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校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涵义
要阐明学校心理咨询的涵义,不妨先考察一下什么是咨询和心理咨询。著名的心理学家泰勒指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另一位心理学家帕特森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在现代社会中,其含义已逐渐固定为专业人员以其专业知识为基础,为顾客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关于心理咨询有不同的表述。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将心理咨询做了这样的定义:“帮助个人克服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使个人得到理想发展。”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咨询是专业人员运用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帮助,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过程。因此,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问题的,既不是简单的同情安慰,也不是包办代替解决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使来访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
学校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在咨询教师创设一定心理氛围的条件下,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教育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心理障碍得以缓解和消除,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以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2]。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中它们有共性,又有区别。不同领域的心理咨询有其各自的特点。有学者把学校心理咨询归纳为如下3个特点:①学校心理咨询是教育模式,而非医学模式,其主要对象为心理正常的或部分处在心理恢复期的学生,而不是存有心理障碍的病人。②学校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发展观,它帮助来访者解除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③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谈话法。
二、学校心理咨询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些人为的细微区别的话,可这样认为:
(1)前者咨询对象是正常人,后者的咨询对象是患者。
(2)前者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后者以障碍性治疗为主。
(3)前者内容以疑惑、不适应为主,后者以障碍、疾病为主。
(4)前者使用的方法以言语为主,后者以药物为主。
2.心理咨询与心理诊断
一般来说,心理诊断概念包含在心理咨询概念之中,因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必要手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涵。心理诊断是从医学上借用来的术语。诊断的医学意义就是从病人的体征或症状来判断疾病。心理卫生学中的诊断则含有评定的意义。具体地说,心理诊断就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评定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其性质和程度等等。心理诊断的常用方法很多,如投射技术、人格调查、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等等,心理测验则是心理诊断方法中的一种。
3.学校心理咨询与社会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
学校心理咨询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心理咨询。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咨询对象的不同上。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是一个有特定年龄和范围的群体,如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所有具有咨询需要的人群和个体,如青年心理咨询、老年心理咨询、家庭心理咨询、社交心理咨询。[4]
三、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类型与功能
人的心理问题从程度上可划分为3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从解决的途径上看,障碍性心理问题应该通过心理治疗方式加以解决,其工作应由医疗部门的心理咨询门诊完成;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问题则是学校心理咨询解决的重点。[5]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应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展,个性得以和谐发展。要达成上述目标必须采取适当的心理咨询形式,从目标和内容上说,学校心理咨询包括两种类型: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
1.适应性心理咨询
这类咨询的学生心理基本健康,但生活和学习中有多种烦恼,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这类学生的对象较多,只不过是程度轻重而已。通过适应性心理咨询,有预见性地帮助排解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如因学习成绩不佳而心事重重,人际关系困难而苦恼等。预防性心理咨询尤其注重于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
2.发展性心理咨询
学校中占大多数的学生心理比较健康,基本适应环境,无明显心理冲突,这些学生宜采用发展性心理咨询,这类咨询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目的是通过咨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追求完善的发展。因而发展性心理咨询具有增长功能。如学会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
四、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
1.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大多数学生的问题,运用一些量表进行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结合班主任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心理档案记录着学生各方面变化发展的情况,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个别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了依据。
2.开设心理素质课及讲座。心理学是一种比较新的学科,再加上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受到重视,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对心理知识了解不多,甚至有神秘感和偏见,有的认为心理学就像占卜、相面一样,有的认为学了心理学就可窥测人的内心心理世界。通过开设心理素质课及相关讲座,可以普及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建立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在上面两项工作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会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心理咨询室也不会门庭冷落了。[6]
五、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干预
学校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深刻认识,促进他们自觉自强,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一目标与我国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性质以及咨询终极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决定了价值干预的必要性。”[7]
关于如何进行价值观干预,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进行价值观干预:
1.“非指导式”咨询是“以人为中心疗法”所采取的方式。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条件,只有他自己才能发现他的价值”。运用这一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价值观干预时,咨询员不给予分析批判,也不把个人或社会提倡的价值观灌输给他,而是尊重地倾听,真诚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平等的回应,期间不作任何主观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就会放弃对以往价值教导者的防卫心理,重新评估自己个人的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对个人原有的价值系统进行澄清,这个过程是来访者自己领悟的过程。
2.理性情绪治疗学派的治疗重在改造来访者的价值观。理性情绪疗法的代表人物艾利斯认为,人的价值观体系中的那些非理性认识导致了人对自我价值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毁灭,造成了人与环境的适应不良和消极情绪的产生。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不适应行为和消极情绪背后不正确的价值认识,学生通过自我辩论,以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代替那些非理性的认识人,建立一套积极的,切合实际的人生价值观体系。
3.现实疗法强调个人对自己价值选择所负的责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各种行为结果都是个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在运用现实疗法对学生咨询时,咨询员首先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拥有价值自由选择的权力,但个人同时负有对任何选择结果所负有的责任。协助他们探讨自己现实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并对自己的价值做出判断,使他一方面评估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是负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他人是否有益。一旦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他就会做出改变。总之,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把自由和责任相联系,帮助他发展出自觉自立、自我负责的价值意识和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传林.试论学校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6,(4):31-34.
