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减排效益

节能减排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减排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能减排效益

节能减排效益范文第1篇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陕西省2006年12月颁布《陕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对节能管理,有效开发能源,合理使用能源作出了规定。2007年1日开始施行《陕西省建筑节能条例》为加强建筑节能管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2008年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建筑建材节能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08年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建筑节能工作作了周密部署,提出了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健全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体系,使得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呈现出良好局面。据陕西省发展改革委近日披露,2007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5369.85亿元。经初步核算,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约6600万吨标准煤,较上年增长10.5%。全省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5%,万元GDP能耗降到1.36吨标准煤,保持了下降的良好势头。当前,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重点抓好新建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开展建筑节能工作首先应下大力气抓好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根据2005-2007年全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结果,2007年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为97%,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为71%;2006年,符合建筑节能设计要求的项目达到总项目的95.7%,施工阶段合格率降到了53.8%;而2005年的检查,只有20%新建建筑达到图审通过的设计标准。三年的指标显示: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执行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50%的合格率仍然较低,存在“节能建筑”不“节能”的局面。目前我国正处于住宅建设的高峰期,世界银行报告认为:2000-2020年是中国民用建筑发展鼎盛期的中后期;预计2004-2020年全国每年新增建筑量约18—20亿m2,全国每年新增城镇住宅量10亿m2,预测到2020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从我省的情况看,“十五”期间,我省商品房屋竣工面积3228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速度11%。按此增长幅度进行测算,“十一五”我省新增商品房屋约3600万平方米。从三年的全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结果看我省整体情况较好,但省内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是存在的。如果不抓好新建建筑的节能工作,再加上大量的既有建筑,这将使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建筑规模的增长速度,从而使我省目前的能源紧张状况进一步恶化。

把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作为我省建筑节能的突破口。

我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面积约63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西安。根据2007年我院“陕西省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运行状况及能效评估调研”对西安、宝鸡、榆林、延安、汉中五城市和省政府机关的21个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的能耗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办公建筑单位面积年耗电量为30—70kWh,商业建筑单位面积年耗电量为100—200kwh。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建筑占民用建筑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单位能耗远远高于一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在我省民用建筑总能耗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单位面积能耗高;同类型建筑物之间存在2倍以上较大差异的特点。为什么我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普遍具有高能耗的特点?首先,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在设计上片面追求形式“新、奇、特”,忽视建筑功能,造成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是管理上太粗放。因为是公用建筑,使用者会有意或无意忽视能耗的责任问题。第三是运行中不适当。大型公共建筑的风机跟水泵的电耗占采暖空调电耗的50%-70%,根本原因在于选型不当,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使大型公共建筑按节能运行方式运行,即通常所言的无成本节能改造。据专家测算,大型公共建筑存在大约30%以上的节能空间,节能潜力大。同时,我国大型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相比,产权和系统相对单一,节能工作开展相对容易实现。此外,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在国民生活中往往承担着主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筑节能行为社会影响大,能对全社会产生示范和带动,具有极强的标向作用。因此,以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和节能改造作为我省建筑节能的突破口,通过摸索、总结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验、模式,带动全省既有建筑的节能工作是可行而必要的。

农村住宅建筑节能,不容忽视

在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村庄建设量逐步加大。通过我院对“陕甘宁青四省村镇建筑节能及改善市内热环境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调研,我们发现农村现有住宅建设在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盲点,节能问题更无从谈起,多数农村住宅不能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要求的最低水平,存在耗能高、室内热环境舒适度差的特点。据统计,我省农村既有建筑住宅面积54009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18410万平方米,占34%;砖木结构22373万平方米,占41%;其他结构(土草房、窑洞)13226万平方米,占25%。围护结构墙体普遍以粘土实心砖为主,门窗主要采用木制门窗,屋面普遍较单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整体性能差,热量散失快。在冬季平均室温普遍只有10℃左右,与城市16℃-20℃的平均室温有明显差距。而农村建筑单位能耗高达30-40公斤标准煤,为城市建筑单位能耗的1.5-2倍,每年我省农村建筑能耗约1620-2160万吨标煤。如果现在不开始注重农村住宅的建筑节能普及,将会直接加剧能源危机,给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决策,其中也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提了出来。因此,在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新建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节能技术的应用及其推广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建设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由于观念、认识、技术力量等多方面原因,在建设中还存在村庄布局与建筑形态缺少品质与特色,千村一面现象;基础设施建设盲目套搬城市模式,村内道路过宽,路灯过高过密,建广场、追求大草坪;重形式、轻功能,重体量、轻质量等问题。因此,科学规划是村庄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设计是规划意图的实现,是完善功能、提高效果,增加安全、改善舒适性,提高投资效益,提升建筑品质的唯一途径。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能耗问题不容忽视。制定规划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农村经济与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要把“节能省地”的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房屋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绿化建设的全过程,这直接关系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例如在我省陕北和关中地区的生土建筑已有悠久的历史,主要表现形式为窑洞建筑和土坯屋,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建设和维修简便、节约能源、能较好保护环境等特点。要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鼓励农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要因地制宜开发并推广农村所需节能型建筑材料。在陕北和关中地区应发挥粘土资源丰富的优势,生产高性能的空心砖和多孔砖,在陕南地区利用当地的砂石资源发展自保温混凝土砌块。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气、中水与雨水等再生资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若农村既有建筑逐步通过节能改造,全部达到节能30%-50%的要求,我省每年可节约486-1080万吨标煤;农村新建建筑每年竣工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按节能30%-50%的要求建设,每年又可节约18-30万吨标煤。我省的农村住宅节能大有可为。

