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牧民教育培训

农牧民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牧民教育培训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牧民科技 教育 培训 工作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98-01

一、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农广校作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把提高培训质量和增强培训效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质量,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正能量作用。

1.以培训教学内容改革为抓手

设置按需施教为导向培训内容。按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为切入点,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方向。坚持以解决农牧民实际问题设置培训内容。在培训中,从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设置培训内容,开设培训专题讲座,引导学员掌握新的适应本地农业生产技术。设置提高农牧民素质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把培训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时期要求农牧民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掌握的新技能充实到培训内容中来,体现实用、实效的培训特色。

2.探索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新模式

运用多向形思维方法,创造性地推进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使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从落后的培训模式走向开放良性循环的培训模式、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适应培训思维上来、专业技术授课与田间地头授课与时俱进。在针对不同工种性质与专业特点实行分类培训,突出培训重点,重点抓好种田大户、优秀创业青年、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员在学习中思考、在生产中摸索、极好的效果让农牧民增产致富。

3.不断规范培训管理机制

针对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机制及监管措施不够健全,导致农牧民培训工作只见培训人数不见人的现象。专门制定学员管理制度。建立考勤、笔记、讨论发言和平时测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提高农牧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立健全农牧民学员培训档案,将培训的效果,培训学员课堂纪律、培训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进行专门考核。

二、县级农牧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县级农广校农牧民科技教育离大规模培训农牧民的要求差距很大,切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培训内容老化实效性不强

由于农业教育工作者自身培训没有得到提高,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参加社会实践及深入田间地头实践少,导致教学中课堂理论面授多,直面田间实验操作少,不能适应农牧民认知规律和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不够丰富。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直观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效果。培训方式不够新颖。需改进培训方法,将教学与实践、听课与电教、本地外地培训结合,增强培训效果。

2.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制度上缺少对工学矛盾的解决办法。激励农牧民参加培训措施落实不够好。农牧民学习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形成了一种学好学坏、学与不学的怪圈现象。制度还不够健全,只停留在制度一般性要求上,强调自觉遵守纪律多、监督检查少,没有完整的关于农牧民学习培训的考核办法。

3.阵地建设不够完善

县级农广校计算机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没有完全网络化和便捷化。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切老龄化(平均年龄45岁以上)。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要,同时缺乏一支规模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如何加强农牧民培训工作

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1.转变培训理念

在培训中遵循“稳中求进、好中求优”的工作思路,突出为“三农”服务意识、突出学以致用、突出质量效益的原则做好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对资源进行整合为我所用,积极与县人事局、扶贫办、农业局、妇联等单位进行合作,扩大培训空间,扩充培训容量,实现优势互补。

2.转变教学方式

新形势下,针对农牧民培训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强化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从传统教师授课为主转向教师学员双向互动交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专职教师。创造条件提升现有师资能力水平。拓宽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师资来源,完善兼职教师选聘和管理办法,为做好农牧民培训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四、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

1.完善农牧民教育培训机制

制订基层教师调训、参训、脱产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类别培训对象要求、岗位特征实行相应培训目标。进一步明确相应的保障措施。保证不同类别教师达到一定的调训率、参训率、脱产培训学时数的要求。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学用结合”、奖优罚劣等制度,激发教师调训、参训、脱产培训期间工作学习积极性,建立调训、参训、脱产培训教师档案。

2.完善培训管理机制

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营造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学习风气。健全《学员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完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制定规范化的评估办法,邀请学员对课堂教学质量、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进行评估,不断改进评估方法,提高评估效果的准确性。建立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将农牧民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互动效果、学习成果作为学风评价的重要内容。完善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实用技能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3.强化培训阵地建设

农广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新任务,实现农广校培训工作新跨越的基础条件。农广校存在着“硬件不硬、软件不强”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努力积极争取县委政府支持改善目前办学条件,为今后规模培训奠定基础。二是加强软件建设,充实优秀专业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加强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探索网络阵地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培训工作覆盖面和培训质量。此外,认真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为教师和学员创造一流服务和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布尔津县2013年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2]陈德林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Http:// 论文选登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 股份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47-02

