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准医学分析

精准医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准医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准医学分析

精准医学分析范文第1篇

这是贾瓦迪博士开展精准医疗的一个成功例子,类似这样的范例有很多,仅2014年就有25例。很多已经被知名癌症治疗中心放弃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在采用了精准医疗三个月之后,比预期的生存时间加长了,大部分患者的癌细胞消失40%到60%,个别患者的癌细胞消失了90%。

精准医疗真的如此神奇吗?精准医疗是怎么回事儿?这种医疗方式对于普通大众有什么意义?笔者就此采访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贾云鹤教授。

据贾教授介绍,精准医疗是运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临床数据以及生活环境,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精准医疗的诞生是近年的新鲜事儿,诞生的契机有三,分别是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这三大契机决定了它和以往医学模式大不一样。

精准医疗之所以名声大噪,与美国人是分不开的。2015年初,美国提出“精准医学战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及精准医疗计划。由总统亲自出面提倡,自然引人注目。于是,精准医疗成为全世界医学界新的共识,成为当下国内外医学界最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我国,动作不比美国慢,2015年2月就成立了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将精准医疗迅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计划在2030年之前投入600亿科研经费。专家认为,精准医疗将带来医疗模式的全新变革。

以前,患者去医院看病,医生往往是从经验出发,根据患者出现的体征,比如是否发热、疼痛以及疼痛部位,做出诊断,即所谓的第一代医学――“经验医学”。有关统计显示,“经验医学”的误诊率达到50%以上!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难免出现诊疗失误。而今,医生看病的手段除了查体、问诊以外,主要依据影像学、化验室检查结果,做出相应诊断,这就是第二代医学――“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比“经验医学”似乎进了一大步,但它的误诊率也达到30%以上,癌症的误诊率更是高达40%。在传统“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程式下,医疗遭遇了“不确定性”瓶颈,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及疗效的不理想。美国医学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美国医疗系统每年因不必要的诊治、无效医疗、预防失误等原因而造成的浪费高达75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医疗总开支的30%。而在我国,在医疗行业不规范、不健全、医疗资源不共享、以药养医的逐利机制盛行等情况下,不合理医疗耗费更为严重。

而精准医疗属于第三代医学,它可使误诊率大幅度下降。M行精准医疗时,医生先通过基因测序等新型检测技术,得到患者的DNA信息、代谢产物、微生物、蛋白质组等生物大数据信息,再通过云技术把患者的数据与大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后通过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病灶。

有专家认为,精准医疗至少有三大优点:第一,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第二,降低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第三,节约医疗费用。通过基因测序技术预测未来可能会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地预防;一旦患上了某种疾病,可以早期诊断;治疗针对性也更强,用药会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进行。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避免了临床治疗中的盲目用药,去除无意义甚至有害的治疗,从而极大降低医疗费用。用奥巴马的话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次次如此”。

其实,在精准医疗方面,我国开始的较早,且早有实践应用。早在2006年,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北京清华医院肝胆胰外科中心的董家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并在他工作的肝脏外科付诸医疗实践。近1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在显著提升外科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成本并提高了医疗效率。以大范围肝切除治疗肝癌为例,与传统手术相比,接受精准手术的患者术中输血量降低近一半,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降低了一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5%,术后3年生存率提高了22%。精准医疗的效果确实非同一般。

为加快精准医疗理念的推广和应用,2013年初,就有专家建言:在我国构建和应用精准医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议设立精准医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整合优势资源,针对我国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性研究。专家还建议,应该将精准医疗作为提升国家医疗品质和效益的重要战略,纳入国家医疗行业的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制定精准医疗理念指导下的疾病诊疗规范、临床实践指南、临床路径、医疗质量和效益评价体系,全面推动精准医疗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普及和应用。还建议加快精准医疗器材的自主研发。建立一批具有专业特点的国家级精准医疗器材研发中心和健康科技孵化器,组建理工医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团队,加速研发以数字化、智能化、高精度为特征的新一代医疗器材,如高精度能量外科器械、微创外科器械、数字外科系统、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技术、医学分子影像技术等,开创我国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的新局面。

