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

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

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范文第1篇

>> 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考物理设计题解题技巧 中考物理作图题解题技巧 中考物理实验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难题解题技巧 中考客观题解题技巧探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初探 初中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文本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初探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方法 浅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解析 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分析 中考语文读音题解题指导 阅读理解细节题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策略举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技巧现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细找文中原话;3、看清题目要求;4、认真回答问题。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

所谓“速读原文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

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

所谓“细找文中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三

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

所谓“看清题目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2、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3、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四

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

所谓“认真回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理解;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78-01

在语文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得分是最容易拉开分值的,特别现在考试中主观题量的加大,阅读理解的得分更是获得语文高分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本人以为,如果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阅读分数的提高不再遥不可及。

一、树立阅读自信,形成阅读习惯

首先也是关键一点平时教学中,树立学生阅读的信心。这是阅读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看到阅读理解就头晕、色变、手抖的学生,能答好阅读理解试题。美国田纳西州的研究者曾作过一个实验,他们认为无知和贫乏是自卑的一个根源,随着知识、阅历的丰富,人的自尊心才得以提高。“无知”――初看不知文章所云,就显得自卑,自我心理暗示――我的阅读理解就这么差,没办法。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输入一种认识,阅读就是读我们自己的生活,阅读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大家不要被它多样形式蒙骗了,只要你们都在生活,那阅读就在进行,它是你一生的朋友,不单只是现在简单形式的考试。你们每个人对生活总有理解吧,总有话要说吧,那么在认真阅读中就会有你们的结论,只要不放弃阅读、平时多阅读,都会有进步,这个对阅读理解不自信、阅读理解差的学生特别有效果,能帮助他们读完文章认真审题作答。

鼓励学生阅读勇气,真正自信地阅读还需要实践――多读。语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又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对阅读缺失信心的学生可以多引导他们去图书馆,先从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开始,慢慢形成自发的阅读习惯。

平时教学中,遇到新课讲解时,对新名词解释过程中,也慢慢给学生灌输一种认识:阅读文章要求大家社会知识要广博些,不能光捧着课本,如果对社会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孤陋寡闻,这样势必导致在进行体育、科技、生物学领域的现代文阅读时,由于不懂得具体行业的一些专业术语而根本无法读懂全文,这直接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成绩。比如在教学《汉家寨》这篇文章时,可以先提问学生关于汉家寨、三岔口这些地方的地貌景象(涉及到地里知识),班级没几个学生懂得的时候,也正是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求大家广泛涉猎课外阅读的原因,这比平时一直喊要多阅读有效得多!

教师也可以从所学课文入手,推荐作者相关文章;从文体入手,介绍阅读类似文章;从名著导读入手,以此作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主线,组织辩论会、讨论会、朗诵会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慢慢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几种阅读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课堂是阅读的基地,课外是阅读的天地。只有让学生在课堂基地上掌握好基本功,课外的天地才能驰骋得更开阔。“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可巩固和发展在读书中学到的知识与本领,强化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一旦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与拓展,那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成绩的提高指日可待。

二、储备阅读知识,准确把握材料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新课标》中对“阅读”这样解释:“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首先对文段进行整体阅读,其次对文章重要信息(这是涉及到题干的答案)的捕捉。敏感捕捉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需要平时通过大量阅读,形成自己阅读习惯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对信息甑别、筛选。“语文知识是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基础”,“除了生字词外重要的是一定的语法、修辞等古今汉语知识。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懂得句子的含义……”那么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呢?最好的渗透于每节新课的讲解中,并不断“温故”。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也立足大纲,依据教材的。从文体看,它基本上能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有的文体。所以对课内讲授中,渗透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一段时间学习,适当帮学生构建语文阅读基础知识体系,在大考复习中才能有步骤、分层次、区类别地温习。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最经常涉及以下几方面的语文知识,我在课堂上也经常称它们为“阅读理解通用的法则”。

