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联合和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往往出现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现象。
1.2 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学历不高、素质偏低问题较为突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合作社社员素质低,大多数是农民,小农意识强,不具备合作社的专业基础知识,合作意识差,共担风险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提供给合作社的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信誉。
1.3 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1.4 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建议
2.1 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特别要重点培育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对有品牌、有商标,有有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合作社给予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2.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合作社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科技,走精深加工、提升品质之路,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鼓励各方以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非常适合成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通过联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先后启动了秋大棚番茄、黄瓜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训、推广及冬季日光温室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工作。他们不仅聘请蔬菜专家对各区县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结束后为鼓励大家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生产中,还开展了高产竞赛活动,并组织大家到各个高产竞赛观摩点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交流技术难题。在一系列的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活动中,广大菜农和技术人员都直接感受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
当前,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不只是北京一个地方,全国各地此类针对基层农民的科技培训、示范推广活动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可以说,培养大批掌握先进技术、懂得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完成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长期而又艰巨任务的核心和保障。
理论探索
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中国政府一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一直以来,政府为加快农业发展,在农民职业素质教育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处于领导层面的县(市)区、乡镇两级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北京市顺义区专门针对现代农业发展与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进行了调研,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认真总结了加强农民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措施与对策。这些新的探索,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将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积极发挥政府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申荣文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007年顺义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顺义必须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科技手段支撑农业,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节约率、科技贡献率、农民就业率和收入增长率,发展高端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着力打造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休闲、优质籽种生产和农产品物流四个中心。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既是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培育大批新型农民是都市型农业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通过种植业服务中心实施万人培训,顺义区农民科技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与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加快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加快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的任务依然繁重。没有全区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区缺乏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现有的培训只是由农校及农业相关部门小型培训机构来负责,这些培训机构目前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无法完成大批量、长时间的培训工作。
3.镇、村两级作用在农民科技培训的组织引导中有待于进一步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原因分析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从业人员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自身知识单一,从而直接影响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3.农民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单一,政策措施不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资金落实难度大。
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的措施与对策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多层面教育培训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加强高科技教育,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农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转变人们的观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顺义区农民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氖围。同时,农业管理部门应对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宣传,使科技兴农工作由点到面全面开展,大力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带领农民尽快致富。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科技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全力培训高素质的农民。
(三)开展层面教育培训,拓宽农民知识面
开展农民教育工作,要体现实用性,切实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发展后劲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上,要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园艺业、观光业等为重点进行培训,要体现和反映区农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需要,要贴近农业实际、尊重农民意原
(四)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培训方式方法应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现场观摩指导、远程教育、田间学校、植保信息平台等农
民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2007年种植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成立“科技入户宣讲团”,开展农业优良品种技术、农产品营销、科技人户等一系列培训;同时,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发放农业科技知识书籍、光盘及单行材料等,培训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进一步提升顺义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及中心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推进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严密组织,确保培训质量
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顺义区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进程。为此,建议成立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六)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效益
尝试农民科技培训经费由政府、培训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在充分发挥区农校及农业相关部门作用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建议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对农业科技培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聘请农业专家培训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在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基层见闻
农业园里涌春潮――泾川县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见闻
何有军
初冬时节,寒意浓浓,走进甘肃省泾川县农业示范园区的座座日光温室,股股暖流迎面扑来,棚内一行行引进试验种植的荷兰迷你黄瓜、日本樱桃番茄等蔬菜鲜翠欲滴,生机盎然;一盆盆无土栽培的花卉争相斗艳、竞相绽放;前来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络绎不绝。处处被春天般的温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浓厚气息所包围。这是该园区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作用,大手笔谱写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三部曲取得的丰硕成果。
