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资料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也制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提升。为弥补这些不足,探索及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是每个任课老师所关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出现,给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基本情况,就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

作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相继涌现,并在指导课堂教学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2014)探讨翻转课堂的内涵,分析工商管理专业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阐述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谢朝阳(2015)从师生角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入手,就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并分析翻转课堂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应用的基本要求以及应用意义,同时就任课老师如何有效应用翻转课堂开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提出相应措施。陈洁(2016)结合慕课的应用,探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作用及特征,分析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并提出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及其在课前、课上、课后的应用策略。张爱琴、刘东霞、宿丽霞(2017)比较翻转课堂与案例教学方式的异同,分析“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策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就“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提出教学策略。习波、杜钟(2017)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并就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包括:完善课前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应用多种反馈与评价手段等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虽然理论界已经就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展开研讨,相关研究成果也相继涌现,但缺乏实证调查与研究。究竟工商管理专业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取得怎样的效果?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在哪些方面仍需改进和完善?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访谈的方式,就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进行研讨,并提出改进策略,可为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二、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而翻转课堂强调自主与合作学习,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同时,为促进该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利用,首先应该完善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教学案例,预习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任课老师准备教学案例,视频或幻灯片,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习,并提交预习报告。首先由任课老师筛选工商管理教学案例,课前通过在线平台案例,由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视频阅读教学案例,对案例内容有深入全面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加深对案例的印象,并提交预习报告。翻转课堂改变传统课堂讨论的模式,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和全面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任课老师利用幻灯片或微视频,对案例涉及的内容进行回顾,学生则在课前思考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准备阶段,任课老师要选择生动有趣的案例,提高幻灯片和视频制作技巧,为学生展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并详细掌握案例设计的理论知识,对翻转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与规划。

(二)课中———创设案例情景,开展合作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中,主要环节是讨论与互动,同时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先由任课老师创设学习环境,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根据学生的成绩、基础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内容,将每5~7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且每个小组讨论后要整理组员的观点,形成小组学习成果。班级讨论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汇集每个小组的观点,最后形成结论和学习成果。在讨论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任课老师应该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探讨和分析,进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有行业专家、优秀工商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既能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能拉近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三)课后———整理教学资料,进行反馈评价

课后的主要任务是复习与总结,学生要汇总课堂讨论的观点,撰写总结和分析报告。任课老师通过交流互动平台及时答疑,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同时在翻转课堂教学完成后,任课老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发言、幻灯片制作情况、分析和解答问题情况、讨论发言次数、分析报告撰写等内容,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给出相应的成绩,并计入学习档案。总之,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学习任务实现前移,课前由任课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借助互联网和视频自主观看并思考。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小组讨论和自由发言,任课老师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课后由学生递交学习报告,任课老师进行总结与评价。

三、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为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结束后,对四个班级的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达94.5%。同时还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翻转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感受。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

问卷调查显示,翻转课堂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调研过程中,在被问到“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你是否愿意接受翻转课堂用于教学”时,有186名学生(占93.3%)赞同将翻转课堂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提高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此外,对比分析翻转课堂实施前后的情况,可以发现翻转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团队合作与沟通、掌握专业知识方面效果显著。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不足

调查显示,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反思和改进。一方面,任课老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进,学生的主动性有待提升。任课老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解答疑惑,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主体地位与作用,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主动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优质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缺乏。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复杂,有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微视频资源的支持。但目前优质教学资源缺乏,信息共享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录制能力,注重教学平台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尽管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然而,要想促进该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完善教学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根据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一)构建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

工商管理专业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取得更好的效果,离不开丰富的案例资源支持。优质的案例能反映企业真实场景,调动学生兴趣,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因此,一方面,要重视现有案例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要增强案例开发意识,采用调查研究和实地走访企业等方式,挖掘典型案例,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促进资源共享。同时还要注重更新和完善,形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案例库,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二)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平台

目前,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以理论为主,关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师生角色转化等,但是对翻转课堂与慕课、在线课程、网络教育的联系的研究不被重视。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尤其是慕课、在线学习、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有效支撑。因此,有必要重视互联网的应用,建立开放式学习平台,推动翻转课堂与慕课、互联网融合,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

(三)调动学生参与并重视课堂讨论

灵活采用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合作学习、班级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效融入翻转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充分融入讨论活动当中。任课老师还要适当点评,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技能。

(四)开发学习资源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任课老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要重视视频、音频、动画资料的收集,提高微课制作技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翻转课堂的深入参与和教学质量提升。要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开阔学生视野。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地引导教学,让学生从翻转课堂中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

总之,翻转课堂不仅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同时也推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任课老师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重视翻转课堂的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并建立教学案例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为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最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2014(07):60-61.

