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笔者结合多年的预科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经验,简单地谈一谈两种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互动式情景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针对预科教育留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较弱以及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可以采取互动式情景教学方法;针对预科教育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还可以采取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一、互动式情景教学方法
互动式情景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为目标、师生互动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方法。互动式情景教学的本质在于在适当的情景模式下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改变角色。作为组织者,教师要能控制局面,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积极响应、反馈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互动气氛。该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即以“听懂”为基础的会说、会写、会用、活用能力。
(一)实物教学
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入手,即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多管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语言发展规律而言,实物教学对听、说、读、写都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因为实物能够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动机。特别是面对广大的“零”起点的预科教育留学生,由于他们的母语可能是德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甚至各国的地方语言,通常使用的沟通媒介――英语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实物教学方法能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传递直观、便捷的信息,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新鲜感和加深记忆。预科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物作为辅助教学道具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一些实物名词、动作等都可以直接给学生演示,颜色的直接感官刺激效果远远大于单调乏味的讲解颜色词“赤橙黄绿青蓝紫”。
(二)复现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复可以加深对大脑神经树突的刺激,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记忆。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内容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这三个方面均需重复型教学。语音方面:教师一般先用两周左右集中训练学生的发音,问题能够基本解决,但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和语音教学的松懈,学生的发音开始“原形毕露”,因此,持之以恒地纠正学生的发音是必须的;词汇方面:预科留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新生词,以致很多学生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所以,复习、巩固并增加已学词汇的复现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法方面:教师实例讲解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后,学生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还是会不断地犯同样的语法错误,所以需要教师反复地纠正。因此,无论是对外汉语哪方面的教学,复现都是极其重要的。
(三)实践教学
作为一种技能和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才是对外汉语的教学之本。由于使用语言的人是活的,因此语言也被赋予了活的生命力,灵活的措施及附加的语调、语气等可用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实践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受时空限制,实践锻炼一般分为模拟实践和生活实践两种。模拟实践是在课堂中模拟课文或者在现实场景中进行模拟对话和表演,例如,教师讲授了课文以后,可先让学生“死学”――模拟复现课文的对话,然后再让学生“活用”――用所学内容自编对话来分组表演。“死学”和“活用”对巩固所学知识大有裨益。生活实践是指将留学生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环境中和中国人交流的实际中实践。例如,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真实的“任务型”教学实践,诸如去市场买东西、去银行换钱、去饭店点菜、问路等。实践锻炼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作为主导者的学生,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来独立完成整个活动。此外,每个学期都可以组织大型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名胜古迹。
(四)游戏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游戏型互动教学方法是通过设置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的游戏情景,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获得深度的互动体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游戏和学生充分互动,如:剪刀石头布、分组猜词游戏、扑克牌教数字等。这些游戏在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寓教于乐。不过,游戏型教学要把握好尺度,面对预科时间紧、任务重的强化型教学,游戏型教学可作为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偶尔用来传授某个语言点,或在学生非常疲倦之时用来调解气氛。
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汉语“零”基础的来华预科留学生,因材施教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因性而教、因龄而教和因质而教。
(一)因性而教
男女天生有别,处于青春期的来华预科留学生,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男生心理感受比较粗糙,而女生心理感受比较细腻;男生偏向于逻辑思维,而女生偏向于形象思维。语言的学习相对而言需要更多的形象思维,因此,女生一般比较喜欢学习汉语,而且学习的态度也比男生积极,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预科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清楚地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例如:课堂分组练习时可考虑男女搭配,以女生带动男生,对于一些贪玩的男生,可以适当加强督促和关心,逐渐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因龄而教
预科教育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年龄不尽相同,上有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下有十七八岁刚脱离父母的青少年,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固有的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预科留学生,教师要因年龄特征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多鼓励少批评。例如:年龄相对较小的留学生,离家后并不能很快地适应异国的风土人情,加之语言不通,常常产生畏惧、悲观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像母亲一样在学习和生活上对他们倍加关怀,经常和这些学生谈心沟通,慢慢消除他们的顾虑和紧张,尽量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而对于年龄稍长一些的学生,则要更多的给予尊重和理解,给予他们相应的自主空间,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三)因质而教
有些国家的来华预科留学生是经过层层考试和选拔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不但具备良好的自身素养、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深知来中国留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他们对自己严格要求,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很快地适应预科教育。对待上述优秀学生,教师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正常的教学进度,加之适当的强化教学,就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此外,有些预科留学生则是未经过选拔的“特殊”学生,本身就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对自己要求很低,他们很可能会变成教学中的“困难户”。对待这类学生,教师需要给予额外的关注、鼓励和辅导,使其在逐渐进步的同时,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最终达到预科教育的结业要求。