新品种的“试验田”
“今年我种了5棚番茄,品种都是农业示范园区引进试种成功的日本雪粉、寿星粉王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单果个体大、色泽艳、硬度好、口感好、耐贮运,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5棚番茄总产超过2.9万kg,批发价毛收入6.9万元,纯收入大约4.2万元。要不是农业示范园区引进试种,让我亲眼目睹了试验种植的番茄长势,我还不放心引种种植哩!要不哪能收入那么多钱?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农业示范园区的大棚已成了我们温室蔬菜种植户的‘试验田’。”已经入驻农业示范园区四年光景,经营日光温室的菜农崔学良乐呵呵地说。
泾川县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新品种示范和辐射导向作用,着力加大农作物新优品种引进力度,2008年园区先后从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天水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航天辣椒、茄子、豇豆,日本番茄雪粉,寿星粉王,荷兰迷你黄瓜,厚皮甜瓜,绿化苗木,花卉等名优新特品种9大类21个,在园区6座日光温室培育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等优质瓜菜苗120.7万株,及时向县内的王村、泾明、罗汉洞、太平、高平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乡镇供应,有力地支持了泾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并向崇信、灵台和崆峒等毗邻县区提供了瓜类和蔬菜苗,辐射带动了平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技术的“推广站”
走进1600m2的连栋温室,室内阳光明媚,整洁干净,一排排、一行行花卉摆放整齐,花儿们姹紫嫣红,竞相绽放,着实耀眼。
“你看,这是利用剪枝扦插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一品红花卉,地面铺的是石子,盆内装的是基质,花卉生长全靠的是定时定期浇灌的营养液,这里真正实现了无土化栽培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在这座温室里汇集了营养液浇灌、基质栽培、配方栽培、剪枝再生、生化调控等5项现代农业生产高新实用技术,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平台和新技术的‘推广站’。”正在指导工作人员进行花卉管理的陕西长庆园林花卉公司负责人王立卓介绍说。
泾川县农业示范园区以培育特色高效农业经济增长点和提高科技含量为方向,着力做好新技术推广大文章,2008年,园区成功地引进推广了穴盘育苗、膜下滴灌、生化调控等6项现代农业生产高新实用技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园区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辐射带动,使膜下暗灌、多层覆盖、育苗嫁接等设施蔬菜生产新技术在该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乡村普遍使用。截止目前,园区总产各类时令无公害蔬菜1680 t,培育出棚优质菜苗120.7万株,名优花卉4.2万盆,繁育优质獭兔仔兔5430只,出售商品獭兔4180只,园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36万元。
科技培训的“大课堂”
煤矿企业农民工素质对策
一、提高煤矿企业农民工素质的必要性
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煤矿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农民工队伍素质与煤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工队伍文化技术水平与煤矿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的要求不相适应等,反映了农民工素质与煤矿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状况和矛盾已十分凸现。
首先,技术创新客观上要求一线农民工队伍的高素质。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全面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新措施、新规章的全面实施,新科技与新知识的含量不断加大,农民工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重视教育、强化职工素质,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其次、煤矿企业安全的长期稳定必然要求过硬的职工素质。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安全能否确保,起决定作用的是职工的素质。因此,固本强基,夯实安全基础,最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二、煤矿企业农民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滞后,雇用意识强,流动性大。煤矿的农民工一般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煤矿周边地区。之所以到煤矿工作,有的因家庭经济困难,在矿上挣钱又可照顾家庭。他们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但是,一旦井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工资收入不理想时,就有一些人卷起铺盖走了。再者农民工与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自然联系,每到农忙季节,就要考虑回家参加农忙;每到春节等传统节日,又要考虑回家与家人团聚,而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又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有一些人不辞而别擅自离矿。
2、技能素质薄弱。用工形式,导致作业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因为煤矿多为熟练工种。他们刚刚适应了岗位,合同到期就走了,就造成企业循环培训,轮换上岗的现象。同时,部分农民工没有经过规范、严格的专业教育,对学习、掌握煤矿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完全凭经验干活,工作中难免出现盲目性。
3、培训力度不够。煤矿作业人员种类多、范围广、技术性强、难度大。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有多个工种。因其工种多,工作范围不同,操作技术各有特点,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企业为农民工安排培训的时间又有限,从而造成培训质量不高。
4、缺乏现代科学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科学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民工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三、农民工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煤矿属高危行业,具有行业的特殊性
矿井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上有些人对煤矿的认识不够,存在片面性,多数人不愿从事煤矿工作,致使大量的文化低的人进入到煤矿工作,并且绝大多数对煤矿的认识不够,煤矿安全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2、技术素质提高难度较大
在煤矿工作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下苦力,不能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们的想法都是外出多挣钱,思想上处于波动状态,在矿上有一定时间,不轻意放弃这份工作,工作面条件好就多上班,工作面条件不好就上花班,或不上班,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从而给煤矿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和学习意识带来了很大难度。
3、工作中出现盲目性,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隐患
在煤矿工作的农民工,多数是家庭状况不好,上有老、下有小,原本在家种地养活家人,收入低,家庭负担重,挣钱养家糊口的思想严重,在难找其他工作的前提下,从事煤矿工作。一味盲目挣钱的思想,往往给他们在井下现场工作容易带来麻痹放松的思想,从而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隐患。
4、职工文化基础差、起点低,业务技能难以提高
煤矿企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本身就短缺,采掘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煤矿专业的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业务技能的提高。还有部分职工虽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近几年矿井科技含量的提高及设备更新的加快,他们的专业知识日趋老化,而理论基础的先天薄弱恰恰是他们进行知识拓展和更新的最大障碍。
四、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对策
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职工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推动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把好源头关,治标先治本。在招收农民工时严格把关。把招工变为招生,对符合条件的,先委托技术学校对其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合格的农民工方可到煤矿上工作。对新入矿的农民工,都要进行岗前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取得资格证的农民工,年初也要经过复训考核,以此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和自主保安能力。
2、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一是组织上岗前培训,重点进行安全和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录用并持证上岗;二是把保障农民工安全作为年度考核指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三是组织部分农民工参加特殊岗位培训;四是实施“拜师学技”工程,搭建农民工学技术的平台,组织农民工参与企业技能比武,使他们逐步成为各工种的行家里手。