[2]谢朝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企业,2015(11):95-96.

[3]陈洁.慕课的翻转课堂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电大学报2016(2):17-20.

[4]张爱琴,刘东霞,宿丽霞.基于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1):58-63.

[5]习波,杜钟.“翻转课堂”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创办你的企业课程为例[J].管理观察,2013(7):133-135.

[6]周晓.基于翻转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91-93.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范文第2篇

一、定义角度:课例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种有效研修方式看,可以把“课例”简洁地定义为“以课为例讲道理”,即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该课为例),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道理的聚焦点),通过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这里之所以称“教学改进背后”,其实是期望课例不仅仅展现出一节课的授课过程,更需要指出为何这样授课、为何如此改进的研究思路,从而有利于其他教师从一节课感悟到一类课的道理。因此,课例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课例”的过程,即以一节课的研究为例试图围绕一个主题探讨一类课的改进。从教师研修的角度来看,课例与案例、教案、课堂实录、阐述授课的经验论文之间有所不同。

首先,课例与案例的混用最为常见,但二者并不等同。案例在教育以外领域(如法律、医学、工商管理等)的运用由来已久,应用到教育领域,则是源于职业培训的困惑——如何沟通理论与实践。这里必须承认,案例概念的外延更大,包含了课例这种特殊的案例。但随着课例研究这一领域的成熟,混用反而会模糊课例概念的丰富内涵。课例是个小概念,案例是一个大概念,好比正方形概念和四边形概念,前者概念外延虽小却内涵丰富,后者概念外延虽大但内涵表达较为笼统。课例与案例的最大不同在于以学科教学的内容(某节课)为载体,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如处理学生作弊的教育案例)来表达某个教学研究主题。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要表达的灵魂(研究的成分),“载体”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其次,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也不等同。教案是教师上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逐字逐句的客观的文本记录,但它们都不会直接揭示或告诉我们其中的某个道理。即使我们能够从中推测出这样教学的思路和想法,但并没有一个具有明确的研究角度的聚焦主题,更没有把授课教师背后的观念和“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包含在其中。因为围绕一节课可以研究的角度非常多,面对教案和课堂实录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课例在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时,教案和实录无疑是重要的原始素材。

最后,课例与阐述授课的思辨或经验论文也有区别。在基础教育刊物上,也可以看到不少举出课堂教学实例的文章,它们算不算课例呢?我们试图作一区分,以凸显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第一类,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这种很常见,通常是对一节课的不同片段分别作出点评,或是对不同的课堂片段分别作出点评,但这些点评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观点多角度发散,没有一个明确的聚焦主题。第二类,使用课堂教学片段的思辨型论文。这类文章为了阐述论题,有可能用到了大量的课堂片段,但这些片段往往来自不同的授课实录,甚至是不同学科的各种小片段,无法让教师获知某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第三类,围绕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漫笔。这类文章往往是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或观察了一类课之后有感而发。这类教学漫笔往往比较生动、情感化、吸引人,但缺乏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提炼,缺乏研究角度的诠释。当然,上述三类文章不乏优秀之作,之所以不把它们看作课例,主要是想进一步凸显作为校本研修方式的课例研究的根本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述的是实际发生在课堂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

二、结果角度:课例的呈现需要哪些要素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研修方式,从课例研究的成果表达角度,希望教师能够直接地从阅读课例中受益,特别是看到课堂教学的改进过程、反思到一类课的改进问题。我们提出课例成果表达的如下四个要素。

