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第1篇

(一)有的独生子女娇气任性,或以自我为中心,或张扬个性,不善于团结协作,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自私,怕脏怕累不爱劳动,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受不得一点批评或挫折。

(二)离婚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敏感、叛逆、捣乱等特点。

(三)留守家庭或外来工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存在厌学、贪玩、说谎、迷恋电子游戏等不良习惯。

(四)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QQ,泡网吧,不喜欢纸质阅读;浮躁,喜欢追星。导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既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们走上社会没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对社会,甚至因荒废学业而没能学到谋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三、从深层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青少年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长不懂指导孩子绿色上网;一些书商、网吧老板、娱乐场所老板、影视制作人唯利是图,非法营运或传播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网站之后心灵受到腐蚀,难以自拔。

(二)家庭层面原因: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教育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长未能科学指导孩子阅读优秀课外书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在打麻将,更不会主动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家长为谋生既无时间、无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其职业和生活方式,又难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闹离婚的父母,有的为了让孩子当盟军,争取抚养权,于是互相指责、攻击,破坏对方形象,伤害了孩子童真心灵;有的为了推卸责任,对孩子思想、生活、学习疏于关心照顾,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孤独无助、叛逆;或者离婚后有补偿心理,随便满足孩子无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纵。在失去家庭道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难以与同龄人融洽相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其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专业教师奇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齐或没法开足课时;我市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心理教材和读本,教师要上心理辅导课只能搜集资料设计课例,心理教育不科学系统,效果差。其二,不论是过去还是新课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师中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老师大有人在;一些老师对待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一些行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寻求疏导转化的对策,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争取教育合力,而是厌烦、批评或迁怒家长,甚至放弃教育;一些教师不善于自身身心调适,某个阶段身体或心理状况不佳,容易让情绪流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原因:有的区县教育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应“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心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各区县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应成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长、德育股长对心理教育工作业务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很少,更谈不少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二,各区县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心育文件虽上传下达,却未能制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未发挥指导、跟踪、评价、督促作用。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与行动,如:周泓用赏识教育把耳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区县就轰轰烈烈地推广赏识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说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有些区县就红红火火大谈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对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未能以科学、客观、批判的态度有选择接受,而是跟风走,未能科学规划指导区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训缺乏互动、交流、研讨,难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

(五)政府层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是破解问题难题的首要工作,但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对预防性、发展性心理专题活动或者课题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政府层面对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的建设力度不够。阅读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优秀读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层面对培植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的力度和投入不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未得到重视推广,未能形成“书香汕头”的大气候,也就未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知书达理的正道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心理专业教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师长,应从家庭源头抓起,从幼儿开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探索创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视投入(出台文件,投入经费、人力,提供活动场地),专家出谋献策形成方案,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全面铺开,全程实施,构建“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实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任重道远的“心灵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由心理专家、中小学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长、热心人士组成;以邀请专家开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深入、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心育,当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以“补救型和矫治型”为辅的心理教育模式,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寻求帮助;委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区县政府加大对心理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取得高成效,应单列增加资金投入,征求广大家长、教师意见,请教专家,制订培训计划,列入资金投入预算并在区县教育信息网公示,接收群众监督。培训计划应包括定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反思、专题活动、专家讲座和学校公开课,家长关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社区、妇联如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助,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汕头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全市提供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经验,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推广,让更多家庭、学校、社区得益,造福广大青少年。

(四)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征文比赛。发动广大教师、家长、各界人士关心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经验,由政府部门出资,择优结集出版,赠阅家庭、学校、社区。奖励科学建言献策者。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干预

1 引言

2017 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一起来聊聊抑郁症”,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主题定位“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截至2019 年,全球超过3 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中国患者近9500 万人。其中,中学生群体抑郁症患者有2000 多万人占23.8%,并且以每年近500 万的速度在增长,成为发病人数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1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在社会、学校、家庭、成长的多重重压下,容易在认知、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受到影响,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孤僻,多疑,缺乏专注力,学习成绩下降,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自觉没有人生价值,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多的研究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在逐年降低。为此,如何正确分析与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从而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和引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三观往往还没有成熟,有很强的可塑性,应该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关注下获得科学、高效的心理干预,消除自身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目标,改变现状,更好地融入社会。