节能减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含节能和减排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节能是我们当前工作应抓住的重点,减排也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两手并抓。尤其是对一天生活污水量达到1000吨左右的小城镇,在经济条件许可(具备)情况下均应建设污水处理厂,不能将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一天生活污水量不足1000吨的小城镇不具备建设污水处理厂条件的,可进行生态处理的方法(如利用污水池种植植物等)将水沉淀过滤、生态净化后达标排放。具备条件的城镇,对生活垃圾均应设置集中填埋厂,我省大中型城市还应对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再生重复利用、垃圾发电等)。随着城市建设、城中村改造,建筑垃圾的量也愈来愈大,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等都应针对此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使建筑垃圾得到充分的再次利用(如生产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在建筑地基处理、交通道路建设中利用)。

建立建筑节能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技的优势,探索院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成果转换的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的模式,完善创新体系链。尽快建立陕西省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建筑节能技术中心、,依此为依托大力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成套技术,加大对外墙外保温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力度,发展隔热保温、轻质高强、环保利废、节能节地的新型墙体材料。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力度,重点做好太阳能、地源热泵、热电冷三联供技术以及沼气和风能的推广应用。建立陕西省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加快建筑节能检测技术、节能产品的检测技术的研发工作。

加大投入力度,推广示范项目

要加大我省节能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节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示范项目,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推广应用项目,鼓励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落后生产能力项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节能标准体系,能源监测能力及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带动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

节能减排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增强型复合绝缘子;陶瓷粉;节能减排;经济效益

1.前言

我国电网使用复合绝缘子起步较晚。90年代初,为遏制我国华东、华北、东北等污闪多发地区的大面积污闪事故发生,复合绝缘子被大量引入电网[1]。21世纪,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和机组的调整,复合绝缘子使用比例不断上升。

根据电网的安全协议规定,每隔一段时间会更换一批陶瓷绝缘子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陶瓷绝缘子的堆积、废弃,导致无法处理而堆积在城郊或公路两旁,侵占土地,几万公顷的土地被它们侵吞。

2.增强型复合绝缘子制造所带来的减排效果

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而废旧的陶瓷绝缘子就是属于固体废物的一种。

截止2006年10月,各地区陶瓷绝缘子使用情况。

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截止2013年陶瓷绝缘子的使用量将超过4700000支,以每只陶瓷绝缘子的体积1计算,回收陶瓷绝缘子所增加的不可降解固体废物的空间达到4700000,大大增加了可利用耕地面积。

3.增强型复合绝缘子的经济效益

传统复合绝缘子

制备硅橡胶绝缘子材料的基本配方及其价格为:

可知制成炼胶的平均成本Q1=19元/千克,而又根据各种耐压等级的硅橡胶价格略有差异,成品胶按电压等级分:500kv的25元/公斤,110-220kv的22元/公斤,35kv及以下的18元/公斤。

增强型复合绝缘子

制备增强型硅橡胶绝缘子材料的基本配方及其价格为:

每吨公里的运费为0.5元左右(电厂运费价格),则每吨的平均价格大约为250元;每吨陶瓷加工成1800目陶瓷粉所需价格4800元,则每吨成品陶瓷粉价格约在5元/Kg。

