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知识科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球科学 各领域学科 交叉研究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科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因此,人类的生存前提是对自已的家园-地球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地球上各类地质现象和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其次,当人类社会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我们突然发现地球所能供给的自然资源正出现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人为作用的严重破坏;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与聚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这一严峻的事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全球性科学计划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相继产生。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资源、能源的争夺和对本国环境利益的保护,又使一系列地球科学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斗争的焦点[1]。地球科学的发展无疑对资源的合理使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二、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在中国,地球科学起步较晚,大众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度并不高,所以,在中国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十分重要。在国内的大学,除了地质学及相关专业把《地球科学概论》等地质学入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之外,其他专业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停留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学认识上。这样的局面亟需改变。因为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六大科学之一(数、理、化、天、地、生),它涵盖了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领域。地球科学研究可以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角度进行。所以地球科学的研究是可以推动其他各领域科学发展的。如果其他领域的学者或学生对地质学有着相对深入的了解,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巨大提高。从20世纪初兴起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到以赵鹏大院士为代表的于上世纪80-90年代建立的“数学地质学”新体系,都是各领域学科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典型实例。如今地质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量化的阶段,多领域学科交叉对于研究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早在1889年,美国化学家克拉克将来自不同大陆岩石的许多分析数据分别求得平均值,并得出陆壳中元素的丰度。从此,元素的聚集或者分散有了统一的标准,并随之求得了各类矿床中可开采元素的丰度值与克拉克值的比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比值越来越小。化学与地球科学的结合已经成为研究地球科学的重要手段,地球化学也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先锋学科。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通过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证据加以证明。这一划时代的假说开创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并为后期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7年,A.B卡察科夫(Kazakov,1937)根据海洋学和水化学的资料提出了磷块岩的上升洋流假说,揭示了磷块岩的生物成因。在我国贵州、湖北、湖南三省均发育该类含磷层位[2]。20世纪60年代之前,加拿大肖德贝里(Sudbury)铜镍硫化物矿床(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镍矿床)一直被认为是深成岩浆熔离矿床,直到有学者发现在矿区岩盆附近变质岩中的金刚石,才有学者考虑该矿床陨击成因的可能性,但是仍不能断定矿床的确切成因。这需要进一步的地球化学证据以及模拟实验的支持。再如对矿床中成矿元素的迁移形式,早期有学者认为是以硫化物或卤化物存在于真溶液中并进行迁移的。然而成矿模拟实验的化学数据表明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大多很低,金属卤化物在H2S的存在下很不稳定,都不利于成矿。当代学者普遍认同金属矿成矿流体以硫化物、硫氢化物或氯化物的络合形式进行迁移。这一切都表明,学科的交叉对于地质科学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众多地质学问题仍有待利用学科结合的手段去攻克。例如,金矿的选矿离不开氰化物,而氰化物的使用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尾矿污染甚至几千年都无法消除。能否利用化学方法提高选矿技艺是关键;近几年,国内外都有利用生物方法进行尾矿处理的实例,如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申请的专利: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3],对闪锌矿,方铅矿矿床(中国的铅锌储量居世界前列)的尾矿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多的催化剂或生物选矿技术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去发现并应用。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研究如何开发并利用资源转向如何高效地使用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一领域更需要我们采取学科综合的方法开阔视野,多角度解决问题[4]。所以,作者提议,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地球科学,不仅从化学、物理、数学等角度去思考地质问题,也要从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角度去研究地球科学。这样的融合一定会让地球科学更加生气勃勃。同时这样的结合也会让地球科学的许多既定事实,融入到模拟实验中,并促进其他领域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地球科学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和特点[J].地球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网站首页.
[2]翟裕生,姚书振,蔡克勤.矿床学(第三版)[M].地质出版社,2011年10月.
[3]孙水裕,杜青平,黄绍松,林伟雄,许燕滨,宋卫锋,戴文灿,刘敬勇.一种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专利号:201210163067,2012年11月21日.
