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对比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对比分析 名量词 教学建议
对比分析是一种学科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中经常会被使用,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差别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明确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比较来研究”。[1]对外汉语教学更应该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对本学科的性质、特点、规律形成深刻、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汉外对比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
一.汉语量词使用及研究概况
量词是表示数量单位的词, 所以又被称为单位词。对于从小在汉语环境中生活的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自然习得了基本用法,即使不清楚背后的规则系统,但是能够自然、正确使用。但外国人在汉语量词使用时,往往不能正确运用。如来自英语国家的初学汉语的外国人,在表达“我是一个美国人”时,便不免会出现偏误。在英语里,只需说“I am an American”,即“数词+名词”即可,而用中文表达时则要加上“个”。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个”是学习者最先习得的,也是运用最广泛的量词。所以学习者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在需要加量词的数词和名词之间都使用“个”,造成误用产生。
由此可见,量词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词类之一。而量词“对”与“双”经常也会出现误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比较“对”与“双”的异同,目的在于揭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分析 “对”与“双”用法,预测、解释、改正并避免或消除学生因母语负迁移而出现的差错。此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汉语量词“对”与“双”,也将为现代汉语量词的本体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二.量词“对”与“双”的辨析
1.对与双异同点
根据《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32组可以与对、双搭配的词,和《汉语量词词典》常用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79组词,除去重复的22 组,合计89组词,分析整理,“对与“双”的对比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性质:量词基本分类,名量词后修饰名词,动量词后修饰动词,而“对”与“双”后修饰的都是名词,如“一对矛盾”、“一对情侣”,“一双儿女”、“一双鞋”等, “对”与“双”词性相同,都属于名量词范围。2、表示数量:对与双都计量事物的两个部分,与“单”是相对的,都表示两个事物,所以两者相同。3、所修饰的名词:“对”与“双”所修饰的名词都是成对出现的,如男女,夫妻,鞋,手等,在所修饰的名词方面“对”与“双”相同。4、修饰对立的成双的名词:这类名词是指所计量的个体之间是彼此对立统一的关系的名词,名词性质的对立可以是性别、方向、亲属等的对立,在这方面“对”与“双”是有极大不同。“一对”多指一雌一雄;如:一对男女、一对夫妻等,“一双”没有雌雄之分,“一双夫妻”是错误的用法。5、修饰有生命的名词:“双”多指左右对称的某些肢体、器宫,有时可以和“对”替换使用,如一双眼睛,也可用“对”来修饰。6、自然形成的成对的名词:这类型的名词可用“对”也可用“双”进行修饰,通常用双较多,如一双眼睛,一双脚等。
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直观的异同外,“对”与“双”的不同还有一些相对较少出现的情况,“对”可与抽象名词搭配,“双”不可以,如:“一对互补的关系”,“一对矛盾”等。还有一项是两者共有的,就是“对”与“双”都可以重叠,且重叠形式相同。“对”重叠为“对对”、“一对对”,“双”重叠为“双双”、“一双双”。“对对”、“双双”表示每一对,每一双的意思。“一对对”、“一双双”表示数量多。如:一对对蜻蜓在院子里飞来飞去(《挪威的森林》)。量词“对”还可以儿化,从而产生一种亲切、喜爱之情。“双”没有这种用法。“一对儿耳环”、“一对儿蝴蝶”不能说成“一双儿耳环”、“一双儿蝴蝶”。
概括如下:1)语义特征不同。“对”计量的个体具有某种对立性,生命性,人为的配对性。“双”计量的个体具有同质性、一般无生命和自然成双的特点。2)用法不同。“对”可以儿化,“双”不可以。“对”可与抽象名词连用,“双”不可以。我们根据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基本把握大部分对与双的常用用法,剩下较为特殊的用法也可以借鉴上述方式进行分析。
2.对与双在具体教学中的对比
从上文中已经分辨了“对”与“双”从性质到用法的异同,关键是如何具体教学。在教学中,需要区分“对”与“双”,减少学生误用情况出现,具体的作法是:(1)语境对比。把“对”与“双”放在不同语境中教,使其实现的不同功能。如:在路上有一对夫妻走过来,他们面容憔悴,因为想到自己的一双儿女在跟着自己受苦。(2)搭配对比。将量词及其所修饰的名词放在句子中使用,注重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要强调的是,对同一词语需要提供正确和偏误的搭配对比,防止学生出现语际偏误或语内偏误。例如“对”这个量词可以搭配成“一对夫妻”、“一对儿喜鹊”、“一对对士兵”,基本不会出现“一对鞋”的搭配。(3)文化对比。文化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找寻隐含在交际语言和交际行为之中可能引起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因索。在文化对比时还须注意有些不完全相同(异)的文化因素,不可以简单片面或绝对化地对比。如:“对”是可修饰对立成双的名词,“双”不可以,因为“对”在汉语中还隐含着对立的意义在里面,这是从古汉语中流传下来的用法,而“双”则没有相应的意思。“‘双’的繁体做‘p’,许慎《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从l,又持之。’‘双’的本义就是两只鸟。因此‘双’意义指向倾向于指个体数量为二,相当于数词: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2]。