专家认为,随着精准理念向临床医学各个专业的迅速推广,在不远的将来,以最小损害和最低耗费去获得最佳疗效的医疗模式将涵盖整个医疗体系,让整个社会群体获益。

精准医学分析范文第2篇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组学

在荣膺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沃森(JamesDeweyWatson)、克里克(FrancisHarryComp?tonCrick)和威尔金斯(MauriceHughFrederickWilkins),于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之后。相继于1958年和1980年罕见地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FrederickSanger),先后完整定序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和发明很重要的DNA测序方法,这些划时代的杰出成就于20世纪后半叶完全“打开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于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基因组学,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并取得很大进展后,基因组学取得了惊人的长足进展。

基因(gene)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特征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系具有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例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不仅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还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的奥秘。

基因组(genomes)是一个物种的完整遗传物质,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即基因组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集合,是某个特定物种细胞内全部DNA分子的总和。显然原先只关注单个基因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深入研究整个基因组,于是产生了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genomics)是专门从分子水平系统研究整个基因组的结构(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功能(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以及比较(基于基因组图谱和序列分析对已知基因和基因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分支学科。基因组学着眼于研究并解析生物体整个基因组的所有遗传信息,突出特点是必须以整个基因组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只研究单个基因;同时还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基因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基因组学概括起来涉及基因作图、测序和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问题。这门分支学科交叉融合了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并以全新视角探究生长与发育、遗传与变异、结构与功能、健康与疾病等生物医学基本问题的分子机制,同时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加以利用,进而解决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以及相关产业领域的有关问题[3]。基因组学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进化规律,阐明整个基因组所涵盖遗传物质的全部信息及相互关系,为最终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以提供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的科学依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的确立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可追溯到寻求新方法解决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幸存者及其后代的基因突变率检测低于预期问题。1984年12月美国能源部资助召开的环境诱变和致癌物防护国际会议,第一次提出测定人体基因和全部DNA序列,并检测所有的突变,计算真实的突变率。1985年6月,美国能源部正式提出了开展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初步草案。历经几年酝酿与论证,1988年美国国会批准拨款,支持这一被誉为完全可以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列相比美的宏伟科学计划。1990年正式启动后,陆续扩展成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参加的国际性合作计划。2000年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草图)完成,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标志。

HGP这项规模宏大,跨国家又跨学科的大科学探索工程。旨在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所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解码生命奥秘,探索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规律,揭示疾病产生机制以提供疾病诊治的科学依据。截至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但基因组学等研究工作一直在不断深人和扩展。例如,2006年启动了肿瘤基因组计划力求揭示人类癌症的产生机制以及癌症预防与治疗的新理念。当下已经迈进后基因组时代,从揭示生命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分子整体水平上对功能的研究(功能基因组学)。21世纪的生命科学以新姿态和新方法阔步向着纵深发展,同时有力推进了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社会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为促进这些相关学科及其应用的更好发展,尤其推动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个性化医疗、农业、环境、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自2006年以来巳经召开了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第10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于2015年10月在中国深圳举行,特别就临床基因组学、生育健康、癌症、衰老、精准医疗、人工智能与健康、农业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生命伦理和社会影响、相关组学及生物产业等热点问题进行深人研讨,展现了相关组学的旺盛活力。

二、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与基因组学相辅相成

基因组学作为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组成,组内各基因的精确结构、相互关系及表达调控的科学,又必须从系统生物学角度与方法,着眼于整体出发去研究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基因、蛋白质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并通过整体分析研究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状态,从而才能更有效地探索解决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及其诊治与保健问题。

虽然人类基因组图揭示了人类遗传密码,而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是蛋白质。基因组研究本身不能体现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表达时间、存在方式以及蛋白质自身独特活动规律等。因此,自从基因和基因组学问世以后,分子生物学的组学大家庭中,不断延伸分化形成了相互密切关联的转录组学(tmnscrip-t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以及脂类组学(lipidomics)、免疫组学(lmmu-nomics)、糖组学(glycomics)、RNA组学(RNAomics)等,这些相互密切关联的组学构成丰富的系统生物学以及组学生物技术基础。