显然Q1>Q2;由表1计算得2013年的目标回收陶瓷绝缘子的数量为4700000支,每年可盈利19270000;只考虑30%的市场份额,每年节能减排所得经济效益合计为5700000元。若以建造厂址一次性投入10000000元,年投资回报率为57%,投资回收期为1.75年。

4.总结

综上所述,增强型复合绝缘子不仅仅能增加了对固体废物陶瓷绝缘子回收利用,也减少了固体废物对耕地的侵占,而且大大的降低了制作复合绝缘子的成本,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节能减排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防渗墙工程 节能减排 增效 泥浆

一、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反调节位于小浪底水利枢纽16km。是一座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设计总库容1.62亿m3,土石坝段最大坝高20.2m,电站坝段最大坝高51.5m,电站装机容量140MW,灌溉农田面积113.8万亩。为二等大型工程。

水库建成后由于坝下一定区域的地下水位在经历最高水库蓄水位下尚未最后稳定,为避免在水库蓄到正常水位134.0m时对周边村庄、城市的影响,拟采取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控制左、右岸坝下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抬升,消除对居民房屋威胁,避免造成滩地浸没。

防渗工程位于大坝左、右两岸,左岸设计防渗轴线长为1400m,右岸设计轴线长为1600m。A标及其补充施工合同防渗左岸为570m、右岸为670m。后经业主批准,左岸轴线延长至1040m,右岸延长至856m。

二、项目策划

在工程设计初始阶段,设计方决定在工程运行中的节能减排和提高效能方面进行研究工作,在工程设计策划阶段根据工程量大小、工程地质结构特点、设备性能及其投入数量、防渗轴线长度以及施工现场用地面积和周边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证与规划,对减排增效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策划和成本估算。

(1)清渣工艺改进。在以往的防渗墙施工中,排渣多采用人工方式,即清孔清出的泥浆倒在倒浆平台上,人工冲洗泥渣等进入排浆沟内,冲洗泥浆使废渣在排浆内沉淀,人工清出排浆沟内的废渣,再用装载机铲运至弃渣场。

这种排浆清渣工艺,需要大量的清渣工人,目前现阶段我国工地工人收入并不高,且大量存在着工资被拖欠的问题,因此每天清渣投入成本开销并不大,同时也造成了清渣工作的苦难。由于是使用人工清渣排浆,所以排浆工作段的工作面不会很大,而排浆沟断面的小面积又决定了排浆的速度慢、效率低,因此浆液很少能回收利用,造成浆液的浪费。

为了处理好浆液回收再利用的问题,工程中决定加大排浆沟的断面尺寸,并采用小型挖掘设备进行排浆清渣,以弥补人工排浆的不足。

(2)泥浆工艺改进。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防渗墙施工中多采用膨润土泥浆。优点在于制作工艺简便、成本投入低,这种膨润土可以直接加入清水(无污染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后制成浆液,浆液置于膨化池中经过较短时间膨化反应后即可用于施工作业中,或防渗墙施工中。如果采用黏土和混合料制浆工艺则费时费力,且工序复杂,造成施工进度的延缓。

施工时如果采用膨润土浆,则工程成本较大;如采取黏土浆液,则制浆工序复杂,投入成本也较大。我们考虑到本工程所处的地质情况大致是较不密实、坍塌可能性较大砂卵石层,防渗墙施工工艺采用“钻劈法”,泥浆选用“边钻边加”方式直接加入黏土,适量加水(或膨润土浆)和增粘剂,在造孔过程中自行形成泥浆。

这种方式,形成的泥浆较浓稠,方便堵塞孔隙率较多的地层透水通道,而且由于浆液黏度大,较容易在钻孔周边形成厚实的泥皮,厚实的泥皮防止地层掉块、地层漏浆塌孔等方面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3)成本分析。通常以上两项和其他相关分析,本工程可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约在300万左右。

三、项目实施

1、施工布置。

构筑排浆沟时坡度不能过大,且应尽量防止废渣随浆液流入沉淀池,但坡度也不能太小,以避免稀释后的浆液在排浆沟内积存太多,从而使稀释后的浆液能自由流出排浆沟进入沉淀池内,而大部分的废渣则沉淀在排浆沟内。

