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农广校是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基层农广校也是最接地气的农民教育培训单位,其培训水平的好坏、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体现出在新阶段农村、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一、准确定位培训目标

由于农民培训种类较多,培训目标不同,因而实施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其主要培训对象是种植、养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与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是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并把农业生产作为终身职业,从技术型的农民转变成市场化的农民,所以更加注重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基层农广校在制订培训方案、选择培训对象时,要充分理解且有的放矢地做好培训工作,以提高培训效果。

二、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1、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经济是综合反映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掌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是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的前提。基层农广校要注重加强对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布局、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要求在培训方案中予以体现,并根据培训对象、产业特点不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2、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基层农广校要充分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比如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及数量比例、务工务农比例、人员区域分布等基础数据,重点瞄准农业生产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及种养大户等培训人选,上述人群具备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可以培养成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及技术服务型与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端“职业农民”。

3、掌握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发展,形成贸工农、农工商、产供销及农科教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基层农广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产业链)、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五个方面评价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并对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三、实现培训形式创新

1、借鉴先进国家培训理念。比较成熟的国外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东亚、西欧与北美三种。东亚模式共同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有限,难以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西欧模式主要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北美模式主要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丰富与土质肥沃,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点,构建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那么基层农广校要结合国情与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先进国家职业农民培训理念。

2、借鉴发达地区培训形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类十一型”模式。其中,政府主导类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远程教育型、创业扶持型与文化活动型;政企配合类包括园区依托型、推广服务型、科研项目型与科技示范型;市场运作类包括合作组织型与产业促进型。基层农广校要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不同的培训目标来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并实现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条件成熟的可以过渡到市场运作类模式。

四、保证培训实施效果

1、抓好时机。培训选时要根据农事、农闲或开展专项活动前后等,便于扩大培训范围。比如,农作物种植培训课选时要抓住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秋种前、开春后、小麦拔节期与果树幼果期等,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时段。

2、因地制宜。要善于利用地利,因地制宜,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与培训地点安排等。在充分考虑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现状等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种植、养殖技术外,要开设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经纪人实务等专业课程。在培训地点安排上,除常规的课堂集中教学外,还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或组织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以提高培训实效。

3、全面协调与沟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农业、教育、共青团、妇联、财政及基层政府等部门,所以基层农广校要善于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

(1)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经费、人员、政策及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2)要建立起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及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4、走进农村,贴进群众。很多农民培训工作之所以变成“走过场”与“花架子”,究其原因是培训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与脱离百姓。基层农广校要把“接地气’作为培训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

(1)要“走近”群众。采用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与农业企业;

(2)要“求教”群众。真心实意地拜群众为师,虚心学习;

(3)要用群众语言。用农民耳熟能详的语言进行授课,使农民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切实收到行之有效的培训结果。

五、小结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以满足农民技术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出发点,积极选派区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0人,深入农村、深入农业产业基地、深入经营主体开展“技术走基层”活动。每名科技人员负责一个村、联系一户专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结合,开展“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推进“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全年全程农业科技服务,促进农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速落地、推广。通过“技术走基层”活动,巩固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让基层和农民群众感受到农业部门的新气象、新面貌、新作风。

二、主要活动内容

1、全力指导灾后农业产业重建工作

做好农业产业灾后科学规划与重建,加强灾后农业产业重建项目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管,实现90%的项目在4月20日开工建设,年底全面开工并完成投资50%以上,确保重建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2、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培训活动

围绕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等,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大力开展以种植业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为重点培训对象的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宣传培训,广泛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要农机化装备,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动物疫防控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防灾减灾、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培训活动。全年计划完成农村骨干农民培训1500人次,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培训8万人次。

2、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活动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技术专家组和指导员团队,以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支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基地6个,遴选培育茶叶、食用菌、猕猴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的农业科技示范户500户,逐步构建“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快捷通道,并辐射带动主导产业生产户5000余户。

3、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依托灾后重建项目和农业项目,扎实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推广粮油高产创建技术、万亩亿元示范创建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技术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等,建设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2个,建设万亩亿元示范区3个,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个,并以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推广配方施肥面积5万亩(次),完成稻田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土壤酸化改良面积3万亩,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0.3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0.1万亩、安全高效茶园建设2万亩,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积2.5万亩。

