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心理疏导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现就一个特殊案例谈谈我的看法:
冠博(化名)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男生,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没有时间教育和辅导孩子。在爷爷奶奶家里生活后,爷爷对待孩子不听话的反应是,简单粗暴,不懂得引导,经常打骂孩子。奶奶对孩子特别溺爱,在爷爷管教时总是袒护,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孩子没教育好,大人之间也有矛盾。“无奈”是结局,“照旧”是结果。爷爷奶奶经常给教师打电话,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么他在学校的表现又怎样呢?
1.课堂上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经常搞小动作,即使听课也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短。
2.严重缺乏自信。和他对视,他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和他沟通,也听不进去,只是表面承诺,过后错误照犯。
3.经常翻看同学的东西,如果是新鲜的,就偷偷地据为己有,被别人发现也不承认,百般抵赖。
这虽然是个例,但在我们这个城乡交界的小学校来说,具备这个案例中的特征的学生有很多,是个共性问题。我校有600多名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有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是本学区学生家长出外打工,这两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缺失。他们要么是缺少家的温暖,要么是深受长辈的溺爱。所以,这些孩子的心理教育引起了我的探究。
一、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及了解,我发现:
1.(冠博)有极强的表现欲。由于学习成绩差,常常不被大家关注,为了得到大家的关注,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爷爷在家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奶奶的放纵和娇惯,促使他形成爱打人、我行我素等不良行为习惯。
3.由于做了错事,也会得到奶奶的袒护,不会受罚,所以,他的心理上始终没有愧疚感,更谈不上认错。当自己做错事而没有被发现时,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继续犯错的心理。
4.当问他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物品,他说,看到别人好看的东西就喜欢,只是想玩两天再还回去,没认识到自己已经在犯错。
二、辨证施治,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1.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我建议家长每天都和孩子谈谈学校发生的事,不论是什么事情,都要帮助他们分析对错,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诚恳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做好人做好事的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做人方向。
2.利用机会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冠博特别想当课代表,别人发作业本时,他抢着帮忙,可是他的成绩不好,即使我选他当,大家也不服气。于是,我给他设定目标,如果他能背下英语单词,我就用他,结果他做到了。当升旗手是个光荣的任务,他没想到会落在他的头上,经过我的一番疏导,使他信心满满地顺利完成任务,大家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我还帮助他列了一个时间表,把他每天的进步都写出来,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
3.打造机会帮助他进步。过去,冠博特别自私,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我利用学校开展的爱心活动,鼓励他成为爱心少年。他回到家,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和学习用具送给了我们班外来打工子弟小超,他和小超成了好朋友。
三、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1.不要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面对一些“问题生”,我们常常无视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把这些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找到病根,容易使学生“破罐子破摔”。
2.心理疏导工作不容小视。有些学生虽然犯错,但是他们的内心的用意是很单纯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如果我们一味地上纲上线,不是进行疏导心理障碍而是简单粗暴地片面下结论,给孩子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错我们可犯不得!
下关区“彩虹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志愿团成立于2009年6月,由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员组成,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疏导成为志愿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志愿者还将个案疏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旨在将成果由操作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并由点而面地推广,促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负面心理
“彩虹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志愿团队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及心理问卷调查,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2名学生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存在以下负面心理:
1.自卑。由于方言较重,加上衣着普通,常常遭到同学的冷落和嘲笑,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主要表现为:不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集体活动中胆小,不积极,显得没精神;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甚至不敢与老师对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能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一般处于被动状态。
2.自闭。在课间活动或校内集体活动中,常常形单影只,知心朋友较少,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参加互的活动,对于集体活动不热心、不感兴趣。
3.暴躁。过于关心自己的感受,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待别人。不遵守纪律,易怒、急躁,喜欢用武力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在同学中十分孤立。也有一部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交际上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因而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如打斗,来解决问题。
4.冷漠。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或事物不够热心,对外界各种刺激常常无动于衷,少言寡语,面部缺乏表情。
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现代都市与落后乡村之间的强烈对比给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心理冲击。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来自相对偏远、落后的乡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较为匮乏,现代化的生活与他过去所经历的生活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给他们的心理必然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态度对比给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心理冲击。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加上部分城市居民在语言、行动上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歧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表现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忍让、迁就,与他们熟悉的宽松、友好的乡村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2.家庭因素
首先,生活条件的强烈对比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冲击。城市居民子女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处于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离乡背井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生活条件较差,在居住环境、衣着、学习用品上都不能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提并论,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冲击。
其次,父母对子女关心度的对比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安定,工作稳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父母给予孩子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经常变迁居住地点,再加上子女较多,因而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这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冲击。
第三,父母对子女态度上的对比所带来的心理冲击。由于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往往是疼爱年幼的子女,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往往关心不够。更有一部分父母重男轻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了二胎(往往为男孩),在对待子女态度上更是厚此薄彼。这种态度上的差异也会给部分孩子(特别是女孩)带来心理上的冲击。
3.自身因素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数未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父母又因为自身素质所限,对子女只知抚养、不知培养,造成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见识少、知识面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都相对薄弱。
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主要方式
1.开办家长学校
志愿团队连续开办了三期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介绍了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家长了解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坏境的变化,他们的心理也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家长应根据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与学校紧密配合,以促成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志愿者既向家长详细介绍了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求,又教给家长具体的辅导方法。
2.畅通沟通渠道
首先,利用通信的方式进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终日为生计奔波劳碌,与老师沟通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为此,志愿团队共同设计了“个案研究跟踪表”和“个案家庭行为表现情况反馈表”,实现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次,邀请家长参加中队主题活动。针对有些家庭子女多,家长不能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的问题,志愿者专门召开了有关心理方面的中队主题会,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倾听子女的肺腑之言,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关心、理解每一个孩子。
3.加强课程引导
志愿者在3-6年级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介绍心理、生理知识,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培养良好性格,树立自信。
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主要策略
1.自卑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卑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合群。
首先,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动与人交往。人是社会动物,交往是人的内在需要,在交往中就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消除自卑感。
