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启示;国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59-03

一、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因而其技术创新活动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断呈现出多样性和广泛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地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向消费者,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多样性。从创新方式上说,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转移、企业研究成品与开发等;从创新水平看,既有大量的渐进产品和工艺创新,也有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往往涉及到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或者从事技术转移,或者只是为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配套服务。总之,在创新来源、创新方式、创新过程以及创新成果等各个方面,中小企业都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许多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都有中小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在一些传统产业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重振与发展;而在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加活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和成功。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充分的活力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量和质两方面都体现出很高的水平。有资料表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不仅限于一般影响较小的产品创新,而且也包括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在许多中小企业中,技术创新者同时就是企业的创办人或经营者,更具有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市场导向以及运营时间较短,其组织结构一般较为扁平,组织内层级较少,这都有利于信息快速、保真地在企业上下、左右的流通和传递。另外,中小企业较为宽松、少干预的管理方式能保持一种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组织环境。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中小企业由于机制灵活,对市场与技术的变化比较敏感,富有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因此,其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都比较强,常常在高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工艺与设备的革新等方面打破常规,取得迅速的发展和重要的突破,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技术转移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1]。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意味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并不局限于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更多的是在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商业化方面。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赖于中小企业与外界机构的密切合作与联合。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外界在法律、会计、银行系统、资本市场以及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还需要已有的商业、技术基础设施的充分支持和中介机构的帮助。需要更好地处理企业与社会、市场等的关系,这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国外一些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一)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反映。2 300万的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美技术创新成果的55%是小企业提供的,在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占93%,其中70%的企业雇员少于20人。一批科技型小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

美国中小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18.7%。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外部资源,与外部合作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获得外部资源,获得研发的规模与协调作用,减少风险和重复的工作,通过减少专用问题,提高研发投入的刺激。尤其对于中小企业,与外部合作创新可以克服内部资源的限制,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能力应体现在如何与外部合作,有效获取外部资源。美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很注重与其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小企业与小企业之间进行联盟,引导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从属或依附于大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小美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众多零部件提供商之一,但是大型企业会给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国家之一,其中小企业也广泛地与各个大学合作。美国政府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财政政策,直接投资,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构。

(二)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二战”以后,一直在技术创新上依附于大企业。因为当时日本的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欧美引进先进技术,而只有大企业才具有动员资金和人力资本的能力。小企业一般是大企业的下请企业,接受大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技术转移。中小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投入上是很少的。2007年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只占全国研发资金的7.5%。在技术设备投入上,日本中小企业并没有占据什么优势。在日本的中小企业中,同样存在着20世纪40年代或50年代的机床,但同时还有80年代的设备,它们能各尽其用。

在技术人员投入上,日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中小企业在技术人员的投入也是很大的。日本非常重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素质。都道府县及政府指定的城市,在产业界、学术界及公立试验机关的协助和国家资助下完成各种技术人员的进修工作。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在东京、关西、野方、旭川办有中小企业大学,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全国各地的200多个公立试验机关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技术人员。

(三)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在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缺点也表现得比较集中。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可能充足。迄今为止,产业界的技术创新投入仍然局限于一些大企业。2007年,所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中,万人以上的企业投入占了一半,而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投入只占15%。

在研究人员方面,德国企业界集中了全国65%的以上的技术创新人员。但是中小企业人员缺乏的困境仍然无法解决。尽管德国失业人员超过了400万,但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员。

德国的中小企业有很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有些就是大企业的分包单位,这在汽车工业和电气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著名的西门子公司的数万个分包单位中,中小企业就占了2/3,他们同西门子公司有着长期和巩固的协作关系。

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德国中小企业人才缺乏,尤其是研究开发领域更为突出。德国政府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出了中小企业促进计划,把中小企业员工的初始培训和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进修作为中小工作来抓。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定补贴。

三、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启示

(一)加强中小企业人才技术培训

人才培训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增加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培训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里设小企业信息中心,退休经理服务团,问讯处为小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培训和拘束援助等全方位的服务。小企业管理局还通过商会、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贸易协会和成年教育小组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经销及决策等管理方面的培训,开办讲座和讨论会。在日本各道府县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利用跨区域信息网和各种数据,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和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

