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心理疏导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范文第1篇

孩子有理由:每天做功课太没劲了

妈妈推门进去,看见南南摊开的作业本上只写了一行字,这40分钟里他在干什么?!妈妈拉出他藏在桌下的手,原来他在看《百科全书》! 南南痛苦地说:“每天做功课太没劲了。”

一个学期下来,做小学生的新鲜感过了,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枯燥和乏味。这个年龄孩子做事、学习还较多需要“玩”的成分驱动,所以新鲜感是不长久的。而回家作业不可能带有太多的趣味性,特别是抄写生词和课文。

妈妈巧疏导:

体会孩子此时的感受,告诉他,每个小学生每天都是要做很多功课的,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慢慢就会习惯的。同时,陪在他身边,看他抄写生词和课文。

孩子有理由:答应别人的事还没做完

下课时,同学问青青会折纸鹤吗?“会!这不是很容易嘛!”青青满口答应,可是一动手,发现有几个步骤忘记了。回家做功课时,他不停地拿出未完成的纸鹤琢磨。功课自然是放在桌上做样子的。

7岁左右的孩子已很在意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自己说出的话自然要兑现,何况他不是不会,只是忘记了。青青明白,唯一能证明他没有吹牛的办法就是折出这只纸鹤。所以功课就只能往后放了。

妈妈巧疏导:

认同孩子这个想法,并答应帮助他一起折出纸鹤,但是要求他先快速完成作业。

孩子有理由:有的作业不想做

都快9点了,凡凡还在书桌前磨蹭。仔细一问,原来班级有几个小朋友默写错了一些词语,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都要重抄5遍。凡凡觉得很冤枉,不想做!于是翻开本子,就开始拨弄铅笔、橡皮……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已懂得要听老师的话,但是当老师的话不顺自己心思时,还是要找地方宣泄的。不做、拖拉或胡乱做功课就是在宣泄。这时,孩子已经忘了做功课是为了帮助自己牢固地掌握知识。

妈妈巧疏导: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想法和不满情绪,平静地帮助孩子梳理这份情结。让孩子把可以做的功课先做,把这个他讨厌的作业放在一边,等孩子把其他功课做完后,大功基本告成的喜悦会冲淡他的愤怒。这时,他会表现出大度的姿态,继续完成“讨厌”的作业。

孩子有理由:不喜欢某老师,就想不做他的作业

磨蹭了半天,彬彬的英语作业还没有做,彬彬支支吾吾地道出了真情:“我们新来的老师发音很怪的,好多小朋友都在底下偷笑,他还不许我们笑!怪吗?”“那就不做英语作业了?”妈妈反问。“反正我觉得很怪的……”“所以就不做他布置的作业了。”妈妈接着彬彬的话说。

“先入为主”影响了像彬彬这样的小学生接受稍有变化的模式,他们不知道不同的模式可以并存。而情绪化处事的特点,使他们会把“不喜欢人”的情绪错误地发泄在功课上。

妈妈巧疏导:

让孩子学学老师很怪的发音,宣泄他内心的抗拒情绪,然后将作业本拿到孩子面前,平静地说:“你能听懂老师的‘怪音’就可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怪吧?”“你还是知道怎么做的?”只要孩子心头舒畅了,肯继续作业就行了。

孩子有理由:有的功课做不来

老师要求看图写一句话,扬扬做到第三幅图时被卡住了,就坐在那里一会儿掰手指,一会儿拿出小汽车玩玩。爸爸催他快点做,扬扬说:“我在想啊!”

在扬扬的经验里,碰到难题,经过想一想,难题就解决了。于是,他继续“想一想”。他不知道有些难题靠自己的能力是想不出来的,是需要求助的。

妈妈巧疏导:

家长不能只催促孩子快点做,还应主动去询问或实施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先绕开难题,先做会做的题目,再回过来“啃”这道题。5分钟后,孩子还是想不出,你就可以介入帮助了。或者让孩子第二天去问老师。告诉孩子不懂先自己想,想不出来就问。

