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43-02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意义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部分,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对学生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格外看重课外阅读在提升学生智力方面的作用,他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外阅读对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语文课外阅读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课外阅读数量有待于进一步增加,阅读面相对狭窄,更多是作文范文之类的阅读,阅读内容与语文课外阅读目标要求有偏差。甚至有的课外阅读文章和书籍选择良莠不齐,没有语文教师的严格把关,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时间保证不了,环境不够优化,仅日常作业已经占用学生大量课外时间,更不用说挤出宝贵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家长对于课外阅读也持不同看法,片面认为语文课外阅读属于浪费时间,不如将宝贵的时间参加文化课辅导。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可见,课内阅读教学是手段,课外阅读才是目的,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1、营造氛围,自主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与其心理需求一致,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他们阅读兴趣。小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其阅读兴趣、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尽量满足学生不同阅读需要。要满足学生不同课外阅读需要,首先应为学生准备大量阅读材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建造家庭小书橱,在教室设立小小图书角,让学生具备藏书意识。此外,还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使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课外阅读资料,并在家中形成相应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动机。
同时,为了丰富学生读书内容,我们引导学生共同建立班级书橱,让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拿到班级里,或用零花钱购买几本书捐给班级,使班级拥有一个比较丰富小书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书籍熏陶,我还经常与学生谈起自己在书店所见自己喜欢的书,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选择阅读材料信息。
2、溯本求源,选择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应该有所选择,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怎样为小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的问题。选择阅读的内容应满足两个需求:
(1)选择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的认知需求
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如: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学习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低年级则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类的书籍。
(2)选择课外读物要适合孩子的个性需求。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全部心理特征综合。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激发兴趣。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对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对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等故事;对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的相似之处,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因为,“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
3、明确要求,拓宽时空
课外阅读首先它是学生独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对书籍的选择有着自主性。阅读速度,也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去安排。因此,在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的时候,要明确每天至少阅读时间半小时。对于内容的选择上,要本着与教学相关的读物,不能阅读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书籍。同时,还要养成对于经典优美的句子,做好摘抄的习惯,保存下来,最好能够记忆下来,可以给别的学生讲自己看到的知识。这样做,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4、以研促教,创新模式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这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阅读课外书进行相应的指导,主要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思考的方法,将阅读的过程转变成思维加工的一个过程,不能简单的只是去读,而没有大脑地参与,这是不行的。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毫无意义。必须培养自己在阅读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课外阅读研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颖翠.书中乾坤大,课外天地宽[J].考试周刊,2013,(67).
一、注重积累,触类旁通
新课标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阅读能力。对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培养语感,注意积累显得更为重要。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文章我们平时大多没见过,但需要解释的词语一定都是我们见过的,那么平时在讲解课内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做一些常用字词的翻译,并记住这些字词的用法,特别是下列几类词:1.常见虚词“之”“以”“而”“者”“乎”等。2.一词多义的词,即同一个词在不同句中有不同意思,如《捕蛇者说》,“岁”在① “岁赋其二”。岁意思为“每年”;在 ② “积于今六十岁矣”。意思为“年”。3.古今异义的词,如(《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绝境 ”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再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谓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4.活用的词,顾名思义 ,即是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在中考中很常见。例如:“吾射不亦精乎”的”“射”字,“射” 原是动词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在这句话中活用为名词“射箭的本领”。5.还有一些通假字也值得平时总结、记忆。另外,了解一点古文化知识、特殊句式,也有助于理解文意,翻译句子。这些古文化知识、特殊句式,课内文言文注释上基本都有,重要内容老师也会反复强调。比如文言文涉及的有关古代人、事、名物、官职、称谓等一般古文化常识,常见的倒装、反问、疑问等句式。
二、整体阅读,了解大意
要做好课外文言文阅读。首要的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阅读感知,把握其要点。课外文言文在阅读过程中会有词、句搞不懂,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纠缠于此,放一放,跳过去读完全文,就像做英语阅读一样 总会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先不去管它 把整篇文章读懂了,这个词的意思大概就出来了。读完后,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要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要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文言文不会像现代文那样意义深刻 、含蓄,一般道理比较明显,人物性格比较鲜明,大多考生在读完全文情况下都能弄清楚这些问题。而弄明白这些问题就为后面深入理解原文、正确答题指明了方向。
三、精读原文,抓住重点
精读就是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精读就是在通读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找出解答试题的某些线索。中考试题中选用文言文大多篇幅不长,我们在解题时可以多读几遍,通过反复读,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课内文言文,口头翻译课外文言语段。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2)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结合原文,分析试题中的题目答题要点。分析要全面、不丢点。 (4)再读原文,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点和答偏。
四、巧借信息,化难为简
注重课内字词的积累
初中阶段的课内文言文没有生涩难懂的文章,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一般采用组词、换词的方式,学生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掌握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就成了重点和难点,其中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从中考走向看,2009年之前,课内的字词意义的考查侧重于一词多义、虚词的考查。从2009年中考开始,考查到重点实词,解词语一题考查的是通假字,所以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整理和积累的好习惯,准备专门的记录笔记:要注重平常的整理和积累,而不要等到中考复习时再一点点去整理,那样时间也不允许。
例如,《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这四篇文章中的“许”,意思各不相同。学生就应该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一点点积累下来,不断填补,到中考复习时必然省下来很多力气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冲刺阶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取舍,筛选重点词来复习。而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也不外乎课内的重点词和常见词的迁移。“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要做好课内的功夫,课外自然水到渠成。
