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我校地处小县城,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校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目前学校有留守儿童15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30%。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突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我校致力于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利用QQ群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从而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

过程描述:

1、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1)利用表格的方式,请各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表格如下:

这份表格主要是针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要求表格的每一项都必填。当时考虑到有些家长受条件限制,不一定有条件上网,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会上网,可能没有QQ号,想着怎么让家长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管理,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临时去学习一下上网,申请一个QQ号。但真实进行下去发现,时代变了,手机也能上网了,而且随身携带。很多家长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没文化。这样一来,留守儿童的文字档案就建立好了。

(2)问卷调查

利用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典型,确定思想道德教育个案研究对象。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QQ群

申请一个QQ群,并将留守儿童的亲情QQ号加入其中。制定“留守儿童之家”群内章程,要求必须是本校留守儿童的家长或老师才允许加入。加入后必须更改名片,写清是几年级几班XX同学家长或老师,方便交流。

3、确定“亲情日”

平时,只要家长或老师认为有需要,就可以在QQ群里交流孩子的情况或者留言给对方,方便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QQ上的交流既方便又实惠,想象一下如果是打电话交流,大概长途电话费都不少,老师不愿打,家长估计也舍不得打。为方便孩子与家长联系,学校特别规定,每周五下午为留守儿童亲情日,这天是孩子们与家长交流的日子。孩子们可事先跟老师预约,老师在网上留言给家长,约定好网上见面时间。在其他孩子上电视课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的留守儿童就可以用老师给他们带来的电脑通过QQ视频与家长见面,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诉说自己对父母的想念,说说自己在家的困难,向父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殊情况,也可以给孩子特别安排时间。相信每周有这样一次对话,孩子们的心里会感觉更安全,父母的心里会感觉更踏实。

4、利用QQ群空间,绽放留守之花

在空间里,有群相册。孩子们在学校的点滴生活,班主任拍成照片上传到空间。同样的道理,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照片传到空间,让孩子有机会了解家长的生活。在空间里,有群论坛。老师把孩子们写得好的文章传上去,告诉孩子们,只要写得好,传上去,爸爸妈妈就能看到,就像爸爸妈妈在家里一样。作文传上去后,家长还可跟帖对孩子的作文进行点评,对孩子进行鼓励。这样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QQ空间,就好像是孩子们的一方天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同时也让他们在这虚拟的空间里,感受到父母的真实。

实效综述:

这项活动在我校开展已有一年了,得到了广大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好评。三(13)班的黄XX,经常不交作业,父母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又管不住,老师多次做工作,由于家中缺乏监督力量,效果不佳。老师在QQ群里与家长谈到这个问题,给家长与孩子安排了一次网上见面。在这次网上见面过程中,父母按老师的方法,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等过年回来,爸爸妈妈会给他买一辆玩具赛车作为礼物,要求孩子在家要好好表现,要听老师的话,听爷爷奶奶的话,认真听课,按时交作业。还别说,见面后孩子为了他的赛车努力着,真的交了作业。六(4)班袁XX非常调皮,经常欺负同学,不是打这个,就是骂那个,父母不在家,奶奶经常对着这个孙子哭,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在网上跟家长沟通后,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决定回家带孩子。家长回来后,有了家里的监督,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活动开展后,有留守儿童说:“每个星期,只要想见,我就能在电脑里见到爸爸妈妈,跟爸爸妈妈在家里一样。我要在家里好好学习,不让爸爸妈妈担心,让爸爸妈妈挣好多钱,回来买房子,以后就不出去打工了。”有个家长说:“这个QQ群真好!让我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看到孩子写得《我的妈妈》,我都忍不住哭了!”有几个家长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回到家里干起了小买卖,让留守的孩子不再留守了。一年来,我校的留守儿童身心都非常健康,学习成绩也有一些进步。

案例评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引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衍生出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便是其一。随着人口的城市化迁移,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人口的迁移使得大量的农村成为的资源丰富的“荒原”,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困境,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生活教育水平却在不断的下降,留守儿童行为教育问题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广大农村幼儿园中,普遍面临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队伍水平令人堪忧以及儿童行为规范标准缺失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幼儿园教育中关系到小孩的健康成长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与国家提高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关注,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综合建设在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一、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现状

