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阅读的认识

课外阅读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阅读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外阅读的认识

课外阅读的认识范文第1篇

人格教育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

1.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

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如日本强调“心的教育”,实施个性教育。美国重视“创新性”,鼓励自由探索。我国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提出了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中透射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树立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它要求我们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只重知识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所以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时代性。

2.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急剧转型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渐趋复杂的社会文化对置身其中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特别漫长而完备,个性的酝酿、生成与发挥、发展也特别艰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教育不是张扬个性,而是压抑个性,并且在弱化智育的教条主义说教中,使我们的教育一度远离生活,远离了人的关怀,从而使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之间的互生互补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由于失去了个人选择和个性人格的主体支撑,而令我们的教育呈现全面颓势。改革开放以来的个性竞争意识,为我们的教育输入无穷的活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逐步地趋于强化和成熟,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发展目标、情趣爱好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为使我们的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开展这方面研究具有前瞻性。

3.加强课外阅读,提升人格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这几乎已是有识之士的一个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因此开展这一研究具有务实性。

4.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资料批露,世界诺贝尔科学奖从1901年颁奖起,共有475名得主,其中华人获奖――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隶文、崔琦。他们中无一人是在我国获得成就的。这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讨。有人曾打趣说:中国人的一生基本是在听话中度过的。“听话”文化强化一种“三从”思维方式:服从前人,服从伟人,服从众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调和人格不完善现象制约着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

二、加强课外阅读,提升人格教育的理论假设。

人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总体上讲,人格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优良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这方面的研究的人格定义为人在社会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做人的品位,是思想、品德、情感等因素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综合评价,是性格、气质、态度等个性特征的总和。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第一,人格的主体是一个人的各种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品质,同时,人格又以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等思想素养为灵魂。心理品质和思想素养都不可能抽象地存在,最终它们都表现在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共同构成通过社会行为外显的人格特征。换言之,人格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

第二,人格教育与认知教育、德育、美育是水融、互相渗透的。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给学生作适度的指导,明确读书的方向。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系统的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认知教育、德育和美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与发展。

第三,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外阅读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获取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得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从而使心理素养、道德情操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

三、探究目标

根据心理学家们对人格涵义的阐述及课外阅读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内涵就是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具体应达到以下目标:①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老师交流。②对自己充满自信,具有创新品格,勇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不轻信,不盲从。③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性、批判性阅读,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④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生命与生活挑战,同命运抗争。

四、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行为的着眼点是学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引导学生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2.开放性原则

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的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是报刊杂志的阅读,也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体验是开放的,既可以有共性的思想,也可以有个性的感悟。

3.差异性原则

人格的内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学生人格缺陷的表现和成因存在着差异,实验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矫正与培养。

4.过程性原则

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格的实验更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获得自身的体验和感悟。

五、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本实验拟先在二至六年级各一个实验班实施,课外阅读的内容分阶段递进,要求逐步提高。

1.各学段实验的内容、目标和课时安排

2.实验的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行动实验模式开展研究。具体包括理论探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测验评估四个方面。其中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测评采用自行编制的一套量表。人格的调查和测评主要采用可信度、消度均较高的量表。如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16PF)、艾莱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等。实验研究环节涉及面广,层次众多,具体实验方法有所区别。其中“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对自己充满自信,具有创新品格,勇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不轻信,不盲从”;“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矫情,不虚伪”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有机渗透,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准实验的研究方法。而对于“能对作品进行鉴赏性、批判性阅读,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善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生命勇于向生活挑战,同命运抗争”等方面,学生普遍更需要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现场研究的方法。

3.实验的措施

(1)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提升学生的人格既是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之一,学生人格的提升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引导和示范,因此,教师不仅要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还必须规范自己的人格行为和人格形象,真正起到“身正为范”的教育者的示范作用。

课外阅读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7-0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然而,普通的中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的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一、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部分学生缺乏长期阅读计划

调查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的这一要求在实际中并未完全贯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有短期计划,也很有可能与阶段性的月考、期中考试有关联,这也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没有计划便没有阅读效率,直接导致在阅读上没有“量”的保证。从另一方面来说,多数学生没有阅读计划或只有短期计划表明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敦促和指导也有所欠缺。

(二)未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调查显示,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拿到手中的书只是随意翻翻,大多只形成初步的印象,真正能记住的东西很少。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分散学习精力,降低阅读效率,造成阅读的盲目与被动。