[2]胡德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3.
[3]罗红.学校心理咨询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3,(9):16-18.
[4]李宁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的思考.宁夏教育,2004,(4):65-67.
[5]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学刊,2000,(4):30-31.
关键词 心理咨询 价值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Value Problems: The Eternal Topic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thics
DENG Yaq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AbstractComparison on the mainstream in western psychology counseling in value to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ultants, scholars question the value of intervention, it has some significance ethic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seling.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value intervention
如今,心理咨询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自助”活动,主要是通过咨询者与一个或多个来访者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过程来帮助来访者产生心理、行为上的改变等等。心理咨询过程既然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其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价值问题。可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伦理中,有关价值问题的处理,咨询心理学界却颇为争议,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实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国内外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相信对我国的咨询伦理建设会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西方主流心理学对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
发轫于上世纪初美国“指导运动”的咨询心理学发展至今,仅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其学派就达250种之多。即使是西方主流心理学派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也一直有争议。
1.1 心理咨询和治疗应严守“价值中立”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罗杰斯认为人性规定了价值,人性“知道”价值,心理咨询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①咨询者在咨询中要严守“价值中立”,避免任何价值说教,努力为来访者创设和谐的气氛,以来访者主动的陈述展开讨论,通过来访者自由地自我探索,发现价值,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存在疗法的倡导者罗洛・梅发现现代人患有心理疾病不是由于性本能受到压抑,而是感到丧失了人生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倡自我选择的存在倾向的主要代表,强调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者应尊重来访者的“自我的主动性”,严守“价值中立”。
1.2 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和治疗有权对来访者进行直接间接的影响或塑造,价值信念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价值观,主张通过塑造行为来塑造人的价值观。②行为疗法的代表斯金纳曾明确提出在咨询和治疗中幻想没有价值影响或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的。在治疗中,确定什么样的行为予以强化或消除,实质上就体现了某种价值选择,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是支持价值干预的典型,其创立者阿尔伯特・艾利斯主张RET的咨询者应用讲解、说服乃至论辩的方式来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质疑,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③价值干预的烙印昭然若揭。
此外,当代西方有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在咨询和治疗中绝对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干预。美国学者考瑞认为,“咨询员与当事人所沟通的就是价值观。咨询员希望当事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人生应发挥哪些教育功能,这些的确都在散发他们的价值观”。④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在其意义疗法中主张咨询者用自己的人生信念、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等帮助来访者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明显的价值干预。
总之,在西方咨询心理学界,就价值问题而言,各学派在理论立场上是存在分歧的,甚至有些对立。但在实践上,西方各国有他们的独特做法:由全国性专业协会制定成文的规范,规定咨询家在处理价值问题上的原则和程序。如心理学会有“心理学家道德准则”,咨询和发展协会有 “道德标准”。
2 中国心理咨询界对价值问题的争论
2.1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
2.1.1 心理咨询人员应严守“价值中立”原则
受哲学中的“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事实与规律)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不受经济等社会诸因素制约的,当然也不会掺杂任何个人的态度、情感,不涉及个人主观倾向和价值观念。目前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把“价值中立”作为对咨询者的基本要求,一些从事咨询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之一,曾文星先生等在谈到作为心理治疗者的几个条件时指出,成功的治疗者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持中立无私的态度”。⑤