2 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抑郁心理干预的优势

2.1 社会职能优势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特认为,图书馆是一座心智药房,它存储着治愈各类情绪失常病人的“药物”。王波也认为,阅读是强心健脑的验方良药[2 ]。可见,公共图书馆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在缓解精神压力、帮助中学生进行正面情绪管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等方面有特殊的作用。青少年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与领悟,可有效缓解对抑郁的负面情绪。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也被称为社会大学,向公众提供平等免费的教育机会和终身教育机会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之一。公共图书馆作为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关注当下青少年抑郁的现状,进行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这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更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彰显人文关怀。

2.2 宽松环境优势

与高校图书馆和其他系统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面向的是全体社会大众。因此,公共图书馆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很好的宣传和开展青少年抑郁心理干预的平台。医院虽然病例居多,但医生更注重临床治疗,面对医院的恐惧感和面对医生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并不利于患者心理干预的开展。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良莠不齐,大多数人找不到缓解内心苦闷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受传统观念的限制,一部分人也不愿意进入心理咨询机构接受治疗。相比之下,公共图书馆普遍具有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到处弥漫着书香气息,只要身处图书馆,静下心来,它的镇静及安抚作用就能显现出来[3 ]。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不愿意与他人倾诉与接触,而公共图书馆足够大的空间可以为他们提供独处的空间和环境。同时,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人提供无门槛的平等服务,这种包容的环境、轻松愉悦的体验可以很好地缓解青少年抑郁患者的心理压力。

2.3 馆藏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除了纸质文献,还有录音带、CD、影音光盘等影像资源,以及多样化的电子资源如电子书刊和数据库等,这为开展阅读疗法提供了全面的资源保障。公共图书馆是免费的,青少年没有经济收入也可以享受同样的服务,不需要承受经济压力。公共图书馆海量的馆藏文献资源,是家庭、医院及心理咨询工作室望尘莫及的。青少年只要到公共图书馆,通过“书刊”这种特殊的药物,或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或加入某种阅读小组,在阅读交流中感悟自身的心理变化和心智成长,这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相比,患者一是不易产生抵触心理,二是融入感更强、干预效果更好。

3 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干预的设想

阅读疗法是通过向患者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使患者通过独立阅读或者在专业指导下阅读,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对缓解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认知能力、应对生活环境、减轻心理困扰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有很好的效果。

3.1 营造优雅的阅读环境

首先,在图书馆开辟一个阅览室或者一块空旷安静的室外平台,布置鲜花、绿植、茶饮、舒缓的背景音乐,打造一个雅致舒适的阅览环境。对于心烦、焦虑、孤独、自卑等需要心理治疗的青少年来说,置身美丽优雅、整洁清新的环境中,会使他们的精神、心理得以放松,解除紧张焦虑,提高参与兴趣,较快融入环境中来。

3.2 健康的文献配方

图书馆员可在活动现场的书架摆放最权威的经典之作,并附有详细的出版信息及推荐理由。例如,宗教类的《道德经》《佛经》《圣经》《荒漠甘泉》《积极思考的力量》等,小说类的《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还有一些心理学家或者抑郁症患者写的书,如《看见红色感觉蓝色:愤怒与抑郁之联系》《抑郁症完全指南》《我的抑郁症》《不要恐惧抑郁症》《躁狂抑郁多才俊》,等等[4 ]。宗教类书籍可以启迪人们在遇到困苦、遭受重创、处于绝望中时,要学会坚强,学会感恩,学会等待和盼望,以此获得精神力量,给心灵荒漠注入甘泉,给绷紧的神经放松减压。而心理学家及抑郁症患者写的书籍,探讨影响人们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迫切渴望得知别的抑郁症患者怎样面对抑郁症,是引发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和高度认同的作品。例如,《生命的重建》虽然全书无一处提及“抑郁症”三个字,但句句写到了灵魂深处,找到了病灶的起点,给患者以智慧、希望、信心和力量,能引起患者的强烈共鸣[5 ],这样的书疗愈作用非常大。

