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03-1

农民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民为城市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工原有的思想和技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此国家想方设法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工作技能。其中农民工培训就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能很快达到效果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

1 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工自身思想观念有束缚

由于农民工多数生活在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多数农民工所接受的教育程度都不高,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的比例都不是很高,文化程度有限,加上风俗习惯等影响,多数农民工的思想意识都很保守,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较浓,眼界不是很开阔,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能吃饱穿暖就知足了,对未来的发展缺乏规划和设想。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农民工对于培训工作一是认为没必要,不愿参与,二是认为可有可无,即便参与了也不积极,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宁愿从事低级体力劳动或简单熟练工种,也不去突破自己去掌握其他技能,思想上没有长远性和开拓性。

1.2 所处环境对思想观念有影响

由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不同,城市人对农民工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对农民工的歧视在城市中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自卑心理,在城市中找不到发展的热情和信心,虽然有的在城市中生活多年,但仍然认为这里不是自己的家,漂泊感很强。农民工在城市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农民工在城市中缺乏长期的制度保障,只能在城市中打短工,过着“候鸟”式生活,这就造成农民工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难以激活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和热情。

1.3 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多数培训机构所开设的培训课程与市场脱节,难以适应农民工的实际需要,所设课程有的知识陈旧,有的知识太过于理论性,而一些培训机构所设的课程,没有经过具体调查,有很大的随意性,培训内容与就业脱节,即便农民工经过培训也是所学不多,学非所用,由于硬件条件、教师水平等因素限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4 培训费用阻碍了一部分农民工

虽然农民工培训工作,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费用支出,但由于培训机构多数都集中在离农民工住地较远的地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在来往的交通、食宿等方面还会产生许多费用,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工来说,无疑在心理上有了障碍,如果所学的再没有实际用处,他们自然就都不愿意参加培训了。

2 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对策

2.1 改变观念,改短期培训为终生教育

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以及培训部门要对此真正重视起来,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然后再想方设法改变农民工的观念,要把短期培训转变为终生教育,让农民工的思想彻底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展视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认真地参加到培训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及专业技能,让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农业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实效

在培训环节上,要注重内容的实效性,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市场所需,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做到让农民工学而有效,学而能用,用而能通。在内容、形式、方法上都要做到改变,激发农民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教育手段,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网络等技术设备,创设生动教学场景,让农民工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有所收获。培训方法要多元化,一是要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进行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要与农民工市场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

2.3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投入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4-2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据省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938.7万人,从文化程度分组看,文盲26.1万人,占2.8%;小学文化程度344.8万人,占36.7%;初中文化程度496.2万人,占52.9%;高中文化程度61.6万人,占6.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0万人,占1.0%。其中男性劳动力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务农劳动力约占劳动力总数的45%,50岁以上的劳动力约占在家务农劳动力的75%。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季节性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加,务农劳动力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1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1.1 培训规模稳中有升

近年来,全省组织开展高中等学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专项实用技术培训人数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均有所上升。高中等学历培训招生规模由过去的每年5000人左右增长的现在的每年7000人左右;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农民创业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由过去的每年12万人增长到现在的15万人以上;各类专项技术培训由过去的每年80万人次增长到现在的100万人次左右。

1.2 培训条件有所改善

目前,我省各地开展农民培训的主要机构是市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些非培训机构和个体农业企业也有参与。随着国家实施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和加强体系建设,培训条件有所改善。特别是各级农广校,普遍购置了电脑、投影仪、照相录像等现代化培训设备,90%以上培训机构购置了培训用车。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全省农民培训师资库,积极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年培训师资达到3333人次。培训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包括项目及非项目资金年投入额在3000万元以上。

1.3 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培训已经由过去集中办班的单一形式发展到现在的集中办班、科普大集、科技小分队下乡巡讲、开辟广播电视专栏、外出学习考察、科技直通车进村入户、电话回访和咨询等多种形式。培训场所也已经从单一的教室、会议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农户炕头、房前屋后和树阴底下。有些培训部门还采取“农民点单、专家上灶”等非常贴近农民培训需求的新形式,受到了农民欢迎,收到了明显效果。

