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持续改进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民本卫生、和谐卫生”发展理念,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推进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造和谐执业环境。
坚持三大结合的原则,即坚持医疗安全防范与强化宣传相结合、坚持医院自查与行政督导相结合、坚持重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各医疗单位要按照本活动方案有关要求,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突出内涵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医务人员安全教育和质控管理人员培训。对本单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进行全面梳理和排查,对存在问题进重点整治,并落实整改措施。县卫生局将重点整治违法违规执业行为,打击非法行医,查处虚假宣传。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完善适合我县实际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医疗质量专业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等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活动范围及主题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在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开展,重点为乡镇(街道)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
活动主题为“持续质量改进,保障医疗安全”。
三、组织管理
县卫生局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医政科。
各医疗单位要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管理本单位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各项措施。
四、活动内容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各医疗单位要健全完善以院长为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医疗质量组织领导工作;设置完善的医疗业务管理科室,特别要加强医务科建设,配齐配强医务管理工作人员,充分行使医疗质量综合协调管理职能;相关医疗业务管理科室要各司其职,全力配合;强化科室在病区质量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和强化科主任、护士长的质量管理职责;临床和医技科室要配备一名质控员,健全医院三级质控网络,重点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共同推进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挥各质控中心作用,落实质控中心的管理制度,完善中心运作机制。确定专家对医疗质量管理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医疗单位医疗质量的日常监控。
(二)进一步改进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积极探索建立我县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医院管理评价制度,改进评价方法。要运用行业综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对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形成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氛围;鼓励引进相关管理工具并结合医疗质量管理特点,创新质量管理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检查、评估和考核方法;实行质量管理专家准入制度,建立健各类质量评估、评审专家库。
(三)加快建立质量信息报告和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各医疗单位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要全面收集本单位医疗质量相关信息,针对问题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并定期将质量信息上报至县卫生局;各质控中心负责收集专业领域质量信息,在正确研判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医疗机构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将质控管理信息上报县卫生局和上级质控中心;县卫生局将组织专家定时研判和分析本区域内医疗质量信息,及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确定质量控制重点,通报重大质量事件。
各医疗单位要健全质量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继续实施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情况监测、药物和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医院感染监测等,加强对不良事件、医疗事故和高危环节医疗信息的收集、发现和处理,及时掌握医疗质量动态。
(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体系
依托各质控中心,建立质量管理培训制度,采取案例分析、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培养和选拔一批质量管理骨干,建立一支管理培训的师资队伍,发挥其在全员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
(五)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体系
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风险的识别和评价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认真落实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预案、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时预防和处理医疗风险,防范医疗事故。县卫生局建立相应的医疗风险金或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实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妥善及时化解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重点工作
(一)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各医疗单位要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梳理,重点对以下3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清理:一是尚不成熟或存在较多伦理问题的;二是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但未经过准入;三是未取得相关诊疗科目的。
(二)推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的实施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目前,卫生部制定了急性心机梗死,心力衰竭,肺炎(住院),脑梗死,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6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乳腺癌、股骨干骨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子宫平滑肌瘤、计划性剖宫产和老年型白内障等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县级医院要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制订具有规范性、先进性的诊疗方案,完善单病种诊疗质控标准,更直观地将质量评价落实到单病种的诊疗过程中,保证单病种诊疗规范性、先进性和示范性。
(三)切实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管理工作
