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

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

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员工;和谐基层单位

如何关心员工心理健康,帮助员工促成健康心态,成为营造构建和谐基层单位需解决的重要任务。以下为相关具体措施:

一、了解和掌握员工心理状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

营造和谐基层单位,需要单位内部人员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员工自身个体的和谐,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康的良好心态,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是不少员工心里的真实写照。心里的健康和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克服困难。人生百态,人们的心里状态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个人的心里状态会从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会的“情绪、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只要留心观察和分析,就能够有所了解。每个人在遇到问题事件时都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如领导批评、职位晋升、恋爱、离婚等,都会引起情绪波动,对工作生活带来影响,这些都是心理状态的表现,心病要用心药治,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时,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和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后果,各级领导要注意和加强对员工心里上的教育和疏导,善于消除和排遣员工不良情绪,如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谈心等,做到和普通群众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扑下身来,深入基层,使不良情绪的员工满足心里上的“倾诉、交流和安抚”的需求,为员工架起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缓解矛盾、融洽关系的桥梁和平台。正确引导员工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要使员工对自己的心里状态有一个比较科学、客观的认识、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掌握解决自己心里问题的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心里承受能力。

二、正确对待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疏导和化解

心病要用心药医。心理健康的问题产生时,如果及时加以调节和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后果。各级党委和领导要注意和加强对员工心理上的教育和疏导。一是要正确引导员工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要使员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科学、客观的认识,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掌握解决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二事要善于消除和排遣员工不良情绪。要经常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座谈会、谈心等活动,为员工架起沟通思想、增进感情、化解矛盾、融洽关系的桥梁和平台。三是要创新工作方法。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从制度管理、权谋管理向文化管理、人性管理转变,做到和普通群众彼此尊重、平等相待;要扑下身来,深入基层,主动开展思想动态调研、谈心活动,使不良情绪的员工满足心理上的“倾诉”、宣泄、交流和安抚”的需求外,对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忧虑、困惑等进行恰当的疏导和帮助,从而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员工减轻压力疏导的目的。

三、引导和培养员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范文第2篇

1.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可以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还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探寻相应的疏导策略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2.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辅导,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但由于家庭辅导不重视,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逆反心理强,不听从教育。一些小学生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待人不礼貌、不谦虚,性格比较倔强,他们不听从老师、监护人等的批评、管理,逆反心理强。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2嫉妒心理,厌学情绪。小学生在学习中也处在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而小学生又具有好深心强的特点,存在着一种排斥他人的心理,在与其它同学的竞争中存在着嫉妒心理。另外,一些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着厌学心理。

2.3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但在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较忙,经常不在家里,小学生缺乏与父母正常交往的机会,使得它们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无法倾诉,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排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信任,不仅性格变得孤僻,还会影响他们与人的交往。另,外一些小学生还存在着害羞,自卑心理,与人交流时表现得比较害羞,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小。或者担心自己的家境条件不如别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表现出自卑心理。

2.4自制力差,自暴自弃。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具有贪玩的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与人交往,生活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2.5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隔代看护中表现比较突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眼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祖辈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而小学生认为自己的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不仅不听从他们的教导,还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

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某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具体来说,导致小学生存在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今后需要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辅导对策。

3.1自身方面的成因。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遇事不能独立处理,缺乏自我调节意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处理。另外,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

3.2家庭方面的成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以及监护人监管不到位。第一、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然而在一些家庭,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相应的指引和辅导,小学生的心理烦恼无法向人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这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需要监管,在心里上需要辅导。但一些小学生的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对他们的学习缺乏关注,更别说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3学校方面的成因。一些学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不重视,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有关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课程辅导,影响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成为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中重要原因。

4.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然而,小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同时,完善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值得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现状,考虑到小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4.1小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调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小学生自身,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有利调节。在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途径。小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用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小学生也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并磨练意志,勇敢面对和客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加强自身的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心理上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2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是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它能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要想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亲应该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职责,不能

过分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前程问题。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明确父母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责任和使命。如果父母远在它乡,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多倾听子女的心声,并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孩子解答疑惑,排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仍然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为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倩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小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小学生更多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和辅导,对于心理健康存在缺陷的小学生,教师则要特别关注这类学习,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小学生的管理。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能够针对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帮助小学生面临的疑惑。此外,学校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经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工作效率,妥善解决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位学习,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和活动当中,要关注每位学习,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同时,对小学生要注重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探索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并在教材编写上进行探索,同时引进具备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专门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结束语

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心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1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疏导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后平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t=12.00、9.21,χ2=59.54、49.73),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心理干预;心血管;护理

