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的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学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的美学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的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学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招贴设计;儒家美学思想;中和之美;文质彬彬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39-02

Glimpse into the Poster Design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 Aesthetic Thought

LIU Hui(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Jingu College, Tianjin 300387, 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of Confucian aesthetic thought, gentl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aesthetics idea for our poster design.

Key words :poster design; confucian aesthetics; 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gentle

Internet :.cn

招贴,按其字面义进行解释,招是招引、招呼。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招贴的英文名字叫“poster”,在《牛津英汉大词典》中解释为“展示在公共场合的告示”。招贴在我国还叫“海报”。据传说,我国在后,“洋人将载有洋货的海船停泊于我国沿海,并将poster张贴于码头各醒目处,以促销商品。沿海市民称这种poster为海报,”意思是来自海外的、海量的信息报道。招贴设计的题材广泛,它可以是为了达到传播效果而作的纯商业招贴,也可以是为表现个人观念而作的纯艺术招贴。无论是在上个世纪,还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几乎每个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设计过招贴。可以说,招贴是视觉传达设计中非常活跃的设计载体。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国具备招贴设计应有的土壤――悠久的传统文化、特有的东方意识形态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图形符号表征形式。

关于美学,人们常说,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哲学的一部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哲学流派众多,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禅宗等。我国传统美学就源于在儒家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儒家美学,并在发展中逐渐与道家、佛禅等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西方酒神型为主体的美学系统。在这个美学系统影响下,使我国的招贴设计独具新意。

一、中和之美

儒家首开以“中和”作为美的判断标准之先河。“中和之美”是古代设计美学的核心,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这里,“中”是力求矛盾因素的适度发展,追求矛盾统一体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孔子提出了获得“中”的方法――中庸。“庸”即是“用”,“中庸”即“用中”,其完整表达是“执两用中”, 意为掌握住事物对立两端并在两端间选取和运用正确之点。故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不能过激,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不偏不倚”(《礼记・中庸》)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就叫做“执中”;偏离了这个度,就是失中。

“和”意为调和,是寻找事物之间和谐状态。“中和之美”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艺术观,它涉及了美在于和谐的奥秘,有力地促进了优美形态的发展。在艺术创作中它要求避免走极端,达到恰当而不过。由此,孔子对《诗经》做出了“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审美评价。对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上“中和之美”要求是“温柔敦厚”不能让欣赏者产生喜、怒、哀、乐任何一种情绪上的“过”,“要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样,不良情绪被排除,情感锤炼、营造在相对平宁和谐的形式中。这种审美取向反映在招贴设计上,就要求作品要让欣赏者在精神和心理上达到平和,不能显得突兀,不能在事物、概念等表达任何一方面走极端,做极端就会失“和”, 失“和”也就不美了。

例如,由我国著名平面设计师赵清设计的文化招贴――汉字主题设计之“昶”,运用汉字的象形、会意的特点设计而成的佳作。昶意为白天时间长。招贴从图形到色彩,都具有很强的中国本土特色;从字形、字意两方面都对“白天时间长”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形、意、概念和元素都把握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气,画面和谐优美、意境深远。作品中将文字的部分笔画图形化,笔画与图形比例协调,画面整体色调不温不火,平和中透着雅致和文化气,与儒家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之美”相吻合。

二、文质彬彬

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里,“文质彬彬”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孔子中和思想的典型反映,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关于美学原则的一个著名论断。质:材质、器物的功能属性。孔子以质来比喻人朴质的本心;文:文采,引申为器物的造型样式、花纹色彩等外观样式。孔子以文来比喻人的修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质胜文,会显得粗俗,缺少文采和审美意境。文胜质,会显得华而不实、做作、奢靡。而“文质彬彬”正是“文胜质”与“质胜文”之间正确的点,是“中”,是适度。只有质与文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孔子把外在的形式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品格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孔子称之为“和”。这里既强调个人修养,同时也包含了儒家的审美思想。