2.1.2 咨询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自身的要求。“心理咨询要取得成效,必得有价值干预。心理咨询的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干预。”⑥每个咨询者均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态度、立场、观点,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在与来访者咨询互动的过程中,即便是专业程度很高、做事态度严谨的咨询者也无法绝对做到“价值中立”。毕竟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干预是无法避免的。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要求。中国特有的文化孕育出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西方某些咨询理论及原则不一定会在中国适用。杨鑫辉教授认为中国人尊重权威,并认为咨询者应当是“专家”,是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权威,应当能替自己解决问题。主观上有接受价值干预的准备,若未得到明确、具体的干预措施,定会大失所望。
2.2 “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
10多年前,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期间, 就“心理咨询是思想工作的现代化”的误解,江光荣教授指出在价值干预时应重功能干预而不重内容干预。2004年,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就心理咨询的相关讨论中,江教授又进一步提到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允许当事人进行独立的探索,自己去发现价值,去选择价值。它是基于心理的动力学机能的干预。这种功能性的价值判断,咨询师越敏锐越好。
对此,咨询实践领域也有不同的声音。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林慧莲认为,事实上高校心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不可能回避价值内容,因为不少学生来访者之所以心理失衡,往往是由于价值观念本身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如何回避内容干预,而是在进行内容和功能干预时如何进行科学操作。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杨渝川谈到,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有三种形式的价值介入是常常可以见到的。第一种是以信息提供为主的价值教育。如关于珍视生命、防止自杀的生命教育,关于预防艾滋病、增进生殖健康的宣传与教育。第二种是以价值观探讨为住的价值观澄清。如生涯发展辅导。第三种是以治疗为主的价值观矫治工作。这主要是针对非理性、性的价值观进行工作。⑧
2.3 性别与价值中立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的主张与传统的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现实中的女性以很大的冲击,当然,对于女性心理咨询师来说,也不例外。在面对异性间的性问题咨询中,女性心理咨询师无法是一个没有性别的科学家,“既不男又不女”,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解答对方有关性的困惑。⑨咨询员是生活中人,他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性别观念是他作为人的一部分,在咨询中如遇到相关的刺激,他的心理及相关的文化观念会本能地跳出来进行辨识和防卫。⑩
2.4 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矛盾与统一
价值中立是价值的“零参与”,价值参与则包括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三种,其中,价值澄清与价值导向是价值的“适度参与”,而价值灌输是价值的“绝对参与”。“零参与”与“绝对参与”都是人们在价值处理问题上的极端方式,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又防碍了心理咨询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不可取的。
当然,价值中立原则为价值参与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限定,指导咨询师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掌握适度性,使伦理学道德规范与心理咨询科学功能之间的相对和谐成为一种可能。
3 启示
3.1 心理咨询离不开文化土壤
西方咨询心理学有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咨询模式,在普遍承认价值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各学派观点虽有分歧(人本主义强调“价值中立”,行为主义则强调“价值干预”),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如今,社会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但一味“移植”,势必会引起消化不良,只能在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咨询和治疗体系,本土化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3.2 心理咨询伦理应考虑性别问题
在越来越开放化、国际化的当前中国社会中,性困惑已不再是难以启齿问题。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异性来访者的咨询实践中,要绝对地保持价值中立,那是不现实的事情。从咨询实践的效果来看,异性咨访关系有时反而更有效地帮助了来访者,促进了他的心理健康发展。
3.3 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有待建立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专业最过硬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从来没有触犯过咨询伦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专家钱铭怡教授和樊富珉教授在2011年9月的南京心理咨询伦理培训班上就毫不避讳地谈起此事。笔者认为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心理问题很难解决。而要解决价值偏差,在有些情况下就得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虽然价值干预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但只要方法、方式科学得当,适当的价值干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当然,价值问题作为心理咨询伦理的核心,在咨询实践中,更应受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的制约,这是行业规范,可以指导心理咨询从业者更好地把握干预度的问题。
注释
①③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②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
④考瑞(Gerald Corey)著.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台湾杨智文化公司,1996.
