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学和儒家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科学翻译儒家思想文化传播与时俱进
从16世纪~19世纪近300年时间里, 西学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掀起了两次。16世纪末,耶稣教会士利马窦等人来华翻译和传播天文、算学、地理、物理、水利等西学著述,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第一次。到19世纪末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潮被译介到我国,于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第二次开始。在此期间科学翻译作为西学东渐的媒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它所介绍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个冲击不是瞬间的而是持久的,其具体表现主要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等领域。
一、科学翻译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任务
科学翻译是以传达科学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是译者用译语表达原语科学信息以求信息总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科学翻译在历史上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汉晋至唐,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和清末。明末以前科学文献翻译的史料较少,这是由于长期的闭关政策造成的。到清末,朝廷设立现代外语学校等后中国人才开始自己翻译科学书籍。随着留学欧美与日本的大批留学生回国,外国人终于退出了我国的科学翻译事业。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进一步加强,翻译事业方兴未艾,科学翻译的领域也由最初的自然科学翻译扩大到其他更多实用性领域,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外事外贸等不以情感为主的非文艺领域。科学翻译无疑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思潮具有渗透作用。
1.“科学”的定义:“科学”(Science)是Any system of knowledge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hysical world and its phenomena and that entails unbiased observations and systematic experimentation. In general, a science involves a pursuit of knowledge covering general truths or the operations of fundamental laws.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及其现象,其研究方法是客观的观察和系统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普遍真理和基本法则。事实上,科学事业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彻底改变了有识之士的眼光和见解,引起了人类思想的更新,从而人类社会向更加理性和文明的方向发展。
2.翻译的任务和目的: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这说明翻译的作用是不同文化间的人们通过译事活动彼此认识和了解对方社会与文化传统,达到交流的目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个作用不是瞬间的而是深刻的,持久的。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科学和翻译都承载着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作用,而科学翻译作为二者结合点对不同社会间科学文化的交流所起的媒介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存在问题
根据文化传播学的规律,只有势能高的文化要素才能传播到低的空间,且具有较大的动能和效应。中国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属于高势能文化还是低势能文化,西方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二千多年来,它以其浩瀚典籍构筑了中华文化学术的宏伟殿堂,又以其“经世致用”的精神而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圣人,儒学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主要象征。汉以前,孔子思想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汉代以后,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此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神化孔子,提倡儒学,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儒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不断地改变其自身。社会变革对于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反之,儒学在其演变中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变革。
博大的儒家文化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历史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清朝乾隆皇帝面对英国使节做出了这样的回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通有无。”所谓“天朝”和“外夷”正是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直至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中国国门时,清政府却毫无准备,最后丧权辱国,沦为殖民地。造成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与儒学的消极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儒学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派别体系,其中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新学,也有汉学、宋学等派别,明清时期汉学派积极务实但势力单薄,没能形成较大的影响,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新学以及宋学派在统治阶级士大夫阶层占主导地位,他们蔑视一切自然科学,闭关锁国,对国门外世界的发展毫无兴趣,这对貌似庞大的清政府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各国传教士们千方百计,不失时机的用科学传教的手段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便是高势能文化中低势能元素的体现。
因此,儒家思想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常青不败,并对其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16世纪前远远超过西方文明而形成了高势能的文化;然而,就在高势能文化中仍然存在着低势能文化的元素,这种元素酷似阿喀流斯的脚踵成为致命的弱点。西方各国很早就从马可・波罗的记载中对中华文明垂涎三尺,却只能望文兴叹;当它们一旦注意到这种薄弱因素,便毫不犹豫地涌了进来。同时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随之也传入中国,在进步地士大夫中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潮――这一切都是中外翻译家们共同开创的新局面,科学翻译成为其重要的途径。
三、科学翻译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众所周知,东方和西方的差别和冲突是久远的和激烈的,思想文化冲突尤为突出。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奔放,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等向来都是东西文化比较的主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科学翻译对东方儒家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1.变革与稳定。纵观欧洲历史,无论是时代的变迁还是思想的更新都是非常频繁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联合与争斗给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因此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多元的:既有希腊罗马文化元素,也有基督教文化元素,又有日尔曼文化元素,所有这些都为中世纪后新思潮的不断出现打下了基础。人文主义,理性的启蒙思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都表明了欧洲思想具有变革性,而这种变革性给欧洲科学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与此相反,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朝代的更替,但儒家文化的大一统思想是社会思想文化稳定的基础。科学翻译介绍的科学思想确实给明清时期的统治阶层冲击不小,有的视其为洪水猛兽,但有的却认为是希望之光,这样,一部分革命的力量就在稳定的环境中蓄积起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这种旧的秩序,使得西方新思想的有了发展的条件。此时被称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的康有为力图使儒学完成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性转变,并且希望按照西方基督教的模式变儒学为宗教。民国初年,他还发起成立孔教会,并要求国会定孔教为国教,而这一切又随着帝制复辟失败而告终。清朝后期部分经世文献还附加“洋务”思想,足以反映当时的时代特色,亦可见清儒们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2.客观与主观。