那么,好的设计应当不偏不倚,“文”与“质”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这一观点,在我国设计历史上早就出现,如:长信宫灯的设计,它是强调功能与装饰、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是儒家“文质彬彬”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现代招贴设计方面,比如:我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毕学峰设计的主题招贴《字运动・网》,该作品获得GDC07平面设计在中国主题招贴类金奖。作品上下留白,画面中间位置把汉字“网”图解成网球场地的球网形状,形象且直观地表现出一个网球场的图像。该招贴设计概念和表现方式,远远超过当时参赛中众多“字运动”三个字作为设计元素而创意的作品,触到了汉字和字运动主题的本质,很好地诠释了汉字创造运动的招贴主题。从形式上看,作品格调高雅、宁静、简练,有文人画的内敛风范。内容与形式、功能与审美统一。

我国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以上仅就点滴进行浅析。相信,当今世界信息多元发达,文化是创新的源泉,在这样一个需要创新的年代,融入我国本土语汇,形成我国独特语言的招贴设计将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尚华.招贴设计中视觉冲击力的强化策略[J].包装工程,2008.

儒家的美学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论语 孔子 美学观

《论语》凝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智慧,其独特的内容对世人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众多学者从诸多视角对《论语》进行了研究,而其中对美学观的研究值得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对《论语》美学观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通过此来促进该方面的研究向前发展。

一、《论语》美学观的宏观研究

众多学者从宏观视角对《论语》的美学观进行了相关研究,涉及其思想宗旨、思想意义、与不同思想体系的对比等诸多方面。

谭好哲(2013)指出“里仁为美”表现了儒家美学的三种特点,即侧重谈人生意义、美的内容和性质、将美及审美活动与其他紧密结合。他解释了“里仁为美”是儒家美学思想元问题的原因。还指出其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价值,这为当今社会各方面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李钢(2010)指出《论语》文学性具有三种美学指向,分别为社会生态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及文艺生态之美。他从诗的特点、“比德”、文质和修辞方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这三种美学指向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作用。刘悦笛(2010)将“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进行对比分析。儒家美学与其它美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礼”,而“礼”和“乐”共同构成其思想基础。

总体而言,对《论语》美学观的宏观研究便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其精髓,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促进现代美学的新发展。但是此类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显得略微缺乏新意。

二、《论语》审美观的微观研究

一些学者也在特定领域下对《论语》美学观进行了研究,此可以为读者提供特定领域下的美学观启示和指导。

1.具体类别下的美学观。杜学敏(2009)指出孔子的自然美思想具独立性,展现出孔子对人和自然关系及其审美关联的看法。他将“美”分为三类,即作为认识、功利及审美活动中的美。其中最能体现美学观点之处在于与“乐”相关的话语。苏保华(2013)指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蕴含多种多样的有关人学的内涵。其音乐思想影响至深的缘由在于个人突出的音乐才能;其音乐美学思想既用来教化民众,又用于管理国家;孔子系统的思想理论为其更加深入剖析音乐奠定了基础。孔子的音乐思想涵盖“修己”、“成人”的观点,很重视审美。

2.特定视角下的美学观。余开亮(2012)指出从字面来看,《论语》中“美”字是强调外在美,但是孔子所提倡的是内容形式相统一的“美善合一”。而对于该问题的探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当多加思考其“合一”的方式及其产生情感和艺术互动的方式。庞飞(2015)认为美学的效用在于增进人们对艺术和审美的体悟;双方都从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美学,将能动的可以与周围产生联系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对“功用”的理解达成统一观点。王建疆(2011)指出儒家美学的内审美源于并且高于自我修养和礼乐。该审美更容易帮助人们实现内心世界的安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特定领域下的美学观研究便于我们更好地结合《论语》美学观和自身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反思和改进,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从而提升自我美学修养。此外,这还为美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论语》美学观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本文对《论语》美学观点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有关此美学观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虽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不乏相关的研究,尤其较为集中于微观层面的具体美学思想分析,但其中一些研究视角较为陈旧,缺乏新意,主要集中于音乐美、礼乐美、审美意义等方面。其美学观点的研究有待向其它更为新颖的领域拓展。学者们需不断拓展该研究视域,为人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最终不断促进个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美学史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下,人们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极大满足,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论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提升、美学史的发展甚至国家各个层面的管理和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学者应当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习,探索更新更全面的美学观研究视角,不断推动《论语》美学观研究甚至整个美学史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杜学敏.孔子的自然美思想:何以是c是什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4):24-30.