要素1:主题与背景

主题与背景这一要素,即要回答这次课堂教学研究聚焦教学中一个什么问题以及为何要选择研究它。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往往对一节课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但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课例研修活动重点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小”才有可能“深”。主题最好从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知道课例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此外,还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它可能是来自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教学中的困扰难点、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等。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理解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要素2:情境与描述

情境与描述作为课例的要素,即要回答围绕主题的教学中,课堂里实际发生了什么。情境是指围绕研究主题的关键的原始片段,描述是指对那些与研究主题不太密切的课堂教学过程采取第三者角度的语言叙述。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原始的课堂情境必不可少,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里。课堂情境的描述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过程,但其细节可以经适当的删减与调整,需要紧紧环绕研究的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

要素3:问题与讨论

这个要素期望把课堂教学背后改进的过程展现出来,即遇到哪些主要问题、如何作出新的教学决策、这样决策的理由是什么等。这种背后的思考可以是群体讨论也可以是个体反思。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交代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可以使读者知道教学改进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知产生这个“好课”的过程。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和讨论。那种没有问题的“好课”的描述,或者说只是一节“好课”的展示,实际上并不是课例研究所倡导的。

要素4:诠释与研究

这一要素是课例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即要回答通过对这节课、这个主题的研究,对于一类课的认识和启发是什么。所谓诠释,即援引他人的理论对这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改进过程进行解读;所谓研究,即用自己的话对课堂教学改进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提炼和进一步条理化。无论诠释还是研究,都是为了给一节课的教学研究结果赋予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增加一些理性的成分,让教师对一类课的教学有所启发。不过这种诠释和研究都应该是归纳式的,内容紧扣在课例研究的主题和载体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太高,避免前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后面是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

三、过程角度:课例的实践操作有何要点

课例研究是在传统教研活动基础上的“精致化”,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课例研究试图克服传统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弊病和问题,试图增加教研活动中聚焦课堂的“研究含量”,有以下四个操作要点。

1.有主题:在问题驱动下聚焦研讨。

教研活动往往被教师看成是每周固定时间的一次“例行会议”,参与的教师现场即兴发挥,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发言随意性较大,观点比较发散甚至有点“跑题”。课例研究中事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研究主题,最好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教研组全体教师所共同关注、有困惑和亟须解决的。课例研究中的主题切忌大而全、面面俱到,不要试图通过一次课例研究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课例研究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小”才有可能“深”。事先明确课例研究主题,针对“小”的具体研究问题展开讨论,教研活动才有可能在问题的驱动下逐步聚焦。

2.有目标:在分工合作中互补受益。

以往教研活动中,个别教师备课、上课,其他教师只是到现场“听听、看看、说说”,缺乏深度投入。课例研究中则引导每个教师制订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即关注点),把教师的差异作为分工合作的重要资源。在备课、观课、研课的每个环节,每位参与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目标关注点参与研讨和观察。如新教师处于追求控班和教学清晰的阶段,那么课例研究中可以侧重关注教学环节和结构;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处在追求多样化的阶段,可以侧重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并进行对比;专家型教师处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阶段,可以侧重于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是否适当等关键性教学事件。这样每位教师在不同目标任务的驱动下,可以深度卷入到课例研究过程中,既有利于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目标,又可以把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差异作为资源,相互学习。

3.有方法:在技术支撑下突破经验局限。

经验是教师日积月累获得的宝贵财富,但往往零散和默会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令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总是“你说、我说、大家说”,似乎很难跳出感触式的经验怪圈。课例研究中则需要有意识地引进一些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此来审视经验所不能到达的地方,或者说通过方法背后折射的理论视角梳理经验,使之条理化并凝练下来。例如,对于教学任务设计,可以采用认知水平上升或下降的分析方法来判断;对于课堂效果的诊断,可以采用前后测技术或分层访谈的方法从学生角度获取等。每个技术背后往往提供了不同于经验式观察的用于理解课堂的独特视角,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有时与经验一致,有时则产生冲突,这正好可以激发教师跳出经验式思考从而重新解读课堂。