留守儿童随着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就西南地区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地段以及城乡接合部,例如位于重庆的黔江区的黔江区册山小学,黔江区是重庆东南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黔江区册山小学则位于该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小学,该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城市周边的山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一半以上,由于学校的设施有限,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住宿要求,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有些学生每天甚至来回得走两三个小时。不同的年龄阶段留守儿童的比例各不相同,对于幼儿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根本无童年的欢乐可言,许多幼儿阶段的儿童由于家里面哥哥姐姐多,都留守在了家里,小小年纪便开始养家糊口,照顾生病的奶奶或爷爷,根本无书可年,更提不上所谓的行为养成教育。黔江区册山小学便是如此,他们中许多人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除了读书,他们身上还兼顾着照顾弟弟妹妹和养家糊口的责任。在西南地区其他的地方也有许多类似的留守情况,例如位于四川的大凉州,很多的父母为了生活将孩子留给了上一代照顾,一年都不能回来一次,在生活条件十分窘迫的情况下,他们根本难以接受到正规的教育,许多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便经历了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行为养成教育根本无从谈起。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其中52.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而42.8%的儿童面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艰难境地。

二、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

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取代不了的。幼儿园时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家庭的关爱必不可少,而留守儿童却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在学习的起步阶段便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主要以幼儿园孩童作为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讨论为切入点,对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幼儿阶段的小孩按道理来说应该正处于活泼乱跳,天真无邪的成长阶段,可对于这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却愁云满布。这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缺乏,自身安全感极低,正处在渴望父母关爱的年级段,可是对留守儿童,他们恰巧缺乏了家庭的温暖,对世界的恐惧让他们内心充满了阴影。大部分幼儿阶段的留守儿童目前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了内心的自我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以及和他人交流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失去了孩童的天真,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性格的塑造。

基于当前幼儿阶段留守儿童的主要现状和他们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一步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不良现状,农村幼儿园依然停留在教育小孩读书写字的阶段,而忽视了对小孩的性格启蒙,为小孩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从另一角度上看,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由于留守儿童本身的性格问题而使得教育出现更多的问题,许多的留守儿童由于不愿意交流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意义,而农村幼儿园缺乏对这部分“问题孩童”的积极引导,而使得他们的身上的问题毛病越来越严重,自我封闭的倾向也越发明显。

三、关于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分析

在对农村幼儿园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详细剖析之后,如何提高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水平值得社会与国家深思。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不仅要从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本身的水平出发,更要着眼于缩小区域差距,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大背景着手。

从短期来看,完善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从提高幼儿教育师资水平着手,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理念的普及,同时政府与国家要重视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投资,完善教育设施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的行为养成教育对于缺乏家庭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的目的,引导内心封闭的孩子主动去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以塑造孩子健康性格为主要的目的,为缺乏安全感的留守孩童营造健康阳光的成长氛围;此外,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幼师在施教时应该给予孩子父母般的关爱与耐心,杜绝对留守儿童的隔绝行为,给留守孩童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另外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养成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援助,丰富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设施,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普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积极纳入教育的大背景之中。

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家应该着重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加重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短期的师资力量引入,改善现有教育的措施对缓和当前的局势有所帮助,但是却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缩减区域发展差距,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幼儿行为养成教育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行为养成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幼儿园教育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对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幼儿园更应当充当父母的角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蒲永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安岳县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0.DOI:10.7666/d.y1875467.

[2]卞海霞.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做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115.

[3]周陈佳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5):74.

