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民 科技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98-01

一、当前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先后组织了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等,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科技养殖、科技种田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觉悟高、善经营、懂科技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在这些人的带领下推广了一批新科技、新成果;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是不少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民获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但是我校通过多年的培训工作也发现了农民的培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对科技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农村政策中政府只重视抓农业的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由于以往的政府或者培训机构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视的力度不够,只重视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不愿意参加科技培训对科技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在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中,许多农民对参加科技培训的事情不重视,参加科技培训班的学习要等到村干部上门挨家挨户的通知后,他们才不情愿的去学习,有的农民甚至认为参加培训班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耽误了自己办正事要求给予自己一定的经济补偿,如误工费、食宿补助、来回的路费等要求,使科技培训的目的变了味。

1.1农民自身对科技培训认识不足

对于政府组织的科技培训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1.1政府组织的培训内容不符合当前农民的迫切需要,听课人员的文化水平差别大,部分人员培训后没有熟练的掌握培训内容;

1.1.2培训人员的授课水平有限,讲课内容理论、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多授课内容不通俗易懂,这样的培训当然不能使被培训人员有所收获,还有些培训人员由于准备不充分,讲课内容脱离当地生产实际、指导性不强,使农民难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进行操作;

1.1.3学校自身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对培训工作的准备不足。

2.政府投入不足

2.1财政投入不足

与前些年相比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民科技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与庞大的农民群体与众多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相比,这些资金显得比较微薄。

2.2授课教师尤其缺乏

尤其是缺乏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资深专家,科技培训的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讲课内容实践操做性差,没有接受过在培训授课方式落后。教师的这种现状已经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阻碍,制约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没有充分的挖掘利用科技培训资源

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场所主要是田间地头,以及培训班进行培训,科技培训的资源缺乏且资特别是组织的村级培训,缺乏固定的培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问题严重,使培训达不到满意的质量与效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不到有效发展。

4.科技培训的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农村科技培训教学中运用的培训的手段主要是以电视、V C D等为主,教学手段落后,在农村由于受资金、观念等条件限制而不能使用多煤体等先进教学设施,受这个条件的限制大量新的科技信息与科学技术成果不能及时掌握运用,农业科技水平也不能够很快提高。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被有效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法

1.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形式

创新形式、改进内容,能够吸引农民主动参加科技培训,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实地调查农民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做到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让农民理解、掌握培训内容,加强培训成效。

2.培训内容要注重联系实际,增强培训的实效

在举办科技培训班时要坚持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的内容是目前农民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进行不同专业技术的培训,在生产技术上为农民答疑解惑,由于农业生产的时效性要求,在举办培训班时要结合农时培训,是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技术人员要下到农村中去,了解农民的需求,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并在农业生产中及时给予农民技术上的指导,增加培训的针对性;调查农民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要与学员工作内容和就业趋向相结合,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在培训内容上做适当调整。

3.改革培训方法

农业培训要受到农民的欢迎还要提高培训的效率,就要传统的授课方式,从形象直观的角度、本着易于接受的教学原则,改革新授课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把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吸引授课人的注意,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因人施教对不同知识层面农民的培训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果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就要适当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多举办实践教学,让农业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农业生产走到田间地头进行农民进行现场农业技术指导,以弥补培训人员论方面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从而使农民的实际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我们举办科技培训的目标。通过举办这样的培训班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4.培训后的跟踪调查活动

为了加强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反馈,开展确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跟踪调查活动。对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调查可以采取入户调查、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培训的效果,对农民反映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仔细研究、认真解决,跟踪调查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及时了解农民所需所想,使培训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培训效果。

三、结语

农民是农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农业如果农民的素质低下,这个国家的农业也不会发达,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一批觉悟高、善经营、懂科技的农业带头人,是我国目前的紧要任务,在这些新农民的带领下使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逐渐摆脱过去单一的农村产业链条,引导我国农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工;技术;问题及对策

一、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制和机制,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

(一)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

2.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3.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4.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5.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

二、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协调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2.办学对象要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3.办学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4.办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

(三)探索实践,搞好结合,调动积极,实现双赢。

1.培训和考证结合。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上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长训和短训结合的办法。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工会或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2.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