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以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分支学科。也即转录组学是从RNA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见在整体水平上研究所有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的转录组学,乃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一个基因、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而蛋白质组学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发挥功能的特定蛋白质及其群体;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模式和功能模式及其机制、调节控制及蛋白质群体中各个组分。蛋白质组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基因组相对稳定,而蛋白质组是动态的概念。研究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后续部分,也即生命科学进人后基因时代的特征。

代谢组学的概念源于代谢组,代谢组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代谢组学则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分支学科。代谢组学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发展起来的代谢组学,是借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而实际上细胞内许多生命活动是发生在代谢物层面的。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会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所以,代谢组学迅速发展并渗透到诸多领域,例如疾病诊断、医药研制开发、营养食品科学、毒理学、环境学、植物学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各领域。

三、放射组学在交叉融合中应运而生

2015年是伦琴发现X射线120周年,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评价:X射线的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W。近40多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以X射线透射开始并不断拓展许多种类型的医学成像技术,又经历了数字化革命而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数字化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医学影像学在保健査体、疾病预防、疾病筛査、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方法选择、康复疗效评价等,以及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多排螺旋CT、双源CT、能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和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与PET)、图像融合一体机成像(PET/CT等等)诸多影像医学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医学影像学巳经从结构成像发展到功能成像,又迈向分子影像学的新阶段。尤其进人21世纪后,分子影像学方兴未艾地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手段。当前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所形成的大数据又密切关联到相关基因组学,应运而生了放射组学(radiomicsV)。如果说20世纪驱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工程科学技术等,而21世纪则迫切需要与医学、分子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学等诸多组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深人交叉融合相辅相成。

放射组学(亦有称之为影像组学)、分子影像学完全是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组学彼此关联并相互促进而不断发展的。整合各种技术实现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人体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并能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从而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分子影像层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无论在人体保健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者在药物研究开发,以及在基因功能分析与基因治疗研究等方面,都凸显了巨大优势和良好前景。

包含分子影像学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可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多层次医学影像数据资料,显然必须加以深度发掘并充分利用这些极其庞大的数字化信息。通过放射组学研究,解码隐含在医学影像信息中的因患者的细胞、生理、遗传变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综合影像信息,并客观且定量化将其内涵呈现在临床诊治、预后分析的整个过程,这无疑会成为临床医学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应运而生的放射组学,就是致力于应用大量的自动化数据特征化算法将感兴趣区域(regionofinterest,R0I)的影像数据转化为具有高分辨率的可发掘的特征空间数据。数据分析是对大量的影像数据进行数字化的定量高通量分析,得到高保真的目标信息来综合评价肿瘤的各种表型(phenotypes),包括组织形态、细胞分子、基因遗传等各个层次。例如近期文献报道,放射组学可揭示肿瘤预测性的信号,能够捕获肿瘤内在的异质性,并与潜在的基因表达类型相关联。

美国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已经建立量化研究网络(quantitativere?searchnetwork,QIN),旨在共享数据、算法和工具,以加速影像信息量化的合作研究网络U5]。他们将放射组学的建设及应用框架分为5部分:①图像的获取及重建;②图像分割及绘制;③特征的提取和量化;④数据库建立及共享;⑤个体数据的分析。当然这些均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放射组学通过标准化的图像获取以及自动化的图像分析等,能为疾病的诊断、预后及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近期的研究还提示放射组学能有效预测不同患者中的肿瘤基因异质性等,可见放射组学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四、发展相关组学更好共促精准医疗

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2直到新形成的放射组学,均是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中,当条件与时机发展到一定程度而瓜熟蒂落催生。

这些相互关联的组学全部都兼备着学科分化以及整合的特色。学科交叉融合根据发展需要分化催生出4新分支,而所有这些组学分支学科又都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注重对形成的分支学科自身整体开展研I究。正是如此辩证统一的现代科技发展特点,如同DNA的螺旋结构一样在不断深化中而螺旋式上升,7推动科学技术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精准医学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常态化;对策建议