4、着力开展技术防灾减灾活动

以水稻、茶叶、食用菌、猕猴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为重点,制定并完善相关疫病的技术防灾减灾预案。力争实现农业有害生物专业化统防面积8万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群体免疫密度达95%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确保全区农畜产品生产安全。

5、努力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活动

积极争取农机化示范培育县项目,大力引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农机具示范应用,同时,结合地震灾后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滴灌、喷灌节水技术和机械化施肥技术等,力争2014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以上。

6、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活动

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加大农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的指导、服务力度,细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发放“明白纸”,推进标准化生产。督促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生产档案,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禁限用及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动物防疫免疫工作。以“三品一标”农畜产品为载体,把包装标识、生产档案、索证索票等有机结合,构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农业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和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技术走基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科教科,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也要成立“技术走基层”技术服务小组,形成上下联动,有效促活动工作的扎实开展。

2、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按照省市活动方案要求和本区活动开展内容,根据区域重点和农事季节,按照“技术方案细化到县、技术措施落实到村、技术人员服务到户”的总体要求,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制订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等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3、加大经费投入。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植保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层建设等项目,集合各项目资源,加大对“技术走基层”活动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一、目标任务

突出农业特色产业帮扶的优先地位,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困难户自主种养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模式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切实提高困难户的家庭收入,建立完善经营主体与困难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帮扶对象

全区建档在册农村困难户。

三、帮扶模式

鼓励困难户依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休闲农业等产业,脱困致富。培育、引进和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困难户脱贫。

1.特色种植业。立足区的区位特点,支持困难户因地制宜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精品瓜果等产业。

2.特色养殖业。推进生态养殖,支持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家禽养殖和渔业循环养殖,鼓励开展稻渔综合种养。

3.休闲农业产业。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据区位优势,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农业,引导困难农户在园中就业或从事配套服务,鼓励周边农户通过乡村旅游产业获得就业和经济收入。

四、帮扶措施

(一)落实农业产业帮扶政策

1.新型经营主体补助。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称号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奖补。新获得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次性给予40万元、10万元;新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省级示范联合体一次性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补。对当年新认证的“三品一标”,地理标志奖励3万元、绿色食品每个奖励2万元、无公害农产品每个奖励1万元,有机食品每个奖励0.5万元。

2.设施大棚补助。新建连片钢架3000平方以上,每平方米按照30元标准进行奖补。

3.稻渔综合种养补助。对新建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通过市级示范基地评比验收,每亩补助设施改造费用300元。对获省、部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20万奖励。

4.休闲农业示范补助。对新创建的市级农业示范观光园,每园给予10万元补助;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农业经营主体,一次性给予30万元、20万元奖补。

(二)丰富农业产业帮扶举措

1.开展技术帮扶。对有意愿发展种养产业的,由农业主管部门安排技术专家给与技术指导。

2.帮助提升技能。对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困难群众,在当年职业农民培训中优先安排。

3.帮助推介农产品。对困难群众生产的农副产品的,优先推荐参加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4.组织参与帮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类项目申报和表彰推荐中,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帮扶、带动困难群众脱困作为必备的考核指标之一。

五、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分工。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帮扶工作。各镇、街为实施主体,负责帮扶组织实施、检查落实等工作。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为加快我镇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商南县农业农村局〈关于报送相关资料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立体高效、循环生态、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运行机制灵活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达到“三个先进”,即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技术集成;达到“三个一流”,即一流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三个一体”,即园区集土地、资本、技术、项目、人才于一体,集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集产业发展、示范展示和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积聚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二是坚持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规划的衔接性、风格的独特性、经营的规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建设的分布性相融合的原则,与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

三、目标任务

突出加快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园区化建设,围绕我市优质粮油“十百千万”工程和特色种养“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工程建设,在目前全市拥有千亩以上特色种植、万头以上生猪、100万只以上家禽和百头以上奶牛等257个特色种养小区范围内,2009年度全市重点培育100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至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现代特色种养小区发展到500个,其中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到200个。

四、标准条件

被列为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具备一定的种养规模。①特色种植园区:特色经济作物园区(含露地蔬菜和水生蔬菜)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5000亩以上;大棚蔬菜园区(含草莓和食用菌)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1500亩以上;②特色养殖小区:特色畜禽养殖核心示范基地年生猪、奶牛、肉羊、肉禽存栏出栏量分别达1万头、200头、400头和10万羽,区域性年存栏出栏量分别达5万头、800头、2000头和100万羽;③特色林木园区:苗木花卉和经果林核心示范基地面积分别达1000亩和500亩,区域性规模分别达3000亩和1500亩;④生态休闲观光园区:以种养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核心示范基地主导产业集中连片达300以上,区域性规模达1500亩以上;以苗木花卉和经果林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面积分别达500亩和300亩以上,区域性面积分别达1500亩和1000亩以上。

