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焦虑心理症的辅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 配偶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030-02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ntal health of spouse
Wang Yuling Chen Li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45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ntal health of spouses. Methods 198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hospitalized spou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99) and study group (n = 99), respectively,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6 weeks to SCL-90, SDS, SA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esults Both groups into the group SCL-90, SDS, SAS sco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 group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schizophrenia spouse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病程多迁延,有慢性化倾向[1]。家属是患者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家属的负性情绪不仅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和康复[2]。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配偶长期共同生活,其配偶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患者的病情稳定和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198人。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病程为3个月~10年的住院患者配偶;(2)患者与配偶生活在一起1年以上;(3)年龄为25~65岁;(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5)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
研究组99例,男59例,女40例,年龄26~ 60岁,平均(33.24±7.62)岁,病程3个月~8年。对照组99例,男48例,女51例,年龄25~65岁,病程6个月~10年。两组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4],测试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1~5)评分法,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②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4],含20个项目,进行4级评分,评定其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③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4],含20个项目,进行4级评分,评定其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
1.2.2 评定方法 在患者住院一周内,由其配偶完成SCL-90、SAS、SDS测试。然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入组后6周末重复以上三个量表测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以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1.2.3 干预方法
对照组和研究组均在入院时做常规宣教,随后对研究组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综合护理干预:① 疾病知识教育: 利用晨、午间护理或巡视病房等时机对干预对象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表现形式、常用治疗方法,讲解约束患者的原则和方法,强调精神分裂症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的;介绍精神疾病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及副作用;如何帮助患者配合治疗及调整不良心理;出院后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复发的措施及复发的早期表现;复诊的时间和方法等。② 个别心理辅导:每周1~2次个别交谈,倾听干预对象的内心感受,根据不同个体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所处环境、个性特点的不同,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分析所得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释、指导、澄清等护理干预;每次均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尚未解决的心理问题,修正干预措施,以达到优化目标。③集体辅导:组织8~10名干预对象实施集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50分钟,由护士主持和引导,介绍和交流个人经验,探讨共性问题以及对患者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进行集体心理卫生指导。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SCL-90、SAS、SDS评分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表1显示,两组入组时SCL-90总分及除恐怖、偏执两因子之外的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
2.2 两组干预前后SCL-90、SAS、SDS评分结果对照表2显示,两组干预前SCL-90、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6周末SCL-90、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成员或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往往较差,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已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繁重的生活照料和监护责任无疑会影响其配偶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5]。谭立文等[6]研究发现,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配偶的影响涉及到身心健康的多个方面,可能的原因是:精神症状的出现给配偶带来心理压力;药物副作用的出现,如肥胖、锥体外系反应,一方面影响了病人本人的形象和,同时亦是影响其配偶主观感受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普通国人。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受到明显损害,家庭角色缺失,其配偶作为支撑家庭的主要角色,必然承受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另外,患者病态的表现,服药后各种副作用(锥外反应、肥胖)等以及社会上对精神病某些不适当的认识,使患者及配偶均有较强的病耻感,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进行疾病知识教育、个别心理辅导和集体辅导,使其从教育、指导、支持中获得益处,减少家庭中紧张氛围,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同情;教会患者配偶对患者实行家庭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行为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如何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复发的早期征兆和应对方法,真正理解患者坚持服药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等,增加患者出院后与配偶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减低患者复发机会,提高家庭功能。然而,单纯的疾病知识教育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其效果受到限制,应同时应用心理学技术,积极开展心理护理,依据每个干预对象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针对性予以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朗乐观的面对现实。集体辅导是促进成立社会支持互助小组,定期组织家庭联谊会,沟通和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同时由精神科专业护士进行集体心理卫生指导,提高应对技能和社会支持,有利于缔造康复的大环境。
本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多数患者配偶的焦虑、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紧张得到缓解,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接纳和照顾患者。配偶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改变了他们对患者的态度,使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配偶能够理解、关怀、疏导和鼓励患者,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
[2]李立红,槠俊清,徐国英.急诊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71-72
[3]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194-197,235-240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虑原因;心理辅导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82.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4):105-107.
[3] 王少华.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5-58.