孩子有理由:有件不愉快的事

外婆“告状”:婕婕功课做得很慢,催了两次也没有用,这样下去怎么办!婕婕却两行热泪挂了下来。原来,上课时婕婕的同桌先将课本移到婕婕的一边,当婕婕将课本推还过去时,正好被老师看见,老师就批评了婕婕;下课时,同桌还在婕婕面前得意地笑。婕婕气极了,根本没有心思做功课。

对于被冤枉、受委屈,六七岁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更不用说排泄与化解了。如果婕婕受了委屈后,有快乐的娱乐活动,也许能暂时忘却。但是婕婕没有,从学校到家里,她做的都是一件事――学习。翻开课本就很容易联想到课堂上发生的事,受委屈的情绪自然影响了做功课的速度。

妈妈巧疏导

细心、及时发现孩子异常的情绪,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必要时表示:“妈妈明天陪你去学校,向老师做解释好吗?”然后,让孩子快速完成作业。第二天,你再问孩子,需要去向老师做解释吗?孩子气已消,会说“算了”。

孩子有理由:我有一个请求不知大人会答应吗?

舟舟做了一会儿功课,就从他房间出来对妈妈说:“你们答应的哦,考试分数95分以上就给奖励!”,妈妈说:“是,你快做功课!”一会儿舟舟又出来:“我这次数学测验分算吗?”妈妈说:“算!”,过了一会儿,舟舟又出来了:“我想,奖励给我家的小狗买件衣服!”妈妈火了:“再不做功课,什么奖励都不给你了!”舟舟撅起嘴嘟囔:“大人说话不算数!”

孩子有欲望、有需求的话,一般难以隔夜,总是希望及时获得满足。舟舟不断地进出房间,向妈妈发问,就是想尽快得到满意的承诺,于是,做功课就被这股情绪不停地打断。

妈妈巧疏导:

及时兑现给孩子的承诺,而且尽可能的具体。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你可以先口头满足,然后要求孩子赶快做完功课。一旦孩子功课完成了,你一定要兑现承诺!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提出的时间、场合、方式不对而取消承诺。你可以在满足其承诺的同时指出孩子的不对。

孩子有理由:功课太多了

早早吃了饭后,路路进房间去做功课了。半个多小时后,他出来倒水喝;又半个多小时,他出来上厕所;十几分钟后,只听见“扑通”一声,杯子掉在地上了。妈妈看见桌上摊开的语文本、英语本、数学本,却没写什么字,“你这一个多小时在干什么?”妈妈有点生气了,路路怯生生地说:“功课太多了,我来不及做。”“那你忙进忙出的干什么?做!”路路哇的一声哭起来了。

功课一多,有的孩子就会乱了方寸,不知道如何去做。瞧他同时摊开的几本作业本,就可以看出他当时心里是多么无头绪。而且,由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找不到问题的轻重缓急,孩子会被问题扰乱整个学习的情绪。于是,做功课的速度就慢下来了。

妈妈巧疏导: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范文第2篇

    也许用障碍一词显得严重,但确实有达到这个地步的。笔者所在地区是不发达的农村,他们在小学时课程少,基本上处于无竞争、无压力的学习状态,并且无论学习好坏,都能顺利地升入中学(只要愿意上)。然而到中学后,面临的却是十几门课程,每天八节课的学习任务,各科作业此起彼伏,让他们应接不暇,学习稍好的尚可维持,而本就学习差的学生就感觉难以适应。于是出现厌学心理,待坚持一段时间得不到好转后,就可能辍学。

    二、人际关系障碍

    如今在农村家庭孩子一般也就两个,有的甚至是一个,平时家长疼爱有加,孩子与外界交往少。因此,多数学生显得心胸狭隘,缺少一份宽容、一份豁达、一份理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体急剧发育,心理行为变化,对自己和异性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成人感明显增强。在各种事情上都努力以成人的姿态出现,用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的心理并没有发展成熟,做事不考虑后果,往往带有盲目冲动性。比如打架,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发生校园暴力及其他恶性行为,一时的冲动给自身、家人及对方酿成大祸。面对这些,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德问题,而应该从心理的角度去思考。此外,还有因家庭贫困、家庭不幸,或因相貌不佳等产生的自卑、自闭心理等。以上列举的许多心理问题,当学生表现不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品德问题,往往家长和教师都作为品德不好来处理。