一、 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牧民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而自愿组织的一种新型组织,是一种摆脱个体经济对市场经济被动局面而采取的积极行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加速,对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更强大要求,个体经济和承包经营户应对不了市场的发展这一新要求,必须联合应对,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经营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发展,在这样严酷的生存条件和发展要求下,农村、牧区出现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一)锡林郭勒地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畜产品专业协会、牧民联户经营、牧民生产合作社、牧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养殖专业户、育肥、马产业、手工艺、大棚蔬菜、技术服务、旅游业,还有各种专业协会等。

(二)成立的主要目的

产品销售、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实现劳动力分工合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享信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集体购买、节约资本等为目的。这些都能为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能够弥补生产队解散,集体经济和集体劳动推出主导地位后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的一种思念。是集体主义思想的表现。

(三)成立的时间和数量

锡林郭勒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时间是以2001年后相继成立的。如2002年11月,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党委书记延巴特尔带头37户牧民以牲畜、草场、资金入股,注册91万元成立了萨如拉牛业有限 责任公司。这是在锡盟地区比较早,比较正规、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到2012年底全盟已有1502家牧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太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46家、白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15家,西苏旗各类专业合作社95家、东乌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99家、兰旗共有专业合作社359户,是全盟专业合作社最多的旗县,锡林浩特市各类专业合作社77家、阿巴嘎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02家、多伦县各类专业合作社175个、东苏旗各类专业合作社41家、西乌旗各类专业合作社96个,乌拉盖开发区各类专业合作社72家,协会4个。

(四)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和经营状况

1.资金投入方式: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货币出资:如东乌珠穆沁旗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99户,成员总数达到1470户,注册资金达到了28103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7020万元,非货币出资额21083万元),出资总额100-500万元的118户,500-1000万元的6户。西乌珠穆沁旗已注册的牧民专业合作社共96个,注册资金8520万元。正兰旗共有专业合作社359户出资额达到39619.03万元,其中出资额在100万元以上到500万元之间的176户,500万元以上的8户。多伦县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175个,注册资金2亿余元。注册成立的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2个,注册资金达到9678.4万元。这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牧业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牧民生产方式,促进了农牧业业 专业化、 产业化发展;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非货币出资:主要有牲畜、草场、棚圈、大棚、农地、农牧业机械、技术等。非货币出资对农牧民来说,能够根据自身的长处和优点,结合其他有利因素,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入股、联合进行生产经营。农牧民联户经营的主体往往是两个或多个牧户,是比较简单的合作经济。

(3)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如农牧业、民政、民族事务、税务、财政、扶贫等部门都有他们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扶持资金,这些专项扶持资金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广大农牧民亲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农牧民的关怀和帮助。

(4)企业的投入与扶持。a.企业扶持。由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或企业负责人的认知,对某些专业合作社进行投入和扶持,如2003 年,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贝勒镇巴彦淖尔嘎查的 30 户牧民,在内蒙古基建投资公司的帮助下,入股成立了草业公司。b.龙头企业的投入与扶持。龙头企业的合作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之一,龙头企业能够以他的产业和规模带动本地的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也能够使企业得到发展,如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在内蒙古各盟市乃至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奶源基地和联户基地。

二、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锡林郭勒地区牧区专业合作社的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有点较突出;有点较典型。有的自身能够解决,有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指导,帮助解决。

(一)合作规模偏小或单一

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有点就存在合作规模问题,分析原因发现成因有多种多样。其一是资金问题。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大小取决于投入到资金量。由于很多专业合作社是农牧民自愿组织的,大多数是一土地、牲畜、草场、棚圈、大棚、农地、农牧业机械、技术入股成立的,能够拿出的现金不多,这样影响合作社的正常运转和扩大再生产。

