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推广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孔子学院 对外推广 传播 语言 文化
自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汉城(首尔)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将中国汉字、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截至2008年12月,全球已开办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学堂,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办了孔子学院。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①孔子学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通过学习汉语,可以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乃至更了解中国人经商谈判、为人处事之道,同时,对于我们传播汉语,弘扬中国文化,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孔子学院都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双赢的结果,加速了孔子学院的全球扩张,但同时也使得“孔子学院”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显现。
一、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启示
孔子学院作为本国语言的对外推广机构在世界上不是唯一的。英国对外传播英语的机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推广的主要机构是“法语联盟”,西班牙将塞万提斯学院作为本国语言的推广机构,德国则是将歌德学院作为其推广德语的主要机构之一。其中,“法语联盟”则属于非官方、非赢利的一个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机构,但是法国政府对其进行组织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德国歌德学院的海外分院主要由政府的外交部拨款。可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都很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对外推广。语言的推广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资金作为保证,国家拨款,政府扶植是这些国家推广民族语言的一个共同点。
同时,将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这些西方国家向外传播自己的语言时所采取的一个基本政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同时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而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传播一种语言也就是传播一种文化。法语在推广中更是将文化作为最主要的语言推广特征,法语代表着一种浪漫,一种修养,一种生活的质量。
二、孔子学院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外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汉语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让外国人进入中国交流的工具和文化载体,正日渐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使得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中国热”、“汉语热”,学习中国汉字和文化已经成为某些外国人生活中必备的一项工作。
(一)从自身角度看孔子学院在对外推广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投入经费少
孔子学院来自政府和民间的投入资金都不多,国外合格的汉语教师缺乏。根据印度尼西亚国民教育部统计,要在该国主流社会推广汉语教育,至少还需要3万名以上的汉语教师。德国莱比锡大学现有大约300名学中文的学生,其中每年入学的新生大约50名,但坚持到最后毕业的就只剩下10名左右了。导致这么多人半途而废的原因,除了德国人学汉语比学英语、法语甚至俄语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德国的中文课程大部分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一所几百人的中学里一般只有一两名老师教汉语,其中很多汉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培训。②
2、汉语在国外缺乏实用性
多数海外国家都很少有实用性汉语的教学,而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文言文、成语、语法的教学,从而也影响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甚至留学中国的热情。
3、孔子学院教材匮乏
目前海外的“孔子学院”并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由国内各个大学自主编纂的。而且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教材,某些国家的“孔子学院”用的是本国翻译编写的教材,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中国语文教材的外文版本,并不适合外国人的阅读学习。
4、海外汉语考试中心少
缅甸大学生孙月珍(中文名)说,整个缅甸只有2家汉语考试中心,全世界除中国内地以外,只有63家考试中心,分布在20多个城市里,大大限制了参与考试的人数。统一考试对民族语言世界推广的价值是双重的。它一方面是衡量语言水平的根据(可供入学或就业参考),另一方面又是维护语言规范的利器。③而考试中心的稀少造成了汉语学习的不规范,并且也影响了汉语学习者的成绩认可度,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孔子学院对外推广传播中所遇到的外部困难