三.教学反思及建议
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要使得留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数词+量词+名词”的组成结构,同时掌握量词“对”与“双”的使用;教学任务是让留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简单的结构搭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掌握引导学生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熟练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不深入探讨“对”与“双”的差别,只是从用法上大致区分,运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对”与“双”学习的中级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并熟知较为难学的“对”与“双”搭配不同名词的用法。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同时熟练运用两种以上的对象量词,由于多数量词并不是一个意思,因此在名词、动词与量词的搭配使用中,会出现“一对多”与“多对一”的常见现象。
高级阶段:首先,在分析量词的语义特征时,必须明确不同语义条件下量词的不同选择,掌握“量词+名词”与“一对多”等搭配构成。另一方面,要清楚“量词+名词”的“多对一”搭配现象。在本阶段要使留学生认识并形成“以语境为依据来选用量词”。量词的教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本阶段中,选用哪个名量词,首先应该考虑“得体性”的原则,所以说,留学生在选用合适量词时,必须要具备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而选用量词的基础是语境。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得留学生首先依靠语境,恰到好处地选用合适的量词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与“双”在不同语境的不同用法。
参考文献
[1]郭先珍.对与双―现代汉语量词辨析之一.[J]《汉语学习》1982年第4期.
[2]刘富华.对比分析、对比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3]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语文出版社.2001年
[4]王汉卫.量词的分类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J]《暨南学报》2004年第2期
[5]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
[6]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曹慧萍.量词“对”、“双”对比分析[J]《语言研究》2011年
[8]潘雪柯.现代汉语量词与对外汉语教学[D]2012年5月.
[9]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商务印书馆.2012年
[10]姚霜.HSK考试中留学生量词使用偏误分析[D] 2013年
注 释
[1]吕叔湘:《通过比较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l992年第2期。
【关键词】霸 航母 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相关词或短语意义的比较,“霸”与“航母”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词,“霸”一词古已有之, “航母”是“航空母舰”的缩略形式。而近些年“霸”与“航母”产生了新用法,用“霸”和“航母”构成的新词语增多,形成“X霸”“X航母”结构,两个结构都有“超胜于其他事物”之意。现将“X霸”“X航母”结构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一、从语义上来看
(一)“X霸”“X航母”具有相同义项
两者都具有“超胜于其他事物”之意,如波霸、声霸、图霸、水霸,“波霸”是指特别丰满的女性,此时的“X霸”有超出其他一般人的意思。“声霸”“图霸”等都是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名称,都含有“同类商品中优秀的”之意,“水霸”是指“在给水行业占主导地位,在权势上胜于他人的人”。再看由“X航母”组成的词语:经济航母、电影航母、动力航母、传媒航母等。此处的“航母”前加行业、领域名称,“X航母”意为“在某一行业、领域中有优势地位,在实力上超过其他同类”。
(二)“X霸”“X航母”语义具有不同之处
两者语义偏重不同。“X霸”偏重于“最”之意,隐含没有其他事物能与之相提并论,有独霸的意味,而“X航母”则没有这层意思,如巨无霸、译霸等,巨无霸强调无人可比之意,译霸则强调“最优秀”。也正因为其语义偏重于“最”,“X霸”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航母”偏重于“大”之意,由“航母”形体的“大”引申为表示“所占空间的大”,再引申为“占抽象空间的大”。“X航母”就主要指“在行业领域中所占比重、市场份额的‘大’”。语义偏重于“大”也使“X航母”很少用来指人,而多用来指物。
两者色彩义不同。它们虽同时具有“超胜于其他事物”之理性义,但“X霸”有时含有贬义色彩,这是“霸”的“强横无礼、依仗权势压迫人民的人”义项的引申,“X霸”现在不仅指依仗权势压迫人民,还指以暴力进行要挟、对行业垄断而谋取暴利的人。如官霸、村霸等是指依仗权势压迫人民的人,路霸、狱霸、海霸等是指以暴力进行要挟的人,药霸、渔霸、菜霸等是指对行业垄断而谋取暴力的人。“X航母”则一般具有褒义色彩,其常含有对所指称对象的褒奖。例如:
实力强劲的中国私有林业航母(《中国林业企业》)
发挥名校优势,打造教育航母(《当代教育科学》)
例中的“林业航母”是对其实力强劲的褒奖,“教育航母”是对其学校有名气优势的赞扬。此外,在语体色彩上,“X霸”更具有口语色彩,在口语中使用比较多,而“X航母”则更具有书面语色彩,常出现于新闻报刊的标题中。同时,“X航母”还具有形象色彩,因为“航母”本来是实物名称,它的意义引申是按照相似的关系进行的,所以“X航母”自然还保留形象色彩的痕迹。“X霸”不具有形象色彩,它附带了一种气势,这除了与“X霸”的音节铿锵有力有关外,还与“霸”本身的义项中有动词义“霸占”有关。
