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么,语文教师的哪些素养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有关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究:
一、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影响。
从语文学科的教学角度来讲,教师的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新课标视野下,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教学的重心从单纯的工具性知识传授,转变为文学修养与之并重,甚至文学素养的提升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教师只有拥有一眼清泉,才能够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溪流。教师的文学素养可促进学生利用其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去审视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个性,从而得到文学的熏陶和人生的感悟。
另外,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就会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而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宋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文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对文学有兴趣时,他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师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是自己读书,并能引领学生读书。读书,首先要读教材。读通、读熟、读透本学期所教教材,课文要读,课后作业也要读,学生习惯培养更要读,最好是新旧教材对比读。不仅要读本学期教材,而且要读整个学段的教材。其次,要读教参。教参能帮助我们明确教材的重难点,为我们提供教学建议。再次,要读教育学、心理学。尽管我们在学校里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有了一段的教育教学经历后,再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体会绝对不一样。另外,要读“杂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要读。这样,上起课来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要读书,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影响学生外,还要引领学生读书,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阅读习惯有好坏之分,读书效率有高低之分,教师应作一定的方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保持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应不少于600字);古人也有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如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做眉批、点评、摘抄等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课外读物具有材料的广博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多面性等特征,对此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或精读,或泛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也就少了阅读障碍,这样课外阅读的欲望才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审美选择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影响。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高中语文新教材厚了许多,各种配套的选修教材应有尽有,阅读量翻了几倍,而且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选择,选择出适合教育目标和情境的教学资源,以便更有效的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因为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强,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予以指导,帮助他们选择哪些读物适合中学生阅读,哪些必须摒弃。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向他们推荐一些品位和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富有时代感的作品,如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让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在课外阅读的促进下,均进一步得到提高。另外还可利用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的力量,让学生喜欢上一本读物,保持一定的阅读欲望。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课外阅读欲望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动化管理。目前,大多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大,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性。因而,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动力。教师应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举行阅读比赛,要学生就同一类型的课外篇目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并以答题方式考查。又如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两到三周举行一次,请学生观摩、评论,并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还让荣誉获得者介绍经验,以便共同提高。再如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还要复述、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智力抢答等,让学生不断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甜,让每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化为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竭动力。
新课标 课外阅读 能力训练
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也正像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是课内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也才会热爱上阅读,反之则不然。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既有家庭的影响,又离不开学校的指导。教师有意识地感染、引导和培养,可以使学生由偶尔的自发喜欢成为持久的自觉爱好。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就是爸爸、妈妈、教师讲故事。他们常常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们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的物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听、讲。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有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时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需要教师“用心”去引导学生对阅读的认同感和体味读后的成就感。
二、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且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我们如何来实施教学呢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相结合
我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内容、作者相关或与课文体裁、写法相似的读物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让学生读读《水浒传》;学了《只捡儿童多处行》,向学生推荐冰心的著作《繁星》《寄小读者》等;学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读其他写夏天或西湖的诗词,并了解苏轼其他的作品。
2.根据学生的兴趣,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比如有的学生爱读科普读物,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有的学生喜欢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我就和他聊聊高洪波、秦文君、班马等,谈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花季·雨季》;有的学生爱读经典名著,我推荐他读读名家短篇佳作,有能力的甚至还可以读读四大名著等。
3.捕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契合点