(三)家长与社会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存有偏差

根据家长问卷的资料显示,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多数持保守态度。家长对待课外阅读,虽不像以前一样视之为洪水猛兽,但仍然持怀疑态度,更不会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正书”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学生学习成绩一旦下降,家长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归咎于课外读物,对课外书又会另眼相看了。家长、社会对课外阅读认识上的偏差一旦形成,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学生阅读。榜样能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并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同时,有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并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营造阅读氛围,创设阅读环境。在班级中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更利于阅读,形式可多样化。如开设专题讲座,出一期黑板报、举行朗诵会,布置一些手抄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更为适宜。

3.激发学生兴趣,拓宽阅读环节。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前,首先要采用各种手段燃起学生的读书愿望。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特别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阅读兴趣的激发,能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二)明确阅读目标,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首先,教育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课外阅读能使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感悟人生、认识自然,能培养自己的生活能力、鉴赏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特别是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词汇和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积极地、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适当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

再次,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有的放矢,持之以恒。

(三)结合多种阅读方法,加以指导

第一,博约结合,粗精结合,培养阅读能力。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能突出重点,刻苦钻研某一方面的书籍,两者结合才能融会贯通。

第二,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发展思维能力。我们可采用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进行指导,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第三,读审相连,化读为写,提高鉴赏能力。阅读中除了具有质疑的精神外,还需要学会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来加以审视。对初中学生来说,可以写成读后感,或者简评来提高鉴别能力。

总之,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严重不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同时教师要有深远的目光,广博的知识和常抓不懈的恒心,要以最大的热忱倾注其中,那么,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棵大树,必将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随机力”的构成对学生“决定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内容组成外界“随机力”,影响学生内在序参量的“决定性力”,会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

3. 分级阅读理念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呢?分级阅读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

分级阅读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人一生的阅读从来就是分级的,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分级阅读提出“什么年级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根据其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级阅读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儿童本位论的践行者。

二、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协同论的观点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分级阅读是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进行分级,在阅读内容上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但在阅读行为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级或分层的指导。我们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分级指导的实践探索,具体的指导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无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认知的驱动下会自觉地寻找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看和阅读,但行为多为无目的的,大多数学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阅读,表现出对课外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无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协同论的原理,通过外在的阅读行为的指导影响学生内在的阅读认识的发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认知从无知走向自知。

阅读行为指导需经历阅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阅读心理变化,使之逐渐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学读。这是让学生从随意翻开书看两三页,到静下心进行阅读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只要进行课外阅读,都要经历静心读的阶段,不沉下心进行读,很难读出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阅读品质的培养。

第二阶段:学思。这是让学生从追求情节或满足认知的阅读,向边阅读边思考转变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融入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体会作品的内涵,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步骤。这对已具有一定课外阅读经历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三阶段:学联。这是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阅读,联结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事物,积极寻找对照点或理解点阅读的过程。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较多指向文本内容本身,那么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则强调让学生联结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同时也可联结自己,对照自己或所处的环境进行联结阅读的过程。

第四阶段:学辨。这是让学生从接受阅读到批判阅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阅读活动,学生能用鉴赏的眼光、一定的观点评价所读作品的价值。这往往是学生阅读品质中比较欠缺的一点,这是课外阅读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行为指导,使小学生从不知道怎样读到自我完成读的过程,从无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能力表达。这种分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学生更快更容易促进内在阅读认识的形成。

2. 从无序走向有序。

课外阅读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现状 指导对策 强化要求 激发兴趣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深有体会,目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

一、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一些校领导和家长,甚至部分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却失之偏颇。家长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受到严厉批评或书籍被没收,情况严重的连阅读报刊、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他们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成绩。可见,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无辜的“冷落”,使得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

二、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究其原因,一是电视、录象、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部分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每天超过两个小时。但是如果让学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没有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认为与其花大量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还不如做些练习题、抓住眼前的考分划算。在这种心态下的课外阅读,带有了相当浓厚的消闲娱乐成分,或者阅读资料仅限于高考试卷中考查的几项内容,阅读要求的制订也仅在高考考查项目的范畴,只过分强调对指定信息的提取,而忽视了阅读的人文精神,淡漠了阅读对心灵世界的影响和塑造。