二、从语法上来看
“X霸”“X航母”可以包含很多词语,它们都具有类推性。“霸”前面可以加许多词组成“X霸”结构。它可以前加电器名称组合各种商品专名,如:彩霸、凉霸、图霸、影霸等。
也可以前加各种行业或商品名称组合各种行业中的“黑恶势力”名称,如:电霸、棉霸、渔霸、矿霸等。还可以前加各种地点名词,组合成“在此地点以暴力相要挟的人”的名称,如:村霸、路霸、狱霸、海霸等。“航母”前面可以加行业、领域的名称,而且比较随意,如:家电航母、超市航母、电影航母、汽车航母、经济航母等等。刘吉艳将其称为同素族,“同素族(‘同语素词语族’的简称)是指以共同语素的存在为前提,同语素意义相同或相关的一组词或短语。”并且刘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认为这种扩展方式背后的机制是隐喻。
“霸”“航母”前面的成分不同。从上面的各种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霸”前多为单音节词,而“航母”前则多为双音节、多音节词。这是汉语词汇的结构对称特点以及汉语音节搭配的特点决定的。两者与前面词语构成的单位也不同。“霸”多与前面的单音节语素组成“词”,虽然大部分是尚未收入字典的新词,但两个语素结合得比较紧密,中间不能加入其他成分,例如不能说“村的霸”“影的霸”等。形容词可以在其前面做定语,如“疯狂的村霸”“年轻的村霸”等等。而“航母”与前面的词语组成“短语”,两个词语间的联系比较宽松,“家电航母”也可以说“家电的航母”。“X航母”大多为定中短语,“航母”处于中心语的位置,例如“十年磨剑,长虹铸家电业航母”“陆海统筹发展,浙江经济航母再启航”。
余论
王希杰先生说:“从理论上说,从逻辑上来推倒,七百二十行行行应当有一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行业才有恶霸,于是语言中只有‘水霸’‘电霸’‘路霸’‘学霸’‘文霸’‘房霸’,而大多数的行业没有出现自己的‘霸’,这便是空档、空符号(slot),语言词汇系统便出现了不对称性、非系统性[1]。”“X霸”与“X航母”所体现出的这种语言的不对称性和非系统性,恰恰对言语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深入了解类似“霸”“航母”的具有类推性质的结构,并探讨彼此的区别和联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我们运用潜语言的形式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在”字介词框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主要有加强对比分析,合理编排教材,发挥教师的作用,加强汉语本体研究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在”字介词框架;泰国留学生;教学建议
汉语虚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中,介词教学尤为如此。在与泰国留学生的口语交流中,在对泰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大量关于汉语“在”字介词框架使用错误的现象,因而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在”字介词框架的偏误现象进行研究。基于以往对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在”字介词框架的偏误分析及偏误产生原因的探讨,我们试图从以下几点提出对泰汉语教学的建议。
1、加强对比分析
首先,加强语际对比分析。语际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能够预测、解释并纠正学生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偏误,尽可能降低这种偏误的出现率。“在”字介词框架的汉语特征比较明显,就应该将其与泰语中表达相同意义的结构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促进汉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迁移,最大程度地减少泰语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
遗漏偏误出现的频率高,比重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因为汉语“在”字介词框架存在着“框”的特殊性,它是由前部的介词“在”和后部的方位词组合而成的,而在泰语中相对应的表达只有一个部分,当学习者在未能掌握好汉语介词框架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只好套用自己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就很容易遗漏掉介词“在”或者方位词。然而,如果我们注重汉泰语的对比分析,就会自觉地把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当作我们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的各类偏误。
2、合理编排教材
介词作为汉语虚词的一种,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理应在教材的编排时受到重视,介词框架作为一种特殊的整体结构更要求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说对其加以重视并不只是像教中国人汉语那样大而化之地提一下就可以了,因为留学生没有足够的语境,没有十分熟练的汉语语感,他们要理解一个语法项目,就得比汉语母语学习者花更多的功夫。这就要求在编排教材时要把语法知识点细化。语法知识点的编排还应该考虑重现原则,这包括在练习里重现语法知识点,以达到强化的效果,还包括在学习的后面阶段重现前面学过的语法知识点,这样,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法知识就从陌生到熟悉以至于能够灵活运用。
3、发挥教师的作用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专门针对学习者母语与汉语的关系而特别进行编写的教材很少,而以汉语为本位讲解汉语知识的教材居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地讲解,对那些教材中没有专门进行解释,但是确实是教学对象经常产生偏误的语法项目加以补充说明。要做到这些,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具备扎实的汉语本体基础知识,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第二语言教学法等。