3.3 图书馆员引导阅读

一切准备就绪后,通过一曲轻松的音乐、一个诙谐的笑话、一段开怀的视频,缓和相互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时和善可亲的图书馆员出场,对青少年朋友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做自我介绍。随后介绍书架上书籍的相关内容,并挑选读物,带领大家一同阅读或分段、分角色朗读。图书馆员会根据青少年内心的委屈、愤怒、恐惧、忧思等情绪淤积,有的放矢地推荐有强大情绪宣泄功能的文学作品,让在场的青少年把积聚郁结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释放所有导致抑郁的负面情绪,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亦可通过组织阅读心理学家撰写的关于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专著,用理性思维和辩证法建立积极的认知系统。通过分享书中的内容,引导参与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坦诚交流,解开心结。在开展团体阅读服务时,图书馆员要多观察多留意青少年阅读后的情绪、心理变化,确保他们不偏离预设的治疗方向。

3.4 倾诉干预疗法

轻松愉快的分享交流之后,图书馆员对青少年的理解尊重,加上和蔼的态度和积极的指导,很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为接下来倾诉干预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青少年在抑郁症初期,常常会感到迷茫、无助,对自己莫名的情绪不知该怎么办,还想了解什么是抑郁症、为什么会患抑郁症以及得了抑郁症后该怎么办,这是他们的疑惑、担忧与恐惧。例如,升学压力导致与父母关系恶化,成绩下降在同学中产生自卑心理,同学朋友间发生口角关系僵化等都会给他们造成困扰,从而产生不良的认知结构和非理性信念,导致对自我的看法严重歪曲,自我评价过低,对生活事件通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面临多重危机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需要适当的宣泄,与懂他们、理解他们的人交流,给他们一个大的输出口来倾诉烦恼。这时候图书馆员可以找个安静不被打扰的角落,安静、认真地听他们倾诉心中的苦闷。青春期青少年有时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图书馆员可以告诉他们这些生理变化后,再通过自身经历去辨别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把情绪和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他们慢慢走出自卑的阴影,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放下对人对己的偏见。

3.5 实践干预疗法

实践干预疗法主要是通过改变青少年已有的行为习惯来改善他们与周围群体的人际关系,达到打通情绪障碍,提高社会应对能力的目的。人际交往的淡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会很不适应,容易给他们带来很多心理阴影和人际交往的挫败感。因此,实践干预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沟通交际能力,认识并合理处理社会交往中存在的困难,达到治疗抑郁患者的目的。公共图书馆每天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读者服务,这本身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实践方式。图书馆可以利用公共平台的优势,组织青少年参加志愿者行动,为读者检索文献、为读者找书、为读者解答疑问,为视障读者、残疾读者、老年读者服务,也可以帮助图书馆员归还图书、整理文献。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员要鼓励他们与读者进行交流,在服务与交流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增强自尊。这样的实践干预疗法对那些由于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畏惧社交的青少年起到很大的心理缓解作用。

4 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抑郁心理干预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抑郁症进行心理干预已经非常普及,有的心理医生在开具药方的同时还会为患者开具“书方”。意大利还成立了许多“诗药”有限公司,以治疗抑郁症。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抑郁症心理干预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也不够深入。医院对抑郁症患者不够重视,主要是许多急难重症患者几乎占用了医生的全部精力,而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很少,所以,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往往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指导,这就为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干预提供了可能。但在目前条件下,公共图书馆要很好开展这一工作,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4.1 建立跨界融合的精英团队

