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

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

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精准医学示范体系,要尽早建立起来!”

“精准医学有很多方面,但最能落地的,是药物基因组学。”

曾任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副司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一直呼吁以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为基础,指导患者精准治疗。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紧接着,中国决策层也开始推动“中国版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作为新兴前沿领域之一, 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精准医学帮助我们理解和发现传统循证医学所不能涵盖的个体化差异,并推动临床医学向疗效最大化、损害最小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方向发展。”王辰说。

医疗卫生显然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无创产前检测现在的市场价格一般在2000多块钱,有的地方已经降到1000多,但即使价格在3000块钱左右,从总体上算经济账,都值!要知道,一个‘唐娃娃’的经济负担将达上百万之巨。”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说。

王辰也介绍,如果全面开展精准治疗,将减少20%无效支出,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至少500亿元的支出。

还有专家认为,精准医学将带动信息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是一笔更大的账。”

“把‘唐娃娃’这个病消灭掉”

无创产前检测,是精准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传统血清学唐氏筛查存在较大漏检风险,假阳性率高;羊水穿刺虽准确率高,但穿刺伤口可能引起宫内感染,造成一定几率的流产风险。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一项安全、准确、非侵入性的新型胎儿染色体疾病检测技术,具有远高于血清学唐筛的准确性,可大幅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传统唐筛100个孕妇里会漏检至少5个“唐娃娃”,和利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相比,二者投入产出比差距高达10多倍。

唐娃娃,是指儿童唐氏综合征患者。所谓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流产,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

2010年12月6日起,华大基因开始接收全球第一例临床样本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迄今已检测超过130万孕妇,发现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胎儿近2万例。仅按每例染色体异常患者平均会为社会带来45万元额外经济支出计算,这项无创产前筛查相当于为社会挽救潜在经济损失90亿元。

2015年,华大基因研制出具有自主产权的高通量测序仪。“我们有了自己的‘枪’,也有了自己的大数据库,如果国家足够重视,我们完全可以更好地做好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汪建说。

李金明也建议,尽快在全国广泛开展假阳性率低、漏检可能性极小的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检测,替代目前全国常规开展的假阳性率和漏检率均较高的传统筛查方法。

2016年3月21日,“世界唐氏综合征日”,34名来自各地的权威妇产科专家在深圳签名建立“中国出生缺陷防控精准医学联盟”,旨在推动新技术临床转化与应用,实现以精准防控降低出生缺陷。

“就是要把‘唐娃娃’这个病消灭掉,从中国历史上抹掉。”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呼吁,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将中国的出生缺陷率降到世界最低。

“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唐娃娃”只是一个病例。精准医学在遗传性耳聋、地中海贫血等诸多遗传疾病领域都正在逐步得到应用。

原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约有90万新生儿带有出生缺陷。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带领团队研制出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迄今对全国近140万新生儿进行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发现4.4%新生儿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其中,3489人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

“通过基因筛查,‘一针致聋’的悲剧可以提前得到干预和避免。”程京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提高一岁。出生缺陷是精准医学首先要抓的,如果新生儿很多有出生缺陷,那么这‘一岁’要提高上去很难。”

王辰解释,精准医学是指在大样本研究获得疾病分子机制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生物医学特别是组学数据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特征,应用现代遗传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

以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为例,一部分患者会发生严重的剥脱性药物皮炎,过去认为属于偶发现象。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这种药物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均源自于个体的基因差异。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基因组学是精准医学的核心。对基因和疾病的关系,国外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因为种族不同,基因组信息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发现与中国人疾病和药物疗效相关的特异性基因,了解新基因靶点,丰富精准医疗人类研究,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有人曾估算过,一个出生缺陷的孩子经济负担是100万,对家庭是毁灭打击,对社会是沉重负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说,出生缺陷预防迫切需要社会重视和关注,传统医学技术在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方面存在诸多局限,精准医学在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

“每年节约至少500亿元”

不仅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也是精准医学可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抗凝药华法林。2006年,美国一项对个体化用药的综合评估显示,对200万患者,若用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用药,可有效避免出血事件85400例、有效避免中风事件17100例,除去基因检测的基础花销,总计可净节省开支约11亿美元。