其次,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参加活动。引导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再被动地接受同伴的关心和帮助,而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会主动去关心别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自闭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闭这一心理问题,志愿团队采用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自信。
首先,引导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确认识自己。志愿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努力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
其次,支持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胆表现自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并非不求上进和无特长、无潜力或无能力,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造成了自我封闭。志愿者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时,热情鼓励他们走上前台,给他们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善于表现自己。
第三,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补偿自己。由于与城市居民子女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见识少,不善言谈。志愿者告诉他们应学会补偿自己――多看书、多交友、多游历,牢记八字:勤能补拙、扬长避短。
第四,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赞赏自己。志愿者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辛苦努力不见得会赢来别人的喝彩,应学会给自己喝彩,学会赞美自己。
3.暴躁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暴躁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心态平和。
首先,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尊重。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遇到问题发脾气也于事无补,明智的方式是冷静地去解决问题,做到“三想”:(1)多想想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2)多想想后果。遇到问题,努力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考虑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后果。(3)多想想自己。不要一味地去指责别人,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也应反省一下自己错在哪儿。
其次,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容人。让他们明白,不要动辄指责、怪罪别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有些是“无心之过”。应学会容人,宽容意味着理解和信任,宽容会使对方体会到你的大度和良苦用心。
第三,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自制。教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技巧,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情感和人格免遭伤害,获得心理平衡,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4.冷漠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冷漠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热情。
首先是乐观。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事情不可能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也不必把一时的困难当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应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性格。
其次是合作。学会与同学、老师及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在合作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与人分担痛苦和忧愁。
第三是宣泄。遇到不如意的事,学会向亲人、知心朋友或是信得过的老师诉说,排遣消极情绪。伤心时可以大哭一场,也可以面对墙壁大喊大叫。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1-01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举家涌入,在我市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也呈阶梯式上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环境较差,在语言、家庭教育、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与本地的孩子有着明显差异,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共识。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现状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其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自卑感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逆反心理强,是非观念模糊,言行不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多愁善感;学习基础和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在行为上出现了吸烟、喝酒、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甚至是自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不利。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关心,家庭教育成为“真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温暖,导致个性孤僻;有的不顾家庭,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有的则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残缺或再婚,人际关系复杂,孩子内心消沉,无心学习。
2、学校教育失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绩论”的误区,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帮教,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些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师生关系对立,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
3、社会导向偏差。因为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常被贴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标签,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常会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等不良传播媒介和一些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产生一些不道德和违反纪律的行为。
二、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日益凸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应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科学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努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1、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避免家庭环境和家长因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极心理形成的罪魁祸首,学校要注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辅导和指点一些家庭亲子沟通方法,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二是要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电话联系、发放资料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只有家校之间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家庭教育的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也才可以更持久、可续和完善。
2、有效疏导,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心是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心的法宝。作为教师,应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细心辅导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热心资助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是关心帮助,挖掘亮点。教师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别辅导,用赏识的眼光挖掘亮点,“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预,打开心结。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写信或谈心的方式进行咨询,帮助他们倾诉心声,平衡情绪,排解抑郁。同时,借助学生活动、心灵日记、心理讲座、课堂教学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档案,及时矫治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同学甚至杀教师等极端行为时有发生。所谓极端行为,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失去了常态。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内心郁结得不到舒缓就很可能做出类似本案的极端行为。
其实,这些弑师的孩子并不都是穷凶极恶之徒,相反,很多还是平时不太说话的学生。他们性格好强、好胜,但现实生活又不能满足他们,于是,内心压力过大,长期得不到疏导,就在情绪失常的状态下,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
目前,中国的生存环境严峻,社会就业压力大,考试升学负担重,同时,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学校又都处于弱势方。心理学上说,弱势群体往往会把他们认为不合理、不和谐因素“放大”或“变形”,然后焦虑、失衡,乃至极度自卑。所以,几乎很多孩子都处在一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下。事实上,在理智层面,没有一个孩子会想成为“杀人魔鬼”,所有的悲剧都是长期心理问题在导火事件下产生的。
解除导火线就是排除隐患,将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不让其爆发。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心态极度失衡的情况下,他的心理特别脆弱、特别敏感,外部变化,哪怕是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一个眼神也会加剧他内心的恐惧和冲动,乃至产生过激行为。所以做好孩子的工作,特别是在教育指正孩子错误时,需要提高发现不稳定因素的能力,需要增强与孩子沟通的亲和力,需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切忌简单处理,切忌失态过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认为强制性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他们常常以一种和学生“较劲”的姿态来教育他们,借机“制服”学生,树立高高在上的形象。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硬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屈服,但却是表面的、暂时的,学生的态度表现为厌恶、易被激怒,有的甚至表现为“顶牛”。以恶制恶终究不是解决的办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要重视启发学生内化,“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研究表明,到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逐渐成熟,并且注重自我教育。大多数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但不能约束自己,克服缺点。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孩子自省的能力,引导孩子自己走出误区。
与此同时,建立和健全心理疏导机制也是学校当务之急。学校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一个课内教育、课外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老师尤其要注意孩子平时的思想动态,在孩子出现焦虑、失衡心态时及时与之沟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必要的宣泄和排解。
【关键词】早恋 原因 预防 疏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95-01
首先,要知道发生早恋的原因都有哪些因素?