1、全面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口腔科、内镜室、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检查,梳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坚决控制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认真执行各级手术准入制度。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规范麻醉工作流程、做好麻醉术前充分准备,加强对患者麻醉术中和术后的监护,实施全程的、规范的麻醉复苏监护,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实施《手术安全核对表》制度。加强手术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手术护士间的有效配合与沟通,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落实临床药师制度。逐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的药占比要达到45%以下。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4、加强临床用血监管,建立储血点,完善血液冷链管理程序,分析重点科室用血情况,促进医疗机构科学用血、合理用血,开展自体血回输工作。
5、进一步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加强急诊管理,完善急诊服务流程,增强应对急诊、重危病人的处置能力,提高急诊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四)贯彻实施《医院门诊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医院门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体验,合理安排出诊医务人员,确保门诊工作的正常运行;明确门诊管理部门职责,落实门诊管理核心制度、质量管理监控和奖惩制度;县级医院逐步推行门诊实名挂号制度,特别是专家门诊和专家特需门诊必须实行实名挂号;积极探索网上预约、双向转诊预约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就医。
(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方案》,切实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保障病人安全。各医疗单位要增加护士数量,达到护士配备标准。今后凡医疗机构增加核定床位,必须符合床护比要求。
实施《专科护士培训方案(试行)》,通过专科护士培训,探索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在职护士培养体系,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素质,适应诊疗技术的发展,为病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对疑难症、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争取在3年内达到每科室至少有1名专科护士。
要重视整体护理理念,正确实施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强化护患沟通。完善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机制,及时反馈整改,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提高医院基础护理合格率等各项护理质量管理指标的实现度,切实降低护理并发症及以护理为主要原因所致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六)加强对各类质控中心的管理
根据卫生部《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各质控中心要在职责范围内,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质量考核,客观、公正地出具质控报告并对报告负责。质控成绩列入各医疗单位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七)建立医院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
医疗质量观察员是指经过相关培训、参与医院的日常业务和管理工作、能对医疗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推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的员工。各医疗单位要建立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制定医疗质量观察员的入选、考评和退出机制,对医疗质量观察员进行培训,并逐步发挥其医疗质量监督的作用。
(八)加强服务要素管理
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准入管理,对聘用人员进行严格的执业资格审核,技术考试或考核。认真落实医师定期考核办法,加强对执业医师的动态管理。严禁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加强对执业医师、护士变更执业地点的监管。加强医疗设备准入管理,认真执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设备技术评估准入制度。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上岗人员要接受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上岗。防止不良设备器械、药品、试剂、耗材带来的医疗损害。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加强医疗机构执业验收;贯彻实施卫生部《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和省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校验职能,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名称、诊疗科目,把好机构、科目准入关。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10月-11月)
完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的制订、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12月-2011年12月)
1、贯彻落实。各医疗单位要结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面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2、年度重点。根据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年度医政工作重点,确定年度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深、抓透。
3、检查指导。县卫生局每年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
(三)总结交流
1、年度总结。各医疗单位每年及时将活动进展情况、检查结果和活动总结上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每年对全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有序推进,确保成效。
2、活动总结。三年周期满后,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推广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同时研究部署下一周期重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是对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质量意识。
(二)广泛动员,务求实效
各医疗单位要周密安排、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各地要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为抓手,规范医疗行为,以质促建,确保医疗安全。要将活动与日常医疗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病历管理;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旨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更注重过程环节质量控制的新的质量管理。护理病历是医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是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资料之一;不仅反映了护士的业务素质,也是维护护理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法律性文件[1]。任何随心所欲加的记录都是危险的[2]。为了提高护理病历质量,我院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了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归档病历900份作为对照组,其中一级护理病历369份;2012年10月~2013年9月归档病历900份作为观察组,其中一级护理病历403份。两组病历均为我院住院病区的归档病历,书写人员均为我院在编且经过培训的执业护士,考核标准均参照四川省卫生厅2006年《护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和我院的《护理病历书写规范》。考核组成员相同。
1.2方法
1.2.1检查分析2012年护理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2.1.1体温单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页面不整洁、楣栏错填、图像绘制不规范、生命体征与护理记录不一致、出院时间与医嘱不一致等。