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护理工作被视为综合性护理的具体体现,由于患者病程长、症状复杂、病情易反复,如何更好地完善日常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院采取心理疏导干预[1],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1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12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根据入院门诊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34岁~72岁(52.1岁±14.8岁);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19例,风湿性心脏病11例,脑出血6例,其他疾病3例;对照组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1岁~71岁(54.3岁±16.2岁);其中冠心病19例,高血压17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脑出血7例,其他疾病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路径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2]。护理人员严格要求患者杜绝吸烟、酗酒、乱用药物等不良生活方式。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结合其近日症状主诉,每日交班查房时仔细询问,并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情况改变明显或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及时向主管医师报告,帮助做好家属交代工作。同时对于改善好转的患者,给予积极充分的肯定,坚定继续治疗康复的信心。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不仅需要耐心向患者说明病情特点和治疗存在的困难性,还应做好家属工作,通过家属积极配合,确保良好治疗依从性。除此以外,可鼓励患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通过投入注意力和适当的活动,分散患者对焦虑问题的关注程度。在家属的配合下,尽量满足患者日常喜好,护士主动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得患者能自发向医护人员诉说焦虑问题,达到自我内心调节、宣泄焦虑不满情绪的目的。在住院条件方面,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适当播放轻松音乐,营造舒适惬意的氛围。在日常活动方面,结合患者病情特点以及自身耐受性,积极鼓励进行户外活动。

1.3评价指标

抑郁自评量表(SDS)总20题,由顺向、反向评分题组成,均采用四等计分制,即可评1分~4分。初始累计得分×1.25,即可得标准评分。标准评分>50分表明有抑郁情绪倾向,提示抑郁情绪阳性,>53表明有抑郁症状,需要接受心理干预。焦虑自评量表(SAS)总20题,由顺向、反向评分题组成,采用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相同计分方法。标准评分>50分表明有焦虑情绪倾向,提示焦虑情绪阳性,>53分表明有焦虑症状,需要接受心理干预。

1.4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观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设为0.05,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后平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t=12.00、9.21,χ2=59.54、49.73),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焦虑、抑郁作为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虽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但临床大量病例资料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其中以焦虑和抑郁为主。同时在随机对照组临床观察中,病程中早期给予全程有效的心理干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均较常规护理患者理想,其中针对心血管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我们结合原有护理经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采取心理疏导,通过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护理人员帮助心理疏导为开端,最终达到患者能完成自我调节、自我宣泄的目的。心理疏导过程中与患者进行积极主动沟通,建立信任感,是护理工作的关键点,如何能让患者真实表达自身感情,这些需要护理工作者在日常护理中循序渐进,掌握技巧。除此以外,家属的配合是提高心理疏导效果、营造和谐氛围的重点。

本临床护理观察中,观察组患者在日常护理中更重视患者内心情绪变化,通过心理干预手段,纠正不良情绪。综上所述,有效的心理疏导干预在临床护理中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对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范文第4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oxygen therapy using psychological dredging and inhaling low flow oxygen method on cor pulmonale. Methods 108 cases with cor pulmonale were randomly grouped ――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xcept convention low flow oxygen inhaling,psychological dredging was perform by nurses in experiment group patients. Results Most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at blood gas analysis in experiment group obviously improvement,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or pulmonale through the nurse’s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dredging could comply with the physician order to inhale continuing low flow oxygen method,it could increase the result of oxygen method.

关键词:心理疏导 吸氧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36-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4%【1】其发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所致右心扩张、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临床上对本病除了抗感染、解痉平喘、改善心肺功能等治疗外,低流量持续吸氧是本病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氧疗能纠正低氧血症、改善症状和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2】,如果病人自行调节氧流量过高或中断吸氧等,明显影响氧疗效【3】。由于我院病人大多来自农村氧疗知识欠缺,以及传统的习惯,所以在05 年对入住我院的肺心病病人的吸氧行为调查时发现有86%病人对吸氧存在恐惧和排斥心理,虽然临床上我们护理人员对每一位肺心病人都进行了一定的护理干预,但仍有许多病人不能严格遵从医嘱进行低流量持续吸氧,影响氧疗效果。为此,本课题针对不同的病人在开展护理干预时作积极的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能够让病人接受有效的氧疗,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选择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入住我院内科的肺心病病人108例,所选病人肺心病的诊断符合我国肺心病诊断标准【1】随机分成对照组52例,实验组56 例,并排除了无认知能力和无表达能力的患者,对照组平均年龄71±6.13岁,实验组平均年龄69±8.74 岁,两组资料比较P>0.05,排除抽样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2 对照组常规指导吸氧。

1.2.3 实验组在常规指导吸氧基础上加心理疏导,由每一名护士分管两位病人。①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②制订心理疏导计划。③用语言具体心理疏导。④效果评价完善疏导计划。

1.2.4 统计方法:所有的数据均表达为均数±标准差形式,组间吸氧前后数据,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1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吸氧时间比较见表3

