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儒家思想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儒家思想的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很多内容都可以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著名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折射出儒家思想对治理一个国家的作用。就本质而言,治国国家和管理一个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此儒家思想中管理治国的思想,都可以用在管理现代企业之中。国家统治者需要具有识别人才运用人才的智慧,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需要挖掘人才重用人才与留着人才,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2.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孟子关于亲民思想的论述,统治者必须尊重、爱护每一位百姓,国家中百姓的地位应该放在首位。这种论述与现代管理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不谋而合,这条理论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企业内,普通员工的重要性应放在首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一线员工群体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切实为基层员工服务。
3.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同样是孟子关于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的论述,在他看来,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是最大的社会问题。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中,关于企业利润应该的分配方式,应切实遵照这一理论,制定出尽量公平、合理、科学的分配制度工作体系,确保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只有稳定才能产生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壮大发展。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就需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通过管理来创造效益,现实情况中,出于一些常见情况的影响与制约,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
1.部分员工阶层缺乏必要的精神信仰。儒家思想强调奉献,鼓励有志阶层服务与一定的社会阶级,学成文武事授予帝王家,这句话实际上是鼓励广大有志之士通过一定的统治机构把自身的才华施展出来,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这种思想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也同样适用,广大员工也应具有这种精神信仰,通过所在企业这个平台把自身能力发挥出来,从而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财富。现实工作中,部分员工缺乏这种精神,过于强调自我,工作中稍微不满就立即辞职,这种做法既损害了自身,也给人力资源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员工的倾斜不够。在一些家族制企业或一些国有企业中,这种现象就比较突出,企业经营管理阶层过去看重领导阶层权威,忽视基层员工的理性诉求,这就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难处,相关工作人员不得不按照管理阶层的意志来开展工作,对基层员工的倾斜力度不够,一线员工的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管理的效率就出现了一定的折扣。
3.分配体系不科学。我国现代企业的利润分配体系是结合现行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来制定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中不科学的部分也就自然影响到我国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不科学的企业分配体系就出现了巨大的收入差距,管理基层和基层员工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引起了一些员工的不满。企业利润的分配体系中,绝对平均和绝对不平均都是不科学的,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借鉴国际上的分配制度和激励体系来制定出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三、借鉴儒家思想,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针对当前的国学热、儒家思想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的大好时机,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应认真研究这种经典思想,借鉴其中的科学内容,使得人力资源工作产生应有的管理效力。
1.切实实施以为人为本。根据民为贵的思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应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这种理念管理理念换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人本管理可以改变员工对工作目标、方法和完成效果盲目被动的状态,让员工参与到工作目标的确定和分解过程中来,使员工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保证企业的工作质量。
2.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和激励机制。根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研究员工的不同需求,对于传统的物质和金钱奖励做法要尽力去赋予新意,同时,针对物质激励会逐渐产生淡化的现象,还要注意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帮助员工在企业发展壮大之中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通过科学的分配体系和激励机制把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牢牢结合在一起。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特征,其内在精神和实体价值取向在世界法律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外部表现形式、内在价值取向和动态发展历程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结合中国当前法制现代化道路的思考,这里将儒家法律文化的整体特征主要归纳总结为“无讼是求,以和为贵”“德主刑辅,天人合一”及“以民为本,礼法结合”三个方面。
(一)无讼是求,以和为贵
儒家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它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中和”,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法律文化则汲取儒家思想,注重和谐,排斥竞争;以无讼为有德,以诉讼为耻辱,在此影响下,“无讼”是其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无讼是求,以和为贵”成为儒家法律文化的显著特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针对诉讼言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认为诉讼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这与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为公”思想背道而驰。因不主张诉讼,且诉讼被认为是道德败坏的行为;加之“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的价值取向,造成“讼师”职业也历来受人鄙弃,社会地位低下。并且各朝各代都制定法律对“兴讼”“滋讼”“聚讼”及“讼棍”等进行惩罚。因此,对“无讼”的推崇必然导致“贱讼”观念的形成,而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畏讼”,可以认为它是“无讼”价值观取向引导下的必然产物。
(二)德主刑辅,天人合一
儒家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贯彻“德主刑辅”的原则,“德主刑辅,天人合一”正是儒家法律文化特征的精辟概括。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为政以礼”,提倡道德教育,以理服人。[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性本恶”,“隆礼至法”,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汉代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法、道、阴阳等诸家学说,建立了完整的儒家学说体系,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被统治者采纳,从此,“外儒内法”的正统的法律思想得以确立。此外,他还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以《春秋》“微言大义”为准则实行“论心定罪”,主张“《春秋》决狱”,秋冬行刑。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自此,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以德主刑辅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
(三)以民为本,礼法结合