公共图书馆要开展抑郁症心理干预活动,这对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首先,要组建专业团队,将图书馆员、教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等相关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合力培训一批跨界融合的专业化团队。图书馆员自身更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一般抑郁症患者的普遍问题以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特殊性,掌握与之沟通的基本技巧和引导方法。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专业基本知识,以阅读为主线,把各个学科的相关部分集合在一起,运用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原理推动读者的心理发展,达到治疗心理疾病或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6 ]。从事抑郁症心理干预的馆员,至少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学士以上学位,再接受图书馆学、文学的训练,同时具备在图书馆使用阅读干预治疗的实践经验,才有资质参与抑郁症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治疗。例如,2017 年,南京图书馆在“图书馆亲子阅读的深度推广研究及策略”课题研究中,开展“走进孩子的‘视’界―――‘绘’读书”亲子阅读活动,其活动的组织者就是由具有文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图书馆学等经验的馆员、心理咨询师构成[6 ]。

4.2 建立长期跟踪服务

首先,公共图书馆在实施抑郁症青少年心理干预治疗时,不能寄希望于仅仅依据一次活动就出现好的效果,而应加强后续跟踪服务与研究。活动次数太少,实践效果就不显著。应该选择青少年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作为关注焦点,持续跟踪服务,假以时日,可有效减轻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程度。也可以在实践中做个案跟踪,通过深入访谈、模拟描述等方式做长效研究[6 ]。其次,公共图书馆开展抑郁症心理干预治疗,单靠一两家图书馆会有些孤掌难鸣,可联合区域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等共同探索,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在摸索出较为成熟的应用模式后,还应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干预方案,为更多的抑郁症读者提供更成熟的服务。效果评估是图书馆抑郁症心理干预工作的重点,也是其应用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下一个循环调整阅读内容的依据。可以借鉴阅读疗法疗效评估中的心理测量表、问卷调查和跟踪记录等评估表格。也可以设立活动观察员,在活动现场观察、跟踪活动对象的表现。南京图书馆组织的“走进孩子的‘视界’―――‘绘’读书”活动“诗画同行”活动,就是采用现场设置观察员的方法来进行效果评估的。观察员通过观察儿童现场的表现及绘画作品,一方面,及时将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将他们的绘画作品作为儿童的自我评估记录,用于现场的效果评估以及下一个循环调整阅读内容的依据[6 ]。

4.3 建立健全特殊资源文献

抑郁症心理干预治疗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要有对症的文献,就像对症下药一样。图书馆应根据抑郁症群体的特性建设相应的特殊馆藏,这些“药”书既要能触及患者灵魂,打开问题的症结,又要能使患者感动,精神愉悦,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既要能使人汲取力量,振奋精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又要能让人放下执念,教人宽容。所以,图书馆员在采购文献时应从这些方面去精挑细选,给抑郁症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药”书。除了纸质图书,还应该拓展电子书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及时整合电子书目,增强电子书检索功能,同时,允许用户下载电子书并长期保存,还应该提供有声读物、数字资源、积极健康的影视作品,等等。另外,公共图书馆还有必要对有青少年抑郁症读者的家长进行抑郁症知识普及,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陪伴,懂得营造轻松的家庭生活环境,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快速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意象对话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再加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们经常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甚至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触目惊心的数字摆在面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和人们对心理辅导理解的偏差,使学校心理辅导难以有效地开展。如何进行高效的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经过作者多年的咨询和辅导经验,本文将介绍一个比较简易、有效并适合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应用的方法――意象对话技术。

一、意象对话技术的基本概念

意象(imagery),是指当前事物不存在时的一种心理表征,或是“某一个不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心理图画”。意象对话技术是朱建军博士在19世纪90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自由联想技术、释梦技术、催眠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文化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深入来访者的潜意识的意象中调节和改变来访者的意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意象对话技术的基本原理

人类用图像思考先于文字思考,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挥着作用[1]。朱建军博士认为,如果逻辑思维是“头脑的语言”,那么意象就是“心的语言”[2],也就是说,意象对话就是用“心的语言”进行对话。