1.4 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卓有成效地组织实施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多层次、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据统计,约有62%以上的农民近三年来参加过上述培训,通过参加培训初步掌握了专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经营管理技术,并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1.5 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几年来,省农业及相关部门、包括项目实施基地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各类规章制度,使培训工作基本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省里及一些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扶持农民参加创业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 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中央要求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科技文化素质现状以及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形式的变化等,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训认识定位不明确,缺少政策支持

全省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情况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明确,还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只当作临时任务,普遍没有制定相关政策,缺少政策支持。

2.2 经费投入渠道不稳定,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现在我省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项目,各培训单位靠争取项目来支持培训工作,而是否有项目,项目规模多大,项目实施等情况都是不确定的,由于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没有列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使得一些地方难以真正有效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3 培训运行模式不科学,缺少统一规划

目前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上没有统一的培训单位,多家业务主管部门都在进行培训,对广大农民来说,这种局面为其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对农民教育整体来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资源浪费。多家培训,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过于分散,无法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二是缺少规划。开展农民教育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规划,无法对农民进行系统教育。

2.4 培训方式内容不紧密,培训管理欠规范

各培训部门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数量,轻质量, 岗位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工作深入不够等问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单一,与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尚未形成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培训形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课的内容偏多,部分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法与手段较落后;现行培训教材往往注重全面,缺乏农民需要的乡土教材,导致农民急需的增收致富的农业新技术跟不上,许多主导产业的主推技术不能进村入户,培训内容及形式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

2.5 师资力量不足,保证培训质量难

农民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培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承担培训项目的单位,普遍缺少充足的师资力量,没有建立完备的从事农民教育的师资队伍,通常是以技术人员充当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不理想,理论过多过重,农民不易接受,培训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3 建议与意见

针对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实现2012中央1号文件关于“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目标,重点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畜等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强化管理。

3.1 研究和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管理长效机制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方式变化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状况,涉及农业、教育、财政等多部门的协作等状况,就其本质而言,绝不是一个临时性的简单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长期以来,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么无声无息,要么轰轰烈烈,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不持久,没有建立长效的管理工作机制,缺少长期鼓励和约束农民自主自愿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政策和制度,缺少长期稳定发展和壮大各级培训部门的政策和机制。因此建议研究和制定“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条例”,并通过人大立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农民教育培训涉及到的部门、机构、农民等的责任、义务等和有关政策以及教育培训经费、条件、队伍建设等明确下来,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管理的长效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2 研究和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标准和方法

由于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参与的部门多,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领导,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造成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定位不清、标准杂乱、方法不适,难以保证培训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标准和方法研究,建立一套符合我省实际需要的长期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标准和方法,做到目标、标准和方法三统一,使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3.3 研究和制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效果评价办法

我省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评价,目前能够说清楚的,只有培训人数(次),而真正能体现培训效果的产量和效益等情况,却难以说清楚,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培训效果评价办法。研究和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评价办法,有利于培训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培训效果的检查与评估,有利于教育培训目标、标准和办法的修正与改进,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顺利发展。

3.4 研究和制定农民教育培训岗位技术资格制度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56-03

建设现代农业关键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农民素质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的大问题。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事关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培训教材是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知识和技术载体,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2~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的建设与管理、编写和选用高质量的培训教材是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和保障。教材的编写水平、涵盖内容、结构布局、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形式,以及设计印刷质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和质量[4]。因此,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应根据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普遍较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等特点[5],要重点突出先进实用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相结合,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强调集实用性、可操作性、配套性和先进性于一体[6]。同时,要注重教材编写人员的学术造诣和技术水平,不仅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而且要有丰富的农民教育经验,否则难以编出符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材[7]。笔者对当前农民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也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一定作用。

一、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技术滞后,缺乏实用性

农民教育培训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其要务是要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此,一部高质量的教材需要编著者投入较大的精力,既要对教学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总结,又要结合本学科最新的科研和生产成果,才能满足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需求。然而,现在有些承担农民培训的机构,对农民培训或是存在应付的心理,或是准备不充分,在培训前临时组织人员编写培训教材,或者随机凑合一些资料,对所编教材要求标准不高,甚至没有标准。编成的教材往往观念陈旧、缺乏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教材内容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求。有些教材存在互相抄、袭拼凑的情况,质量低劣、内容错误,农民使用这种教材,不能真正地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经营实践。在培训中,教师和农民朋友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误导,给农民的生产经营带来损失。例如,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明文规定一些剧毒、高残留的农药种类不再使用于蔬菜、瓜果和部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但一些培训教材中,在防治病害虫时还介绍使用呋喃丹、甲拌膦、久效磷等禁用农药。再如,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作物生产中整地、播种、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有些教材还在介绍低水平的适于人力或畜力操作的技术,这种教材显然对受训农民没有吸引力,也没什么实用性。