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为对“民”的“关注”和“重视”,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儒家民本法律文化主要体现为主张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实行仁政。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为政以德”,“修道以仁”,由此可见,孔子心目中的直人当然是心存仁义遵守礼法的。孟子在《孟子•尽心下》则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主张,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受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主张虽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其民本法律思想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儒家“礼法合一”的法律思想在唐挥到极致,“礼的要求”与“法的规范”相互渗透、水融,是中华法系区别于其他法系的显著特征。其中,唐律继承了西汉以来礼律融合的传统,使封建礼教纲常进一步法典化、制度化。儒家主张的礼至此时已基本化为相应的条文,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强制性规范,也结束了汉代以来“春秋决狱”“论心定罪”的理念。
二、儒家法律文化对当前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
反思儒家法律文化的特征及价值取向,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共同影响着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面临儒家法律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及儒家法律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困境,中国古代法制与现代社会要求是不适应的,但是,中国古代法制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挖掘和运用的东西,研究儒家法律文化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对于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打破“法律万能”论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国“法律万能”的论调悄然降临,这种论调无疑是不利于当今法制建设完善的。法律不是万能之器,因此国家法制建设应该遵循德、法并用,实行综合治理。自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民族救亡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禁锢人们思想。“五•四时期”,随着“科学”“民主”思想的传入,更是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现当代西式民主法治观念曾一度甚嚣尘上,“法律万能论”也曾风靡一时。但法律不是万能的,因现实社会复杂多变,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如滞后性,诉讼成本高,效率低下等。此外,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着自身的法律文化和传统,“少讼”“厌讼”观念及“礼法结合”思想影响至今,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抄照搬西方式的法治。因此,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应走出法律“万能误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结合实际国情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吸收我国传统的优秀法律文化,也要适当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法律成果,建设中国特色法制。
(二)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社会
儒家道德法对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也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加强和谐法治社会建设的有益补充。和谐社会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显然,这些内容是和中国传统儒家优秀文化一脉相承的。如,诚信友爱的内涵就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孔子说“政者,正也”,意思就是说统治者要实施“仁政”,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孟子曾提出“舍身取义”之说,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衰。再如,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但它也是儒家法律思想的要义之一。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礼记•乐记》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仲尼燕居》中言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可见,这些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伦理道德和价值理念等儒家法律文化,对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三)繁荣发展特色文化,促进儒家法律文化走向世界
【摘要】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孔孟儒家思想为中国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对现代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结构的优化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孔孟儒家思想;中国道德教育;适用度
一、孔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孔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时期。在这个时期,作为奴隶主贵族意识形态的表现,“礼”和“乐”已经很难发挥其应有的道德教育功能,导致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象。面对这样的社会思想变革,先秦儒家思想家开始思考重新构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体系,主要包括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统治阶层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社会如何才能稳定地发展等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先秦儒家学者认为应当从道德教育出发,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以人为本,德教为先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先秦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仁”的本义其实就是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利他性”。孔子提出的“仁”第一次强调要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人的利益和需求,进而突出重视人的能力和价值。
孟子提出“仁”与“义”的结合,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孟子认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就是强调人要学会“爱人”,但要学会爱什么人,在学会爱人的同时也要懂得憎恶应该憎恶的人,否则就是背离“仁”的精神。
(二)塑造人格,内省自求
孔子提出了“君子-仁者-圣人”这样逐步推进的理想人格。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居于最高哟危“君子”居于较低层次。他强调把“君子”看作品德高尚的人,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首要标准。
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孟子把孔子作为自己的道德榜样,继承了孔子君子人格的理论,深入阐释了“大丈夫”理想人格。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要能够“泽加于民”“兼济天下”,要有正直的气节,要能够做到身处逆境不动摇信念,能够在困难中锤炼自己的品德,积蓄自己的能量。
(三)明晰价值,权衡义利
孔子提倡“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利”则指的是人的私利。他认为,道德高尚的人,面对私欲时首先想到的是是否符合道德法则,一切行动以道德法则为自己的准则。没有道德的人,在面对道德法则和私人利益时往往为了私利背离道德法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义利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强调“重义轻利”。他认为,处理人际关系重要的是讲“义”,如果人们都关注“利”,就会造成私欲膨胀,破坏人伦关系,危害社会的稳定。因此,孟子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教育人民,引导人民弱化对物质利益的关注,根据道德准则行事。
二、孔孟儒家思想本身存在封建残余
孔孟儒家思想与现代文化既相互契合又互有冲突,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先进的精华、鲜明的民族特征文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孔孟儒家思想中仍有部分封建的思想糟粕值得我们去甄别和舍弃。
(一)重自律轻制度
孔孟儒家思想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上明显地表现为“重自律轻制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抛弃孔孟思想中重自律轻制度的糟粕思想,建立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模式。在管理实践中,建立政府、社会、媒体、个人四个层面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模式,强调政府对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的政治引导,注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媒体舆论监督导向功能的发挥,继续维持对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
(二)倡尊卑鄙平等