1.2.1.2 医嘱单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执行无资质医生开具的医嘱(未经过带教老师审签)、临时医嘱执行时间不准确等。
1.2.1.3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包括:医护记录不一致,记录缺乏及时性、真实性,观察重点不突出,书写缺乏连续性,医学术语运用不确切等。
1.2.2制定目标及改进措施。
1.2.2.1建立和完善护理病历质控体系 自2012年9月开始,护理质量管理组专门增设了护理病历质控员2名,专门从事护理病历的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建立多重护理质控组织,实行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到终末质量的多重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体系,即责任护士分床质控-质控护士每日检查-护士长随机抽查及归档前终末质控-护理部质控组每天轮流抽查各科室运行病历进行质控以及每月归档病历的终末质控。
1.2.2.2根据《四川省护理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制定了符合我院院情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完善了护理文件质量评定标准和奖惩制定。对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记录方法、频次等做了详细的规定。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25号),增加了《入院评估单》、《健康教育计划单》、《手术安全核查表》等表格。
1.2.2.3根据本院的护理病历评分标准,从基本情况、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健康教育计划单五大方面进行检查评分。护理病历质控组成员针对存在问题评价当前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制定质量改进方案。
1.2.2.4进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针对我院年轻护士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缺点,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等卫生法规的学习。
1.2.2.5进行护士全员培训,提高书写质量。护理部将质控组成员送至上级医院进行护理病历书写的培训;质控组成员对全院护士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项培训,并及时解答书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2.3监督及评价措施的执行情况。护理病历质控组不定期抽查各病区的运行病历,统计当月病历质量,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召开全院护士会议进行通报,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经统计软件SPSS16.0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
2结果
3讨论
运行病历指的是正在住院诊疗的患者病历[3]。护理病历记载了患者治疗护理的全过程,是重要的法律依据。通过对病案质量的全程监控管理,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4]。
3.1建立和完善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增设了2名护理病历质控员,建立多重护理质控组织,实行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到终末质量的多重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体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了护理安全。
3.2 病历质控组成员应通过评估、计划、实施、评价、改进、再实施、再评价的循环过程,不断提高护理病历的书写质量。监测与评价是持续质量改进增强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5]。通过院科两级质控组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质量管理,能够从检查中掌握护士的书写情况,确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改进措施。
3.3保证了运行病历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责任护士分床质控护理病历及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抽查,能有效发现护理病历中的缺陷,及时纠正了医护记录不一致、观察重点不突出、书写缺乏及时性、真实性、连续性,执行无资质医生开具的医嘱等问题;做到及时整改、及时完善、确保病历质量,提高了护理病历的甲级率。
3.4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和《法律法规》培训,使护理人员明确了规范要求,提高了法律意识,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防范了医疗安全隐患。
3.5有效提高了护理病历的书写质量 通过质量持续改进,对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组织实施整改措施,使病历质量得到持续有效的改进,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静,董燕鸿.提高护理病历质量的措施和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0,13(12):6838.
[2]张映红,黎萍,盛文俊,等."闭环式管理"运用于护理病历质控方法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0,7(19):119.
[3]震林,沙震宇.运行病历质量持续改进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病案,2010,11(12):12-13.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感染监控部,内蒙古牙克石 022150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对共性问题提出对策。方法 参照行业标准及规范等,2011年12月对呼伦贝尔地区19所二级医院感染管理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2012年末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对感染管理重视不够、三级网络不健全、专职或兼职人员知识欠缺、微生物检测设备设施不全,对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追踪检查不完善等,是目前我区基层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共性的根本问题。结论 通过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培训、完善检测设备及设施、坚持质量持续改进,针对重点、突出问题的管理,有效改善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
[
关键词 ]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74-02
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病人安全、医疗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针对此,为全面了解我市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进一步加强基层医院感染管理,2011年12月及2012年12月,两次监督评价中,对所辖19所二级综合医院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评价,对其存在共性问题、根本性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对策、落实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1.1 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未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12所,院、科两级医院感染管理核心制度不全2所 ,医院感染监测未制定计划7所,监测内容不全面9所,前瞻性监测和目标监测未作6所,对于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程序未做12所,无医疗废物和污水管理处置流程及预案4所,关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及《医院感染监规范》等六项卫生行业标准[1],各家医院均在做,但具体措施未得到很好落实。
1.2 三级网络不健全或未按职责完成工作
其中9所医院一级感染管理委员会及三级感染管理小组未开展活动或无活动记录,未能履行职责12所,未独立设置医院感染管理科9所,专职人员配备不合适12所。二级管理感染管理科无年工作规划、月工作计划17所。