近年来,欧美国家医疗模式已发生深刻变革,以精准药物治疗为代表的各种新型诊疗标准不断被临床采用,在极大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

到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就高达31868.95亿元,其中慢病防治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80%。从主要疾病死亡率看,排名前四的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均属于慢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中国慢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药物费用约占50%。由于目前各种慢病控制达标率都不甚满意,哮喘、糖尿病、抑郁症、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均不到50%,肿瘤则不足25%。按照现有慢病标准治疗和费用支出模式保守估计,约有50%的药物费用属于无效支出,长此以往,社会难堪其负。

“由于精准治疗相关药物涉及了几乎所有常见慢病,因此,以2013年医保的药费支付为基线核算,如果全面开展精准治疗,将减少20%无效支出,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至少500亿元的支出。”王辰说。

精准医学,关键在早防早治。以肿瘤诊治为例,业界人士估算,如果能实现早防早治,治疗成本将是中晚期患者的1/8,终末期病人的1/100。因为基因和蛋白的改变,远远发生在临床病理出现之前。

高血压是我国第一大慢性病,患者中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约占10%。“这类患者一旦借助基因检测技术明确病因,大部分可有效控制或治愈。”专门从事心脑血管遗传病基因检测的百世诺(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哲博士说,高血压患者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2801元,而确诊的单基因高血压患者只要“对症下药”,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只需300元左右就可有效控制高血压。

“2015年,我国居民平均寿命达75.83岁,假设平均确诊年龄为36岁,平均受益年限可达40年,单基因高血压患者人均将节省直接公共卫生支出10万元。”他说。

“这是一笔更大的账”

不久前,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和华大基因倡议成立精准医疗产业和政策联盟,表示将合作开展生命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助推精准医疗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更应该算一下精准医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账’。”不就前刚从美国归国工作的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兼职教授黄成说,“这个行业将带动信息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这些产业提供一个强劲引擎,这是一笔更大的账!当然,精准医学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还需要更系统严谨的计算,可以参照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投资回报率是惊人的141比1。”

黄成表示,精准医学是基因革命,也是信息革命。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培育出好几百家国际化公司,形成了产业集群,这是中国抢占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全球最高点的一个不容错过的机遇。

事实上,我国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启动并不落后。王辰的团队早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药物基因组学研究,2012年起建立了我国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体系,制定治疗指南,并对部分人群开展个体化精准治疗,2015年底在全国100余家三甲医院建立了精准医学基因检测实验室,已能开展200多种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及精准治疗。

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问题;解决方法

在医学检验中,检验质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口碑及发展,还直接影响到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如果检验质量不达标,很容易会导致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当下,随着我国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不进步,国内医学检验质量及检验效率都在不断上升,但在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医学检验质量。因此,医疗部门应当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视,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力度。

1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医学检验是判断患者身体病理变化的重要依据,它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出现检验不准确的现象,将会误导医生对患者的病况产生错误的判断,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此外,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是可以从其医学检验质量看出的,因此,医学检验质量还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机构的发展,医疗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确保自身医学检验质量,才能够得到稳步的发展。对医学检验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是每一个医疗机构都需要做到的事,因为其对于整个医疗机构的发展以及患者的身体健康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检验机构必须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视,加强对医学检验的控制,防止检验偏差现象的发生,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2临床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检验人员对于质量控制不够认真

在整个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中,医学检验人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实现医学检验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医疗机构内的检验人员在进行医学检验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疏忽大意的情况,没有对医学检验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导致医学检验质量大幅下降,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2有些患者在就医之前没有充足的准备

在对患者进行采样之前,如果患者进行运动、饮食或者服用药物的话,那么就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会的影响,导致检验数据出现偏差。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采样之前,应当要求患者不要进行运动、饮食以及服药,确保患者的状态稳定后再进行采样,确保样本采集质量,防止因样本问题而导致检验出现偏差。

2.3控制意识淡薄

很多医疗机构在进行医学检验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控制意识淡薄的现象,严重影响医学检验控制效果,导致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大幅下降,从而使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幅提升。当下,医疗机构内出现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为:(1)没有健全的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制度。很多医疗机构内都没有制定专项的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制度,检验人员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没有制度的约束,从而导致控制效果大幅下降,进一步影响医学检验质量;(2)检验工作者没有较强的检验质量控制意识。在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中,检验工作者发挥着最重要、最关键的作用,而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很多检验工作者都存在着质量控制意识不强、容易粗心大意等现象,严重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3临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3.1临床检验前的护理措施