在对泰国留学生授课时,如果教材并未把“在”字介词框架的语序问题作为重点的话,教师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发现泰语中定语和状语常常放在中心语之后,那么就会在课堂上对“在”字介词框架做定语或者状语时的语序问题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并解释具体应该如何使用,这样,“在”字介词框架的错序偏误也就会相应减少。同样,教师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发现汉语“在”字介词框架与其在泰语中相应的表达法存在差异,那么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强调汉语“在”字介词框架是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的,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减少学生产生遗漏偏误。
4、加强汉语本体研究
汉语本体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二语学习者理解并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用汉语进行交流。既然对外汉语教学教的内容是汉语的知识,那么汉语本体研究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在”字介词框架的本体研究目前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仍有存在争议的地方,比如,“桌子上有一本书。”这句话到底是“桌子上”充当句子的主语,还是充当地点状语的“在”字介词框架“在桌子上”隐含了介词“在”,这在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得出既符合汉语特点而又便于教学的结论。
虽然本文只讨论了“在……上/中/下/里”这几个“在”字介词框架,但事实上汉语的介词框架是很多的,如果从语义上来看的话,有由介词“在”、“从”等与方位词构成的表示方位义的介词框架;有如“在/当……(之)时/的时候”这样的表示时间点的介词框架;有“自/从……起/以来”、“从……到……”、“到……为止”之类的表示时空范围的介词框架;有“就/拿/对(于)……而言/来说/来讲”、“在……看来”、“从……来看/来说”之类的表示言说义的介词框架;有如“按/照/依/据……(来)说/(来)讲/(来)看”等表示依据类的介词框架;还有“像……一样/似的”这样的表示比喻的介词框架等。当我们对每一个介词框架都有了充分研究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些介词框架词典化,即把这些介词框架的意义及其用法编成词典或者手册,其在词典中的排列可以以介词为标准,也可以以其表示的语义为标准,在讲解了用法之后,再列举出典型的例子帮助理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较快地集中掌握介词框架的意义及用法,也可以方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某两个或几个介词框架出现混淆时有可供查阅的工具书。
参考文献:
关于近义词辨析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撰文论述。敖桂华认为有针对性的辨析方法应包括三个方面: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之处;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方清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了归纳、述评。关于近义词,教师首先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从词性、搭配、色彩意义方面等方面进行辨析。首先要看词性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词性相同,再从其他角度比如指称范围大小、语义轻重、语义搭配、词语色彩方面进行辨析。这样面对学生突然提出来的、意想不到甚至是千奇百怪的词语辨析问题,教师才不会一下子不知所措。但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思考时间短暂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辨析方法,如何使用简洁的语言、恰当的方法进行辨析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恰当的近义词辨析方法以及适用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具有哪些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辨析方法?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二、近义词词典对比分析
我们主要从使用对象,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编排体例,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等几方面对前文提到的五部近义词词典进行比较分析。(一)使用对象各部词典都设定了各自的使用对象。下面我们看一看作者们的介绍。《用法词典》“适合已学习三年以上汉语学习者所用。所习得简体字应在常用字一千五百字以上,并熟悉汉语拼音。”《对比例释》“主要使用对象是把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它将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意义上、色彩上、搭配上、使用上的异同,以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与使用,为教师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近义词词典》(马)“是一本为初、中级汉语学习者编写的工具书”。《近义词词典》(王)是“供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汉语学习词典;也可供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书”。《用法对比》“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编写的。