(二)支持中小企业从事研究开发

为了鼓励企业从事研发项目,美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实行了特别的科研税收优惠,20世纪80年代后,对企业科研费用的增长额也进行税收冲抵。1983年开始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CSBIR)计划,要求开放的研究和研究开发基金超过I亿美金的联邦机构要从其研发经费中拿出固定的比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美国有22万多中小企业向SBIR提交了申请,3.3万家获得资助,金额达40多亿美元。据一项调查显示,6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SBIR/STTR项日可以直接提高企业销售额。这些企业表示这些销售额的增加受益于SBIR/STTR项目对产品创新与工艺改良。81%的企业认为获得SBIR/STTR资助可以从新产品,工艺及服务中获益。近年来,研究与技术部每年都向中小企业拨款2亿马克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三)鼓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

鼓励中小企业使用新技术和加快技术改造是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的重要措施[3]。因此各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也应用来引导其采用先进技术。美国实施的STTR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而韩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

(四)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

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所以中小企业更具有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的倾向。据美国SBA的资料,在没有大学参与的研发中,大企业的支出回报率为30%,中小企业为44%。美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旨在加强中小企业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的研发实力,德国联邦研究与技术部于2003年执行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目的在于激发中小企业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性,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英国政府成立了工业研究协会,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服务,负责审议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资料和试验设备,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同中小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五)促进中小企业更新设备

中小企业技术装备对于提高中小企业提高制造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先进的设备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缩短制造周期。所以各国政府都积极地促进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设备。主要做法可以提供中小企业设备政策优惠贷款,提高折旧率,给中小企业补贴。如日本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的长期款。而提高折旧率不仅可以提高设备更新换代还可以减少当期的税收。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修改了旧的折旧法,对加速折旧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缩短固定资产折旧提成年限。德国的设备折旧率也从10%提高到20%。

(六)树立技术创新主体意识

国外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于其自身的需要,创新主体意识强烈,不断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和发展竞争意识。国外中小企业的决策者通常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科技意识”,每年都有固定的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而在中国,部分企业决策者的科技观念还不够牢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联度日益增大,不抓科技就会失去主动地出击市场的能力,因此,企业应该有主体意识,树立科技意识,主动强化技术创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建立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形成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功能。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工艺,消化新成果,获取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七)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举措充分说明,在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不能够忽略政府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客观上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引导、支持和管理力度,为企业创造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首先要切实贯彻落实好 《中小企业促进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逐步完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科研成果应用和技术转移的规范化、法制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成立相应的担保和保险机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基金用于创业企业。再次是建立统一健全的中小企业管理结构。

(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企业个体、政府的事务,也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社会的力量往往更为有效。中介组织是联结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也是加强企业间合作的最好媒介[4]。中国各级政府要有组织地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中小企业的行业协会、同业工会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执行标准和监督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机构的成立和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

[2]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9.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第2篇

关健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72-01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中,经济全球化后,这些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技术创新明显滞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主要表现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观念淡薄,创新积极性不高。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关心企业的短期经营业绩,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认识普遍不强,动力不足,对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积极性不高,依赖心理强,市场应变能力弱,创新观念淡薄。由于自身科技资金实力的薄弱,大多是“拿来主义”,缺乏自主创造。许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还是政府行为,企业处于被动状态。

2.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也是中小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过经营管理,加之中小企业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及社会认识偏差等原因,中小企业难以吸引或留住创新型技术人才,甚至部分企业还延续家庭式的管理体制,不敢大胆使用外来人才,存在用人的排他性,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严重匮乏,进一步弱化了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整体技术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的落后状况。

3.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供给,融资环境较差。资金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关键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利润低,企业积累少,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不足,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和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外部资金加以扶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誉等原因,融资渠道受到限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后,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加强了资金风险的管理,造成中小企业的贷款减少,使得占我国工业产值50%左右的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各类投资基金尤其是风险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不健全,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从而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和营运资本相对缺乏,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到影响,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缺乏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发,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法律化轨道,必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公平的政策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在融资、技术引进、产品进出口、信息获取和社会服务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中小企业发展受到的制约比较大。

5.缺乏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要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包括产品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条件及时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本身活动范围有限,人员素质低,市场开发和调研力度不够,难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信息不灵,信息不对称,企业就难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策略,必然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专业机构,这也影响中小企业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促进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策略建议

1.创建一个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体系,把技术创新正式纳入法制轨道,从法律上确保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制定有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规,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正当权益,以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

2.确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中小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配套制度保障。

3.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专门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性、全国性信息网,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加强指导和服务,以提高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

4.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体系。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助、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和企业自筹,并且都建立了金融扶持体系。我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扶持还处于探索阶段。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体系,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税收优惠,扶植具有高科技术的中小企业发展,以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展风险基金,由政府在重点项目和领域内投入一定资金,引导和调动风险投资,允许风险投资公司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积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拓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利用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机会。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到海外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5.加快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人才的聘用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中小企业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采取企业自我培训、企业互助、高校深造和联合办学的形式,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职工的生产技能。同时,中小企业要以优惠的待遇,引进具有真才实学、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允许和鼓励科技成果拥有者在成果转化时选择合适的受益方式,让人力资本和智力成果参与企业分配;鼓励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技术创新,并确保技术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