一、十堰市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开展现状调研

十堰较其他地市州有丰富的高校资源,省属2本院校两所、省属3本独立院校四所、省属高职院校一所,7所高校近10余万师生,十堰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积极的参与并助力十堰市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以2016年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十堰市4所高校共组建10余支精准扶贫专项志愿服务队,涉及精准扶贫内容的志愿队达40余支,他们走进村镇,走进百姓家,调研、访谈、开展结合专业特色的力所能及的慰问活动,将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分析,通过调研报告、撰写论文、实时新媒体跟踪报道等多样形式向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向外界传递消息,同时通过走访慰问,支教支医支农。湖北医药学院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育蕊小分队连续3年开展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也结合精准扶贫,到贫困地区开展活动,向官山镇土台村捐赠图书100余册,与该村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支教并普及常见病预防和相关急救知识。同时对十堰市四所高校为研究参考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十堰市四所高校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和优势志愿服务项目,调研数据显示十堰市高校师生志愿者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的兴趣度和热情很高,与此同时十堰市各高校也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持肯定态度并大力支持。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普遍困难和短板,最显著的短板是各校资源尚未整合,存在队伍很多,优势队伍很少,规模不大,常态化不够,对辐射地区的实际帮扶作用有待提供。此外,各自为阵,没有牵头,导致志愿服务项目重复率高,没有将各高校的专业化功能发挥出来。通过此次调研建议团市委应该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各自特点,成规模,成常态,成品牌的助力十堰精准扶贫。

二、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助力十堰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举措

(一)资源整合,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完善高校志愿者信息管理机制。畅通志愿者精准扶贫服务渠道,由团市委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注册、申报、分类、审批制度,统计服务时长,反馈志愿者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志愿的招募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志愿者服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或发起符合高校志愿者专业特点的精准扶贫志愿活动,广泛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和校友资源定期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与宣传载体,营造充满活力、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文化。

(二)知创合一,打造专业化精准扶贫品牌活动,建立高校志愿者项目管理机制。高校志愿者管理与活拥淖ㄒ祷是高校志愿者服务常态化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创建专业化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科研项目,将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项目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广泛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做好需求评估和调研、战略规划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志愿者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广告宣传,制定招募战略、提取志愿者数据库信息。

(三)开设微课堂培训平台,加强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培训机制。自主化的碎片化课程培训方式,逐渐受到学生的欢迎,依托微信平台,开设微课堂,学生可以运用零散时间阅读、观看、传播精准扶贫志愿培训的内容。首先,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实现线上互动交流。其次,在培训方面,应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终极目标推进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发展,与精准扶贫服务对象充分沟通,掌握服务需求,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包括志愿者价值观、礼仪、应急事件处理、医学知识、法务知识、精准扶贫知识等内容。

(四)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拓展社会化、多渠道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众筹和共建机制。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工作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应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创造更广阔的舞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挂牌授旗的形式与精准扶贫地区的城乡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少管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纪念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共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赵雪.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

精准医学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仪器;医学检验;应用方式

1自动化仪器在医疗系统中的构建

1.1优化配置自动化仪器的使用率

自动化仪器在医疗机构中的大量应用,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诊断效率提升。尤其在医学检验过程中,针对特殊病情和症状不明显的案例,在使用自动化仪器的基础上,加强了主治医师对于病情概况的基本判断,从而制定出可行性更高的治疗计划。我国医疗机构不能仅停留在对目前应用效果的满意程度上,应当重视整体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进而为医学检验的整体效果创造更高的现实价值。因此需要在整体医疗系统中,构建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体系,保证每一科室和临床上都能得到广泛推进,从而促进我国医疗机构的全面自动化发展[1]。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自动化仪器做出细分,包括尿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细菌分析仪等,要求所有仪器在统一的操作流程与规范下,达到所有自动化仪器的最高使用率,以便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动化仪器在应用上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包括荧光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流式细胞术、激光技术、以及DNA扩增技术等。在技术提升与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医疗机构应用自动化仪器的实用性和使用效率,为我国医疗机构在医学检验的发展上建设强大的推动力[2]。