(二)经营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由于农牧民群众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掌握,缺乏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很多专业合作社出现了经营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一部分通过教育培训得到提高和锻炼,但是大多数农牧民由于先天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原因,对培训内容的了解掌握上出现困难的情况;这样做合作社内部在经营层次是出现了不同的局面,谈不上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三)运作不够规范,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

各类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合作社的生存、发展。由于没有专业人才,他们的合作社从开始就存在运作不规范,经营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由于很多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牧区,交通不便,甚至偏僻,没有吸引人才的优越条件,只能靠自己。如锡林浩特都博羊业合作社没有兽医和输精员。专业合作社没有专业人员,更没有经营管理、财务、会计人员;很多合作社都是流水帐,没有会计账。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四)融资矛盾突出,技术支撑不足

融资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很多合作社在融资问题时出现瓶颈,制约合作社发展。虽然在各级部门的统计数字中出资额、投资额都比较多,但是合作社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都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是僧多肉少。与融资困难并存的是,技术支撑不足是严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又一个难题,能够得到技术支持的合作社不多,得到技术支持的,能够保证长期、连续的又少。甚至存在活动周、活动日现象。农业类合作社的技术支持的比牧业类合作社强,因为农业,比较集中,种类不多。

(五)政策不配套,扶持不到位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事物,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政策不配套现象,出现倒逼情况。很多的事情农牧民已经做了,但是有关部门还在研究,甚至各自为政。就比如,合作社登记这件事,现在的情况是多部门登记,多部门管理的现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有在民族事务部门登记的,大多数是在旗县经营管理站登记注册。因为登记部门自然就管理部门,所以管理上出现了不到位的情况。

三、解决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要抓好教育培训工作

新型专业合作社最紧缺的是专业人才,一个合作社没有一个核心人物或带头人,很难在市场经济大浪中穿梭其间的,所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该在教育培训是下工夫,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比投入资金,见效要快。所以培训教育工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可以说是“能让战略”。 做好人才保障是关键。鼓励各类科研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保留原身份、职级待遇,并允许按其贡献大小从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相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人事档案保管、办理户口、党团组织关系挂靠、代缴社会保险等服务。

(二)要鼓励合作社兼并整合

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安排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合作组织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和信息化服务,用于新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用于品牌培育和对示范性合作社的奖励

(三)要提供信贷支持

研究完善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政策,拓宽筹资渠道。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牧业信贷的重点,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要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允许合作社以一些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物权,房屋、农牧业生产设备、机械等固定资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贷款抵押。

农牧民专业合作姐姐组织在过去十几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部分农牧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谋求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有效解决生态恢复和农牧民增收,建设新农村中做出了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瓶颈问题,发展和推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有效而长久的措施,切实提高广大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提高专业合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富志宏.草原新 牧 区建 设 视野 下的 新 型合 作经 济研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

[2] 姚於康,马 康平.借鉴国外经验培 育和 完善 农村 合作经济组织[J].农业经济, 2001(12).

[3] 胡敬萍.内蒙古草原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问 题 [ EB /OL ].草原之友. http / /b log sina co cn / : . . m. ta liinhan. 2007- 06- 01.

[4] 郭 颖.小肥羊公司向牧民赊销饲料[N].锡林浩特日报,2006-12-01.

[5] 达林太.内蒙古草原牧区调查 报告 [ EB /OL ] .人 与 草 原 网 络,2007-11-10.