2、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围绕合肥市农业产业布局指导意见明确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园区建设。作用。

6、实行挂牌示范:园区统一对外树标立牌,挂牌示范。

五、申报和验收程序

市级现代特色示范园区实行申报制,有经营业主提出申请,填写《合肥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申请表》一式三份,经所在县区农委会同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于2009年5月10日前推荐上报,市农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组织审查验收。验收时根据各类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验收标准(另行制定下发),采取百分制计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评选100家为市级现代特色示范园区,经公示无异议后下文公布,挂牌示范。验收时提供的文字材料包括项目实施书面总结,有关凭证、协议、合同以及县区有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和初验意见等。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市由市农委牵头,林业、畜牧水产、科技部门参与,定期会商,合力推进,加强园区基地建设和检查督促,明确园区建设具体责任人,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园区建设有序进行。各县区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配合现代特色示范园区建设,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上下联动机制。

2、配套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将根据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实施重大项目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相结合,整合有关项目资金集中全力扶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精心包装一大批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域。

3、有明确的实施主体:核心示范区主要建设单位或实施主体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场和种养大户等。

4、具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园区所在地的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因子应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

5、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好,特色种养小区比周边同类生产效益高出10%以上,有效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将根据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实施重大项目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相结合,整合有关项目资金集中全力扶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精心包装一大批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域。

农业产业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灰色关联模型;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42-04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简介:范昕昕(1981-),女,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高乐华(1985-),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研究。

一、引言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探索,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促进农业发展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且已有研究成果多是理论方面的定性探讨,很少有在定量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定量测评,并建立两者的灰色关联模型,试图发现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是否确实存在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利用该机制促进两者在彼此推动的作用下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并为中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测度

1.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在构建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从规模、结构、一体化和市场化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构建出一套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构成,各评价指标实际值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则根据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 [1],进行权重计算。首先得到8个二级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一级指标权重,而后根据各二级指标权重比例重新分配权重,得到调整后的二级指标权重。各指标说明及权重(见表1):

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评价标准分为差、一般、良好、优异四个等级,实际值0.75为优异。

进行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i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可记为:D i(W)=■z i j w′j,进而i年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D=■βk■w′jz i j。D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βk为第k个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第k一级指标中j二级指标的权重,z i j为第k一级指标中第i年j二级指标实际值的标准值。

2.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测度。根据以上评价模型,计算得出1996―200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评价结果(见图1)。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个一级指标中,农业生产规模化与农业生产结构性评价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到2007年均达到“优异”水平,但农业产业一体化水平却急剧下降,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也表现出不稳定变化状态。由此导致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从1996年的0.59略微上升至2007年的0.65,基本维持在“良好”状态。详细分析评价过程可以发现:(1)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0.70上升至2007年1.00,表明中国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人均农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0.26万元/人增长至2007年的0.67万元/人,增加了近两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2)在农业生产结构性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14升高到2007年0.86,增长态势良好,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正在日益完善,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其中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35.95%上升到了2007年的42.1%,国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由最初的547个/年增加至828个/年,由此促进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3)在农业产业一体化方面,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导致该指标评价值由1996年的1.00急剧下滑至0.00,表明中国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所变化,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4)在农业产业市场化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64略微下降至2007年0.62,12年来变化不大,反映出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仍然滞后,尽管外贸依存度由15.11%上升到了22.09%,但农产品综合市场绩效却由24.53%下降至11.5%,市场化经营程度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三、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测度

1.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鉴于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快,尚未建立起规范、系统、全面的农业信息化统计体系,因此,在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时受到了较多限制。综合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前人关于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设计出一套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各评价指标实际值计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产业年鉴》,其余则是根据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数据限制,农业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农业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和农业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三项数据,是由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全国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和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乘以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出。根据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进行权重计算(见表2)。评价标准与模型同农业产业化评价,综合评价值记为C。