西方国家鼓吹“中国”的论调,使得随着孔子学院推广成功,“文化入侵”之言论越来越显现。其实,中国的文化必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走向世界的,自古就有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自古至今,先进的文化属于全人类,东方或西方都是不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发展的。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播,不是大炮铁蹄下的结果,而是这种文化本质中蕴含着先进的因素,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人们所需要。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它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尊师重教。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今天孔子学院的推广,更是为西方文化提供一个可吸收借鉴的东方文化,这些,在推动全人类文化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消除普通西方民众对孔子学院的认识上的偏见,更容易让孔子学院深得民心。
三、面对对外推广传播中的问题,孔子学院的对策与启示
无论是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与启示,还是我国孔子学院对外推广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瓶颈,都激励着我们改进孔子学院的教学、管理与经营,将中国文化一步步地发扬光大。
(一)加强国内语文教育
加强国内语文教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让国人热爱自己的文化,加强孔子学院在国内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孔子学院,吸收更多有志于服务海外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对外传播工作中去。
(二)丰富孔子学院的形式
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在孔子学院里面学习的大学生带领普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中小学生一起到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让小学生参观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带着小学生看中国电影,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中国文化在外国孩子心中留下印记,让孔子学院走入外国孩子的生活。
(三)加强外国汉语教师的培训
加强汉语教师的培训,缓解各国孔子学院教师短缺的状况。除了从国内选派有经验学识的老师到海外任教外,孔子学院还可以培训当地的华人或是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外国教师,让他们在孔子学院进行强化学习后,再去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变输血为造血”。
(四)加强汉语教材推广普及
目前各国在汉语教学方面的学习和教学用书明显不足,一方面是真正适用的教材种类不足,另一方面数量也远远不够。建议加快教材建设,开发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用书,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有特色的辅助教材和课外读物。
(五)积极与海外汉学界互动
积极与海外汉学界互动,为汉语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海外,孔子学院是“外来文化”,那么这个外来的和尚怎么念好本地的经,是一门学问。在海外,早有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汉学界专家,那么,利用这个群体,使“外来的和尚”与“本地的和尚”一起“念好经”。这种互动更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更利于对外汉语的推广。海外汉学界在学界来说,人脉更广,也更适于以外国人的思维看中国。
(六)进行适当的商业化经营
虽然孔子学院定位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但是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其商业化的道路。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文化品牌。如何经营好这个品牌,一直是我国学者追求的目标。现在,我国比较看重孔子学院的全球扩张,却疏于对其的经营管理。笔者认为,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可以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有利益才能有创造,有竞争才能有发展。正如新东方教育集团一样,教育,也可以走向商业化,而且,适当的商业手段可以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这一点无论是对硬件设备的配备还是对汉语教师人才的吸纳上都是有帮助的。由国家汉办掌握决策权,国内大学掌握组织和教学工作,吸纳民间私营力量进行经营和推广,可以更好地解决孔子学院资金缺少的问题。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不仅使古老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厚爱,更体现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对孔子学院的欢迎,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那么顺应时代潮流推广孔子学院更有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子学院的推广,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双赢。
注释
①数据出自2008年12月10日《环球时报》
②③新华社,《汉语推广路仍存障碍 北京奥运将引发新“汉语潮”》,2007年09月14日
参考文献
[1]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鲁苓:视觉融合,跨文化语境中的阐释与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贾寅淮:对外汉语教学任重而道远[J].对外大传播,1996,(03)
[5]常殿元,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方兴未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2)
[6]李海绩、白瑜,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写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之后[J].神州学人,2005,(09)
[7]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纪要[J].世界汉语教学,2005,(03)
【关键词】:“三孔”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商业文化;地域性