[6] 西乌旗人民政府.西乌旗发 展牧区合作 经济组织 http: / / brooks ngo . . cn / caoyuan. [15] 实施办法[ EB /OL ]. 锡 林郭 勒政务 网. http: / / x lg . l gov cn. 2007- 08- 13.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一)远程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本地化应用

1.技术方案与设备配置

采用相关科技公司开发的全套视频授课系统及相关设备,分别放置在华西和大学医学院,实现了实时、交互式的双向课堂教学。该系统基于连接双显示器的电脑主机,而且是面向用户端的开放式平台。借助远程信息服务和教育系统,实现实时传送远程授课信息和学生的及时反馈信息。由于华西医学授课要求高质量地连续传输视频和语音信息,为了保证卫星或宽带传输的视频和语音的高可靠性,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需要不受干扰的卫星频道或充裕的带宽,实时而准确地传输教师授课和学生反馈的数据。为此,租用对应的卫星频道,并在华西和大学医学院分别建立VSAT地面站,卫星通信方式为点对点的专用通信信道,教学点的学生可以实时看见成都的华西教师的影像和教学幻灯片,并可以听见相应的授课。通过视频切换功能,华西教学点可以将来自VCR、DCD、投影机等的视频信息传输到教学点,教学点可以将临床动手的成果传到华西,实现实时双向传送视屏、图像、语音、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此系统还提供文件传输等数据服务,与医学院师生及时沟通,同时支持控制远端摄像机,达到及时了解听课学生的实况和临床动手情况。由于学生上课的教室装有摄像系统,它具备录制视频和语音功能,存储在论坛或在线授课系统中,供学生在课后任何时间播放以前上课的任一视屏,复习巩固重点教学内容和薄弱的知识点。此外,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华西远程授课点配置了齐全的远程教育电子设备,高性能背投式电子白板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进行板书操作,智能摄像机可自动跟踪教师视线和板书,图文投影机可拍摄事物全貌。为了保证远程教育的多样化,在教学点设置有电脑、投影机、遥控摄像机、电视机等辅助设备,教学点可以选择最佳效果的方式播放图像和声音,在电视播放效果不佳时以网络代替。

2.教学安排与管理

华西对大学医学院的远程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及学籍管理由大学医学院负责,公共课或基础课由大学医学院选派优秀的获得华西认可的教师担当,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华西在华西教研室挑选最有经验和最有能力的教师授课。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华西和大学医学院的老师经过详细讨论和细致研究,及时调整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教学计划,重新安排和设置课程的难度和进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考试难度,并制作专门的教学视频、课件和测试软件。然而,培养合格医学院学生,不仅需要教师的课堂授课和课下辅导,更需要课后的学习、大量的实验和实践,而这正是远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为了达到远程教育在运用的最大化,华西针对远程教育的特殊难点,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弥补措施:首先,将课程讲解、实验操作、实习和实践注意事项等制成教学光盘或存储至数据库,定期寄往大学医学院或更新在线数据库;其次,选派华西医学院教育管理人员或骨干教师赴大学医学院工作,对师生难以进行的手术进行示范教学,并指导其学习、实验和临床手术,帮助其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和临床操作的体系;其三,接受大学医学院老师和学生来华西进行交流和学习,并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实习。另外,华西教师和大学医学院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或电话进行联系、交流和探讨。华西对大学的远程教育模式,可以应用到其他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在应用中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充分考虑各校的实际,不能盲目套用。探索出一套特色的各种“藏化远程教育模式”,全面加快教育的步伐,提升教育的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二)远程教育在农牧民培训方面的应用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其推广应用的农村现代科技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方法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以及宣传农牧业科普知识,拓展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销路,在的远程教育实际化应用中最有代表性。通过农牧科学院这些年的逐步积累和探索,在深入研究农牧民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农村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体系结合了传统教育与远程培训的优势,总结出的一套农牧民远程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牧业的发展。他们积极走进农牧民家里给予指导培训,除了现场实际操作指导和发放农牧民实用技术手册,还引入了网络多媒体信息宣传与多媒体播放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来提升培训效能。最受农牧民欢迎的有三种培训方式:一是专家亲临现场亲手操作演示与指导;二是集中于某一地点开展培训,请高水平专家亲临授课;三是自主选择播放多媒体视频课件与收听语音信息。由于网络通达性和多媒体光盘课件的数量性,不能充分满足农牧民对信息的需求,所以必须开展专家授课和专家现场指导的活动,这样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的效能才能最大化。利用视频、语音等多媒体资源可以存储在多媒体课件中的特点,在专家不在身边时,农牧民可选择性地观看课件,对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答案,或者温习农牧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最终使其在培训中起到辅助和指导作用。自治区是一个藏民族人口比率占9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藏语言文字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部分农牧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藏语言,他们的子女入学前只会藏语。因此,在农牧区远程教育体系中,开发藏语语音和视频资源是远程教育在农牧区得以普及的重要课题,其中也面临了许多技术难题。藏文字的数字标准化,藏语数据库系统建设,信息资源藏语整合与藏语信息化传播技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也是农牧区远程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藏文字信息化应用中,现在存在着多个信息字库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完全按照藏语信息交换用国家字符标准,这样形成了信息字库标准在中国的统一化,同时加强藏语资源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建设工作,为信息资源的交换和整合提供方便。