意象对话的理论接受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但稍有变化。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压抑,个体不能自由地释放内心的本能冲动导致的。意象对话理论认为,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压抑和沉溺。每一个压抑和沉溺成为心理的一个结,内容相似的结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更大的结,也叫“情结”。情结是心理能量的郁结,它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人们遵循它的指挥。如荣格所说:“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3]。心理障碍的出现就是因为有难以解开的心结,心理能量不能畅通地流动[2],也像中医所说的“痛则不通”。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是把情结提升到人格的表层,让它逐渐化解。意象对话技术是通过引导人们想象,把情结化为意象。此时,情结的能量便附在意象上。当意象发生改变时,能量也转移到新的意象上。意象对话技术就是通过调节意象来影响来访者的深层心理,从而改变心理状态的技术。

三、意象对话技术的特点

意象对话技术不同于其它的治疗技术,它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使用意象,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交流的。归纳起来,有如下4个特点:

1.意象对话是心理的X光

很多学生进入咨询室,对自己的问题却支支吾吾或言不由衷,尤其是关于自己身体发育的困惑、男女同学的关系等问题。使用一般的访谈方法,往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才能找到症结所在。使用意象对话技术诊断所需的时间短,而且更容易切中要害。例如仅仅“房子”这个简单的想象,基本上就可以反映出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重要冲突等许多内容。这时,意象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投射测验。

2.意象对话有利于减少阻抗

由于咨询师和来访者是通过意象进行交流,来访者未受过专业的训练,一般不知道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和咨询师的意图,咨询师也不用对来访者解释意象。这样可以在语言上绕开来访者的敏感话题,大大减少咨询中来访者的阻抗。例如用“昆虫与花朵”的想象,就可以知道来访者的问题是否与异性有关;用“照镜子”的想象就可以了解来访者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3.不需要了解来访者的生活史

意象对话可以在不了解来访者的病史和生活史的情况下进行,因为用探测性意象可以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例如让一位男性来访者做“昆虫与花朵”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蜜蜂,飞向花朵,如果来访者报告花朵对蜜蜂有伤害性,就可以知道他对异性有恐惧感。

4.适用范围广

经过笔者多年的应用,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几乎都可以采用这个技术,它对青少年心理障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都有较好的效果,特别适用于恐惧症和抑郁症。对身心疾病、性心理障碍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意象对话的操作步骤

1.引入

对来访者简要说明意象对话技术方法后,便可以引入意象对话。对不同的来访者,引入有所不同。对小孩子,咨询师可以说:“我们做一个游戏,我说什么,你就想象什么,然后告诉我你想象出来的是什么。”对成年人,咨询师要先给来访者解释意象对话技术是一种心理学方法,他需要和咨询师一起做一些想象,这个过程可以反映他的一些心理,也可以调节情绪,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同时可以简单举例让来访者对此有初步的认识。

另外,要让来访者明白,应该根据咨询师的引导进行想象,不要刻意地、努力地想,暂时想不到也不用急,要放松地、慢慢地想,意象的出现应该是自动浮现的。想象的东西可以是很奇特的,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同时,想象中不要询问自己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免中断想象。

2.放松和想象

简单介绍之后,便可以使用放松技术让来访者放松,再进入想象。例如在意象对话中最常使用的“房子”的想象,“现在想象你走在一条路上,在路的一边有一所房子,你看见吗?那房子是什么样的?这个练习可以较好地了解来访者当时的心态。在意象对话中,起始意象有很多,咨询师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定。

如果来访者出现阻抗现象,有四种解决方法:(1)再向他解释意象对话对他的好处,该怎么做。(2)坚持。例如,鼓励来访者“你继续放松地等待,过一会你会看到的。”(3)辅想象。例如“房子”的想象,如果来访者想象中一片白,咨询师可以说那是雾,想象雾慢慢散去。(4)迂回。让他暂时想象别的东西,再引导他想回来。