1、 “三孔文化”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促进
孔文化自他诞生直到现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仅自身在不断变化发展着,还被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随着世界各地孔子文化学校的设立,中国儒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传播,被世人所学习和了解。近年来,中国的孔子学院在世界上百个国家中建立了上百个点,这些学院的建立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一种文化被世界所传扬,人们便会慕名到文化发源地去参观,所以曲阜“三孔”文化胜地区域性文化深入打造不仅可以促进本地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以文化促进旅游,旅游进一步传播文化,进而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之旅。
在地域文化的促进上本文主要从“三孔”文化周边商业街的创新设计谈起。孔府、孔庙、孔林传统文化胜地与周边的商业街在环境关系上密切,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除了“三孔”被完整保留下来周边的建筑已然是现代化的面貌,目前周边的商业街在外形设计上与传统文化建筑有统一的地方,对于曲阜地域性文化的促进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广传统“三孔”文化,对其周边商业街的全方位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对于地域性文化的宣传和促进旅游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2、“三孔文化”与周边商业环境的文化交互设计
曲阜“三孔”周边的商业街在外形整体上与其相互呼应,商业建筑外观上采用古代建筑的黑色带檐子的瓦,墙体通体采用红色,红色与黑色的颜色搭配与周边的文化旅游胜地比较统一。经过对“三孔”周边商业街的考察,商业街建筑除了在外观上做了颜色的统一,在其他形式上的设计并不是很多,如何更好的将孔文化深入影响到周边,甚至整个地区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孔”周边商业街的创新设计不仅仅应该在外形颜色上去改变,更应该将整个商业街区包括道路交通、交通工具、周边各种做成文化特色,形成整个周边与孔文化相互融为一体,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
如何将周边商业文化街打造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改造:
2.1传统符号元素的现代化设计
商业街文化在设计上采用“三孔”文化中的传统元素符号,在外观设计上,原有的商业街建筑在颜色和屋脊的设计中沿用了传统元素符号,使得商业街在整体色调上与“三孔”文化建筑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具体运用体现在商业街区建筑整体采用了黑色的砖瓦做成古建筑的房檐,远远望去,“三孔”古建筑群与周边商业建筑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环境;在建筑颜色上采用中国古代建筑墙体通用的砖红色,使得整个文化景区及其商业街区与现代化的城区既有相同,也保留了传统应有的韵味。
2.2商业街周边环境的营造
除了商业街本身的建筑外,在周边环境的设计上也应该做到统一,周边环境建筑在一定高度上做到适度,树木植被的设计规划也应该做到一致。周边外环境的营造给人以从“三孔”城内到一层一层过渡到现代化建筑,周边环境除了在建筑外观上做到与传统相协调,在其他方面的设计营造上也要做到与文化景区相统一。商业街区的宣传画面除了使用现代化的霓虹灯外,在造型、材质上都要加入具有文化意义的设计才能体现古文化商业街区的特色文化价值。
2.3商业街交通道路系统设计
在道路交通系统设计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3.1商业街区道路指示系统设计
商业街区的道路指示系统其实也就是对整个“三孔”景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指示系统,在道路指示牌上要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手法,将道路指示系统牌使用中国的木、竹等等元素,运用竹简这种古老的方式来表现“三孔”景区商业街的指示,使游客在游览景区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建筑的魅力以及孔文化的影响,还能够在阅览竹简道路指示系统时感受到远古时代文人读书的场景,使人身临其境。
2.3.2商业街区道路改造
在商业街区的道路设计上遵循主街区采用现代化道路,方便车马等交通工具的通行,次街道等行人街道采用碎石铺路,运用各种图案造型、字体造型设计等,可以展现时展的痕迹,游客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也宛若回到古人生活的年代,通过现代设计去感受古代是古今文化融合的良性设计。
整改道路周边临时摊点的使用,统一规划设计,除了在位置设置上还要在谈点车的造型设计、摊点喷绘等细节进行设计,加入文化色彩,让游客在吃、喝、玩等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防止景点文化全国一致化,打造本土特色,特色文化才能体现其文化专属性和特有性。
2.3.3商业街区交通工具的使用
商业街区作为传统古老城区相统一的周边环境,在道路工具的使用上,旅游区内有马匹的使用,在新设计后,将旅游城区内做大型地下停车场,将“三孔”周边地面上的现代化车辆进入停车场,减少街区内现代化车辆的气息,尽最大可能的保留传统复古气息;街区内保留车马交通工具,体现慢城曲阜街区的特色。
通过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设计,能够让传统文化依托现代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也能够让现代化快餐文化的今天通过传统的展现放慢速度,古今相互借力发展会是传统流传发扬的新途径。
结语
曲阜作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
更在于经过成千上百年后“三孔”深厚的文化沉淀对于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三孔”文化以及周边商业街的创新改造,让传统文化以旅游的形式传播,深入人心,旅游周边商业街的文化性设计又为文化的渗透增砖添瓦。传统文化商业街不同与普通的繁华商业街区,要“化”而非“华”,传统文化商业街的改造必须要以传统文化内涵为依托,做到在旅游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以旅游的方式被传播和发扬是其最好的发展传承方式,做好文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传统在现代中传承的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文麒.山东-齐鲁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03.