[4]林忠红.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在行动--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4,(12):265-265.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网络交互平台 亲情缺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64-0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力度,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的现实课题。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对此,教师可借助网络交互平台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展开教育突破。

一、搭建平台,打通留守儿童亲情通道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大多占学生总人数的四到五成,给班级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创建交互平台,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情感交流机制,对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压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一)联系留守儿童父母介入平台

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年龄不是很大,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在七八成以上,这也为他们参与网络交互平台提供了前提条件。学校教师主持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具备多种优势条件,教师参与交互平台与留守儿童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也是必要的。为顺利启动网络交互平台,教师可以学校名义向留守儿童父母发出邀请,诚邀留守儿童父母及时介入网络交互平台,与孩子展开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活动,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二)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联系机制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教师家访也难于碰面,家校联系几乎处于半中断状态,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留守父母能够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与教师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及时交换管理教育孩子的意见,共商教育对策,一定有益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可以和留守儿童父母展开定期定时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随时留言。为确保联系私密性,教师可以和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个别交流。

案例一:留守儿童小帅性格比较内敛,平时老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快速下降,也许是想念爸妈了。小帅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听说要参与网络平台交流,当天就去买来一部智能手机,并开通了网络。虽然在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在工友帮助下,几乎每天都给孩子留言,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小帅自从与父母建立了网络交流联系,性格开朗了很多,学习热情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许多坏毛病。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要求上网,看父母的留言,然后给父母回复。网络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留守儿童父母一般不会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这也是学校所不允许的。教师主动建设网络交互平台,符合留守儿童和其父母的共同愿望,响应者多,具有可行性。

二、运行平台,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

搭建好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平台后,教师要做好辅导服务工作,定期开放交互平台,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多多联系,制定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案。

(一)定期开放交互平台

留守儿童与父母展开网络交流需要具备多种条件: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要有空闲时间,其次是班级网络交互平台准时开放,最后是提供机会让留守儿童介入平台。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确有些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参考多数家长工作时间,做好安排工作,尽量让留守儿童能够和父母进行在线交流。为了提高交互平台工作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家长提供的上线时间,分批安排留守儿童在线交流。也可以让留守儿童和父母采用留言方式展开交流,避免时间冲突造成的困难。

(二)教师介入交互平台

教师介入交互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教师是留守儿童的直接教育者,对留守儿童思想状况比较了解。教师介入交互平台,进行留守儿童、家长、教师三方会谈式交流,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优势,深度介入留守儿童网络交互平台活动,还可以给交互活动带来技术支持。有些留守儿童网上交流能力欠缺,甚至还不会打字,教师介入后,可以直接安排学生与家长进行视频交流,为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提供服务和帮助。

案例二:留守儿童小敏性格内向,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情绪非常低落,有抑郁症倾向。教师联系其父母交流情况,其父母也很着急。教师特意安排小敏跟父母进行在线视频交流,谁知小敏第一次和父母在线上相见时,竟然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泣。小敏父母说了很多安慰的话,教师也对小敏进行心理辅导。小敏的情绪渐渐稳定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后来与父母交流时,虽然话语不多,但明显比较愉快了。

留守儿童年龄都很小,缺少父母关爱是最大的心理短板,产生自卑、焦虑、暴力等心理是普遍现象,教师要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展开教育活动,特别是和留守儿童家长形成良性互动沟通,这样可以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对策。

三、维护平台,成立留守儿童联系小组

网络交互平台带有公共性,需要专人维护管理,确保交互平台的正常运行,为留守儿童提供不间断的信息服务。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与管理,给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提高网络交互平台的使用效率。

(一)成立专门小组管护平台

农村小学已经实现信息技术的全覆盖,这也为网络交互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网络交互平台运行过程中,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护平台,所以不妨组织学生成立专门的网络管护小组。管护小组成员以留守儿童为主,也可以吸收部分熟悉电脑的学生参与。管护小组成员定时登录班级公共QQ群,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在线交流,或者是帮助操作上有困难的同学给父母留言,帮助他们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传递亲情。

(二)改进网络亲情交互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平台面临升级问题,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对网络交互形式进行改进。短信、电话、QQ、微信等交流方式可并用,给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络工作带来便利。有些留守儿童家长缺少上网条件,教师不妨将家长的短信内容转发到互动平台,让留守儿童看到父母的关心和期望,这对留守儿童应该是莫大的鼓舞。