3.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4.农民工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培训、教育结合。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关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工会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照顾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职教育。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初期实践

1. 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培训组织

为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崇明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研室、发改委、财政局、人保局、农委主要负责人任组员,总体负责计划的制订、措施的落实,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指导督促培训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实施工作的技术支持部门和学员组织部门,协助县农委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工作。根据产业布局和农民实际需求,崇明县于2013年度,开设了蔬菜、果树2个班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人。

2. 成立专家组,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县政府协调会议精神,崇明县就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技能证书、从业类别、生产规模、年收入等进行摸底调研,建立培训信息档案,制订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最终锁定120名50周岁以下,达到规定的经营规模和产值标准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协调组织和指导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作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从培训师资库中择优选聘20多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导师并组成专家团对学员实施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培训。专家组的组建兼顾专业平衡,量化培训工作指标,由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实行三方考核。

根据培训项目15天120学时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专家指导服务三个培养阶段,并以122的比例安排培训课时与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基地观摩考察、技能比武相结合的形式,分专业进行培训。2013年,崇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对象为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公共课以政策性课程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农广校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内容涉及农业品牌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实例等。专业课由行业分头组织实施,以关键技术、标准化操作、扶持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在培训内容和具体方法上,结合学员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再进行小组细分,差异化施教。专家指导在各行业细分小组的基础上实施,由县农广校负责督查监管。以企业管理、产品包装、市场拓展、成本核算等为重点。由一名专业教学管理员和一名技术专家配合负责10~20名学员,开展面对面、小组型现场指导服务,剖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训考核综合运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水平考察等手段。培训证书明确记载培训内容、学时数、考试考核结果和培训机构等,作为将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

3. 加强过程管理,丰富培训模式

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实施。培训班配备1名班主任、3名辅导员,按班次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培训档案,主要包括培训计划、学员台账(出缺席情况)、考试考核资料等。公共课以会议纪要方式记录学员学习情况及反馈意见。学员手册中详细记录教学计划、教材教案、教师信息、学员分组和课件大纲等。专业课采用学员管理手册记录培训内容、课时、出勤、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测评表等内容。专家指导采用记录台账,记载指导时间、地点、内容、意见以及通过专家指导后,学员在生产、管理或营销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等。

丰富培训模式,确保培训效果。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家服务团+县技术员+示范基地(示范社)”模式。由上海市农科院、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蹲点示范基地(社)指导。二是“以社带户,以户带户”模式。通过成熟职业农民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技术引领作用,如葡萄合作专业联社王相林已成为林果田间学校主讲老师。三是“科技下乡+入户指导”模式。农技部门结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根据生产技术难点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本,在关键农时组织科技下乡、入户指导。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农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人走村空”现象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劳动力“脱农”。经调研,崇明县农业从业人员仅30317人,其中55周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5.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2.76%。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2.3%,其中经营型实用人才占40.1%;生产型实用人才占23.8%。职业农民可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2. 职业农民培训层次不够丰富,培训能力不足

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崇明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模式上也有所创新,但现有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统筹协调,项目分散,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特别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此外,对培训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陈旧以及优秀师资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训基地缺乏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训质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及跟踪服务。

3. 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不明确,学员积极性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及后备农民培养,不少国家通过明确的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如英国,明确规定农场经营合格证书是申请农业开发、设备安装补助(5600英镑)的唯一凭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学农务农的积极性。而崇明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十分明确,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对策

1. 改革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提高培训水平

首先,将农业职业教育由专门机构延伸到义务教育的各阶段,以加深青少年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激发其务农兴趣,扩大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基础。其次,整合农技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效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应以“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平台,以提升农民综合生产技能为核心,整合协调各类培训资源,形成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教育载体上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的作用,教育手段上则要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领功能。培训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如“就地就近”下乡进村、进场、进社办班,“农学结合”分段培训等。

2. 规范资格认证,推行准入制度, 提升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必须明确条件、标准、程序以及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等,要重点考虑是否以农业为职业,是否具有一定规模,收入是否主要来自于农业等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应结合三个方面逐步实施。一是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作为基础条件,提升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二是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在政策上明确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为合格的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三是与农产品补贴政策结合起来,提升农民获得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3. 构建政策框架,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扶持

