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1)从我国产业结构角度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我国的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尚待发展。

(2)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很多地方院校,忽视与自身办学条件的结合,缺乏特色性,加剧了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要寻求改变,唯一的出路只有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实际,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增强自身的办学特色,强化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本文结合成都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现有办学条件,重点探讨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就业竞争力。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分为偏重于工学的(发酵工程)和偏重于理学的(生物制药),国内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要求有的侧重于工学,有的侧重于理学,更多的是追求全面。由于各高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往往存在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上的困惑。而我校的情况是培养方向不够清晰,所学科目涉及普通生物(以植物学为主)、生药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和课时数较多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等等,涵盖面较广,学生反映强烈。这对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显然是不利的。作为一所城市综合性大学,人才的培养要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重点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传统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指出,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和节能环保六大产业的发展。结合我校生物学院的现状,有药学和制药工程两大与医药相关的本科专业,在师资力量和药学资源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和生物医药接轨。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

从国内来看,许多省市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生产抗肿瘤、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排异反应的抗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在生物技术产业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70%以上。成都市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建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形势良好,并且又在大成都范围内规划新的生物产业园区。在这种形势下,将生物医药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显得更加清晰和明确。

二、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要增强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特色培养,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根据资料显示,很多高校,其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宽泛和模糊,技术、工艺、产品、设备等面面俱到,涉及的就业领域看似很广,面也宽,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大量的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面临较多的困难。为改变此现状,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培养重点置于生物医药领域,其目标定位于: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技术及生物药物研发、生产等相关流程和生物制药的厂房设计要求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三、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构建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类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特征也应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来源于早期的生物化学技术,对化学系列课程设置的比例较大,而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占比存在不足,更谈不上生物工程上下游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中,由于该专业交叉学科较多,各种教材因对体系完整的要求导致在实践中教学内容重复比例偏大,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上,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比例还不能满足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提出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重构方案。首先是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方面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培养本专业学生基础理论为目的,为以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课程主要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普通生物学等,其占比(包括相应实验课程)为总学分的15%,而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归为选修课程。其次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培养本专业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根本目的。该模块以生物制药为核心设计相应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概论和工程制图。其占比(包括相应综合实验课程)应不低于总学分的35%,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1∶0.8。最后是专业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模块主要拓展专业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展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更广泛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涉猎。该模块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免疫学、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现代医学概论、生物制药厂房设计(GMP)、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实验动物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文献检索、营销学等。其占比为总学分的18%左右。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及课程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从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的角度,该培养方案的构建一方面重点突出了与生物制药领域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与生物制药密切相关的实践技能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后通过拓展课程的设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相关视野,也为以后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总之,通过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能使毕业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学、生物工程原理、生物制药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药物设计、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技术药物及产业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技术药物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结语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地方经济 生物技术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生物技术已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正努力把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我国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研发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1]。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以上[2]。安徽省合肥市重点发展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现代生物中药、新型化学合成药、医疗器械及材料、生物燃料、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等10大产品群[2]。

合肥学院是合肥市唯一一所市属地方性高校,2004年生物技术专业开始招生,至今已有五届毕业生。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够从事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工艺研发的现场工程师及生产管理人员,人才主要面向地方大中小型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依据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经验,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专业创办之初,就紧密围绕我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人才特色彰显专业特色。

1.安徽农业与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任重道远。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高新生物技术是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生物育种技术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丰富农产品的种类。围绕农业动植物育种、科学养殖和栽培、资源高效利用、病虫害有效防治,以及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农田资源高效利用、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及农产品安全等农业高产、优质、抗病、高效研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林草生态和综合农业系统[3]。合肥丰乐种业是中国种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综合实力和规模居国内种子行业前五。该公司以种业为主导,农化、香料产业齐头并进。公司种子业务从小品种西甜瓜种子起家,目前是中国产销量最大的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者。以丰乐种业为龙头,安徽近百家种苗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日前,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到2015年全省培育10个以上自主创新、具有突破性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打造5家以上产值超亿元、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全省种子销售额超过60亿元,实现主要农作物种子自给率95%以上[4]。由此可见,安徽需要大量种子繁育与推广技术人员,本专业办学不能忽视这一庞大的人才输出市场。

结合本生物技术专业实际办学情况,我们重点加强遗传育种、细胞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育种理论,而且要亲自动手进行育种操作。尤其针对特种经济作物组培育种,我们建立了植物组培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实践教学要求,而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组培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校内即接受较多的实训。此外,我们和合肥兰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打算在育种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均可到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熟悉行业需求与要求,掌握第一手操作技术,尽早转变角色,成为行业真正需求的人才。