4.有积淀:在连环改进中留下痕迹。

教研组有时会围绕几次“磨课”展开一系列教研活动,但认真反省这一系列研讨内容,参与者常常会感觉研讨内容似乎“从头再来”“似曾相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例研究要让参与者头脑中留下痕迹、有所积淀,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要的是主持人不能只是简单的“传话筒”,需要反复地梳理教研活动中得到的观点和共识。例如在活动结束前,主持人需要针对课例研究的主题进行梳理:通过这次讨论,问题主要聚焦在哪几个方面,其中哪些提出了改进的操作性建议、哪些还没有。在下一次跟进的教学研讨开始前,主持人同样需要再次阐述上次的研讨“共识”,这样新的一次讨论就有了基础。主持人不断地梳理课例研究中讨论问题的共识、分歧或建议,将使课例研究的主题不断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避免观点的重复和无序。此外,“有积淀”还表现为每个参与者按照分工任务所“撰写”的小结或反思——这次课例研究中本人承担了什么观察任务或记录角度,几次观课在这个角度的纵向记录中比较出什么结果,由这一系列的记录对一类课的启发和建议是什么,等等。这种“撰写”的过程本身承载着深刻的思考,对于思维的挑战较高,“撰写”的结果更是本次课例研究中观点和想法的客观物化和外在表现。

四、内容角度:课例研究如何关注学科本质

课例研究是“以课为例讲道理”,这里的载体——课,在中国的教研制度背景下往往被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中展开研讨,那么该“课”所承载的学科内容本质问题就凸显出来。再者,课例研究表面上研究的是一节课的改进,背后关注的却是解决一类课的问题,因此必须关注该学科的基本观念、基本思想方法等问题。课例研究中关注学科本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问题的思考:

首先,这节“课”背后的该学科的统领性观念是什么。所谓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实际上就是对所研讨和改进的这节课所涉及的学科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学习到该学科的什么根本特征和思想的思考,对此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

其次,这节“课”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课例研究是通过对一节课的讨论对一类课有所启发,因此讨论一节课不能就课论课,而是要放在整个基础教育学段,放在整套教材的视野之下去看——与这节课相关的内容“前面”学了什么、“后面”将要学什么,这里的“前面、后面”不仅仅是该课所处学段内的前后,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学段。

最后,这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体验到学科本质的哪个方面、到何种层次。毕竟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该学科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方方面面都让学生体验到,具体到学生所处的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甚至一个班学生的学习程度,需要仔细厘定涉及学科本质的哪些方面需要学生体验和感知、哪些只需埋下伏笔,要制订“有限”的学习目标,而不是盲目地加深和拔高。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例;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2-0027-03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而中小学的课例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日本开展,后来引入美国学校进一步深入研究,美国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逐步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介绍课例研究的基本要求,加深教师对此问题的理解,为广大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提供帮助。

一、课例与课例研究

(一)何谓课例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是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其中“主题”正是课例的研究成分,即他的“灵魂”。

(二)何谓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课例研究为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为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完成课例研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课例研究的特点

(一)基于专题

课例研究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选取研究对象,常见的研究方式是根据教材内容选定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研究,由学校学科教研组推荐一位主研教师,围绕选定的专题制定课例计划专题教学设计开展研究。研究过程由学校与学科教师参加,学校可以邀请学科教研员和教育专家参与指导。

(二)持续研究

课例研究在设计研究时,根据选定的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确定3个不同的教学班,在第一个班上课后,课题研究组开展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对教学内容的目标达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主研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然后在第二个班上课,课后,再对课堂教学结果进行讨论,第二轮的研究最好邀请学科教研员和教育专家参与指导,主研教师根据教育专家和学科教师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再修改,然后在第三个班上课,基于专题的持续研究一般到这里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见证效果

课例研究在持续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研究组首先要制定课例计划,规定达成目标,在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讨论和总结,按照要实现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实践改进,见证改进的效果,直至问题解决。课例研究在持续研究的过程中,主研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很快地提高,课题研究组的其他教师也能见证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课例研究的效果。

(四)形成成果

课例研究既是教学研究活动,又是教学科研项目。作为教学研究活动,他要对教材、教法、课堂、学生和学习结果等教学要素进行研究。作为教学科研项目,开展课例研究要制定研究计划,规定研究专题,确定研究要达成的目标,严格按照课例研究的流程和要求开展研究,最重要的是课例研究结束后,要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把研究过程的专题、操作方法、课题组的讨论意见、改进内容、主研教师的反思、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都要记载下来,形成课例研究的成果。