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和语言运用能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使被动的学习变得主动起来。本文就是笔者结合多年的预科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经验,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详细谈了互动式情景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综运适用这两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两年来,零起点预科留学生通过1年的汉语学习,笔者所教授的班级的新HSK四级通过率分别达到了91.6%和100%。除了学习成绩优良外,学生们的语言交际的能力也较突出,他们在学院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及毕业典礼上担任主持人及代表发言等,充分展露出较高的汉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设计 课堂导入 互动 文化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40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一些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教学的首要环节―一导人新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上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单一,语言背后的文化传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为此,本文就新课的导人、课堂的互动、文化的讲解及多媒体的使用等方面做一些探讨,以期能够提高汉语课的教学效果,使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1 新课开始时,多维的导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导人是一堂汉语课的第一部分,教师通常会在导人环节实现由复习旧课到讲解新课的过渡。导人是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人得好,教师就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导人得不好,学生就会失去注意力。
1.1 导人的方法
导人的方法有很多,如轻松聊天、游戏活动、展示词语、成段表达等。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轻松聊天。用所学的词语让学生谈谈学习和生活等。
第二,游戏活动。用游戏的方式复习旧词语,引入新词语。
第三,展示i司语。利用图片、多媒体、实物等展示旧课或新课的词语。
第四,成段表达。设计话题,模拟情景,让学生结成小组,在新、旧两课中找到合适的词共同编排一段对话(或短文)并表演。
1.2 导人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进行导人设计,导人的原则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针对性。导人应该建立在与教学内容有机相联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第二,趣味性。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设计轻松有趣的导入方式,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第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实现知识的迁移。注意,导人部分要紧密衔接旧课与新课,切忌拖沓冗长,偏离正题。
2 在课堂上注重优化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互动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或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利用一种能使学生主体更充分展示出来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1】,。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的互动舞台。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提问,辩论,讨论,表演,唱歌,手工制作(如剪纸、包饺子等),比赛,游戏等。互动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互动要建立在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中,互动要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
3 课堂上,要注重适时适量的文化融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2】。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等等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3】可见,要想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就必须注重在教学中融人中国文化。为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找准文化点。这个点首先要结合当课话题.其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点往往也是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有差异的地方。比如,“松”与“鹤”本来分别是一种树和鸟,但中国文化却更多地赋予它们长寿的象征,如成语“松鹤延年”。
第二,掌握文化点讲解的尺度。对于初涉中国文化的学生,讲解不要太深太难;另外,也要控制文化讲解的时间。
第三,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在文化讨论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到本课的词语和句型。
4 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辅助。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课件有很多优势,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它形声并茂,动静结合,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增加了直观性、感染力,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另外,使用多媒体课件也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的方法,而是继承传统教学的经验和成果,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一定是令人惊喜的。
总之,为了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人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在课堂上注意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入,培养学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并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以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内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3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WTO后,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全球化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留学生教育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而对外汉语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的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汉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强势语言。因此,要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国内和国外扶持和建立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教育机构,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述