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必须依靠政府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第3篇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发展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和重要来源。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灵活性好。首先,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趋于扁平化,经营管理权比较集中,一方面,有利于技术创新决策在领导层形成统一意见,另一方面,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推广。其次,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规模小,能灵活地选择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和方向,同时,一旦在一项技术创新活动中出现任何不可控因素的外力破坏或需求发生极大的变化时,能够灵活的停止此项创新活动,转向其它的研究开发领域。由于企业规模小,员工数量、基础设施都比较少,因此转产造成的沉没成本低,转产对企业的冲击也就比较小。最后,由于技术创新对新技术提出的时间具有较高的要求,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对于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二)中小企业适应性强。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于大企业的严格的直线等级制组织结构,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隔阂较少,有利于信息在企业内部有效地传递,在共同的目标下各部门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组织资产”专用性不强,甚至营销与开发之间也不设定界限,开发人员也可以直接与客户接触。以上两方面均有利于新构思的出现,做出技术创新的决策,更有益于捕捉和开发出市场上急需的新兴技术和产品,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缺少资金支持。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自有资金有限。由于企业本来的目的就是要赚取利润,其必然首先要把资金用于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一些企业要把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因此,企业自身能用于创新活动的资金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资产数量少、资信水平差、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以及缺少足够的抵押担保等等,加大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投资的风险性和潜在成本,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因此,如何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融资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支持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一方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不完善。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中介服务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资源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更是离不开中介服务的帮助与支持。目前,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设施较差、服务水平不尽人意等问题,并且其运作往往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互补的服务体系,因此,很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除了政府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吸引力不足以外,相关法规政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一)政府行为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和法律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法律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则起到一个保障与鼓励的作用。其次,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要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问题以及中小企业内部科技人才的缺乏等问题,必须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企业行为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必要前提。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家族式”的管理理念的不足之处,中小企业应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步伐,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其次,构建人才战略,培养创新人才。中小企业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总体谋划、总体思路,包括人才的获得、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等。最后,加强产学研联盟,走合作创新之路。由于规模、人才、实验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很难独自完成重大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因此,中小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就必须走合作创新的道路,加大与大企业或其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这样做,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还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企业创新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晓庆.技术学习的模式

[J].科研管理,2003,(3).

[2]福布斯等.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管理新兴工业化经济的技术与创新(中本)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劲.技术超学习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6).

[4]谢伟,吴贵生.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J].中国软科学,2000,(1).

[5]万军,冯晓琦.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的提高:后发工业国技术进步的一个分析框架.

[6]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创新 企业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发明转化为商品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态过程,它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在源泉。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与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商标等知识产权联系紧密。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没有创新,因为没有保护就失去了创新的利润,也就失去创新的动力。知识产权制度正逐步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保证,成为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

一、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1.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最有效的动力

近200多年的科技、经济发展史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一种通行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它利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使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技术创新成果享有专用权。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使用该发明,从而使发明者能够通过自己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来回收发明的投入,并在技术创新市场化之后进一步获得超额价值。这就如同“给天才之火添加了利益之油”。这些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调动了科技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成为技术创新的有效动力。

2.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

知识产权制度既构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又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保障。各国的专利法都对专利的申请,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专利的实施与许可等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同时,对于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各国政府都通过行政的或司法的方式予以惩处。

3.知识产权制度确立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规则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它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建立了公平竞争的规则。这些规定犹如体育比赛的规则,所有参加竞赛的人都是必须遵守的。只有依靠知识产权制度去规范经济市场,鼓励、支持和保护正当的竞争,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才能有效地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4.知识产权制度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而加快技术创新的脚步。技术创新人员可以通过专利检索,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有效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5.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技术创新的产业化

知识产权制度规定了发明专利权人有长达20年的保护期限,在此时间内排除非法竞争,使得专利技术的实施比实施其他技术更为有利,专利发明人可以自己开办公司,或者带着自己的专利走向工矿企业,有偿转让他人实施自己的专利技术,这样逐渐形成了一批以专利技术为支柱的新兴产业。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不少企业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不注重自身智力成果的保护,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而使知识产权流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以至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这里有恶意的明知故犯,但更多的是因无知酿成的后果。