3.分析意象

分析意象和引导想象可以同时进行。咨询师一般不需要向来访者分析其意象,只需自己通过分析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况。分析意象和释梦是一样的,来访者的意象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很多都是荣格所谓的“原始意象”。但分析意象,切不可对号入座,应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和想象的所有细节,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

4.诱导

通过最初的想象和分析,基本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况后,便可以进入诱导阶段。诱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要让来访者想象,咨询师只需语言诱导和聆听。另一种是咨询师作为想象里的一个角色,介入来访者的想象中。后一种方式效果更好,但对咨询师的要求更高。不论是哪一种方式,诱导的主要任务都是把来访者的消极意象转化为积极意象。转化的方式有四种:

(1)在现有基础上,改变其意象的特质。比如,想象把阴暗的房子变得明亮,心情也由忧郁转为明朗。

(2)改变其意象的内容。这是意象对话的重点之一。在意象中,咨询师可以改变某种事物或增加各种工具,以克服情景中的困难。比如陷在坑里,可以想象有绳子、梯子的帮助。

(3)重新对意象释义。重新释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首先,它认可来访者的观点,随后,给出一个新的解释,给来访者一个新的视角,以形成不同的观点,给意象赋予新的意义。

(4)重新组合来访者不同的意象。这代表着对心理能量重新配置。在朱建军博士看来,心理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坏东西”,任何表面上的“坏东西”都不过是配置不当而已。

5.强化

意象也是行为,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行为。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要建立,需要多次重复这个新的行为;同样,一个新的意象要代替旧的意象,也需要多次在想象中改造旧的意象,形成新的意象。所以,布置意象作业是很重要的。但不要让来访者在没有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做危险的、恐惧程度大的意象练习。

6.学会区分想象和现实

意象对话技术实际上就像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做梦的方法。来访者在“梦”里改造自己的“梦”,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但要能把梦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带到现实中来,才是治疗的目的。对于沉浸在梦境中不愿醒来的来访者,咨询师还需要“梦醒”的技术。通常是用突然唤醒法,也就是在做意象时,突然让来访者睁开眼睛,并说出现在看到的是什么。

五、对意象对话技术的评价

法朗西斯・沃恩博士经多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意象对人生活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感觉、动觉、情感和概念层面的意象体验的程度,正是这种新的充分的体验使原有的内心体验有了转移性的力量,对维护心理健康和改善生理健康很有作用[1]。

意象对话技术只是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不是一个完整的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的心理疗法(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结合使用。如上所述,意象对话技术有一些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意象对话过程容易被中断;对咨询师的考验大等,对有些天马行空的来访者,要善于引导和把握。尤其是对于介入较多的咨询师,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当来访者想到极大恐惧的或危险的情景时,咨询师切不可乱了方寸,要镇定地给以正确地引导;如果咨询师乱了方寸,中断了想象或给予了不正确的引导,就会加深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给来访者造成伤害。

六、应用实例

个案:抑郁症的治疗

G,男,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有较严重的抑郁神经症。

想象:让他想象一座房子。他想到是老家的旧瓦房,家人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他进入房子后,地板上、凳子上、桌子上全是厚厚的灰尘,窗关着,玻璃很脏。房子里很暗,没有光线,里面墙壁的砖都破到凹凸不平了。

意象分析:“房子很久没人来过”、“窗户关着”代表心灵的孤独;房子里“厚厚的灰尘”、“很暗”代表内心非常抑郁;“里面墙壁的砖都破到凹凸不平”代表心灵沧桑,内心疲惫等等。

治疗方案:认知疗法+意象对话技术

作业:每天用20分钟,想象“打开窗户透透气”,并在想象中擦亮那座房子的玻璃,打扫房子,修补墙壁。

经过一周的治疗,来访者的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失眠症状减轻了很多。继续治疗5次(每周一次)。结束治疗时,来访者感觉自己基本好转,表明就算有反复,自己也知道怎么做了。自评抑郁量表测试也进入正常范围。