    1.针对学生问题特点,进行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心理教育混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常人管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来管理、来评估。

    2.由班主任承担日常心理疏导的主要工作,与其他各科任老师协调统一,达成共识,共同教育。以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心去教育。

    3.要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机制,可以开设农村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4.为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案,采用不同方式和方法,找到心理症结,对症跟踪教育,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范文第3篇

一、丰富内涵肩负起教育“舵手”的责任

所谓负起己任就是要肩负起自己的岗位责任。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情绪,教师的今天影响着学生的明天,也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在引领孩子成长的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业务素养等。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肩负着疏通学生心理、干预学生不良行为的重任,爱学生、积极地看待每位学生是职业的自动化品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是必须本领,为了能把工作做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心理学理论知识,重点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点的知识,同时还学习了一些比较常用、实用的心理咨询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恰当的方法疏导学生的心理、干预学生的不良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优良班风的培育者,他们要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要多多学习班级管理的知识。

二、做一个善于关注细节的教育“舵手”

学校育人的过程不像工厂加工零件那样有固定的流水线与模式,只要按部就班地工作就可以了。每个孩子、每个班级到每个学校都有她不同的成长历程,工作内容繁杂,我们要力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才能引领孩子健康成长。我校的管庆云老师这点做得就很好,她把心放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总能最先发现学生的变化及时进行引导。2007年,她的班上有位学生母亲早逝,半年后父亲又因车祸而死,远在辽源的姑姑将他托给一家补习班。他不但学习成绩急转直下,行为更是令人担忧:上课故意捣乱,随意动用别人东西,总是找茬与同学打架。管老师深深地知道他坚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焦虑、孤独、烦躁、甚至嫉妒的心。对此,管老师一边安慰被打的同学,一边耐心地找他谈话,并时常给他买点零食。没过多久,以前的孩子终于回来了!

作为教育“舵手”我们既要有高瞻远瞩、抓大放小的能力,更要有项羽、诸葛亮那种举轻若重、事必躬亲的精神,只有善于关注细节,善于发现问题,才有希望教育成为一个能科学谋划的“舵手”。

三、用爱心做帆乘风破浪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失独老人;知行易径;心理社会服务;新希望家园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97-03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时间的延长,中国独生子女的父母们逐渐步入老年。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独生子女先于其父母去世,形成了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处境不利群体:失独老人。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失独老人的数量已达8 781人[1],且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中。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并不在福利院,而是居住在社区之中。《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许多学者也认为,失独老人的社会服务应以政府作为主导和第一责任人[2-5]。

社区是政府这个庞大神经网络的末梢,是指由居住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区域社会共同体[6]。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社区为重点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非常必要。”[7]一项调查表明,有86.0%的失独老人在“有困难时,我希望社区能够及时帮助”题项上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8]。因此,社区有责任承担对失独老人的心理社会服务工作,这将直接影响到失独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北京市作为失独老人心理社会服务工作开展得较早且较好的城市,在市内的许多社区中建立了专门服务于失独老人的“心灵家园”,他们在紧急救助、经济帮扶、亲情牵手、志愿服务、走访慰问和宣传倡导等方面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9]。由于对失独老人的心理社会服务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些机构的工作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某机构在清明节为数十位失独老人举行“孩子的追思悼念会”,致使失独老人的心灵伤疤被揭开,场面几乎失控。类似的事例提醒我们,对失独老人的心理社会服务一定要建立在了解他们需要的基础上。否则可能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要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失独老人们的需要,仅仅靠经验总结犹显不足,最好有相关的“需要理论”作为支撑。

加拿大学者曾家达(Tsang Ka Tat Adolf)提出的知行易径理论是一套特别适合老年人的心理社会服务理论[10],它的核心观点包括了“强调在提供心理社会服务时,应该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入手”。只要了解到这些需要,就可以和服务对象合作找出更有效的策略和技巧来满足他们,让他们可以无须再依赖过去的问题行为[11]。知行易径理论将需要概括为生理、行为、认知、情绪、动机、环境六个方面,如图1。