(三)远程教育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充分利用农牧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和经验,推进建设农牧区藏文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互动平台,使这种农村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并在全区农牧区的各个村建立能够提供远程教学的教室,包括对农牧业生产的指导和基础教育。开发的网上农牧区藏语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了实时教学、语音播报、互动式答疑交流、在线咨询等选项,使得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农牧区教育、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了科技服务于农牧区的质量和水平。远程教育资源不但服务于学生,而且给需要的群众提供服务,借助此信息平台,不仅实现科研机构、专家对农牧区的农牧业指导,而且可在本乡或村范围内自发组织培训与专题讨论,弥补学习的缺漏。当地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为当地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基础教育和经文讲解,服务于农牧区基层宣传工作,提升当地群众的精神水平和文化素质,创造和谐、民主、文明的。

二、结语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一)数据来源

近几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居住条件十分关注,在甘南州碌曲县尕海乡实施自然村的建设,设立了尕秀村,其中包括三个行政村,把分散的游牧民聚集起来居住,解决农牧民们生活方面的需求不便。通过对甘南州碌曲县尕海乡的三个行政村共368户进行了调查访问,实收回有效问卷346份,有效问卷占94%。在被调查的农牧民中有1/3为年轻人,2/3为中老年人,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仍以游牧为主,只定期补给生活用品,所以村里留守的大部分为孩童及中老年农牧民。

(二)统计结果分析

根据主成分的选取原则,累计贡献率≧80%时可作为主成分,它们代表了所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4],通过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由表2可以看出前五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1.117%,适合做主成分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提取前5个因子作为主成分,来反映甘南地区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主要特征。提取的主成分因子中所包含的信息需要解释和命名,才能表明其含义。研究使用了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载荷旋转,使主成分因子的释义更加清晰。根据表3,可将指标分成五类。因子1在经验,集市,亲友、邻居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认为是反映自身环境资源的因子;因子2在政府信息部门,“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技信息服务网站,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上有较大的载荷,三个指标可以认为是反映政府信息资源的因子;因子3在指标“互联网、广播、电视、光盘、书报杂志、手机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认为是反映大众传播资源的因子;因子4在专业协会、农民组织,专业大户、示范户,涉农企业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认为是反映组织传播资源的因子;因子5在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村级信息站、村委会上有较大的载荷,两个指标可以认为是反映人力传播资源的因子。这五个因子概括地描述了甘南地区农牧民的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主要特征。通过测算指标数据[5],对甘南地区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五个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1.自身环境资源在对甘南农牧民的调查得出,56%的农牧民认为集市是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68%的人认为亲友、邻居这一信息获取方式重要,60%的农牧民认为经验很重要。可以看出农牧民对从周围的环境资源获取信息的信赖度较高,认为此类渠道的重要性较高。2.政府信息资源调查显示,在甘南地区政府信息部门的重要性频率为58%,“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重要性频率30%,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的重要性占78%。此类现象说明农牧民对于政府信息部门的信赖度较高,尤其是对于专业培训、科技下乡等直接接触的信息获取方式认同度较高。因此,增加与农牧民面对面的宣传交流,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大众传播资源从数据收集的结果来看,互联网的重要性为0,广播的重要程度占62%,电视、光盘的重要程度占52%,6%的人认为书报杂志具有重要性,4%的农牧民认为手机作为信息获取的渠道比较重要。由于所调查地区的网络刚刚开通,留守的农牧民大多为年龄较长者,年轻人大多还是以游牧为主,所以对于互联网这一信息获取渠道的使用率基本为零;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手段,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程度相对较高;甘南地区主要以藏文为主,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书报杂志的利用率不高;手机作为主要的通讯工具,上网的利用率不高,且大多是年轻人,所以信息的获取率低。说明大众传播资源类的信息获取渠道在甘南地区的实应性较低。需要加强培训,使农牧民能够掌握快速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6]4.组织传播资源调查数据显示,30%的人认为专业协会、农民组织的信息获取渠道值得信赖,从专业大户、示范户获得信息的重要率为24%,涉农企业的为4%。说明农牧民在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上对组织传播资源类的渠道的认同度不是很高,原因可能是对专业协会、农民组织并不了解、不清楚以及周边地区并没有涉农企业等。因此,需要对这类渠道加强宣传,以拓宽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5.人力传播资源有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作为人际传播在甘南地区农牧民中的信赖程度很高,达到90%,这便于信息传播的落实,使信息能够有效地传达到当地农民。村级信息站、村委会的信赖程度为74%,说明甘南地区农牧民的对于科技信息的获取比较偏向与自身环境接近的、可控制的环境资源。