[5] 杨小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 产褥期抑郁症;健康教育;初产妇;孕产期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c)-120-02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针对危害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1]。为降低本地区初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探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干预组的产妇在孕产期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本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34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73例,对照组172例。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合作,能够准确理解问题并做出回答,以往无精神疾病史、脑部疾病史及智力障碍。
1.2 健康教育
对照组仅在常规产前检查时给予基本的孕期健康知识教育和入院分娩时采用传统的产程观察及护理。试验组除按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外,对孕产妇进行以下各期的心理辅导和护理。
1.2.1 产前心理干预建立产前检查保健卡,了解孕妇的基本情况,早孕反应情况,询问病史及家族史,鼓励孕妇积极参加听课,做好孕期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让她们对自己的孕期状况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消除恐惧心理,正确对待孕期出现的不适和各种生理上的反应,并强调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意义。对有负性生活事件的孕妇,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与家属联手帮助产妇,耐心指导,积极鼓励和支持,使她们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产前要认真对临产妇进行全面检查,讲解分娩先兆、母乳喂养知识等,告知分娩过程可能产生疼痛及原因,让待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强自信心和自控感,平稳渡过安全期。
1.2.2 产时指导分娩是孕期的关键时刻,是孕妇心理问题最突出、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这时助产士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从产妇入院开始,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重点介绍环境及主管医生、护士和助产士的情况,了解产室、产房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剖宫产制度等,主动与产妇及家属沟通,耐心倾听产妇提出的疑问,并认真解答,让产妇了解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并且能正确对待分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从而解除其思想顾虑。疼痛时指导产妇运用放松、转移注意力、调节呼吸等无痛分娩技巧,可以让产妇适当表达自己的疼痛,对强烈克制者给予鼓励,并允许其,千万不能训斥,避免造成心理伤害[2]。对产生焦虑情绪者,护士要帮助产妇解除不良情绪,分析具体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让有紧张焦虑情绪的产妇“诉苦”,耐心倾听并适当地引导诉说,及时了解产妇心理活动,进行及时的疏导。
1.2.3 产后心理辅导 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会阴伤口疼痛,剖宫产后切口痛,子宫收缩痛等,更需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护士应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并向其传授育婴知识,指导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增加产妇产后早期锻炼的意识,增加产妇的自尊心与自信感,提供社会支持。保证良好的家庭、社会气氛,协调家庭,指导其丈夫、父母积极参与,照顾产妇、照顾婴儿及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使产妇感到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正确对待和处理产褥期间工作及生活的变化,及早融入社会生活中。对性格内向及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产妇能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3]。
1.3 评定方法
抽取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本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共345例,在产后42 d复查时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问卷调查,EPDS量表≥13者为筛查阳性,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的初产妇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为15.70%,干预组的初产妇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为3.4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心理保健是预防孕产妇产后并发症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孕产妇在经历妊娠、分娩、产后恢复等生理过程的同时,心理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对不能适应这些变化的孕产妇,在这个时期会发生情绪障碍。抑郁是妊娠期和产后常见的情绪障碍[4],抑郁症的发生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本研究通过调查本地区初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提高医护人员对该病的认识,从产科高危因素入手,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产前建立保健卡,目的是了解孕妇的基本情况,询问病史及家族史等,对存在抑郁因素的孕妇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她们正确认识到妊娠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一个基本生理过程,要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增强自信心和自控感,平稳渡过分娩期。分娩时加强孕妇的心理辅导,分娩时疼痛及紧张、恐惧与焦虑,和婴儿出生后产妇角色的转变,这都给产妇带来一定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冲突,此时更应及时了解产妇心理活动,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减轻心理负担。而产后护理对预防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作用不容忽视。产后缺乏家庭和社会尤其是丈夫支持的产妇,容易情绪低落,易发展为产后抑郁症;另外,由于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对生女孩的产妇来说,心理压力更大;还有调查发现初产妇抑郁情绪受医护人员态度影响也很大;所以,产妇不仅需要家人的关爱,也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稍有情绪刺激即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总之,产褥期抑郁症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给母亲和婴儿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孕产妇产前、产时、产后各期心理辅导和护理,促进产妇的身心健康,对预防产褥期抑郁症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杨廷忠.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9-55.
[2]张向晖,罗薇.精神科健康教育的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2005, 28(4):252-254.
[3]范植蓉,陈红宇,王虹,等.围产期规范性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59.
[4]胡娟,王玉琼.成都市孕产妇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984-987.