作者简介:李国超,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广州/510640)
摘 要:研究表明,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是专业喜爱程度,专业类型和学习成绩等对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当前,案例高校本科生最满意的是学风与教学效果,其次是教师与教学资源,再次是教学与实践,最后是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为提升本科生满意度,高校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本科生需求,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本科教学和实验设施完备度和使用率,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育的艺术性以及加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
关键词: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实证研究
教学质量属于有机复合概念,没有单一衡量标准。目前,教学质量有三个较具代表性定义: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达到教育目标系统规定标准的程度;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需要相关的程度;三,教学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1]可见,本科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应最具发言权,这也是本研究理论基础之一。此外,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提升教育质量是关键。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本科生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感知者,对所在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校教学质量一般水平,同时更能反映出高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学生满意度研究理论基础源自顾客满意度。近年来,国内学者以对顾客满意度研究为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法,开始关注我国高等院校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但在实际调查研究方面大多都是从心理学或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的定性研究,而定量分析的较少。[2]通过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发现,国内学者以教学质量满意度为题开展研究始于2006年,起步较晚。截至目前,研究成果最多年份为2013年,共7篇学术论文。此外,现有研究涉及领域较广,如按照办学类型,现有研究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和继续教育院校研究等;按照科类结构,现有研究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等教学质量满意度研究;按照评价主体,现有研究可分为社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研究;按照办学层次,现有研究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评价等研究,其中专以普通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的较为鲜见。基于此,本文以H高校为案例高校,以H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以客观和准确揭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H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H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为全面客观反映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在普通高校本科满意度评价量表编制前先以H高校为案例开展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针对本科生群体的特殊性,参照顾客满意度模型以及经过专家咨询和课题组讨论等,初步确定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量表。量表变量分为课程和专业建设、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学管理与改革、师资建设、学风建设、教学实践及教学水平等七个维度。为确保答案填写真实性和量表回收率,采用现场发放并回收方式,共发放调查量表50份,收回量表43份,量表回收率为86.0%,其中有效量表40份,量表有效率为93.0%。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获选比例在65%以上的指标为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项目,共计50项。经过专家咨询和课题组内部讨论等,最终确定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量表。量表变量共45项,其中1至5为被试信息,包括专业类型、学习成绩和专业喜爱程度等。其余为观点态度题,共40项,分为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教师与教学资源、教学与实践以及学风与教学效果等四个维度,如表1所示,各维度包含10项题目。采用现场发放并回收方式,共发放量表350份,收回336份,其中有效量表331份,量表有效率为98.5%。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其中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对象为H高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满意度评价调查对象为H高校全日制本科生。
本研究调查数据处理采用了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其中,观点态度类变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级正向计分法:“非常不满意”计1分,“不太满意”计2分,“一般”计3分,“比较满意”计4分,“非常满意”计5分,不能确定计0分。
四、研究评价
(一)信度检验
信度主要评价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多以内部一致性表示。一般来说,如果是标准化测定量表,通常分别进行总量表和各个领域的评价,对包含各种条目的一般问卷,很难进行整个调查表的考评,一般就对某些条目或领域进行考评,并以此间接说明整个调查表的好坏。[3]本研究所用量表为李克特五级标准化测定量表,因此采用同质性和分半信度方法分别对总量表和各分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操作步骤略,下同)。
经过检验可知,如表2所示,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总量表和各分量表信度系数均大于0.85,表明量表具有较高内部一致性,量表信度较高。
(二)效度检验
效度主要评价量表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正确性。其中,内容和结构效度一般被认为是检验效度的最常用和最有效方法,本研究也采用这两种方法。内容效度方面,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刊资料和专著等,经过专家咨询、课题组内部讨论以及满意度影响因素和评价两次调查,使指标最大限度反映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问题,因此,量表具有较高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方面,采用了相关分析方法。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如表3所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量表与各分量表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4,各分量表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0,p
五、结果分析
(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而评价主体具有主观性,人口统计学差异很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差异。此外,为针对各类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有必要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学生评价结果,以改善和提升各类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
1.专业类型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
案例高校不同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为:理工科生平均评分为3.41分,非理工科生平均评分为3.44分,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整体还是各维度,案例高校不同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非理工科生满意度平均评分均略高于理工科生。这可能与H高校的学科发展战略有关。为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H校对各个学科和专业发展都较为重视,注重学科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不同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同时,为建设成一流研究型大学,该校对当前发展较薄弱的非理工科倾注了更多资源和关注,
因此非理工科生满意度并不比理工科生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专业类型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专业类型不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2.学习成绩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
案例高校不同学习成绩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为:成绩优秀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44分,成绩良好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39分,成绩中等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38分,成绩较差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50分,具体差异还需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案例高校不同学习成绩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学习成绩不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可能与大学的学习氛围和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相对中小学,大学具有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加之作为主观能动性特点较强的个体,大学生主要依靠自主性学习,因此学习成绩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学质量,但较好的学习成绩并不代表较高的教学质量,也不能代表较高的教学质量满意度,因此学习成绩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正向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习成绩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学习成绩不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3.专业喜爱程度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