三、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 造成阅读上的高耗低效

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面对纷乱复杂、鱼龙混杂的图书,无从选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于是武打小说、言情小说、网络小说、口袋书乘虚而入,充斥了学生非常有限的阅读空间,从而丧失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地。

初中学生的这种课外阅读现状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这种现状不仅影响语文课的学习,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试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以致总体成绩难有突破。二是对知识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没有语感,思路狭窄。三是缺乏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想僵硬,不善变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四是由于缺乏人类的优秀文化营养的滋养,缺乏健康精神思想的导引,学生难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因此,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课外阅读。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从培养人的高度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积极寻求对策、做好指导。

1、 要强化课外阅读要求

众所周知,教师的要求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至关重要,没有教师的外部强化,许多学生就会放弃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发展具有未定性的特点,教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外部强化和指导,对其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明确阅读要求,设计阅读提纲,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写阅读心得,不定时的检查阅读笔记等。

2、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原著畅销就是个例子。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另外,在阅读的层次上应遵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的原则,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惧情绪。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后,再逐渐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等。只有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

3、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就会被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的东西迷住眼睛,从而会背离“好读书,读好书”的课外阅读的宗旨。所以要帮学生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图书条件给学生列出课外必读书目。阅读还应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需求。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在读物的选择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我们还应支持孩子有个性的独立的阅读,鼓励批判性的有创见的阅读,使他们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4、真正让课外阅读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作用

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形成共识,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以及人生的影响,有条件的要开设阅读课,使课外阅读与第一课堂结合起来,真正让课外阅读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外阅读的地位,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引导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课外阅读学习小组,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有利于语文学习和人格成长的阅读内容,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调动每一个学生阅读的自主动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学习和成长。同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读书讲座、读书座谈会、演讲会等。这样做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又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空间 少一些横加干涉

课外阅读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著名作家刘白羽认为:课外阅读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不可轻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时大都是在题海中遨游,在家里阅读也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认为那是闲书。即使乐于阅读,也常因为书少,缺少阅读环境而疏于阅读,久而久之,中学生很少去主动阅读。如何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笔者认为兴趣是关键、方法是基础。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学生思想认识,增强阅读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告诉学生要学好语文仅仅学好课本是不够的,课文仅仅是个范例,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只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创设积极阅读的文化氛围。经常为学生讲述名人读书励志的故事,如伟大诗人屈原洞中苦读。苦读史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励学生博览群书,树立远大理想;印发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等张贴于教室,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常读书,读好书,打破学生狭隘的语文观,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二、挖掘文本资源,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书欲望,才会去自主阅读。

1.引导学生随文阅读课外作品

教学名家名篇时,故意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比如: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后,布置作业;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创作的童话故事让人百看不厌,课后读读《安徒生童话》,每人准备一个故事,举办“安徒生童话故事会”;又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阅读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探寻少年鲁迅的成长历程,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学习“”单元,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故事资料,出一期“专题手抄报”。设计的任务既是硬性要求,又带有一定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利用好学生手中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

定时间,定内容,定要求,步步落实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学生一边学习课文,一边阅读名家著作。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阅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三、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扎实有效提高阅读技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循序渐进的技能引领,否则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出现盲目性。我们以配套读物的方法指导为例,一般可指导学生分四步进行阅读:一为初读,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理解字词;二为细读,圈圈好词,划划佳句,标标不懂的地方;三为重点读,着眼于读读背背精彩片断;四为回顾读,想想读懂了哪些内容,谈谈阅读收获。这些措施强化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对配套课外读物也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又如,课外读物的推荐也是有法可循的,主要是指导完成填充式的文摘卡,引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及时摘录。开展阅读竞赛,奖励阅读量大、阅读时间多、阅读能力有进步的学生。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就会乐于读更多的书,兴趣的形成和强化就水到渠成了。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外”与“课内”、“活动”与“学习”、“休息”与“学习”的关系。通过班内学生榜样教育、伟人故事激励等途径,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课外阅读是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从而摆正课外阅读的位置,以杜绝在课堂上或活动时看课外书的现象。

四、赢得家长支持,改善家庭阅读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萌发,既受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调查材料表明,兴趣的形成和迁移并不是偶然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朋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较多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努力转变家长们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片面认识,使家长认同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并多抽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另外,利用家长会等场合,邀请课外阅读做得好的学生和家长介绍成功经验,用实实在在的学习经验打动家长,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对课外阅读有足够的重视,让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从行动上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多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