1、明确文体特点

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首要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散文经常涉及是作家对历史一种态度、人生一种取向、对周围景致一种情感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比如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学作品都会蕴涵着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文化,也包含着作者本人的人生经验和思想修养,学生不了解这些作品所处时代的人文、历史等背景,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引起阅读的障碍。一般大家的作品和时代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在阅读理解中,如果出现大作家的作品时候,一般会在标题下行附注,这个时候就需要回想之前是否学过他的文章、他的写作风格等等。比如学过鲁迅的〈〈祝福〉〉、 的〈〈贺新郎〉〉、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大家作品,除了课堂讲授文章,最好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学生讲清楚,以便在其他场合出现他们的文章,学生心中有数,帮助阅读理解的展开;这一点也在告诉考生特别需要关注文章中有关附注任何关于作家或者作品的信息。整体感知,明确以上两点有了文章框架后,就开始具体文段分析了。

3、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阅读的基础。

(l)简单概括文短段意。对于文章各段,先理清各段讲解的内容,再进行合并同类项,意思相近、意义相似的可以归类;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理清层次可以在掌握文章段落层次安排方法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标志进行,找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及它的过渡和照应。

(2)找出文章的线索。以记叙文为例,其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有的还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3)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找出记叙的线索,对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说明文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抓住关键语句 提炼文章主旨

“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在初中语文教材《背影》课后习题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经常提到“文眼”主要是指揭示主旨的句子;涉及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总结句、过渡句;言约意丰、颇有言外之意的句子;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因为文章的主旨和作品的情感倾向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面。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此外,还可以从时代背景入手(因为好的文章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能够反映出特定社会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体悟文章的情感内涵。比如在林语堂《动人的北平》文中开头段:“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狭隘,好奇多疑;有的宽怀大量,豪爽达观。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但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段话来写的、《新纪元》中“新纪元来,新纪元来!”、 《汉家寨》中“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就像《汉家寨》这篇课文,有时关键句并不是一整句,需要我们在不同的多处找出。

一般关键句出现在文章第一段、段首句或末句或中间段落,需要灵活捕捉。平时进行课内阅读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必要时,阅读中可以用铅笔划出重点的词语、句子,以便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总体的印象,准确找出关键句,这样可以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三、掌握答题技巧,自信专注作答

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一般设置4题,其难度逐一提高,对于阅读理解的前面两道问题,多数可以由文章得到答案的;当你我们读完阅读理解两三遍后,不能自信明确文章谈的内容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看问题,也许能从问题中得到启发。特别是遇到阅读题中有选择题的,可以先从选择题下手,有助于理解文章。

1、抓住问题 以文解文

读问题,带着问题找答案。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将题干的主要内容放回 原文中(以文解文),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或找出原文与题干相对应的语句,将二者对应起来看(读),确定回答问题的解答范围;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了这些,也就确定了答题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在《我的母亲》文中,有四道题,其中第1题问:“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内容”,而第2、3问:“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由2、3两问,我们可以推测1问的答案和学习、做人相关。第一问答案也恰恰是――母亲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有时问题和问题之间可以给我们启发、搜寻到正确答案。

2、知识灵活迁移 进行有效作答

课外阅读经常是“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那么,在解答试题时,我们就要迅速再现书本上所学知识,与所学内容直接挂起钩来。同时,寻找四个联系点:一是与课文的联系点,即找出与选文内容、形式和主题相似的课文,进行类比分析,触发灵感,找到最佳答案;二是与知识的联系点,即在知识链中寻找相关理论,如要求找出记叙的方法并简要分析,就应该马上回忆起教材上所讲的记叙的方法以及老师在教读课文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力求做到迁移准确、活用到位;三是与“文段”的联系点,特指以往训练过的课外文段,重现相似文段的分析方法和解题策略,顺藤摸瓜得出答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与生活的联系点。有些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还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扣住选文的主旨、情感来解答。