不同专业喜爱程度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为,非常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80分,比较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51分,一般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28分,比较不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14分,非常不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26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专业喜爱程度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要想得知两两间的具体差异,还需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案例高校非常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与比较、一般、比较不和非常不喜欢本科生之间,以及比较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与一般、比较不和非常不喜欢本科生之间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一般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与比较不和非常不喜欢本科生之间,以及比较不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与非常不喜欢本科生之间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专业喜爱程度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专业喜爱程度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之一,本科生对所学专业越喜欢,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投入程度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对教学质量也越发满意,同时教学质量满意程度又强化了专业喜爱程度,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专业喜爱程度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之一。
综上可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结构中影响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专业喜爱程度,专业类型和学习成绩等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不显著。
(二)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整体分析
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一般水平,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同时各维度是总量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本科生客观和具体评价。经过统计分析,得到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整体和各指标平均分。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整体满意度为3.41分(保留两位小数,下同)。各结构维度方面,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35分,教师与教学资源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47分,教学与实践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36分,学风与教学效果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48分,如表7所示。各观测点方面,满意度平均评分排前五位的是:教师课余解答学生疑问情况(3.79分),专业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情况(3.72分),高校对学风建设重视程度(3.69分),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情况(3.66分),专任教师占师资队伍比重情况(3.61分),图书馆藏书量情况(3.61分);平均评分排后五位的是:高校运用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程度(3.07分),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3.08分),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重视情况(3.18分),课程设置契合学生需求情况(3.21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情况(3.25分)。如果将平均分在1-2分之间定义为“非常不满意”,2-3分之间定义为“比较不满意”,3-4分之间定义为“比较满意”,4-5分之间定义为“非常满意”的话,案例高校本科生对本校教学质量整体上处于较为满意水平。
由表7可见,各结构维度中,案例高校本科生最满意的是学风与教学效果,其次是教师与教学资源,之后是教学与实践,最后是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具体而言,案例高校本科生对教学条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均较为满意,对教学实践满意度较低,尤其是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情况;在教学条件方面,对非实验类教学条件满意度较高,对实验类教学条件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实验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在教学实践方面,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较高,对实践教学满意度较低,尤其是科技创新基地利用情况;对专业设置满意度较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对师资条件满意度较高,对教材选择满意度较低;对教师教学态度满意度较高,对教学水平和能力满意度较低;对教学内容满意度较高,对教学方法运用满意度较低;对高校学风建设重视程度满意度较高,对自身参与学风建设情况满意度较低;对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较高,对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较低;对学习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较高,对科研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较低。
(三)各结构维度教学质量满意度分析
1.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方面
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方面,平均评分为3.35分。单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情况、教师与其他人员(教辅、行政和工勤人员等)比例合理程度、课程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情况、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满意度、课程结构合理性、教学管理制度合理性、课程安排合理性、课程设置契合学生需求情况以及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等,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满意度评价图示
由图1可见,案例高校本科生对课程和专业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情况满意度较高,对其契合自身情况满意度较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和专业设置坚持社会本位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中心,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和专业,高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和专业,出现了急功近利和“赶热门”情况,而这些热门课程和专业多反映了社会需求,而不是学生需求,这就折射出一种教育理念的缺失,即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理念的缺失,忽视了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和教育与人才培养基本规律。课程设置另一个问题是结构和安排等不合理,我国普通高校课程结构和安排等多由校方规定,学生可选择的只有课目,对课程总体规模、结构体系和开设时间等只能服从校方规定,忽视了学生个人需求。此外,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这与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追求短期效益,更为注重科研和社会服务而相对忽视本科教学密切相关。
2.教师与教学资源方面
在教师与教学资源方面,平均评分为3.47分。单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专任教师占师资队伍比重、图书馆藏书量、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设施(非实验类)完备度、生师比合理程度、教学设施(非实验类)使用情况、实验器材完备度、实验器材使用情况以及高校教材选择情况等,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案例高校本科生对非实验类教学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满意度均高于实验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反映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存在注重课
图2 教师与教学资源满意度评价图示