根据当前形势、不同节日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介绍书籍。例如,电视里播放《西游记》,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朗读“孙悟空大闹天宫”精彩片段,建议学生读读原著。在不同的季节介绍有关大自然科学知识的读物;结合重大节日,介绍有关节日的来历,优良革命传统的故事书籍,介绍爱国主义优秀读物等。
三、探究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是完成课外阅读的关键
有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好书后,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读书?读书的方法和技术固然是一方面,但教师最应关注的是把自己作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学生,同时要设法让学生长时间地具有阅读的热情与欲望。
1.开放学生的阅读方式
每个月末我都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讲书时间,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看的书讲给大家听,讲时还要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有影视主题会、有新书推荐会、有游戏辩论会、有新闻会。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走进了阅读的圈子里,还养成了看书时思考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所写的笔记要在课堂上阅读交流,写得好的在班级的成绩栏进行展览。这样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
课外阅读过程中的累积很重要,我们当然希望学生把这一过程视为累积知识积累与素材的大好时机,在阅读过程中摘抄下一些好词好句,谢谢读书后的感想感悟,胆这一切都要在学生自觉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不能强求,引导阅读和让学生保持持续不断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的首要任务。我们希望学生能在轻松和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开展积极的自主阅读,而不希望为了完成课外阅读中的某种学习任务而使本可以生机盎然的课外阅读变成“干涸的沙漠”,让学生望而却步。
3.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虽然渐渐形成了,但与此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二是暗示,它可以持续不断地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并能在品尝和收获成果的同时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偏好、阅读的风格……只要是学生乐意阅读、享受阅读,我们就大可不必过分关注阅读的细节。
4.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开展途径
书籍,使人充实,给人力量,让人自信,催人奋进。读书使人明理,使人高尚。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营养品。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从小就应攀登这个“阶梯”,沉浸在书香园地中,从而陶冶情操,铸就美好的心灵,吮吸知识的琼浆,丰富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但是,时下的语文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满足不了时代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只有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如何让小学生进行海量且持续的阅读,并对小学生的阅读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呢?我们做了尝试,拓宽学生阅读渠道,丰富阅读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深厚人文底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学生广泛阅读的现状与弊端
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阅读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的阅读教育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
二、我国历代文人志士对广泛阅读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都对课外阅读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唐彪曰:“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发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的。”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开展广泛阅读的做法
加强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充实各班图书角、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藏书;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小学生的阅读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家庭的作用,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书香班级,共建书香家庭。
1.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根据“课内教方法,课外求发展”的主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如如何粗读文章、细读文章、熟读文章,教给学生粗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细读文章,学会用符号标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词义;学会写读书笔记或积累好词佳句,摘抄精美句子等。熟读文章阶段,理清文章思路,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并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主要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会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手抄报展评活动。此外,学会根据需要选读文学作品。
2.打破常规,制订科学细致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
首先要打破常规,根据教学目标,制订科学细致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提倡大容量、快节奏的阅读,整合学生的疑问,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摒弃所有不必要的环节。根据阅读实际采用辐射阅读方式、整体推进方式、穿插阅读方式,为“博览”和“广诵”留出充裕的时间。
3.指导学生博览群书。
博览是指对教材以外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书籍的广泛阅读。教材内容“精”读了,教师才有时间由“教会一本书”到“教好多本书”,从而“教会学生读书”,学生才有机会由“学一本书”到“读好多本书”,最终达到“会读书”的目的。
一是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以课本为发端,加强课内外沟通,有计划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前,布置学生查找小兴安岭的图文资料等任务。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如学完《丰碑》、《倔强的小》等,推荐《的故事》等书。为了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选材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阅读量,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效益。
二是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1)推荐好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课程标准对各年级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本着“古今兼容”、“中外贯通”的原则,分类推荐课外阅读书目。(2)制作“阅读反馈表”,督促学生阅读,反馈学生阅读效果。“阅读反馈表”要求学生填写好读书时间、读书内容、读后感等。(3)定期检查学生的词语和句子摘抄本。每周让学生上交一次反映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心得体会及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效果的作业。(4)开展读写结合活动。阅读后进行小练笔,使读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是将中华国学经典纳入正常课堂教学,全面推广,大量背诵。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此期间,可让小学生背诵大量中华经典文化,从小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如《弟子规》、《三字经》可作为低年级诵读篇,三年级背《笠翁对韵》,四年级背《论语》,五年级背《道德经》。
4.确保诵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周开展两节经典诵读课,课前齐背,课间、空闲、睡前自背,养成习惯。
一、创设阅读氛围,启动阅读内驱力
1.讲故事,启动阅读内驱力。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如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如讲述梁山好汉宋江、李逵替天行道、锄暴安良的故事,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来句你们想知道梁山上其他英雄的精彩故事吗?请赶快打开古典小说《水浒传》吧,那里有更多更酷更美的场景呢!