在孔孟儒家思想中最被现代文化公认的诟病便是封建性的、崇尚尊卑等级的纲常思想。儒家思想自孔子开始,就始终坚持尊卑等级观念,“三纲五常”的思想树立了绝对的父尊子卑、夫尊妻卑、男尊女卑、老尊幼卑、师尊生卑的天理“伦常”。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整个封建时期个人权利不平等、人格不平等,因此只能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这种尊卑思想甚至在当代中国仍有残留,它导致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严重的权威主义、家长作风、师道尊严等与现代民主格格不入的特权思想和做法。对于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糟粕,我们必须大力清除,坚决抛弃。
(三)有臣民无公民
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原因,封建时期的孔孟思想只能培养和塑造“臣民”,而非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公民”。在臣民思想的教育下,个体成为“无需享有政治权利,只要履行守法义务”的观点,缺乏政治参与意识。当朝堂之上奸佞当道时,忠臣谏言的第一反应不是依法处办,而是劝谏君主,这样的表现反映的是臣民思想的局限性。现代中国道德教育要提倡公民教育,抛弃孔孟思想中对于依附性人格、忽视主体意识的臣民思想教育,积极培养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引导和鼓励受教育者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勇于向国家和社会提出尊重自己合法权益,满足自身愿望的要求,使受教育个人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由、平等、权利与义务关系对等的现代公民。
三、社会转型中的孔孟儒家思想
(一)市场经济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要求。诞生于两千年前的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思想精华,是为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服务的。如果把这份文化遗产原封不动搬到今天,是绝对行不通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孔孟儒家思想必须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完成自身的改造。在义利观方面,对于重“公义”轻“私利”的“重义轻利”思想,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对于个体的正当私利,我们不仅不能“轻”,反而要“重”,要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念。唯有如此,才能让孔孟儒家思想真正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
(二)民主政治的博弈
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深,使得我国开始更加注重政治的民主发展。在我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新时展民主政治的新要求。
在提倡民主政治的今天,孔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政”法治观念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孔孟思想中包含丰富的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观念。“导德齐礼”和“仁政王道”是孔孟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两种政治思想却由于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本质属性而造成了相当缺乏民主法制思想的客观结果。即便是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思想,依然不会也不可能达到政治民主化的高度。其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孟思想所提倡的社会是分等级有尊卑的社会,“三纲五常”和等级尊卑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政治民主化的r代特征。为了适应现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孔孟儒家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民主、平等、人权、法制等现代文明价值,再结合自身的民本思想,从而实现孔孟思想的更新升级。
(三)多样文化的碰撞
改革开放后,文化逐渐开始多元共生,文化的多样化成为时代文化的特色。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加上西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工业文化共同交织作用,冲击着现代社会思想。
多样的文化给孔孟儒家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坚持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共同理想,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塑造个体品格的观念逐渐被中华民族所认同。孔孟思想结合时代的改造以及为现代思想政治服务迎来了新的契机。而孔孟思想本身便是一种“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思想,不论是唐朝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还是宋明理学、心学,都能从中看到孔孟儒家思想的包容精神。儒家思想应该继续加强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做好面临多种文化冲击的准备。
四、结束语
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为中国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对现代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结构的优化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多种文化的冲击下,孔孟儒家思想面临自我完善、实现转化和创新的时代任务。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角度,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孔孟儒家思想的精华,摒弃糟粕,为现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提供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1.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1.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仁学”管理思想的基本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现代管理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仁学”管理思想始于远古尧、舜、禹、汤的先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孔子只不过是中国远古以来就已经产生了的道德统治和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换言之,道德管理文化产生于中国有文字记录以来的远古文明时代,经孔子加以弘扬和发展成为系统的“仁学”管理思想,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原则而延续到现代。“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修己以安人”这样一些范畴和管理原则,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基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其发挥作用的根本机制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和行为,其管理驱动力就在于管理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从狭义讲,“仁学”管理思想是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的管理原则。
1.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
“仁学”管理思想对于缓解现代西方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文化的根本缺陷,促进人类新型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仁学”的管理思想,对于长期浸染于理性化、制度化和物欲化的西方管理人群来说,无疑是极为向往的精神需求。因此,以孔子“仁学”管理思想为特质的东方伦理管理文化,对于变革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基本构造,缓解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制度的根本缺陷,改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2.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2.1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群体生活的特征,强调人伦和谐。其主要人伦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为贵的思想,是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二是讲求“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其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三是强调“五伦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要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就要明确每人在不同伦理关系中的位置,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四是要求“知礼以立”“克己复礼”。“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要安定团结,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使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赫尔曼·卡思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加以解释,并称日本与东亚“四小龙”为“新儒教国家”。