3、强化素质教育,增强农民工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大局服务意识是我们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要充分利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在农民工中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二是实行激励学习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农民工重效益,轻学习的主观思想。在农民工中,90%的农民工招工意识就是“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要扭转他们这种传统的小农思想,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打工是一种社会服务,从而增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结合这一突出特点,我们只有以利益的关系驱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学习的行列,慢慢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提高,一种保证自身安全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向他们传授安全生产知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向学习领域靠近,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学中干、干中学的浓厚氛围。四是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创新农民工学习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学习的目的。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企业呵护和关爱,充实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4、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农民工。农民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为煤炭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作为国有煤矿企业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激励农民工岗位成才、岗位建业。政治上爱护就是通过多种扎实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办一些具体实事,使农民工认为“工种虽不同,都是主人翁”,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在入党、提干、评选先进上一视同仁,不存在任何偏见。工作上扶持就是对工作中成绩显著,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及时选拔到管理人员岗位上,担任采掘区队长和生产班组长,为他们岗位上建功立业搭建平台。生活上关心就是从农民工的吃、住、行方面入手,职工食堂要做到干净卫生、饭菜可口、花样齐全、价格合理、吃得放心。单身宿舍要实现公寓化管理,每个宿舍配备一台电视机,每层配上电脑室、阅览室,服务人员和蔼可亲,使农民工感到像家一样温暖。职工澡堂实现先淋后浴,还配上桑拿室,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地面环境建设方面,加大投资进行改造,栽花种草种树,美好环境,给他们以舒心的感觉。通过这样,使广大农民工能够安身、安心、敬业,更好地为煤炭事业做贡献。
“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构建新型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3月11日,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对此十分认同。
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张桃林说:“当前,农业劳动者质量、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我国农业专业化分工难以深入推进、先进农业设施装备难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甚至影响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对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张桃林指出了三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培训投入不足。从中央层面看,目前针对务农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纳入到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中。从地方层面看,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小县,加之农业对拉动地方GDP贡献有限,因此地方难以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投入到量大面广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去。二是培训条件较差。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的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虽然有完整的办学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培训功能难以得到很好发挥。三是扶持政策缺乏。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比较效益低,是导致高素质劳动力弃农、转业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专门针对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和生产经营主体的还不多,亟须加强和完善。
为解决这些问题,张桃林建议,首先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建议国家研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项,以农广校和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为依托,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培养具有农科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职业农民等。
谈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时,张桃林说:“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分级别、分产业、分区域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标准,以能力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比较效益、劳动生产率、示范带动作用等为要素,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指标体系。深入研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的政策体系,并将其作为未来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投入方向,重点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营管理能力;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3.6;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09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粮食生产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头等大事。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仍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太高,只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的生产水平才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与外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水平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农业发展落后的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在科技转化方面存在瓶颈,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及能力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便很难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国家近些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意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新型劳动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本职的不同,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同时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也相应较高,要求必须以农民为终身职业,长期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服务以及农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还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勇于开拓创意,思维活跃,能够接受新事物。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完成的,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方面发展,实现绿色、环保、高效现代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培训认识尚不到位、对农民培训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培训方式与农民的学习特性结合不紧密、农民的需求与培训方式之间不对等、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非技术培训等问题。
2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
2.1要在概念上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如何定义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什么特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范围及对象,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对谁培训、怎么培训、培训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有把概念理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工作开展到位。
2.2 要结合市场情况及农民的真正需求进行培训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首先要对农民的真实需求、自身的素质能力、市场的需求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同时也要对培训机构的资金、实力、师资等情况进行了解,在调查清楚市场情况、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及需求等情况后,再进行培训的工作安排,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内容的合理设置,使农民培训后学而能用,学而会用,真正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2.3选择最适合的培训模式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选择上,要结合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模式。培训模式有多种,比如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农民讲习所培训模式、核心农户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工程培训模式、手把手培训模式、场传导型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讲座式培训等这些模式当中,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选用上要以适用为原则,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在培训的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机制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取长补短,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完美结合,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需要的培训模式,使培训工作能够持续、高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