(二)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可操作性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使用的对象是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普遍较弱的农民,因此这种教材不宜有过多、过深的理论内容,也不宜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编写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应针对农民的需求,根据农民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把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和方法,采用直观、生动、易掌握、能操作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抽象的理论贯穿于可操作的技能环节和步骤之中。然而,现在一些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写者按照在校学生学习系统专业知识或学术论著的标准去编写,忽视了农民文化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现状,理论内容过多、系统性过强,可操作的技术内容少,编出的教材,农民学不会、看不懂,按照教材内容无法操作。内容与生产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不能较好地提高农民的操作技能,直接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也难以达到实现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的培训目的。

(三)教材配套的辅助资料少,缺乏完整性

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且参差不齐,要求培训教材要根据农民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开发形式多样的教材。如以文本资料为主,辅以光盘、视频、图册、模型、标本等资料,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农民学习使用,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然而,目前多数教材文字内容偏多,辅助资料及配套的录音带、录像带和多媒体课件等音像教材较少,当农民学习时对文字教材不易掌握时,无法靠其他信息形式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地方政府及培训部门在进行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流于形式,对短期单项实用技术培训,只发放明白纸或操作说明书;对有些长期培训,临时找来其他类型的教材充数,缺乏对教材的组成、形式的结构进行科学的规划,教材不能有效地配合培训活动,只求任务的完成,不求农民培训效果的落实。

(四)教材更新速度慢,缺乏先进性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应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要使农民能学有所用、学了能用,学了会用,通过培训真正使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中转化成生产力,使农民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和农业经营活动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要求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也必须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农民教育教材要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国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念编写教材中去,吸收国外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在某些技术领域或生产操作规程等方面着力引进和翻译外国优秀教材,促使农民学习他国先进知识和技能,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及国际市场竞争。例如,2011年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围绕这一核心内容,河南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就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成果,更新传统的小农生产观念,以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规划教材内容,以国际产品和技术标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注重生态和环境的保护观念的培养,以培养新时期高水准的新型农民的标准设计培训教材。然而,当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更多的内容仍是注重国内生产技术和成果,面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训教材的更新速度和力度略显力不从心。因此,即使应用这些教材培训了农民,农民新掌握的技术和知识也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差距,无法体现出培训内容的先进和指导性,培育新型农民的速度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二、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针对培训对象,突出适用性原则。受训农民对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需求迫切,且农民的文化水平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编写培训教材时就要针对农民的特点和需求,精选培训内容,真正将农村经济生产技术、社会生活科学常识等领域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以较小的篇幅表达出来。充分考虑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尽可能地深入浅出,用农民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表述。力求做到不识字的农民能够听得懂、识字的农民能够看得懂,适宜于农民应用。

2.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可操作性原则。农民教育培训教材重点是向农民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及经营技巧,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在形成时就是在理论上和技术有新突破、新应用[8]。要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传授给农民,就要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操作环节,尤其是要注重操作程序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切忌晦涩难懂。使农民能依照培训教材自行模仿操作、反复练习、巩固加强。

3.完善配套资料,突出能力培养原则。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必须围绕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突出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训对象,形成配套的教材体系。既要有文化基础知识的教材,又要有科学技术培训教材和经营管理知识教材;既要有讲授理论知识的教材,又要有实践操作方面的教材;既应有文字教材,又要有声像、图解等教材。

4.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新成果,突出先进性原则。农民教育教材的编写应紧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的发展趋势,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让农民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和应用。教材内容不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而且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不断调整教材结构和内容。要优化教材体系的总体结构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和技能培养的核心内容,注重用先进的、科学的观点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满足培养新时期新型农民的需要,从而体现其先进性和指导性。