排浆沟的出浆口不宜过多,也就是说,每条排浆沟要有一定的长度,便于浆液中的废渣在浆液未排除浆沟前,能有足够的时间沉淀。

泥浆沉淀池采用分级形式,一级沉淀池的作用是分离出在排浆沟中没有沉淀分离出来的较细颗粒的废渣,废渣清运至弃渣场,浆液以自流或泵送方式进入二级沉淀池。

进入二级沉淀池的泥浆和含砂已经很少了,因此二级沉淀池其实就是泥浆回收池,以泵送方式抽送至泥浆搅拌站,加入膨润土等制备新鲜浆液。多余的泥浆以自流方式注入废浆池。

进入废浆池中的泥浆时很稀的浆液,再用泵送方式送到施工机组做冲洗等施工用水。少用地的同时,也减少了环保的投入。

2、减排工艺。

防渗墙多采用钻劈法施工工艺,后期局部槽段采用两钻一抓法施工。槽段开钻时现行在导向槽内填入0.5m厚的干粘土,用冲击钻机干钻进入砂卵石层,这样可以挤密导墙底部的砂卵石层,最大可能地方志导墙底部漏浆和塌孔。

开孔过后,向槽孔内加入适量黏土,同时加入适量的膨润土泥浆,进行钻孔。在钻孔的过程中,原则上每有进尺便要加入少量黏土,黏土的加入就采用“少填多加”方式,即每次加入的黏土量较少,而加入的次数应随进尺加深而频繁较密,以使黏土在槽孔钻进的过程中能较充分地膨化形成泥浆,钻孔时泥浆的密度应不小于1.6g/cm3,黏度应不小于25s。

钻孔过程中,多用黏土,少用或不用膨润土浆。

钻孔过程中的情况,也应采用“少清多次”的方式,即每次不要清得太多,能保证钻孔的正常进行就好,而清孔的次数随进尺的加深而增加。这样的清孔方式,由于泥浆的密度较大,可以保证地层少发生甚至不坍塌,而黏土浆也能在孔壁上形成较厚实的泥皮,防止地层渗漏。

槽孔形成后的清孔,无论采用抽筒法,还是采用反循环法,都不会对已形成的泥皮层造成大的破坏。这时的情况应采用回收的、符合标准的粘土浆(或黏土膨润土混合浆液)置换槽孔内较浓的泥浆,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钻孔过程中清孔抽出的泥浆浓度较大,用清水冲洗(或者说是稀释)后,泥浆沿着排浆沟自流进入一级沉淀池内,进行再沉淀后,就可回收利用,加入少量膨润土制备成新鲜的混合泥浆,混合泥浆的三项指标符合要求的部分抽送到泥浆站的储浆池,用于成槽后的清孔用浆。混合浆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部分,则直接抽送到钻孔机组,用于钻孔用浆。

3、废渣清除。

右岸防渗墙施工中,为了加强环保的保障力度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投入,项目部经过过探索改进,对清渣工艺进行了大的调整,主要措施有:

(1)加大供水压力,使冲洗泥浆的水柱能对泥浆较深层进行翻搅,从而最大限度地稀释离析浆液和废渣。

(2)配备足够的水管,几乎等距离布置在施工轴线上,使每根水管喷出来的水柱能有一定量的重叠范围,不让浆沟有冲不到的死角。

节能减排效益范文第4篇

选取了北京、江苏、山东、辽宁、宁夏等5个省份,对其各自在节能减排工作上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其中,北京、江苏属于低能耗区域,山东、辽宁属于中度能耗区域,宁夏属于高能耗区域。通过对5省份节能减排工作分析,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各省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北京市。“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201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2363.1亿元,比2010年增长8.7%,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0.9∶24∶75.1变化为0.8∶23.1∶76.1,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特征初步显现;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实施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退出及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累计推动180多家“三高”企业退出,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流程、焦化厂、化工二厂等搬迁调整或全面停产;实施一批工业、交通场站、重点用能大户节能改造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抓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居住建筑严格实行75%的节能设计标准,落实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引导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江苏省。江苏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抑制较高的能源消费刚性增长势头,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约为一、三产业的5倍,力争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8∶48;遏制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耗能增长偏快势头,推进煤电“上大压小”、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突出加强钢铁、水泥、石油、化工、造纸、纺织等六大高载(耗)能制造行业的能耗控制,提高能源准入门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重点节能工程,限制过度用能;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优化运力结构,使用替代燃料。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逐步实施建筑用能定额管理,开展能源统计、能效公示和能源审计,发挥节能示范和导向作用。3.1.3山东省。山东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t,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推进结构性减排。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加强行业综合治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速高消耗、高污染企业退出市场,通过优化结构,从根本上实现总量减排;拓宽工程减排领域,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收费标准,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实行政府绿色采购,鼓励社会绿色消费。辽宁省。辽宁省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全面开展辽河、大小凌河流域生态环境集中整治,禁止河道滥采滥挖、滥建滥排,全面恢复河滩地生态,实现水质状况进一步改善;完善大伙房、观音阁等水库上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辽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宁夏。宁夏高耗能产业主要集中在电解铝、钛合金、电石、碳化硅行业,节能减排重点在工业,难点在节能。严把高耗能项目准入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强建筑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切实降降将过高的工业能耗;对铁合金、电石、碳化硅等高耗能行业启动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对部分高耗能行业限产、停产,对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目录的产品产能组织提前淘汰,立即关停;全区电石年产量将严格控制在244万t以内,钛合金年产量控制在84万t以内,对能耗增速大于增加值增速的地市和行业企业实施限产,严格控制能耗增长。