案例三:留守儿童小萍的妈妈很时尚,喜欢自拍,经常将一些美景照片发给小萍,有城市风情、乡村美景图片,以及其工作、生活图片。小萍每次观看这些图片都露出自豪的神情。其他同学看到这些精美的照片,也都露出羡慕的表情。有些学生也模仿小萍的妈妈,利用老师提供的手机拍照并将照片发给父母。一时间,网络交互平台热闹起来。留守儿童和其家长利用图片交流,效果非常显著。其他非留守儿童也被吸引过来,纷纷参与观看交流平台。甚至有学生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外出打工,也好给自己创造交流机会。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片、动画等信息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引导留守儿童利用图片展开交流,与留守儿童思维高度契合,交流效果也不错。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失位;亲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1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由此而产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而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监护失位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监护者对孙辈非常溺爱。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了过多的满足、宽容和放任,而较少道德、精神层面的引导和约束。同时祖孙辈年龄差距大,"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由于电视、网络等媒介,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做事不拘一格,喜欢冒险和寻求刺激。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易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管教,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较为敏感的儿童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据调查,"留守儿童"违纪违法现象很严重,这些儿童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气。笔者对某校调查时发现,在该校12名违纪学生中,"留守儿童"竟多达9名,占违纪学生的75%。

2.亲情失位

蒙特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的缺失使很多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父爱与母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观念失位

外出务工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平时缺少亲情关爱,监管很难到位,无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往往会有愧疚心理,会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的物质投入,而很少给予精神食粮。这样,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还有一些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最可怕的是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受农村环境的限制,使得他们常常出入电子游戏厅、网吧、录像厅、赌博场所等,从而养成了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的特性。一则案例显示,河北邯郸市邱县镇边村两个11-12岁的留守儿童,夜晚从镇里黑网吧出来,看到村里一户独身老太太的房后窗灯亮着,好奇地从房侧夹道潜入院内,想偷点东西。被老人发现,两人残忍地将杀害。经心理测试技术鉴定,两个孩子供认不讳。

4.教育失位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抽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因而对留守在家的子女的教育态度比较消极。有些农村父母根据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切身经历形成了对孩子接受教育持否定态度,孩子读书读到何种程度任其发展。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5.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愈来庞大,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峻。笔者以为,要想解决问题,家庭、学校、社会是根本。

5.1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第一责任人。首先,父母应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其次,父母应该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第三,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5.2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平台。

(1)教师与孩子结对帮扶,并且将帮扶工作于教师考绩评优挂钩,确保在校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和"悄悄话对我说"等活动,帮孩子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教育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3)实施留守儿童寄宿管理模式,制定校园封闭、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和晚自习学习辅导等管理制度、生活老师与学生同住制度,全程照料、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4)开展留守儿童生活技能训练,开展生活技能训练和比赛,促进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当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尽人皆知的专指名词的时候,它也紧密地和“问题”联系在了一起。打开各种媒体、翻开各种研究报告和论文,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存在某某“问题”,如某地某留守儿童怎样,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如何,等等。有研究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同学、班主任、校长、教育行政领导等对留守儿童的评价都非常低,都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大,非常难教。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发现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内隐污名现象。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外显层面对留守儿童的看法比普通儿童消极。罗静在综述了近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后也得出这样的结论,“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的地方在于:研究者们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可见,人们在社会舆论和环境的暗示和引导下慢慢地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消极刻板印象,留守儿童渐渐被污名化。

