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具有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艺术管理,建设
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同属于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现象,而在当代得到新的发展。作为新兴的学科体系,艺术管理学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艺术创意学也在兴起与建设之中。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创意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许多方面具有相近的特点,同时二者又有着重要的差异,形成了相互交融又相互促动的态势,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凸现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论层面,艺术管理艺术管理是人们充分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对于艺术活动确认目标,并予以策划、组织与实施、控制的过程。在当代,人们对于艺术活动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不再视作单一的艺术的精神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体现,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泛的领域,获得对于艺术活动内在本质的认知、对其社会意义和作用的充分发掘,以及对其综合能量的驾驭与拓展。其基本建设目标,在于繁荣艺术创作、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艺术活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其根本宗旨,则在于促进社会文化生产力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在艺术管理学中,管理科学成为其理论核心之一。管理学之于艺术管理学,其主要的理论及其原则都是适用的。因为无论任何社会管理活动,其本质上都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理论或原则,对于一定的人类活动所进行的具有科学规范与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行为,艺术管理学正是管理科学在艺术管理活动中的实际运用。但是,作为艺术管理学,又需要充分遵循艺术活动内在规律和特点,特别是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其他社会活动所不突出的特点,例如充满想象与感性的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的特点,以及创造意象、形象与意蕴的特点等等。因此,艺术管理活动不可能照搬管理学原理,以及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则,而是要充分遵循艺术活动特有的规律及其活动方式,同时积极借鉴管理学原理,实现科学的和创造性的管理。同艺术管理一样,艺术创意是人们在艺术活动或其他活动中智慧与才能的充分发挥,它不仅对于艺术活动及其产品不断创新与提升,而且对于艺术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正是由此,艺术创意与艺术管理有着重要的连接。同时,分别以研究艺术管理活动和艺术创意活动为基本对象的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创意学,更是有着理论的交叉与互融。艺术管理学具有严谨的科学规范,它在艺术活动的基础上,由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建构而成。它不仅以艺术学、文化学理论为基石,又以管理学为指导和依托,充分吸取人类管理科学的理论素养,逐步形成了具有科学体系与理性精神的艺术管理科学。
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创意学都具有鲜明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均属于应用理论性学科。艺术管理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具备了学科的模式以及应具有的要素。艺术创意学虽然还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全部因素与条件,但由于其显著的特征,也已经具备了学科的基本形态。如果说,艺术管理学是在社会管理及其管理科学日益发展与推动下逐步形成并得以成熟的,艺术创意学则是在当代文化产业及其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出现和得到重视的。
而在艺术创意实践活动中,也需要更多地贯注科学的管理理念、模式与方法,使得艺术管理理念更加深入于艺术创意活动之中。当代的艺术创意,已经具有了管理的诸多特征。它不再是单一的对于艺术作品的构思与创造,而是更多地拓展到与艺术管理等相交叉的领域和空间,例如对于艺术活动的整体策划,对于艺术活动人员组合的设想,对于艺术活动运行的建议,对于艺术活动的传播与宣传,对于艺术活动经济因素的建构,包括资金的筹划、投融资的操作以及资金的运作、利润的回收等等。因此,在艺术创意活动中,已经多方位地渗入了艺术管理的成分,有时也在实质上具有了管理的效应。由管理到创意,业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价值链。
[关键词] 管理学; 特性; 探析。
管理学特性是管理学所特有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根本属性。对管理学特性,在我国一些文献论著和教科书中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有的内容倾向于表象、形式的特征,和管理学特性的本意有差距; 有的内容是管理学性质的罗列,而不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根本属性; 有的是把性质与特性混合在一起。
管理学的特性应从以下四个因素来考虑,我认为管理学特性是阶段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综合性。
一、阶段性。
阶段性指的是管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管理学内容框架完善程度不同,理论水平的高低不同。人类社会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管理学具有不同的特性。
资本主义管理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传统管理阶段的管理学特性是 “人治”。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培养员工靠 “师带徒”的方式,没有科学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管理的内容注重劳动的分工协作和提高功效; 管理是粗放的、家长式的和强制性的小生产的管理方式。二是科学管理阶段的管理学特性是计划性、协调性和标准化。泰罗推行计划管理、标准化操作和培训员工; 法约尔强调在分工的基础上着重协调化,“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集体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三是现代管理阶段的管理学特性是系统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贝塔朗菲强调系统管理,“一切管理必须以系统论的原理为指导”,对企业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全面的人事管理、全员维修制和全面的经济核算。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理学派等主张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和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尽可能实行管理手段科学化、电子化。
我国管理学也具有阶段性管理特性。一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管理理论和实践表现了高度的集权型:“一元化”领导; “厂长 ( 经理) 负责制”; “以计划调节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管理理论和实践表现了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性: 法人治理结构 ( 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 ; 事业部制 ( 总公司为投资决策中心,事业部下属的生产单位为成本中心) ; 领导决策与群众参与; 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等。
二、政治性。
管理学的政治性不仅是由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而且表现在国情传统上的差异,了解了管理学的政治性,就要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把我国科学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充实到管理学中来,完善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有效地指导各项管理活动,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学的政治性是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的最大区别。