2.安徽生物医药与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

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达1.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其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为10381亿元,生物农业约1200亿元,生物制造约1800亿元,生物能源约280亿元。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生物医药产值远超生物技术领域其他行业,生物医药将继续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发展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生物医药实现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占生物产业的比重达到3/4左右[2]。

2005年合肥市46家医药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8亿元,89家医药经营企业实现销售额63.8亿元。我省生物制药以安科生物上市公司为龙头,率先国产化生产注射用重组干扰素α-2b、重组人生长激素、蝮蛇抗栓酶等。α-2b干扰素、人生长激素、低分子肝素钙、降纤酶、凝血酶胸腺素、人血白蛋白、冻干分枝杆菌等一批产品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现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60余家,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显现[2]。

本专业现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剂学、药理学、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凝练生物制药培养方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校内构建天然产物实训基地,校外广泛和诸如安科生物、华伊美集团、合肥创新医药、示康医药等医药企业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深入校企的交流与合作,既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就业,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上岗即可重用的人才。

3.安徽工业发酵与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

虽然安徽发酵企业生产规模和数量较江苏、山东、浙江差距较大,但安徽有以丰原集团为龙头的一批发酵企业。白酒酿造一直是安徽的优势产业。丰原生化是丰原集团的核心企业,主要通过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和世界领先的工艺设备,对玉米、薯类等淀粉质农作物及秸秆、农林废弃物等纤维素类农作物进行精深加工。柠檬酸高糖发酵新菌种生产技术在国内领先,柠檬酸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在亚洲是最先进的;燃料乙醇是以玉米浆为原料发酵生产的国家推广的环保节能可再生能源,目前已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四省31个地市封闭运行,年产量达44万吨,且非粮乙醇发酵技术正快速发展中,可缓解石油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5]。丰原生化已成为一个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体系的生物制造企业典范。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院最早设置的少数本科专业之一,现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其微生物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一个发酵研究所和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专业依托生物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正在努力打造工业微生物培养方向。该方向以基因工程和发酵技术为重点教学内容,侧重发酵上游优质工业菌的构建与繁育,毕业生走向的是企业研发岗位,以示和生物工程生产岗位的区别。此外,本工业微生物方向的实践教学校外依托华恒生物、丰原生化、白帝乳业、伊利乳业等实习基地,从大二开始,每学年学生都要去这些企业见习或实习,丰富感性认识,锻炼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力主要由建立在基础理论知识上的基本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文献资料查阅和归纳能力、专业材料写作能力等构成,上述能力最终可归结为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对应用型人才强劲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之源。应用型人才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产生的新型人才,地方高校肩负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瞄准区域生物经济发展的需求,立足地方生物产业实践需要,但不能忽视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任务的完成者,而且是任务的设计者。为地方生物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必须落实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中。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技术部.生物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

[2]合肥市科技局.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2011.

[3]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09.

[4].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药理学 实验教学 综合性改革

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永恒的命题。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实验教学中是适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1],实验教学是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对药理学实验教学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药理学》是高等医学的主干学科,是医学与药学、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对医学生和药学生均是关键的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药理学理论的任何进展均要以严谨的基础与临床实验证实,因此《药理学》实验课教学对于促进医药类本科生深入地理解药理学理论知识,从而在以后的临床工作和药学服务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药理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医药类各学科的科学研究几乎均用到《药理学》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因此良好的训练对于医药类本科生进一步深造的科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不少院校同仁对《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将药理学实验教学整个过程分五个阶段进行,由浅入深、由简渐繁,进行“渐进性、探索性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不同层次学生均自第一阶段起始,终止于不同阶段,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教学的需要[2]。内蒙古医学院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设计性实验,将选题立项工作也交给学生自主完成[3]。有些院校强调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教学等进行实验教学改革[4]。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本科生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增加SCI论文的实验设计,增强学生的自由探索科研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思路,结合采用实验方案讨论会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药理学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5]。

2.我院《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校《药理学》实验教学方法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前实验师准备好所有实验所用药品、试剂及仪器,实验课堂上先由带教老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然后示教,最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整个实验,取得实验结果,提交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基本为验证性实验,强调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应该肯定,现有的《药理学》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对本科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理论教学的巩固作用基本符合大纲要求。但是由于《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已经采用多年,实验内容陈旧、单一,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安排,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医药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笔者对实验教学进行了综合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对现有实验项目进行渐进性安排