3、养成阅读专注习惯 控制考场作答时间

有些同学在读文章时喜欢转笔或者晃动身体。还有些同学一边阅读一边用笔指着所看到的词,这些动作都会使阅读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阅读速度明显放慢。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就要养成全神贯注作答,不能有附加动作,特别考前做几篇文章,测试自己解答速度;另外在平时的练习中应逐渐扩大自己的“眼幅”,即使达不到一目十行的速度,也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减少回读,许多东西只有读到文章后面才能理解前面的内容。但是频繁的返回头阅读很费时间,要把握好次数。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提高;理解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21-01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理解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接受知识的快慢、深浅。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对于处理阅读理解、写作都会有极大的帮助。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也就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呢?据调查,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获得所获知识总量的15%~30%,中学阶段占40%,大学阶段占65%~7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又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真正有效的途径,应该是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力、记忆力

理解以认知为基础,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依赖坚实的知识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学生所了解的知识要比所学的新知识范围大得多的情况下,学生们才能顺利地学习。阅读作为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达到字、词、句的大量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无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广泛涉猎课本范围以外的信息,而这些知识、信息的积淀无疑是提高学生理解力的必要储备。所以,那些基础知识一般而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往往是语文学习中的常胜将军。其次,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记忆力是理解力的有力支撑,是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课外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课外阅读可进一步获得课内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奠定了一定的背景。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力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也就发展了。

二、课外阅读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解力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阅读又是改善思维品质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看,思维能力来自于博览群书和潜心苦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阐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凭借与物质外壳,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离开了语言就没有思维。巴甫洛夫学说的两种信号系统解释了思维的生理机制。其中,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语为信号刺激物的暂时神经联系,人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依靠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由于词语的概括功能,才产生了高级思维。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是一种内部言语过程,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特殊言语过程。相对而言,默读不受声音干扰,比朗读更有利于人的思维活动。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在阅读理解中,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中视觉活动仅占5%,思维活动占95%。由此可见阅读理解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大量的课外阅读可让学生体验不同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维过程、思维形式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其次,反复阅读文本,对其所承载的内容进行彻底地消化,有选择地吸收,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或者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课外阅读,将阅读真正回归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得以积极主动地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课外阅读可以内化学生的领悟力

高超的领悟力是理解力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优良的语感就是悟性的前提。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心理学认为: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种修养,是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许多潜藏在文字信息背后的思想、情感,很多时候可以凭借语感来体悟。长期的课外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领悟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只注重语文课本的分析讲解,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三年下来,师生都走不出六册课本的囹圄。狭窄的知识面怎能应对中考题的瞬息万变?怎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领悟能力,根本上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大量的阅读能够使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看世界,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法、更灵活的思维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范文第4篇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充分积累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和分析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更新思考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

(一)充分拓展学生自主研究的时空

学生需要安静思考,教师在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不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肯定没有深度。学生的感悟和思维的火花都是需要时间来产生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片语作答,应该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教育学生潜心读书,深入思考,教育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用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保证学生思维更紧张更活跃。例如六年级教学,教师将问题全部抛给学生,让学生经过思考再回答,希望学生能发挥出色,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生学会提问

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行。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提问,帮学生养成阅读意群的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教师应该努力运用多种办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三)重视渗透难点的词语和短语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影响学生阅读的难点的词语、短语逐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在更短的语篇阅读中,在看图说话的训练中,将运用过程的词语和短语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理解一些词组,通过对话让学生运用语境猜测含义,运用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好的教育,教育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英语阅读的词组的意义。

(四)教会学生学会感知、理解与运用

英语阅读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生感知书面的学习材料,教学生进行知识重组、知识解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学生感知就是读者对书面的知识的再次认识和理解,教育学生掌握基本信息,做好准备,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信息交换过程。教师也要教育学生学会理解,教育学生运用知识经验,对书面的材料进行编码,进行重组,破译读者所要表达的主要的思想,全面准确地教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的信息,重视信息处理过程,保证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开展有目的的阅读活动,体现阅读教学的重要的教学价值。

(五)重视阅读理解阅读教学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生词和难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遇到生词或者难句的时候学会独立思考,翻译成汉语才罢休,这样就减慢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不能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应该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逐渐减少生词量、难的句子,重视避免学生形成阅读的困难,教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脉络和层次,教会学生对重点的词句进行掌握,把握教学的难关,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阅读,重视阅读提速的过程,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二、全面拓展阅读语篇