2.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

多年来,一些企业在技术上一直依赖进口,实施“买进”战略,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企业的专利申请主要是科技含量较少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相当一部分创新性不强,质量不高,授权比例较低,原发性创新成果缺乏。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包括对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的设置、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投入。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况,知识产权管理无制度、无机构、无经费的现象严重,知识产权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4.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步性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迅速,立法速度快,保护水平高,已得到世界的公认。但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新技术、新知识会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的新类别也相继出现,要求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日益多元化。然而,知识产权法律超前发展,与我国企业技术力量、经济实力不相适应,大量技术创新成果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

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1.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公司内部开设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课程,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树立产权意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努力获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使创新成果符合有关规定。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更不能离开人才。不充分重视人才,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进行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把智力创造成果和商业标志转化为商品,并确定了如何分配利益的标准。从性质上讲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一种财产权利。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利用知识产权机制,奖励技术创新人。

3.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现代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已并非厂房和设备,而是研究开发成果以及知名的商标、商誉等知识财产。它们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制订企业知识产权策略,监督制度的实施,保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落到实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须与企业产业特点及公司规模相协调,如大型企业宜采取集权式管理模式、中型企业宜采用网络式管理模式、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采取点面结合的模式。

4.鼓励企业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高新技术企业应根据其规模、经营性质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 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监视与企业有关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动向。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以防止盲目开发,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资源,为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支撑。我国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应注意考虑以下几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加快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业化;建立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积极争取对我国经济发展最有利的国际知识产权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性研究[J].技术经济,2006(8)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第5篇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本质上是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就是将创新的成果以权利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在法律上受到保护。在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必须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上升至战略高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占据相当比例的高新企业,其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唇齿相依。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关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理论界还未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从字面含义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包含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子概念,也有学者认为是概念内涵中“量”和“质”的两个面,本文即从此角度出发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进行分析。所谓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资产、经营范围、员工数量等规模上都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的具体概念取决于其认定标准,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认定标准难以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得到迅速成长和发展,无论是工业总产值还是税收比重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均高于大型企业。我国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也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目前认定的国家标准为2011年国家工信部、统计局、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联合出台实施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该规定第四条对我国十五大类行业的划型标准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技术创新之于高新技术企业,是其发展的基础和灵魂。高性能技术企业,简言之就是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与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1]25高新技术企业相对其他企业类型,有其特殊性,一旦被认定,便享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政策优势,故其认定标准和要求也较之一般企业更高。现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依据为2008年颁布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九大类领域技术划定为高新技术范畴。综上所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科技人才为主体,在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拥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从事相关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的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

(二)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

战略,可被认为是具有统筹全局的系统性的策略和谋划。关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义,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所谓知识产权战略是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而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和一系列措施”[2],这是从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权利运用角度所作的界定。也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指战略制定主体通过加快推进与己相关的知识产权各项工作,促进自身总体目标实现的总体谋划”[3]5,这是从管理层面所作的解析。还有学者侧重功能目的性,将知识产权战略概括为利益主体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免受竞争对手的侵犯而利用相关制度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4]178上述观点均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特征。本文认为,可从三个不同视角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进行解读,即从静态理论角度,它是阐释知识产权制度在社会诸领域运行的一般规律的范畴;从动态运行角度,它是由规划、执行和评估等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从权利属性角度,它具有超越于私权的特质,而具有能影响国家整体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全局性和根本性,故而有对其进行战略考量的必要。[5]5综上所述,知识产权战略是利益主体为实现其长远规划目标、谋求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下,运用知识产权而采取的根本性策略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与长远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在知识产权制度的指引下,通过对当前及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经济形势、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动态的把握,基于对自身及同行竞争主体的经济实力、科技能力、知识创新和人才状况等有基本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制定的,指引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原则和方案,该原则和方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企业发展和总体目标实现发挥总体谋划和指导作用。

2.法律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战略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运行和实施必然置于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智力成果必须经过国家知识产权部门依法确认才能成为其权利,并由此免受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侵害。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有法律性,受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约束,同时也得益于制度的保障。

3.动态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规划,在企业内部统一执行,并作为企业应对外部竞争、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策略,具有动态性与可执行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固然具有一般战略的宏观性与指导性,但它绝非静态不变,战略的实施与运用是其存在的灵魂,它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影响着企业知识产权从无到有,再到转化应用及权益最大化的整个过程。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分类与选择

鉴于不同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进行划分。本文从商业运作方式以及技术发展阶段两个角度,分别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类型进行分析,为中小高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一)从商业运作方式,分为进攻型战略、防御型战略及攻防结合型战略