⑤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⑥江光荣.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再谈价值的功能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
⑦林慧莲.心理咨询价值敢于的操作策略试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5.5(5).
⑧杨渝川.论中小学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介入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
1.1社会营销理念的提出与应用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首次提出社会营销的理念,他们试图将成功的商业营销策略用于推广对社会和公众有益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并将这种理念称为“社会营销(socialmarket-ing)”。社会营销通过使用市场营销的原理与技术影响目标受众,让他们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放弃某种行为,从而促进个人、集体或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营销将健康行为、健康服务理念看做“产品”,要想让目标受众接受这些产品,就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开展营销策略。社会营销通过行为改变策略、营销组合的运用等,影响受众群体的观念和行为,并通过受众细分等方法,按照不同受众群体对资源的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近几十年来,社会营销被社会学和心理学工作者成功地运用于一系列社会运动和公共健康活动,如促进母乳喂养,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消费,控制吸烟,减少酒后驾车,预防艾滋病等。这些成功案例说明社会营销是一种改变目标受众行为的有效工具,也促使我们思考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可能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可以看作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心理健康服务。这里我们将心理健康工作看作一个大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开展的心理健康促进形式。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条件为学生提供最有帮助的服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
1.2社会营销理念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共通性社会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营销的价值导向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非营销者的利益。所有社会营销策略都是为了让受众最大限度地接受某种有益的观念或行为。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天然的联系为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契机。首先,前者的立足点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后者以学生的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和工作导向,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获得个人成长,达到心理健康。其次,两者都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每个个体独特的需要。同样,社会营销要求服务提供者根据不同受众对象的需要、价值观、能力、兴趣、文化背景等,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激发受众接受和保持期望行为的兴趣,最终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和行为。最后,两者都遵循自愿原则。一般而言,学生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接受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全出于自愿。对于有必要接受咨询但本身不愿求助的学生,不适于采用强制手段(除按照《精神卫生法》需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社会营销利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技术,通过转变观念,提升动机,最终改变行为,相比于法律、政策等强制手段,是一种更为温和、更为人性化的行为改变方式。社会营销理念与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上述共通性,为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础。
2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
社会营销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在一个新领域里的运用。在商业领域里所采用的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大多都可以运用于社会营销。概括地说,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行为目标(behavioralgoals):社会营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行为改变。为了使营销计划切实有效,营销者要始终关注自己的策略能否影响目标受众,以及怎样影响。对受众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是通往切实的行为改变的手段之一,因此社会营销可以和教育、宣传工作相结合,以便发挥长期作用,使某种观念、态度深入人心,但社会营销更关注如何将观念、态度转化成行为。为了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营销者可以将最终目标划分成一些易于实现的行为步骤,并根据不同的行为目标发展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受众细分(audiencesegmentation):社会营销不提倡“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据受众细分原则实施目标行动,来达到营销目的,让社会营销者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受众细分的过程是将庞大的异质性群体划分成同质性相对较强的亚群体,划分依据就是那些会影响他们对营销策略的反应的特质,如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而更常用的划分标准是受众目前的行为、未来的计划、改变的意愿、产品忠诚度,以及心理统计学特征,如生活方式、价值观、人格特征等。这种将服务对象细分的方式,有利于根据不同亚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将资源有效地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竞争分析(competitoranalysis):任何妨碍受众群体产生目标行为的因素都可以看做竞争,具体通常指能满足受众群体需求的其他行为选择或产品。社会营销者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面临哪些竞争,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吸引力,比其他产品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竞争通常是其他解决心理障碍的途径,比如就心理咨询而言,其面临的竞争有求助于亲友、自我心理调节等,每种途径都能满足大学生特定的心理需求,对解决问题也有一定帮助,营销的关键是揭示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心理咨询的特有优势。虽然在直接提供行为指导方面,心理咨询不如求助亲友,在降低污名和求助风险上,心理咨询不如自我调节,但心理咨询的优势在于让求助者获得人格的成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作用是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营销组合(themarketingmix)的运用:营销组合是指营销策略实施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推广(promotion),因而又被称为4P营销理论。从心理健康服务代价与获益的角度理解4P理论,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获益(产品策略),降低代价(价格策略),确保服务可以方便的获得(地点策略),并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以上信息(推广策略)。
3社会营销理念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措施