小学生要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该重视课内阅读,但是不能仅仅如此,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时延伸和补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更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一)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能力,也积极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讲解语篇中的重要的句型的内容,讲解知识和课堂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得幸福快乐。

(二)教学语篇尽可能贴近生活

语篇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容易理解,为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经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和学习作息,成为健康和快乐的好学生。

(三)带着任务阅读

教师不管是课内知识还是课外知识,都要教育学生带着阅读任务去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拓展语篇,给学生一些任务,比如,给语篇取一个小的标题,回答一些和语篇相关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猜测词语的意思,教会学生掌握和语篇相关的句子。

(四)教师应该加强阅读的反思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反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能,促进学生开展更多的阅读教学的活动,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时间,重视将班级分成一些阅读小组的形式,教育学生成为阅读小组的组长,让课外阅读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反馈,教育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信息,重视个性化的感悟,教育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也教育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知识,实现学习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三、结语

课外阅读理解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考试材料;方法技巧;课外史料;学科联系

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对历史教材的阅读理解

学生的学习最先接触的就是教材,所以阅读理解的第一步就是明白教材的内容。

1.对历史教材一册书的“导读”、目录、每一单元的“导读”, 需要老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说明,让学生知道这些体系前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框架。老师要提示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掌握知识的大框架。

2.对每一课前的小框里的课前提示、课中知识和课中思考题的阅读理解,这些是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难理解的内容的提示。这些内容也需要老师提示学生注意阅读理解,做到对本课内容全面掌握和了解。尤其在上课进行知识讲解和分析的时候,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老师进行提示和点拨,给出知识框架,让学生注意学习历史的几大要素,如时间、事件、背景、过程、结果、意义等。就像分析语文课文一样,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二、对考试材料的阅读理解

1.遇见材料题,先不要害怕,不管什么形式的材料考查的都是学过的知识点,首先学生要树立信心。“在战略上轻视它,但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所以,学生的心态很重要。

2.做材料题时,先浏览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前提是一定要把问题看清楚,一共有几问,涉及材料的有几问,材料外的有几问。审清问题是做好材料题的前提。有的学生没有搞清楚问题就做题,导致回答偏离甚至答非所问。还有一些学生,没看清有几问,回答少了,导致白白失分。带着问题中的关键词阅读材料,准备解题。如是问材料中的现象,还是导致的原因,还是让比较进行说明等等,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是让依据材料作答,还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必须看清楚,做到有的放矢。

3.阅读材料时,注意几个关键地方:(1)有的题目后面给了一段话,会提示出下面材料是关于什么内容,学生阅读时要注意;(2)材料的标题,这提示了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3)材料的出处,有的是人、有的是书名、有的还附带有时间等,这些会提示出一些背景,有利于答题分析原因等;(4)材料最前面的两句话和最后面两句话,往往是概括性的和总结性的话语,对答题很有帮助。

三、多种阅读方法和技巧相结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阅读初中历史教材前言和目录时,可采用“略读法”,就是迅速地浏览阅读材料,提纲挈领地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一种读书方式。阅读较难理解的材料时,可选用“研读法”,就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推测的一种读书方式,研读是理解、鉴赏材料的重要步骤,它讲究细嚼慢咽,追求理解透彻,强调各种感官的积极活动,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以“商鞅变法”为例,教师可先板书以下问题: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变法最终是否取得了成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变法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其目的是否达到。

四、对课外史料的阅读理解

注重课外培养,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若单凭每周两节的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教师可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在课内重点培养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好课外的广阔土壤。第一,布置灵活有效的历史作业。恰当的历史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中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可将历史课堂的延伸知识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搜集资料,并在下一节课上讲给同学和老师听,这样学生无形中已利用课余时间锻炼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课。新教材允许学生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历史新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正好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举办以“春秋战国历史故事会”“中国少数民族的变迁研究”等为主题的历史活动课和课外兴趣小组,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搜集材料、理解材料。因此不仅要加强课堂阅读,更要加强课外阅读,增加知识储备,广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内外阅读指导。

五、对学科联系的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