2.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根据以上评价模型,计算得出1996―2007年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结果(见图2)。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996―2007年4个一级指标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除农业信息化环境评价值外,其余3个一级指标到2007年均达到“优异”水平。由此促使中国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迅速从1996年的0.06上升到2007年的0.86,达到“优异”状态。详细分析可以发现:(1)在农业信息化基础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0急剧上升到2007年的0.92,表明经过12年的努力中国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取得良好的成效,农村居民户均拥有电视机台数从1996年的87.97台/百户增加到2007年的106.5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脑台数则由0.00台/百户上升至3.7台/百户,户均拥有电话部数从5.78部/百户增加至68.4部/百户,农业技术人员比重也由0.17%上升到了0.24%,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在农业信息化环境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21上升至2007年的0.61,达到良好水平,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讲较为滞后,表明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仍然不甚理想,有较大空间亟待改善,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率至今未达到10%,每百人订阅报刊数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3)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2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0.99,特别是户均拥有手机部数由1996年的0.00部/百户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77.8部/百户,卫视频道普及率由6.5%上升到79.2%,农村网民比重由0.00%提高到24.06%,表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在农村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4)在农业信息化效益方面,评价值由1996年的0.00急速上升到2007年的0.94,表明中国农业信息产业有了较快起步,经济效益良好,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分析

1.灰色关联模型构建。灰色关联就是使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因子量化、序化,应用灰色关联度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即变化大小、方向和速度等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就小 [2]。应用灰色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出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反映彼此间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因此采用该模型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关联程度进行测算。计算步骤如下:

(1)将中国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作为参考序列,将中国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作为比较序列。

(2)由于综合评价值差异较大,为便于处理,首先对两个数列进行初值化处理,公式如下,得到新数列。

D0=■,C0=■

(3)计算关联系数,记初值化后参考数列即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值数列为D0,记比较数列即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值数列为C0,称ε0,0(k)=■

为D0和C0在第k年的关联系数,ζ为分辨系数,在0~1之间取值,一般取ζ=0.5。

(4)计算关联度,将比较数列C0与参考数列D0各年的关联系数加和平均,即得关联度r=■■ε0(k)。

(5)针对关联度r的大小,判断相互关系,r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于1,表明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关联性越强。

2.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计算与互动关系分析。按照以上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得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灰色关联度r=0.75,表明在建立的指标体系基础上,1996―200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且就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目前略高于农业产业化。下面将系统阐述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互促进、推动的内在机理。

(1)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都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手段,但农业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要以一定程度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为基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促使农业产业化机构个数逐渐增多、农业产值迅速提升、农民收入越来越多、农业产业内各环节更加紧密、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延长、农产品流通愈加便利,导致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需求持续增多,因此促进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开始。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尤其是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农产品市场更加广阔、农业产业化经营机构继续增加,农业内部各个领域、环节联系日益密切,均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例如,农业内部各主体间协作,必然需要农业信息化所提供的硬件设备――电话、电脑、光缆等,农业结构越合理,内部分工越细,协作越紧密,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越高,农业信息化发展就越迅速。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能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对信息设备购买力的增强,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更为迅速。此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些地区主要生产季节性较强的农产品,需要借助市场信息化设备,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加强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市场风险;而着重发展加工业的农业区域,对加工技术、仓储设备和信息更及时的工厂化作业模式要求较高,需要借助信息手段,增强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伴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对农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大,促使两者向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同样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产业链一体化,而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设备在农业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借助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调查各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农业市场化运作,确立区域农业经营的主导产业,依靠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将资金与基础投入主导产业项目中,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其次,依靠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管理服务等,使得农用物资系统、生产系统以及加工流通系统形成持久稳定的关系,促进整个农业运转过程中形成有序的链条,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使农户、企业等市场主体拥有更多信息,使他们具有公平的讨价还价能力,培养出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使农产品更接近真实市场价格,促进农业市场化,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更为顺利地发展;最后,农业信息化能够带领农业产业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拓展农产品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吸引更多国外农业产业化参与者,引发更多市场需求,进而扩大农业产业化范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五、启示与建议

经过实证检验与理论探索,本文得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互动关系,即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信息化持续演化,农业信息化也在促进着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利用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然,这需要政府有力的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的努力以及其他各类组织的配合与参与。首先,政府部门应当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资金投入,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其次,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学历相对较低的农民应当加强自我信息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改进农业耕作方式,使农业信息技术与设备得到充分的运用,并使农业市场化、产业化优势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加强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程度;最后,其他组织特别是信息机构,应当有计划地促进信息技术及设备在农业日常运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农业信息化进步的同时,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