3.1现状和需求调查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社会营销者认为,“不要急于向受众强调意识、接受程度和知识,而是应该先搞清楚人们需要什么服务,想从服务中获得什么益处,以及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障碍[16]。”细致全面的调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宣传和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状况如何?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状况如何?是什么因素阻碍或促进了学生利用心理健康服务?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帮助我们了解心理服务的潜在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侧重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便于针对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干预形式和措施,对第三个问题则能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提供依据。现阶段国内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了解主要是凭主观经验,实证数据大部分来自已经接受咨询的学生,样本缺乏代表性,难以了解学生总体情况。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应尽量使调查对象能够代表某范围内的学生总体。如果大范围的调查难以实施,则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抽样方法的小范围调查结果推测总体。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所包括的内容有: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希望从心理健康服务中获得的益处,需要的心理服务方式,如个别咨询,心理健康课程,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咨询等。以上调查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心理障碍的特点等展开。综合以上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将工作范围内的学生总体拆分成同质性较高的亚群体,然后针对每个群体的特点进行宣传和干预。
3.2有针对性的宣传有时候,心理服务的潜在使用者并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服务,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还可能拒绝帮助,这使得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社会营销理念下的宣传不仅包括告知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存在以及获得途径,更应该告诉学生如何明智地利用有限的服务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基于现状和需求调查结果,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根据亚群体的特点制定宣传策略。例如,就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而言,有些学生并不了解咨询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识别心理障碍,这时要重点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判别,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有何作用等。有些学生对咨询有基本了解,但因为对咨询工作的水平缺乏信任而选择不求助,这时强调咨询的专业性和咨询效果是宣传的重点。有些学生本身已经有较高求助意愿,研究表明,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建构积极的求助网络,强调平等人文的咨询关系,尝试提高他们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们对咨询风险的预期,来促进专业求助行为。
3.3层次化的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的调查将学生细分为不同的亚群体后,层次化干预即针对这些亚群体的特点,给予不同强度、不同形式的干预。国外一些高校以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划分标准实施分级干预,其工作模式值得借鉴。例如,美国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分级制度,将学生的心理障碍划分为不同级别,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日本大学的心理辅导由三级不同的心理援助构成,一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性的,其目的是促进发展和适应环境;二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在学习、心理、社会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和早期发现;三级援助服务的对象是有特别援助需求的学生,如那些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并非每个学校都要开展相同的活动。鉴于国内高校普遍人手不足、资源有限,可以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和知识普及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用团体辅导、朋辈辅导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要适时开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循证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干预实务工作的随意性。循证心理咨询会使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生获得有关咨询目标、咨询过程、咨询时长等方面更多、更确切的信息,这将促使他们变得更加主动,从而有效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改变动机,同时降低阻抗发生的概率。循证心理咨询也能帮助初级心理咨询师更清晰咨询目标与干预策略间的关系,即使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咨询师,也能通过循证心理咨询提供跨流派的、更为灵活的专业技术支持。
3.4层次化的分工和专业技能训练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性质和特点的层次化干预,需要心理健康工作者具备相应水平的专业技能。心理健康工作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泛,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应该形成层次明确的分工体系。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多学科整合,形成了专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专业辅助人员、教师、学生朋辈辅导员、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网络。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咨询师兼任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老师的现象。工作内容的杂糅,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者很难发展精深的专业技能,因此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为了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首先有必要厘清各个岗位主要针对哪个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后针对该层次心理健康问题所需的专业技能,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不同的培训。例如,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识别各种心理障碍的能力,心理咨询,包括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根据服务对象和形式的不同,团体咨询师和个体咨询师,发展性咨询和障碍性咨询的技能培训也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师主要的工作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心理素质;而对于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本身即存在专业能力薄弱、针对性减弱、角色定位模糊和管理模式限制等弊端,并不适于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对辅导员的培训重点可以放在有能力识别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及时转介。
关键词 网络依赖 团体咨询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i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dependent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AO Yanqing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Group counsel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role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but in a positive psych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group counseling is still a minority. In group counseling combined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for intervention methods to nine network-dependent engineering students for intervention objects, explore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rely on the value of the network.