一、“根”与“源”――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儒家教育思想是教育的“源”。儒家思想讲求学习诗、书、易、礼、乐、春秋――“六艺”,而“六艺”是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科技、生产等各方面情况的文化典籍。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而言,学习掌握以上所有方面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但是了解涉猎却是必要的,因为从广义的角度而言,这些知识就是文化与传统,它们可以为教师、乃至学生打开广阔的视野。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以史为鉴”大抵应该就是对于教师文化积淀的要求了。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思想是“仁”。这个“仁”完全可以等同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仁爱”,不论是放在国家统治的层面上,抑或我们现在正在完善的和谐社会,还是对于日常人际交往的处理上,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对于教育而言亦是如此。试想一位没有爱心的、对于学生的需求与困难视若无睹的教师,怎么可能被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儒家思想践行“以修身为本”,换而言之,就是以充实传统文化为积淀的不断自我教育,以追求自身修养、成就与完善事业为目标的人生追求。
当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独善其身是狭隘的,所以我们应该将自我提升所获取的精髓与优秀经验推广传递出去,使之践行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二、教育重于始
教育重于始。教育的初始阶段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基础。那这个基础指的是什么?
首先是从小做起,提升人的道德水准。这个“小”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从低龄时做起,二是从小事做起。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传统文化中那众多的童蒙养正的经典,例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等。以《弟子规》为例,“总叙”中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清楚地排列出初学孩子应该学习的正确步骤――首要是“道德修养”,次要才是所谓“知识技能”。所幸2007年时笔者就已了解到,从08年1月起,北京东城区三万多名中小学生将开设《弟子规》必修课,年龄为小学三年级――初中一年级。能够有此教育计划,我们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初学的孩子已经开始熏染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时,作为我们现在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面对他们即将面对的教学对象就不能再错失这样的机会了,这一课他们必须要补!
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修养呢?笔者认为需要通过学校教育体系、自我内在追求两方面来进行二重完善:
第一重,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入手。
措施一:从课程培养体系入手,建立传统教育课。这一点,似乎有些困难,因为现今各大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英语、体育等)和专业理论技术课程两大方面,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已经不小了,甚至有时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开展,或者不够尊重某些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另外,各大专院校的课程培养体系多数已定型确立,甚至某些重点大学可能会沿用数年,要想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一些国家重点大学已经将国学等传统文化课程正式引入了教学体系,但影响力尚显不足。有些大学,例如笔者供职的大学,则将传统文化课程引入公共选修课体系,作为弥补,但同样存在不能普惠于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还没有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意愿)。
措施二:通过非课程体系予以弥补。可能采取的方式如下:1.开办“国学大讲堂”类学术活动,邀请学界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研讨交流活动。2.利用传媒提供的机会,例如前两年热播的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深入浅出将传统教育与人们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加以联系,运用传统经典予以解决。
第二重,引导教师教育学生、乃至更多人将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追求。作为教育体系、传媒机构、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的目标,但如果我们每一层面上都去做了,距离目标总是会近一点。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教育机构的努力;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引导;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期望与重视。