1.2全实验室仪器自动化建设

“TotalLaboratoryAutomation”全实验室自动化TLA,是我国急需发展的自动化仪器系统化构建,主要是构建临床实验室相关自动化仪器的串联,构成整体流水线作业,进而在系统内实现大规模检验过程全自动化标准。全实验室自动化需要通过以下流程构建整体系统:前处理系统、样本分析系统、标本运送系统、实验数据处理系统、样本保存系统、LIS检验分析系统、以及相应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检验人员仅需将标本移至传送带,相关的分析仪器以自身的工作程序进行分布检测。在此过程中检验人员并不需要再次接触标本,因此也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失误。通过自动取样和自动报告,也降低了操作人员被动感染疾病病毒的发生几率,对于医学检验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在未来十年的自动化构建主要以TLA的功能实现为主,进而为多数医疗机构提供完整的医学检验仪器全自动化处理方式[3]。目前已经有少数医疗机构进行了初步试验,在应用效果上对于医学检验的成效具备较强的实践效果。

2自动化仪器在医学检验上的应用

应用自动化仪器对我院129例患者进行针对性检验,有126例患者与临床诊断一致,准确率高达99.25%。与以往手工操作检验相比,检验流程便捷度更高,准确率也十分稳定,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缩短了实际时间,提升了医学检验的现实工作效率。对自动化仪器的有效应用,势必在传统医学检验基础上,强化精准度与效率,对医学检验的未来发展具备现实意义,而在具体应用上应采取以下方式[4]。

2.1生物芯片分析仪的医学检验应用

生物芯片分析仪在医学检验中是针对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通过对细胞、蛋白质、核酸、以及其他生物组织的精准分析,明确检测信息的准确性。并对早期诊断具备疾病筛查的优势,也是我国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广泛应用的主流自动化仪器。在基因芯片的全新技术下,针对细菌耐药分析以及细菌检测,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检测水平,在糖尿病、肿瘤、高血压、以及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筛查方向上日臻成熟。英国RANDOX公司生产全自动蛋白芯片分析仪,在我国已经应用一段时期,其应用效果也较为良好。结合免疫学原理,在化学发光技术与蛋白芯片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对具体细节检测得到较高的数据支持。需要首先在9mm×9mm的固态基质表面添加检验实品,在通过有机金属硅烷化芯片对表面进行处理,配合纳米分配技术,对检验做出25个分散独立的精确分布,以DTR独立测试区作为抗体和细胞做出分析,从而得出细胞因子或者多种肿瘤蛋白质的检测结果。此类自动化仪器在心肌标志物、肿瘤标志物、载脂蛋白、性激素、药物残留、变态反应原、以及药物滥用的检验水平依旧得到共识[5]。

2.2即时临床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应用

近几年来,我国在自动化仪器和临床应用的大量实践,为即时临床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应用提供了加高的使用基础。专业操作人员可以在更短时间内,获得医学检验的具体信息,对于快速诊断和医疗方案的落实都有较高的技术支持。首先,以Abbott公司生产的FreeStyleCone血糖自动监测仪为例,仅需要临床采集0.3mL血液样本,就能够在15s以内得到相应的检验结果。其次,对于血气分析通常情况下是决定临床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标准,PHILIPS公司生产的IRMA临床快速血气分析仪,能够快速提供有效信息。对于麻醉后病人、手术中患者、重症监护等都需要较高较快的血气分析结果,只有在节约临床判断时间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诊断效率,将患者的重要血气状态信息提供给医师以作判断,因此在准确治疗决策上,血糖自动监测仪的实用效果极高。最后,Roche公司的cobash232心肌标志物检测仪,能够对心肌标志物进行现场快速检测。例如肌钙蛋白T、CK-MB、N-末端脑尿钠排泄肽、肌红蛋白和D-二聚体等方面的检验,已经到达了较高的应用水准,在百例病情调查中临床信息准确无误。自动化仪器cobash232在现场提供诊断信息的基础上,对心血管的状况做出基础评估,包括心衰已经急性冠脉症等情况进行初评,在胸痛等临床症状的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且能够快速判断栓塞状态和位置,对于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范勇利,温冬梅,王伟佳,等.临床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05):716-717.