这里谈论的主观与客观并不是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前文在对科学的定义中提到“客观(unbiased)”一词,英语中与“objective”同义。在欧洲虽然天主教在中世纪把持一切,但当科学真正兴起时它对世界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这就是科学的力量所在,因为科学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客观的。客观和理性的结合使人们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欧洲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与之相伴的理性的启蒙运动使民主、平等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令人欣慰的是当欧洲的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后,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也介绍到古老的中国大地,给上层统治阶级们提了个醒。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蔑视一切自然科学,缺乏客观务实思想,主观主义风靡一时,中国人在16世纪后变得无所作为,中国科技大大落后于欧洲。但随着科学著作的译介,一些仁人志士意识到要使中国强大,就得务实,因此介绍西学的学堂,军械制造所等重要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一些西方科技实物如大炮、望远镜、西洋乐器、照相机、物理化学器物、西洋建筑等也落户中国。从此,中国人客观务实的开始探索民族振兴的道路。
3.近代与传统。我们不妨从另一角度审视这种影响。欧洲历史在中世纪后进入近代,欧洲人的思想从以神为中心(God-centered)转移到以人为中心(people-centered),开始强调世俗的兴趣,人文主义又一次得到重视,有识之士为追求自身的解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直到《人权宣言》的发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思想取代了封建思想(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为何将 “中世纪”称为“黑暗的时代”来区别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原因)。而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君权神授”以及“唯心理学”“八股取士”等封建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思想大大落后与西方。而此时的中国,在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猛烈撞击下已发生亘古未有的巨变。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刺激和影响,中国近代的启蒙者重新审视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既批判传统,又从传统中汲取滋养;既藉助传统了解其接触到的西学,又以其了解和体悟的西学来对传统做出重新诠释。此后继之而来的便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具有反封建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革命运动直到的到来,求其源,我们决不能忽视科学翻译的重大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必要条件。下面就数学思想的教学,择要分类列举,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结合课程标准,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首先,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及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的问题。
二、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及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分类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三、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灌输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出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经济学乃致用之学,深深植根于百姓生活之中。按照汉语本意,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经验总结,它本来就是一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古老学问。
虽然这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能将其清楚地叙说出来的专家学者却没几个。许多“小师”级的经济学者,则往往出于某种功利主义或商业利益考虑,炒作概念,玩弄学术,造成“巫师庸医卜卦者,秘方真传漫天飞”那样一种混乱局面。此外,一些不大不小的“中师”级经济学者,常以“专家”身份自居,以大家似懂非懂,最好是听不懂的语言讲一些故弄玄虚的学说或理论。
相比之下,只有“大师”级的经济学家,能够通过自己高超的学术技艺将蒙在所谓“专家”头上的神秘面纱揭下来,把“真知灼见”语重心长地、通俗易懂地讲给读者听,使他们听后总有“恍然大悟”之感,获得“返璞归真”的思想体验。
在中外经济学领域,都不乏大师级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大师级人物,如加里・贝克尔、米尔顿・弗里德曼等,都曾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上做过很多经济评论,并专门写作出版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样的普及性读物。
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张五常等,也是贴近老百姓生活诉说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行家里手”,都写作出版过很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
百花争艳的情景虽然令人欣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真正符合大众口味、具有“心灵鸡汤”作用的经济学科普读物还是太少,尤其是对今天处于经济危机下的广大民众来讲,更需要一本经济学读物来给他们解疑答惑。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这种基础性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个明显偏误,那就是:只注重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些有明确结论的现成经济学原理,而严重忽视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不注意引导大学生们去直面“火热”的现实生活。其结果是课程学完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能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方法,更不用说学会用经济学家的头脑和眼光去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了。
这显然是一种遗憾。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罗格・A,阿诺德教授著的《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书,则与其他经济学大众读物迥然不同。翻看一下目录和章节,再随机读几段文字,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原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面对面向读者“说”出来的。实际上,这确实是一本“讲”出来的经济学故事集。从头至尾,阿诺德教授都像在课堂上一样,面对着你侃侃而谈,将有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作为读者,读着这种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口语化文字,你会觉得面前仿佛坐着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跟你聊天,你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漫游在有着深厚生活底蕴的知识殿堂中,领悟着一个个经济学基本概念、精髓理念和思想方法。
【摘 要】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主要的重要的标志性教育,在如今的小学阶段就已被列入重点的对象中,在思想道德教育里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文化博大精神,文化底蕴深厚极致,因此沉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的传统文化被广泛接纳,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国学教育在对小学生道德教育方面颇有受益,因此,把国学的经典理论与小学的道德教育相融合,是小学生提高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小学生;道德教育;国学;新思路