这些因素最终势必会形成一股潮流――影响社会对于教师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修养是不断提升的、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如果能够意识到传统教育对于学生、对于教育、对于社会将来发展的益处,就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发学生形成了解、学习、理解、践行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会藉此星火相传、代代不息。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每每思之,都觉得肩头不轻。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引导者?的确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教师的至高境界是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准。三个被经常提到的词,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却不可谓不宽广不深厚。何为道?恐怕决非大多数人可以明晰与践行。所以,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终身不断地充实、发展、提高、完善自己。这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修养的根本原则。
从现今的教育现实来判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补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有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师德的缺失就不应该成为问题。这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修养的现实需要。
从未来教育科学技术状况的展望来审视,作为教师也必须把不断地充电作为生活的习惯。笔者曾经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摆明了现在音乐演奏技术和音乐普及的现状,提醒那些仅仅掌握初级音乐教育能力的教师们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因为停在过去的能力上睡大觉,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遭遇中年失业、被社会淘汰的危机。这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修养的必然选择。
根本原则、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三个方面,奠定了我们这一代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必由之路。当然只明确这三点是不够的,明确了还停留在意识层面。重要的是践行,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学术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扎染;传统手工艺;活化
对于社会长足进步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方式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们适应大规模机器生产,适应社会快节奏,适应智能取代人工。扎染这项传统工艺,绝大多数人对于扎染也仅仅是听说过或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打破现阶段的窘境,使人们更愿意接受,更愿意消费这种传统工艺才是我们需要探索与解决的。
一、活化传统扎染手工艺的文化价值
传统扎染是中华民族先祖遗留给我们的一门手艺更是一笔文化财富。扎染古称绞缬、夹缬、扎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部分结扎会使织物在染色时出现留白,这种依靠针线捆扎保留布匹原色,不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古代织染传统的有心发明。通过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演变至今,古代扎制手法与现代工具的创意性结合造就了许多新型扎染图形,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与不规则的浸染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与仿制的。从扎图案演化过程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审美水平不断探索与提高。一块布承载着许多,一池染料蕴藏着许多,它是人类智慧文明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工艺审美进步的有力见证。布,抽丝拨茧,在脚踏板声中,是一丝丝汗水的凝聚,是熟能生巧的结晶,一块布,它是造物,也是载体。一池染料,收割酿造,流淌的是祖先的智慧与创造,是植物与空气都历练发酵,也是水与布的矫揉融合。它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审美与制造的进程的见证者,也见证了文明的兴盛与衰落。
二、探究传统扎染手工艺的人文价值
扎染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一世传承,也是一种体验,一次洗涤,它是时间、空气、阳光、所沉积下的一种色彩,强求不得。正如古文有言:小满,麦穗饱满,尚未成熟,万物生长稍得盈满,尚未全满。正如万事万物都存在并把握着一个度,这个“度”字看似从容实难把握。过与不及也常有出现,正如扎染,一块好的染料,需要时间的打磨,急不得。一块靛蓝的方巾,需要空气的氧化,少不了。大自然育人育万物,人育物造物,万事万物现存于今都有它在度上的把控,也必定走过一条质量互变的探索发现之路。扎染的图样,也可以看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例如审美上图案的对称性,扎染纹样间的留白,这些虚与实的观念深刻的反映了古人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在方形的布上扎染出圆形纹样、对称图形的运用,天圆地方的艺术审美,都无疑展现了扎染技艺的深层含义。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的十字对称结构也很好的诠释于扎染之中,可以说五行是我国祖先在生存斗争实践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物质元素的分类与概括。始终被赋予了相生相克的序列关系和周而复始轮回的性质,其实扎染很好的诠释了阴阳五行,蓝草取之于木生长于土,扎染浸没于水氧化于日,金木水火土中五行可谓是占尽了四行。而青色,在五行中也有对应的象征意义,青,生也,象征生时之色也,白,启,如冰启时之色也,青与白都象征着生机与初始。原始的天人合以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是造人造物的过程,更是人类自适应自然过程的精神力量。