参考文献:

[1] Frances E.Vanghan.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高效青少年心理疏导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调适 心理表现

大学阶段,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环境的突然转换,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表现为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方法与氛围的不同、学习适应的不良、父母的期望难以达成、与人交际的困难等,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所以,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好坏。

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科学的治疗途径,正面应对并有效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常见的心理问题

1.1失落心理。

1.1.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失落心理是一种对自己某种行为后果或境遇与预期相差甚远而感到失望的一种消极心态,在大学新生中是一种以不同程度存在的普遍状况。新生们在入学前大都会憧憬自己的大学会是怎样,大学学习生活又会是怎样,甚至将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把大学校园活想象成了一个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的乐园。当进入大学生活后,有新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心理失衡,无法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还有的新生在进入大学的学习轨道后,由于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不足而遭受失败,心理上出现挫败感,继而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情况都会使新生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失落的心理。

1.1.2录取学校或专业不理想。

这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影响新生情绪的消极心理。带着沮丧、遗憾、无奈、不甘等复杂情绪入学的这部分新生,退学复读或转专业的想法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由于对录取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导致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

1.1.3优越感的丧失。

现今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在成长经历中很少受到挫败和打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极强。当踌躇满志的他们迈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自己以往的优势或特长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这种落差造成新生巨大的失落感,由于往日的优越感遭受打击,继而产生自卑乃至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

1.2迷茫心理。

1.2.1缺乏目标。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满是憧憬,但面对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和学习,在缺乏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对未来发展认识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他人的正确引导,很可能产生迷茫的心理,往往会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通常这种情况与目标的缺失有很大关联,由于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情况也可称之为“目标缺乏症”。相比较而言,中学阶段奋斗目标非常明确,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由于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和充实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考入大学后如不及时建构新的目标,就会导致目标丧失。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不思进取,无所事事。

1.2.2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是每个新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而且能让处于困境中的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新生入学后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的陌生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能熟悉起来并建立友谊。而大学新生中有的可能由于性格上比较内向或不擅言谈,不知道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有部分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社交能力,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这些同学与他人接触和沟通时会出现困难。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被疏离的结果。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老师不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对学生进行父母式的干预和协调。两方面原因结合在一起使得部分同学感到孤单和无助,整天为人际关系而烦恼,导致心理迷茫与困惑。

1.3自卑心理。

1.3.1自我认识的偏差。

在上大学之前,多数学生都是别人眼中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和竞争对手及竞争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使得原有的优势被弱化甚至不复存在,很多学生便因此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有些新生甚至丧失自信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自卑心理是在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己不如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评价偏低的一种表现。产生这种心理的诱因有很多,如学习成绩、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外貌、气质、经济状况,等等。例如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优势的丧失,有的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有的因为缺乏文体特长,还有的因为身材相貌缺陷等方面原因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心理健康。

1.4焦虑心理。

1.4.1学习方法不适应。

很多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就会发现竞争激烈,无论在哪一方面想取得优异成绩都绝非易事。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学习吃力、成绩欠佳,心理产生危机感,出现焦躁或悲观失望的情绪。而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学也有着显著的差别,在高中,老师多实行课堂教学,大家也早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调查、学术演讲、社会实践,以及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但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还是停留在以往被动填鸭式的学习思维中,这种教与学的矛盾也是造成大学新生学习焦虑的重要原因。

1.4.2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大学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从零开始,与高中所学的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要么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建议,要么仅凭自己对该专业的主观臆想进行填报,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所选专业的实际研究对象,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就读该专业。如我经常碰到一些读工业设计的学生这样说:上大学前看到那些设计师或者能够设计出或时尚、或复古、或典雅的产品,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进而片面地认为学习工业设计就是能够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发现该专业包括很多内容如色彩、素描、设计史、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等。不仅要学量的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反复进行手绘等构图基本技巧的训练。而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在绘画方面没有什么天赋时,便对设计的兴趣大打折扣,最后就发表这样的感慨:“早知学习设计专业是这样的,打死我也不会选。”这样以后的学习态度和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