在进行检验标本采集的过程中,检验工作者必须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需要检查的项目,并告知患者在标本采集之前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如:在采取样本之前,根据其需要检查的项目来嘱咐患者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尽量不服用药物等,以确保采取样本的可靠性,从而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摘 要: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精准扶贫

>> 关于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 网络媒体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思考 “三下乡”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影响 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 教书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理性思考 试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大学生“三下乡”:在“实践课堂”长才干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对贵州农村影响的探析 医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和思考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试论如何建立系统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实践地区教育影响研究 论新时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教育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5-12.

[3]林广毅.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4).

[4]赵武,王姣.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5]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稀土上转换;生物监测;生物成像;疾病治疗;生物医学

0前言生物医学是生物学与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相互影响之后形成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应用生物学有关技术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生物医学能够让人们对于生命成长过程及活动规律更加了解,进而发现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这样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在对于生命现象研究中经常使用化学探针,其中荧光材料是常见化学探针。但是传统荧光材料具有一定缺陷,对于生命体具有一定损害。稀土上转换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对于生命体损害较小,并且还能够多重标记,使用寿命较长,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理想性材料。

1生物监测领域内的应用

1.1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检测

稀土上转换材料光源是由近红外光激光器发出,能够降低检测对于细胞或者是组织的敢要。在1999年科研人员第一次制备出上转换荧光材料,并且在前列腺组织检测中应用功能,之后上转换纳米材料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生物检测中。在2013年,陈学元课题小组提出了一种新型上转换生物检测方式,利用将Yb与Er结合在上转换纳米颗粒中,对于抗生物素蛋白与肿瘤进行检测。多功能酶标仪能够发现上转换纳米颗粒所发射出来的信号,对于生物分子浓度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在对于稀土上环环纳米材料研究中,结合核酸适配体,通过潜在指纹检测方式,利用水热法合成,让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拥有一层油酸,油酸不仅仅能够承担起活性剂的功能,还能够让让聚丙烯酸转移到纳米颗粒上面,进而得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不仅仅能够溶解在水中,还能够通过据活性分子与溶菌酶核算相匹配。核酸在对适配体高效结合中,能够在近红外光器下发出可见光源,所呈现出的指纹图像能够在微焦镜头下被记录下来,这种潜指纹检测方式不仅仅能够对于不同人指纹进行检测,还能够对不同状态下人指纹检测。潜指纹内不仅仅具有自身所遗留下来的分泌物,还具有一定化学物质,能够高效应用在刑事侦查上面[1]。

1.2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检测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技术是被著名研究人员kuningas所提出的,并且能够抗生蛋白链菌作为能量源头,对于生物素进行高效率的检测,同时在UC-FRET上面广泛应用。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具有等离子体共振特点,并且消光系数较高,这些材料在应用到上转换纳米材料中,能够有效提高检测过程中受到背景荧光的干扰,提高检测精准性,因此贵金属纳米颗粒经常被称之为能量受体,在生物检测中广泛应用[2]。

2生物成像领域内的应用

2.1体内深层组织的荧光成像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所使用的光源在组织内部拥有良好的穿透性,并且生命体不会受到荧光的损害,结果检测是生命体自身所携带的荧光不会干扰结果,因此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可以说是生物医学成像分析中的最佳材料。研究人员通过使用PEI覆盖纳米颗粒的方式,首次对于动物生命体进行了生物成像检测,检测结果表示稀土上转换材料与传统量子点,在对于动物体内深层次成像上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了能够提高稀土上转换材料在生命体内的穿透深度,提高成像精确度,需要对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可见光波长调节到红光去内,这样所发出出来的波长散射及吸收都较低,也不容易受到生命体自身所携带的荧光干扰,对于体内深层组织荧光成像具有重要作用。多路复用成像是现在对于生物体成像上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伴随着稀土上转换材料不断深入性建设及开发,各种元素在稀土上转换内应用也更加精准,并且能够呈现出多个发射峰[3]。