管理不仅能够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还作用于生产关系。人类通过管理活动,调整所有制形式,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从而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作为管理活动规律性概括出来的管理学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生产力的实现过程中,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实现生产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整个生产方式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二是在宏观管理的政策性和法制性上。政策不是管局部的,而是管全局的,它反映了生产资料占有者或统治者的意志,受一定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法律的管理方法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实现的; 它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特殊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强力手段; 它的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和平等性体现了管理学的政治性。三是管理制度反映了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治性。管理制度就是管理者要求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是为了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具体规定。
它不仅体现了制度制定者特定的阶级本质,而且为管理活动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具有制约作用,这就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们的 “惰性”,使人们积极地工作,完成所规定的任务,这就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文化性。
管理学是一种哲学文化。各国、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管理工作中,其思想、方法、方式都会体现出文化的特点。所以,管理学不但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性,还反映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是一个由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诸要素构成的各层次复杂系统文化,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文化的影响力有五点: 一是导向作用,体现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所起的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二是凝聚作用,来源于文化的同化、规范和融合作用而产生的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三是激励作用,是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引导被管理者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起到激发、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作用,使之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四是约束作用,不仅表现在通过其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各种物质形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被管理者行为,更主要的是通过文化对被管理者的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和软性的理智约束。五是辐射作用,文化不仅对组织内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产生影响,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辐射和传播。
管理者的思想、行为反映出文化的特点。西方文化过分强调精确化和程序化,因而往往缺乏人文气息的关怀;东方文化人文气息的关怀很浓,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西方文化注重分解思维,东方文化注重系统思维。因此,受美国文化影响较大的管理者强调竞争、效率,注重个人奋斗,崇尚个人意识,主讲个体情感、尊严、自由、平等;受日本文化影响较大的管理者更突出团队精神,注重管理系统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讲仁爱、和谐、团结等。东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墨、道、法。儒家 “仁、义、礼”的文化,实践起来就成为中国人常说的“情、理、法”。墨家文化主张 “兼爱”“非攻”,就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道家文化主张 “无为而治”,宣扬 “知足” “寡欲”,甚至幻想人类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文化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 “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术。韩非还发展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制定政策。文化不但影响着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还影响着被管理者。要管理中国人就必须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由表层的物质文化、潜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了企业的管理体系,并成功地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形象三结合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格局,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合理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四、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 一是它从理论上来看是科学,从实践操作上来看是技术,更是艺术;二是从管理学理论的构成上来看,不仅包括一般的原理、原则; 还包括适用这些原理、原则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模型、习题和案例; 三是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上来看,不仅要研究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运动规律,还要研究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特殊性。
管理学的综合性是它不同于领导学 ( 人需要领导,而管理不仅对人,也对财、物、科技等进行管理) 。
一是管理学是科学,是技术,更是艺术。管理学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各层次、不同类型组织、不同行业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理论、原理和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从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丰富。因此,管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二是从管理学所用的知识结构来看具有综合性。管理学研究管理的规律,涉及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改革。管理学既研究家庭、工厂、商店、医院、学校、科研所等微观单位的管理规律,也研究地区、部门、国家等宏观范围的管理规律,对于这样广博的研究内容,没有综合知识就很难驾驭。
在管理实践中,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技术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地理学、美学、逻辑学、会计学、统计学、审计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被用于管理过程,再从管理过程中抽象出来,必然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这就是管理学。
五、结 语。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性,认清管理学的阶段性、政治性、文化性、综合性的特性有助于管理者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爱威,耿红莉。 管理学基础[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3.
