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生;叛逆心理;成因;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难管。究其原因是青春期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影响造成的。中职生的叛逆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叛逆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或事物有片面的看法,从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进行抵抗。如有些学生认为,因为自己成绩不够理想,所以老师总是故意找自己的茬,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上课顶嘴,作业不做,逃课扎堆,甚至还组建“小群体”。由此可见主动型叛逆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叛逆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学生异于幼时,其一,他们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想以独特的见解或举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其二,好奇心理加重,有别于幼时被老师和家长叮嘱就会乖乖听话不去做某些事,青春期的学生已经有独立行动的自由和能力,对于那些被禁止的事物,只会引起他们更强烈的好奇心;其三,对立心理,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态度,也会对对方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譬如总是被批评的学生,其叛逆情绪要比受表扬的学生来得更为强烈;其四,偏激心理,这一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看问题过于简单或片面,从而引发其看待事物的偏激态度。
二、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更优越的生活环境,选择在外奔波,甚至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他们都认为孩子在这种全封闭的学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到最后总是事与愿违,当孩子回到家,他们发现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或者是因为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继而不欢而散。曾经有一个家长打电话跟我说,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全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更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可是一回家发现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有时问一下她们的学习情况他们都爱理不理的,甚至觉得父母很烦。为什么她们现在没办法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呢?后来我与学生慢慢接触,发现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平时寡言少语,我通过长时间与该学生接触,才发现她其实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孤僻。当谈及她和父母的关系时,她跟我坦言,她是独生女,父母平时很少回家,她平时感觉很孤独,而且父母一回家并没有关心她的所思所想,而是总是关心成绩排名,这让她觉得很郁闷。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当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
三、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是中职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中学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性格的转折点。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在人多的场合下对其进行严厉训斥、恶语批评或者其他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行为,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和要求,甚至故意对抗。还有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也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更会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通过以上对中职生叛逆心理的成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中职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家长需要改变教育方式。家长要注意多观察,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频繁,对周围人的态度敏感,不能再采取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孩子的未来心系家长,家长需要在平时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给予肯定的态度,让孩子建立自信。对于孩子做错的地方,应以引导、开导代替批评、打骂。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达到父母与孩子真正的相互理解。切忌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的对比,贬低自己的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叛逆的心理。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向别的家长寻求建议,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最好能和子女的教师加强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时的表现,从而在家里能进行更好的沟通。家长可以定期与子女进行家庭会议,将他们视为家庭内可以发表意见的一份子,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孩子多多交流,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子女也就没有叛逆心理了。
其次,教师需要换位思考。教师应尊重学生,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气,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有益于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真正做到以朋友的立场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 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学生在犯错误的同时他们本身已经心有惴惴,如果能以友善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则会比训斥或批评更为有效。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一、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健康和教育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和知识教育,身心健康、心理教育等等也是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身体安全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保障,知识水平教育则是前两者的进步体现。然而我们却总是忽视全面的教育,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1.安全教育缺乏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这些孩子多与空巢老人相联系起来,孩子的安全成为隐患,由于受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影响,再加上孩子多属于“放养”,孩子自身年龄较小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懂自救知识,因此很多悲剧屡屡发生在了他们身上。
2.心理疏导缺乏
没有父母的关爱,小小年纪就缺少家的温暖,即使是由老人或者亲戚看养,但是和父母的爱也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不良习气也开始逐渐扩散,留守儿童本身就缺乏心理沟通易产生孤僻、自卑、叛逆的心理,再加之没有良好的疏导就会致使这些孩子在长大甚至未成年阶段做出影响社会秩序的过激行为或伤害自己的行为。他们往往因为缺少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导致心理扭曲变形。
3.叛逆期不接受知识教育
孩子们都是善良懂事的,但是有不少孩子处于叛逆期,在课堂上、课余生活中出现不爱念书,捣乱影响他人学习的不良行为。很多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多是因为叛逆心理作怪或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的关注而出现与教师对着干,不完成作业、考试不理想的现象。
二、解决方案
1.加强安全教育,增加自救课程设置
在市里很多学校开展了防火演习、应急救护培训等,其实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在这一特殊的教师职位上,我们更应当注重这些救护知识的传递,在上课甚至课间都可以教授孩子们自救方法。如,伤口如何包扎,遇到地震或打雷如何躲避等等,教师可以将这些编成顺口溜或者歌谣等教给孩子们。
2.做孩子们课堂上的教师,生活中的父母
这些孩子缺少与人沟通的机会,缺少大人的关怀呵护,班主任不仅要教书更应育人。孩子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会受到周围的人和事的影响。因此,必须很好地和这些孩子进行沟通,比如陪他们课间玩耍,了解每个孩子家的庭状况,邀请孩子到自己住的地方玩耍给他们做饭等等,让孩子们感受到大人的呵护。从教师的身上弥补缺乏的亲情,有时还可以让孩子们私下称呼自己“某某妈妈”或者“某某爸爸”以拉近距离。同时还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孔融让梨等等很多典故都可以经常讲给他们听。
3.创新授课方法
