,那么理论知识就是东岸,实践教学就是西岸,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连接东岸和西岸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案例教学法,才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案例教学法固然好,但是,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条件,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并不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在确定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一定要客观地、理性地结合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确定符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有三:

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案例教学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教师都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并且对案例教学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可以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

其次,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对于案例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就算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也讨论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更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低下,导致讨论过程中出现空白状态,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再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编排。案例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更需要教学材料的合理编排,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材料往往起到了一个中心点的作用,无论教师的能力如何,或者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最后的关键点都在于案例内容如何。所以,如果想进行一堂十分有效率的案例教学,那么,就必须将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进行有机地结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类比思想方法;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有教学思想的教学;也是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更是以课程提出的话题作为教学问题的教学.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和难易程度方面都较初中物理有很大的提升,因此提升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物理中蕴含了很多的物理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思想方法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也能够促进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本文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以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为例,讨论类比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1类比思想方法概述

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想方法.

2类比思想方法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类比点电荷与质点

“点电荷”是静电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点电荷”是在某种情况下将带电体抽象出来的,什么样的带电体可视为点电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可以将“点电荷”与力学中的“质点”进行类比,在力学中如果物体的形状、大小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把该物体看作是一个具有质量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点,因此,当一个带电体本身的线度比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很多,以至在研究它与其他带电体的相互作用时,该带电体的形状以及电荷在其上的分布状况均无关紧要,该带电体可看做一个带电的点,这样的电荷称为点电荷.

教学案例二:类比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

将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kQqr2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mr2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类比记忆和理解,电场中k是指静电力常数,重力场中G是指引力常量,Q、q分别指点电荷的电荷量,M、m分别指物体的质量,两个r分别指两点电荷间的距离和两物体间的距离.

教学案例三:类比电场与磁场

电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通过回忆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磁场,那么电场就显得并不陌生.磁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产生的,每一个磁体周围都能产生磁场,从而类比带电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产生的,带电体周围都能产生电场.同时电场线与磁感线、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都可以进行类比.如表1和表2所示.

教学案例四:类比电场与重力场

(1)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

通^定量计算可以发现重物在重力场中重力做功的特点与带电体在电场中电场力做功特点相同,都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系.

(2)电势能与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会引起相应势能的改变,即重物在重力场中具有重力势能.通过类比发现,电场力做功也应该引起相应势能的改变,即带电体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

(3)电势与高度

重物在重力场中的重力势能主要由重力和高度决定,同样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也应由带电体的电荷量和电势决定,这里就可以类比去理解电势和高度,他们都与在场中的位置有关,与所选的参考标准有关.

(4)电势差与高度差

重力做功主要由重力和高度差有关,电场力做功由电荷量和电势差有关.那么自然就可以与电势差和高度差类比,二者都与所选的参考标准无关.

(5)类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与平抛运动,如表3所示.

(6)类比法理解电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学生直接去理解电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比较困难,那不妨使用类比法去理解,加速度a=Δvt,即单位时间的速度改变量,电场强度E=Ud=Δφd,即表示沿场强方向单位距离的电势差,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同理电势为零,电场强度不一定为零,电势大,电场强度不一定大,即电势与电场强度无直接关系.

物理思想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思想方法,特别在《静电场》这一章中全部可以采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电场、电场力和能的性质充分类比,巧妙地突破电场的重难点,将物理知识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升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进行式教学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45-02

前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提出:“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动机,一切学习活动都应围绕自然事物规律而展开。”由此可见,面对复杂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进行式教学对提高教育的实践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一、初中物理进行式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受教育改革的影响,初中物理教育教材、教育内容在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验教育、多媒体教育、互动教育模式等先进教育方法被引入课堂教学。因此,现阶段物理进行式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选编上,还是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其突出的教学宗旨在于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锻炼学生探究精神。

二、初中物理进行式教学案例分析

2.1重在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初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主动寻找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声的物体,如铃铛、纸盒、铅笔等。上课时,学生通过这些物品的发生特征感受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特点,探索其传播的奥秘。“发声实验”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随着课件中蝉鸣、人说话时的喉结震动景象的呈现,学生会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初中物理进行式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通过巧妙的课堂设置和实验探究感知物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探究活动与实验活动一样,学生在认知教育内容时,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预判,这时候老师应充当导引的人,让学生在有效、真实的实验和探究中感知物理学习的乐趣和奥秘。因此,初中物理进行式教学不仅要突出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性能,还应从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上入手,提高课堂师生交流的互动性。