堂教学而相对忽视实验教学等问题。另外,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本科生对设施配备情况满意度均高于使用情况满意度,反映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和实验设施一定程度存在使用率较低等问题。此外,案例高校本科生对高校高职称和专任教师占比情况满意度较高,对生师比情况满意度较低,反映我国普通高校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同时,应注重适当扩充教师规模,以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需求。此外,案例高校本科生对图书馆藏书量满意度较高,对教材选择情况满意度较低,反映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材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和“推荐教材”,较少配备针对在校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等问题,这是导致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质量水平不高、个性发展不足和培养规格类似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与实践方面
在教学与实践方面,平均评分为3.36分。单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师课余解答学生疑问情况、教师对待作业和考试态度、学生课堂讨论情况、教学内容更新情况、教学内容交叉和融合情况、教师对学生学习关心程度、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本科生操作能力培养重视度以及教师运用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情况等,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在教学方面,案例高校本科生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当前本科生对高校教师教学态度满意度较高,对教学内容更新和融合情况满意度较低。此外,教师对本科生学习关心程度有待提升,教师
图3 教学与实践满意度评价图示
不仅应关注自身教学,也应关注学生学习,以便更好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习得知识。此外,合理运用讲授、问答、谈话、辩论、练习、实验、实习、演示、陶冶和参观等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当前本科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情况满意度较低,一方面缘于高校教师对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忽视,同时缘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不足,而这又缘于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掌握、应用以及日常教学经验积累、总结和提升等不足。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案例高校本科生对知识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能力培养,表明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与另一调查发现即案例高校教师运用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不足情况相关。科技创新基地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均建有科技创新基地,但将其运用于本科教学过程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功能。
4.学风与教学效果方面
在学风与教学效果方面,平均评分为3.48分。单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校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本科生学习能力提升情况、高校学风建设保障制度合理程度、本科生思想品德提升程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程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高校学风营造情况、本科生参与学风建设程度以及实际操作和科研能力提升程度等,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案例高校本科生对所在高校学风建设情况满意度较高,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较低,提
图4 学风与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图示
醒高校应注意处理好学风建设与教学效果间关系。学风建设是高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等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其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忽视教学效果,学风建设活动将流于形式。具体而言,案例高校本科生对高校学风建设重视度以及学风保障规章制度建设情况满意度较高,对学风营造情况和自身参与学风建设活动情况满意度较低,表明我国普通高校对学风建设重视程度较高,注重通过制度建设等促进良好学风形成,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其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生参与,学生参与程度不高,高校学风建设活动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效果方面,本科生对知识掌握和品德提升情况满意度较高,对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较低。其中,实际操作和科研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在该分项中平均评分最低,表明我国普通高校即使本研究所选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和重知识教学而轻科研训练等问题,这是导致当前本科生以及今后研究生科研和探索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研究结论
(一)普通高校课程和专业设置中应注重考虑学生需求
课程和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高校教学模式革新主要通过课程和专业变革以实现。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主要从体制、市场和就业考虑,重视按目录设置,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往往孤立、被动地受制于预置专业方向,不能通过课程组合的变化实现灵活、自主的专业人才培养,在学科理性、职业现实和学生自主三方面关系上顾此失彼,不能有效应对职业市场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有自身独特的兴趣、需求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反对正规教育中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对象,认为教育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做出自身决定,实施“个性化教育”。应秉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普通高校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中应注重考虑学生需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个性化自主学习。
(二)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和实验设施配备与使用情况
普通高校应积极拓展教学经费来源,在吸收上级生均拨款和学生学费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学资金。在争取上级专项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努力开拓社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创收。扩充并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逐渐配备更加先进和精良的教学和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保障教学和实验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合理规划图书资料等经费投入,在扩充纸质版图书的同时,加速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以方便学生学习和阅读。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的功能,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保障实验仪器设备的质量和原材料供应,同时提升仪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为开展本科实验教学以及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提供良好环境。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育的艺术性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通常包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以及教与学的方法。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降低知识掌握难度和提升知识理解深度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思想,同时提升教育体制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多数本科生具有自主学习热情,应通过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激发本科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灵活运用讨论、问答和辩论等方法组织教学,鼓励本科生通过共同探讨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本科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合理运用发现、探究和读书指导法等方法,以学生自主发现为主,将本科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以培养本科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以及创新品德等,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设计能力、自学能力、查找信息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等,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普通高校应适时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同时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等的作用,尝试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等开展科研活动,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此外,积极开展本科生科技竞赛、本科生科研探索训练,鼓励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发明创造以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建科研团队等措施以激发本科生创新和实践热情,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4] 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课题组.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报告――三校学生满意度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71,73-74.