(三)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甘南地区农牧民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和村级信息站、村委会(详情见表4)。其中农技员、农业专家、村干部的信赖率达到90%,村级信息站、村委会和专业技术培训、科技下乡、会议的信赖率分别达到78%,74%。可见,农牧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与自身环境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传播与人员传播。在对甘南地区的调查问卷中农牧民对信息种类的需求及重要性进行统计,1代表“重要”;2代表“一般”;3代表“不重要”。由表5可知,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产品养殖信息,气象信息是农牧民最为关注的信息种类,重要性达到50%以上;农村政策法规(惠农信息)、教育培训信息、法律知识、外出打工信息关注度较低,不重要程度高达30%以上。对信息种类的选择是影响甘南地区农牧民选择信息获取渠道的重要因素,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产品养殖信息以及气象信息,都是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与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因素相一致。可见,农牧民对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关注度极高,对自身文化水平及技术培训要求也是倾向于能够获得更多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所以,对甘南地区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发展应注重在农牧民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需求方面更加完善。

二、启示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一、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本开展情况

(一)农牧民参合和资金筹集稳步上升。我县2005年被定为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县以来,先后五次调整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方案,截止目前,参合率达到100%。自去年在全疆率先实施“新农合+商业补充保险”模式以来,农牧民参保积极性明显增加,补偿率由34%提高到51%。2008年,参合农牧民住院次均补偿913.38

元、占次均住院总费用的36

%,较往年同比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参合农牧民就诊率和住院率均高于往年,农牧民对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平均满意率达95%以上。

(二)补偿政策逐步完善。一是在各级财政逐年增大补助标准,人均参合资金总量增大的前提下,通过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定点医疗机构,合理确定各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的分级补偿比例、起付线、封顶线等,防止基金过多沉淀,引导病人合理分流,使农牧民受益最大化。2005年乡、县、县以上定点机构起付线分别为100元、400元、

和800元,超出起伏线分别按50%、40%、和30%报销。最高补偿限额年度累计为8000元。为尽可能的让参合农牧民享受更多、更高的补偿,2007年,先后对新农合实施方案进行了两次调整,目前乡、县、县以上定点机构起付线分别为80元、200元、500元,超出起伏线分别按70%、55%、40%报销,最高补偿限额年度累计为12000元。同时,对参加合作医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领取计划生育“两证”的家庭成员的补偿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实行30元的保底补偿。二是积极探索新的补偿方法,让农牧民享受更多的农合补助。2006年年底,我县在严格管理基金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补偿方案,在××率先推行合作医疗二次补偿,共补偿