专家认为孩子“早恋”现象不能轻视,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有责任来面对这个问题。
1.生活越来越富裕,食物及保健品促使学生身体的早熟。尤其是女学生在生理上比以前成熟早。
2.学生的心理发育跟不上身体的发育速度,他们的心理上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要表现自己,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又不知道掌握分寸,不懂得适可而止。
3.相互吸引,由于男生具有豁达、刚健的一面,因此许多女生之间不愿讲的话就会和个别男生谈心,而女性具有温柔体贴的一面,男生在遇到一些情况时也希望得到女生的安慰,长此以往,也可能引起中学生早恋。
4.从众心理影响,一个班只要有一两对学生早恋,如果老师不加以及时引导,就可能漫延,这主要是学生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造成的。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社会上各种媒体经常播放一些未成年人恋爱的镜头,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印象,由追星到模仿,最终误入泥沼。
6.社会道德舆论对于异性间交往越来越开放。
7.破罐破摔,有极少数中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自认为升学无望,而平时表现又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及家长的批评,于是破罐破摔,以早恋来打发时光,如此等等。
8.相当数量的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是社交范围狭窄。独生子女的原因致使家长对孩子包办的较多,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走出家门寻找伙伴。造成孩子孤独感较重。
9.家庭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孩子对爱的渴求,对性的引导。
10.因为有心事不合适向父母、同性说,只好找异性倾诉,慢慢就变成了男女朋友。
11.平时没事干,无聊,就想到“恋爱”好玩。
12.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问题少年也不断增多。在初中,从初一到初三,各年级单亲家庭子女出现了很多早恋同学。递条子、写情书、送信物、定约会,处于早恋的“水深火热”之中。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爱和家庭的温暖,他们从小缺少异性的关爱,上中学以后,随着生理的成熟异性吸引越来越强,一旦有异性对其多一份关心或照顾,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早恋,并从同龄人那里寻求安慰。
13.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娱乐场所的增多,在客观上方便了中学生的单独交往。电话、电脑的普及,网吧、游戏机房、迪斯科舞厅等的诱惑,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都对校园的平静产生了冲击。
14.传统的教育方式,现实的情况是应试教育已让老师们的精力主要放在追求升学率、分数上,老师们还有多少精力去细致地、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呢?
15.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遇到粗涉和无端猜疑,致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甚至会弄假成真,走上早恋之路。
第二,要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
1.预防早恋,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掌握孩子的心理变数,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据调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生理上的变化,心理是否健康成长往往被忽视。有的家长每天忙于生计,或者是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漠然处之,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缺少了理解与信任。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他不得不找个能够倾听他的心声的倾诉对象,鉴于孩子年龄的生理发展特点,异性的倾诉对象是他们的首选。由此,早恋现象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加。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家长们要善于察其言,观其色,多与孩子交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在交谈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气、眼神、神态,要充分让孩子感受到你在认真地听、认真的体会、认真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言谈很重视,让孩子感受到他在你的心中很重要,让孩子知道你在与其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成为孩子心目中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这样,孩子的心理变化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相应的心理安慰和及时的、积极的、正确的引导。
2.做好孩子早恋问题的疏导工作。
有些孩子虽说没有早恋行为,但对早恋现象仍存有好奇心理。难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家长要不回避此类问题,从正面角度与孩子共同交流早恋问题。让孩子知道:早恋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但是基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导致情感发展的不稳定,由于世界观的不确定,使自己在感情的波折中容易受到伤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且给自己的感情成长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而且早恋者容易出现性过失,由于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使早恋者极少走入婚姻的殿堂。
第三,如何对待早恋孩子呢?
知道孩子发生早恋,不要“一棍子打死”,如遇死敌一样。弄清孩子发生早恋的原因,这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