现有的八个实验项目,由易入难,每个实验着重训练不同的药理实验技术。第一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观看“药理实验基本技术”教学录像,促使学生对药理实验技术建立一种初步感性认识。然后考察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的不同药理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给药途径对于药效的影响,同时训练学生灌胃及腹腔注射两个最基本的实验技术。第二次测定某药物的LD50,该实验为经典的药理总论部分实验,学生既可以复习上次训练的技术,又可以深入理解药物的安全性。第三次实验进行有机磷农药中毒与解救,训练学生的家兔静脉给药技术,中毒及解救实验结果的观察能力,并对拟胆碱药及抗胆碱药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复习及深入理解。第四次考察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训练学生对于中枢抑制药筛选方法的掌握。第五次考察呋塞米的利尿作用,训练学生对家兔的灌胃操作技术及静脉注射技术。第六次考察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训练学生肌肉注射操作。原有的家兔离体平滑肌运动实验及家兔血压实验整合进新研发的药理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整个药理学实验课程安排在第七周开始进行,以配合《药理学》理论课教学进度。

2.2《药理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

选择“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对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呼吸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作为实验项目,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查询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优化方案、准备药品及仪器、进行预实验、正式实验、结果观察与分析及总结等各项能力。由此,我校医药本科生将获得有关药效学实验全程的严谨训练,从根本上提升我校学生的培养素质。

2.2.1普萘洛尔对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家兔麻醉后,固定,颈动脉插管测定血压,通过RPMI624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描记血压曲线。先分别给予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造成高血压动物模型,然后耳缘静脉注射给予普萘洛尔,观察普萘洛尔对血压的影响。

2.2.2普萘洛尔对心律失常的作用。大鼠麻醉后,固定,针型电极插入大鼠四肢皮下,连接RPMI624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选用II导联,描记正常心电曲线。颈外静脉插管,给予氯化钡至心律失常,记录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取另一大鼠重复上述操作,诱发心律失常后给予普萘洛尔,考察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或持续时间变化,评价普萘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2.3普萘洛尔对呼吸道的作用。豚鼠处死后取出气管,制备气管螺旋条,放入盛有克氏液的麦氏浴管中,张力换能器连接于RPMI624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描记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曲线,观察给药前后收缩幅度、张力及收缩频率的变化。

3.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现有药理学实验项目进行重新整合与修订,强化对本科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操作技术的训练,保证学生通过认真完成药理学经典验证性实验,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并具有必要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采用PBL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准备试剂、仪器,自行完成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通过本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药理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科研、临床、药学服务工作需要的本科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2011,教高[2011]6号.

[2]蒋苏贞.渐进性探索性药理学实验课程设计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0):55-56.

[3]韩瑞兰,范蕾,常福厚,龚延平.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科研设计性实验研究[J].北方药学,2012,9(1):78-79.

[4]方欢乐,卫华,马怀芬,张飒乐,李英.药学本科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5,(S1):96-97.

生物与医药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日前,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轻的固体金属材料,并称即便把这种材料压在蒲公英上面,也不会损坏蒲公英的绒毛。

这种新材料99.99%的成分都是空气,重量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1/100,密度仅为0.9毫克/立方厘米。另外,这种材料具有超强的耐压性,在被压缩超过50%后几乎能完全恢复,并且还有“极高的能量吸收”属性。“这种新材料是由1/1000头发丝那么细的微型空心金属管编成。金属管以十字交叉的方式编成了斜纹网格,临近的网格之间还留有空隙。”参与研究的托比亚斯・舍德勒博士介绍说。

英国首次进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试用

近日,英国在首都伦敦开始首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试用。本次试用将使用高通公司的无线感应式电力传输技术,该技术能够在较远距离内实现高效的电能传输,并且简便易用:驾驶员只需按照平常的方式停车,系统就将自动校准电力传输,使停车和充电都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

高通公司负责人表示,无线充电摒弃了电动汽车的插入型电缆,使驾驶者可以更轻松简单地为电动汽车充电。

日开发出防瞌睡驾驶手机软件

在正常情况下,即使头部发生运动,但由于人体保持平衡的器官发挥作用,眼球的运动会得到自动调节,使视线固定于一点,而当人打瞌睡时,平衡能力下降,视线变得难以固定。根据这一原理,日本中部大学教授平田丰领导的研究小组设计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能够通过监控汽车驾驶员视线的变化察觉他们的倦意,并在其打瞌睡时发出报警音。