关键词:武术选修课;分组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引言
作为一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学科,武术与其他体育选修课相比理应受到更高的重视,而在大学里实施武术选修课的分组教学模式,也会使武术这门学科得以发扬光大。从2012年的亚运会开始,武术被正式的编入比赛项目之中,这就足以表明武术的地位的稳定。而我国为了使大学生继承这项运动项目,采用了层次分组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武术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
所有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和教学大纲息息相关,所以教育部也出台了一项关于高校武术教学的大纲。现在我国的武术教学规定了长拳、初级剑等动作作为此课程的基础。虽然这些动作比较简单和基础,但是可以保证教学大纲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会在日后训练课程或是竞赛中打下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这样单一的学习基础动作可能会让同学们感到枯燥无趣,从而失去了学习武术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样的现象会使得武术逐渐偏离其本身的性质,而变得脱离如今时代,也使学生只是为了得到体育选修课的学分,还是陷入了一种死板的学习中,也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武术的真正意义。
而武术和其他的传统体育课有许多的不同,目前现状就是我国的体育类型的高校都设有武术专业课,而其他很多的高校都只是认为这个体育选修课可有可无。而那些武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不会选择担任武术教学工作。所以现在的许多武术选修课的所谓专业老师并没有达到武术体育专业学生的水准。所以武术老师面临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们更有效更有兴趣的去学习武术这门选修课程。
二、异质分组教学的研究
异质分组教学的步骤就是先将选择武术选修课的学生们进行体能等各方面的综合检测,然后将学生们根据测试结果的分层进行分组。而学生们所关心的最终成绩就会和他们所被分到的组别进行挂钩,这也体现出了这样的分组教学模式的公平,使学生们不再因为成绩才去死板的学习。
以学生的质素进行分组,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应该随之分层。例如一项较难的教学内容,对于高素质层的学生就是简单易学,而对于较低素质层的学生来说难度就太大,这对两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大影响,并直接作用于课程学习积极性。当老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大纲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在教学“飞脚”这一基础动作的时候,对于较高质素的学生组来说,需要要求他们达到武术专业的专业水平;对于普通质素的学生来说,需要要求他们能够大概的掌握整个动作;对于较低质素的学生来说只需要要求他们可以在观看老师的演示之后能够模仿动作,从而提高身体的柔韧度。这样的分层教学能够使得不同质素的学生能够掌握到应该学习的动作。
除了教学内容应该分层,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分层,才会使得教学的过程有更高的效率,所以教学方式的分层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分层之前进行的检测同样也会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老师能够正确的对待和同学的关系,从而保证老师真正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教学。例如对较高质素的学生层,教师就可以严厉一些,这样对于他们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对于较低质素的学生层,教师就应该以鼓励为主,使学生能够不失去对武术学习的兴致。教育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学生能够得到来自老师的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这样的一个评价内容也会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主动。普通的考试考核模式使得学生总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而异质分层所注重的更多是平时的学生表现,这样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学习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
三、结语
作为我国包含文化底蕴的项目之一,武术的传承一直都是国家推崇的重要内容。而武术教育也能够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实行异质分层的教学模式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意识到武术学习的意义。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异质分层教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果高校中武术选修课的教师能够采用异质分层的教学模式,必定能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武术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也会使武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明.高职院校武术选秀额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实验研究[J].科技资讯,2010(29):200-201.
[2]舒健智,杨红亮.高校武术选修课中“分层次分组”教学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6):91-92.
[3]田桂菊.高校武术普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14,11(4):710-711.