[2]李钢.《论语》文学性的三个美学指向[J].求索,2010(9):187-207.

[3]刘悦笛.儒道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J].文艺争鸣,2010(7):6-12.

[4]庞飞.孔子美学的实用主义内涵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5 (2):71-76.

[5]苏保华.论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人学内涵[J].苏州大学学报, 2013(5):57-62.

儒家的美学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也不提倡音乐,甚至是否定音乐。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多辨证的观点,如“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对统治阶级主张无为,对被统治阶级主张无知,因此,他反对一切欲望,而声音、颜色、味道正是引起人们欲望的根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所以要统统取缔。

而庄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希望能够过一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因此他对一切科学文化艺术都是抱着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他说:“五音乱耳,使耳不聪”,(《庄子·天地》)对音乐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历史上凡道家思想浓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托陪衬。梅花的洁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乐)化表现,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霜,其韵昧令人回响不遗。道家不仅主张自然之美,而且追求境界无限,因此在音乐上就追求“神余言外”和“弦外之音”。同一时代一首咏梅诗句,可和此曲对照,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南朝梁、陈人何逊)。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体昧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以自然观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非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名,生于鲁国。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墨子禁止音乐。墨子再三强调:“为乐,非也!”意思是,“从事音乐活动是不应该的啊!”

儒家的美学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审美;儒家文化思想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要借鉴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而从审美的角度上来分析,儒家文化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理论。儒家文化思想重点在于认为社会伦理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认为美是一种社会理性中孕育而成的感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儒家文化思想对山水的认知,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很多细节都展现了丰富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

1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的本质——比德和悦心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美学的展现,受到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对审美的本质进行了统一,分析其伦理道德根本,感悟道德人格。儒家文化思想中,对于审美本质的阐述是比德和悦心。比德是将道德理念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在自然景观中展现道德的观念,这是对人格的欣赏。从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来看,“岁不寒无以知松柏”、“疏影横斜水清浅”等,展现了众多植物的理想和比德。比德通过一些植物的形象来展现高尚的道德人格,观山观水并不是对地质、水文等的考察,而是要从山水的不同形态中感受到心理审美的变化。山的坚韧、水的清明,日积月累的矗立和流动,这也是人的必备精神。比德思想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儒家的自然审美观点,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现人的本质美,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都能让人感受到美感,也能感受到不同的空间形态。受到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中对山水元素的运用也是设计原理的体现。从园林景观设计审美来看,景观空间需要不断丰富其用途,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等都不可或缺。结合儒家思想中悦心的要求,园林景观设计更为全面,功能性更强,人们更能在审美本质上产生共鸣。从表面上来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从审美本质上来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将情感和哲理融合统一的审美境界,也是悦心的体现。审美的本质不是园林景观是否自身美,而是人心中对景观的印象是否是美的,通过认知产生愉悦的情趣,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本质。结合儒家传统文化的比德和悦心思想,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2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形态——乐而不和哀而不伤