(二)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以技能操作和培养为主线。教材的编写不要求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能力教育为本位,着重培养农民的操作技能、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使农民掌握一项或多项农村实用技术。

2.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要吐故纳新,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要随着经济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而及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

3.语言文字要简练。教材的语言文字要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既能把意思明确表达出来,又能让农民明白、接受,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和用语习惯。

4.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内容,要通实际操作场景和环节展现出来,复杂的技术环节要结合图文(表),音像资料去展现。结合实例,分步介绍各项操作技能,力求能模仿操作,便于学习和掌握。

三、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一)合理规划,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发展体系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面向现代农村、面向现代农民、面向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9]。教材建设要深入调查研调,科学规划,教材设计和编写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需要,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注重农民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各级各类培训部门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上下联动、相互配合构建利于提高培训教材质量和水平的发展体系。通过体系化发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积极性,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编写队伍水平,实现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可持续、有序化、高质量、快速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编写队伍素质和水平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存在着地域性、专业性、学科性等差异,类别多、数量大、变化快。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在教材规划和编写环节中缺乏长远规划,临时突击、东拼西凑应付培训。这种教材大多数是你抄我、我抄你,内容陈旧、脱离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需求,甚至在教材中出现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错误,误导农业生产,耽误农民的时间。因此,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对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选用等成立专门机构,严格制度管理,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又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由国家或有关部门在确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或标准的前提下,公开、公正地向社会,招标编写、出版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由使用教材的部门选择使用国家或部门认可其质量的教材,从而形成有序、规范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出版的竞争机制,把好教材“出口”关,杜绝低劣教材进入培训环节。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教材质量,还必须组建高素质、有水平、有能力的教材编写队伍,重点选择既了解生产一线需求,又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专家或技术人员。相关部门要制定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或优秀工作者参与编写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的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帮助编著出版确实有特色、有水平、适于新型农民学习的好教材。

(三)制定教材建设的纲要及标准、实现规范化、多样化发展

为了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的规范化、多样化发展,农民教育主管部门不但要联合通过推荐、招标及筛选,组建由农民教育专家、农业科技专家和长期坚持在农村科技一线的优秀工作者组成的教材编写队伍,还要结合行业制定全面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纲要(或教学大纲)、标准和教材分类目录,为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和出版的提供依据,同时也对农民教育培训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作出规定。减少由于编写者、出版者对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行业的规范、标准掌握的尺度不同,认识的水平不一,造成对教材质量的影响。有了农民教育培训纲要或标准、教材分类目录,相关管理部门和组织编写部门就可以按培训需求,分级、分批地实施教材编写规划;编者们就可以在纲要或标准的统一规范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完成教材内容的编写。在强调教材必须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又可以根据行业、地域、经济条件等不同,开发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实现规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四)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多元化的教材评价机制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质量评价机制,健全评价机构和组织,开展教材评价活动,是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质量提高,规范化、多样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方法。评价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评价的核心是教材的质量问题[10]。过去一直是由一部分人或一个组织机构来评价,呈现为“一元化”的局面。评价时行政权力的作用大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造成教材质量评价出现急功近利、泡沫化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术作假、欺骗等不良现象。随着农民教育的快速发展,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价机制,逐步实行多元化的社会评价。如可委托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质量进行评价。在评价时要改变长期以来把专家评价作为唯一标准的做法,要多听取高等院校教师、农业科技专家、农民及农民教育培训部门的意见。除了教材编写者、审稿专家、出版者、培训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征求使用者、社会等多元的科学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筛选高质量、高水平、农民乐于接受的培训教材,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促进中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 魏玉栋.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民教育培训[J].农村工作通讯,2012,(2):16.

[2] 张红萍,仵占慧,南彩霞.对中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7):61.

[3] 黄体允,李英艳,云秀珍.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39.

[4] 张大鹏.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现论见地,2012,(6):6-7.

[5] 李红敏,张金才,冯艳芳,王洪喜.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1,(8):12.

[6] 赵居礼,王艳芳.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42-45.

[7] 张乃新.加入WTO后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出版,2003,(5):28-29.