作者简介:雷 娜(1985-),女,汉族,河北无极人,教育学硕士,河北中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曲维忠(1974-),男,汉族,河北青县人,本科,河北中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
赵春捷(197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马 娜(1977-),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河北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热词:科普读物 科普出版 写作技巧
科普出版工作者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促进公众更及时、充分地理解科学。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关注科普作品的群体不断扩大,然而真正好的科普精品却并不多见。现有的科普作品中,有些选题陈旧,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些缺乏文采和合理的设计,以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照本宣科地说教;更有甚者,充斥着满纸术语和公众难以理解、搞不清楚的专业内容,让读者望而却步。导致内行人不用看,外行人看不懂或不爱看,是不合格科普作品的通常症状。原因很多:传统的科普出版模式惯性地侧重知识本身的传播,而不注重甚至忽略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感受;科普出版本身不受重视,社会缺乏科普创作人才及其人才培训的机构和环境;科普创作收效低微,少人问津等。
那么,怎样掌握好优秀科普作品出版的要点呢?下面总结归纳为三点。
一、科普出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知识
科普,顾名思义即“科学+普及”的结合。科普的首要属性自然是科学性,因而,怎样强调科学性也不为过。
1.坚持走专业出版之路。作为科普出版人,首先要有甄别科学性的能力,能将伪科学、甚至谬误的书稿拒之门外,将书稿的非科学处加以纠正,这是毋庸置疑的必须遵守的铁律。对书稿科学性的把控能力来自于专业判断。目前,科技出版社的专业编辑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历,并要求做专业出版。如医学专业出版人,一般具有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对于医学科普具有相当的把控力。他们的出版范围是医学科普,如果做其他板块的出版,就成外行人瞎子摸象了。反之亦然。总之,坚守专业出版,并严格把关,秉承这种精神是做专业科普出版的前提。
2.不断更新知识。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知识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也是科普出版必须要关注的。在科普作品中,相当一些内容属于落伍的老化知识,这也是不可取的。如,在SARS流行初期,相当多的科普作品宣传用“食醋熏蒸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就是科普知识老化的典型。再如,当前医学科学认为,艾滋病、白血病、前列腺癌等以前宣判“死刑”的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基本可以当做慢性病来管理……总之,科普出版人要保持敏锐的视角,尽量做到与科学进展同步,才能起到及时普及知识的作用。
二、科普出版需要提高讲道理的艺术
科普作品的本质是讲道理,把科学知识的道理普及开来,这个讲道理的过程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1.选题切入艺术:同样的素材,不一样的切入点,效果会大相径庭。科普出版人可以考虑放宽眼界,从热点新闻话题、学科知识的人文背景、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的焦点等多角度挖掘切入点。毕竟科学并不枯燥,每一项科学成果背后的人文背景,都体现出科学精神,并且最终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其中,更容易利用的,就是有关人物或事件。当然,更多的科学研究中并没有那么多可探寻的热点,这就考验科普出版人策划技能了。总之,在出版之初,一定要选准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切入点,这不能不说是一门艺术。
2.亲民艺术:科技与科普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表达形式。科技的表达形式要严谨专业,而科普则要最大限度地把这个形式转化成读者能接受并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的好与坏,有高下之分,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广大读者偏爱便捷的通俗读物,也就是说,读者习惯轻松阅读、轻快阅读、轻灵阅读,即所谓“轻阅读”。成功的科普读物,应当融家庭味、生活味、现代味、人情味、文学味等“五味”于一体,做透亲民的功夫,方可赢得公众的青睐。
3.更新观念的大出版艺术: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新形势下,科普作品的写作、出版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保持开放的胸怀,才能做好科普大出版这个事业。这个观念的更新,应该贯穿在出版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多领域、多方面。例如:提倡创作题材的广泛性和个性化;鼓励科普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多元化;提倡创作协作(行业专家+文学家联合创作);顺应阅读潮流,开发多媒体出版,等等。总之,只有与时俱进,提供良好的出版大环境,才能蕴育出好的产品。
三、科普出版呼唤高超的写作技巧
科普创作要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并非难事。在创作阶段,编辑可以主导科普作者注重以下写作技巧:
1.使用讲故事式的创作手法: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来创作科普作品,可以在写作上增加人文成分,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使内容更感性、情感化,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从浅显的故事中说明道理,达到深入浅出的科普目的。故事越生动,越贴近主题,越能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公众的阅读欲望。例如,许多人都看过医学科普专家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书,诸如由于贮存大白菜的故事引发老俩口争论,一位博导与学生之间的争吵等有趣的“段子”,让读者轻松地理解并接受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医学知识。这就是优秀科普作品的魅力,引人入胜。