1.进攻型战略

进攻型战略模式表现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运用采取充分主动性,对内表现为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对外进行知识产权的转化应用以及由此创造的利益最大化。此类战略模式主要适合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市场竞争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或垄断地位的企业,如少数大型企业集团。知识产权独占(排他/一般)许可或转让,知识产权投资入股、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等战略是进攻型战略模式在具体实施中的重要类型。

2.防御型战略

防御型战略模式与进攻型模式相对应,对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研发上相对趋于保守,主要表现为模仿创新和排他使用。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通常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人才资源等方面比较匮乏,较少进行原始创新,以我国众多中小企业最为常见。此类知识产权战略模式在技术创新上以模仿和追随领先技术为特点,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上通过绕开和回避大型企业集团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以避免因知识产权侵权而产生的诉讼风险和争讼费用。

3.攻防结合型战略

所谓攻防结合型战略,是将进攻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结合使用的模式类型。一方面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在细分市场领域内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一般又不能占据行业内的核心技术地位,不能与大型企业全面抗衡。故而,攻防结合型战略必然成为我国大部分中小高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首选。

(二)依企业技术发展阶段,分为技术领先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追随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1.技术领先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技术领先型企业指的是“以主动开发具有领先性的先导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基础技术为目标,力图凭借领先的技术占领市场和控制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6]6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技术领先型企业通常具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和较深厚的技术储备,在人才、市场及科研力量等生产要素方面都具有领先于行业的特点。这类企业一般以跨国公司、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以及部分在细分市场占优势、技术成熟度较高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技术领先型企业在知识产权运作实践中,通常以进攻型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因其着重于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较一般企业而言面临着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市场开拓、竞争对手联合抵制等一系列风险,以及为此支出的高额成本。因此技术领先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知识产权实际运用与风险防御机制的建立等。

2.技术追随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技术追随型企业是在技术创新特征上与技术领先型企业相对的企业类型,它是指企业在对现有领先技术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领先技术及其市场化产品的空白和缺陷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实现对领先技术的追赶,从而在市场中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技术追随型企业又可理解为技术模仿型企业,二者在创新的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即均不以追求率先发明新技术、开辟新市场为目标,而是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模仿,是一种学习性创新和模仿式创新。技术追随型企业与技术领先型企业相比,无论是从人才、资金、技术、研发实力,还是从企业战略选择、发展规划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一般缺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能力和实力,我国众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此种类型。技术追随型企业在知识产权实践中通常以防御型或攻防结合型战略为指导,既可弥补企业在自主研发能力上的先天缺陷,还能避免高额的技术研发投入和风险。因此,技术追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构建更多地侧重于对现有技术利用和对他方知识产权的获取和利用,以及在知识产权的实施过程中对可能的侵权风险的防范等方面。[7]上述两种类型划分实际上是从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出发,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分类来源和选择依据进行阐释,由此总结出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点,能够助推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类型。

三、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的因素考量

鉴于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其当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诸因素,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需谨慎思考和衡量。

(一)确立明确的战略原则和目标中小高新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类型,有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受制于资金和人才两大短板

,薄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欠缺独立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但另一方面又具有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高度创新灵活性和信息反馈能力,在敢于承担风险方面比大型企业更具优势。为此,我国中小高新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布局考量中应首先明确确定把握市场和政策、重视合作和共赢等基本原则,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为总体目标,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同时适应市场的知识产权战略。

(二)认清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重要砝码。但由于不同的区域范围、时间阶段和行业领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存在差异,都会直接影响战略模式的选择,因此,事先了解和掌握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发达国家无不通过知识产权相关制度来推进本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强化对本国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这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和贸易进攻的严峻形势。在国内,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规定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水平较高的国家。该纲要不仅在国家高度确立了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同时为全国范围内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指南和制度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总之,在国内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背景下,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要审时度势、紧抓机遇,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建设.

(三)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其特点和需求会有所不同,具体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也应有区别。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起步期,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和风险承受能力都较弱,知识产权策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预防和避免陷入同行企业的恶性竞争,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其次要通过外部技术的吸收和引进,积蓄创新要素和研发力量。此阶段宜采取较为保守的知识产权战略,如技术追随型战略。在成长后期及成熟期,企业要转变战略目标,以加强自主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抓手,形成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总之,我国中小高新企业应依据各个发展时期的技术定位、市场定位和产业定位,统筹各方因素,以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视角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规划,制定合乎理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方案。

(四)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知识产权战略

市场的瞬息万变及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不是经久不变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需与其他各部门相互协调、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密切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和变化发展趋势,及时得到市场信息反馈,在分析预测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适时调整切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背离市场规律而得以有效落实,也才能成为企业的强大动力与支撑,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