[8] 刘荣才,周丽.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与教材建设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43-46.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通过大量的培训前的座谈、培训中的实践和培训后的反馈总结,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县农民短期培训的分层教学新模式——对教学对象进行常态化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实施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层指导。这个模式的关键是教学对象的常态化分组,所谓教学对象的常态化分组,就是把每一期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民学员都分成消费者、生产自给户、管理者和生产大户这四个层次。解决了分层问题,也就解决了分层教学在农民短期培训中的可行性问题。至于分层教学在农民短期培训中的效率问题,学校在培训中也作了反复验证,从培训现场秩序变化、学员参训能动性起伏、学员意见反馈等方面证实了这一教学新模式在提高培训效益上的积极作用。自此,学校提出分层教学在农民短期培训中实施有助于调节农民参训积极性、解决农民参训能动性和提高参训农民能力本位的结论,而这也恰恰是农民短期培训迫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本文在总结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整体情况的基础上,以2012年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培训项目实施工程中的创新做法为研究对象,着重就分层教学对培训提效的影响和其在农民参训能动性方面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分析,得出分层教学新模式适用于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的结论,并提出了解决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绍兴县短期培训参训农民素质分析

从年龄结构看,2012年,绍兴县参加农民短期培训的学员初步体现“年富力强”特征。有68.2%的参训学员集中在30~54岁之间,其中,除生产型人才的年龄偏大外,经营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科技服务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型人才均主要集中在30~44岁这15年的年龄段。

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人员是主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4%,且集中在合作社骨干等经营类人才上,绍兴县短期培训参训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仍旧偏低。

从受训能动性来看,70.2%的学员是被请来参加培训的,主动要求培训的学员比率偏低,能带着问题参加培训的比例还不到2.2%(按现场提问统计)。

从学员能力本位来看,学员还普遍存在着看天吃饭、吃老本的“唯经验”思想,对新技术、机械化的推广既有憧憬又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学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往往难以转为实际的生产力。学员对培训的态度还是停留在“开眼界、长见识”、“听过算过”的层面,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

1. 对参训农民实施分层分析的重要性

农民短期培训普遍存在着参训学员情况的不确定性,培训专业固然可以框定受训对象的某些共性,但即使是规定了培训专业,哪些人一定来、是不是一定有专业需求的人来等仍难以确定,也就是说农民短期培训中的学员个性是培训教师无法对号掌控的。一期培训能不能让所有学员都有兴趣,一期培训能不能兼顾所有学员的受训意愿,一期培训能不能让所有学员都有所得,因而对受训学员的预前准确分类是十分必要的。为更加简洁地实现对短期培训学员的分层教学,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以职业和经济来源为基础,将受训学员分为消费者、生产自给户、管理者和生产大户这四个层次。鉴于消费者这一身份的囊括性,这种分类可以基本保证受训学员的“一训一得”,也基本可以让教师的备课、授课、指导有的放矢,同时方便学员按需听取,实现不同层次的“听有所得”。

(1)对实现培训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消费者、生产自给户、管理者和生产大户这种模式可以基本覆盖所有农民短期培训专业的受训学员分层,便于教师对教材的分层处理。培训教师在分层备课环节可以按“必备知识和技能”、“分类案例”、“分层强调”这三大板块进行教材的归纳梳理。在讲授环节,培训教师可适当引导受训学员自行分层、按需听取及主动接受培训教师的分层指导。

消费者、生产自给户、管理者和生产大户这种模式分层简单易操作,便于受训学员自行对号入座。当然,一方面每个受训学员都是消费者,另一方面纯消费者学员的情况存在但更多是双重或多重身份。讲授什么虽然由培训教师决定,但听什么完全由学员自行决定,所以存在同一层次的学员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选择的内容有不同和这一层次的学员因兴趣或其他原因选择超出自己层次的内容等情况。正因为所有的选择完全尊重学员自己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在培训中的敏感性就越强,其在生活、生产、管理和规模生产方面的实践欲望也更强,也就是说这一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培训迁移。

(2)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培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实行分层备课,必备知识和技能板块的内容更多侧重于消费者层次,分类案例板块侧重于其他三个层次,分层强调板块侧重于各层次的可操作性层面。虽然横向比,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学历、不同能力的学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参差,但从纵向看,“不让任何一位学员白跑一趟”的分层理念让每位参训学员都可以学有所得,这样就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2. 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分层教学现状