三、课例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制定课例研究计划

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纲领性材料,他不但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而且是进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教学工具,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作为交流工具,他向其他研究人员传递着主讲教师的课堂构想和教学过程;作为观察工具,他为研究人员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作为研究工具,他为研究人员指明了研究方向,制订了研究步骤,提供了研究材料。

(二)上课、听课

研究者根据学科教学中选择的主题,带着问题认真备课,精心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其余的研究人员参加听课,形成过程性材料。这和一般的上课和听课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最大的区别是带着问题,带着研究意识进行上课和听课。

(三)说课、评课

上课者向其他研究人员说明该课的重难点、希望解决的问题、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等。参与听课的研究人员根据执教者上课和说课的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对教学的相关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执教者进行询问和质疑,还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需要强调的是,主研者和其他研究人员都必须围绕课例内容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

(四)反思教学过程,修改教学设计

主研者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写出教学反思。并根据研究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设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课上好,因此反思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轮课前,教研组成员积极介入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第三轮课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两轮课的改善,缩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这样一人同课多轮进行课例研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一般情况下,三轮课后,主研者要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报告的结构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课例研究首先要向读者交代课例的相关情况,对课例的背景、研究意图、思路等进行说明,课例研究想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课例叙述真实地记录与阐释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从而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课例反思,内容涉及课后的反思及研究、与他人的商榷和争鸣、课例的意义与价值、新的改进方案。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和结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必须发表看法或进行分析。课例研究报告其实就是教师的学科教学小专题研究成果,对同学科教师教学具有非常典型的帮助。

四、开展课例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课例研究课题组

学校教师开展课例研究要在学校的指导下成立课题组,课题组由3—5人组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学科教研员和教育专家参加指导。课题组成立后,确定持续研究(上课)的主研教师,由主研教师提出研究专题或者上课的课题,课题组认同后主研教师便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

(二)课例研究评课的要求和变化

课例研究的评课要对课堂孰优孰劣的评价转向教学问题的诊断与研究;评课要从坐而论道转向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优化;评课要从见仁见智转向主体之间的倾听与回应;评课活动要从教师的群体活动转向师生同台的把脉和协商。

(三)课堂的持续研究和同课异构

课例研究的组织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方式:“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同一内容+不同教师+接力改进”;“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异课比较”。课例研究课堂的常态是持续三次的上课研究。但是,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教学进度的安排,课堂的持续研究也可以改为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确定三位教师上同一内容的课,课后分别评课,比较分析哪一种课堂设计更能体现教材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的课例研究,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方法和流程,胡庆芳先生提出的六步操作法,比较适合开始做课题研究的教师。包括:确定研究专题;选择教学内容;带着目的观测;畅所欲言讨论;着眼达成改进;形成研究成果。六步操作法简单明确,教师按照基本步骤开展课例研究必然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课例研究要注意过程资料的管理

课例研究其实质是指这种聚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供他人学习的研究案例。在研究的过程中,课例研究小组要建立分类的研究档案袋,对过程资料整理和归类。包括课例研究小组选题依据、课堂设计、研究方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情况,教师上课的课堂实录,根据方案三次实施的行动跟进、每一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等。只有保存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教师最后写出的课例研究报告才有深度和力度,具有研究性和推广性。

五、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流程样式

对于初次进行课例研究的教师,明确课例研究的流程样式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根据温州市初中“精品百课”课例的流程样式和课例研究的实践,介绍一种流程样式供教师参考。

(一)主题阐述

依据教学实际,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同时深入理解文本,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筛选、调整、整合、重构和补充)与呈现方式(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实验演示等)的理由,对其中的创新点可重点解说,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分环节简要说明教学活动的安排,包括主要教学问题与教学情境的设计,采用文字叙述的格式。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有一定逻辑联系。作业设计:简约、有效,具有针对性。

(三)课堂教学研究过程

描述教学设计中关键性内容与环节,介绍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及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和变化。

(四)课堂实录片段

展现教学过程有价值的片段,包括成功与失败的,可采用师生对话式,也可采用师生对话+描述式等。

(五)教学反思

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落差,以及精彩与遗憾之处进行集中分析,做到深入浅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六)文献研究