平田丰说,开车时只要把安装软件的手机置于驾驶席前方,就能通过手机摄像功能监控驾驶员视线变化,如发现驾驶员打瞌睡,软件会发出报警音,提醒驾驶员注意。

丰田造世界首辆意志控制变速自行车

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世界首辆用意志控制速度的自行车。丰田普瑞斯项目的Parlee PXP自行车拥有由意志控制的变速箱,它会对大脑的指令做出响应。专家认为,通过一些练习,每个人都可熟练掌握控制这种自行车的方法。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成果斐然

本刊讯 日前,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以“协作创新・加速融合发展”为主题,邀请到来自跨国公司、国内优秀企业、科研院所及卫生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及北京市相关委办局的代表600余人参会,其中包括跨国企业及国际机构的90余位外方嘉宾。

论坛认为当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应抓住三个机遇:一是在全球人口突破70亿之际,以中国、日本、印度为首的亚洲医药市场巨大,生物医药产业的“东方新世纪”已初见端倪(亚洲人口占全球60%,中国市场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应抓住这一世纪机遇,加强与亚洲区域内企业合作,加快拓展亚洲市场;二是抓住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和大量专利药到期机遇,解决北京原料药供应、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平台问题,通过仿创结合、以创为主,加快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发展;三是抓住新医改和新版GMP实施机遇,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建设新型CMO代工线,孵化中小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行业集中度。

本届论坛的“G20工程高峰论坛”全面展示了G20工程的整体形象。各界代表对北京实施G20工程和取得成绩表示高度赞赏。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北京银监局、人行营业管理部等共同实施了“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市教委等共同启动“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市药监局等正在围绕G20企业需求成立北京生物医药创新促进平台。G20企业高度赞扬了市政府“实施G20工程,扶持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纷纷表示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切实解决了问题,坚定了企业与北京共发展的信心。临床医院已经参与到G20工程实施过程中,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在临床研究和院内制剂开发方面的合作。

本届论坛上,日韩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将北京作为其国际化战略要地,多家日韩企业已表现出强烈的技术转移与合作意向。基于此,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北京生物医药中心联合韩国生物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生物技术协会通过本届论坛共同倡议构建“三小时创新合作圈”,加强亚洲区域内技术转移与合作,推动亚洲与全球的交流与合作。

此次论坛上,中外企业抓住时机,积极沟通,了解北京产业环境,了解G20工程,并与相关政府机构探讨来京发展方案,坚定了他们来京发展的决心,部分企业已明确表示将在京落地。 本刊记者 刘俊

北京市科委向首都科技界倡议学习践行“北京精神”

首都科技界热议“北京精神”

本刊讯 11月29日,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了“首都科技界学习践行北京精神研讨座谈会”,邀请来自首都科技界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和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学习研讨“北京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交流践行“北京精神”的体会与感悟。会议由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主持。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介绍了“北京精神”的核心内容,并发出首都科技界学习践行“北京精神”的倡议,号召科技人员深入学习践行“北京精神”。

杨伟光在倡议首都科技界学习践行“北京精神”时强调:一是要大力加强首都科技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二是大力加强首都科技界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三是大力加强首都科技界开放包容意识;四是大力加强首都科技界社会主义主流品格培育。

中科院林群院士、庄文颖院士等来自首都高校、院所、企业等科技界的专家、企业家以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北京精神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践行“北京精神”的体会,并对如何在科技界更好地发挥“北京精神”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刊记者 陈治光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刊讯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首都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实施以来,在十大疾病领衔专家和科技支撑体系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十大疾病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诊疗实用技术和前沿创新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编制了73项临床诊疗技术规范,推广科技成果26项,推广单位包括400余家(次)各级医疗机构。其中,“中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标准”等6项技术规范得到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等国家级机构的采纳。制定了23项“社区康复适宜技术”,其中,脑卒中和骨关节病示范社区的就诊量增长了29.8%和79.8%。制定儿童慢性病干预方案,被纳入《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制定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社区康复技术,将在全市推广。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在生物标志物、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十大前沿技术领域,持续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干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等研究已完成临床Ⅱ期,这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干细胞产品;肺癌、直肠癌、胰腺癌等6类肿瘤的分子标志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项目组织形成“北京模式”推广全国。形成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的“北京模式”,以“政府组织协调,严抓顶层设计、整合全社会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机制和引入过程监管”为理念,获得科技部相关领导认可,并推广至全国。在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首批启动的三个重大项目中,依托“北京模式”,成功承接了“脑卒中”、“慢性肾脏病”两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经费2.4亿元。

三是培养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在国际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截至2011年7月底,共培养3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11位海聚人才,7位学术带头人、40余位科技骨干。 本刊记者 陈治光

33位中外农业专家

获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

本刊讯 11月20日,由大北农集团主办的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33位有突出贡献的中外农业专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