1.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没有地位,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丧失了尊严。伴随中国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留学生教育的蓬勃发展而产生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一门新兴学科[1]。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汉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做好对外汉语教学的文章,就是做好了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传播工作,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国各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对外汉语的教学方向应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使汉语成为具有中国文化魅力的世界性语言,培养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的汉语人才;其次,汉语教学是一种经济活动,做好汉语教学的文章,就是创新经济发展的模式,升级第三产业,拉动需求,扩大就业人口和提高就业质量;再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近来世界范围的汉语学习热,是民族崛起、国力强盛的象征,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架通国际友谊的桥梁,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以下几点主要性质: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好语言,而不是教哲学、文学、史学或别的什么学科;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就必须与第一语言教学区别开来。
3.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征
在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特征[2]:(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2)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基础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4)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对外汉语教学,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上升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当前,中国经济政治影响日益增强,汉语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对于文化市场而言,诸如短期培训、自学教材编写、光盘制作、软件开发等将大有所为。但是有些学校的领导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至今还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的支持力度不大。在多数学校,负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科意识不强,不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不注意整合各学科的力量来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服务。目前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乏味
首先,课堂缺乏活跃性。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缺乏活跃性,教师的教学技巧面临挑战。低层次的话题和幽默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高层次的话题和幽默有违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对象不会出现跨文化习惯的错误,课堂上缺乏笑料,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使对外汉语教学变得枯燥无味[3];其次,学生缺乏能动性。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动力不足,缺乏对目的语学习的天然动力和追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是配合教师温习旧知识,对固有知识点的简单重复,缺乏探索性和能动性。
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几百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但只是对一些经典教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教材思想和体例的改进;有些学校所编教材随意性还比较大,缺乏科学性,而又没有统一规范来加以检查;缺乏综合性和弹性,不能满足短期教学和自学的需要;中高级教材十分缺乏;教材的质量和品种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不够。
4.教师水平不高
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师资缺口仍然很大,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更是缺乏。在一些高校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一,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应,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再扩大招生,于是师资不够,就让研究生甚至一般行政人员来上汉语课,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4]。社会上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更是良莠不齐,许多培训机构完全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教师的把关不是很严格,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
凡是自尊自强的民族,都重视推广自己的民族语言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国家,都把推广本民族语言作为本国外交政策和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向世界推广汉语,介绍中国文化,然而要做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提高认识,加强相关知识的推广,要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高度,来对待这项工作,国家教委也应直接领导这项工作,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加强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尽可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学习第二语言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运用课堂教学技巧,与学生聊一些轻松的话题,穿插一些风趣幽默的话语,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利条件跟教师交流,及时纠正偏差和错误,反复练习,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师生得到有效沟通。
3.提高对外汉语教材水平
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的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发展史的研究,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评估,使其优胜劣汰;其次,针对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进行严密的科学试验,教材编写要贯彻“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补缺配套;再次,根据大纲下可以编写各种有针对性的教材,照顾到不同的群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最后,除了编写出适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使用的教材外,还要有相应的教辅材料,如工具书、音像制品等等。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先抓好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语言学和文字学、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扎实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强调语言文字能力和外语水平。同时还特别强调教师要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可以通过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而满足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增加更多的量化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更有说服力;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的汉语教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努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保证他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还能从事高水平的学科理论研究。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学生教育不断发展,汉语正在国际化。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简单而孤立的语言教学,它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国际推广有关键性和基础性意义。因此,应积极探讨、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提高留学生或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提高我国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汪宁.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琼州大学学报, 2004, 11(5): 73-75.