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不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作为班主任应当尝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边能够提供的东西创新教学,如,将水倒入杯中形成不同水位,敲出美妙的音调;临近沙土就可以利用周边的泥沙塑造各种形态的雕塑;周围有树就让孩子采一片树叶制作标本。这些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知识,还让他们的学习增加了乐趣。其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课程教学,语文、数学主课不能耽误,要让他们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进去。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未来。
对这些孩子的关注,有人毫不在乎,有人无动于衷,但是虽然表面上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谁能无视这样一大批孩子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影响下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作为留守儿童的教师、班主任,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些孩子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蓝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22—01
一、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成长中多事的年龄阶段,心理学上有人叫它“危险期”、“困难期”、“心理断乳期”等。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头脑简单易冲动,再加上学习生活压力大和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在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挫折面前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有调查表明:当今初中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任性、孤僻、焦虑、厌学、叛逆、抑郁、偏执、自私等心理问题,因而对他们身上出现的不健康心理适时地进行疏导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个人因素。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由于生理发育的骤然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发育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成熟感、成人感和独立性在增强,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都越来越想摆脱家长、教师的束缚,以成人的身份面对周围的一切。但他们毕竟还小、社会经验欠缺,道德观念不完整,法制观念淡薄,在生活中经常遭遇各种困惑挫折,再加之心理耐挫力差,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家庭因素。父母、长辈的不良行为,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严重创伤,出现孤僻、偏执、叛逆、仇视等心理问题。
3.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如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讽刺挖苦、侮辱人格、变相体罚等粗暴的教育方法手段,这必然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仇恨、叛逆、自卑心理。
4 .社会因素。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学生们眼花缭乱,再加上他们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诱惑,因而低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道德风尚、流行文化就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初中生心理问题的防治策略
1. 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保健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好方法。学校要利用安全课、思想品德课和生理卫生课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它们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成为防范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防火墙。同时,也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将心理健康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观念、法律常识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顺利度过“危险期”。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民主的良好环境;其次,父母要顺应孩子生理变化的规律,逐步改进教育方法。要注重亲子教育,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避免因两代人之间的思想代沟而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3 .提高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质量。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教育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学识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扩大与学生的交流范围,要尽量构建一种新型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图。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交谈式、电话热线、心理信箱等形式,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孩子进行分析、疏导、调理和矫正,从而清除或减轻学生的心理障碍,改善和提高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初一年级;班主任工作;
中D分类号:G635.1
一、如何看待初一学生。
初一学生初步具有了独立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主观能动性和基本的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但是并不完善,并且爱用否定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学习带来的压力,无法做到及时的自我调控,易产生叛逆的违规则的心理,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听家长和学校的规劝,认为家长和老师所说的是错误的,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作为班主任应认识到,他们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应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前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别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带来的差别,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个别学生个别对待,在把学生看成班级整体中的一部分的基础上又要明白他们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二、不与青春期的学生较劲。
国内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曾说:“如果在叛逆的孩子和听话的孩子中间选一个作为我的教育对象,我会选择叛逆的孩子,因为他的叛逆表示他还有自尊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恰好是一个人的精神软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叛逆的孩子一般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其人生自我实现的能力往往在叛逆当中得以锻造和形成。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要与青春期的孩子较劲,适时、恰当、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心理效应进行疏导,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1.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质上就已结束了。”我用“海纳百川”来形容班主任应具备的接纳能力,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由于他们文化知识基础不牢,对问题的看法尚显幼稚,因此,在学生的行为中,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颇。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骄傲自负,娇惯成性,不服管理,求学懒惰,以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通病。我们做老师的,不能任他们放任自流,要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对他们的教育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不要一棒子打死,而要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允许他们改正错误。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教师应该做的是:要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克制自己,慢慢地发现其实真的有比发火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也爱惜了自己。避开了火气,智慧也随之而来,问题便迎刃而解。
2.退三进一,让学生受激励而改过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在班主任工作中“退三进一”是比较有效的一招。什么是“退三进一”呢?