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实施分层教学尚在摸索阶段。

首先是起步较晚。2012年以前,绍兴县的农民培训基本是专业决定内容,一期培训班一样的培训目标,“听不懂”和“吃不饱”的情况同时存在,培训班学员难请的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在“阳光工程”和“二创实用人才”等任务紧、时间急、要求高的培训项目上,村干部充数、重复培训、老人妇女训练营等现象频频出现,既影响了培训项目的严肃性也造成了培训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这种严峻态势下,2012年,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果断革新教学模式,为培训提效创造性地提出分层教学这一新模式。

其次是推广范围有限。从内容上讲,只局限于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农药的安全使用常识等有限的科目。从纵深度来看,分层教学模式只局限于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组织的县级培训,还没有推广到其他培训单位特别是乡镇一级组织的培训。

第三是模式不够完善。培训教师按照“必备知识和技能”、“分类案例”、“分层强调”这三大板块处理教材尚有较大的难度,准备工程相对浩大,培训效果对培训教师讲授艺术的依赖性较大。

虽然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中的分层教学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但其在调节农民参训积极性、解决农民参训能动性和提高参训农民能力本位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已有可以验证的实例。越来越多的学员主动要求参加培训,越来越高的培训满意率,越来越多的农民土专家涌现,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正在被这些“越来越”证明着。

(1)培训前的农民素质调查摸索

农民短期培训要解决的是“对象”、“ 内容”、“教师”这三要素。首先是“对象”的问题,即要呈现“有人要受训”,也就是统一“培训需求”与“有效需求”,解决农民参训能动性的问题。培训需求是从农民要求出发,是培训计划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它回答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培训活动要达到的目标,这个培训活动不仅仅是培训授课,还应该包括培训项目的策划、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规划和培训策略、培训模式的选择等。而有效需求是从社会要求出发,是市场竞争的一个环节,它回答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培训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经济收入的切口,这个环节不仅仅是了解学员,还应包括对市场的前瞻性调查和掌控。

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解决的措施首先是培训前的进村入户调查摸索,从年龄、学历、从事行业等方面着手分析,过滤出跟培训相关的信息,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模式。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培训后学员增产增收情况的分析对比,随时调整培训计划。

农民学员的培训需求和有效需求一旦能对接,也就是农民发现培训可以直接增加收入,学员参训能动性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培训前对教材的分层处理

农民短期培训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内容”的问题,即要呈现“讲的能够听”, 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要求培训教师从消费者、生产者(自产自销和种养大户)、管理者的角度分层处理教材,既注重普及性,又讲究专业性。专业技术的通俗化、生活常识的技术化,无高低之别,无强加之念,全由参训学员按需选择。

(3)培训实施中要求教师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应变

“教师”是农民短期培训要解决的重要要素之一。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实施分层教学中对教师教材处理能力和讲授艺术的依赖性尤为突出,该校倡导“讲的喜欢听”,要求培训教师有良好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应变能力。

培训教师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对教材分析和教学实施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学校通过聘请土专家、外聘首席专家来充实师资库,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培训前试教、集中备课来培训新生代教师。

(4)培训实施后座谈走访,听取反馈

培训是个动态变化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实施分层教学不断摸索新模式的同时,非常重视培训实施后的座谈走访,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结合生产实际,随时充实培训即时内容。

二、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农民参训被动,存在培训需求与有效需求背离的矛盾

农民短期培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训把农民从劳动力培养成为人力资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素质和就业技能有一定的滞后性,参加培训是为了增产增收,而能不能多赚钱、特别是能不能培训后马上赚钱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研究课题,政策调控、市场变化、学员能力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机遇等因素都能作用于它,再加上绍兴县实施分层教学尚在起步阶段,培训需求与有效需求背离的矛盾客观存在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2. 组织过于集中,存在反复培训和从不培训的矛盾

虽然2012年实施分层教学以来,绍兴县各乡镇要求开办农业技术短期培训班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不可否认有出于政府对乡镇年度考核的考量。有的乡镇被下达的指标多、任务重,甚至出现部分学员年年被培训、反复被培训的现象。而有些乡镇由于培训指标不多,人员相对分散,就近培训无法实现,只能几个乡镇合办,存在交通、食宿不便的现实困难。也有些地方组织者怕麻烦,往往只通知村干部来培训,真正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却没有受训的机会。