[2]赵子健. 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关键词:高校;对外汉语;思考;路径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基础内容较为丰富,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角度提升汉语教学专业性,可以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机制。高校要做好对外汉语教育问题研究,强化自身教育实践、教育探索能力,切实从提升专业教育水平角度进行合理的教育规划,为未来阶段运用对外汉语开展深层次教学交流做好充分铺垫。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育难点
(一)学生汉语语言结构解析能力不足。汉语语言结构解析能力不足问题是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难点之一。该难点的产生原因由多个方面构成,其中学生汉语学习能力不足、教师缺乏良好教学沟通等,均对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对外汉语基础教学角度来说,由于汉语语言结构相对独特,相较于英语、法语及阿拉伯语等在语言元素上更为丰富,使学生对汉语语言结构掌握相对困难,无法将母语学习技巧运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一定程度对学生汉语语言内容及知识理解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汉语语言结构解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汉语学习基础,但高校对外汉语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学生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不足,使其无法对各个阶段汉语知识充分消化,难以基于现有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知识结构,为后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形成阻碍[1]。(二)学生汉语声调、语境掌握困难。充分掌握汉语声调及合理选择沟通语境,对于强化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一定帮助。在实际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方面,母语为越语、泰语、日语、缅语等语言的学生,对于汉语声调与预警掌握能力较强。之所以此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越语、缅语等均属于汉藏语系,在语言结构上及语言表述方式上与汉语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学生在掌握部分汉语语义、词汇结构之后,即可进行较为简单的汉语交流;二是日语、泰语等东南亚国家,均属于汉文化圈的一部分,在语言使用方法、语言表述技巧方面与汉语存在互通性。所以,母语为日语、泰语的学生虽然在声调的掌握方面存在劣势,但对于迅速掌握汉语语境有一定的基础优势。换言之,语言文化差异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汉语声调、语境的掌握。高校对外汉语由于需要对多平台、多国家开放,所以在汉语声调、语境教学方面,无法从语言文化角度开展全面教学渗透,从而使高校对外汉语教育在对欧洲、美洲及非洲等地区学生教学方面,难以从语言文化角度开展汉语声调与语境教学工作,无形之间增加对外汉语教学难度[2]。
二、高校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专项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言环境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汉语学习诉求及基本特点,合理布置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在实际教学实践方面,常出现课程教学布局与学生学习诉求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学习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之所以高校对外汉语教育产生这一问题,主要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高校无法从多元化角度做好教学结构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相对较为单一,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长期处于缓慢推进环境,难以切实发挥教师对外汉语教学优势,促使其教学能力受限,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无法按照预期规划稳步推进。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陷入恶性循环,难以从更高维度开展基础教学工作[3]。(二)高校对外汉语的动态教学能力不足。提高动态教学能力的目的在于强化教学弹性,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能从细节上做好优化,进一步结合学生汉语基础学习能力调整教学方向,使高校对外汉语教育可以循序渐进推进实际教学工作。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尚不完善,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呈现阶段化教学趋势,使学生对汉语语言学习产生知识碎片化问题。学生汉语知识学习长期在语法应用技巧、语言结构、语义分析等方面徘徊,无法更深层次推进汉语教学工作。进而,一方面,拖慢汉语课程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也影响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另外,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也会对高校汉语对外教育产生一定影响,促使学生学习方向与教师教学规划无法朝着一致方向推进,最终让汉语教育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后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合理化开展。(三)教师对外汉语教学引导方法及技巧滞后。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过硬,但面对学生存在各类汉语学习问题,无法在课程教学方面做到教育工作全面化覆盖,在细节上容易产生纰漏。然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滞后,无法充分满足高校对外汉语教学需求,在教学创新及教学优化方面,未能根据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做好深层次教育规划,使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未能取得良好成果。
三、基于高校对外汉语教育有效策略及路径
(一)强化教师肢体语言与母语沟通教学能力。肢体语言具有一定沟通便捷性,能更好基于肢体语言提高交流双方、多方信息理解能力。以肢体语言课程教学为载体,注重母语课程教学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师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例如,对于部分汉语文化课程教学,教师应先做好与学生的教学沟通,帮助其了解汉语文化特点、文化来源,而后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融入汉语学习环境,并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此,强化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挖掘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及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做好与学生课下的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根据学生学习问题调整后续学习规划,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稳步推进夯实基础。(二)优化高校对外汉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方向。做好对高校汉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的优化,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亦可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不足,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综合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理解力等多方面因素,更好地开展科学化教育布局,提升教学适应能力及教学质量。譬如,针对学生汉语表述能力考核,不仅要从其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做好考核评价,同时也要做好对语境、声调及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容的深度分析,在细节上了解学生汉语知识学习的不足,并在考核评价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建议,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失,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三)建立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联动机制。建立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联动机制,实际意义在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联合多个专业教学机构,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布局。例如,针对母语为德语、挪威语及波兰语等小语种国家学生,应尽可能从提高汉语基础知识及语言沟通能力角度开展教学优化,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多位一体的教学联动,基于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方式,提高学生对汉语知识理解能力,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对于母语为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言国家的学生,则可从汉语文化渗透角度开展教育规划,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能按照学生学习特征与文化差异做好多层次教学设计。另外,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应利用自身的专业教育优势,做好教育资源共享与资源互换。通过引入外部资源,解决高校对外汉语专项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并联合MOOC与SPOC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专项混合式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而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支持。(四)创新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实践方法及技巧。加强教育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适应能力的重要策略。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要善于运用各类教学技巧,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及科学选择,使对外汉语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对汉语词汇的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组织课堂活动实践的方法开展学习互动,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将其分为多个小组,通过识别词汇读音、掌握词汇应用及词汇重组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竞赛,利用学习活动实践提高学生对汉语词汇的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多种词汇的应用方法。并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尽可能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其感兴趣的语言元素,提高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后续阶段汉语课程教学能形成良性循环,为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长效化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话”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1):345-346.