由于知行易径模式在老年人心理社会服务方面已有数十年积累,在世界各地的相关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文以其作为理论参照,来评估实践中的失独老人心理社会服务是否做到了“以失独老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希望能借此发现相关实践经验中的闪光点,并改善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典型意义,本研究选取北京市首家授牌专门服务于失独老人的心灵家园――展览路街道新希望家园作为研究对象。2006年,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即开始探索特扶群体生育关怀和及时救助机制。2009年,展览路街道计生办与计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全市首家以关爱失独家庭为目的的新希望家园,其服务对象涵盖街道的所有120多位失独老人。家园有专门的活动地点和工作人员。每周一至周五都有固定活动,周末或节假日也组织各种活动。总体而言,新希望家园多年来的工作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辖区内失独老人,以及其他失独老人心理社会服务机构的好评。

(二)研究方式

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对新希望家园进行全面考察。其中,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作为志愿者长期参与到新希望家园的日常工作中,使用非结构性的观察方式,对组织的环境、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工作人员与失独老人互动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做观察笔记。研究者也会从工作人员那里获得机构的相关资料来作为观察笔记的补充材料。半结构访谈是对新希望家园的1名领导和2名专职工作人员进行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机构的基本情况、机构对失独老人开展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等。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是以下三个步骤的循环过程:(1)研究团队成员每周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来搜集原始资料,并做好研究记录;(2)研究团队每周定期召开讨论会,由资料搜集者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和研究记录进行报告,并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讨论,从中提炼和归纳出有意义的主题,并对下一步的具体研究计划进行讨论和修正;(3)研究者带着整合后的研究主题和修正后的具体研究计划,开始新一轮的原始资料搜集。

二、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新希望家园的失独老人心理社会服务

新希望家园从“每一位失独老人都是独特的个体”的理念出发,给辖区内的所有失独老人建立了个人信息数据库,并制定出“一户一策”的帮扶工作方案,与每个失独家庭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跟踪服务关系。具体服务内容如下:

1.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方面的帮助

由于失独老人没有孩子的赡养,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诸多不便,家园通过建立医疗、家政等服务队,为目标家庭提供健康咨询、电器修理等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

2.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由于部分失独老人的情绪状况令人担忧,家园引入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对他们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同时,考虑到大部分失独老人有着旺盛的精神需求。家园通过举办舞蹈、书法、摄影等各类培训课程,培养和发展失独老人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3.帮助失独老人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一方面,家园有意识地组织失独老人同质性群体,满足他们抱团取暖的需要;另一方面,家园也积极引入社工、志愿者来参与失独老人的活动,以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家园充分重视老人的自主性,举办的各项活动都有失独老人参与筹划和举办。

4.落实现有的失独老人帮扶政策,并以实际调研为基础,提出政策帮扶建议

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对于失独老人的关怀具有重大影响。家园一方面重视相关政策的落实,如帮助符合条件的失独家庭办理居家养老券、联系志愿单位与老人签订帮扶协议、帮助少数民族失独老人入住民族养老院,等等;另一方面,家园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尝试提出失独老人帮扶方面的政策建议。

从知行易径的理论视角来看,新希望家园提供的上述服务基本能满足失独老人的生理、行为、认知、情绪、动机、环境六类需要。但新希望家园的服务模式主要是基于工作经验,若能引入知行易径理论的支撑,将会更具科学性。

(二)知行易径理论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心理社会服务

从知行易径“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入手”的理念出发,我们将对失独老人的心理社会服务划分为评估需要、归集需要、满足需要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评估失独老人的需要

社区在对失独老人提供服务之前,要先评估他们的需要。评估需要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1)失独老人自行提出;(2)第三方告知(如亲朋好友、邻里、志愿者等);(3)工作经验总结,即社区在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随着双方关系的发展而获知的信息;(4)利用测量学技术,即根据心理测量学的相关理论,设计出专门的问卷来评估。在上述四种途径中,有科学理论支撑的问卷评估法信效度最高。但由于社会赞许性等因素带来的测量误差,使用问卷搜集到的信息并不完全可靠,还需要与通过其他三种途径获得的信息相互印证。

2.归集失独老人的需要

在搜集到失独老人的需要信息之后,社区即可以根据知行易径的需要理论,将失独老人的需要归集到生理、行为、认知、情绪、动机、环境六个方面的需要类别中。失独老人的需要可能会主要在于但不限于下述情况中:

(1)生理需要。失独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常出现心脑血管、骨关节等各种疾病,由此产生出一些生理方面的需要。

(2)行为需要。失独老人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哭泣、离群索居、过度活动、无所事事、不善于继续处理和伴侣的关系等,并有应对这些问题行为的需要。

(3)认知需要。在中国“传宗接代”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失独老人在丧子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临着重新寻找生活目标的任务。他们需要重新审视世界的安全性,并重建人际信任和自我价值,最终重新树立起生活的意义。

(4)情绪需要。失独老人在丧子之后可能会产生悲痛、愤怒、内疚、焦虑、孤独、疲倦、无助、惊吓、苦苦思念、解脱、麻木、担忧等消极情绪。他们有应对这些消极情绪,并逐渐培养出积极情绪的需要。

(5)动机需要。许多失独老人希望被别人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他们有得到关注、平等对待以及有所依靠以便能及时解决困难的需要。

(6)环境需要。失独老人需要与其他失独老人以及关心他们的人建立关系的活动空间,也需要一个关注和爱护他们的社会大环境。

3.满足失独老人的需要

满足失独老人六类需要的主要方式如下:

(1)针对生理需要:一方面提供体检、就医、大病陪护等方面的服务,以维护失独老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健康状况不良的失独老人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照顾,例如在饮食、家务、出行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

(2)针对行为需要:对经常哭泣的老人提供陪伴、倾听、心理疏导;与离群索居的老人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慢慢引导其走出封闭的内心;对过度活动的老人,不可轻易戳破其心理防御,而要逐渐引导其注意休息,在较长的哀伤过程中慢慢整合丧子的创伤经历;对于无所事事的失独老人,可以给他们提供参加文娱活动的机会;对于不善于继续处理和伴侣之间关系的老人,可以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心理疏导,对遇到婚姻危机的老人,可以在必要时提供法律援助。

(3)针对认知需要:可以通过心理和社工的干预来帮助失独老人,一方面建立与逝者的恰当连接,另一方面也为投入新生活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到恰当的丧子归因方式,重构对生活世界的稳定信念。

(4)针对情绪需要:社区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创伤心理学知识,能够对正常的哀伤与延长哀伤进行区分,一方面,为处于正常哀伤过程的失独老人提供空间和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也为哀伤时间过长或程度过重的失独老人提供专业心理干预资源,例如与医院、高校、社工机构、志愿单位等开展合作,为老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服务等。

(5)针对动机需要: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经济补助、争取政策帮扶的方式满足其养老方面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尊重和平等对待失独老人、在组织活动时体现他们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发挥余热来帮助他人,来协助他们重新建构社会支持系统,并逐渐恢复自尊和自我价值。

(6)针对环境需要:一方面,为失独老人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组织唱歌、跳舞、各类比赛、兴趣课程等活动,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组织失独老人外出游玩,在重要的节日对他们进行探访和慰问等,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物理和人际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等各类倡导方式,营造社会对失独群体的关爱氛围。此外,社区还可以利用自身政府背景,协调各部门为老人入住养老院提供方便。

满足失独老人的上述需要主要有如下四种途径:(1)利用社区自有的资源;(2)与其他心理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3)横向联系并利用社会资源,如志愿单位的资源;(4)招募志愿者,通过志愿者的活动来满足失独老人的部分需要。

三、研究结论

第一,新希望家园为所属社区的100多位失独老人提供服务,其工作理念是以老人的需要为出发点,这与知行易径的心理社会服务理念相一致。

第二,“新希望家园”为失独老人提供的服务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心理疏导、重建社会支持系统、落实帮扶政策并提供政策建议等,这些服务基本上能够满足失独老人的生理、行为、认知、情绪、动机、环境六类需要。

第三,知行易径理论为失独老人的心理社会服务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视角和更加明确的操作方法,是社区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的重要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于丽爽.失独家庭需要养老保障[N].北京日报,2014-01-15.

[2]刘振华.我国“失独”家庭帮扶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4(7):156-161.

[3]王勇.关于构建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的思考[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5):24-25.

[4]宋强玲.老龄化视域下失独养老问题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403-4405.