[2]陈晔。 管理学基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
[3]黄津孚。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13.
[4]邹乾印。 现代管理科学述要[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5]金润圭。 管理学[M]。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3 -25.
关键词:药事管理 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
一、药事管理学在高校药学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门学科彼此渗入交织、共同构成的一门药学类边缘学科,是药学高等教育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以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等为核心和焦点,介绍我国药事管理的政策制度、法律体系,以及药事行为活动全过程的现行管理规范,使学生全面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内涵,并能运用于药学实践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药学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各种药学活动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培养药事管理应用型复合人才,构建高素质的药学组织管理队伍,是我国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树立药学活动管理的规范化意识形态及规范药学各项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药事管理学传统教学的弊端
1.授课模式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
药事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是针对教材知识点的系统授课,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教学缺少互动,加之课程内容多为理论和法规,一些术语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常常是教师讲得无劲,学生听得无趣,课堂气氛沉闷。
2.课堂理论授课脱离药学实践
药事管理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相关。麦可思公司2016年相关高校药学课程对职业影响报告显示,药事管理学与药学专业毕业生有重要的职业实践关联。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药事管理学教学大多脱离药学实践活樱课程教学缺少实践见习环节,学生难以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药学实践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改革这种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药事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满足现代药学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将课程基础理论和药学实践有机融合,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理论知识,体现知识的实用性,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以致用。
3.规划教材再版更新周期长,内容相对滞后
药事管理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政策导向性,这就要求药事管理学的教材修订改版要与时俱进,紧跟政策发展。目前,我国药事管理正处于法律法规修订完善阶段,社会经济、科技和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药事管理相关内容的长足发展,很多内容更新速度较快,而全国高校规划教材每5年修订一次,导致药事管理学教材内容更新迟缓,滞后于实际,这意味着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很可能是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从而导致教学难以全面适应新形势对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4.其他
在国外,药事管理教学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我国药事管理教学起步较晚,药事管理学在我国高校药学教育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师资力量整体相对匮乏和薄弱,我国药事管理与法规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要重视国外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发展与变化,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药事管理及法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达国家药事法规内容的可取之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同时,应鼓励学生经常浏览国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直接了解他国药事管理与法规动态。
三、药事管理学现代教育新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跟学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具有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为落脚点和关键点。因此,药事管理学的教学也必须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转变,以培养活学会用、综合素质优、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药学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构建一套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1.加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现代药事管理是各国在药事管理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很多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大量的药事案例是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可选择适宜的药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介绍,指导学生科学分析,以法评判,紧密联系实际,使抽象晦涩的理论易于理解记忆,并有的放矢地运用于实践。药事案例教学法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根据案例的发展,步步为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在讲解假药、劣药的概念时,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某药厂亮菌甲素等案例进行讲解,模拟案情中各人员,进行模拟庭审,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假药、劣药的界定标准,而且通过置身于案件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及辨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问题教学法,其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仅起引导、启发的作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现阶段PBL教学模式在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教学中给出不同的药事案例,根据案例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设置的问题资料查阅、检索和学习,小组集中分析辩论,教师根据讨论结果给予评价。这一系列过程的完成,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并能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3.重视实践,离开课堂,走进药事活动现场
药事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学过程必须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系统的课堂讲授是药事管理学的主要授课方式,而通过药学社会实践则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纵向的系统知识与横向的知识点融会贯穿,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学应重视实践,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现场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药学实践岗位。例如,走进医疗机构,在不同的药事岗位跟随见习,按照国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现行法律法规对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制度,体会制度建立的意义及作用;到药厂参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质量控制,明确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对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撰写药事管理学科论文