三、传统扎染手工艺所具有的环保价值
扎染所采用的材料全都来源于大自然。工具十分简单,几乎没有称得上机器设备,在这些传统工匠那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工具虽然少,但是,他们的手和身体,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是身体里深深烙印着的记忆,也是双手百年来延续着的传统。但随着随着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的今天,我们造就了旧了就扔坏了就扔的消费观念,从前那种珍视每一种工具,每一件物品的生活态度也没有了。扎染制品所具备的天然性正是大工业机械批量生产下化学染制所不具备的,扎染自身所具备的环保价值也是十分可贵的,反复的染制,反复使用既天然又环保,染料不仅纯天然而且通过天然染料染制的衣物更为结实耐用。
四、推广传统扎染手工艺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惠山泥人;营销
1.引言
无锡惠山泥人拥有着悠久的5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锡惠山泥人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其所依赖的文化和社会环境都被一步步的破坏。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寻找一个崭新的生存和传承的方式。它的生存和传承指的不仅仅是制作流程、工艺图案的数据保留,更多的是因为惠山泥人的产品线路较窄,使它逐渐脱离了大众,特别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不够,使得年轻的群体对惠山泥人的了解甚少,缺乏认知,存在误解。
2.无锡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分析
我们将从产品角度、消费者角度和品牌角度对无锡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进行分析。消费者是否进行产品购买决策的关键之一在于产品的质量。惠山泥人的知名度高,又在无锡惠山周边的旅游景点集中销售,因此吸引了很多的消费者争相购买。但是泥人分粗货和细货,粗货和细货的区别主要在于制作工艺和手法的繁简,粗货多用模具,制作简单粗糙,大规模的被山寨厂家模仿生产;细货制作繁杂精美,但是价格高,实用性不高。因此,很多消费者选择购买山寨品,导致消费者对惠山泥人的产品、文化和品牌认知产生了误解。
3.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无锡惠山泥人的战略建议
3.1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惠山泥人SWOT分析
通过无锡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SWOT分析,同时结合对惠山泥人的营销现状的分析,对无锡惠山泥人进行整体战略调整。
3.2整体营销战略规划
3.2.1建设企业自媒体渠道
针对不同的受众用户,开发不一样的移动应用产品。应用等同于营销,移动应用产品既是企业自媒体又是混合媒体,整合了文本、图像、声音等方式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企业通过用户的移动桌面,与受众进行零距离的互动,同时通过移动应用对新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营销,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微信、微博、豆瓣等“微渠道”建立惠山泥人的小圈子。微信、微博等是占据移动用户手机桌面的主要应用产品,企业可以在微信中建立公众号,在微博中建立官方认证的微博号,以阿福等感染力强、认知度高的形象与用户进行直接沟通,建立起产品品牌的在线社交圈。
3.2.2建立产品品牌的合作平台
惠山泥人的主流目标受众是中高端艺术人群与文化集团,无锡惠山泥人可以通过一些知名的文化机构的自媒体对企业产品和品牌进行传播推广,达到营销的目的。如,在无锡博物院的官微中进行专题介绍,通过南京博物院的微信公众号对受众群进行引流。与大众认知度高的手机厂商合作共赢,如三星、华为、小米等,预装惠山泥人的移动应用,迅速占领用户的移动应用桌面。同样,惠山泥人的文化价值同样为手机厂商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内容,手机厂商可以通过惠山泥人的形象内容,对产品进行创新定制,使产品更具个性化和创新性。惠山泥人也可以开发品牌的定制手机壳、手机挂件等,达到产品品牌营销的目的。
3.2.3线上线下惠山泥人的服务体验延伸
向目标用户提供服务体验是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设计的另一个方向。惠山泥人的题材很多都源自于惠山及其周边的民间传说,比如,阿福来源于沙孩儿为民除害,在惠山收服灵兽的传说。与无锡惠山旅游景区合作,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对无锡惠山的文化遗产进行推广传播。无锡惠山泥人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对惠山泥人的产品和品牌进行活动推广。惠山泥人目前线下的门店与一般的工艺品店类似,仅仅是将产品摆放于柜台中,对受众的购物体验重视不足。门店也应当调整线下的购物环境,烘托惠山泥人的故事氛围,让受众享受购物过程,引起情感共鸣。
4结论
时代的变迁,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令无锡惠山泥人的发展停滞不前,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瑰宝,惠山泥人急需转型突破。本文从产品、消费者、品牌角度对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惠山泥人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对惠山泥人企业如何进行产品和品牌的整体营销战略规划给出了建议。
作者:张晔 张蓓蓓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