[2]郭伏良,王强军.地方性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发展的对策与思考[C]//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卷.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1.
摘要:在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仍存有需求与就业不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对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探索表明,要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上必须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以有效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65-04
On TCFL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s and Curriculum Design
LI 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curriculum design; talents training mod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Abstract: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is still in a stage of exploration on many aspects such as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actice teaching and direction module desig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and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that TCFL are fa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the three attempts of curriculum design of TCFL a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ew concep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majo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一、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专业是彼此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旨在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教汉语的师资。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而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专门师资的概念的出现及专门机构的设立均晚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之提到议事日程并承认其学科身份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1984年1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了。1985年,对外汉语作为独立的专业,在我国正式开展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第一批取得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资格的高校,有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至2007年全国已有144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而到2011年,据国家汉办统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有300余所。
过去的27年记录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轨迹。22年前,笔者考入了四川外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之前该校还招收了3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这四届毕业生中仅有笔者一人毕业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因就业形势不佳的缘故,1990级毕业前专业名称就由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英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直到1998年四川外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才重新恢复招生。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年,四川外语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全国各地新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对外汉语”四个字背后是全球的汉语热,汉语国际传播已成为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的文化战略,而学习汉语的国际需求也日益强烈。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时,我国原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然而7年后却发展到了860余所(含孔子课堂)。随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的转变,以及汉语国际推广逐步向汉语国际传播的转型,国际汉语教学不仅要满足国内留学生日益增多的需求,更要面对海外越来越广的大中小学和社会民众学习汉语的市场,因此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如何设置教学课程,又是一个突显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困惑
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对口专业人才。过去的27年,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绩,但如何让专业建设与国家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有机结合,并找到支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各高校在建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时均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设立的专业并不能直接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人才,因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面临尴尬:从海外看,虽然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项目”可以通过选拔让部分毕业生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任期一般为一年,服务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但这也只是一项临时性工作〔1〕;而且被选拔上的毕业生甚少,他们的档案关系也只能存放在人才招聘市场,就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他们戏称自己“回国即失业”。从国内看,高校本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集中地,需要大量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然而,任教所需的高文凭却将只有本科文凭而又有志投身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人拒之门外;加之目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岗位基本饱和,因此专业对口的国内就业机会就很少了。
面对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协调,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就要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有所调整,而这种调整最终又将反映在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以此实现培养目标与专业及学科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教学;(3)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4)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5)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
各高校在设立对外汉语专业时都应该根据以上的要求来设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而且课程的设置还可参照诸如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先行者”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然而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在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诸多困惑:
(1)汉语国际传播通常是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招生时的亮点,但基于就业压力和学生毕业后多数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课程设置时应考虑与对外汉语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的比重。比重大,于学生就业无补;比重小,又如何名副其实?
(2)除了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文化、教育类课程均为对外汉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课程板块,然而在高校总学分有减无增的趋势下,几大板块的课程比例如何安排?
(3)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不出应用型人才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应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安排实习、实践类课程?
(4)面对全国对外汉语专业招生逐年增多的形势,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竞争力?
总之,由课程设置反映出来的自身专业特色在哪里?依据各自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所长在哪里?