将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一是在土地流转、基础投入、金融信贷、税费减免、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待遇。三是优先开展科技入户、科技培训和挂钩结对,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优先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四是给予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优先派遣。五是优先参加政府主导的市场推介活动。当然,在政策立法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同时还应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农民培训;支持服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9-4778-02

近年来按照“农村信息化行动”的思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主要目标,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探索开展农民培训的新手段、新技术在全国普遍展开。为此,通过网络技术对新时期现代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成为国家鼓励与支持的新领域。现代远程培训便进入并成为当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手段,但是其实际应用过程中来看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结合其它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方式。随着无线移动技术、蓝牙技术、WAP技术、3G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推广,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依据国内外学者对移动学习应用的研究,结合农远工程背景下农民接受培训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实施,笔者针对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应用中的调查发现存在技术、经济、观念、政策等微观与宏观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实施移动学习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应用中所临问题的应对措施,供今后开展农民移动学习实践活动借鉴。

1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自主创新无线通讯相关技术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实现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当今信息社会中,农民接受信息的形式及思维方式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应当根据这些变化,以移动学习的广泛开展为契机,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INTERNET宽带网络,建立无线通信网络,积极推广移动学习,营造移动学习的软硬件环境,建立农民移动学习应用系统,加大农业资源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3G手机的发展与手机技术的自主创新是解决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手机瓶颈的最佳路径。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其中,批准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TD-SCDMA为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3G技术标准),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3G网络技术提供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和多媒体业务等特色服务运用到农民移动学习中,会大大提高农民利用手机学习的效率。通过3G技术带来的MMS(多媒体消息业务),大屏幕的手机出现,可以收发多媒体消息,包括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借3G移动视频服务业务,越来越多的手机软件开发者、媒体制作者开发制作一些适合学习者观看、模拟学习的课程内容,以更加适合于现代化快节奏的农民学习者。同时,随着手机通信芯片和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性能的提高,移动通信协议将得到很大改进,通讯网络技术的革新,通信的速度也会大大提高,上网资费也会逐步降低。

2 商家与政府、学校联合共同搭建农民移动学习应用市场

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朋友搭建移动学习平台,提供优质的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商家、政府、学校联合形成统一体,商家和政府提供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保障,学校提供优质的为农服务资源,借助手机和互联网构建与农民的交流通路,真正搭建移动学习的综合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移动学习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可设立“农民移动学习基金”。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移动学习,对所拨经费要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商家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农民移动学习建设,共同开发农民移动学习系统应用平台。

3 积极转变观念,促使农民适应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生的教育事物,要使广大农民朋友去接受和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主要受到农民根深蒂固的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只相信“眼见为实”的农民,在没有亲眼看到新事物所能带来的好处之前,很难让他们适应和接受。即使稍有涉足,一遇困难马上缩回去走回头路。因此,要想使移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走进农民的视野中,就必须去积极营造氛围,转变农民传统的观念,接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总之,农民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观念上接受移动学习方式,同时出台并完善农民移动学习规范和相关标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法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仅由几个农民移动学习研究项目就能使它深入人心并推广的。当前,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促进农民不断适应移动学习。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策宣传、市场引导、利益驱动等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简报、专栏、宣传横幅等形式,广泛宣讲农民移动学习活动,大力宣传农民移动学习活动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优秀典型和实施效果,大力宣传农民移动学习的目的与意义,鼓励、动员农民参加移动学习,营造农民移动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农民运用现代通讯设备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农村信息需求,可采用农民易接受的移动学习方式进行培训内容和支农服务信息的和传授。首先是农业实用技术的定时定量定址发送。也就是说为保证效果,可在固定时段根据农民需求,挑选相关资源实现定址投递,即个性化服务;其次,可在信息浏览平台上建立专家疑难解答专栏或者公布不同领域的专家的短信服务号码,农民就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或通过短信息进行问询,专家可予以解答。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虽然政府加大了农民工培训力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贵州培训窝案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以此为例,引出对当前培训模式——传统模式、培训券模式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所设计的农民工培训多元治理模式,希望能克服当前培训模式的弊端,让农民工获得市场需要的的技能,最终实现就业。

2006年起,贵州省劳保部门便开展了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至2007年底,全省共拨付培训资金3.75亿元,相当于这两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就业资金的33%。[1]可见政府是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培训的。