提供参考文献,主要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学理论性文献、教学实践性文献(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等),简要说明其中哪一两个资料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启发、影响最大。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09-03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通识课中的主干课程,是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近几年,随着“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该课程被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3年对该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以“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深刻阐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课程本源,重新优化提升课程教学内容:弱化办公软件、常用多媒体软件课堂讲解,强化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讲解,保持原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内容,增加云计算、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前沿技术介绍,极大地提升了课程内涵。

随着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及学时的不断压缩,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部分教师仍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和原理,辅以简单的举例说明,远离实际应用;学时的限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足够时间对重要理论和概念充分阐释,往往点到为止,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缺乏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师生、生生间很少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和传统课堂“同步学习”特性间的矛盾,使得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给课程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然而大多停留在理论水平上,有效的教学实践较少,虽然个别高校已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3],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课前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将课程知识碎片化,如何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如何有效督导学生的课前学习?如何组织课上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在充分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将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生生、师生间的讨论与分析,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的教学案例,在实际应用和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理论与原理的讲解,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掌握了单个理论,但很难融会贯通加以应用。为此,国内诸多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工作者,纷纷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

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离散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系统化,强调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使“计算思维”培养中抽象理论和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真实案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其在后续专业领域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释义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上学习,课下练习”的教学模式,使其反转为“课前学习,课上练习”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和迁移”的过程。具体来说,即课前,学生自学教师制作和的以微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如讨论、汇报、实验、游戏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这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体验,真正体现“建构主义”的思想,将教学中心从“教”转向“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解决了课时不足的矛盾,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概念和原理设计制作成动画、视频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按照自己的学习步调自主学习,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又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再者,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教师可充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师生、生生间讨论与交流,不仅学生完成了自我知识的构建,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

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鼓励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案例的综合性较强,教师需在课堂上先将案例涉及的新概念和知识讲解完,再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由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是不可能达到的,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为案例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将案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前移到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课上则进行深入的案例讨论等学习活动。再者,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既避免了“翻转”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通过案例将知识体系化,又为“翻转”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组织策略。

笔者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融入案例教学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其基本思路是:课前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案例,将案例中涉及的新知识和理论制作成多种形式的课前学习资源(如微视频、动画、文本资料等),并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统一打包至网络平台,学生完成自学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以课前报告单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设计课堂案例和课堂学习活动;课上教师围绕案例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如讨论、游戏、汇报、抢答、测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课后,学生完成拓展案例,进一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三、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九个步骤:案例设计、课前学习资源制作、任务单制作与发放、课前讨论及报告单反馈、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组织、课后拓展案例、课后交流、评价与改进。

(一)案例设计

案例是开展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案例选取和设计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特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选取和设计案例。笔者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业特点,设计特色案例,比如“现代信息技术”部分,选取“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作为案例,既贴近学生专业,又具有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

(二)课前学习资源的制作

教师围绕案例梳理知识点,完成知识的碎片化处理,为后续制作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做准备;借助思维导图等软件,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思考每个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展现(如微视频、动画、音频、文本资料等),设计与制作以微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包。比如在“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中,包括2个知识点:信息一般处理过程、主要信息技术,笔者分别设计与制作温室大棚智能灌溉flas1个、主要信息技术简介微视频2个、文本资料1个。

(三)任务单的制作与发放

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完成课前资源学习,教师需制作课前学习任务单。任务单按知识点的先后逻辑关系,安排课前学习任务的顺序,并明确指出每个任务对应的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及思考问题。其中思考问题应是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观点碰撞,引发激烈讨论。比如笔者围绕“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在任务单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是否能解决你专业领域中的所有问题?为什么?试举例说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需要学生认真搜集整理资料,采用批判性思考方式探寻答案。课前任务单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发放,比如QQ软件、蓝墨云班课手机APP等。