[2]马雪峰.自动化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1):2046+2048.

[3]邱泽明,谭淑仪.医学检验仪器的故障分析[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06,14(5):73-73.

[4]杨腊虎.仪器分析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科学仪器,2004(2):15.

精准医学分析范文第5篇

25个春秋后的今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已不再神秘――在甲亢、甲亢性突眼、甲状腺癌、皮肤血管瘤、骨转移瘤的治疗中,他们成了家喻户晓的“妙手神医”。从“无名”到“闻名”,25年来,那些关乎人民健康的点点滴滴所映射出的,是以科室主任韦智晓教授为首的核医学人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怀揣梦想,勇攀高峰

1964年,韦智晓教授出生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古称“龚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氛围浓郁。生于斯长于斯,他深受读书风气的熏陶,自幼刻苦读书。

在青少年时期,韦智晓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8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1年,怀揣发展核医学的梦想,他调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回首往事,韦教授不胜感慨:“以前的核医学力量很薄弱。虽然1959年就已建科,但因缺乏专业核医学人才,科室只有几名工作人员和简陋的仪器设备,仅能开展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简单的检测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那时,他本可以选择到别的大科室工作,但出于对核医学的热爱和浓厚的使命感,他最终选择了核医学专业。他深信,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小学科会有大发展。

在当时,韦教授查阅文献得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核射线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而我国在这门新兴的学科领域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核医学研究无疑像一块有强大磁场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下定决心,要在这个领域学有所成,干出一番事业!“要想强专业、强科室,先要强自身。”韦教授说。通过努力,他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核医学,站在了专业最前沿。

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核医学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谈“核”色变,对核医学的安全性存有疑虑。“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后者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碘-131既可用于检查甲状腺功能,也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核医学诊断、治疗的药物对人体辐射剂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韦智晓教授如是说。一直以来,他致力于利用核素治疗甲状腺疾病,对完善核医学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

由于韦教授学术成就突出、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2014年当选为广西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成为广西核医学的学术带头人。自2015年起,韦智晓教授担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从那以后,他带领团队不断开展新技术研究,加强临床宣传、科研教学,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适合广西核医学发展的新路径。在韦教授的带领下,如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门诊、病房、实验室齐头并进,“医、教、研”全面发展,迈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科室。

学科发展,比肩一流

这些年来,韦教授经常受邀参加全国大型的学术会议做专题讲座或会议主持人。2016年6月30日至7月3日,素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迎来了一场医学盛会。“第十七届中国心血管核医学年会暨2016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年会”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如期召开。

那次会议邀请了海内外多位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与病例讨论,可谓群贤毕至。韦智晓教授受邀在会上做了“云克治疗Graves眼病的若干问题”的专题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在那次会议上,韦智晓教授当选为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这既是核医学行业对韦教授在国内核医学学术影响力及地位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带领的整个学科团队的充分肯定。

成就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韦教授深知,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因此,一直以来,他积极强化学科建设,使优秀医生担纲的学科快速成长,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特色专科和优势学科。在医院的多项评比中,先后多次获得“优秀科室”、“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韦智晓教授说,少数患者不了解核医学科,误以为核医学科就是拍X光片。其实,核医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核素显像、体外分析以及核素治疗;其中,核素显像应用范围涉及人体所有器官,可用于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骨骼、内分泌、造血、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的检查,反映器官的功能和代谢,是现代精准医学的重要内容,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核医学的方法具有“明察秋毫”的作用,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鉴别的诊断。

曾有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之前在外地医院被诊断为左臂骨肿瘤,让一家人陷入痛苦之中。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做了一次核素骨显像,最终被确诊为“异位骨化”,并经病理确诊为良性。韦智晓教授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核医学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很多患者慕名前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