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现了“礼”“五伦十义”。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这才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2.2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重视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儒家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说明了儒家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对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不为各种私欲邪念所动摇(诚意、正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齐家)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性相近,习相远”等诸多教育理念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影响、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这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企业创造了完善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遵循着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岗位的原则让每个担任不同职务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都受到相应的阶梯式的教育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重视“资本知识化”,把培养人才比做“缝鞋垫”与“做西装”,首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台阶,培养出很多复合型高层管理人才,不仅使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而且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中,教育培训是基础的、根本的环节,培训如何做事、教育如何做人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到的,但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依靠各领域的人才而跻身与尖端企业中,也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通过学习—探索—创新就长久不衰的,并且企业中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教育培训人才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2.3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主张。《大学》开篇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要求先做人后做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认为“能行五者(恭、宽、敬、敏、惠)于天下,仁矣”,而“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末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等观点也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能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并且服务于其时的当政者,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理论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尤其在如今物欲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企业经济,1993,(8).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14-02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引入我国,它主要是一门关于处理企业和人之间关系的科学。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也有关于选人、用人方面的深刻见解,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散发出现代管理的人本光辉。将传统儒家文化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重新解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研究方向,但就人力资源这一命题来说还少有专门的研究予以论述。本文通过对儒家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儒家文化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HR)是近代起源于美国的一个新兴学科,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把人看做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的分支,它的相关理念和具体理论仍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直到1990年,人力资源的相关理念才被引入中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就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由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孔子提出,并经过历代思想家进行完善和发展,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贵”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传统儒家文化不但塑造着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也对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中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爱人”来解释“仁”的含义。这里的“仁者爱人”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对于物来说,人是第一位的。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把人视为组织中的第一要素不谋而合。二是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应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仁爱人”正是管理者激励组织成员,从根本上解决资劳矛盾的关键。
此外,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贵”思想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体现。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引用荀子“君者,舟也;庶人之,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自己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与近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在理念上更胜一筹。现代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指把人视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从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的作用,以此来进行激励;其实质上是把人看做一种“资本”,是一种盈利的手段。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则是提倡“天人合一”,主张站在宇宙自然的高度,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出发,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2. 举才重德,任人唯贤――招聘与选拔的标准。
以人为本的思想直接引伸出重视人才,选才举贤的理念。荀子曾经说过“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地高度发展,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培养和发展人才,不断提高人力资本附加价值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关于如何选举良才,孔子认为应当“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对于为选拔人才这件事情应该慎重对待、多方考察,除了“听其言观其行”,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考察,还要“使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做事的动机、发展的过程和内心的追求三个方面来综合考察。
在推选人才方面,古代中国人除了重视才干,也同样注重品德修养。中国古代在没有实行以公开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之前,举孝廉是汉代选拔和培养预备官员的一种举才制度。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其中修身即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的基础和根本。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也就是今天的德育,被放在首位加以强调。《论语・里仁》里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曾说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足以见得儒家思想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推崇。我国著名的晋商秉承儒家思想,推崇“诚、信、仁、义”,在选拨人才时也把所选人才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甚至采用“上查三代”方法来保证所选人才的道德人品。