1.3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欠缺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或兼职人员无短期或长期培训16所,不能达到持证上岗。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及落实,基本无规范的培训计划12所,关于培训计划的落实等资料不全面4所,19所医院院感知识培训均未能达到规定的6学时,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信息和培训资料的简报16所。
1.4 建设布局及设备设施不全
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的布局不合理4所,尤其是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口腔科等,医院在新建、改建、扩建等工作中,未进行相关卫生学评价6所。
1.5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督检查缺乏持续改进措施
对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质量督查未定期执行7所,无质量持续改进措施、无效果评价、无反馈记录12所,综合监测结果未及时反馈及指导9所。
2原因分析
2.1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重视不够,对医院感染产生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对医院感染控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部门设置等不能满足目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未纳入到全院质量管理工作中。
2.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能力不足
对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未按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同时缺乏专业培训,沟通协调能力欠缺,最重要是缺乏医院感染管理的责任感。
2.3对与传染病和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等执行力不够
①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等内容不掌握或不深入、不明确,无具体落实方案、制度、措施等,或落实后未进行督查指导,不能坚持做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②医院感染管理因规模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不能满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与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发展不能相适应,感染管理水平滞后于医疗技术水平[2]。
3措施与对策
3.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础[3],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保障[4],即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及信息交融系统。首先由一名主管副院长负责主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由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的具体工作,由临床或医技的科主任负责的科室的感染控制小组,即形成医院感染三级质控网络,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完成各自岗位职责内容。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能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人人重视、层层把关、处处落实,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与规范制度的落实,与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必然影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5]。在人员选配上,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涉及临床诊疗、护理、消毒学、流行病学、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应以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为主,同时配备相应数量责任心强,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
3.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专职人员须有相应的专业培训,每年受教育培训尽可能达到15学时以上,以达到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及技能,适时了解国内外医院感染管理的信息,避免出现知识老化造成管理工作滞后或缺陷。同时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了解的新信息,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传达到全院医务人员,对各级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保洁员,每年至少培训6课时,强化培训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意识及知识技能。
3.4 实施质量标准检查的持续改进
笔者认为,要使医院感染管理达到规范化管理目的,必须依法管理,依照预防医学的规律采取措施,控制医院因素影响[6]。针对与传染病和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深入研究分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措施、流程、预案等,在实施过程中感染管理控制部门负责协调沟通。医院感染质量督查中严格落实《医院感染质量持续改进制度》,最终使与传染病和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严格贯彻执行,并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目的。
3.5 结合医院实际完善建设布局及设备的同时做好基础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因规模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不能满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时,作为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首先立足做好:①常规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②重视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③重视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报告、处置及质量持续改进。④重视医疗废物规范管理,预防环境污染。⑤重视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⑥督导检查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正确性及依从性。⑦加强现有条件基础之上的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落实。最后应结合地区及医院实际做好协调、沟通、指导,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落实传染病和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等。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必须依法管理,不断更新观念、知识、技能,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7]。
[
参考文献]
[1] 巩玉秀,么莉,李六亿,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2] 郭达,谷峰.32所基层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研究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2010,19(15):1993-1995.
[3] 杨华明,易滨,钱培芬,等.全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质量控制与技术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
[4] 于爱玉,张开玲,房彦丽,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J].2009,19(24):3380-3381.
[5] 盖显英,王成玉,黄英华,等.全面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2004,14(11):1265-1267.
[6] 庄英杰,李可萍,杨静,等.依法规范护理操作预防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80-383.