1.4.3生活方式转变。

大学的生活对学生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时期,他们每天的学习都是在紧紧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下进行“考”、“练”、“背”模式间的循环,精神高度集中,目标简单明确,生活模式单一。学生在跨进大学校门后,不再看到像高中老师那样的指挥棒,面对大把的时间不知该如何分配,于是便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上网、打游戏、谈恋爱等来打发时间,虚度光阴。

还有一些新生盲目地投身到学校里的各种社团组织,急于想锻炼自己,有的甚至同时加入四、五个社团组织,结果社团活动占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以致根本没有精力进行自己的专业学习。久而久之,便本末倒置,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成绩的下降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他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独立的大学生活让一部分新生束手无策。当前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日常生活由父母一手完全操办。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家庭,要过集体生活,个人财物和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得自行处理,这让很多新生一时之间无法完成角色转变。再者,由于依恋往日家庭的舒适生活,当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不如意时,部分新生会本能地求助于家长,但是由于远离家乡,家长无法及时地给予援助,而这些困难又无法依靠自身能力顺利解决,遂产生焦虑情绪。

1.5抑郁心理。

1.5.1适应能力差,抗打击能力弱。

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使得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相当严重的隐患。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里通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进入校园后,由于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大学学习制度和方法都与中学时有很大不同,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1.5.2恋爱的烦恼。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再受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谈恋爱。所以,当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长学姐出双入对时感到非常羡慕,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萌生了谈恋爱的愿望。而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恋爱的理解比较简单,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尺度,尤其在面对失恋、单相思或者与性有关的问题时无法很好地解决,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严重的抑郁心理。

2.对于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人生目标。

教育学家王夫之曾说:“立志则学思从之,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立定志向,才能去认识事物,从事学习;只有立下大志,才能获得高深而丰富的知识和本领;只有立下坚定志向,才能有所发展,不落俗套。新生入学后丧失了目标和动力,即“目标暂时性缺失”,这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

我校曾对200名新生作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尚未能确立目标,40%的学生“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而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有较为清晰认识的不足15%。克服大学生的迷茫心理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在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当前国家与社会形势指导、专业介绍、人生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将来要做什么,才能确定现在该如何努力,才能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2.2学会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谁懂得忍让和宽容,谁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相互宽容、相互尊重,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坚持公正、坦诚地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长成熟,才能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做到如鱼得水。

正处于青春期的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认同感的需要,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当他们与大学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自己已有的好友为标准对其进行比较。相对于大学之前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家庭背景、语言等有一定差别,造成交往困难。另外,在大学,单纯的专业学习不再是唯一目标,大学生行为目标多样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的一个诱因。

所以,常常会有部分新生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受挫而引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为此,应定期组织心理主题班会、讨论会等集体活动,增加他们的交往和了解,使他们建立起新的友谊。同时及时发现交往沟通有困难的学生,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使其能够融入到班级和集体的生活中去。

2.3全面认识自我,合理安排时间,勇于面对挫折。

一方面,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别多。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忽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挫折。独生子女相对而言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又远离家庭,一般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入校后,我们应培育新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在交往中,逐渐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人生最宝贵的两项资产:一项是头脑,一项是时间。因此,管理时间的水平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的成败,那么如何帮助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为新生提供学习方式的指导。我们应通过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做到:一是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问结合、专博结合;二是合理利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学会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处理好学习与兴趣发展、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时也是对今后人生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段特殊时期。如何度过美好的四年,开端极为重要,防范大学时期的心理问题,要从入学开始,从防范迷茫心理开始。

针对现状,高校应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另外,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兰.大学生学习制约因素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2,(2).

[2]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东北大学学报,2007,(2).

[3]文丰安.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4]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