只要是汉语水平达到中级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各部词典的使用对象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种是对外汉语教师。《用法词典》《近义词词典》(马)的使用对象规定为汉语学习者;其余三部词典把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都作为使用对象,同时都把汉语学习者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使用对象的不同,各部教材在例句选择、释义语言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二)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各部词典对比分析词语的组数及涉及的词语数量各有不同。《用法词典》共收约700个词汇,分为252组。所选词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为主。一个近义词群,也就是对比组,包括二、三或更多的近义词。《对比例释》共对比了254组词语,涉及词语630多个。《近义词词典》(马)共收近义词381组,1046条。《近义词词典》(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主要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个常用词,选定了420组近义词。”据笔者统计,共包括956个词语。《用法对比》“共收录词语1700多对(1718对),多数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少数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关系密切的词语。”为了保证适用,所选词条基本限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范围之内。其中有80多个是三个词为一组的。比如“之间、之中、之内”。有的词分别和不同的词组成一组词,比如“最后、然后”“最后、终于”。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每部词典词语对比的组数都在250组以上,《用法对比》更高达1718组;各部词典涉及到的词语总数在630以上,两部《近义词词典》均在1000词左右,《用法对比》为2842个,远远超过其他词典。《近义词词典》(王)和《用法对比》明确提出选词依据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用法词典》未明确说明选词依据;《对比例释》选词为“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近义词词典》(马)的出发点则与众不同,“从英语出发,特别选择那些英语相同但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二)编排体例《用法词典》“词条按拼音音序排列。先说明各词条意义,再比较该群近义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各词搭配的语境标出可用或不可用。最后列出其他相关词汇。”词条的意义不是用汉语解释,而是用英语解释;例句也有英文解释。作者在词典前言中强调,词典的着重点不在定义而在用法。《对比例释》“对比的角度不仅限于词义,还更多地注意结构、语用等方面;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部分内容与例句还做了英语翻译,分析对比中为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意义和规则,还进行了正误用例的对照。”该词典对组内各词在词义、用法上的细微差别都详加解说,同时进行了正误对比。《近义词词典》(马)先把所选的每个词都罗列了十个左右相应的词组,以方便学习者参考使用。在例子之后还有简单的中英文对照的词义辨析和正误对照的句子。词、词组和句子都加了汉语拼音。《近义词词典》(王)在辨析各组近义词用法异同时,力求在词义、用法、搭配等方面描述清楚,在描述中辨析。注释部分和例句均有英文翻译。《用法对比》首先列出两个(或三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互关联的词语,标出词性,加注汉语拼音,然后从词义说明、词语搭配、用法对比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四)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用法词典》“所选范句比较自然,主要依据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大学生的使用标准”。在列举范句时,各种不同的词性及语法语境尽量包括,使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每个词条的语法特点。《对比例释》“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近义词词典》(马)例句简短,分析异、同的时候一般各有两个例子。《近义词词典》(王)例句较多,但是部分例句与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可能离得较远。比如“这些渔民从事近海捕捞业”,“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等等。释义语言难度也较高。比如对“家”和“家庭”词义的描述: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血统”等词难度较高,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样的描述肯定不好理解。《用法对比》中“用法对比”部分的例句全部是由编者编写的。编者编写这些例句,充分照顾到了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尽量过滤掉可能给学习者的理解造成障碍的某些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句子的语境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尽量注意全书生词量的控制,努力降低读者使用的难度。
三、关于近义词词典编写的思考
【关键词】同形词;对比;迁移;教学
一、绪论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历史与文化渊源也极为深厚。在汉字传入以前,朝鲜半岛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官方文书均使用汉字记载,一直处于一种文、言分离的状态,直到1446年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创制了“谚文”,此后,汉字一直影响着朝鲜文字,被不断地吸收与使用。