【关键词】 医院质量;督导专员;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 也是一所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深化医院改革, 巩固“三甲”成果, 保证医疗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 强化医院管理,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本院于2012年2月成立了督导专员办公室, 打破了以往管理者者既是检查者又是被检查者的模式, 经过2年的实践, 督导专员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使医疗质量和科室科室管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在编床位1297张, 医师120名, 护理人员650名。设有临床科室31个, 非临床科室20个, 全院管理人员有210名, 医疗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护理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2012年2月成立督导专员办公室, 由一名副主任医师和两名副主任护师组成, 年龄50~62岁, 学历:本科1名, 大专2名。管理经历:从事副院长职务20年1名, 从事护士长、科护士长15年以上2名。督导专员办公室由院长直接管理, 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行政后勤保障管理的督查督办工作, 打破了过去既是检q查者, 又是被检查者的角色。
2 方法
2. 1 督导专员工作职责 ①督导专员在院长的直管下开展工作, 负责对全院医疗、医技、护理、行政、后勤保障服务等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②对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科室主任、护士长反映的问题进行督查, 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③督查各科室基础质量管理、优质护理服务、行政后勤保障服务等内容, 提出干预措施并向院长汇报。④对全院各项工作进行督导, 在督导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和跟踪督导, 帮助科室人员进行整改, 同时下发整改通知单给科室, 直到问题得到改进。⑤每月书写一次督导工作总结给院长, 汇报医疗、护理、行政后勤等督查结果, 以便与干部职工绩效工资计发及奖惩挂钩。⑥每季度对督导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对存在的问题及缺陷进行总结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及持续改进计划和要求, 使用PDCA循环原理, 跟踪督查整改措施的落实, 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 2 督导方法
2. 2. 1 熟悉医院工作制度、职责和工作质量标准 专员在督查前认真学习医疗、护理、行政后勤等工作制度、职责及标准, 按照标准进行督查, 规范各项督导记录。其方法如下。
2. 2. 1. 1 追踪法 通过走访患者, 了解患者就诊过程中对护理质量、护理服务的感受, 了解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追踪调查患者的就医体验。
2. 2. 1. 2 调查访谈法 通过询问患者, 了解优质护理服务、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2. 2. 1. 3 资料查阅 通过深入临床科室一线, 查阅科室护理管理相关运转资料及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 重点查阅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落实与持续改进资料的真实性。
2. 2. 1. 4 实地访视 通过到治疗室、医护办公室、病床单元区域实地查看, 了解病房管理情况;现场查看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规范的执行情况。
2. 2. 1. 5 抽查督导 通过现场随机抽问形式, 了解科室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制度的督查情况, 护理人员对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的掌握情况。
采用戴明循环(PDCA)管理方法, 对督导中发现的一般问题主要采取现场纠正的方法改进, 突出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单要求科室整改, 督导专员进行追踪督查, 达到持续改进。
2. 2. 2 督导内容 根据医院年初工作计划制定科室督导年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 其次再将督导的内容分为常规、专项和重点督导。常规督导就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医疗、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的内容。如护理方面:环境管理、分级护理、查对制度、输液管理、高危患者管理、高危药品管理、冰箱管理、品管理等内容。专项督导就是工作别需要做到而实际又不能很好完成的工作事项。如行政管理的院周会传达、深夜值班履职情况、科室业务培训记录、教学管理、护士长软件资料等。重点督导就是根据卫生部等级医院评审要求(2011版), 对48条核心条款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2. 3 督导时间 每月对临床科室进行常规督导一项, 专项督导一项, 重点督导一项。根据领导安排进行临时督导。
2. 4 督导分析 每月对督导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一次, 每季度进行全院通报一次, 以便指导科室开展工作。
3 结果
开展工作2年来, 督导专员每天深入临床医技科室和行政后勤保障部门, 督导医疗、护理、行政后勤保障等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改革与优质护理服务方案》等56个方面的内容, 督导与指导工作2016件次, 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工作836件次, 专项督导工作61项, 协同部门完成工作43项, 下发整改通知单61份, 考核职能部门、班组、科室42个, 考核个人72人, 其中管理干部达34人, 收集意见及建议56条, 及时整理后向分管院领导汇报, 同时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 部门对科室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提出改进意见, 督导专员并对科室改进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使医疗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医院管理得到了良好运行。
目的:探讨二级质控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护理二级质控小组,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完善各项护理工作服务流程、控制环节质量、提高护理人员质量意识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二级质控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起决定性作用。结论:二级质控,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安全隐患,还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二级控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2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地转变,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二级质控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病人的要求、质量的提高而开展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二级质控的主要原则:一是过程改进,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而实现。二是持续改进,是以不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原因,制定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跟踪评价,提高质量。三是预防性改进,质量改进的重点在于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仅仅是事后的检查和补救,只有事前质量控制,才能达到永久性的、根本性的质量持续改进。近年来,我院为了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于2011年开始实施二级质控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这一先进的管理办法, 并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完善各项护理工作服务流程、控制环节质量、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等护理质控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方法