当然,存在这种培训不均衡现象也有其他原因,如绍兴县漓渚镇位处山区,由于独特的花木经济,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偏少,农民学员参加农业培训缺乏动机因而就没有培训的意愿。

3. 师资库建设滞后,存在能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储备不足的状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绍兴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培训教师的讲授艺术对培训提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同一批次的培训对象,因为讲课老师的不同会呈现出迥然相异的培训秩序。相同的培训内容,因为培训老师的不同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培训反馈。培训教师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一名优秀的培训教师,能够合理处理教材,长于营造学习氛围,善于正确引导学员。但目前,绍兴县农业系统的培训老师,或长于实用技能,或长于理论知识,或长于教学技巧,能三者兼备真正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师严重匮乏,这已经成为了绍兴县在农民短期培训中推广分层教学模式的短板。

三、对策及建议

实施分层教学等模式培养农村学习型实用人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生事物适应发展需要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分层教学在绍兴县农民短期培训中的推广实施还有一定的难度,“人”和“环境”是其中最主要的阻碍因素,从培训教师这个角度着手,坚持以改变培训模式为突破口,继续发挥基层培训学校在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方面的基点作用。

1. 落实完善分层教学模式,提高短期培训的针对性

绍兴县要重新思考农民短期培训中分层教学的独特个性,汲取义务教育阶段分层教学的精华,细化四个环节。

在学员的分层环节,继续执行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学员自行分层的模式,充分激发学员的主动性。至于分层的标准可以不唯一,可以随专业调整。

在教材处理环节,继续兼顾必备知识和技能与专项知识和技能这两板块,从能力本位要求出发,充分激发教师资源库的整体战斗力,组织全县优秀老师和农业实际工作者编写教案和策略,突出应用性、技能性、适应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在教学实施环节,提倡培训教师兼顾趣味性和专业性,充分激发学员兴趣的同时,尊重学员意愿,放下教师威严,鼓励学员从现实需要出发,吸收受训内容。

在分层指导阶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拓展分层指导的外延。如现场答疑、田间课堂、电话咨询、科技结对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当学员对问题心里急于弄清而又无从着手,嘴里想说而又无从谈起的时候,教师对他进行指导,解开关键点,这样指导效果最佳。所以培训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切实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2. 探索农民培训新模式,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

近年来,绍兴县成立了由近百名专家组成的市、县、镇三级农民培训资源库,采取进村入户、到田边地头,举办专题培训班、发放技术明白纸,现场解答和技术咨询、播放音像资料等形式,以整村或整个功能区推进的方式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特别是2012年以来,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

一年来,分层教学小心翼翼在农民短期培训领域试水,虽然学员的参训积极性已有所提高,但整体转变不大。惠农富农,帮助农民扩大视野、提高技术、转变经营思路,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这是农民培训的宗旨,但首要前提是农民愿意来到培训现场。创新培训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是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的突破口。

模式一:“学中干、干中学”

镜头:听完农家乐培训课,回家就有新经营;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培训会上就能接订单;参加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有企业家支持走上创业路……

要点:培训能增收的验证

模式二:“土洋结合”

镜头:“洋专家上课用电脑,我土专家上课用人脑……”孙端镇张家沥村的种粮大户卢国海以独特的“卢式”幽默开始了他的经验介绍。作为第一批县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土专家”,卢国海毫无保留地向培训班的学员们传授了他的经验,譬如他介绍褐飞虱防治这个环节时,从药剂的选择和用量、田间灌水要求和防治方法等一一作了细致的介绍。

要点:学员身边榜样的现身说法

模式三:“哪里都是课堂”

镜头:绍兴县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高级农艺师王岳忠就《水稻高产节本增效技术》做了专题讲座,并在该镇湖安村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区实地指导了品种选择、配方施肥、肥水管理等实用技术,为农户现场答疑,进行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指导。学员们纷纷表示学到很多水稻高产节本增效的实用知识。