680人次,金额达26.19万元。2008年,××县尝试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引入商业保险作为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补充险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合作医疗的发展:一是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明显提高。商业补充保障制度积极稳妥的落实,让农牧民切身感受到了合作医疗带来的种种好处,农牧民参合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为新农合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我县参合率达到100%。二是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008年,合作医疗共支出225.54万元,补偿金额85.1万。合作医疗补充险的实施,使农牧民的受益率显著提高,补偿比例由实施前的34%增至51%。三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牧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与商业补充险的联合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农牧民无力参合和无力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县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实施以来,全县1713名农牧民从中受益,其中35人享受了大病补偿,补偿金额高达21.5万元

(三)取得明显效果。经几年的探索努力,至2009年来,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自愿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建立和规范了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框架体系,探索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组织管理、筹资机制、基金管理与使用、医疗救助、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并逐步规范、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提升了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新农合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好政策,已初步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农牧民的参合积极性正在逐步提高。乡卫生院已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资金总量迅速上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动下,乡卫生院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院的就医环境大为改观,硬件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新和完善,这些都为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新农合是一件惠民的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不小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错综复杂和一些不可预见性,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冷静对待。

1、宣传引导工作不够深入,农牧民参合率高,而参与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部分村组干部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化培训,对新农合政策了解不够,对农民提出的相关问题不能很好解答,乡干部又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使农牧民对新农合的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调查中发现一些农牧民在定点医院看病不知道如何报销,甚至有的参加了新农合也不知道怎么享受这一政策。

2、农牧民对目前的报销比例不满意,门诊家庭账户上的钱不够用。我县人口少,经济落后,我们的筹资属于低水平广覆盖的局面,住院病人呈逐年上升趋势。农牧民医疗保障需求逐步提高,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正在日渐加大

3、农民医疗服务需求增长,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一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严重控编,二是设备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三是村卫生室不能发挥基本功能。影响了小病普惠政策的落实,反映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有待改善,乡医务人员有待充实,村卫生员的待遇有待提高。

4、真正的穷人还存在看不起病。对于那些尚处于温饱边缘徘徊的农民,不仅无钱参加合作医疗,即使已经参合,但具体看病时还得先自己垫付,过后按比例报销,农民自己需要承担的数额仍然不少,真正的穷人依然看不起病。

5、日常工作量大,经办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薄弱。合管中心经费严重不足。合作医疗的管理和办公经费紧张。目前,县财政为合作医疗预算经费为1万元/年,而合管中心每年用于培训、督导、审核、宣传发动、网络运行等费用至少在4万元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宣传,优化服务。一是对村组干部进行专业的系统化培训,使其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合办法、权利、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二是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现身说法,增强制度的吸引力。三是按期公布住院补偿报帐费用,增加透明度,提高了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四是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变服务态度,向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提供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务。

2、加快建立起适合我县县情的筹资增长机制,提高基金运行总量,从而不断提高农牧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合作医疗基金酬资水平低与广大农牧民医疗保障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是新型合作医疗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积极稳妥的筹资增长机制,提高筹资金额,增加筹资渠道和来源,扩大基金总量。在中央、自治区补助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我县财政又极为困难,在不增加县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社会资助资金,如在每年各类捐款中留出一定资金,存入专门帐户,并每年定期划拨到合作医疗基金专户,使基金透支的风险降到最低。积极稳定的筹资政策是提高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关键。2010年在全县推行门诊统筹。

3、给乡、村医疗机构创造生存发展空间。切实加大对农牧区乡、村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一是增大对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修建力度,为其添置更新医疗设备,稳定卫生队伍,同时加强其素质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诊疗水平,给乡村卫生室创造生存发展的空间,真正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为农民提高方便、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