园林景观设计的精神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美学特点也较为突出,中和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仁和礼是道德内容和规范,以中庸为本,以和为贵,这都是从适当的角度来达到的和谐统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是如此,从一种和谐中找到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观赏园林景观,并不是大喜大悲的极端情绪,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清风拂面的和谐状态。这种中和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中庸,也是美学的典范,在表达上,不能肆意宣泄,也不能完善的隐忍不发,而是要委婉含蓄的表达,做到“乐而不,哀而不伤”。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上,需要保持一个高度的和谐,注重情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含蓄的美。并不是将所有的美学元素都融入到一个景观设计中,每一个角度都看到一个不同的美学元素,而是要丰富其内涵,实现情感和空间形式上的统一,人们在观赏中能通过展示元素和空间变化感受到多样化的情感,达成情景境交融。从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形态来看,结合儒家文化思想也需要有新的内涵和发展,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3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功能——游于艺和成于乐

儒家思想是中国行为理论的重要规范,对园林景观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思想认为审美功能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从情感的角度上来看,包括心灵激荡(兴)、和睦友好(群)以及哀愁怨念(怨),这都是对景观的情感感受。“游于艺”是心灵和礼乐自由交往,而“成于乐”则是借助艺术来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从道德的艺术化再到人情深和情感的统一化,真正的感受到了儒家精神的内涵。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审美来引导观赏者的情感精神变化,并不是一些花草树木、以及景观小品的堆砌,而是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园林景观设计审美来看,社会在变化,审美也在变化,但是仍然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这是目前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涵和方向。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也应该展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情感变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思想和园林景观设计密不可分,儒家文化思想正是要将自然情趣和人本精神融合在一起,而新时代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借鉴儒家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其人文内容,既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具有中国精神和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高莉.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审美与文化思想融合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49:45-46.

儒家的美学思想范文第5篇

一、《乐记》中襄括系统、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音乐思想的幵山鼻祖,对文艺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关于音乐的本质,艺术的本源,音乐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等重要的思想命题,它是儒家美学的集大成者,较为集中地、系统地总结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极具中国音乐审美特色。《乐记》的音乐思想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先秦以来,音乐收集、整理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孔子及其弟子所提出的儒家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是一部关于我国音乐理论思想及文艺美学理论的巨作。现代着名美学家李泽厚说:“正如西方美学不可不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样,了解中国美学不可不研究《乐记》。”事实上,《乐记》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相提并论。如同《诗学》在西方文艺史上的深远影响一样,《乐记》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文献,对我国的文艺美学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乐记》重视音乐的作用,特别是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宗白华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音乐,特别是音乐的社会作用、政治作用,向来是十分重视的。早在先秦就产生了一部在音乐美学方面带有总结性的着作,就是有名的《乐记》。它提供了一部相当完整的体系,对后代影响极大。”当然,《乐记》中提及的音乐可以发挥思想制约的作用,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和我们今天提出的重视音乐的审美作用有着差入,但重视音乐的作用,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先秦以后历代音乐着作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乐记》的部分精髓,正如《律吕正义》中说:“襄括古今音乐之道,精粗本末,威缕无遗。”

三、作为儒家经典着作《礼记》的一个篇章,《乐记》也集中反映了儒家美学思想,注重“礼”与“乐”的关系。采集和编写音乐应该本着“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的基本准则。抨击郑卫之音,认为“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会给社会带来的不和谐的因素,不能有“悖逆诈伪之心”,要能抵御来自外界的诱惑,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乐记》将音乐作为统治思想的工具,有着历史局限性、阶级性,但它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符合当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大环境需要。

荀子曾提出“礼辨异,乐和同”的命题,《乐记》发挥荀子这个命题,从tt礼”和“乐”的矛盾关系入手,严格论证音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总之,《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礼乐”的思想:“乐”从根本上是为u礼”服务,突出表现为音乐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不仅如此,“乐”与“礼”还要达成完美的统一。tt乐”和“礼”怎样能达成统一,要通过“和”来体现。

因此,《乐记》认为,研究可以从“礼”与“乐”的矛盾系统出发。从性质上来讲,"礼”与“乐”虽然都是属于社会意识的哲学范畴,孔子虽然也充分认识到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但在封建传统政权和思想的统治下,“礼”和“乐”始终是一对矛盾。音乐追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礼仪、廉耻本身没有本质联系,也不能用“礼”的要求来束缚“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