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资源;收集;利用
对于初中语文课来说,它是一门注重理解和日常积累的学科。语文这门学科的授课内容是丰富、全面且灵活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会更加系统化,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进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知识水平和技能,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对于这两方面,我简要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资源的收集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资源遍布在工作生活当中。比如工作中的语文教材、网络上新颖的教学设计、杂志上的教学理念;比如生活中感人的故事、交际故事、影音资料等都是非常有用的教学资源。那么,针对教师如何收集教学资源,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透彻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学重难点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只有透彻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透彻地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对初中语文学科有一个结构性的认识,可以整体深入地对学科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同时区别出重点、难点进行专项教学。
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其知识点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先夯实基础,才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便是对教学资源的收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再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相关的学科知识,将其有机结合,形成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内容。
2.充分参考教辅,吸收丰富教学知识
教辅的“辅”即辅助的意思,其作用就是对教材进行补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参考教辅,因为在教辅中会有一些归纳总结出来的知识点。这些归纳总结出的知识点代表了学生需要掌握知识的普遍性。同时,教辅中会有很多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不仅集合了具有代表性的易错题等,还会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新题型。
学生做练习题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遗漏点,同时教师在课前参阅教辅资料,可以根据内容习题反向操作,根据教辅内容准确锁定这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在教辅资料中,还会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新题型,这些题型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了思路,教师可以根据新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能力拔高。而教师还可以收集教辅中的一些小资料,这样教师通过课堂上生动的讲解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3.广泛阅读书籍,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对于语文课来说,它的涉猎范围远远不止那几本教材和教辅书,其实很多书籍对语文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阅读书籍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例如,教师收集古诗词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古文学习有很大帮助。而教师在收集故事类教学资源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总体来说,教师收集书籍资源然后在课堂上择优呈现给学生,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很大提升。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广泛阅读书籍。
4.多渠道收集资源,“活化”语文课程
在收集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教材、书籍等渠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一些新渠道。
以网络资源为例,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设计案例,很多都是各地优秀的获奖教案,这里面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就很值得教师去收集。同时,网络上还有很多教学理念和一些对教育学具有指导作用的学术论文,这对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很大的益处。网络还具有时效性,它可以给教师带来具有语文教学意义的热点话题,通过收集热点话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
当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充足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让它们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利条件。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首先应该合理分类,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合理将相关资源导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如何将这些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1.课前导入,吸引力很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课前导入是否具有吸引力,对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有一定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常常别出心裁,剖出有吸引力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收集的时事热点话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加以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切合的逸闻趣事作为导入吸引学生,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多媒体多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擅长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利用多媒体教学会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其中,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掌握学科内容。
而当教师收集了相关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更好地融合在课堂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新颖有趣的课件,可以跟学生分享一些感恩励志的微电影,还可以将教师自己收集的认为有益于学生的资料分享给学生。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教学资料多途径、多层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学科知识。
3.课后作业,精炼是关键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而教师是课后作业的直接掌舵者。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作业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也就是说课后作业的精练程度很重要。
教师所收集的教学资源,有一部分就是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当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入研究,对教辅有了透彻了解,再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便可以对学科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有一个大体了解。因此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应适当减少学生的笔头作业,用最精炼的作业内容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同时,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收集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分享一些阅读的书籍、期刊,让学生多一些阅读、感悟、体会形式的作业,来取代一部分笔头作业。
4.语文中生活,生活中语文
语文其实源自于生活,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可以说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的生活中,很多都还属于语文的范畴。可以说语文这门学科具有生活化的性质。
因此在收集材料时,很多教学资源其实也是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一些热点话题,叙事性写作,这些都源于生活,而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时,教师也不必仅仅拘泥在课堂中,也可以将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与家人的接触、朋友的交往、社会的实践中体验生活,并在体验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进步。教师应利用收集的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通过真实感悟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这门学科。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多方面都得到提升。以上,我针对收集教学资源和利用教学资源这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