然而,贵州省检察院在全省社保系统查处了系列培训贪污窝案,共立案查处案件150余件、涉案170余人,涉案人员中既有基层办事员,也有像省劳障厅原副厅长杨锦福这样的高官,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一、贵州培训窝案问题解析

贵州之所以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培训窝案,其问题主要出在政府、培训机构方面。

(一)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未正确树立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的根本目标。其次,未做好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的相关准备工作。最后,未协调好搞农民工培训的各部门间关系,劳保部门及少数官员权力过分集中。

(二)培训机构方面的问题

培训机构自身资质普遍较低,自律性不足。培训机构提供的“产品”质量较差,且较多采用“非常规渠道”进行竞争,因而可供农民工选择的范围较窄。当然农民工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参加培训的态度不端正。

二、当前培训模式分析

(一)传统培训模式

总的来说,贵州出现培训窝案是由于:一者,政府设计的培训制度不合理;二者,贵州省各级地方政府所采用的传统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

传统模式中由政府直接补贴培训机构,然后培训机构再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的培训模式(即“政府——培训机构——农民工”模式)中,政府、农民工是委托者,培训机构是者,由于委托者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极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情况,因此委托者对于者进行监督难度较大,培训难免会走样。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即便培训效果比较好,农民工熟练掌握了培训技能,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个问题——针对性较差,即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然而,政府开展就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培训让农民工掌握一些技能进而实现就业。

(二)培训券模式

随着传统模式暴露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浙江在借鉴美国教育券的基础上,于2003年首先实施了培训券制度,开始运用培训券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以期克服传统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大量农民工返乡,于是各地纷纷借助培训券这个工具培训返乡农民工,便逐渐形成了培训券模式。

其运行方式为:第一步,政府根据本辖区的情况,选定符合标准的培训机构,向社会公布;然后确定培训对象及其数量,制作一定面额的培训券。第二步,政府向培训对象发培训券,需要者凭相关证件到政府部门领取培训券。第三步,持券人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第四步,培训机构展开培训,培训结束后收取培训券。第五步,培训机构到政府部门兑付培训资金。

培训券模式较传统模式有其优势:农民工有更多选择权,可在一定区域内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此时培训机构之间竞争更激烈,它们为获得农民工的培训券,不得不降低价格并提高培训质量以吸引农民工,此时政府可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绩效。但是,从各地实行情况看,它也存在局限:由于各地的培训券制度几乎都局限于县、市区域内,很多地方难免会出现“供给方缺陷”[2](即现成的竞争市场不一定存在和卖方的竞争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与培训针对性、实用性仍显不足的问题。

(三)农民工培训多元治理模式

笔者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两种主要的农民工培训模式,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希望能扬长避短,有效克服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难题,提高培训质量,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模式适合当前多种就业群体,诸如大学毕业生和下岗工人等,只是针对不同的群体具体操作细节得进行相应调整。

运行方式是:首先政府根据辖区情况,确定培训券发放对象、标准和培训券面额,制定相关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领取培训券,此时其培训券有两种去向:其一,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交付培训券,培训机构向政府兑付资金;其二,持培训券去用工单位(主要为中小企业)求职,如果用工单位录用后则收下培训券;此时用工单位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向自己认可的培训机构下订单,让培训机构培训刚招录的农民工,在培训结束之后,经过相关各方对培训效果进行评分之后,把培训券交给培训机构;二是,有条件的用工单位自己组织培训,然后到政府兑付资金。

需要指出的是:(1)培训券的通行范围最好可以扩大到省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培训券模式中的“供给方缺陷”问题。(2)用工单位主要为中小企业,原因有二:一是,它们吸纳的从业人数在各类用工单位中占绝对多数;二是,中小企业普遍因为资金短缺而不愿录用无技能、经验的求职者,求职者持有培训券求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它们解决培训资金问题时,中小企业录用他们的可能性便会增大。(3)允许培训券可以流向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这样二者之间无形地产生了竞争,此时,无论是用工单位通过下订单让培训机构培训,还是其自己组织培训,培训效果应该更具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能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农民工多元培训模式难免有欠妥之处,今后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1]/lega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