关键词:中高考学生;心理辅导;方法探索
G448
一、对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研究表明,心理素质较好的人遇到困难临危不惧,乱中求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人能够承受压力,在事业方面易取得成功。对中高考学生而言,实力固然重要,但考前心理辅导同样必不可少。
1.情绪辅导
许多学生具有考前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心慌手乱、坐立不安、思前顾后、心情烦躁等,一旦出现负面情绪,则必定会影响考场发挥。情绪辅导要点:一是考前以放松心情为主,避免大量做题引起情绪烦躁;二是正确认识中高考的重要性,不夸大、不放大,不畏惧;三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
2.认知辅导
学生对中高考成绩过于重视,导致考前焦虑症的产生。研究表明,考前焦虑症中的认知部分会占用部分脑容量,干扰学生对知识记忆,使之慌乱失措,学习注意力下降,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及情绪躁动。首先,考生应明白消极或错误的认知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利用WSOT分析法,正确认识考试过程,以积极思维应对考试;最后,保持平常心态,自我控制患得患失的心态。
3.韧性辅导
具备坚韧品质的人成功率会很高。俗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在失败后再爬起来,中高考仅是人生一个阶段,从生命的长河来看,并没有“一招定输赢”的效果。考生应将考试当作一次挑战而非威胁,用自身骨子里的韧劲去战胜考卷中的每一道难题,增强考试信心。
4.复习辅导
众多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一科“瘸腿”将影响中高考总分成绩,因此考前复习策略辅导很重要。如认知策略辅导、时间管理辅导、各科交叉辅导等,根据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次、有步骤、讲策略的复述或记忆。一是文理科交叉辅导,考前复习具有侧重点,补缺补差,不偏科;二是高效利用复习时间,增加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三是减少扰次数,抓紧时间复习。
5.亲子辅导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很高,希望子女通过读书这条捷径走向美好的人生,于是片面的追求卷面分数,以中高考成绩论输赢。学生考前忧虑与压力部分来源于家长,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期望和不正确的教导方式是帮助学生备考的关键。学生日常应与家长多沟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以良好的心态备考。
6.考中辅导
考中辅导重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答题策略辅导;二是心态辅导。答题策略包括审题、答题技巧、时间掌控、难题应对等,这些策略在平时做题中积累,但考前几天一定要重温这些技巧,必备不时之需。心态辅导主要包括考试前一天心理疏导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求救”策略,不慌不忙,乱中求稳,应对中高考带来的挑战。
二、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方法
备考时间紧张,考生对一切占用他们复习时间的事物,都具有抵触心理。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临考前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如肚子疼、冒虚汗、头重脚轻等症状,这些均是由于考生心理出现短暂性问题。因此,考前对中高考学生做心理辅导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触及学生内心深处,改变其认知误区。
1.故事法
讲故事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叙述某件事情发生的始终,具有客观性,若触动当事人内心,将起到共鸣效果。中高考仅是对三年学习成果的测试,成绩优异它不代表将来一帆风顺,成绩略差它不代表未来没有出路。因此,学生备考前不要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应专注于当下,通过阅读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等纠正自我认知的盲区和错误。
“热身”是一节课的开始,在仅仅有3-5分钟时间内如何将学生从纷乱的思绪引入到教学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热身环节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可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如何做到热身具有激情或活力四射呢?笔者建议可做以下几点设计:
2.视频法
视频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它是集画面、音乐、影像、文字于一体,从视觉、听觉给观众以冲击,相^于单纯的文字教学,视频法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现代影视作品以现实作题材,创作出许多经典作品,如《士兵突击》、《永不放弃》、《阿甘正传》等,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呈现出的韧劲、勇敢、坚持,都诠释着“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坚持,就一切皆有可能”的道理。
3.成功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引导人朝着某个方向持之以恒的努力,直至成功。作为一名备考的学生,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如像某位学长或学姐一样考取某所理想的学校,若自己与该学校录取分数仍有一段距离,如何改变当前学习策略可以达到。备考初期,即使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差强人意,只要静心奋战一年,同样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4.音乐渲染