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1.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
学校提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搭建教师成长的舞台”的办学理念,提出“十一五”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并明确了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和各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比如: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工程,建设学习型组织,创新教师培训方式等,为教师发展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2.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学校实行按需聘用、竞争择优、评聘分开、效率优先的聘任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与发展功能,推动教师的发展。学校调整完善了《教师综合评价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课题研究奖励条例》等多项奖励政策。从2005年起设立了“十佳教师”综合奖和“教学创新”、“最佳班主任”、“教学新秀”等15个单项奖。评价和激励制度的完善,给教师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空间,满足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3.建立教育专题考察制度
为了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阔视野,借鉴和共享他人的成果,学校建立了教育专题考察制度。每学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赴国内外先进学校进行专题考察,如先后组成骨干教师考察团、优秀班主任考察团外出考察,实施英语教师出国交流计划等。我们坚持考察、学习、研究和反思相结合的原则,每次考察活动都以教师普遍感到困扰的一两个问题作为主题。考察前召开准备会,说明考察任务,并要求教师在考察前了解考察地的相关背景。考察中,每天有考察日志。考察后,举行专题交流研讨会,教师说体会、谈经验、讲计划,相互交流,分享成果。近3年,我校有300多人次走出校门、国门,参加各种教育考察活动,80%的英语教师获得出国培训机会。这种重实效的专题考察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
我校特别注重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感受,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师“忌语、忌事”、教师着装规定明确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师德大讲坛”、“讲师德、讲责任、比水平、比贡献、看成效、看实绩”教师基本功比赛,参观“、邓颖超纪念馆”、西柏坡、井冈山等教育活动给教师以思想洗礼;每年的师德标兵评选、校报“师德风范”专栏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等,则给教师以成功的体验和榜样的示范。目前,学校有两名全国模范(优秀)教师,一名全国“三八”红旗手,九位北京市“紫荆杯”班主任,一位北京市师德标兵。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师德建设的成果。
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发展意识的建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科的规划制定个人的发展规划,为此,我们启动了“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等培训工程,帮助教师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到2005年底,全校教师都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学校还通过组织专题交流会,展示优秀的个人发展规划,剖析案例,让教师畅谈体会和感受,激励教师崇尚一流、追求卓越。近几年,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了北京市特级教师一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9名。
立足实践与校本教研,
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主动改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1.开展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
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及专题研究课、青年教师合格课、新教师汇报课、常态课评比、兄弟学校交流课等各种活动,教师们针对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教师沙龙创造了一种宽松、民主、开放、共享的合作研究氛围,教师们就“课堂提问策略”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良策。
2.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活动
我校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采用的主要方法有:(1)撰写反思日记。学校精心为教师设计了反思日记本,每位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思想行为变化、学习感受、教学心路历程等记录其中。(2)撰写教学后记。课后,教师及时把教学的亮点、难点、盲点等记录下来,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做积累。(3)课堂教学观摩与分析。教师通过观看自己课的录像或是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现场教学,分析长短,改进自身的教学。
3.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
我校经常请特级教师、课改专家、市区教研员到校听课评课,做专题报告。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曹志祥处长,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刘文克博士、裴娣娜教授,特级教师胡新懿、赵聪、张振威、吴琼等众多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教师们在专家的帮助下,理解了专业发展的内涵、意义,掌握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的方法。
这种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的教研活动,不仅解决了学校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直接推动了教师的自主发展。“辨―讲―议―写”语文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化学认识发展”的探究学习的化学教学策略、“加强生活与物理的联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物理教学策略、“任务驱动”型英语教学模式等课改成果都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结晶。
加强学校课程建设,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依托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地带的地域优势,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及可利用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开放的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形成了“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开发课程”和“结合课题研究开发课程”两种课程开发模式,并开发了几种类型的较为成熟的课程。(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如“头脑奥林匹克”、“航海航模”、“天文观测”、“无线电测向”等。(2)关注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校本课程。如“北京文化之旅”、“世界各地民俗风情”、“抖空竹”、“摄影艺术”、“戏剧和影视欣赏”、“趣味几何画板”、“网页制作”和“flas”等。(3)以“动手学化学”为代表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4)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多元文化欣赏”课程。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在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把握以及课程的组织实施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课程开发能力大大提高。
以科研促教学,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学校确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科研带动教学的策略,增强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整合教育处、教学处、教科室、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力量,建立立体、开放的教研网络,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立足教学实践,寻找科研方向
根植于教学土壤的教科研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寻找科研方向。一是从教学问题中寻找。例如:初中语文组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提出“探索改进作文教学的策略”的课题。二是从教师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研究教师的真知灼见、成功经验,以此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生长点。例如:刘秀兰老师“几何图形问题的呈现方式研究”等课题都是在教师互相听课、评课、研讨交流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并以此为依据确立研究方向的。三是从学生的需求中寻找。四是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找。
2.细化行动研究过程,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