2.纯熟地运用口语:口语化也是有效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的创作方式,以口语化为载体,更能有效地传达科学信息。还是以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作品为例,他的科普语言技巧纯熟,通俗到老少咸宜,无论读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都基本能听懂的境界。例如:他在表达合理膳食理念时只用了两句话、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总结健康用了四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石,三大作用,八项注意”。这种将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浓缩演绎,让人读之难忘。
3.恰当地运用知识链接和形象的比喻: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讲述,而是做一些知识上的横向链接或者恰如其分的比喻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也不失为一种科普创作技巧。例如:讲心理学中心理放松方面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增加人文知识。“先生曾因对中国人口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受到批判,压力巨大,而他却念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何等超脱和胸襟!马老一直活100岁才去世,等到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被社会接纳为主流观点的那一天。”如此写来,相信读者一定会印象深刻。再如:在描写骨质疏松时,如果用骨细胞、骨皮质、骨小梁等术语等去解释、分析,读者会不得要领。但是如果用春天时的糠萝卜比喻骨质疏松(外皮硬实、瓤却糟了),听众立即心领神会。
1.1医学科普内容层面
当前,多数医学科普图书选题大都重视知识层面和应用层面,侧重的是得了病“怎么查”、“怎么治”,而对于传播医学科学精神和健康理念等思想层面的内容不够重视。忽略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导致了疾病预防意识弱,得了病过度恐慌,小病大治的过度医疗现象,以及农村求神拜佛乞求祛病去灾的陋习,凸显了人们健康素养的不足。如何响应国家“人人享有保健、全民健康行动”的号召,围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方面做好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2读者对象的针对性
有的放矢、量身定做,选题要对准“靶心”,即针对读者对象的需求进行策划。鉴于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年迈多病,需要普及老年病的防治知识,所以医学科普的读者对象往往以老年人、妇幼为主。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强,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中青年尤其是中年人带来精神心理方面的压力,中青年人群也需要医学保健知识。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时期,如果能够为他们普及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将会对社会文明发展、人类健康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宇宙、天文、地理、生物等科学一样,是神秘、奥妙、精彩的,同样对青少年充满了魅力,如果针对他们策划选题,编辑出版一系列图文并茂或图解图注的医学科普图书和画册,再带有拼图或人体解剖组装玩具,这样既满足了青少年求知欲的需求,又启发了他们奇思妙想的探索精神,寓教于乐的同时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可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要将医学科学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与健康教育导向的思想层面、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这样才能扣准读者的需求,选好题、出好书。
2选题创新的切入点
2.1观念新
编辑观念创新是医学科普编辑选题策划的前提和起点。传统的科普作品强调科学知识本身的传授,而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媒体时代,绝大多数读者乐于通过轻松活泼乃至娱乐化的阅读方式接受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具有科学普及和休闲娱乐双重功效的科普作品才会受欢迎。因此,要用流畅的、文学的、大众化的语言,使作品内容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因此,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最佳的创新结合点,以新制胜。
2.2落点准
当前,无论是医学图书、医学报刊,还是各种新媒体均在谈健康,可内容却大都是在“老生常谈”,作品的抄袭、雷同现象更不容忽视。当今医学图书市场当中,医学科普图书已经形成了一个细分种类,它已经覆盖了医学常识、疾病控制、保健养生、健身、减肥、美容、孕、产、育、生殖健康等方面,例如,疾病防治包括了从头到脚的所有疾病的防治。那么,如何挖掘新选题呢?从什么内容角度切入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①老调弹出新曲。例如,狂犬病知识大家都知道,但随着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就需要反复普及这方面的知识。②老内容新角度。例如,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注意事项内容很多,但性生活问题难以启齿,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使作品的吸引性、实用指导性提高了。此外,许多突发事件、热门话题都可能成为医学科普图书的选题。例如,2003年SARS突发时,就需要及时出版对抗SARS方面的科普图书,指导人们进行防治。而当今的“医患关系”话题是热点,如果及时组织出版“医患关系沟通”方面的图书,也会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2.3书名妙
俗话说,看人看脸,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可见书名的重要。好的书名可以达到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效果,会引人注目。一本医学科普图书的好书名,多是运用了修辞手段的结果。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书名更加鲜明、生动、出奇制胜。医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也要多考虑书名,以挖掘新的切入点,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