Key words network-dependent; group counseling; positive psychology
1 网络依赖的界定
网络成瘾和网络依赖已成为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截至2014年1月底,我国有6.18亿网民,5亿手机上网用户,其中20~29岁的年龄阶段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为30%。①大学生的大多处于18~25岁之间,其网络使用的问题是大学生群体、学生家长和高校教育者都应当着力应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网络成瘾和网络依赖虽然有密切联系,但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网络依赖较网络成瘾程度较轻,危害较小,具体说来,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和时间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由于这部分人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网络成瘾人群,所以对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关注更加富有现实意义。②王树华在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研究中发现,1.2%的大学生存在重度网络成瘾的问题,8.0%的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的问题。③本文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对9位网络依赖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来探索其价值。
2 团体心理咨询
2.1 团体心理咨询的内涵
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相对应,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由6-16名成员在团体咨询师的带领下开展。在团体咨询中,咨询师运用相关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技术,有计划的设定一定的情景,以促进成员有效地分享、探索、反省,促进个体通过在团体中的观察学习和洞见反思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在团体中的成长和收获可以有效帮助成员改善人际关系、应对环境压力、调整自我情绪。
团体心理咨询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动力学,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勒温应用格式塔认知理论丰富发展了“场论”,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理论。在团体咨询中,成员相互影响,产生交互作用,在共同的目标、规范和契约的约束下,自由的相互观察、相互学习、相互分享,实现团体特有的功效,从而促进每一位成员成长改变的可能性。
自团体咨询引入我国以来,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大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的促进和问题干预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杨臣等人认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展望未来,团体咨询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改善大学生当前自卑、抑郁、人际敏感等不良的心理品质。
2.2 团体心理咨询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流派,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质,相信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乐观、坚韧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个体能从对问题的积极解释中获得积极的意义,从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何瑾、樊富珉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针对贫困大学生群体开展了一期团体辅导,发现参与团体辅导的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有了显著性提升。
本次团体咨询将注意力聚焦在个体的优秀品质和积极潜能上面,把激发成员的优秀品质作为关键点,将对积极品质和积极能量的挖掘嵌入到团体咨询中,使得常规的团体咨询和积极心理学有机地融合起来。
3 团体心理咨询的实施过程
3.1 前期准备过程
10名参加本次团体咨询的学生是由辅导员通过对其日常上网时间、人际交往和学业状况等情况的观察了解而选的。随后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该量表由2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得分为l~5分。总分20~49分为网络使用正常,50~79分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判定为网络成瘾。十位同学的得分最低分为58分,最高分为75分,均在网络成瘾倾向的范围之内,属于网络依赖人群。
人员选拔好之后,进行了初步的会谈,签订团体契约书,施测了自我管理和自我和谐两个问卷。除一位同学情况特殊外,其余九名同学均参与了团体咨询。
3.2 团体咨询活动方案
本次团体咨询的主题是“拥抱绿色生活”,团体的性质是结构性团体、同质团体、发展性团体。团体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成员降低对网络的依赖,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本次团体辅导共分为八期,每期活动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又有单独的分主题。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初步相识”,具体活动有个性名片、棒打薄情郎、信任圈活动和团队名称。第二次活动的主题是“我的情绪我做主”,具体活动有传球夺秒、我说你画、价值达拍卖和放松操练习。第三次活动主题是“E网情深”,具体活动有击掌传球、比比谁高、集思广益和分享探索。第四次活动的主题是“你会放松吗”,具体活动有粘口香糖、我要……网中你我和腹式呼吸训练。第五次活动主题是提升自信,具体活动有可怜的小猫、自信百宝箱、进化论、自我寻宝和敞开心扉。第六次活动的主题是“你认识自己吗”,具体活动有解开千千结、多维的我、暗示的作用和信任举人。第七次活动的主题是时间管理训练,具体活动有相见欢、时间分割、同舟共济、人生曲线、官兵捉贼和拥有与丧失。第八次活动的主题是“我的成长我做主”,具体活动有SOLER社交技巧、呼吸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总结性活动和结束性活动。
3.3 实施
时间地点确定好之后,本次团体咨询正式实施。在团体咨询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活动的趣味性、适宜性和过渡性;成员的自我表露程度、被接纳程度和彼此的信任度;团体的氛围和凝聚力;咨询师的观察总结、催化联结和引导反馈。
4 干预结果分析
4.1 问卷法
在团体咨询的前后用自我和谐量表和自我管理量表进行了前测后测两次测量,除了个别成员变化不大,大多数成员均有明显提升。这说明团体咨询可以有效提升网络依赖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前有研究发现,这正是很多网络依赖大学生群体所欠缺的。
4.2 反馈法
自我反馈结果显示,五名同学在后续的短信回访中表示最近状态很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信心。他人反馈结果显示,八名成员的变化得到了辅导员的认可,主要表现在对待学业的态度上,另外对网络的自我控制也有所提升。