3 分析

3.1 根据统一的调查表,初步分析两组108 例患者对吸氧依从性的主要原因,由表2 可见,81.48%的患者对吸氧都存在心理抗拒,表现为紧张、焦虑、担忧,有的观念上认为持续吸氧的病人是表示疾病到了危重阶段了,所以症状稍有改善,就拒绝吸氧。75.92%的患者存在知识缺乏。有认为长期吸氧会形成依赖,氧疗对治疗疾病不重要,感到气促时才吸氧。也有人认为氧流量越大越好,自行调节氧流量。出于经济考虑的患者占8.33%,认为持续吸氧会加重经济负担。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才能让病人配合治疗遵从医嘱低流量持续吸氧。

3.2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经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后,实验组的吸氧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本实验组病人平均吸氧时间为15.34 小时,实验组对吸氧的依从性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P

3.3 由表4 可见,两组患者在吸氧前抽取血液进行血气分析显示各项生化指标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经过心理疏导后,严格遵医吸氧。对照组常规指导吸氧。5 天后,再次抽取血液进行血气分析显示各项生化指标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小结

在对肺心病患者共性护理的基础上,做好心理疏导,详细讲解低流量持续吸氧的原理和对疾病的治疗的作用,通过有效沟通改变患者传统的习俗对吸氧的误解.对于少数病人觉得吸氧给自己带来不适,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说出内心感受,并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与解释【5】使病人从心理上接受吸氧,严格遵医吸氧,才能提高氧疗的效果和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也应放在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健康上来,对于不同的病人作不同的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时要针对各人的心理问题作有效疏导,才能让病人接受并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及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29.

[2] 林江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的长期氧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2).71.

[3] 刘建梅,张燕等.护理指导对肺心病型呼吸衰竭病人氧疗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2.17(5)339.

心理疏导与调节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血管类疾病; 心理护理学;临床疗效

据分析今后5年,国内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将进入快速增长期[1]。心内科疾病由于其病因繁琐、起病过程迅速、自觉症状明显,加之缺乏对一些特殊疾病的特效诊疗方法等原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较高,针对心血管类疾病,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我院心内科护理工作推陈出新,在原有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辅以心理疏导起到了不错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所有过程报道如下。

1材与方法

1. 1 一般材料 选取本院 2014 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8~75岁,平均岁数为56.5 ;其中冠心病25例,高血压14例,心肌梗死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疗效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 收治入院者均无意识障碍,都可以清晰表达自身想法;没有其他心理疾病或可以干扰本研究进行的状况。所有人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根据要求签署了同意书。

1. 3 护理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对照组患者全部按照常规护理进行照顾。心理疏导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从患者入院时开始,护理人员就必须让患者感受到其受到的护理是贴心、熟练的,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②给患者普及基础的心血管疾病的常规知识以及相应治疗方法和预后,消除由于患者对疾病不了解而导致的不稳定思想和抵触情绪;③在进行常规的护理操作时向患者清楚解释操作目的、步骤、还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采取的处理方案,使患者明确所有操作是为了积极有效诊疗所患的疾病,从而让患者更好地理解护士护理意图,患者也会更好的积极配合护理工作;④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活动,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状态,鼓励并增加患者恢复痊愈的自信心。

1. 4 评定标准 患者病情根据康复情况分为有效,好转以及无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 SDS) 。

1. 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我们均采用 SPSS17. 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方差齐我们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住院前后的护理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有效 16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的护理有效率88.0%; 对照组患者中有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1例,总的有效率56.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P

2. 2 两组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比结果 在刚入院时两组患者SAS、SDS 评分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住院一段时间分别进行不同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 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住院前后 SAS、SDS评分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住院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已经有学者研究表明,最近一段时间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各个医院门诊、住院收治的患者中所占数量较高的病种之一[2]。心血管疾病起病急,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甚至很多患者在起病之前根本没出现其他任何不良症状,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恐惧、焦虑和绝望等不良的内心抵触情绪。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时间的集聚容易导致患者的心理和思想的障碍,最终引起机体整体调节功能衰减,如果不能及时排解这些患者的负面的情绪,不仅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很不利,还会加剧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的恶化,直接造成了患者不必要的身体和经济压力的增大[3]。住院患者负面心理情绪不能有效的进行排解时,会对患者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降低身体的防御本能,让病情得以加速的进展,干扰患者疾病康复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这样的患者,护理人员除了进行常规的护理外,还需有效积极的对患者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自身的各种不安心理情绪状态,心理疏导的进行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患者疾病预后的状况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好处。所以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我们的护理人员除了要细致对患者身体所患疾病的护理,更要加强对患者自身的负面心理情绪的护理工作,配合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增加心理疏导护理的成分,协助患者调整内心的不良心理情绪状况,有利于让住院患者更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同时还可以增强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恢复,最终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我们已经证实,心内科护理人员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护理的成分,对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很有帮助,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状况。总之,心理护理使心内科住院患者感受到心态束缚,在心理和生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所以该护理方法值得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桂玲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 ( 1) :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