2.2循序渐进的探究性启发

好奇心是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心态的主要因素,所以物理现象是进行式教学应突出的核心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将教学内容进入生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初三物理《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学内容中,老师先不要重点阐述导体电阻的相关理论,而是先让学生观察电阻定理实验演示器上的电阻丝的运行状态,以及电流、电压的变化。并提出针对性问题,如:“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对导体通过电流、电压的影响如何?导体电阻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学生会针对这一探究性内容产生若干联想,这时候学生应采取控制变量法的方式分别对不同材质、长度、横截面的导体进行电阻阻值测验。

通过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会重新认识导体电阻的变化原因,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探究能力,改变引导方式,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实验项目,只在一旁做指导即可,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则老师应带领学生对教学课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2.3融合先进的探究思想

在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一课中,教材讲到冬天玻璃窗上会出现形态各异的冰花,这些冰花是在玻璃窗的里面还是外面,引用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创建一个特殊的探讨话题,让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针对这一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在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出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先进探索思想会融入其探究体系当中,帮助其完成多项探究任务。

将探究思想融合到现实教学中去,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其学习方式,优化其思维模式。因为,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都属于探究过程,都能表现出初中物理进行式教学价值。从未知探究中,老师利用探究思想帮助学生在学习困难中找到突破口,在思维上确立正确的思考方法,这种创新性教育模式对进行式教学具有高度指导意义。因此探究式教学不一定非得要有实验活动,但是探究的思想,却可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加以实现。讨论式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规避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的弊端,丰富教学课题内容的设计结构,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与此同时,将探究式教学课题引入初中物理进行式教学中去,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多项开放式教学任务,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有效、快速地解决教育与学习问题。

结论

通过上文对初中物理进行式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兴趣,将兴趣放在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首要地位,并根据教学课题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设置一些内涵丰富、思想先进的探究性课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找答案,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学习物理知识的真谛。

[ 参 考 文 献 ]

[1]陆建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J].技术物理教学.2013(01).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兴趣培养 新课程

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了解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物理基本原理、培养物理思维方式、提高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增进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社会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能力,有利于他们依据一定物理科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强烈兴趣。仔细研究分析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征,不难发现他们虽然对各种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富于想象、善于幻想、敢于提问。但是,他们这种好奇与好学往往是即时的,常常是非常短暂的,一旦当他们遇到较为深遂、生涩、抽象的知识时,便被一些小小的困难所难住,善于知难而退,善于因难生厌,从而失去深入探究的积极性,阻碍着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稳固。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道课题,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兴趣培养问题进行探析。

一、充分运用好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趣味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新教材的引入适应了时代特色,教材内容比较符合当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相对于传统教材,教材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生动性与通俗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具有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得更紧密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常有利,同时对于物理教师的教学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教材内的卡通插图形象生动,让学生爱不释手,再如书本中的卡通人物,有利于激励学习对某些科学家展开探究,这些都与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有效地刺激他们的第一感官,先入为主地对物理产生兴奋与好奇,为学生深入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教材的优势,再如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增添了许多非常有趣味性的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从而在实验的具体操作中培养物理观察能力,获得物理科学知识,理解物理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有些实验演化为趣味性小游戏、小魔术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精心设计物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物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新奇与奇特等魅力元素,博得学生的强烈好奇与好学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树立“言传不如身教”的理念,教师自己本身必须对物理知识具有很高的热情、很浓的激情、很强的求知欲和高昂的兴趣,并积极引领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进行深度的观察和分析,不畏困难去探索物理的原理与奥秘,进而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带动和影响作用。例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将自己研究出的最新教学理念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最新研究出的物理试验成果引入教学课堂,同时还将广泛收集的物理最新成果进行适应改进后也引入到教学课堂,这不仅有利用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当前国内外的具有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科学发展对各国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建设的影响和关系,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探究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社会物理科学调查,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发现,很多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本身就很新奇,能引发学生产生出强烈的兴趣、释放出强烈的激情、积聚出奔放的热情,对此,教师必牢牢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惯性”这个概念后,在学校组织校外活动,乘车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由于路况原因,驾驶员突然紧急刹车,结果许多站立的学生向前倾倒,此时,教师便可抓住这一时机幽默地说:“嗨,都是惯性惹的祸”,以此让学生感受“惯性”这一概念,一方面有利于活跃车内气氛,另一方面在不经意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对于那些因刹车而倾倒的学生更是对该概念终身难忘,进而促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四、引入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学发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蕴含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法相继进入教学课堂,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而且还有利于教学课堂的优化;不仅对物理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而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理教学再一次增添了新的动力。对此,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好这一信息化手段,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不断丰富初中物理教学资源、拓展初中物理教学手法,通过引入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可以使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和具体。通过参考网络中其它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激发教师更多更好的教学手法,通过引入网络中的教学案例,可以进一步增进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从而有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

参考文献

[1]牛利华.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理性审视[J].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