5 团体咨询在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中的价值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团体咨询在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方面具备可靠的价值。团体活动逐渐在高校兴起,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渠道。团体咨询可以通过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三个方面影响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群体,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把积极心理学等作为辅理论支撑,帮助学生形成更多积极体验,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和认知调整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自我适应和自我成长。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第33次报告:15-22.
一、提升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重重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专业人才稀缺、师生比不足、现有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学生成才路上的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将他们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来,这不仅能壮大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队伍,还能极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目前,我国多数辅导员开展工作往往采用传统的“严看管、重说教”的模式,对心理咨询的应用没有足够的认识;专业知识欠缺,理论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工作实际需要;部分辅导员混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进行政治说教。[1]所以呈现出辅导员能扮演好学生事务的工作者和班级领导者的角色,但扮演不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的普遍现象。
二、提升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咨询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应注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努力提升心理咨询技术水平。
1.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掌握心理咨询技术的基础,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应当有针对性的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绪波动、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和能力高低等方面的个体差异。[2]从而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能够做到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处理学生问题。
2.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2.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依赖于此。[3]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虽然不会像专业心理咨询那样深入,但也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随意泄露学生的隐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确保心理咨询工作顺利进行。
2.2自愿原则
心理咨询认为来访者只有自己感到心理不适,为此烦恼并主动求助,这样才有改善自己的动力。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被动来做咨询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抱有抵触情绪,有意无意回避实质性问题。面对这类学生,辅导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用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来转化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顺利展开咨询活动。
2.3价值中立原则
心理咨询强调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接纳来访者的一切,不轻易批判来访者,不掺杂自己的私人情感,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辅导员为学生做心理咨询时,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也要注意出于高校育人的目标要求,辅导员也要审时度势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干预。[4]
2.4 助人自助原则
心理咨询强调来访者本人的自主性,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来访者通过自我探索,自主做出判断和选择。辅导员在做咨询时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切忌越俎代庖直接替学生做决定、解决问题,应当多启发,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发展性原则
做心理咨询时要注意,其实绝大部分来访者都没有心理疾病,只是在适应、情绪、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暂时性困难,他们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是可以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解决问题的。因此辅导员在做心理咨询时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将学生的问题贴上某种“疾病”的标签,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帮助其提高适应能力,建立起内外协调的发展机制。
3.掌握心理咨询的常用技术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仅需要完全接纳来访者,体验来访者的内心痛苦,还要根据每一位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5]作为辅导员,要学习不同的心理咨询技巧和治疗方法。高校可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咨询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培训、选派辅导员外出进修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术。
4.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性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辅导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特点和个性特征,常见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特征,掌握鉴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和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