北京市。北京市能源利用率位于全国首位,万元GDP的能耗由2005年的0.792t标准煤明显下降,年均下降26.59%,下降幅度位居全国首位,绝对值全国最低,是全国唯一连续5年完成年度目标的省级地区;北京市能源结构优质低碳化调整成效显著,煤炭消费比重大幅降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3.2%。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约11%。江苏省。江苏省在稳定煤炭生产、增加煤电供应的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优化能源结构。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28.6万kW,加快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发电机组建设步伐,60万kW及以上机组占比由“十五”末的12.8%提高到46.2%。燃煤电站供电煤耗由350g下降到322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g。125MW以上燃煤机组(总容量4318万kW)纳入在线监控,系统投运率由2006年的60.2%升至97.9%,脱硫效率由51.4%升至93.4%,平均排放浓度由952mg降至130mg,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由2005年0.923t降至2010年0.734t,累计下降20.45%,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13.4万t。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分别占75.44%、15.52%、3.54%和5.5%;可再生能源占3%。到“十一五”末,非煤发电装机并网规模达到1024万kW,5年净增700万kW,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由7%升至15.9%;太阳能光热利用建筑面积达到6887万m2。电力消费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和居民用电占比上升。山东省。山东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化低碳理念,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消费低碳化。广泛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及浅层地温能等新能源利用,推进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严格执行差别电价制度,加快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推进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能耗2000t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在各类工业园区推广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余气利用。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城市、县城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8%以上。制定能源计量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完善节能产品检测体系。强化企业节能管理创新,完善能源管理师制度,构建能源管理体系。贯彻能源效率标准,对家电产品和照明产品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鼓励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辽宁省。辽宁省稳步推进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00万kW以上。宁夏。宁夏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广泛开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鼓励低碳产品消费。北京市。北京市2007年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2010年制定《北京市节能减排奖励暂行办法》,在国家发改委将节能目标分解到各地后,北京市发改委与各个企业分别签订《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成立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等机构,加强计量、统计、标准、监测、监察“五位一体”节能基础能力建设;利用新技术推动节能,发挥节能低碳创新服务平台作用,积极推广清洁煤等成熟减排技术,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工程,推广阳光校园、沼气联供、垃圾填埋气发电应用,支持电动汽车在公交、环卫、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推广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实施淘汰白炽灯行动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推进节能重点工程,政府机构率先启动节能改造工程,加大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力度,累计推广节能灯3200只,在全国率先实现居民家庭、公共机构绿色照明推广工作的基本覆盖。江苏省。江苏省出台《江苏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监测和工作预警实施办法》,对减排工程实施缓慢、减排设施运行不正常的地区和单位,依照规定及时预警,开展应急控制;加强脱硫脱硝项目管理,确保新上燃煤电厂100%配套建设脱硫设施,推动既有燃煤电厂和热电企业加快脱硫设施改造步伐,实现100%脱硫,对脱硫设施投运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燃煤电厂和热电企业,及时扣减脱硫电价;“十一五”以来,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建成投产,核电、风电等新型发电机组陆续投运;特高压电网装备快速发展,电网自动化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3MW双馈式海上风机设备实现批量生产,2.5MW直驱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成功并顺利下线,风力发电机、高速齿轮箱、回转支承等关键部件产量占全国50%,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光伏制造领域,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70%,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山东省。山东省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围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产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应用等重点领域,总结推广30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组织实施100个重大项目,大力推广100家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建立30个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发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设备、轮胎、机床等再制造产业。辽宁省。辽宁省大力推广地源、污水源、海水源等供暖新技术,以及清洁燃料开发使用,启动实施乡镇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十二五”时期,辽宁将继续依托重点节能、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资源再生利用等工程,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及环保材料与药剂,加快建设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辽宁(铁岭)静脉产业、沈阳、大连、鞍山节能环保成套装备、沈阳静脉产业、大连绿色低碳环保、辽宁(丹东)环保、朝阳节能环保除尘设备、铁岭开原循环经济、盘锦市环保等产业基地。宁夏。宁夏建立并实施了节能降耗预警机制,根据自治区出台的《2010年节能降耗预警调控方案》,2010年宁夏不再审批、核准、备案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新建、改(扩)建的“两高”项目今年内不得试产、投产。