我们看电视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在进攻前首先是身体向后撤退,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一个学生一个缺点时,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这就叫做“退三进一”。对待青春期的学生我们不妨用上这一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育过程中多一些赞美与期许,我们将会感受皮格马利翁的效应有多大。
3.利用“南风效应”,巧用方法使学生敞开心扉
初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其自尊心正处于十分强烈而又十分脆弱的时期,他们把面子看得高于一切,因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在维护学生面子的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育活动。
这就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尽力避免讽刺、挖苦、嘲弄等不良“心罚”措施,以免学生把“大衣裹得更紧”。我时常告诫自己:批评是为了教育,绝不是为了惩治。我们表现出对学生的理解,教给他们一些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帮助他处理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三、关注“差生”。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班主任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作为班主任,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开始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班主任应该走近差生的心里世界,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真心的去关爱他们,用爱点亮他们的心灵,并引领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教育自己,差生也将不差。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神奇的、充满艺术的工作,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学生的特征,读懂学生的心灵,巧妙、灵活的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加深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余的。
参考文献:戚建庄.班主任工作艺术[M].华夏出版社.1981.3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源于对现存教育措施的抵触情绪。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教育者宜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旁敲侧击法、真情引导法、实践体验法、潜移默化法、宽容理解法、欲擒故纵法、满足合理需要法等,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家长们经常会感到困惑: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和教师、家长的关系开始疏远了,明明是正确的教导孩子们却偏偏听不进去,甚至对着干。这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家长们经常犯的错误:孩子是自己的,我说他是为他好,他就必须听我的话。没有想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对家长的责备感到委屈,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就偏要去做,由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引起的逆反心理也就在所难免。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是指受教育者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影响时产生的对立情绪,它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禁止他们抽烟,他们就千方百计的偷着抽;对教师、家长的正面教育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管教,成为独立的人,尤其反感教师、家长等成人们的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尊重、理解。它是青少年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机能,实际上是由于成人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他们,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青少年的逆反情绪,严加管制的做法只能更加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不能采取硬性压制,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逆反心理不是只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关键在于成人们采取何种方法加以教育、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激发青少年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深入探究、学习。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好奇心引起的,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要做,越是不让看的东西越想一窥究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如有个孩子爱玩水,经常把家里所有的杯子都装满水,家长越是阻止他玩得越欢。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开始加强,他们开始尝试独立运用自己的观点来衡量是非,渴望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曲直,对教师、家长的教导持怀疑态度,甚至甘愿冒着受罚的风险去亲自尝试一些新奇的、被禁止的事物,虽然这个“禁果”可能并不甜美。这种逆反心理不是对现实的叛逆,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他们不拘于现有的认知与准则,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与探索世界。因此,只要教育方法得当,这种逆反心理就存在着向积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种逆反心理是由抵触情绪引起的。引起这种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例如有的干部一面大谈廉洁奉公,一面却又贪污受贿,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有的家长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揪住不放,整天反复唠叨……这种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们对外界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满,但个人又不能改变什么,因此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是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他们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便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由抵触情绪引起的逆反心理对外界的任何正面宣传、教育都会感到反感,这时教师、家长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而不能一味说教、责骂,否则只能起到反效果。
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既有消极方面又有积极方面,若是一味打、压、禁,只会使他们走向极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因此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先要分析它的起因,对症下药,然后利用其特点,消除不利因素,以达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旁敲侧击法
所谓旁敲侧击法就是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不明确指出,点到即止。这一时期由于生理渐趋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青少年们希望教师、家长能把自己当做成人看待,希望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事情,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足,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行为方式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力强,他们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正确但有一定危害的行为。这时教师、家长如果不厌其烦的、反复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对青少年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揪住不放,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分析、改正。
2.真情引导法
教师、家长都希望青少年们能向积极方面发展,由此做出了一些善意的但却伤害他们的事,如教师对青少年犯的错误揪住不放,或是对他们的某些不符合自己希望的行为大为光火,轻则唠叨不停,重则拳脚相加,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这些做法更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叛逆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感情上的隔阂会使青少年对教师、家长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希望的是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信任、理解,只有真情才能拉近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感情距离,作为教师、家长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3.实践体验法
青少年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总希望自己亲身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教师、家长却总是希望青少年能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对他们过度保护,这样只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只要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就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他们自己得到的教训比事前的警告与事后的教训都要好得多,要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养成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4.潜移默化法
青少年的模仿力极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家长在发现正面教育无效时就要及时改变教育策略,利用他们爱模仿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对他们进行“隐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在平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青少年做出榜样,让他们从教师、家长的行动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教师、家长的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引导远比说教要重要得多,也更容易得多。
5.宽容理解法
青少年年纪还小,可塑性还很强,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因此当他们表现出反抗的行为时要以爱护之心,循循善诱,在信任、理解、宽容、谅解的基础上,耐心、细致、真诚地与他们做心灵上的疏导与沟通,对他们的一些错误的言行要保持冷静,在事后与他们和缓地谈心并加以引导,达到教育目的,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不能动辄打骂。采取暴力的方式对待青少年,不仅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也会使他们形成心理阴影,影响他们以后的健康发展。
6.欲擒故纵法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向积极方面发展还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如果仅是靠正面说教,青少年们往往很难接受。反其道而行,利用青少年的这种叛逆心理、刺激他们的自尊心促使他们向积极方面发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并且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分寸,不能过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