[5]刘亚娜.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13(5):46-50.

[6]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郑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8]方曙光.社会政策视域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13(5):51-56.

[9]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心灵家园工程”实施方案[EB/OL].北京网社会保障频道,[2015-08-17].http:///syzx/n214135716.shtml.

[10]Tsang, AKT, Chu M,Liu KY, Ip LCF, Mak NS. Managing sexuality and intimacy issues among seniors: The SSLD approach[M]. Toronto: Yee Hong Centre for Geriatric Care.

[11]曾家达,游达裕.知行易径:基础与应用[M].香港:策马文创有限公司,2010.

Research on the Mental and Social Services for Lost Only-Child old Ma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SLD

――Taking the new hope home in the exhibition road of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

YANG Yuting, ZHANG Yudi, JIA Xiaoming, GUO Puyang, HE Guo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孩子心理疏导步骤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60-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广大农村地区逐渐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该群体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双亲的陪伴和呵护,所以在身心健康、人身安全、性格发展及启蒙教育等方而均存在着问题。有鉴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且将在一定的时期内长期存在,所以,需要全社会对此予以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

根据调查可知,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如下:其一,自卑心理。孩童与父母之间的长期离别,致使留守孩童形成了不自信、不合群和自我封闭的性格,即自卑心理。其二,逆反心理。一般而言,留守儿童都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对抗情绪。其二,任性与暴力。留守儿童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以及欲望盲目满足所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基于留守儿童一般具有上述心理特征,所以,这个群体在行为方而则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两类个性:“攻击型”和“畏缩型”。一方而是强烈的外向性格,“天不怕地不怕”,爱出风头,到处惹祸;另一方而则是内向,不善言谈,做事畏手畏脚,害怕其行为被发现。诚然,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大,这样不完整的性格若不被发现和及时纠正,那么就会影响其行为,对社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阶段发挥美教的积极作用,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完善情感和塑造性格。

二、留守儿童美术作品的特点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美术教育首先能够引导他们获得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审美体验。其次,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可以在接触美的事物过程中,让留守儿童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树立起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和信念。而且,根据笔者长期观察,留守儿童大多比较喜欢美术课,在绘制作品方而往往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但是,留守儿童的作品却流露出明显的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情感 更加渴望安全感,更加夸张和更具消极因素。如果这个群体的孩童在作品中画出大房子,这反映出他对家的渴望,渴望稳定。如果孩童在画作中画出大大的人物,然后将自己置于人物的中间,或者画了一个大大的爱心,然后再把自己和亲人置于其中,这表明他对父母亲有了思念之情。

三、小学美教对留守儿童的作用

1.完善情感。完善情感的一个重要步骤便是让孩童有情感宣泄的渠道,而美术课堂是则完善儿童情感的重要场所。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失必要的情感关爱,因此,遇到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正常的疏导,心理方而有着很大的阴影,往往表现为内心封闭,与人交流没有主动性;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经常虐待小动物或者同学;白卑懦弱,行为孤僻,一些活动难以被人所理解;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对此,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却因为诸多因素问题,无法觉察和解决,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尽力去矫正之。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能够以暗示等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善儿童的情感。譬如,可以在手工课时,让学生分组制作,这样,儿童必须和同伴交流,沟通,以便完成任务。借此,能够让孩子克服与人交往的恐惧感,从而走出封闭的内心。在实践中,很多孩子在配合中完成一项任务后,会非常有成就感,并意识到和同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一些孩子因此结为好友,并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相互帮助。

2.塑造性格。儿童应该具备基本的自制力、独立性和勇敢精神等,但是,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在美术课中儿童应该有机会通过他们的创作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即他们的心愿、期待甚至包括恐惧在内的负而情绪等等。此外,儿童也需要对他们的感受作出比较具体的区分和解释。所以,留守儿童的美术专业课也不应只是局限于单一的美术领域,而应该强调整体的体验。譬如,可以让孩童去搜集生活中与美相关的物品,例如书籍封而,小的饰品,甚至是孩童自己制作的物品。孩童通过收集物品,可以对这些东西有新的发现。更进一步,通过对不同的质料和材料的感受区分,以及通过比较个人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其压抑的情感会被释放,性格也会被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