专业论文写作对提高本科生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加深学生对药事管理相关内容的理解,围绕药事活动,通过教师命题或引导学生自行命题,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教师教授学生应用文献检索、熟练查阅药事相关文献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药事动态,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围绕命题撰写专业论文,规范论文写作格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顺应时展,开展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已遍及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其具有的使用便捷、信息多元和共享、传导交互以及动态多媒体等特征,使得网络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利用W络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在充分考虑学生现状和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有必要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改革教学方式,建立药事管理学开放式网络教学互动平台,通过网络化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将教学要求、课程指南、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问题、药学实践视频以及其他各种教学相关信息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实现有效的传递和互动。以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为媒介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现代教学新体系,有利于实现顺应时展,培养有能力、会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兼容、开放、可扩充、可供持续发展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可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学校统一管理的规范,使教学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效率。
当前,国内高校的药事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正在逐步兴起,但在内容上还缺乏系统性,形式上仍不完善,尚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笔者学校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也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不断完善。如何在网络平台环境下进行药事管理学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组织教学、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如何多角度地建立适应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体系,是目前十分重要的教学研究任务。
关键词: 体育管理学 现状 趋势 前景
一、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当人类产生后,开始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时候,管理活动就开始了。管理实践活动成为管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础与源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继而法、德、美等国开展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大变革,也促成了管理思想的革命。此时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却为后来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了管理科学建立的标志。此后,许多学者都力求将各派观点兼容并蓄,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逐步趋于统一,形成新的、全面的、统一的现代管理学。
二、体育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
1935年我国出版了金兆均的《体育行政》,但真正研究和建立体育管理学科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此时,我国体育院校开始研究体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学历层次已经齐全。1985年部分体育院校开始增设体育管理本科专业,1989年武汉体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研究生,现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大学已有3所。
体育管理学科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在我国发展较快。1985年广州召开了“全国体育管理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体育管理学学术活动。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系统科学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学术组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仅从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体育管理专著,而且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体育管理学专家来华讲学,对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发起,筹建了亚洲体育管理学会。
三、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管理思想观念将会发生转变
体育管理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的决策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统一集中的管理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体育管理将由重视理论性管理研究向重视务实管理研究转变,明确政府与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二)体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
体育管理学将会进一步分化,学科体系将不断扩展。体育管理学的分化发展使其产生了体育管理原理、竞技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军队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物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人才资源管理、体育科技管理和体育资金管理等二级学科。体育管理学的某些二级学科根据特殊需要,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学科。例如,体育产业管理的下面有可能产生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广告业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等。社会体育管理有可能产生乡镇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伤残人体育管理和大众健身俱乐部管理等。
(三)体育管理学科知识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管理学科建立以来,我国出版体育管理学教材达20多部,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这些教材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职能—体育管理对象—体育管理实践,该体系基本能反映我国当前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2.各教材的基本原理与职能部分具有一定的体育特色,同时从一般管理学当中的借鉴稍显过多。管理对象部分基本实现了一般管理与体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实践部分反映了体育管理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方法。3.其内容不断更新,体系日益完善,结构趋向合理,反映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四)体育管理学知识内容的发展趋势
1.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演变
基础理论的内容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体育事业管理的内容比例增加,体现出管理理论与体育管理实践的不断融合;基础理论侧重点各异,表现出内容体系从整合到分散,再到整合的发展趋势;体育事业管理内容日益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吻合。
2.我国体育管理学基本内容的发展趋势
体育理论和管理理论进一步融合,不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新的规律,在原有体育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更具有体育管理特色的体育管理原理和原则,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已具雏形。在内容上,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拓宽了领域,丰富了新型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21世纪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大,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将向面向改革、面向客观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体育管理系统、体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社会体育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民健身运动、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将成为社会体育新的亮点,针对社会体育的各个领域由原有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向微观领域深化和细化研究,大大充实更实用的体育管理内容。体育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使体育经济管理成为体育管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同时,体育管理将会不断充实符合体育特点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四、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世纪体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对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都培养了大量体育管理人才,出现了各种体育管理的学术成果,同时其体育管理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纷纷组建,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管理人才将有一个大的需求。同时,体育管理实践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体育管理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汉超,谢英.国际体育管理知识体系构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张瑞林.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体育学刊,2003(1).