(四)课前讨论及报告单的反馈

为了督促学生认真按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并将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任务单中的思考问题进行课前讨论,并反馈课前学习报告单。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6―7人,学生自由组合,组长由组员轮流担当,组长主要职责是组织组员进行课前讨论、学习效果互评、报告单撰写与反馈等,报告单中要记录整个讨论过程、存在问题、互评成绩等。教师收到反馈报告单后,根据各组讨论情况,给出每个组的教师评价成绩。为了验证组内互评成绩有效性,教师可在课上随机选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若回答情况与互评成绩不符,则采用“连坐制”,降低小组的教师评价成绩。该策略可有效督促学生按照任务单认真完成课前学习,避免“打酱油”学生,又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课前学习报告单也为教师下一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提供有效反馈。

(五)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根据课前报告单反馈情况,确定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活动形式需根据案例类型、特点、目的进行设计,比如针对“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课堂上可采用讨论、汇报等形式;而笔者设计的关于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原理的“哈利魔法”案例,则适于采用游戏的形式。活动设计在考虑寓教于乐的同时,将知识自然融入,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认真规划课堂时间,设计恰当的案例数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方式。

(六)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

整个课堂组织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案例讨论活动中,教师从案例背景分析入手,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应用情景中,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方向,完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注意控制讨论时间,讨论完成后,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最终教师总结与评价。

(七)课后案例拓展

课后拓展案例需在课前、课上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方向拓展。比如笔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部分,以“苹果采摘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作为拓展案例,首先让学生采用与课堂案例分析相同的方法,对案例中涉及的主要信息技术进行剖析,再进一步分析每种技术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最终画出系统功能草图并进行标注。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地位与应用等,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交流

教师借助线上平台和线下面对面交流,听取学生对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感受,了解课前学习任务单设置是否合理、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建议,对后续教学模式实施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许多学生的反馈意见,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参与感很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真实案例的融入,能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到“计算思维”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映射关系,所学知识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九)评价与改进

第一轮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考试、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多方位全面评价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平时测验等,对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进行对比评价,其中一个班是实验班,采用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另一个班是传统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结果显示,实验班的考试平均成绩比传统班高出8.5分,且学生满意度较高(如表1所示)。针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案例设计、课前任务单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修改与完善教学模式实施策略,为下一轮的应用做好准备。

表1 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四、反思

(一)建立高质量的特色案例库

案例库建设是保障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基础。案例除了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外,还应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搜集与整理特色案例,形成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更好地贴近学生专业,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为后续个人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完成课程规划,设计案例、课程资源、任务单、课堂活动方案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极大的教学热情、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等。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有效推动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如何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的学习?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依靠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需针对学生、课程特点,建立与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四)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可以借助MOOC/SPOCs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将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线上自由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并完成在线测试,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而线下课堂应注重碎片化知识的串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本文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探索,以真实的应用案例驱动翻转课堂教学。笔者在案例设计、课前学习资源制作、任务单制作与发放、课前讨论及报告单反馈等方面进行讨论,指出了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要点。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2]兰春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

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

[3]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模式

一、案例教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其主要要求教师依照教学目标,将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案例相关内容的分析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作为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管理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现代管理理念。因此,管理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刚好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仿真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管理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模式与管理学基础教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两者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成效。

二、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

案例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进一步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其次,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针对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以开阔学生视野。这样通过积极的课堂参与,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最后,在案例教学模式中,由于结合了相关的具体实践,更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过去的管理学基础教学只是局限于课本教材,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案例教学模式则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结合相关的具体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应对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案例教学模式对促进管理基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其二,掌握课堂节奏,控制案例教学时间。虽然案例教学法对促进管理学基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时间不宜过多。在确保学生充分动脑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应合理控制案例教学的时间。其三,教师应该做好案例教学的充分准备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基础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的环节。首先,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编写。这一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为此,教师应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从多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仔细筛选,选择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案例。如果相关的案例较为难找,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生活中或者网上一些事件进行相应的整合,自己编写案例,以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

其次,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环节,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控制好学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讨论时间过长而影响整体的课堂讲课节奏。

最后,总结教学案例。这一阶段是教师在课堂分析和讨论结束之后进行的。对此,教师必须针对整个课堂讨论进行最终的点评,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不断掌握管理学知识。

四、结语

案例教学模式是现阶段课堂教学中的新兴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高校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管理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春林.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2]刘刚.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3]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