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通过跳动的音符向世人传达美妙的声音,给人听觉上的享受。备考时期学生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多听听音乐可以放松心情,打破备考压抑的状态。笔者建议,晚间复习资料时可听舒缓的音乐,静心完成每一道试题;白天课间时间可听些斗志昂扬的音乐,如杨培安的《我相信》、汪峰的《我要飞的更高》、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音符向学生传达不屈不挠、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激励每位学生拼搏奋斗。
5.行为训练
备考期间,学生长时间伏案会导致颈椎弯曲、视力下降、精神压抑,通过行为训练和疏导,能够缓解肌肉的紧张感。一方面,备考期间应插入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如慢跑、篮球、快走等;另一方面,通过集体活动,喊出备考口号,如“我能行”、“加油就是胜利”等,这种心理暗示能释放学生心中的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中高考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测试,也是对学生考场心理的测试,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即使平时成绩优异,考场上发挥也可能差强人意。因此,做好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非常重要。笔者建议,心理辅导应做到全员化、通俗化、有效性三点,分步骤实施心理辅导课程。
参考文献:
[1]袁平华,俞理明.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内容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一、一般资料
晓静(化名),女,18岁,高三在读。生活在五口之家:爸爸、继母、奶奶、大她三岁的亲哥哥、小她十岁的同父异母的妹妹,以及晓静。亲生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因抑郁症发作跳楼自杀,对于亲生母亲没有任何印象,由奶奶带大。哥哥未考上大学,已参加工作,妹妹还在读小学。家庭关系和睦。晓静就读于重点班,成绩优秀。
二、问题描述和评估分析
(一)问题描述
来访者走进咨询室,刚坐下来就对我说:“老师,我有抑郁症。”她表示自己最近心情不好,就像有块大石头压在心中,晚上很晚才能睡着,早上又很早醒来。上课或者晚修的时候会走神,学习效率不高。想到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看到其他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信心百倍的样子,心里更加着急。她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对照自己的症状,发现跟抑郁症的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对号入座,觉得自己也得了抑郁症。“我应该要坚强、乐观、自信一点,但我做不到。老师,我该怎么办?”
(二)评估分析
根据晓静的表述,辅导者诊断其为考前焦虑。首先,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事件,也是高压力事件,是诱发晓静的焦虑情绪的客观刺激。其次,晓静的人格特点是诱发焦虑情绪的内在原因。晓静很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她在竭力维持一个完美形象,包括在辅导者面前。她一直微笑着诉说自己的问题,尽量不表现出自己的痛苦。她说:“我要坚强,要勇敢,我要做得很好,让家人放心,让他们为我自豪。但是,假如我高考失败了,我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坚强和优秀,他们会对我失望吗?他们还会爱我吗?”晓静的内心有两个“我”,一个是要求永远坚强、乐观、自信、优秀的完美形象,要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赞美和肯定;另一个“我”则像个小孩一样,也会脆弱、无助、迷惘、害怕、自卑,并不能永远做到完美。晓静的痛苦就来源于这两个“我”的冲突。她一方面竭力塑造一个完美形象,然而现实中“完美”只能是个梦。面对高考的压力,晓静内心是恐惧的,她惧怕失败,害怕失败后完美形象的坍塌,害怕失败后失去亲人的爱和朋友的赞美,内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并出现了一系列的身心症状。
对此,我设立了以下辅导目标:第一,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引导其卸下防御心理,适当宣泄负性情绪;第二,帮助晓静摆脱完美主义的非理性信念,接纳自己,减少内心冲突;第三,减少对高考失败的恐惧,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学会忍受面对高考不可避免的紧张焦虑情绪。
基于上述目标,我制定了如下辅导方案:首先,以尊重、温暖、真诚、共情的态度面对晓静,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其次,运用空椅子技术,引导来访者呈现内心冲突,进而化解内心冲突;最后,取得来访者家人的帮助,使来访者感受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减轻来自家庭的思想负担,增加对于高考的信心。
三、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辅导
辅导者以尊重、温暖、真诚、共情的态度面对晓静,运用倾听、询问、情感反应、具体化等沟通技巧,了解晓静的求助动机及相关资料,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这次辅导的主要内容。
“老师,我有抑郁症。”这是晓静的开场白。我微笑着问她:“为什么说自己有抑郁症呢?”晓静诉说了最近一段时间的心情、睡眠状况、学习状态,她说自己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对照自己的症状,发现自己跟抑郁症的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对号入座,觉得自己也得了抑郁症。我静静地听她诉说,对于她的感受表示理解,对于她的“自我贴标签”,我既没有反驳,也没有表示认同。