三、西南交通大学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的探索
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94年,2008年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我校在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同样经历了上述困惑,但通过一段时间探索后,我们提出了新的培养计划:真正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不能只教现代汉语层面的东西,在教学中应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古今、中西对比的教学理念的建立,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而且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
2008年,我校招收了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重点强调古代汉语课程和现代汉语课程同等重要的办学理念,将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分为现代和古代两类,而不是将对外汉语课理解为只教现代汉语层面的东西。因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深深烙印在汉语史中,现代汉语知识固然重要,但古代部分的知识是根基,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而且我们培养的是未来汉语国际传播专业人才,要想成功地解释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种种现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哲学观,高度重视传统小学修养,让他们既能成功解释现代汉语中诸如“把”字句之类的语法化现象,又能透彻地将汉语及其承载的文化魅力传播出去。因此,(1)我校将“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门核心课程各安排4个学期,各16个学分;(2)在开设“现代汉语”2个学期(8个学分)的同时,又开设了“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文字学与训诂学”,并分别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学习;(3)在古代汉语的两年课程安排上,第一学年使用王力先生的教材,第二学年则引导学生专题研究传统经典古籍:第三学期学习《论语》,第四学期学习《孟子》。高度重视传统小学修养,乃是对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的素质的培养,这是我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一大特色。
我校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入学一年以后,正遇学校对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于是笔者所在院系利用这个机会对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强调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潘文国先生指出:“那种不理会与外语的异同,不考虑‘对外’教学的需要,埋着头就汉语而汉语的研究不属于对外汉语的本体研究。”〔2〕在学校总学分缩减的大情势下,我校国际汉语系删减了“普通话”、“中国哲学经典选读”、“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公文写作”、“汉语修辞学”等课程,增设了“中西哲学经典选读”、“西方汉学”、“中西文论名篇导读”、“中外神话与民俗”、“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课程,而且还强调授课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中外知识对比的角度来掌握专业知识。比如“现代汉语”课,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在学,如果后者不用对比的方法来学,那么知识就会越学越死。另外,我们还尝试性地进行中西对比思路下的横向教学,如在“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上讲析的传统经典篇目,英语精读课老师同样可用英文来讲解,这种中英文同时进行的教学,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角度来学习、欣赏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建立在中西对比思路下的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根本原则的,也是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另一亮点。
2010年,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具体表现为对对外汉语专业外语类课程的调整。在很多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中,外语类课程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较高,几乎占到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3〕。我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经过第三次修订后,一外类课程即英语类课程所占比例不到一半。这不是因为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反我们除在第一、二学年给学生开设了重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等课程外,第三学年还继续开设了英语口语、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课程。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是,我们在第三、四学年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二外(法语或德语),并还拟开设西班牙语,每学期均达到8周学时;同时还设置了其他小语种的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多铺一条路,因为掌握一门语言,即掌握了打开目的语文化的钥匙。国家汉办从2010年开始就对公派汉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小语种培训,以提高派出师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对二外的高度重视,既符合为祖国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未来国际汉语师资的需求,也符合从宽口径、利于就业的角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由于我校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2012年才毕业,上述就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所做的尝试与探索是否可取、对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有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如今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早已超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文件上注明的“【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的要求,林林总总,遍布全国了。对外汉语专业就依托院校而言,有重点大学,有一般院校;有综合性大学,有非综合性大学;就分布地域而言,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地区。怎样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办学资源,探索专业建设特色〔4〕,已经成为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各校更需根据自身资源与优势,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平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
四、一些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已经走过27年,在当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课题。面对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流入社会却远离汉语国际传播的现实,火爆专业背后的就业压力迫使各办学高校各出奇招。各高校既应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又应承担大量毕业生最终无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就业压力;既要在本科阶段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更要思考该专业背后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该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系列性与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各对外汉语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思路上应从培养单一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怪圈中跳出,直接站上国际汉语教学的大舞台,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又能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打好基础。当然这样的结合应该立足在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既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所需要,也为毕业生选择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铺平道路,这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围绕这一原则可以立足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尝试不同的路子,培养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能适应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学需求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以及非专业对口情况下的通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 昊.中泰合作背景下泰国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及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6.
〔2〕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16.