二、刻板印象威胁理论

刻板印象威胁最早由Steele和Aronson提出,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让白人和黑人学生同时做一个语词智力测验,一种情况是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智力诊断测验,一种情况是没有告诉。结果发现,黑人学生在告知条件下比没有告知条件下做得差,白人学生两种情况下做得差不多。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是社会文化中广泛流行的“非洲裔儿童没有美洲裔儿童聪明”这样的文化观念,使非洲裔儿童的表现下降。因为非洲裔儿童在测验时担心他们的表现会证实这种观念,还担心别人会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他,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现和真实实力的发挥,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threat)。也就是说,当被污名的群体(stigmatizedgroup)或者是遭遇低评价的群体(devaluedgroup)处于特定的评价情境时,个体或群体会因情境而激发出与自己团体身份有关的负性刻板印象,进而导致该群体在相关表现上确有明显的消极结果出现。刻板印象威胁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大量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首先,使被威胁者的行为表现下降,如前面提到的Steele和Aronson的研究,还有研究用与衰老相关的消极词汇激活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发现老年人的即时记忆、延迟记忆的成绩都出现了下降。其次,使被威胁者产生许多不良情绪。研究发现被负性刻板印象威胁的个体身处威胁情境时,个体的焦虑水平显著升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的预期也降低,还会自我设障(self-hadicap)等等。最近还有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具有外溢效应(stereotypethreatspillovereffect),即刻板印象威胁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仅发生在当时情境下,而且存在长期持续不良影响。这是因为刻板印象威胁导致个体恐惧、信心下降、缺乏斗志等等,从而使个体在其他情境下同样表现出弱势,久而久之,使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降低,所以这种不良影响具有长期性。还有,刻板印象威胁不但对被威胁的内群体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外群体也有不良影响。新近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存在双向效应,即对施加威胁一方和遭遇威胁一方都有威胁作用。例如Goff和Steele等人在实验中告知招募到的白人被试,他们将和一个或两个同伴就某一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结果显示,在分别与黑人讨论种族问题、与白人讨论种族问题以及与黑人讨论其他无关问题的三种条件下,被告知将与黑人讨论种族问题的被试在实验中表现出与讨论同伴更多的空间疏远。也就是被威胁者担心刻板印象威胁发生而出现疏远的同时,施加威胁的个体或群体也因为担心威胁而产生疏远,所以刻板印象威胁对被威胁的内群体和施加威胁的外群体都有影响,使内外群体更加疏离。

三、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从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可以看到,如果公众以“问题”的眼光看留守儿童,不管留守儿童是否有“问题”,都可能使他们真的出现“问题”,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和跨情境性。而且不但对内群体(留守儿童)有影响,对外群体(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老师、同学)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感到与留守儿童交往有压力,不知如何交往,有的干脆敬而远之,进而导致和留守儿童产生疏离。所以,一些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问题行为多、孤独、自卑等等,很有可能一定程度是我们的“问题”眼光审视出来的,是我们一贯的“问题”视角而导致的。基于此,对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社会客观、全面看待留守儿童,树立留守儿童积极、正面形象

社会各群体必须改“问题”眼光为“积极”眼光,树立留守儿童积极正面形象。媒体对留守儿童关注和报道时,要多关注和报道一些正面典型,不要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只看到负面个体、负面现象,忽略了大量的优秀儿童,忽略了留守儿童许多积极特点。其实留守儿童里面优秀的个体非常多。另外,报道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全面客观,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问题,忽略积极方面。研究者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时候,也要更加客观和全面,多研究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面,多研究积极的个体,分析为什么有些留守儿童能发展得好,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有指导意义。目前对心理韧性研究的重视为留守儿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积极的视角。

(二)教师要不断提升修养,秉承无偏见信念

教师是直接和留守儿童接触的人,是在儿童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脸色一个眼神都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受社会观念和舆论的影响,不要受个别案例的影响,要无偏见地看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国外研究表明:外显的意图和动机能有效干预刻板印象的激活和产生,而且个体的动机越强、社会规范的压力越大,效果越好。故而教师增强意识,时刻提醒自己,就可以避免因不良观念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对留守儿童要更加有耐心和更加关心。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主要的不同就是成长环境的不同,留守儿童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更加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出现一些成长中的适应不良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教育得当,儿童是可以适应的。一些研究并没有发现早期的“留守经历”和长大后的心理行为适应能力有直接相关,相反,有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认识能力的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以及人际交往的发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挖掘教育资源,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能力

“留守经历”既是一种缺失又是一笔财富。留守不一定全是坏事,留守实际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机会。家长不在身边正好给儿童锻炼的机会,独立成长的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提高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主感、独立性;同时,活动还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群体归属感,这些都是增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减少不良境遇对个体影响的重要保护因素。

(四)多方合作营造“我留守,我自豪”的氛围,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