经过进一步询问,我了解到晓静是重点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名前十位,跟班里的同学相处融洽,人长得也很漂亮,是同学、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但是她对自己并不满意,尤其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你对自己要求很高,希望自己是个完美的女孩,是吗?”她点头。我让她用形容词描述她的心情。“紧张、焦虑、压抑。”晓静说。我进一步询问:“什么情况下,这些感受比较明显呢?”晓静说:“想到高考的时候,以及在教室里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学习的时候。”当她谈到“害怕高考失败,害怕家人失望”时,我询问了她的家庭情况,得知她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跳楼自杀了,据她说是因为患上了抑郁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才怀疑自己是不是像母亲一样得了抑郁症。我向她解释了抑郁症的科学诊断标准,建议她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咨询,而非盲目给自己“贴标签”。
我向晓静解释了她目前问题产生的原因,晓静对我的分析表示认同,认为我能真正理解她,对我也比刚来时更加信任了。在这次咨询结束前,我让晓静回去后思考她心中的两个“我”的特点和感受,思考如何才能让两个“我”和谐相处,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二)第二次辅导
一周后,晓静如约来到心理咨询室,她表示上次咨询后感觉心情舒畅了一些,但这几天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变。她说自己的内心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和乐观,虽然别人都觉得她很优秀,对她都是积极的评价,但内心的感受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其实也很脆弱,时常感到紧张、恐惧、焦虑,也会自责、自卑。我对她表示理解,并表扬她能够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敢于面对自己不喜欢但真实的一面。我让晓静感受到我对她的尊重和接纳,包括接纳她所感知的消极的自我形象和评价。我的态度使她感受到不完美也并不可怕,老师都可以接纳消极的我,家人的爱更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减少或消失。
接下来,我让晓静做了一个实验,尝试让自己内心的两个“我”对话。坐在高一点的椅子上代表内心那个追求完美的“我”,矮一点的沙发代表内心那个“小孩”,想象两个“我”的形象,然后对话,即“空椅子技术”。一开始,晓静并不能投入,通过放松和几次练习,她渐渐进入了状态。
晓静内心追求完美的“我”以命令的口气对内心的“小孩”说:“你一定要做好,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你的存在才有价值。”
内心的“小孩”回应:“我也想成功,我也想做好,可是我不够自信、不够乐观,我害怕失败,我需要你对我多一些鼓励和宽容。”
这个时候我引导她思考追求完美的“我”如何才能帮助内心的“小孩”,不让她痛苦伤心。
晓静坐在代表追求完美的“我”的椅子上:“我以为这样会对你好,看来我错了,我希望你做到完美,但是不完美也没关系,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一直以你为荣。我会鼓励你、安慰你,希望你能勇敢地走下去,不管结果如何,能走到最后,你就是胜利者。”这时的晓静已是泪流满面。
通过对话,晓静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冲突。我引导晓静慢慢学会完整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孩”,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成长,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接下来,我与晓静讨论了她的完美主义的非理性信念,帮助她摆脱和修正非理性信念。
晓静还需要家人的支持,她最看重的是家人对她的态度,害怕高考失败会让她失去家人的爱。在这次咨询快结束时,我鼓励她当心中有压力时,可以尝试跟她最信任的家人谈谈心。她最信任哥哥,很多话也愿意跟哥哥说,她说会考虑跟哥哥谈心。
在这期间,我通过晓静的班主任,电话联系了她的哥哥,介绍了晓静的情况,并希望他能更多地鼓励、支持晓静,尽量不要给她压力。通过这次沟通,我发现她的哥哥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帮助晓静。
(三)第三次辅导
第三次辅导,我们主要讨论了她与哥哥的沟通。她跟哥哥说了这一段时间的焦虑和内心挣扎,哥哥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对她失望和责备,反而对她表示理解,鼓励她放下心理负担,不管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她都是哥哥心中最优秀的妹妹。晓静表示,她现在心情轻松了许多,虽然还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体验到紧张、焦虑的情绪,但已不如前段时间那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这次辅导我们也讨论了高考前这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引导她认识到适当的紧张焦虑是正常的。面对高考,不可避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感,要学会忍受这种不可避免的焦虑情绪。并向她介绍了一些诸如呼吸法、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心理放松的方法。
(四)第四次辅导
再次见到晓静是两周后。她向我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在最近的一次模拟考试中她取得了全年级文科第50名的成绩。她说没想到成绩这么好,很出乎她的意料。我微笑着对她说:“很多时候,事情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对待高考你也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她微笑点头。
这是最后一次咨询,我们共同回顾了前几次咨询中的感受和收获。咨询正式结束时,我对她说:“在走向高考的路上,我会一直给你心理上的支持与陪伴,祝福你!”
几周后,我在心理信箱里收到晓静的一封信:
“慢慢地感觉到,一种自信已经从我心底生长,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在我心底生根发芽!失败与成功,我都在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对待,因为结果对我来讲,不再如此重要,重要的是,奋斗过程中,我得到的比什么都多。谢谢你,老师!”
再一次收到晓静的信息已是9月份,她考上了广州的一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