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的建议

节能减排效益范文第5篇

一、主要做法

(一)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问责制。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县(市)区能耗情况,每季度公布一次重点企业能耗情况,明确节能工作责任人,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二)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对新建、改建、扩建、搬迁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将节能评估审查作为工业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从源头上控制能耗的增长。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取缔了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32台烧结锅、衡阳市恒立水泥厂等落后工艺及生产线,关停了57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冶炼化工企业。对全市造纸企业污染进行了集中专项整治。

(四)加强能耗限额标准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要求,对照已的相关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实行地毯式检查。对超能耗限额的产品和企业,将实行惩罚性电价;特别对超过限额标准一倍以上的,比照淘汰类电价加价标准执行。

(五)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和工业节能预警体系。开展季度工业节能形势分析,对工业能耗上升比较明显的县市和企业,及时启动预警体系,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六)加快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集中力量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和工艺流程。

(七)依法加大节能监管力度。认真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省里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抓好能源监测和节能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种节能违法行为,使节能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主要成效

(一)万元GDP综合能耗逐年下降。2009年衡阳市万元GDP综合能耗较上一年下降5.1%,超额完成5%的下降目标。“十一五”前四年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降低进度节能目标完成80.15%,其中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较上一年下降2.27%、4.62%、5.49%、5.1%,在全省排名保持在先进行列。

(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大。“十一五”前四年,衡阳市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02个,其中淘汰有色冶炼企业15家;钢铁行业基本淘汰了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完成了20座水泥机立窑的拆除,淘汰落后产能238.6万吨;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70万吨;造纸行业关停了24家企业,淘汰落后产能13.6万吨;铜冶炼实际淘汰3万吨;锌冶炼实际淘汰4万吨。

(三)新技术产品推广应用率提高。累计完成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38.9万支。累计改造燃煤工业锅炉110余台,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100余台。推广节能空调器12000余台,节能冰箱8700台,年节约用电达1.2亿千瓦时以上。在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1个,装机6万千瓦,年发电量3.2亿千瓦时。水电总装机容量约为28.5万千瓦,水能资源正进一步开发,拟建设水电站二座,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5万千瓦。全市户用沼气池共计6000座,年产沼气217万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

(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近四年,我市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35%,利用固体废弃物469.5万吨,年均增长37%。到2009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在2006年的基础上各提高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35%和4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0%,煤矸石达到6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9%,木材综合利用率已提高到60%左右。

(五)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存在问题

(一)能耗结构调整难度大。衡阳市三次产业占比中,工业占比较重,而重工业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达70以上%,这种结构分布提高了整个能源消费量,而且短时间内难以转变。衡阳市能源消耗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原煤和电力,其中原煤占的比例达60%,电力占比达33%,其他能源品种加总也不过7%。煤炭的大量直接消费,不仅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增加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环保的投入。如衡钢原料系统自去年三月投产,耒阳电厂增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增加80%,导致2010年一季度,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出现了不降反升的状况,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上升2.82%,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上升4.49%。

(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衡阳市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冶炼、采矿和电力等“三高”行业企业。这些行业不仅能源消耗量大,而且是国家环保重点限制类行业,但是这类企业在衡阳市的经济中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2009年这类企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利税总额的55%。为了保持衡阳市经济平稳发展,必然要花更大气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三)排污项目整治难度较大。由于众多企业缺少技改资金,节能减排技术得不到推广,再加之工业加快发展,因而近年来衡阳市排污情况形势较为严峻,容易反复,项目治理情况不容乐观。

(四)新能源技术利用率偏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四、几点建议

(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既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做好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在新建项目的审批上,要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

(二)开发利用优质能源。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要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水电等清洁能源,以促使能源产品换代升级,从而使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减法”,置换发展,提高质量。加快推进钢铁、有色、水泥、煤炭等传统行业技术进步,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和节能降耗产业化示范工作,从重大节能工程、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入手,重点开展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国家要出台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对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同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