而在现代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时,应聘者的道德修养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评价中心是现代大型跨国企业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采用情境模拟实行动态测评,在被评价者与他人进行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评价。这种综合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情境考察应聘者在其他评价方法中不容易暴露的道德问题。另外,许多西方国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每一位公民建立诚信档案,诚信档案上记录的本人信用度也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视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本投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卫灵公》,字面意思是手艺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好,必须先准备好工具。孔子是用手艺人完成工作的比喻向子贡说明为仁的道理。同样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是最主要的资源和工具,而员工培训就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利器”。尤其在现代社会,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才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不断发展的关键。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典范中,我们首推日本松下集团。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企业经营就是营造人,“在制造松下产品前,先制造松下人”。为制造松下人,松下集团专门成立松下商学院、松下机电工学院等培训机构。一方面,培养其技术技能,使员工技术技能的开发紧跟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用儒家传统思想对员工进行教育,培养所谓的“松下精神”,即培养员工形成“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仪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恩报德的精神”,使员工认同本企业的经营哲学和核心价值观,以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据花旗银行研究,大部分企业都拿出每年营业收入的1%―2%作为培训费用。以IBM为例,目前IBM大中华区每年共有6万天的学习时间,整个大中华区有员工近6000人,这样平均下来每人每年大约接受10天的培训,每人每年的培训费用达到了3000美元。这样算来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但是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却可以创造出高于成本数倍的利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只有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才会有持续不断的经济利益。
4.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激发团队精神,保持和谐的劳资关系。
荀子说:“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认为:人的力量不如牛,脚力不如马,却能驱使牛马为人类耕地、拉车;是因为人可以聚集起来运用团结的力量,而牛马不可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团结协作、以和为贵。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和”是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往往意味着领导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予以承认,并努力解决矛盾,倡导一种和谐一致、团结协作的工作状态,从而在企业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奋进的良好氛围。
儒家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但这里的“和”不是指要绝对一致,没有任何分歧。现实的企业管理中绝对一致、没有分歧的情况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儒家文化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同样注重“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可以与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待事情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而小人讲原则、轻易赞成别人的建议,但实际上却无法与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和而不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保持和谐团队关系的基本法则。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多样化的人的集合,由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不同政治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将在同一个团队中合作。此时,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将这些不同的人融合在一起,妥善处理和平衡各种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之上共同为组织目标服务。
“和”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却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诠释。日本企业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其快速起飞的奇迹与日本人“和”的团队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几乎所有日本企业都强调团队精神,他们不仅强调同行之间的团结一致和精诚合作,同时也表现在企业经营者和普通员工的和谐关系上。索尼前总裁盛田昭夫认为,“只要是索尼公司的员工,不管他身在何处,都是索尼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在任时致力于与员工建立一种健康关系,在公司内部创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感情,通过这种感情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命运相连、同舟共济的联系。再例如日本J型管理模式的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工序列制、内部提拔制都是为日本管理文化中“和”的理念服务的。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有利的制度,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提高员工对企业成员身份的认同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虽然近年来,J型模式的三大支柱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松动,但日本企业“和”的精神本质没有随着制度的改变而改变,依旧是日本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三、儒家文化的现代人力资源解释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老的传统儒家文化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反而其精髓思想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断积累,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儒家的人本管理和和谐管理之道,主要在于发挥人们的内在能动性,调节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人事矛盾,理顺各类人际关系,通过精诚合作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组织目的,这正是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所在。
因此我们在积极学习他国文化,特别是欧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同时,不能盲目、生搬硬套他国的经验和方法,而是应当在了解本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仔细研究本国的优秀文化,从中汲取适合本国国情的管理方法。
许多专家预测,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澳大利亚学者雷吉・利特尔和沃伦・里德所著的《儒家的复兴》中指出:“儒学正在复兴。儒学的复兴已经明确地指出它将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将带领世界进入21世纪,即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
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下,我们更加应当抓住时代的脉搏,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精髓发扬光大,努力提高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为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争取更大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与驰.儒家的管理之道[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2]刘禄山,王志峰.王者之道:王者之道[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