二、中韩同形词的对比分析
汉字词在韩语词汇中占一半以上,这使得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及语言发展演变等原因,韩语中的汉字词和汉语词汇之间并不完全对应,这又对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按照语义关系,我们可以将同形词大致分为两类,同形同义词与同形异义词。
(一)同形同义词
同形同义词是指一组由相同汉字语素构成的、结构和意义完全相同的汉字词与汉语词,这类词语所占比例最大,数量最多,因此给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根据来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
无论是从古代中国还是日本引入韩语的汉字词,在语音、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和汉语词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二)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是指一组由相同的汉字语素构成、但意义却不完全相同的汉字词与汉语词,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干扰。按照词义的义项,我们可以将同形异义词分为以下四类:
三、语言迁移及教学对策
(一)语言迁移的理论。
“迁移”原本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根据吕叔湘先生的理论,迁移大致有三种情况:1.正迁移: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后继学习中知识的掌握;2.负迁移: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使后继学习中知识的接收和掌握发生困难,也叫做“干扰”; 3.零迁移: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不产生任何的影响和作用。尽管汉语词汇在融入韩语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二者之间的种种关联是无法轻易割断的,在对韩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词和韩语汉字词之间的这种关联既为学习者增加了优势,同时也带来了困惑,也就是说,在对韩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是正迁移与负迁移并存的。
(二)迁移与教学对策
1.同形同义词――正迁移
在同形词中,同形同义的词占了很大的比重,对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来说,这类词是不陌生的,在学习汉语以前他们就对这类词汇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掌握,并且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将两种语言进行比对,在母语正迁移的影响下,接受这类词汇的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同形同义词的特点,建立起汉语词和汉字词语素间的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到一批与汉语词相关的词语,通过联系和联想提高学生的单词量。
2.同形异义词
这类词对学习者来说是最容易弄错的,虽然同形异义词所占比重不是特别大,但由于书写形式和语音的相似,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的干扰,产生负迁移现象。
(1)意义完全不同――负迁移。由于词义的不相关性,这类词之间无法建立起任何联系和联想,给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在教学过程中须特别注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制定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首先,应该让学习者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外语学习的观念,即放下母语中已知的意象和中韩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将其作为完全陌生的词汇进行学习,即使在以后的学习中发现是汉字词,但已经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减小;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启发学生去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不断地替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第三,对同形异义词做系统的综合和整理,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类。
(2)意义部分相同――正迁移+负迁移。这类词很容易对学习者造成困扰,因此,我们应该将这类词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向学生解释二者的联系和共同意义,增加正迁移的影响,再通过区别辨析和有效的练习,减少其负迁移,充分利用母语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如上所述,同形词在对韩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类词汇的存在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是有必要的。通过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分析词汇,既增长了我们自身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也确定了词汇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甘瑞瑗.韩中同形异义汉字合成词的对比分析[M].广东社会科学,2002,04: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