1.1 建立二级质控小组,本院按省卫生厅下发的二级综合性医院评审考评细则及医院护理工作实际,建立了护理部、科室二级护理质控组织。
1.2 院护理部质控: 组织由护理部主任及各科护士长组成,根据每位护士长的业务专长,分别组成相关的质控小组,每组有一组长,下设9个质控小组:如 ① 优质护理质量控制组、 ② 服务意识质量控制组、 ③ 文书书写质量控制组、 ④ 病区管理质量控制组、 ⑤消毒隔离质量控制组、 ⑥ 急救物品质量控制组、 ⑦ 护理安全质量控制组、 ⑧护理理论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组、 ⑨ 护理安全、供应室、手术室、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组等,负责对全院护理质量持续控制。
1.3 科护理质控: 组织由科护士长及2~3名高年资护士组成的科室护理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控制。
2 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
2.1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标准: 护理部根据实际制定了50项护理工作相关制度,制定了护理质控、护理文件书写、护理技术操作、病房管理、分级护理质量、消毒隔离、健康教育、护理安全等45项工作质量标准,并按医院护理单元的功能特点制定了门诊输液室、供应室、手术室、重症监护、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质控考评细则,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学习,要求每位护士能够掌握制度标准,在工作中认真执行。
2.2 落实护理质量考评制度:护理部组织各质控小组每月不定期对全院各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每周不定期抽查,根据标准要求及考评细则,对每个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客观检查评价,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质控表上,同时向被查护士当面反馈情况,指出不足,择期进行整改,质控小组注意追踪是否达到整改要求,实现持续改进。在每月的护士长会议上,由护理部主任主持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质控反馈,由小组组长汇报,对质量缺陷及问题,帮助科室分析原因,指导制定整改措施,完善质量管理,对难于解决的问题积极向主管院长汇报,给予协调解决。
2.3 完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 护理部指导各科室制定出适合工作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各项工作流程,如门诊输液室工作流程、患者入出院工作流程、节假日工作流程、抢救工作流程、责任护士工作流程、治疗班工作流程、夜班工作流程等,组织全院护士根据科室工作特点加以培训学习,以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对照工作流程,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陷及问题,及时给予批评指正。科护士长每天检查各班工作情况,做到勤督导、常培训,保证护理工作服务质量。
2.4 落实护士长节假日带班制度: 强调节假日护士长带班时加强对全院各护理单元的质量管理控制、监督、指导各科室值班护士各项工作,帮助及协调处理护理工作上的难题,保障护理质量和服务安全。
2.5 落实护士长夜查房制度: 实行护士长两人一组夜查房制,强调护士长夜查房时检查全院各护理岗位职责落实、护理安全、各科室护士工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护理缺陷和差错的发生。
2.6 控制环节质量: 围绕整体护理工作流程选择监督与评价的重要环节,如患者入院接待、患者评估、基础护理、护理安全、重症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作为护理质量持续提高的突破口,强调对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中要依照护士职责和个人特长,将各班护理工作进行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抓环节质控,严格治疗室的管理,检查夜班、交接班、节假日、年轻护士、新上岗人员工作情况。检查急救药械完好率;检查护理文件书写情况,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对轮科及实习护士进行工作考核,通过护士自查、护士长检查及护理部抽查,对于及时发现科室工作缺陷、协作精神好的护士给予不同程度的表扬。护士长每天科室自查,做到人人有考核,月月有记录,结合院护理部质控反馈的情况,采取奖优罚劣的方法,使全体护士对护理质量控制有充分的认识,提高了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护士的整体观念,促进科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2.7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护理是科学、技术、艺术和爱心的结合,护士除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加强情感智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护理工作中除加强护理业务培训,理论和操作考核外,开展护理素质教育、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讲座,培养护士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让护士在工作中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体现人文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满足患者需求。
3 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质控方法,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全面素质,树立了“质量第一”的观念,护理人员主动参与质量控制,对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加强了医疗安全管理。在这三年中,无一例护理投诉及护理事故发生,科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达标,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护理部患者意见征询问卷调查及统计资料显示,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从2011年的91%上升到2014年的97%,护理服务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护理质量控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4 结论
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不仅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如何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杜绝差错事故,二级质控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其关键不是事后检查,而是事先预防,因此二级质控有积极作用。二级质控,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安全隐患,还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二级质控,能及时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迅速整改,从而保障了医疗安全,规避了医疗风险。二级质控,加强质量控制是把差错遏制于萌芽状态的重要手段,是目前进行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必要措施。 作为护理管理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加强护理质量的控制,才能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