关键词:高等教育;酒店管理;学科特点;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90
1引言
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潜力巨大的综合性产业,由于旅游业的“链式反应”以及乘数效应带动与促进着大多数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包括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酒店业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在酒店数量呈现迅速扩张态势,另一方面使得单个酒店的等级与档次不断攀升,高星级的现代新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酒店业新的发展趋势,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依据管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科特点与酒店行业市场需求视角,在分析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与发展等层面,据实探讨高等院校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为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酒店管理及其学科特点
2.1相关概念界定
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
酒店管理是指依托酒店资源(设施、设备、人力、资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依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酒店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其他经营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以保证酒店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最低的耗费,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工作过程。
2.2酒店管理专业学科特点
酒店管理学是研究酒店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管理学科。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酒店管理学具有社会性、经济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四大显著特点。
(1)社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酒店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数量由多到少,功能由简单到复合,等级由原始到现代的发展过程。酒店作为由物化的设施、设备,活化的社会劳动者,以及川流不息运动着的资金构建的实体――社会组织,必然成为组成社会的单元或细胞。酒店运营活动属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态,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必然遵循社会规律。故而,酒店管理学研究酒店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其社会性不言而喻。
(2)经济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店作为一个公司(企业)型经济组织,依法组织开展经营活动,面向社会提供酒店产品与服务,进而获取利润,实现酒店价值。酒店经营活动属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范畴,酒店管理按照价值规律,组织实施酒店经营业务活动,其经济性表现非常明显。
(3)综合性。现代酒店组织结构复杂,产品功能多种多样。酒店管理既涉及酒店内部的运营管理,包括前厅接待管理、客房、餐饮、康乐运营管理以及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工程设备与动力维护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信息资料管理等,又涉及客源组织、物资采购供应等与社会组织与群体联系等管理事项,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复合型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应用性。酒店经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涉及到客人的招揽、顾客预订及其每项具体服务,务须做到计划周全、操作规范、质量优良,因此,酒店管理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
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3.1酒店业仍处于有利的发展机遇期
(1)经济稳步增长,发展前景看好。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7%左右的稳定增长状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同步增长。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达到7500美元左右,发展前景俱佳。
(2)产业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推动酒店业迅速扩张。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的颁布,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产业结构中,以服务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较其他产业更能产生较多的商务旅游需求,促使酒店业呈现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张,酒店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1)星级酒店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张,人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4年全国酒店数量已达全国星级饭店数量为13667家。过去3年全国星级酒店数量整体年均增长率为6%,酒店行业人才需求量极大。
(2)用人结构正在发生突变,高端人才匮乏。据统计,2014年全国五星级酒店数量已经达到804家,年均增长超过15%,远超中国GDP的增速。而各地待建、在建及刚建完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尚有数百家,一大批超五星级的高档奢华酒店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国际品牌酒店在华房间数量过去5年间增长62%。高端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虚位以待。
3.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矛盾凸显
(1)酒店人才素质有待全方位提升。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模式、相应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规章制度、了解异域文化风俗,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以及能够在工作现场可以进行指挥与协调,了解市场调查、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2)传统价值观对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就业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形成职业等级,认为酒店服务是下等职业,影响了在酒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子女从事酒店工作。这种价值观念的存在,导致酒店管理毕业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酒店用人需求与院校育人供给之间的矛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加之实训设施设备欠缺或不完备,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距甚远。
3.4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势
(1)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从事酒店业的管理人员基本归为两类,一是学历层次高,但非酒店管理专业类,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适应这个应用性极强的行业,从而熟悉酒店管理;二是学历低,经验丰富,一旦就职高职位,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酒店业最缺乏的是集专业知识与理论,熟练掌握外语,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为此,亟需根据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设计既具备专业知识与理论,掌握行业政策、法规,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课程结构体系。
(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强化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及酒店实务操作训练,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与案例教学,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专题讲座、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先进教学设备和多媒体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增大信息量,具有动态性、直观性。
4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4.1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酒店业的发展促进与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外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形成很好的教育模式。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千所之多,其中国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20多所。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异军突起,目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达30多所,分布在我国的19个省(市区),其中东、中、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60%、30%和10%,形成高等教育领域一股新生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2国外知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洛桑模式”。瑞士“洛桑模式”被国际公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洛桑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产教结合、学以致用的方式,高度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力图使教学与实践既体现出传统酒店的技术服务特点,又能反映出现代酒店管理的精髓所在。
(2)“双元制”模式。德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双元制”为主,这种办学制度有两大特征,一是国家立法支持,二是校企合作共建。“双元制”教育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性较强,也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3)“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开展“合作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这种合作模式主要广泛应用于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辛辛那提大学汉曼・施奈德教授于1906年首先提出,在百年时间里,其显现了巨大的价值,参加该合作项目的雇主由最初的13个逐步扩大到50000多个,院校数量将近1000所高校。
4.3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较为明确,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程度加深,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热点。
(2)“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人才模式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同时合作开发或研究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充分将学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
4.4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国外酒店发展较早,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方面,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次,创新教学方式。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并重;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建设校内、外两级实训、实习基地;最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育“双师型”教师,实现由重学历向重实践标准的改进,改变唯论文的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蔡万坤.新编现代酒店管理学[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