要点: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即时对接

3. 完善师资库建设,培养技能知识和教学应变兼备的中青年教师

目前,绍兴县农民培训的师资主要依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知识和年龄结构老化,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民培训的需求。农业职业院校由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普遍比较缺乏,注重学历教育,忽视短期培训,一时也难以承担起全县农民培训的重担,所以,加强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一是培养:加大对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改善待遇,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农民、为农服务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职业院校培训职能,充分发挥其师资、设施设备等优势,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培训农民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职业院校人才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学校挂职从事实践教学,学校则选派教师到地方农技推广机构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既可以实现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理论水平,又培养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了农民培训的师资水平。

二是拓展:首先是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文化教学基地,外聘优秀基层农业工作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等)充实培训师资库。其次是吸纳新生力量。要着手建立和完善农业系统内具体岗位上有针对性的新老帮带机制,近年来,绍兴县农业系统队伍有不少大学生加入,他们在岗位上的锻炼基本上是“自我揣摩”、“自我成材”, 影响他们的成长进程。这些受过良好学校系统教育的大学生提升技能层次的潜力往往较高,若能采用新老结对的帮带传模式,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对策

结合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要求及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状况,深入分析其培训中的存在问题,运用切实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可使这方面的教育培训效果更加显著,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进行研究时,应关注其中的存在问题,充分考虑有效的对策使用,确保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落实有效性。

1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概述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得以高效开展,则需要了解相关内容。具体包括:(1)在有效的培训工作机制、方式等要素的支持下,可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更加可靠,丰富其培训内容及实践经验;(2)在教育培训的支持下,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及专业能力,保持良好的农业生产及效益状况;(3)加强教育培训过程控制、改善其培训状况等,可降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发生率,更好地体现出其培训工作的潜在应用价值。

2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2.1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针对教育程度低、基本素质有待提高的农民,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实际作用,为现代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专业保障。但是,实践中因部分农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新型职业农民在这方面的培训效果不显著,其教育培训水平有所下降,影响着培训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为:(1)受到传统观念、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形之中降低了他们参与相关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会对农业生产效率、质量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在农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的影响下,会给新型职业农民科学培养水平提升方面带来制约作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实施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2.2培训内容针对性差。在新的职业农民培养任务确定后,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可靠性,每个培训机构都需要完成好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确定等方面的培训相关事宜。在此期间,由于对政策文件解读不充分,农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导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从而降低了其培训工作水平。具体表现为:(1)部分培训机构在实践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教育程度、形势变化等缺乏综合考虑,致使相应的培训内容安排缺乏针对性,难以真正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影响着教育培训活动实际作用的发挥;(2)由于对农民的需求状况、教育培训的功能特性、相关政策要求等了解不全面,导致教育培训内容缺乏适用性,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求,降低其培训质量的同时加大了这方面培训问题发生率。2.3其它方面的存在问题。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其在这些方面的存在问题:(1)部分地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培训经费不足,使得教育培训工作质量有所下降,相应的培训活动开展不及时,给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增加、素质提高等产生了不利影响,与之行业的教育培训活动落实效果不够明显;(2)因教师流失问题突出、教学队伍稳定性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影响,致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给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来了阻碍作用;(3)因对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使得教育培训中的技术含量有所减少,也会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在这方面的培训问题发生率。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3.1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根据参与教育培训活动农民的实际情况、培训要求等,在其培训水平提升过程中,应考虑相关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予以应对。具体表现为:(1)建立好切实有效的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宣传,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前考核制度,指导招生工作,设置地区招生障碍根据实际情况,并审查培训机构的注册条件,为相应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提供支持;(2)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得以完善后,可使其培训工作开展更具合理性、专业性,全面提升其教育培训水平。3.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培训过程管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能否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关系着其培训效果,与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否可靠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达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水平全面提升的目的,则需要重视政策方面扶持力度的加大及其培训过程的管控进行科学应对。具体表现为:(1)政府部门应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培养要求及形势变化,出台更多的政策,给予其教育培训必要的支持,确保相应的培训活动开展有效性;(2)从管控机制完善、管控意识强化等方面入手,增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过程管控效果,减少其培训问题发生。3.3其它方面的对策。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水平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这些对策的配合使用:(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中所需的基础设施,高效地完成其培训工作计划,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实际作用;(2)加强信息技术使用,增加教育培训中的技术含量,为新型职业农民知识量的增加、基本素质的提高等提供技术保障,不断提升其教育培训水平,为日后相关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