翻译需把握特殊句式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还有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使语句通顺连贯。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所以除了用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外,学习中要格外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中考虽不考查古汉语特殊句式的专业术语,但要学会灵活运用,所以对老师强调的重点特殊句式也要经常整理记录,经常复习,把握规律,才能学以致用。
通过阅读来理解、记忆
近几年,特别从2009年中考来看,简答题只在课外文言文中考查,但是没有根基不会平地起高楼,平时课内的文章就不解意,到做课外时必然不会分析,所以平时对课内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重视,是备考的第一步。
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中间除了理解字词得以疏通外,“读”也是很好的方法,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如果能熟读,内容就更容易把握。也好尽快地在读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从中筛选到题目要找的信息。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读可以培养语感,然后熟练断句,断句正确,意思才能理解。
灵活多练,巩固积累
一、诵读有方,打造文言学习的亮丽风景线
以读打开文言学习的情感闸门,唯有读才能让学生领会文言丰富内涵,体悟文言无穷韵致,感受文言字少意深音单义广的美感。可见,离开了读,文言便成了空中楼阁。读以激趣,读以提神,朗朗上口,嘤嘤成韵,原生态地还原了文言的生命和活力。为了使朗读的功效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要精心地设计读的方法、读的材料、读的策略、读的程序。读以促悟,读以激趣,诵读有方,及时点拨,为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范读,读准字音,恰当句读。教师范读要准备充分,广泛学习,确实有以一当十,率先垂范的作用,既要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又要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原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文言文向来以精炼和内蕴深厚得以传承千年,诗词歌赋曲,都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教师首先要在内心热爱文言文,而不仅仅是当做教学任务来看待,范读要标准而切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和节奏。
(二)学生通读,借助注释,理解文句。文言翻译既能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又展示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重头戏。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的以下三点:第一,教会学生利用积累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句意。要了解常见的几种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第二,翻译方法要学会“五字诀”――换、留、删、补、调。换,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补,是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删,是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是指把文言句殊的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第三,文章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无误;达,即通顺畅达;雅,即语句优美。
(三)反复诵读,比赛诵读,读出底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师生一起疏通文意结束后,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音韵,读得如从己出,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样语感强了,韵味足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水涨船高了。尽情诵读,率性而读,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抑扬顿挫声中来,原汁原味心中生,声入心通,声通义解。要做到“美读”、“烂读”。“美读”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体味感悟读进去。“烂读”就是一边接一遍地读,熟读成诵。只有这样方能感悟顿生,底蕴自出。由此可见,循序渐进,诵读有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潜移默化,熏陶渐染。文言文教学课便日渐高效了。诵读有方,朗朗书声,便成了课堂上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课外拓展,打通文言学习的最后一公里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课外拓展更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但现在的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就讨厌,还要看陌生的文言文,简直像看天书一般,很多学生选择了放弃。但文言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以内,更要拓展到课堂以外。笔者对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设文言学习宝库“知识库”,形成文言学习系统。
槭寡生记得更牢固,并使之形成系统。笔者要求学生为文言知识建档立志,形成重点实词、虚词,常用句式等的系统读书卡片,里面包括义项、出处、例句等,定期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利于学生归类、比较,形成体系。做到纵向积累要深入,横向积累要系统。在积累中提高了在文言文词语的辨析能力,更在积累中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兴趣,益处多多。
(二)强化诵读,课内练兵,课外作战。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学生在诵读中听文言,入文境、品文味、析文情,以课外文言为载体打通文言文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将积累的文言知识与课外文言文充分链接,达到理解的拓宽和理解的目的。文言文用词凝练,言简义丰,咀嚼品味,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得以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一、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3.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二、对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我们知道,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只有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教会他们自主阅读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新出路。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范读创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了,才能把它学好。《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形象,所以上课时,我不让学生看课文,而是先听我范读。在朗读过程中,我根据不同人物不时转换语言风格,表现友人时,生气、暴躁,表现元方时义正辞严,尤其在说道“非人哉”这句话时,学生已然笑了起来。全文读完,学生已经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我绘声绘色的朗读,作品中的文字信息被直接斥诸视觉、听觉,产生了直观的魅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2.授人以渔,理性认识
在前边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用工具书,自己把文章翻译出来,有问题的把它圈画出来,讨论解决。与此同时,再次强调翻译原则:要重视于原文;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文字优美,简明、优美,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只有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才能拿着这把钥匙去开启文言文学习的天地。尤其这篇文章有多处人称的省略,需要学生适当补充,同时也了解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学生也圈画出了几处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但经过讨论后都得到了解决。
3.再塑场面,亲历其境
这篇文章的故事性还是挺强的,如果直接分析文章情节,归纳中心,学生大多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激情,如果能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戏剧表演的方式来学习课文,理解人物性格,不仅可以淡化古今差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愉悦。所以,我让两组学生进行了即兴表演,并在此基础上对文中的实词虚词再进行了点拨,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来友人和元方两人的特点。整个课堂紧张严肃又活泼热烈。
4.以古观今,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材中往往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前哲圣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对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何“以古观今,古为今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讲《陈太丘与友期》时,就有学生提出:最后友人已经和元方道歉了,为什么元方还要“入门不顾”?这也是失礼的。马上又有人说道:这并不失礼,因为是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是情有可原的。这时的课堂变成了一场辩论,是一场关于“礼”的辩论,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延伸。
5.拓展阅读,巩固延伸
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文言文,还要多读些课外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引导,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同步的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增加了同样是选自《世说新语》的《王戎尝李》的故事,故事浅显,既锻炼了学生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了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