2.2双模态成像

现在对于上转换荧光成像与MRI结婚研究最为光热点课题,就是构建双模态成像探针,并且将探针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内。荧光成像能够显著提高生物成像的精准度与灵敏度,并且对于生命体组织穿透深浅度能够调节。于荧光成像相比较,MRI能够有效提高对于生命体内的分辨率,但是所拥有的灵敏度较低,因此需要解决荧光成像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优点,所形成的双模态探针不仅仅拥有较高的灵敏度,分辨率与穿透深度能够显著提高。近几年,对于双模态成像探针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制备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最为常见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分子的功能化,也就是将配合物等造影剂因公到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上,进而形成双模态成像复合探针;第二种就是磁性材料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复合[4]。

3结论

本文对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上的应用功能进行了简单分析,也就是生物检测与生物成像上的应用。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能够有效降低生物体自身荧光对于检测的干扰,能够显著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并且还能够将各种成像方式应用功能在探针上面,在药物输送及治疗上面拥有良好的前景。但是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内应用还面对较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单爽,吴昊,谭明乾,马小军.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10:925-934.

[2]张瑞锐,高源,唐波.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材料的上转换发光特征及其生物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10,03:353-357.

精准医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困境分析;优化策略

一、绪论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而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恰恰满足了当前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更多、更优秀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高职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交锋不可避免地会使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产生一定的教育困境,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时展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积极优化与完善,来进行教育困境的改善与解决,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有待更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意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需要未来的医疗人员不仅能帮助人们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同时更应对人们进行有效的医学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健康观。由此可见,新型的社会需求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来适应。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医学教学理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导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对医疗人员的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有待调整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课程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为实现合格医学人才培养、提升医学教研水平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优化调整和科学设置。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很多院校仍然采取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而完全忽视了当前医学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学习需求,这就常常导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三)在实习、就业环节存在脱节现象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基层医院进行后备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毕业生的实习、就业范围就定位于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中只有采取实习见习一体化的制度,才能使毕业生更加有效地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实习、就业的相关指导,使学生在进行实习、就业机构的选择时,常常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这就导致毕业生实习、就业的取向与专业教育的目标出现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就使学生学习以及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无法高效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三、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积极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新型的教育理念出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优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为使教育目标、教育策略以及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趋势更好地契合,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一方面,教师应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此明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定位以及教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课程的科学设置以及教学活动、教育指导的有效开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地与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良好的合作,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见习中提前适应今后工作岗位,凸显就业优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引导与优化。在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领导者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能对专业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临床医学的专业教育中,相关的领导应注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专业培训或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对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深刻领会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同时院校领导还应积极地鼓励教师进行临床医学教育的科研活动,以此促进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实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有效进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促进专业教育效率提升、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有效调整,以此实现科学、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项目开展为载体”的理论和专业教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今后的临床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养。如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应为学生开设《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以此培养学生常用的诊断技能,并结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从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档案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教师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开设一定的公共素质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心理与医患沟通》等公共课程,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

(三)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

在以往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陈旧教学理念的束缚,大多采取僵化的课堂讲解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虽然能使学生系统地进行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但是缺乏实践环节的专业教学,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运用,不利于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趋势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规律,积极地进行临床医学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以此实现教学效率及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灵活性地进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学生只有结合相应的案例,才能在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也才能在不同案例的分析、研究中,增强自身的疾病诊断、治疗经验,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结合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中常见病、多发病的案例,来进行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此激发学生案例讨论以及解决方案设计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疾病诊疗技能的提升。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来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效化创新。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而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案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就可以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专业教学进行结合,以此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进行结合,更加生动、直观地进行教学案例的展示,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因此,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结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以此培养出能完全适应今后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首先,教师应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人才共育机制。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改变了以往以高职院校为主的人才培养形式,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了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中,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临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更加有效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其次,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阶段的设计,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三学年制的专业,教师就应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如第一学年,学生应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第二学年就可以到县级医院通过床边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就可以到各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这样就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良好的结合,有助于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育形式,在顺应时展趋势的情况下,教师就应积极地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以此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式来进行临床医学的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春莉,吕冬梅,赵依璇,等.浅析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5):69.

[2]刘继平,张彬.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85.

[3]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I].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96-1198.

[4]殷燕,任牡丹,卢新兰,米琛,和水祥.结合精准医学的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