历史对道德的定义是这样的:道德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具有的道行和德行,这个道德具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心理学上讲,还要有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度和心理倾向。学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要对领导的行为进行模仿,这是个必然发展趋势,因此,不管是领导阶层还是下属人员,都要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这种美好的行为习惯在国学的经典涵盖下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充实。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自古我国就是倡导国学的重要国家之一,国学中隐藏的道德理念和道德风韵一直被我国沿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被广泛传颂,国学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它集合的更是民族精神的“魂”。如今纳入小学教育课程的国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一部非常出色的国学经典之作,它涵盖了很多教育学,养身学,为人处世学,政治学等相关知识,对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积累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创造了条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提醒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条件都是一样的,最初的德行大都是从善的,先天的品行不足以战胜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因素对人内心灵魂的冲击很大,强调人要自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教学方面的一些说法,意在教育学生时刻让自己保持严谨的学习风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长和教师的看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另外一部经典之作就是人们常常记起的《弟子规》,大家都知道,这部国学最抢眼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有三百六十句话,一千零八十个字,几乎就把所有的“孝”和“行”集合进来,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修身养性等,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里边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这句话:“财物轻,怨何生”告诫人们,钱乃身外之物,人生不是仅仅靠钱财就能换来想要的东西,短暂的生命中需要我们争取的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友谊、爱情、事业等。“泛爱众,而亲仁”这句也是很重要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话语,告诉人们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不关于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要视其为亲兄姐妹一样,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语句一直激励我们要积极学习我国的经典国学,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中华传统的精华文化,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进行的现实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一)开展国学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我国国学常识的了解,并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经典之作,提升自己的气质,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让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二)开展国学的方法:
1.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国学教育时间,坚持不懈进行国学教育。
小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有厌倦感,但是如果掌握好了时间,相信学习国学是不成问题的。《论语》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合理的时间安排完事之后,最好让学生懂的复习、预习,这样对不懂的问题就有很好的解决措施。人贵有恒心,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坚持每天学习国学半个小时,最好的时间是在清晨,记忆力较强,记得牢固不遗忘。另外,在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求得上课时解决。
2.用矛盾的观点看“国学”。
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国学虽被看成是经典之作,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老师在进行国学选材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学生灌输最好的国学知识,让小学生从小就爱国学,从小就爱我国的文化,让国学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被看好,让我国的国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总结:
纵观历史,有多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们,心存国学行走与外国之间,并将我国的精髓与外国友人相互传授,这是何等的幸事。如今的国学依旧如此被看好,国学热的想象屡见不鲜,不论是公开的国学活动还是电视媒体对我国的国学的传承都做了很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理念看待国学热的现象,用实际的学习,真实的国学文化韵味,挖掘国学背后的实际意义,将我国的国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J].石油政工研究.1999(04)
[2]济群.心灵环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舆论环境、实现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包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这样几个基本因素,这几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党和国家、学校、家庭,客体是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丰富到任何一物、一事、一人、一理都可以在其教育过程中发挥意想不到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个工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虽然没有具体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却从四个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
一是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
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有区别的,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上述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条要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现实价值体系选择和追求的观念形态,是价值取向的反映。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形态的深层结构与运行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首先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结构和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对人们理想中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期盼。
2.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
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对人们理想中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期盼。也就是说,虽然“社会现实状况”——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发展状况是一种教育,但只要事实的教育,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教育主体遵循教育对象成长规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对事实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成功矫正。事实没有完美的。特别是“和谐、公正、发展、创新、仁爱、共享”,它们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同时又具有极其的复杂性。“近年来,有人大肆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应奉行的‘普世价值’以此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如何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价值概念和价值理论的确立,不仅始终需要有其客观基础,也需要以其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才能具有现实性和可靠性。如果离开了事物的客观性和认识的真理性,单纯从人们的主体性甚至仅从其主体意志出发,而讲价值和价值实现,那么就有可能滑向主观唯心主义。所以舆论的引导、良好而舆论环境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舆论的导向作用,更主要在于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价值主体实现将外在社会崇尚的价值取向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我对社会价值取向。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平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真实自我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必华.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6)
[2]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3]张忠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4]王水兴,江晓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前沿,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