2.谈感受,激发阅读内驱力。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情感上激起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就可以时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在学习《少年王冕》课文时,通过文本的探究,学生能感受少年王冕刻苦好学,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在激起学生对少年王冕崇拜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选自吴敬梓什么著名的小说吗?想看吗?想看那就赶快打开《儒林外史》吧。这样的启发引导,能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二、授予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就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多读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阅读的指导者,教师要利用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1)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同时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和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2)略读。略读是精读的基础。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这样能了解文章大概,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增加阅读量,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我们在读书中,只要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背诵与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并复述。农村的孩子普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学生读后,让学生复述主要内容,背诵富有人生哲理的几句话,加深了解笛福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非凡勇气。
3.笔记与感受。笔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也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也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书读完了,一定要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写一写读书的体会。教师可以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三、培养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持久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乐阅读;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快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073-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长期、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为人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因此,新课程把课外阅读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果学生的阅读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那么,无论从时间还是容量上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展开相关的探讨。
一、创设和谐的阅读环境,激感渴望
一个良好和谐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读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酝酿读书的情绪,萌发读书的兴趣,激起阅读的渴望。首先,学校图书馆的环境布置要赏心悦目,充满文化气息:图书借阅的规章制度、各种标志尽量设计的美观大方;墙上可以张贴一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名人名言;合理利用角落,安放一些盆景绿化;在醒目的位置开辟阅读专栏,安排一些新书推荐、名著简介、读者书评等;在教室里则可以布置诸如:“小小图书角”,“学习园地”中布置起“阅读栏”……
要让书香洋溢在学生所处的每一个角落中,要让良好的阅读环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独特的阅读氛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感”,从而提高阅读兴趣,萌发阅读激情。
二、推荐合适的阅读文本,滋润学生心灵
只有适合学生的好书才能激发孩子们的读书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快乐。然而,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刊的随意性比较大,往往是随手拈来,碰到什么读什么,选择书籍缺乏辨别能力。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在给孩子推荐读物时,着重从图书的形式、内容和亲和力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看看书籍能否让孩子舒适地阅读,较长的故事是否有合理的章节切分;理解难度上是否适合孩子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充分照顾孩子的喜好。因此,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
小学生喜爱新奇的故事,可以向学生推荐秦文君、杨红缨等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作品,他们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目光;结合精读课文的学习,推荐与课文相联系的书籍,如学习了《小草和大树》,推荐学生阅读《简爱》;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些优秀的名著故事,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晨会课上,可以给学生读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时把书推荐给学生,让美文滋润学生的心灵……
记得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要注意推荐阅读的内容、题材的广泛多样,让学生“采百花蜜”,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体验读书乐趣
当学生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读书不单为了休闲娱乐,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有所收获,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小学生“阅读不得法”的问题,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1.指导学生学会浏览性的泛读和品味性的精读。对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使课外阅读既有效益,又有深度。
2.指导学生阅读时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边阅读边圈点勾画,用各种符号标示重点词句、阅读中的疑难困惑等;在书或文章空白处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可以是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还可以指出原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读书过程中动动笔墨,能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3.将文章全部阅读完成以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提纲,甚至进行再创作,如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的效率效益也就更显著了。
四、提供多维的交流平台,分享阅读快乐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尝试到成功,才会增强内驱力,才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采用形式多样的展示手段,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让学生收获成功,肯定自我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孩子创建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这样,不仅能巩固个人成就感,而且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和启发,比老师单向的教育要有效得多,往往会出现一个学生会带动一批学生共同阅读的好现象。
比如:利用班队课,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课外书,把好书介绍给大家;课前五分钟,轮流读读自己读到的优美的、富有深意的段落,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自己阅读的感受,将优秀的稿件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出一期有关阅读手抄小报,推荐优秀的书籍,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组织一次阅读分享的主题队会,比一比谁读得书多,谁对故事的情节记得深;进行读书笔记展评,激发学生持续读书的热情……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孩子们分享阅读的快乐,增加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能够自觉性地阅读。
古人学诗提倡“功夫在诗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教会方法,使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萌生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阅读内驱力。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